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之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自序品第一之五 九 在法性寺開講東山法門 [經文]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避。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⑴。 一眾駭然。 【注】 ⑴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是風動?是幡動?都不錯啊!但是,對要修證菩提、要求得明心見性的修行人來說,這樣說就不對了。面對眼前景物,保持清淨心,向內返照,便沒有風動還是幡動的問題了。 [星雲大師譯文] 有一天,我暗自在想:應當是出來弘法的時候了,不能永遠隱遁下去。於是我離開了獵人隊,來到廣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槃經》。當時有一陣風吹來,旗幡隨風飄動,一個僧人說這是風動,另外有一個僧人則說是幡動,兩個人為此爭論不休。我走上前向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 大眾聽到了,都十分驚異。 [經文] 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星雲大師譯文] 印宗法師請我坐到上席,詢問佛法奧義。他聽我說法,言辭簡潔,說理透徹,並非從文言字句中來,於是問道: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很早就聽說黃梅五祖的衣法已經傳到南方,莫非就是行者嗎? 我說:不敢! [經文] 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⑴。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 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注】 ⑴ 惟論見性,不講禅定解脫 禅定解脫是修學佛法入門的途徑。佛陀在世時,先教弟子修學聲聞乘、緣覺乘,聲聞乘、緣覺乘是小乘法,合起來稱為二乘。當弟子們修習聲聞乘、緣覺乘功德圓滿後,再說大乘法,引導弟子再發菩提心,捨小從大,修習大乘法門。修習大乘法門的人中,有利根大智的,可以在上師的點撥下,心心相印,當下見性成祖作佛,這就是頓教法門。五祖知道惠能是利根大智,在密授衣法時,不必再講禅定解脫,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大師已當下明心見性了。當今有不少人根據惠能大師說的五祖在密授衣法時“只講見性,不講禅定解脫”這句話,認為禅宗頓教法門總不講禅定解脫,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果真正用心讀好這部《壇經》,便會明白,惠能大師只是反對像枯木死灰那樣的空心靜坐,說這不是禅,而是禅病。在妙行品第五中就專門講說修習禅定之法。 [星雲大師譯文] 於是印宗法師向我作禮,請我出示五祖傳授的衣缽給大家看。印宗法師又再問說:黃梅五祖傳付衣法時,有指示嗎? 我說:指示是沒有,只講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印宗法師問:為什麼不論禅定與解脫呢? 我說:因為講禅定解脫,就有能求、所求二法,這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沒有分別對待的不二之法。 [經文]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⑴。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⑵,作五逆罪⑶,及一闡提⑷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注】 ⑴ 不二之法 外道和二乘人都修習禅定解脫修持法,在修習中,外道執著一切法是恆常的,二乘人會執著一切法是無常的。常與無常,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執著二邊的哪一邊都是偏見,佛法又把偏見稱為邊見。把分別二邊、執著一邊的法稱為二法。修習大乘頓教,是出世間上上法,是佛法的究竟境界。《楞伽經》說“佛法起非常非無常”,宣講佛法的究竟境界,離常、離無常。只有建立無分別智,常無常不二,善惡不二,有無不二,生死涅槃不二,一切法平等平等,這樣才能進入無生佛地,才能見到佛國淨土,才能到達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佛法的究竟境界是一切法不二、一切法平等的不二之法。 ⑵ 四重禁 犯比丘四戒(殺、盜、YIN、妄語),為四重罪。 ⑶ 五逆罪 犯弑父、殺母、破和合僧、害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這五種罪,稱為五逆罪。 ⑷ 一闡提 犯了五逆罪的人,被認為是斷了善根、斷了佛種的人,都稱為一闡提。 ⑸ 蘊之與界 這裡指五蘊十八界。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合稱五蘊,又稱五陰,諸經用這五蘊闡析客觀事物在心中形成識相的過程。這是為了教化世人而施設的一種理論。 眼、耳、鼻、舌、身和意,稱為六根;與六根順次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和法,稱為六塵,六根六塵合稱十二入;與六根、六塵對應的識相,順次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稱為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這也是為了闡析客觀事物在心中形成識相的過程而施設的一種理論。 [星雲大師譯文] 印宗法師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我說:法師講的《涅槃經》,闡明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譬如高貴德王菩薩問佛陀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不信佛法的一闡提,是否就永斷善根佛性了呢? 佛陀說:善根有二種,一是常,二是無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為不斷,這就名為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因此名為不二之法。五蘊與十八界,凡夫假見之為二,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知其性本無二無別,無二無別的性就是佛性。 [補注] 維摩經載: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1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2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經文]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於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 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星雲大師譯文] 印宗法師聽了我所說的法,心生歡喜,合掌恭敬地說:我給別人講經,猶如瓦片石礫;仁者論述義理,猶如那精純的真金。 於是為我剃除須發,並且願意事奉我為師。我就在智藥三藏手植的菩提樹下開演東山頓宗法門。 我自從在東山得法以後,受盡辛苦,生命時刻處在危險之中。今天能夠和刺史官僚及僧尼道俗同在此法會中,無非是多劫以來所結的法緣,也是宿昔供養諸佛,共同種下的善根,方能聽聞這頓教得法的因緣。 教法是過去的聖人所傳下來的,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聰明智慧。願意聽聞古聖教法的,各自先行淨心;聽完之後,各自去除疑惑,就像過去的聖人一樣沒有差別了。 大眾聽完惠能大師的說法後,心生歡喜,作禮而去。 [補注] 東山是地名,什麼是東山法門?在《宋高僧傳》裡記載,魏朝末年時,天竺沙門達磨得禅宗妙法,這個禅法是傳自釋迦牟尼佛,以授衣缽為記。達磨祖師來到中土,隱於嵩山少林寺。後來達磨祖師傳法給慧可,慧可又付法於僧燦,僧燦付法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大師。因為道信與弘忍都是駐錫東山,開演禅宗心法,所以後人又稱禅宗法門為東山法門。
|
|
|
|
|
|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一)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之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