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4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74講(2009年4月26日)A

  我們昨天跟各位提到,這些菩薩境界或者廣博淨行這十個部分,相當的廣泛,也相當的深刻。

  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講,他對於菩薩行特別有一種感情,這不知道為什麼。所以佛教在印度是佛的宗教,來到我們中國以後,我們變成菩薩的宗教。不是佛教,是菩薩教。所以印度是佛陀信仰,在南傳,現在東南亞國家的信仰,也是佛陀信仰,但是我們中國的佛教是菩薩信仰,是不一樣的。你有沒有感覺到?菩薩信仰。他有一個歷史的必然,那麼也有一個民族性的特質。這個就是一個很大的研究課題。

  在印度,因為佛在那邊出生,他接受的是印度文化,那麼從他出生一直到他入滅整個過程有八大勝景,就是八個重要的歷史記錄,那我們叫八大勝景。因此,佛陀就有八大塔,八塔。這個,處處都在表明所謂的八正道,八個就是八正道。所以,八相成道,在南傳的八相成道跟北傳的八相成道,不太一樣。但是,大家都爭一個“八”,就是八正道的意思。那麼當中有一些差別,說法不同,那無所謂,那歷史長了,不太正確。孔子到底姓不姓孔,已經不太重要了,歷史太長了,誰知道那時候他姓什麼。聽說他兒子出生的時候,人家送了兩條鯉魚來,他就把他取名叫孔鯉,對不對?假如送兩只老鼠來,那就孔鼠了。那個都無所謂,那個歷史已經過了,重點已經不是當下的那個事情,而是他的意義。

  那麼來到中國,佛教來到中國以後就不一樣了。不一樣在哪裡呀?因為佛不是中國人,他沒有接受中國文化。但是真正的到中國來的,已經不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化身,而是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報身到中國來。那報身到中國來,是要中國人成佛,那這個跟在印度要給印度人成佛的方法不一樣。因此就演變出菩薩信仰來。

  所以在中國也有佛教的聖地,那叫四大名山,對不對?那四大名山沒有一個佛,通通是菩薩。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文殊菩薩的五台山,普賢菩薩的峨眉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最近,我們在浙江,蔣委員長的家鄉,又搞了一個彌勒菩薩的雪窦山,有沒有?不管怎樣,都是菩薩,沒有一個佛。為什麼呢?菩薩可以示現出來教化眾生,游走四方,可以有這樣的情況。那這一點,剛好符合了菩薩的特質。那麼這個菩薩的性格,也符合中國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特質,因為要實踐。

  中國,各位假如研究歷史,你就知道,中國是一個實用民族,實用,講求實用的民族,你知道嗎?你不知道,我一直講就白講了。中國人重實用到什麼程度啊,你問一問你自己就知道了!愛吃,滿街都是吃的,那麼除了吃的以外他不實際呀,吃下去最實際呀。這個說明中國人在現實生活裡,為了維持現有的人身制度,你要留意到,人身制度的存在,所以他重視實用。

  其他民族不一樣,其他所有的民族,他都靠神來的,所有的民族在統治的手段裡,他都用神來統治,高壓,所以他們會爭取人權。是因為他的神權太強了,所以他要爭取人權。中國沒有,中國本來就是人權啊,沒有不人權的事。中國人在人權上面講的是,人性、人文、人道。你去留意到這一點。這一點是西方人從來都不會去考慮到的,因為我們所追求的太微細了。

  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用神來統治的民族,你要留意到,中國是不用神統治的。他是用什麼?用倫理。所以,中國沒有一個主宰神。你注意看,沒有一個主宰神。所以,中國是什麼神都信。我們這裡比較少,我們在台灣很多。這個石頭長的很奇怪,綁個紅布條就開始拜,叫做石頭公。這裡一棵樹,那棵樹長得奇形怪狀,下面有個水池,水池裡面奇怪,怎麼有魚啊,大樹公,那就拜,而且香火又挺盛的。台灣沒有燒高香的習慣,假如要有的話,那高香一定高得比樹還高。為什麼呢?中國人是無所不信。只要在你家附近,對你有恩啦,你就會感恩,你就會拜他。你知道嗎?台灣很多大樹公是什麼?台灣常常有那台風,還有雷陣雨,他們躲在樹下,可以度過難關,那個樹救過他的命。石頭公也是一樣。台灣不是常常有地震嗎,躲在石頭下,不會被壓死。等地震過後,他感恩啊。中國人很感恩的。

  我不知道你們感不感恩啊,不感恩的要敲屁股了。要多感恩,隨時隨地感恩。你感恩很簡單,就合個掌,合個掌就好了,就感恩。你不知道哪個時間哪個地方對你有所幫助的,你一定要有一個感恩的心。將來你感恩以後:我感謝,這個不知道何方神聖幫我的忙,好了,將來我有成功,我就撥點款子幫助社會。因為社會很多人需要人家幫忙,你沒有辦法回饋給他嘛。那個神幫你,你怎麼回饋給他?那你呢,多做一點社會公益的事,救救貧困的人、有苦難的人,多一點施捨,少一點自己的浪費。知道嗎?多一點施捨,你在家裡,一天廁所不要每次上廁所都沖馬桶,一天沖兩次就好了,省一省吧,不要浪費水,不要浪費紙。那衛生紙“嚓嚓嚓…咚”,你知道那個樹就受傷了。你假如擦桌子的紙可以讓它干了,干了還可以再擦,那叫節約能源。你要為大自然多省一點啦。

  那你要做什麼善事?每年生日的時候,你幾歲,五十歲種五十棵樹。你看你一年花掉多少樹,對不對?用掉多少紙!那你要回饋啊!回饋給大自然,不要只浪費。大自然的資源不是要給我們揮霍的,它是世界的一個結構。我們把人家拿來用不要緊,那你要懂得回饋給他,在用的時候要懂得珍惜!紙、電、水這是你最需要的東西,你就更需要節約,不要浪費。不要以為那很便宜,什麼很便宜,沒有的時候看你便宜!我們要珍惜!有的時候,就要感恩、要珍惜,以免到沒有的時候,在那邊懊惱,在那邊後悔。你現在有,用習慣了,沒有的時候,你怎麼活?所以說,要帶著這種感恩的心。這種情況對我們中國人來講是很可行,我們也一直很在意。

  那天,我是不知道,聽說他也是個影星。因為我也沒有看電影,我也不知道影星長什麼樣子。一起吃飯,吃完飯碗一放就要走。

  我說:“不行。”

  他吃完,他問:“為什麼?”

  我說:“吃飯,碗裡要有剩下的米粒不吃完,你臉上會長麻臉。”

  他突然想到:“啊,以前我奶奶也講過。”

  我說:“講過,你怎麼不吃干淨。看你長得還蠻漂亮的?假如你是麻臉,我看你怎麼辦,怎麼演電影,對不對?”

  你要知道,這個,我記不起來了,什麼粒粒盤中餐,什麼粒粒皆辛苦,是吧。那怎麼念啊?打起來,打起來,讓大家都看一遍。這老和尚法門學太多,門門都忘記啊。這幾句話,你要常常念,這是一種感恩。你要想愛護這地球,環保,這二十個字,這叫什麼?小時候背的,老了都忘了。這我們是常常念、常常念,可是現代人都不重視,根本,你看每次吃飯都浪費。不能浪費啊,吃到把盤子都吃光了,盤子不要吃下去呀,盤子裡面的東西要吃光。我們現在都不吃完,炫耀。

  你知不知道有好多人在餓肚子呀,你在點菜的時候替那些窮人想,夠吃就好,不要浪費。每一次都吃到這樣,吃不完浪費。那窮人怎麼辦?我們的資源,現在分配很不平均,集中到城市來,有錢的人浪費,吃不完。那鄉下那些沒錢的人呢?想想看,假如我們現在不懂得珍惜的話,我們子孫會很慘,會很慘。為我們的子孫存點福報。不要浪費。

  這是什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米飯都很辛苦的,所以吃啊,你要吃完啦。現在不是米飯,米飯吃完,那盤子裡的菜很多。那菜更辛苦啊!各位要知道,不管你吃的魚呀、肉呀或者青菜呀,都是很污染的,很污染的。那你那些東西不吃下去,它本來就污染了,因為污染才生產出來,生產出來你又不把它吃完,那不是糟蹋嗎?糟蹋。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大自然的任何資源,這個都是我們民族性的特色。

  今天我們這種民族性喪失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這種優良的品德,你不要看它簡單的二十個字,一定要常常念,然後要去做到,做到。相信我們,從我們每一個人個人開始,大家多節省一點,少浪費一點。我們偏遠地區的同胞們,就有飯吃,不會那麼辛苦。

  不是你花得起花不起的問題,誰都花得起呀!但問題是你浪費這種品德不好,不要浪費!因為我們有這個福報,是沒錯,但是你福報用完了就沒福報了。沒福報就很慘了,所以大家要多省省福,不要消福、了福,不要把福了掉了、消掉了。我們在享福的時候,懂得再珍惜一點。這個是在講菩薩道的時候很重要的部分,很重要部分!我們的民族性,有這樣的優點,我們就應該珍惜它。

