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看經本第四面第二行: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一句的經文。這一句講『普賢大士之德』,就是講十大願王。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三願,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到「廣修供養」,今天我們繼續來講普賢大願,講第四個,就是「忏悔業障」。前面的三願是講修福,佛法非常重視修福,當然也重視修智慧,要福慧雙修。沒有慧,光有福,不行;沒有福,光有慧,也不行。要修慧,第一個先要把業障忏除掉,所以忏悔業障這就很重要。我們學佛的同修往往都會把一句話掛在口頭上,說「我業障很重」,身上有病,或者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就往往說自己業障很重,然後找辦法去消業障。消了半天,有去做忏法的,有去拜忏,好像用了不少的方法,業障似乎也沒怎麼消過。甚至你問一問他,什麼叫業障?他也答不上來。業障都不知道是什麼,你說他消個什麼?所以首先我們要把什麼叫業障搞清楚,就好像抓賊一樣,我們要抓賊,首先認識那個賊是誰,然後我們就好抓。
什麼叫業障?這個障是障礙,障礙我們的福德,障礙我們的智慧。什麼東西障?是「業」障了。什麼叫業?業就是造作。我們的言語行為,甚至起心動念,這些造作留下的後果,那就叫業。這個後果就是把我們本性中的智慧、德能、才藝障住了,這叫業障。所以要消業障,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業障。如果不明白,可能業障天天在增長,我們也不知道。
要消除業障,從哪做起?首先我們要把惡業給斷除,惡業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所以斷一切惡,這是第一步。斷惡之後,接下來怎麼辦?是不是業障就消盡了?也沒有,那是大的業障可以說沒有了,可是還有一些不少的業障。什麼業障?你還在修善,善業它也是業,凡是有業就有障。所以要善惡兩邊都不造,業障就真正沒有了。善惡業都沒有,這個業我們就叫淨業,清淨。所以我們修淨土宗就是修淨業,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淨業所感,惡業感應不了極樂世界,善業也感應不了極樂世界,是要淨業。因為惡業的果報是三惡道,善業的果報是三善道,這都是六道裡面的果報。可是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裡面,要修淨業才能到極樂世界,淨業六道裡面沒有果報,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個果報。
我們聽到這個話,說不要修惡業,這個我明白,那善業也不修了,好了,從今以後咱們什麼都別干了,善也不要修了。你聽到這個話,又聽錯了,誤會常常會有。所以我們初學的人聽經一定要細心聽,否則錯解意思。這裡不是說讓大家不修善,善還得修,但是修善咱們不要去希求善的果報,這就不會有業。我們把修善所積累的福德、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求六道的果報,這就把善業轉成淨業。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善的果報,我們自己不享,我們不是為了享果報才去修善。我們把這個果報去給一切眾生享,自己就要求到極樂世界去,早日乘願再來,廣度眾生,那你這個就叫淨業。
明白了什麼叫業障,下面我們來講忏悔。忏悔這個名詞是兩個字,一個字是中國字,悔字是中國字,忏它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梵文叫忏摩,中國人喜歡簡單,就用一個忏字,加上中國原來就有的文字悔,合起來叫忏悔。它真正的意思就是後不再造,這叫忏悔。我們常常都會犯過失,首先我們知道自己有過失,這是覺悟。覺悟了之後,我們就要肯改。能夠在大眾面前,我們自己把所做的過失說出來,毫不隱瞞,這是你有改過的決心。如果說都不敢說,那你肯定不肯改。所以把過失說出來,請大家來監督,這個是表示自己有改過的決心,這叫發露忏悔。
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裡每周義工都有發露忏悔,這個很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組成個小組,人不用很多,咱們不是搞熱鬧的,小組之間,互相發露忏悔,或者向老師、向善知識發露忏悔,這個能夠把自己業障去除掉。因為你敢說出來,就說明你肯去改,改了,這業障就消了,這叫忏除業障。
有的人說,我講出來被人家恥笑、被人家批評,怎麼辦?你要真想忏悔業障,你就不要擔心這個。你要知道,自己犯的過失、造的罪業,把它說出來了,別人毀謗我、譏笑我,這是幫我消業障。古人也講,「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我們行善,不需要人知道,這個是真善,這是真正有陰德。陰德就是人家不知道的善,往往天給他很好的報酬。咱們有惡,惡不要怕說出來,如果惡恐人知,那就叫大惡。所以我們的惡說出來,馬上給人批評,這就報掉了,以後不要再受果報。善不要讓人知道,以後會有很厚的福報,這多好。如果你倒過來,做了善事就希望別人知道,希望別人表揚你、贊歎你,馬上就報掉。自己造的惡又怕給人家知道,隱瞞著不肯說,結果這個惡愈積愈多,善馬上就報了,結果最後就沒善,只有惡,你想想將來的果報,那就太可怕。所以發露忏悔,這是很好的一種忏除業障的方法。
