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四 無相頌(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般若品第二之四 無相頌

  [經文]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我有一首無相頌,你們每個人都必須要記誦,無論在家出家,只要依照這首無相頌去修行就好了。如果不能自己修行,只是記誦我的話,也是沒有什麼益處的。

  [淨慧和尚解說]

  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能按六祖大師的無相頌去修行,都能起智慧觀照,都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無相誦,你們下去以後,要把它好好地讀熟。很多根本法門都在這首無相誦裡邊。你把這首無相誦讀熟了,在你的日用生活中加以運用,你就會進一步體會到,淨慧某人提出的生活禅跟六祖大師是同一個鼻孔出氣。

  為什麼叫無相誦呢?意思是說,誦文所包含的道理是無相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可以體驗的。所謂的無相,實際上就是指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佛性,不是指別的東西。所謂無相頌,就是講如何發現自己的真心、體驗自己的真心,並且將自己的體驗宣示給別人。

  [經文]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為傳見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⑴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注】

  ⑴ 三障 三障指煩惱障、業障、報障。報障是宿習引起的對正確知見的障礙。

  [星雲大師譯文]

  聽我說偈:

  說法通及自心通,猶如大日處虛空。唯有傳授見性法,出世度眾破邪宗。

  法本不分頓與漸,迷悟時間有快慢。只有此見性法門,庸愚的人不能知。

  說法即使萬般異,合則理體仍歸一。煩惱黑暗住宅中,時常須要慧日照。

  邪念來時煩惱到,正念來時煩惱除。邪正二相都不用,清淨極至無余境。

  菩提本是自性覺,若起心念就是妄。淨心處在妄心中,但正心念無三障。

  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常見己過勤反省,就能與道相應和。

  眾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自離其道別求道,終身無法得見道。

  風塵波波度一生,到頭還是自懊惱。想要得見真實道,行為正直就是道。

  自己如果無道心,暗行不能得見道。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的過非。

  如果只見他人過,自己有過就是錯。他人有過我無過,我責怪人自有過。

  只要自止責人心,就能破除煩惱障。憎怒喜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自在臥。

  想要教導感化人,自己須有方便法。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顯現。

  佛法本就在世間,覺悟不離開世間;離開世間尋菩提,正如費心求兔角。

  正見名為出世智,邪見名為世間惑;邪正二見盡掃淨,菩提自性分明現。

  這首頌是頓教法,也稱做是大法船。迷人聞法歷多劫,頓悟只在剎那間。

  [淨慧和尚解說]

  下面我們來一句句領會這個偈的意思。

  說通及心通,如日在虛空。說,就是言說;心,就是說的內容。通,就是通達,體證。這句話是從《楞伽經》中引借過來的。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不但要通達佛的言教,還要對我們的自性有所了解和體證。說通是什麼呢?就是開悟,就是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心通是什麼捏?就是要證得自己本心的實相,能夠做到說也通,心也通,就算是有了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像一輪光明顯赫的太陽懸掛在虛空中。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兩句話是《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也是禅宗的根本出發點,也可說是整個佛教的根本出發點。佛教的根本出發點,就是“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要見性。進入佛之知見就能出離這個世間。怎麼出離這個世間呢?不是真正離開這個世間,而是要即世而出世。出離和離開是兩回事。出離就是在世間而不被世間所染污,離開世間就是不再管這個世間了。佛教是要我們來淨化這個世間,來莊嚴這個世間,來覺悟這個世間。邪宗是指心外求法的外道。一切心外求法的的外道都屬於邪宗,這不僅包括佛經所說的九十六種外道,也包括六祖那個時代所有在心外求法的外道。就今天而言,這個邪宗也包括現行的一切在心外求法的主張和學說在內。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見性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頓和漸之分,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有迷有悟,所以每個人開悟見性的過程有快有慢。頓悟、漸悟是指悟的過程,不是指法本身。像這樣的無上甚深之見性法門,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契入,才能接受,才能信受奉行,而那些心外求法的人是不了能了解的。了解、明白、懂得,就叫“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這是進一步說明說通與心通的關系。說通,可能有千千萬萬的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歸結到理上來,卻只有一個,就是這個見性的法門。我們的本心本性好比一座殿堂,殿堂只有一個,但是可以從東南西北四方的各個門中進來。有句俗話,“條條大道通長安”,現在叫“條條大路通北京”。北京好比是我們的自性本心,條條大路好比是千差萬別的法門。怎麼樣才能使千差萬別的法門都歸結到明心見性上面去呢?那就是要靠智慧的觀照。就是要在煩惱的暗宅中,常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於無余。初步用功,免不了要對治。有一個對象可修,因而就有正有邪、有善有惡。邪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知見上的邪,知見不正確,心外求法,這個屬於觀點上的煩惱,佛教裡叫做“見惑”;一個是習氣上的煩惱,生命內部、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煩惱,如五欲、貪嗔癡慢疑等,佛教裡邊叫做“思惑”,又叫五鈍使。見惑比較容易被轉變,思惑卻很難拔除。見惑也有五種: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叫做五利使。五鈍使、五利使是驅趕我們在三界中生死輪回的力量,所以叫做“使”。柏林寺每天早課都要念回向文,其中有兩句:“十纏十使,造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