  那麼展開來,我們有跟各位講過菩薩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生命因素。就是生命因素,記得啊!菩薩不是一個人,是你、我生命裡頭的一個因素。有很多因素,所以有很多菩薩。地藏菩薩,是地藏這個因素;觀音菩薩,是觀音這個因素。

  地藏菩薩指的是我們生命的藍圖。每一個人你都常常在問:我們人生的方向在哪裡?生命的目標在哪裡?有沒有?這個就是地藏菩薩的生命因素。那個藍圖,你人生要有個藍圖嘛。你沒藍圖,你就活得沒目標、很茫然、很空虛、很痛苦,有沒有?所以,為什麼我們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嗯?哪裡去了?地藏菩薩。昨天不是擺在這裡嗎?他消失了。所以誰說了,他在後面。那地藏菩薩是指這個意思,我們每個人都有人生的目標嘛,那個才燦爛啊。

  那觀音菩薩是什麼?觀音菩薩就像我們現在醫學上講的免疫力,你的生命有一種免疫力。什麼免疫力?你前輩子的災難,這輩子都忘記了,從醫學來講是大腦記不起前輩子的東西,其實他就是觀音菩薩的生命因素。假如每一個人都把上輩子的留一半下來你記得啊,你這輩子就完了。你知道嗎?你前輩子是烏龜的話,你這輩子怎麼辦?你在想:我老吃鱉,是吧?你前輩子是老虎的話,你這輩子怎麼辦?你不知道你前輩子是什麼,那正好,忘記剛好。這個就是什麼?復原。生命的因素幫你復原,你的免疫力很健康。

  假如那種人,我不知道,說到你純屬巧合,常常有“我會記得前輩子是什麼”,那你的生命因素免疫力不良。常常有人這樣講:我每次做夢,就是未來的,都會兌現啊。那我告訴你,你的免疫力會出問題啊。對不對?這個免疫力是什麼?是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他在起作用的。

  所以當你,我給你舉這兩個例子就好,假如你人生茫然,找不到方向沒有目標的,那你多拜地藏菩薩,多念地藏菩薩;假如你常常有的沒有的,等一下前輩子、等一下下輩子、等一下過幾天、等一下前幾天的,這種情況出現,你多念觀世音菩薩,你去注意看看。

  那你也會發現,我跟你講的這兩個例子,大概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念佛人,不是念地藏菩薩,就是念觀世音菩薩,有沒有?當然念阿彌陀佛的是另外,是另外。大概你會發現,只要念菩薩聖號的人,不外乎這兩個,不外乎這兩個。

  而念佛的人,是另外一回事。念佛是一種覺醒,一種覺悟,佛是覺悟。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念阿彌陀佛的人比較貪心,他不是要覺悟一個,他要覺悟無量個,對不對?無量覺嘛。所以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所有的覺悟統統包括在裡面啦。說你貪心,你不相信,你也不甘心人家這樣說你,那無所謂,反正你多念是好的。

  另外一個是念藥師佛,念藥師佛的人通常膽子比較小。因為怕這個怕那個,念南無藥師佛,所有災難都可免,他是消災免難的。因為他消除你的業障,他是特別有效。為什麼?因為這個覺悟,讓你很多很多沒有必要的災難都可以消除掉,都可以消除掉。

  這個講來話長,等有機會我們講《藥師經》我們再講,講《彌陀經》我們再講。因為我們講《華嚴經》,這個是附帶帶一下,要講的話傷腦筋,要時間。因為《藥師經》是《華嚴經》的眷屬經,《彌陀經》也是《華嚴經》的眷屬經,《地藏經》也是《華嚴經》的眷屬經,它都有出處的。我們談到那個經典的時候再跟各位談。

  那我要跟各位談的是,菩薩的信仰。那你要懂得,菩薩指的是什麼,是這樣的情況。後面這幾句,我就方便的跟各位帶過去,不一句一句跟各位講了,因為要一句一句講下去,那講不完。

  好,我們看第四句。

  所謂:“勤求菩薩出現神變。”

  菩薩出現就是生命因素的什麼?叫做發芽、生根,叫菩薩出現。就是那個生命因素要發芽,要生根。這個種子發芽生根,常常會爛掉。在發芽生根的時候會被鳥吃掉,對不對?但是,你的菩薩種性這個生命因素發芽、生根以後永遠不退,永遠不退,不會爛掉,你放心。你說:“我要發了芽以後沒有修會不會爛掉?”不會爛掉,絕對不會。你的生命因素把菩薩種性發芽、生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有一個生命因素這樣發芽、生根,那是值得恭喜的。套用佛家的話講,他會天驚地動,會天驚地動。你要真發芽,就像前面講的,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定這個法界中產生六相十八變的震動。那你的菩薩種性,能夠成長起來,能夠發芽起來。

  同樣的,這個法界裡也會產生振動,是不是六相十八變,那就不一定,但是你真的能夠發起,這種震撼力是絕對的。因為你這一個菩薩種性,這個生命因素一發芽的時候,你跟那個菩薩,外面的菩薩、那個世界、那個佛,他直接就相應的,這個地方一定震撼。但是其他世界未必,因為他只是一個單一的生命因素。但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全法界都震撼的,因為他是全方位的。這是單一的,你要認識清楚。

  所以,當你的生命因素發起的時候,你絕對不要恐懼,不要畏懼,你向前進就好。因為相應的菩薩、相應的淨土會跟你相應,沒有的就沒有,他不相應嘛。所以我們講說你這個時候一發起的時候,你的業力啊,業力啊,就跟淨土的佛菩薩相應,他的願力會跟你相應,是指這個部分。這個,各位要能夠肯定這一點。

  我跟各位談這種狀況,你大概在其他地方沒有人會跟你講。菩薩出現就是菩薩跑出來,觀世音菩薩跑到你夢中來,這個叫菩薩出現。我不是這樣跟你講的。是指你的生命因素成長起來,這個叫菩薩出現。那你在學佛,本來就在熏習這個部分,本來就在熏習這個部分,那我們用個三教九流的民間信仰拜拜來求佛菩薩,那你是需要那個人,那一個人來到你面前來指點你迷津,你往東走會發財、往西走會升官、往北走會怎麼樣?會倒頭栽,是吧。那怎麼樣不管哪,那個觀念是不對的,是不對的。

  有沒有可能你會遇到,有這樣的善知識,他只是個善知識,指導你說:“诶,你…。”他可能有一種特異功能,會算命、會看相,那也是可遇不可求。你不要專程去找這種人。常有人跟我講說:“哎,哪裡有一個高人怎樣啊,你要不要去給他看?”我說:“我還不夠高啊。”對不對?我還要找高人干嘛。不是我們自大,不是。是你自己的人生你有信心。常常有人講說:“哎,哪裡有個名醫如何如何。”我說:“名醫?他活幾歲啊,三百歲以上就好。”沒有辦法,他一個人都不死嗎?我跟你講,照死不誤。不是說醫不好,真的你有那個症狀,那個醫生是跟有緣的主人相應的。他是神醫再神啦,不救無命之人。當你命都沒了,神醫也沒用。這是一個主要的關鍵。

  我們不迷信,我們也肯定真有這種高人,有這種功夫。可是,你未必有緣。你知道嗎?你未必有緣。那個曹植,是吧,曹丕,不是跟扁鵲嗎,扁鵲不是跟他講你有什麼病嗎?他就不信,就不信。等到要死的時候,趕快找他來,等這扁鵲到的時候他都要死了,已經無救了。早就跟他講了,不信。這個學醫的人都知道這種公案。這是沒用的,所以你要懂得你要做什麼,我要跟你談的你一定要記得:跟一般外面跟你講的佛菩薩信仰的,那種拜拜型的信仰是不一樣的。

  好,這個地方還有兩個字叫“神變”。那“出現神變”這個神變的意思就是我們前面跟各位講的,你在這個世間的結構裡,它有物理現象在變化,四大現象。一個生理現象跟心理現象,這是一個生命中經常要運作的。那麼他們擴大向外,就是物理現象跟社會現象。那就不是你本身所能掌握的。

  大概所有的科學家研究的,這四大現象裡,他只研究兩個現象,一個是物理現象,還有一個呢,就是生理現象。心理現象跟社會現象在心理學和社會學家有在研究,那叫群眾學。社會現象的,那個人的他就叫做心理學,不是很完整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已。因為他是從“所”的立場來研究,他沒有辦法從“能”的立場來研究。而且呢,心理學家不信科學家,科學家不信心理學家。這很奇怪,他們同一派的、同一宗的,還吵成一團,互不信任。

