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之三 無念
[經文]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用智慧觀照,就能裡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本來的真心。如果認識了自己本來的真心,即是得到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若得解脫自在,即是入於般若正定。即是無念.
[淨慧和尚解說]
這裡提出了三個概念,一個是“般若三昧”,前面已經講過。另外兩個概念,一個是“無念”,一個是“無念行”。
《六祖壇經》始終圍繞三個問題來開展法門,即“無住、無相、無念”。這裡首先提出了“無念”和無念的法門,無念的法門即“無念行”。
智慧觀照,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正念正見在起作用的狀態,這中狀態即是內外明徹。你能內外明徹,說明你的智慧在觀照。智慧觀照的結果,就是內外明徹。最重要的是後面四個字:識自本心。你要識自本心,那才是徹底解脫。你達到了這種境界,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般若觀照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絕對待,離善惡,離言思,那種境界,即是般若三昧,也即是無念的境界。無念不是說心無所念,而是指智慧觀照內外明徹,不起分別。
[經文]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星雲大師譯文]
般若正定就是一念不生,也就是對於所知所見的一切諸法,心不染著。這個“一念不生,應用時能遍及一切處,卻又不滯著於一切處。只要清淨本心,使六識出六根門頭,於六塵境中不起絲毫雜染妄念,出入來去自由自在,通暢自如,運用萬端,無滯無礙,這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脫,這就叫作無念行。如果一味執著什麼都不去思考,當使心念斷絕,這就是法縛,也叫作邊見。
[淨慧和尚解說]
無念是見一切法,心不染著。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染著,不等於是木頭、石頭一塊,而仍是內外明徹的。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不在一切處上起分別、起貪著。無分別是智,分別是識。有執著是識,無執著、無染著是智。
六識出六門,這裡用一個形象的說法,把六根比做是六個門。六根六識在與六塵接觸的過程中,,不起善惡、是非、人我、好壞的分別,它只是在觸的階段,這個念就停止了,它沒有受,不在受上起作用。六識出六門,入六塵,來去自由,就像鏡子照映萬事萬物一樣,胡人來了,在鏡子裡一照,是外國人的模樣;漢人來了,在鏡子裡一照,是中國人的模樣,但又不起分別。胡漢都走了,鏡子還是光明炯炯、無染無雜。這就是“來去自由通用無滯”。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這就是“無念行”。
叫你無染無雜無念,並非叫你什麼都不想。還是要想,只是不能有貪著。如果“百物不思,”那是被法所縛,被捆住了。一念不起,當然也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受用、一種成就,但那不是全面的,仍然是一種執著,屬於“邊見”,不是正見,不是圓滿的。
[經文]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悟得無念法的人,萬法都能通達,無有障礙;悟得無念法的人,即已親見諸佛的境界;悟得無念法的人,已到達佛地的果位。
[淨慧和尚解說]
悟無念法,起般若觀照,做到內外明徹,識自本心,就能夠萬法盡通,就能通達諸佛的境界,就能到佛的地位。萬法盡通就是見法見緣起,見諸佛境界就是見佛。見佛以後,則見與佛齊,到了佛的地位。但那是因中的佛,不是果上的佛。還要按照佛的要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是果上的佛。
[經文]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後代得到我這個法門的人,能將這個頓教法門,與見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發願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終生精進而不退轉的人,必定能達到聖人的境地。但是,傳此法門必須傳授歷代祖師以來默傳心印的咐囑,不可隱匿宗門正法。如果不是同一見地、同一心行,而在其他宗派法門中修行的人,不得妄傳,以免有損他原修宗派的傳承,究竟是沒有益處的,尤其更怕有些愚癡的人不能了解,誹謗這個法門,將使百劫千生斷絕佛的種性。
[淨慧和尚解說]
這一段話強調兩個問題:一個是要“同見同行”,一個是“終身不退”。我在很多地方都強調,對佛法,對某個地區、某個祖庭在法上要達到認同的一致性。同見,即是同一個正見;同行,就是同修一個法門。為何強調在一個地區、一個地方修行要以一個法門來統率一切呢?這個是祖師的傳授,絕對不是淨慧某人杜撰的。
這裡面牽涉到很多的問題,需要大家慢慢去體會。和盤托出就沒有意思了。為要強調這一點?特別是下面講到,“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匿,即是隱藏、蓋覆。有很多東西是公開傳授的,還有一些是不能公開傳授的,需要默傳分付。某一個師父與某一個徒弟,特別是得法弟子,他都有一些不共的東西,不是對大眾都能傳授的。
比如,五祖傳六祖,把他單獨叫到屋裡去,還弄一領袈裟遮住,在給他單獨地念誦一遍《金剛經》,那就是默傳分付,那就是和他的五百弟子不共的東西。他的這個法門傳授了一千三百多年,到現在還是方興未艾,蒸蒸日上。這就是默傳分付的重要性。
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同見同行”。我在這裡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石家莊過去叫做“氣功城”,氣功非常發達,各個門派都到這裡來傳授。我們在座的各位,可能絕大多數都是在氣功裡面轉了一圈再到佛門來的。那些真正有點功能的氣功師。傳功的時候,先要在會場感受一下,看能傳還是不能傳。如果他感到那個會場的反作用力大,他就知道今天這一場氣功報告肯定不能成功。這個反作用是什麼?就是不能同見同行。要同見同行的人超出四分之三,報告才能成功。用物理學上的話說,這種作用就叫做共振。彼此的心態一樣,都往一塊想,就能產生共振。所以,在一個團體、一個寺院、一個地區,在法上同見同行,是非常非常地重要。
現在物理學中有一個原理,一個原子產生作用以後,它能夠讓所有的原子引起連鎖反應,聽說原子彈就是利用了這個作用。一個人也是這樣,要讓大家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在別法中,不得傳付,要同見同行的才能傳付。因為在別法中,你給以傳付,就是對前人的法門有所損謗,有所破壞。為什麼對宗風的一致性一定要保持和貫徹下去呢?今年制定的全國漢傳佛教住持任命的方法裡邊,其中就有一條規定,一切有宗派傳承的寺院,應該保持其宗風系統,保持宗風的一致性,不能隨便改換宗風。如臨濟禅寺、柏林寺、都是禅宗的道場,你不能一下子全念阿彌陀佛,變成淨土宗的道場,那就會損彼前人,究竟無益。宗風的一致性,非常非常地重要,所謂“宗風再振”,“祖印重光”,都是指此。如果我們到東林寺去,一下子把他改成禅宗那對不對呢?也不對。那也是損彼前人,損壞他的宗風。
六祖的這句話,說得很重。有些愚癡的人他不懂,你說要同見同行,要保持從上以來的默傳分付,他就會毀謗。這樣的人,百劫千生,斷佛種性。怎麼叫做斷佛種性?你開不了悟,這叫做斷佛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