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護法品第九之三 煩惱即是菩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護法品第九之三 煩惱即是菩提

  [經文]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星雲大師譯文]

  薛簡說:明譬如智慧,暗譬如煩惱。修學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的光去照破無明煩惱,如何能出離無始無終的生死呢?

  六祖說:煩惱就是菩提,並不是兩個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如果說要用智慧的光來照破無明煩惱,這是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見解,也就是以羊車、鹿車譬喻的根機。有上智大乘根性的人都不會作這樣的見解。

  [經文]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星雲大師譯文]

  薛簡問:如何才是大乘的見解呢?

  六祖說:明和無明,在凡夫看來是不同的兩種東西,有智慧的人了達它的性體沒有兩樣,這無二的性體,就是真如實性。所謂實性,在凡愚身上並不曾減少,在聖賢身上也不會增加,住於煩惱之中不會散亂,處於禅定之中也不滯空寂。

  不是斷滅,也不是恆常,沒有來,也沒有去,不在中間,也不在內外。不生不滅,性相一如,永不改變,稱之為道。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是大乘的境界?

  在佛教裡,一向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大乘佛教是指北傳佛教。

  過去佛教從印度對外傳佈,形成兩大主流,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裡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即是南傳佛教。另一主流,經中亞傳至中國、韓國、日本,屬北傳大乘佛教。

  大乘是指發菩提心的菩薩。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脫為主要目標的聲聞、緣覺。乘是車子的意思,喻指能夠將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菩薩發心普度眾生,故稱“大乘”。

  《菩薩地持經》卷八所載,菩薩有七種大是:

  法大:法,即諸佛所說之法。指菩薩能受持十二部經之法,為最上最大。

  心大:心,即諸佛廣大之心。指菩薩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解大:解,即解了。指菩薩由解十二部經,了知諸法的義理,全無疑礙。

  淨心大:指菩薩既能解了十二部經,依之而行,則能遠離諸惑染,超過一切解行,心得清淨。

  眾具大:指菩薩所修福德智慧,都是成佛的資糧,畢竟證得無上菩提。

  時大:時,即時數。指菩薩歷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畢竟當得無上菩提。

  得大:指菩薩由前六種功德為因,證得無上菩提之果。

  大乘菩薩因為具有這七大,因此能發大菩提心,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做眾生的舟航。

  此外,大乘還有七種大性:

  境大性,行大性,智大性,精進大性,方便善巧大性,證得大性:業大性:

  在《法華經》中有個比喻,說有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奔逸,不回顧後群;緣覺修十二因緣以求出離三界,略有為他之心,如鹿馳走,能回顧後群;菩薩自度復能普度眾生,如牛荷負,安忍普運一切;最後會歸佛乘的大白牛車。

  《法華經.譬喻品》說:“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因此,凡是能發心自利利他,具有這種思想、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薩

  [經文]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星雲大師譯文]

  薛簡又問:大師所說的不生不滅,和外道所說的有什麼不同呢?

  六祖說: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是以滅來終止生,以生來顯現滅,如此滅還是不滅,生也只是說不生。我所說的不生不滅,本來就是無生,現在也無所謂滅,所以和外道不同。

  如果你想要知道佛法要旨,只須對一切善惡諸法都不去思量,自然就能悟入清淨心體,澄明常寂,妙用無窮。

  [經文]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阙,表奏師語。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獎谕師曰:

  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毗耶⑴,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納⑵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注】

  ⑴ 師若淨名,托疾毗耶 典出《淨名經》。佛祖在毗耶城說法,居士維摩(又名淨名)托疾不來法會,文殊菩薩領佛旨意帶領眾菩薩、天龍八部及眾比丘、長者子等前往問疾。以托疾問疾為由,維摩說法,指出二乘之局限,彰顯大乘,並說一佛乘。《淨名經》甚富文采,深受士大夫歡迎,喜聞樂誦,為中國禅宗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⑵ 磨衲 袈裟的一種。相傳乃高麗所產,以極精精致的織物制成。磨,指紫磨,屬於绫羅類。

  [星雲大師譯文]

  薛簡得到指示教誨,忽然大悟,於是禮謝辭別大師,回到京師,將六祖的話表奏皇帝。

  同年的九月三日,又有诏書獎谕六祖說:

  大師以年老多病辭召,願意終身在山林中為朕而修道,真是國家的福田!大師猶如維摩诘居士托疾居住毗離耶城,弘揚大乘佛法,傳授諸佛心印,講說不二法門。薛簡回宮表奏大師所指授的如來知見,是朕積善而有余慶,宿世種下的善根,所以才能幸逢大師出世教化,得到頓悟上乘的妙理,承蒙大師法恩,當頂戴感激不盡!同時並奉送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令韶州刺史重修寺院,賜名六祖的新州故居為國恩寺。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之一 三科三十六對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護法品第九之二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