  你看看佛法在研究這四個部分,各有“能、所”,從“能、所”一起研究的,不是單研究“所”。這三個字要弄清楚,研究“所”,“所”要括弧,不然就變成大學的研究所了。他只單獨研究一個“所”的問題,他不能研究“能”的問題,因為“能”他沒有辦法。他“能”是什麼,他還是受到剛才講的,神權主義的影響。“能”的部分都屬於神的問題,不屬於人的問題。但是生命的存在,“能、所”是一起的,“能、所”相應才產生生命。這是佛法裡頭在講的心理學上的一種特質。當然,傳統佛法沒有心理學。但是在佛教的研究領域裡,從義學的立場來研究就帶有這個“能、所,能、所”一起的,帶有這種狀況。

  這是指在世間的這種相應。那佛法再告訴你,有幾個大乘經典像華嚴的這種經典,他叫一佛乘經典,他講的是另外一個世間,叫法界。法界的結構,不是這個六塵五蘊的問題,他不是塵境跟五蘊的相應問題,他是一個菩薩的願力跟眾生業力的相應問題。他法界的誕生是菩薩的願力跟眾生的業力相應而產生法界的;這個世間是六塵跟五蘊來相應才產生這個世間的。那麼菩薩出現的意思是那個菩薩種性的出現,他已經產生了法界的最主要的“能”的問題,這個“能”一產生,跟“所”相應的那種狀況,是世間結構裡頭的大腦思維所不及,這個部分叫做神變。因為他的這種運作是你大腦運作的邏輯沒辦法適應的,所以叫神變。

  各位留意到,他是有標的的,他不是隨便講說“芝麻開門”,嗖,門就開了。不是那一個。他是兩個世界不同的。告訴你這個世界的狀況,不叫神變,那個叫你邏輯求證可以得到的,他是世間的結構,大腦結構裡頭可以做得到的。可你到法界那邊去的話,大腦夠不到,所以叫不可思、不可議,不思議嘛。那你到那裡頭是完全解脫的,所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

  那麼從你這個世間把你轉移到那個世間去,這叫做卦限轉移。我們在修行,也是做這種訓練的,在做這種訓練。而這種訓練他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處,就是菩薩種性要誕生。你的菩薩種性不成熟,是轉不過去的。所以當你菩薩種性一出生的時候,叫菩薩出現,當他開始起作用的時候就叫神變,是指這個部分。從這個地方來講,理論上、義學上來講都比較深。其實不是比較深,我講你就懂嘛,回去就不懂而已,是不是?聽師父講好高興啊,回家說:“師父講什麼?”“我怎麼知道,我不會講。”不是。這個義學是因為我們平常少訓練,所以我跟各位談,在這麼一段你回去就要整理,整理出來,整理到你認為滿意了,你有辦法跟人家常講,這個東西你就會很清楚,而且不管講智慧也好、講福報也好、講因緣也好,你都會趨向成熟,趨向成熟。

  我們同修們,你在聽我講,你假如是同修,佛法聽得很多,我講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的,你就要整理。整理一個很簡單的理論出來,大概一千個字左右,你把它整理好,要很熟練,然後經常跟同修們講,講這樣的一個理念,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成長很快,這菩薩種性要誕生很快,很快。

  你假如聽完就回去了,聽得很高興,然後回去了:“是啊,師父講得很好”。“講什麼?”“你明天去聽就知道。”這對你不起作用啊,你的善根、福德、因緣,跟電鍍的一樣,鍍了一層亮晶晶的,因為聽得很高興嘛,亮晶晶嘛。過一段時間通通脫殼了,要脫掉了。要深入你的根性裡頭,你一定要把它整理,要整理。這個東西呀,你要整理個三篇、五篇以後,三十、五十以後,那你來參加,我跟你講,打禅七,你很快就入三昧,入定,很快。但是你沒有,因為你的語言模式夠不起,夠不起。你要進,你進不去,那殼啊,叫無明殼,很硬、很厚。就跟椰子,椰子有沒有看過?椰子殼很硬,你一般的刀子敲不下去呀,那你要敲破它,那你要怎麼做,就是剛才的方法,你才能破無明殼,要入三昧才有可能。一入三昧,你的業力就全轉了,你就能轉業力了。三昧力能轉業力,但是你必須要有一些資糧,不然進不去。

  好。第五句:“勤求菩薩示現廣大諸解脫門。”

  菩薩示現,他種性會提醒你,示現就是像昙花一現一樣,剎那剎那,但你可以感受到。菩薩示現在我們每一個同修身上,經常會出現。那種出現的情況,我們叫靈光乍現,一閃,啊,怎麼樣。可是呢,等你要跟師父講的時候,“我很清楚,可是我講不清楚。”有沒有?很多有這種情況,那這一種叫瑞相。瑞相出現表示你的善根是夠的,但是因為你沒有行法,你不會修行,所以你掌握不到。所以這靈光乍現。

  諸位有沒有看過打棒球?靈光乍現就像安打一樣。那個安打要接下去,幾次安打連在一起你還是會得分的,但你每一次安打以後就又被三振掉,就被三振掉,都連不起來,到時候都叫做殘壘,殘壘是吧?在壘上有人,結果已經要下台了。這個就很可惜。

  現在我們很多同修啊,都是修到這種程度,快要成就,快要成就了,下輩子再來,又重頭來。每一輩子都是在壘上,每一輩子都要重來,那你永遠不能得分。你的這種瑞相要能夠密集,就要像安打一樣密集。密集安打你就會得分,知道嗎?現在我們在修學都是這樣。

  那種情況最多的人,他有一個特色,絕對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跑道場、喜歡找大德。跑道場,那個道場你沒去過?哪個有名的法師你沒拜過?回家抽屜一打開,皈依證掉得滿地都是,因為已經塞滿了。我告訴你,這種人瑞相不會用。就像那打棒球一樣,殘壘,壘上有人,然後又要換場了,那殘壘就無效。所以你每一輩子,因為每一輩子都有一個殘壘,那你累積多少輩子!所以,這輩子因緣才能成熟,每個善知識你都拜訪,都沒用啊。所以你現在看看,你手上有幾個皈依證,有幾個法名,就證明過去生你有幾次殘壘。那你下輩子你就再繼續吧,一分也得不到。你的菩薩示現都沒有用啊,因為你沒有拿到解脫門,所以你不會修行。你一定要從解脫門來。

  所以他有廣大解脫門啦,每一個解脫們都很廣大的,尤其在我們所講的這種修行法裡都是大法門啦。但是你就不修,你就只要在那裡拜個師父,然後皈依、灌頂,然後拿個法名回來。那個法名都亂七八糟的。說亂七八糟你不甘心啦,但是叫你念,你也念不清楚。有藏語的、有巴利語的、有漢語的。問你叫什麼名字,“法名?”“法名,有啊,我想一下”。還要進電腦去查一下。那這個就多余了。各位是廣結善緣,福報很好,但是生生世世都在虛幻中晃過去,活得空虛、活得無奈,很有逼迫感,這就是最可惜的地方。

  好,廣大解脫門就不跟各位解釋了。

  再看下面:“勤求菩薩示現世間種種作業。”

  從解脫門來看,他是傾向於聲聞乘,修法的部分。從這一句來講“世間種種作業”,這是菩薩乘。那麼,從解脫門來看,他主要差別在這裡,解脫門來看,叫入定。從“世間種種作業”來看的話,叫入三昧。這是有些不同,在修法上,在入定的門檻上他有這種區別。那麼我們常講,在家也可以修行,對不對?各位在家有沒有修啊?沒有。因為你根本就不會修。會修是在家會入三昧,那才叫在家修。

  你現在有,好一點的是叫做在家修養,不是修行。那修養就是我們講“生、住、異、滅”的時候,“異”的那個區塊。修行是到“生、住”的“住”這個區塊。進入“生”的領域就是成就的階段。那你是修行還是修養?這很難跟你說。因為你要面子,只能說你修得很好。修得很好是修養、修養得很好?還是修行、修行得很好?這個不一樣,不一樣。那想修行的人當然希望是修行很好,修行很好不等於修養很好!修養很好不等於修行很好!但是呢,比世間人已經不錯了。

  你要是真的修行很好的話,這已經入佛種性了,已經掛號了,修行的時候是已經掛號了,入佛種性了。當然要證得如來種性就成就了。但是只有修養的話,那還在凡夫種性裡,你要醞釀出菩薩種性,都還不容易。但是你是不是真的有心在追求呢?那你看,你遇到真正想修行的時候,你就會相應,就會相應。這是提醒給各位。

  這兩句,是一對的。

  “勤求菩薩隨順眾生種種心行。”

  這裡面呢,就開始要進入好好鍛煉的階段了。在“示現世間種種作業”這個時候是總說,那麼來到這個“隨順眾生種種心行”就已經是微觀了,微觀了。眾生種種心行,你要怎樣子隨順呢?

  有一次,有一個同修寫了一封信,裝在一個賀年卡裡面拿來,賀年卡拿起來,當然是恭喜發財,下面一封信,我就把它打開來看,幾個大字,那意思就是說“你講經講得很好,到底有沒有修?你講修行講得那麼多,到底是抄人家的?還是自己的?”