  正,簡單地講,就是般若智慧。講復雜一點,就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語言文字,有相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語言能聽得見,文字能看得見,能夠從文字上去理解,是文字般若。根據文字般若而產生觀照般若,意思是,我們聽法以後,再來對號入座,有毛病,就用方法來對治它們,這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要照顧好當下一念,這樣觀照才最有力量。觀照般若就是修行,在修行過程中又不斷用文字來指導,然後就能證得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所證到的境界。你有文字般若,有觀照般若,就是正來了;煩惱除掉了,就是實相般若。。

  當我們達到了實相般若,煩惱斷盡了,邪也好,正也好,都沒有用了。因為把煩惱滅掉了,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邪正對你來說都不存在了。邪沒有了,正還有用嗎?所以“邪正俱不用”。正來,文字般若的作用;煩惱除,觀照般若的作用;邪正俱不用,清淨至於無余,實相般若的作用體現出來了。這也就是說通及心通。

  說通,有時說是教通,心通則叫宗通。教指的是佛教所有的言說,就是文字般若;宗就是指禅宗,指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對於佛教的理解,應該是由教通達到宗通。教通可以說是一種方便,宗通才是我們的目的。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這裡進一步闡述自性的意義。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當中,所以叫自性菩提,菩提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如果你起心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癡心妄想。淨心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它並沒有離開妄想和煩惱,如果想在妄心之外再找一個真心,永遠也找不著。這妄心與真心之間,說到究竟,就是一念之差。從佛教的修行來講,就是要逐步地來“轉依”。什麼叫轉依呢?我們在迷失的時候,依靠的是識,以識來作為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判斷,這就往往是錯誤的。在迷的時候,我們依靠識;悟的時候,我們依靠智。由識轉變成智,依智而不依識,所以叫轉依。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轉依的過程。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一個淨化的過程。如果做到依智而不依識,就能脫妄而顯真,轉迷而為悟。我們轉變過來了,就三障消除了。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

  煩惱是什麼呢?煩惱就是我們生命的盲動力。有了煩惱就會去造業,通過身、口、意表現出來。身造殺、盜、YIN,口造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意造貪、嗔、癡。起惑造業,就是造這十惡業。十惡業轉變過來就是十善業。由惑造業,由業感果,果就是報障。

  報障從兩方面來報:一是正報,一是依報。正報就是身心方面的,如生理和心理是不是健全的?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長得好看還是不好看?身體健康還是不健康?這都是正報。就是說,你造的業毫無差誤地感得身心這個果報,所以是正報。正報是由你的個人行為感受的果報。依報是什麼?依報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生存的環境不是我們個人所能確定的,這是我們大家共同業力所招的果報。依報是共業所感,正報是別業所感。

  如果我“正”起來了,有了般若智慧,我們就消除了三障,就是斷掉了惑,沒有了煩惱。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再者就是用八正道來代替三惡業,或者說用十善業來代替十惡業。修十善業能感得升天的果報,修八正道能感得出世的果報。三障最後的果報是墮入三惡道。修戒定慧、修八正道的果報則是在人天以上。人天還是在世間,人天以上就是出世間。三障沒有了,轉三障而為三德了。哪三德呢?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四 無相頌(二)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三 無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