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四 無相頌(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般若品第二之四 無相頌(二)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世人修道,關鍵要在這個“道”字上下功夫。如果只記得一切盡不妨,而把修道忘記了,戒定慧沒有了,五戒十善沒有了,隨十惡遷流輪轉,那就完了。“一切盡不妨”,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修行不受時間的限制,一天24小時,行住坐臥都可以用功。再一個呢?不受空間的限制,在家裡這麼修,在廟裡還是這麼修,上班時這麼修,下班還是這麼修,晚上躺在床上同樣可以修。老年人躺在床上修,起觀照容易;年輕人躺在床上起觀照不容易。修行的關鍵就是要時時保持覺照,能夠起覺照。一切盡不妨,不論在什麼時間,不論在什麼地方,不論采取什麼形式,都可以修行。

  那麼,修行的著眼點是什麼呢?就是要常自見己過,這可不容易啊!我們老是拿著手電筒看人,總是照別人而不照自己;或者看自己總是好的,看別人總是不好的。修行人不是這樣做,要反過來,要常自見己過,才能與道相應。常自見己過,不是一件小事情。能不能夠見己過,是與道相應不相應的問題。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道在何處呢?道在平常日用中。色類是指我們這個生命的當下,就是指我們這個生命體。生命是由兩種東西組成。現在的科學稱為物質和精神,佛教裡稱色和心。我們的生命,色法方面就是五根,精神方面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再加上意根的一部分。(這意根的一部分,在建立八識以後,分立出來成為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這生命現象的本身就具有道。道既是我們的菩提自性,應該有兩個方面,即能證的智和所證的理。能證的智就是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所證的理就是實相般若。色類自有道,就是指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所證實相般若,這就是道。

  道在我們每個人的自心中,同時每個人的自心又具有無量劫以來的種種煩惱。道並不因為煩惱而消失,道只是給煩惱障蔽了。所謂各不相妨惱,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離開色類本身,離開我們生命的本體,離開這個三障皆具的色身,再想去見到道,沒有這個道理,見不著。因為迷的時候,菩提變成了煩惱;悟的時候,煩惱變成了菩提。只是一念之間的轉變而已。所以絕對不能夠離開我們這個妄想心再去找一個真心,那是了不可得的。所以離道別覓道,你一輩子也見不了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就是虛度。渾渾噩噩、顛顛倒倒地度了這一生,到頭來只有自己懊悔沒有見到道。那是什麼毛病呢?就是離道自覓道。欲得見真道,下一句是關鍵——行正即是道。怎麼才是行正呢?要用正法、正知、正見。如果用邪知、邪見來指導,行為就正不過來。所以行正即是道。如果你時時刻刻住在般若觀照中,你的行就能正,那就是道,很簡單。觀照般若是一個用功的過程,時時刻刻照顧當下的過程。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在起作用就是正,智慧不起作用就不正。住於八正道,住於十善業,這就是行正,行正就是真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沒有道心,自己的般若觀照不能起作用,那就是在黑暗當中走路。“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你的慧日沒有升起,所以暗行不見道。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修道人呢?不見世間過,見大家都好,見大家都是佛。“法華經”上有個常不輕菩薩,見到任何人都禮拜,都恭敬、都磕頭。為什麼呢?他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當來必定成佛。”內心有佛,看到別人才是佛。你自己是羅剎心,嗔恨心重,看到別人就會覺得不順眼。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如果每個人都時時刻刻用這四句話來檢查自己,還有煩惱嗎?還有家事不和嗎?還有同事之間、朋友之間的矛盾嗎?沒有。若見他人非——你要同情他,因為他沒有智慧,煩惱太重,我可不能同他一樣,我要好好檢查自己,他那樣地煩惱,我卻不能煩惱。我非卻是左——如果我像他一樣那就是比他更不如了。他非我不非——他不對,我不要跟他一般見識。我非自有過——如果我不對,責任則在自己,是自己在起惑造業。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卻,就是拒絕,用般若智慧來照破人我是非],就能消除煩惱,打破障礙。那麼憎也好,愛也好,都不關我事。“不關心”,不是說自己對這些事情沒有反應,而是不起憎愛之心。沒有憎愛之心,不等於石頭木頭,還是有慈悲心、有智慧心。有智慧,就能覺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獻人生。你有這個心,你就是一個大菩薩了,你就在煩惱中超脫了,你就可以長伸兩腳臥了。長伸兩腳臥,說你已經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了。能夠長伸兩腳臥,就是一個無事人,就是一個無心道人。憎愛不能夠再動我的心了。這兒講的是自受用,下面講他受用。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修行有了自受用,還要在自受用的基礎上起他受用,令他人得受用,也就是要教化他人,要教化他人,自己就應該有方便。什麼方便呢?自己首先要能夠做到“說通及心通,如日在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方便就是能令大眾最容易契入佛法的方法。你講出來的法,要能夠使別人斷疑生信,不是模稜兩可的。要做到這一點,你自己必須有真實的見地、真實的修證,勿令彼有疑。不能使別人對這個見性法門產生懷疑、產生毀謗。你能做到這個樣子,就是你菩提自性的顯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要和世間法結合起來,不能離世求菩提。六祖講的這四句話,現在成了我們佛教界各宗各派的座右銘。這也是我們佛教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根本出發點。世間與出世間並不是兩個空間,而是同一個空間。那麼,他們之間的不同點是什麼呢?下面的這句話就是答案:“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正見就是般若正智,你能認可“菩提自性世人本自有之” 這個見性法門,你就具備了正見,你就是出世間的。否則,你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邪見,就是落在世間當中。佛法在世間,不是說佛法就等同於世間,而是說不能離開世間去求覺悟,不能離開生死去求涅槃。而是要在世間中求覺悟,要在照破生死中求菩提。