  這一看啦,這火就要起來了,這火一起來,我就上當了。這火上一半就要變成冰才行。你看這火馬上要變成冰,你看厲害不厲害。這一想:好好好,你這家伙,平常叫師父叫得那麼甜。那怎麼辦呢?抬頭一看,他還坐在那裡呀,他就要看我生氣的狀況。

  我就說:“你修得很好喔。”

  “嗯…沒有啦。”

  我說:“你真的修得不錯。”

  “沒有啦。”

  我說:“你修到這麼高的程度,師父怎麼說你呢,你比師父高了。”

  你看你講話一轉就好,人就怕人家贊美,要人家拍馬屁,“你修得很好”。我很想說:“你這個王八蛋啊。一腳把你踢到閻羅王那邊去。”但他就要聽好話,“啊。你修的很好哇,怎麼樣啊,怎麼樣啊。”

  “啊,沒有啦,沒有啦。師父那個不是說你啦,你不要對號入座啦。”

  又把我嗆回去了,完了,還沒看完。你要是真的跟他講為什麼,跟他論證啊,那一定吵架。你不要論證,你要贊美他:“哇,你修得很好啊。”誰啊?鬼啊,修得很好?修得很好還會講這樣嗎?對不對?那你既然是這樣子,有所不滿,表示你修得很厲害,那就贊美,贊美,全部都轉了,全部都轉了。當然,他也很生氣,不知道氣什麼,我也不知道他從哪裡氣起來,你也不用問他,問他為什麼只是多余的。贊美啊,就把事情化解了。這個眾生心行,眾生心嘛,菩薩境界嘛。那境界來,它在考驗你,你表現出來的是什麼,你一轉就沒事了。“啊,你修得很好啊!大德!你是大修行人!”我幾個名詞,他就醉了。這個比喝100%的酒精更容易醉,馬上就醉。這是眾生心行。

  所以你遇到挫折,尤其是你在家裡,我不一定是說你啊,說到你也是巧合啊,你不要對號入座。家裡的那一個,你最討厭的,老是惹你,那你就多贊美他,為什麼會惹你?因為他就是給你看不慣嘛。是你惹他,不是他惹你呀。你現在回去,從現在,今天開始回去多贊美他,“嗯,你今天好帥喔!”他說:“你吃了什麼糖啊?”你說:“你今天好漂亮啊”。他說:“哎呦,你怎麼喝醉了?”多講一些贊美的話,他喜歡聽什麼話,你就多講,那又不要成本嘛,對不對?你省得他來惹你生氣嘛。多講一些好話,就把那個生活情境轉了。這是什麼?眾生心行啊!他就要你說他好話,你為什麼不說他好話?

  尤其女眾對先生,先生在外面要發展,就發不起來的時候,回家他就發火。那你在家裡呀,你最少家裡那個舞台要給他發展。要怎麼發展?你贊美他嘛。對不對?連你給他的贊美都沒有,他當然發火。你一贊美他,他有得發展,至少這個舞台嘛,只有我們兩個人,能夠像個舞台嘛,他就不會發火了。我們常常不知眾生心行,你只在那邊計較,“我又沒錯”。是,你沒錯。你沒錯,他沒舞台發展他只好發火。對不對?他一發火,你倒霉嘛。所以,我們不要讓他發火,多贊美他。

  明明是丑八怪,你也要說很美。你不要說“你不要那麼胖嘛!”他就忌諱那個胖。那你把胖改成肥,那你不是自找麻煩嗎?你就多贊美他:“啊,你好美呀”。“沒有啦,我吃得太胖”。“哎呀,你這胖得剛好,跟楊貴妃一樣”。你不要說假話嘛,你說:“你哪胖,你跟紙片人一樣”。那是說謊話。他很漂亮,你就贊美他很漂亮。他不是漂亮,他愛人家說他漂亮,你就說她漂亮。他愛人家說他修得很好,你就說他修得很好。他現在不是真的要跟你好好研究。假如他是同修,所謂同修就是:“诶,哪裡有錯你要講喔。”那是同修,那當然你要實話實說。這眾生心行跟修行人不一樣,他不是修行人,他凡夫嘛。凡夫你給他心理舒暢一點嘛。歌頌他,贊美他,他就醉了。他醉了他就會什麼,好睡覺,好睡覺就不會吵你。要是他不好好睡,你就氣,氣到天亮。多懂得,這是心行。你了解眾生心行,隨順他,隨順嘛,只是隨順他而已。那你到時機因緣成熟了,當他跟你配合得很好的時候,那你帶領他來念佛、來吃素,那沒問題嘛。

  現在不是,兩個對槓的時候,你還叫他念佛,他不捶你,就好了。當你多贊美他,她覺得你不錯,你還好相處、還好說話,你講的話他願意聽,你再引導他來學佛嘛。那你現在你講什麼,你講一句,他反十句的時候,你還引他學佛嗎?多贊美,這個叫隨順心行,眾生絕大部分是這樣。

  當然你跟你的遠親債主相處到什麼程度,我不知道啊,有些時候你這個時候突然回去贊美他一分,剛好他找機會捶你,那是你的業障。你不要明天來跟我講,我回去贊美他,結果他打我。這是每個人的那種因緣環境不同啊。但是你要怎麼隨順眾生心行,這個是菩薩生命因素的一種發起。

  下面這裡:“勤求菩薩示現入出生死涅槃。”

  菩薩示現,在菩薩種性展開以後,生死涅槃是無二無別,知道嗎?無二無別。對我們來講,生死涅槃是不一樣的。生死是苦,涅槃是樂。這是從凡夫種性上來講。從菩薩種性來講,是知道有生死、有涅槃;但是對凡夫種性來講,生死、涅槃是對立的,菩薩種性是知道有生死、有涅槃。因為生死是凡夫的境界,涅槃是如來的境界,這兩個境界不一樣。但是從如來種性來講,生死涅槃是平等平等的,他是如如不動的,他沒有分別的。菩薩種性是有分別,知道,但不對立。那麼眾生,是當然知道,但是很對立呀,所以他才會厭生死、欣涅槃,有沒有?

  你留意一下,這個都是基本佛教的部分。我是沒講,但是,在跟你對比的時候,談到這些基礎佛教部分,你就要弄清楚了。

  凡夫在講生死涅槃是對立的;菩薩講生死涅槃是平等的,他是知道,但不對立;如來種性裡頭講生死涅槃是沒意義,因為他是一體的,他才是真正的平等平等。那菩薩講平等是因為兩個他知道,他在這邊也可以,在那邊也可以,所以他叫出入生死涅槃,他們不會選擇的。凡夫是知道佛法以後,他厭離生死,要到極樂、要到涅槃那邊去。那假如不知道,沒學佛的,“這世間也不錯啊”,對不對?“那我有錢,很好花費,有什麼不好”。那是凡夫,他不懂得什麼叫生死涅槃。那我們懂得生死涅槃的話,你就不一樣了。這個是凡夫心性、菩薩心性跟如來心性的狀況,他有不同的。

  那在這個地方,菩薩為什麼要示現,在兩邊出入呢?這給眾生一種示范,讓你知道有菩薩、有人間。

  人間怎麼樣?人死了,火化就變骨灰了,撒了。叫樹葬嘛,葬在樹下。聽說最近在流行,我們有沒有流行?啊?沒有流行啊,就是燒燒骨灰在樹下撒一撒,叫回歸自然。有人是,就把自己剁一剁,丟到海裡去給魚吃嘛,因為活著魚吃太多了,死了就把身體還給魚嘛,那個叫海葬。那有這種情況。有的是燒完骨灰撒下去的,有各種情況。這個呢,凡夫在生死中,只是生死的狀況。

  可是菩薩示現生死的時候,他會有一種狀況,比如有捨利子,比如說有肉身菩薩,有沒有聽過?我們二十九號就要去拜訪華嚴祖師洞的一個本如法師的肉身不壞,為什麼?他就示現給你看嘛,你就會有信心了,對不對?修行,修行有成就的人是什麼樣子。他不必什麼特別的防腐、特別的什麼,他就是擺在那裡就不爛,這個叫全身捨利,我們現在叫肉身菩薩,他是全身都是捨利。為什麼?這就是菩薩示現,他來人間示現給你看,跟你一樣,也是吃飯,也是睡覺,他也要馬桶,但是死的時候就是跟你不一樣。你兩下子就死了、就爛掉了,他,哼,就不爛。他為什麼不爛?不爛就不爛,回去就給你看。對不對?這個就是他示現來的,他入涅槃就是有這種盛況,就是菩薩示現。

  他來人間生死是跟你一樣,你不覺得他怎樣。可是當死的時候,我們叫死嘛,菩薩不叫死,菩薩只是入涅槃而已。他一入涅槃,你就看到:哎呦,不一樣哦。而且這個從釋迦牟尼佛以來,一直這樣子,代代相傳。那一千多年前,你已經沒感覺了,可是擺在眼前這個你應該很震撼吧。對不對?你到廣東去看看,那個寒山,還有六祖慧能,三個肉身菩薩就坐在那裡給你看。你說:哎呀一千多年了,那不知道真的假的。現在真的給你看嘛,對不對?兩年前才走的,三年前才走的,現在你還可以看得到,仍舊還在那裡。這個就是菩薩示現,好吧。

  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跟各位再談。

  《四十華嚴》第74講(2009年4月26日)B

  好,我們再繼續往下看。這經文是由廣到專、由粗到細。那麼來到這個地方,他已經進入了很微細的部分。生死涅槃的問題能夠把他平等平等化就不簡單啦。我們跟各位談到凡夫種性、菩薩種性以及如來種性對於生死涅槃的立場,他是有所不同的。

  那麼,再來的這個部分,他談到:“勤求菩薩於為無為心無所著”。

  “為”是指有為,有為法、無為法。那我們現在從凡夫種性來看,我們在求學佛法,當然是追求無為法。有為法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我們都認為是虛幻的,要放下它,這個是凡夫種性的一個特色。

  那菩薩種性呢,有為、無為呀也是一樣。他知道有區別,知道有區別,但是,有為就有為,無為就無為,這是菩薩種性的一個立場。他知道,但是兩方面他是平等的。

  到了如來種性的時候,有為法跟無為法他是雙泯的,雙泯的。這兩個他沒有這種區別。這個時候佛或者法身大士,他才能夠很自在地出入。而且呢,他能夠很自在地運用,那叫示現。那這一點呢,我們比較難。因為,我們凡夫不了解那種狀況。

  對於菩薩種性的這種認知而不區別,也就是所謂無所著,心無所著。這個我們可以體會。“我知道有為法是什麼,無為法是什麼,那我行在這個過程裡,不會去執著要無為法。”

  各位要留意到,當你執著無為法的時候,無為法也變成有為法。你要留意到這一點。我們常常說,“我是追求無為法的人”。其實你根本就是有為法。不要太執著。我們知道我要傾向於無為法,可是你有為法也要處理。

  常常有同修這樣講,“那我們學佛以後,是不是要放任無為?”告訴你沒有這句話,沒有放任無為的。無為本來是一個真理,你要的是要盡責任,盡責任去做。

  你當個領導,你要把領導的事做好。你不要說:“我現在學佛了,我可以當領導,也可以不當領導。”那你是不負責任。你今天當領導,今天把當領導的工作做好;你今天當伙計就把伙計的工作做好。哪天要你當什麼你就把什麼給做好。這個做好叫做什麼,叫做本分。你的本分事就是你本來就應該做好。

  你今天是個爸爸,你把爸爸的本分事做好,對不對?你是個媽媽,把媽媽的本分事做好,你是個兒子把兒子的本分事做好。守本分!你是個修行者,那行者的本色你要做好。這是個責任問題呀。

  當你能夠做好它,你會說:“诶,我們是無為法,我們要不執著。”你叫見鬼呀!該盡責任你不盡責任叫做你修無為法?那每一個修無為法的人都沒責任啦?那菩薩怎麼當的?對不對?那我要度眾生,隨緣啦,度眾生就隨緣?不是。你有一個使命感、有一個責任心。這一定要有的。你要是真正一個菩薩,在你的分內工作上,你一定把他做好。出不出色不管了,但是做好它是必然的。你不能夠說:我發現當個菩薩隨緣啊。隨緣你最好不要吃飯了,隨緣。哪有這種道理,責任你一定要盡到。

  盡了責任,成與敗,那我們就隨緣。成功不必在我,名分也不一定加給我,記功也不一定記給我,對不對?那你就隨緣嘛。但是在前面那一段你一定要盡責,後面在敘功行賞的部分那你可以隨緣不要,這個才是真的菩薩。前面要盡責的時候你不做,到最後你一定發牢騷的,一定會抱怨,會發牢騷。那不對。所以這一點你一定要弄清楚,一個學佛人你在這一份本分上要弄清楚。

  我用很簡單的區分法,這件事情的前半段你一定要盡責,到最後那部分,人家論功行賞你可以不要,知道嗎?你才是真菩薩。前面要你盡責,你說隨緣啦。到後面你一定出問題,這個弄清楚。菩薩在世間,他很漂亮,他會讓人家非常尊重他、恭敬他,就是這個原因。他盡責,成果,他不跟人家爭。知道嗎?所以有為法、無為法,你不會矛盾的。你會產生矛盾是義理上你弄不清楚,在事相上你迷惑。該盡責,你就盡責,這很重要。

  有個公案,提供給各位作參考。這個人叫陸和,假如沒記錯,因為我記太多。陸和是梁武帝的一個國民,他也只能叫國民。梁武帝,大家知道啊,有沒有不認識的?都認識吧?學佛人都知道梁武帝這位好皇帝,當了48年的皇帝,結果餓死在什麼台上啊。這個皇帝不錯,在歷史上還是一個好皇帝。

  那麼他呢,在侯景之亂…侯景之亂知道嗎?他當皇帝,他有一個大臣,一個大將叫侯景,作亂背叛他。就在這個時候啊,有個人叫陸和,是個大居士,這個大居士就要幫助他。

  這個糊塗的皇帝,算好皇帝啊,但是也糊塗,就跟各位一樣,無為而治無為呀,無為到侯景都作亂了。侯景啊,侯景之亂。我們有個同學,他是僑生,有點跟各位差不多一樣的。侯景是什麼?學歷史的時候,侯景之亂,他說一群猴子在風景很美的地方作亂。(眾笑)確實有些神似啊!他不是一群猴子,是一只猴子而已。

  這陸和在協助他,也幫助他幾次戰爭。這陸和是跟梁武帝在空王佛時代的同門師兄弟,他以這個因緣來協助他。這個時候他非常盡責,而且很會做戰。一個大居士啊,他已經知道修行啊,已經知道,他在空王佛時候跟梁武帝是同門師兄弟。梁武帝只會修福報,所以他能當皇帝。這陸和是個大居士啊,修行功夫這麼高,你就知道,是怎麼樣。一個菩薩,在盡責的時候他是怎麼盡責的。

  他不會像我們一樣“哎喲,我已經受菩薩戒了,不能殺人。”什麼叫不能殺人?在戰場上殺戒全開,知道嗎?大概沒人像我講這麼笃定啊。但是在戰場上你不開戒,只有你被殺嘛。這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嘛。他既然要投入戰爭,要幫助國王,那他只有開殺戒啊。他不能夠說:“我受了菩薩戒,我射的箭,射到你身上,你就倒下去就好,你不會死。”這不是演戲啊,對不對?這戰爭一起來的時候是不長眼睛的。但是他一定要達到他的目標嘛,要不然他怎麼會投入戰場呢?告訴你,這就是責任的問題。你到底盡不盡責任?!

  所以發心行菩薩道的人是責任第一的,責任第一呀。你不要以為沒有呀。佛法經書裡頭從不講責任,你放心。你經本裡頭,華嚴經大藏經你去查,絕對沒有責任這兩個字。但是他有本色,行者本色。弄好啊,不要以為學佛都弄錯了。不弄錯的,他很清楚。

  好,無為法,有為法,心無所著。

  再下一句:“勤求菩薩除斷眾生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這求菩薩,這菩薩要斷眾生種種煩惱。這個尤其講到“微細過失”,微細這兩個字並不特別,不特別。但是微細這兩個字,你看,在這個時候就出現,它有特別的意義,有特別的意義。

  《華嚴經》裡頭有一個叫“甚微細智”,智慧到很微細的地方,叫做微細智。甚微細智是比微細智更細的,就我們講微塵、極微塵的意思。這是如來智慧,如來的智慧。

  那麼凡夫有很多煩惱。那我們能講出來的煩惱,其實都好解決。你放心,你能講出的煩惱、你感受得到的煩惱都能解決。但是,有些煩惱你講不出來。有沒有過?假如沒有的話,你人生沒有痛苦。你放心,你現在有的煩惱都是貪嗔癡而已。貪不到,永遠少一個包包,那個包包就在LV專櫃上。只要你看過啊,你就少。永遠少一雙鞋,那雙鞋在鞋櫃上;永遠少一件衣服,那件衣服就掛在model身上。只要你看過你就想要,那你要不到你就有煩惱。要不到怎麼辦?趕快跟先生要啊。要什麼?要錢啦,要錢才能去買衣服啊。那個煩惱都好解決。有一些煩惱你講不出來,但你又不知道是什麼。你知道嗎?有一些煩惱是你不好意思跟人家講,不是講不出來。那個都能解決。就是你自己本身也不知道你在煩什麼,有沒有?你沒有,我就沒辦法講了。你有,才有辦法講,那講到你也是純屬巧合了。這種人生經驗都會有。

  有一種狀況你比較清楚。比如身體不舒服,但講不出來哪裡不舒服。去給醫生看,醫生把脈說你怎樣怎樣,“啊,也對也對”。去給那個把脈他說的另一種病你“也對也對”。為什麼?因為你只感覺不舒服,但說不出來哪裡不舒服。這種病啊,比較難治,因為它才初發狀況、始發狀況。那煩惱的東西,是你潛意識裡頭的東西,這個叫做微細,這叫微細。