  這裡重在一個“轉”字,只要能轉煩惱為菩提,轉迷失為覺悟,世間當下就是出世間了。如果離開世間,想去再找一個菩提,找一個覺悟,那就像在兔子頭上找犄角一樣。六祖斬釘截鐵告訴我們,離開世間沒有出世間,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大家要記住這一個根本的概念,出世間就是對世間的淨化與超越,而不是脫離開世間。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俱打卻,菩提性宛然。邪正俱打卻,就是當你證到實相般若的時候,在實相般若的本體上沒有邪和正,因為它是一個純一無雜、圓滿無缺的境界和受用。它離言說相,離開一切是非、善惡等種種分別,所以說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這個無相頌的內容,就是叫我們頓悟自心、頓明自性,叫我們在一念之間就能夠覺悟,在一念之間敢於承認我們自己就是佛。這就是頓教。承認以後怎麼辦呢?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一點一點地去掉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就是說,你要以佛的要求來要求自己,所謂“高標准、嚴要求”。按照佛的三覺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世間上最嚴的要求。我們能夠這樣承擔下來,就是頓教。對眾生來講,就是運載一切眾生離此岸到彼岸的無上大法船。

  對此法門,你如果信不及,終使多生多劫,你也不能領會,更不能契入。相反,如果你能信得及,那麼,剎那之間,你就與六祖、與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所以說悟則剎那間。剎那間比閃電還快。

  無相頌就講到這裡。大家一定要把它背誦下來,然後在日用生活當中加以運用,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體證,證到沒有文字相、沒有觀照相了,那就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能接觸到,只是一閃念即過,把握不住。

  [經文]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又說:今天我在大梵寺說的這個頓教法門,普願世間所有的眾生聽了之後都能即時見性成佛。

  當時,韋刺史與官僚、僧俗弟子聽了六祖所說的法後,都有所省悟。於是大家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並且贊歎道:太好了!想不到嶺南有佛出世!

  [淨慧和尚解說]

  六祖大師又說:我今天在這大梵寺講堂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這是他的一種期盼、一種回向、一種願望。

  六祖當時受到地方官僚的邀請,到大梵寺說法,說頓教法門,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六祖說法結束的時候,韋使君,就是那個韋璩。與官僚道俗,一切聞法都歡喜,都有覺悟!所有聽眾都各自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悟入契證並且歡喜贊歎說,我們嶺南有佛出世!

  嶺南在古代叫邊地,現在大家都往廣州跑,覺得那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都說那個地方是最先進的地方。但是,古代那可是最邊遠的地方,像六祖這樣的大善知識能夠出現於世,那真是萬家之福啊!真是嶺南人有福報啊!我們千載之後,還能聽聞六祖當時所說的頓教,也是與佛有緣,與法有緣,與三寶有緣。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決疑品第三之一 功德不等於福德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四 無相頌(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