  那麼有一種,我們也叫習氣,也叫煩惱的這種東西,是前輩子帶來的,前輩子帶來。比如,前輩子你是雞,雞,知道嗎?吃飯他愛吃雞腿的那個雞呀。雞有個習氣,靜不下來。雞是靜不下來,成天就地上挖挖,嘴巴一直撮著吃的。你看看你家有沒有零食很多,就知道了,前輩子是不是雞啊?有事沒事一定要抽屜裡挖一挖,拿個東西嘴巴裡塞一塞呀。沒有那些東西,你很難過;有了那些東西,你又吃不完,有沒有?這是你在雞的時候修了很大的福報,這輩子來做人。人是人啦,雞的習氣還在。因為你現在不能挖地,地都是瓷磚嘛,所以你會塞到抽屜裡頭去。瓶瓶罐罐家裡很多啊,有沒有?零食店的主顧,喜歡到零食店去買零食吃的。等一下吃這個,等一下吃那個,吃不完的東西,三餐就已經夠了,為什麼還…,那個就是那個習氣,習氣。

  有些人呢,他什麼也不要,家裡干干淨淨的,因為他是老虎的習氣,老虎不吃零食的。老虎怎麼吃零食?老虎習氣很好啊,它吃飽飯就睡,它肚子餓的時候會吃羊。它吃飽的時候兔子到它嘴邊來,它也是嘴巴動一下,它甚至於不會把那個兔子給打死。那兔子很厲害,這老虎吃飽了,它就會跑到它身邊去玩。這老虎肚子餓了,它跑得遠遠的。因為一只兔子對老虎來講也不過是個點心而已啊。對不對?所以它一定跑很遠。

  這個是眾生的習氣。這種習氣,也是一種煩惱,也是一種煩惱。當你發現的時候,你想要改,不見得一下子能改,但是你會很難過。我到他家去,什麼都沒有,坐立不安,因為你想吃點點心。因為他家是老虎來轉世的,一點零嘴都沒有。但你家是母雞來轉世的,到你家去什麼東西都有啊,差點沒變成雜貨店而已。那這個時候,你一發現以後,你就想改。而改,你不見得改得過來,可是你看到那種情境你一對比,你的煩惱就起了。

  這種煩惱是好的,微細煩惱你會發現,其實是好的,因為你這一覺醒啊,你就斷了那種因,那種前輩子那種因,整個就全斷了,但是習氣你還沒改,但是斷了。這個是很特別的地方。那麼眾生的這種種煩惱裡呀,種種煩惱裡呀,我們要跟各位講了,再跟各位講,這些都可以改進的。

  我們常跟各位講,佛法在講的是布施,布施。你要知道布施有四個東西,你一定要去學著布施,當然你現在做不到,但是你一定可以做。

  第一個,布施生死。要不要布施?你說嘛。要不要布施生死?

  第二個,布施病苦。看你要不要?病苦可以布施啊,但不是說我把病苦給你了,你丟掉就好,你不要丟給別人啊,丟給別人太過分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那病苦你不喜歡,你不要把病苦丟給別人,你可以把病苦丟掉。

  一個生死,一個病苦,一個是煩惱,煩惱要布施掉,丟掉就好了。

  第四個,布施意見。少有意見,意見不要太多。

  我告訴你前面三個好做,意見很不好做。當然你本來就是個不講話的人,當然就沒意見了。沒意見有個性,有沒有?你有好惡之心,那都是意見啦!意見不只是講的,你只要有好惡之心這種情況,你統統要布施掉。這四個你一定可以做到,但是你現在做不到,你一定要去做。這是真正的布施的地方。你要斷,很難講,但是它一定可以斷。

  我跟各位講,做什麼事你不一定能做,賺錢,幸福、健康,你不一定能做,因為它是福報。你有福報你就很健康;你沒有福報就病得一塌糊塗。可是那個業一過啊,病又好了,這是因為你的福報關系,你不能掌控。但是把它布施掉,是修行。布施是一種修行。你要記得啊,人,生為一個人,你什麼都不行!跟你講,你真的什麼都不行,你現在認為你行是因為你有福報,你才行;你沒有福報啊,你就萬萬都不行。但是你只有一個行,那就是修行。修行你絕對可以做得到。

  布施是一個最好的、最直接的修行法。所以我告訴你,當你煩惱起意的時候,你就記得師父告訴你:把煩惱布施掉,把煩惱布施掉!那你當然現在你只能七上八下,丟一個來兩個,有沒有?那個回力球有沒有打過?打出去,它就會彈回來,你只要打一次,它要彈回來好幾次啊。所以你想把這些煩惱啊、病苦啊、生死啊、意見啊給布施掉,常常會得到反彈。但是我告訴你,有反彈證明你有布施,知道嗎?表示你布施的手段跟要領不夠高明,所以丟下去,就“嘣”又打回來了,就這樣子而已。那證明你確實有布施,你的布施是有效果的,只是這效果不太好,對不對?那你再試,再試,再試。告訴你,你的善根常常直接成長很快,而且你的人生會轉變很快,你的命運開始在轉變了,開始在轉變。

  你記得,你從哪裡可以看得到?從你臉相的變化就可以看得到。你不要天天照鏡子啊,那看不出來,那微觀哪。那你現在開始訓練布施,三個月以後就不一樣了。修行法門很多啊,布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佛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為這裡講到種種煩惱要怎麼除斷,菩薩要幫你除斷,是你的生命因素幫你除斷。那我現在告訴你,生命因素當中的布施就直接可以幫你斷,最好的!

  你想想看一個問題,假如一個人你現在遇到升官要不要升,大家都想升官,但你不見得升官以後會做得比現在更好,那你就把它當作什麼?無常,隨它去,布施掉。該我的,它自己會來,不該我的,我寧可不要,免得增加煩惱。你帶著這種心境,做個回向就好。你不要拜托人家從後門送紅包啊,不必啊,不必啊!因為,台灣那幾個新星啊,聽說二百六十八個,一個六百萬,現在統統要吐回來,多領的薪水全部一並要扣回來。那你就知道,那你去,不該得的你根本得不到,得到也是短暫的,再來更慘,更慘。不必,你完全不必去做那一些事,你就隨緣。起一個觀想,起一個觀想,我把它布施了,該來的,它會很圓滿地來,不該來的,我也不要了。這個煩惱你就丟了。

  我跟你講,因緣成熟時,大家都講因緣成熟時,很好,對不對?他有沒有講善因緣成熟?還是惡因緣成熟?每一個結婚的時候大家都講“恭喜恭喜恭喜”,所以每一個想結婚的人都選擇好日子。這美好姻緣,美好姻緣,都是好因緣,可是到最後為什麼,離婚的時候沒有人選日子?對不對?你會發現離婚會比結婚更好,為什麼?我不是叫你們不要結婚啊,沒有這個意思。因為結婚的本身,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家都會挑好日子,但不見得。公司、工廠要開幕的時候,很多人是挑好日子、選好名字,對不對?看筆畫等等,有沒有去搞過?開張都選擇黃道吉日開張。倒閉,有沒有?有沒有選擇黃道吉日倒閉的?所以這因緣在相聚的時候,善緣、惡緣,無緣不會啦。是有緣才會聚在一起的,但是沒有跟你講是善緣、惡緣,他無緣不會嘛。會在一起一定有緣嘛,沒有不在一起。但是善緣呢?還是惡緣呢?你不知道。那修行告訴你,隨緣。就是指這個。那你要懂得布施,懂得布施。記得這樣的情況。

  我記得有一次,我是舉我的例子。

  有個兄弟,說:“大哥,我要投資這個。”

  那兄弟啊,自己的小弟要投資,你要不要?我就說:“好,我一份。”

  “好。”他很高興,拿了。

  前面五年賺很多錢,分紅利啊,我就都把它押下去。到第六年,股災產生的時候,輸得一毛錢都沒,而我照樣日子很好過啊。

  其他兄弟就來找了:“你怎麼都不煩?”

  我說:“他拿去的時候我就輸了,就給他輸啊,他拿去就好了嘛!因為,他只能拿一次,不能拿第二次。”

  “為什麼?”

  “因為他沒有還我,他不敢再講第二個,對不對?”

  所以呢,我投資你,其實我就當作已經輸了。你再發什麼紅利,最高的時候一共有六倍,六倍我統統押在那裡。而他們都把那個拿走了。拿走了,你還有一份。我已經有六份了。股份我有六份啦,當你倒的時候,倒了就倒了嘛,反正我只輸一份而已。你給,不期望他回,你就不會有煩惱。但兄弟嘛,他要做事業。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道場裡同修相處,不可以有金錢來往。你知道嗎?你可以給,可以給,但你不要期望他還給你。尤其你不要收利息,根本就沒事。我有能力,你要給多少你拿去嘛,就給你呀。投資賺了,賺了就賺了,你的嘛,我已經給你了。那輸了,輸了就輸了,我已經給了嘛。我不是現在你輸的時候我才輸,是你跟我要的時候我就已經輸了,對不對?那你就很坦然嘛。你怎麼會有煩惱呢?他要給你,也無所謂啊,我說“不用啊,你就繼續玩嘛。”因為他在商場上,他一定玩到他死為止嘛,那你就讓他去玩嘛。因為商場,他也不是做壞。但是,他就是有風險啊,那你為什麼要把風險攔起來呢?世間事很簡單嘛,它無常嘛。起來的時候你也別高興,下去的時候你也別擔心嘛,也不憂傷嘛。那你以這種立場你就不憂傷了。可是你要是跟著他數字那邊上上下下,你一定被他牽制住嘛。

  所以這是人生的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看你做得到做不到。當你錢給他的時候你一直聽他講說:多少賺多少賺。你一定上當。我只有一個判斷,你是自己的兄弟,你要做事業,那我必須幫你的忙,我就幫忙,就好了嘛,我是幫他的忙嘛,他做起來也是他的,失敗也是他的嘛。這不是簡單的嗎?

  人生其實很單純,就只有一件事,你什麼都不行,你唯一行的就是修行。因為修行這件事已經夠你煩的。(眾鼓掌)你找了很多善知識,不知道找哪一個好。一看這個很魁,這個好,修得好,才這樣子白白嫩嫩的,又會放光;一看這個也不錯,仙風道骨,風一吹就要飛起來,這個也修得不錯。那麼到底胖的這個好?瘦的那個好?你就回去開始煩了。你看,連選擇善知識你都有問題呀。選個道場更有問題呀,等下那個太遠了,等下這個比較近啦!你怎麼修嘛!當你把這些都擺平了,以後可以安心辦道啊,你就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了。

  好,要開始安心辦道,才進入什麼?資糧道。資糧道,還要前行,前行還要正行。這三個階段通過以後,才進到我們真正的行法裡面來。那好修嗎?那你還搞那麼多的世間法嗎?世間法隨緣,放下。那你真的要辦的是修行,光修行就很重要了。

  你現在開始能夠,把修行當作你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啊,那當下你就淨土啊!淨土啊,不知道哪個淨土啊,淨土已經注冊了。最倒霉、最倒霉的也有極樂世界,知道嗎?

  可是你要是不把修行當作第一件事,而是以世間事作為第一件事,常常這樣講:“哎呀,我很忙啊,我不能修。”那,你沒辦法,因為你還被世間操縱著。當你在世間的忙碌忙到很忙,忙得沒辦法修行,你要記得,你的福報已經到極限了,你要記得,福報已經到極限了。

  我們遇到很多人啦,他福報很夠,有時間他想修行,這種人其實,他是還可以繼續再做他的事業,為什麼不做?因為他善根因緣成熟。

  你,我不是說你了,說到都純屬巧合啦,真的忙到沒辦法修行了,我告訴你,警告你:你應該把一些世間事放棄啦,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自己享受。這個不是懶惰,也不是不負責任,因為你已經忙到沒有辦法喘氣的時候,你很可能家庭、可能健康會出問題,可能子女的教育都有問題。你要留意到這些呀。所以你應該多放下一些世間,少賺一點,寧可生活的水平降低一下,你一定不要讓自己的生命品質給降低。

  你要記得,你在人世間裡頭奮斗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幸福,不是為了追求名位或者賺錢。賺錢的目的也是為了你的幸福嘛,對不對?名位的目的也是為了你的幸福,假如你不能得到幸福,那些名位、那些金錢是沒有意義的,是沒意義。所以當你忙到,真的家庭生活的幸福都享受不到的話,那個忙啊,你要減少,一定要減少。這個我想不會有人告訴你的。提供給你作參考。成得了聖人、成不了聖人是一回事啊,但是現實生活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這是每個人的權利,假如沒有這種享受的話,你是自我喪盡你的人權。對不對?人權就是享受家庭幸福啊,那沒有叫什麼人權,對不對?人性的本質嘛,你就應該要擁有這個部分,假如沒有的話,那我們在奮斗什麼?所以這個提醒各位,行菩薩道的人啦,這個部分一定是處理得很好。

  好,我們再看下面,下面是一個總結。他講,前面是講說:善財啊,我們的話叫孩子啊,你已經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這個是很困難的事你都做到了,更想要行菩薩行,這是難中之難。

  那麼菩薩行是什麼?他講了這幾個:

  “所謂勤求菩薩道,勤求菩薩境界,勤求菩薩廣博淨行,勤求菩薩出現神變,勤求菩薩示現廣大諸解脫門,勤求菩薩世間種種作業,勤求菩薩隨順眾生心行,勤求菩薩示現入出生死涅槃,勤求菩薩於為無為心無所著,勤求菩薩除斷眾生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十個。這十個是他總說的,他從粗向細、從廣到專,都講出來了。那要詳細跟各位講這個需要很長的時間。那麼菩薩道的內容大概就是這些,就這些。

  那你挑一個就好,這十個太廣了,你看看要從哪一個鑽進去。第一個,義學,就是知見上要正確。你不要把這個東西當作一般的知識念過去。我跟你講一個,是你把一個的內容弄清楚,它就是一個課題。那麼行法呢,你要做上去,去做的時候發現那些問題,那慢慢地再去過濾。行法不是從這裡下去,因為這是總說,都是總說。

  好,他簡單地把菩薩道的內容介紹了一遍,因為前面,他請法的部分嘛,所以他總說這個部分,講完以後,他就自我介紹,這個地方他要自我介紹。

  他說:“善男子”他跟善財童子講,孩子啊。“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眼明徹。具清淨行。慧眼遍觀一切境界。善巧方便離一切障。以清淨身。普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諸佛。以總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以智慧眼。常見十方一切諸佛。”

  這是他總說的一個介紹。他的成就,這個善知識,遞一個名片拿出來,就跟我們一樣,我們名片拿出來不是某某公司,對不對?倒垃圾的,職務嘛;或者某某公司,掃地的,這個名片職務先講清楚啊。诶,你不要以為倒垃圾、掃地怎麼樣,這還是一門學問呢,你要把它做好很不容易呀。你可能會說名片拿出來都印老董,老總,老總就是老是水腫。這個名片講的是一種自我肯定,但是,現在名片已經腐爛了,你要能夠確確實實做得到,那個才是這個名片是真實的。世間的名片是無常的,是無常的。

  好,你看,他講:“我得自在決定解力”。這個很重要,這個決定解的“解”呀,就是十住位的“住”。我們跟各位講過,他第一個講說:要學菩薩行,對不對?要學就是解的意思,是十信位的法門,是十住位的法門。住啊,就是解,十住位的“住”,解是指這個意思。這個住的意思就是解的意思。所以他講這個。

  這個經文,在這個地方,印度文原文是不是這樣寫,不知道,我們現在沒有那個東西。因為他在做自我介紹,前面跟各位講過,它前面的經文最少有十頁以上,要描述吉祥雲比丘的這個部分,他已經把它刪掉了,所以他在這個地方要做這一個翻譯的時候,他一定要很肯定他的部分,而且要確定他的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十住位的第一位,這個叫做初發心住。這一住的名字叫初發心住。所以,他對於法界裡頭的行法要徹底了解,尤其在布施這個法門。這一位的是指布施。布施就是把世間結構的那些東西統統要丟掉,要捨要放下,所以他講“決定解”。對於入法界,他非常清楚,對於世間的一切他要完全放下,這個“決定解力”是指這個意思。各位能了解嗎?要弄很清楚啊。

  這個“我得自在決定解力”那是什麼東西。我想這內容就是這個內容啊,你要把這個內容給弄清楚,要不然“我得自在決定解力”就是我得自在,我很自在,凡事我都自在、我都了解,那個從文字解釋啊,那沒意思。他就兩個部分。對於法界他很清楚,對於世間他完全放下,完全叫做決定,知道嗎?決定解在這個地方。那麼,法界以後的怎麼樣?這是善財你自己要去走的。

  吉祥雲比丘,這位善知識你要能夠遇到,非常難得。他是住位的第一個,他是入法界的大門,你要是得法身大士,第一個老師就是吉祥雲比丘。你要能夠遇到,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卡,所以他給你這一句很清楚的交代:“我得自在決定解力”。

  這個經文原文叫什麼我不知道,經家怎麼寫,我也不知道啊,但譯家在這個地方是特別琢磨的。因為這一句,把這個位置,吉祥雲比丘所在的位置跟善財童子現在所處的情境交待得很清楚,很清楚。因為所有的經文,沒有像這一句這樣明確地講:“我得自在決定解力”。我得什麼什麼,有。每一個善知識都有我得什麼什麼解脫門,我得什麼什麼法門,都有。這個“我得自在決定解力”就是吉祥雲比丘的法門成就,法門成就。但是他這裡沒講法門成就,有沒有?這是他語言模式上面一個特色。他因為下面這一段整個都在解釋他的這個成就、他的法門。

  他說“我得自在決定解力”,力就是能力嘛,我得了這個成就,有這個能力。

  “信眼清淨”。他講什麼?信眼什麼?我對法界的存在,法身的存在我很清楚。

  “智光照耀。普眼明徹。具清淨行”。都是對法界這邊展開的。“智光照耀”就是佛光照耀的意思,智光是智慧。

  我跟各位講過,智慧就是般若空性的意思。這個智慧跟聰明不一樣,這個智慧,空性的空是什麼?空性的空是指世間的這種結構,五蘊六塵的這個運作我完全放下叫空,完全放下。那麼我所起的作用不是用五蘊六塵的相應,而是用法界的相應。法界的相應是願力與業力的相應,那跟五蘊六塵無關,你要留意到這一點,所以這個叫做“智光照耀”。很清楚的,我的願力跟眾生的業力是相應的。那你今天來這裡就是業力相應。

  那我們再看,善財童子來找吉祥雲比丘,那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你看,他是一種生命因素跟菩薩的性德相應,對不對?“過七日已。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有沒有?這完全是法界的狀況,不是世間的狀況。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表達得很清楚,表達得非常清楚。因為我們在讀的時候都從文字上看,你沒有留意到這一點,弄不清楚啊。這個完全是講他在法界的情形。

  “智光照耀。普眼明徹。具清淨行”。普眼是他這個法門的名字,這個法門後面沒有,叫普眼法門。這個我們後面再講。

  “具清淨行”,他的行都是法界行,所以沒有世間五蘊六塵的這種沾染,所以叫清淨行。

  “慧眼遍觀一切境界。善巧方便離一切障”。是講他智慧運用,對於法界的一切境界都很清楚。

  那麼這個一切境界,我要跟各位講。他因為有一個“遍觀一切境界”。應該來講“慧眼觀一切境界”,再加“遍”的話就是有重復的意思。所以經文的語言模式他有重復的意思。我遍觀就一定觀一切境界嘛,我觀一切境界就遍觀嘛,那既然又講遍觀,又講一切境界,他就有重復的意思。那麼這個經文裡頭一講到重復,那就有一種急著成就的情況。

  所以他慧眼遍觀一切境界,他包括兩個因素,他的意義就不一樣。

  用慧眼遍觀,你一定看到法界的境界,對不對?這是一個。

  那麼他這個重疊的時候就表示他所看到的境界不只是法界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法界,又有一個叫做性起法界跟緣起法界。性起法界裡一個修行者一心所現的叫做一心法界。這裡面有很多東西。那麼性起法界是菩薩與菩薩相應,佛與菩薩相應,這個叫做性起法界;那麼緣起法界是菩薩與眾生相應。這個部分大家容易了解。

  還有一個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哇,這個就來了。五濁惡世算不算法界裡面的一份子啊?算,算。假如你把五濁惡世從法界裡頭隔開,那你在有為法、無為法就心有所著,有沒有?前面講到了,有沒有?如來種性裡頭啊,有為法、無為法心無所著。所以娑婆、五濁惡世也算法界的一部分,所以他“遍觀一切境界”,遍觀一真法界、遍觀性起法界、遍觀一心法界,還有遍觀緣起法界沒問題,他還要遍觀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知道嗎?他這個意思是指這個。

  所以很多經文裡頭要表達某些意境的時候,你從文字上是絕對看不出來。像這一講的一切境界講到哪裡去了,你就不知道了。文字上念過去,要注解、講解也很簡單,銷文解義都不難,但是實質的那個狀況你達不到。因為這個你只有從修行中來看。我從經文跟你引證還可以說前面講的什麼“菩薩於為無為心無所著”來引證說這個娑婆世界也算在裡面,這個還可以,這是從義學理論上來講,學術理論來講。但是你假如從禅觀來的話就更清楚了,這些本來都存在的,本來都存在。

  “善巧方便離一切障。”這個有障是指世間才有障,法界裡沒障。那麼,從這個地方以後,他就完全放下世間了,所以,就離一切障。但是你要知道,他既然在遍觀一切法界的時候有娑婆世界的存在,這個障礙會存在的,是存在的哦,但是他可以把它挪掉。怎麼挪掉呢?就是這裡所講的“善巧方便”。而這個善巧方便不是作意,他是以三昧力轉一切業。

  這個三昧力是你要修行成就的,那這個在禅觀裡頭就講得很清楚了:從初果到四果之間,那麼你的禅觀是怎麼進行的?這裡頭有一些業力會出現。那麼你在修行中業力你可以把它轉掉。那轉掉的東西,是在法界裡頭。我對現代科技不知道啊,你們在發明IT的時候有沒有設定很多東西在裡面,對不對?有沒有?那個程式怎麼改,有沒有?應該是這樣。我是沒有進行那個東西,不過以前讀的時候還讀過了。大概你在設定的時候在發明那個軟體程式的時候就要設定進去的了。好,那個禅觀跟這個情況一樣,你的禅觀的裡面是理上他不是理上,他其實在法界中就把那些你生命中所會遇到的障礙你在裡面調整好了。所以你既然在裡面調整好,你放心,你出定以後、出三昧以後,在生活中那些東西都會出來,但是你不要理它,它一定會過關。因為你在軟體上已經調好了,有沒有?

  重點在這裡呀,所以你要跟我學就是學這一個啊。這個不是說,你這樣子,“哎。師父我要跟你禅修”。師父說“怎麼修?”“我要跟你修,跟你剛才講的那個”。對不起!資糧道先具備,事修法先弄好,要不然這裡你進不去。就三昧力進到那裡面,在禅觀的過程裡,在禅觀的過程前面還有一個叫壁觀。

  壁觀知道嗎?“牆壁”的“壁”呀,有個人壁觀九年是誰?達摩,就修這個。達摩是到嵩山少林寺才修這個。他先上去以後,自己先壁觀,怎麼壁觀?就是真心停在那個地方,自性不起作用,真心也不下海,這個叫壁觀。知道嗎?不要寫成關閉的“閉”啊。不是那個閉,牆壁的壁。

  這個壁觀成熟以後,那個根性在運作的時候它才跟根性相融合。那在根性融合的時候,你的業力就會出現。如何處理這些業力的問題,就是工程面的問題。我們常跟各位講說,你會迷路就是進到裡面你就迷路了,我會說你進不去,像椰子殼那麼硬你進不去,就是你這裡進不去。你壁觀不能成立就進不去呀。壁觀成立以後,壁觀要到成熟,成熟以後再進去。那根性就跟真智相結合。根性跟真智相結合這個叫照住,根性跟真智雙泯的時候叫照見。照見以後再進一步照見五蘊皆空,才進法界,才到這個地方來,前面我們跟你講,現在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五蘊既然皆空,那六塵五蘊就不起作用了,五蘊不起作用,一切障就離了嘛。

  這理論很簡單,我幾句話就講完了,你來gu…,不是gu,gu又變台語了,你要去搞這些狀況,要把它搞好,要幾年功夫。那你假如很多雜訊,告訴你一定搞不出來,一定搞不出來。因為你在這裡頭,因為我在…,你假如要我來指導你,那很簡單,那個很重要的那個關卡,那個語言模式在運作的時候,那程式在運作,你知道嗎?那IT,那工程師在做都是很簡練的語言,很簡練的語言,他沒有辦法跟你再從頭講起,從頭講起到大學裡面去修。來到這裡大家語言模式都已經架構好了,是不是這樣?同樣的,我們現在,你要進到行法這裡面來,就等於到IT的總部來了。那你一些基本的東西在大學裡頭學校裡頭就要學好了,來到這裡一講起來大家都有共識嘛,那你假如這個語言沒有共識,你來到這裡,每一次都要從頭講起,還要再四則運算,還要再(a+b)2=a2+2ab+b2,從頭再教一遍,那要教到什麼時候?不可能的。所以,前行一定要修好。

  來到這個地方就一個要進去的,這不是你給師父多少紅包的問題。“師父人家給你100萬,我給你1000萬,你就給我參加吧”。參加可以呀,對你來講白費嘛。不是你要給我錢,不要。我看到錢也很喜歡咧。對不對?那問題是你來沒有用啊。你進不去呀,你前行一定要有啊。沒前行不行啊。所以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多參加一般的共修,前行一定要參加,而且很抱歉,別道場的還不管用,因為別道場你在別道場,因為那是別人的一套模式。你今天要來修這個IT方程式的話,那是IT的。你要去修文學的語言模式就跟文學那邊學,看你跟誰。你走哪個學院是哪個語言模式嘛,你走這個學院是這個語言模式,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好,所以這個地方你看,向法界走,世間的放下,很清楚了。好像時間又快到了,下面要講,又是另外一段。我想今天我們就跟各位講到這個地方好了。明天我們再把後面這一段跟各位做個結論。這個要快還真快不起來。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5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3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