當然忏除業障最重要的就是後不再造,我以前犯的過失,今後不能再重復的犯。像孔老夫子稱贊顏回,說他是「不貳過」。第一次犯了過失,覺悟了,第二次不會再犯,叫不貳過,那就是真正的忏悔。所以絕對不是說我向人家發露忏悔,把這過失說一遍,說完就沒事了,然後該造的時候又造,這沒有忏悔。甚至如果是把發露忏悔也做為一種表現的方式,這就更大錯特錯。所以咱們這忏悔班義工同修有不少,心態就很重要。如果說我上台來忏悔,表現出來說,「你看我忏悔得那麼深刻,你們還不夠我深刻吧?」你看,這忏悔都能忏悔出傲慢心來,這個叫加重罪業!那個忏悔就變成作秀,不是真忏悔。所以忏悔也不用大場面,就是小范圍互相的忏,真修的人在一起。如果找不到這樣的人,自己在佛菩薩面前吐露自己的心聲,這也行。但是最重要的,你得改,說了你就得干,說改就得改。如果說了一遍不肯改,這就等於欺騙佛菩薩。有的同修真的他每天都在佛菩薩面前叨咕,說今天犯了什麼罪業,昨天罵了人、貪小便宜等等,他就在佛菩薩那裡還挺誠心的忏。忏完了第二天又干,干完之後,晚上又在佛菩薩面前又忏。忏得久了,人就皮了,就等於是欺騙佛菩薩。泥塑木雕的佛菩薩你都要去欺騙他,你想想,你什麼人不能騙?那個罪業反而更重。
所以這個我們要曉得,一定要認真的改過自新,這叫真忏悔。當然有些罪業是根深蒂固,不是說一、二天就能夠忏掉的。我自己也天天都在忏,確實有不少的習氣。要去斷,不是說馬上就能斷得了,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習氣是什麼?多生多劫養成的。譬如說什麼?愛看人家毛病這個習氣,甚至愛說人家的毛病,這種習氣多生多劫養成的,不經意它就會犯。說好了,在佛菩薩面前說,以後我再也不能夠說人家過失,再也不能看人家過失,結果後來又忘了,又犯。所以有時候他也不能說不是真修行,不能說他沒有誠心,他是有誠心要改,可是往往這個業習深重。
我曾經就向師父上人請教過,那是好多年前,大概是五年前,師父在澳洲淨宗學院,有一天我上山在學院跟老人家一起用餐。用完餐,我向老人家請教個問題,我很誠懇,我說:自己發現很多的習氣毛病,很重,想忏除,但是好像自己功夫又不夠,忏不了。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禱告,希望佛力加持,自己一定要改,結果還在犯。師父老說要真干,我到底現在是不是真干?我是不是還在欺騙佛菩薩?我說的是很誠懇,因為我這是真正的困惑。師父看到我這個樣子,他就非常緩慢的、語重心長的跟我講:你這個就是真干。師父這個話,我聽出這是安慰我,讓我感覺到對改過真正有信心,要不然真的是改過改到最後都沒信心了,到底能不能夠降伏住自己的毛病習氣。但是只要你的心真誠,對深重的習氣,只要你肯改,你最終能改。
你看普賢菩薩這忏悔業障,我們讀「普賢行願品」,忏悔業障是「念念相續」、「無有疲厭」,這不能疲厭。人家普賢菩薩他是等覺菩薩,天天都在忏悔業障。經文上說的,說假如這些業障有形相的話,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這麼多的業障,他是普賢菩薩,等覺位的,尚且這麼多的業障,還在念念不停的忏悔,那我們凡夫比起普賢菩薩,業障不知多多少倍,我們豈能說一下就能夠忏得掉的!所以我們也要學普賢菩薩一樣,念念忏悔,無有疲厭,不能間斷。犯了怎麼辦?犯了再忏,那忏了又犯?犯了再忏。一直忏下去,你的業障會愈來愈減輕,最後會消除。確實你看這麼多年修學,我自己就發現,業障習氣是比以前少很多,當然還是很多,現在減少了不少,是有進步。所以有志者事竟成,你只要有真誠心,願意忏除業障,你會有效果。真正的忏悔是要得定才行,還要開智慧才行。定久了,開智慧了,你的智慧一開,就叫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這個時候業障真正就忏除掉,徹底根除。
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法門裡面,真正殊勝的法門就是淨土念佛法門,用這個法門來忏除業障,效果最殊勝。我曾經在此地講過印光大師一篇文章,這個文章我給它立了個名字,因為它這是給人的一個回信,它沒有名題,我給它起了名題叫做「淨土忏悔法門」,印光大師就教我們用念佛法門來忏悔。你知道我們的業是來自於造作,身口意的造作,假如你把這個造作都放下,一心念佛,那你看這不就是消業了嗎?念念佛號不間斷,你證得念佛三昧,這一切的罪業種子都不會起現行。那個業種子還在,但是已經被深深的壓住,不會再起來,你就不會有障礙。等到你念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那你真正是轉識成智,這些無始劫來的業習種子統統給轉了,轉成什麼?轉成菩提種子,轉成你成佛度眾生的這種方便的因緣,所以這個忏悔才是真正的忏悔。
所以我們只要老實念佛,一起惡念,一起這些妄念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念頭轉成阿彌陀佛,不能夠姑息、縱容自己的妄念,一定要用佛號去對治,下死功夫,難行能行,難轉能轉,最後你就能夠轉過來。也不要把過去做的這些罪惡的事情擺在心裡,常常內疚,自己折磨自己,這個不是忏悔業障。不僅不是忏悔,而且是加重業障。你想想,過去身口造作的惡業,已經犯了一次,現在又心裡老想著,又重復的在意地上去造,那你的業障怎麼可能消?只會加重業障。所以忏悔不是說老是在心裡面內疚,不是那個。把這些念頭統統放下、忘掉,不要理會,只理會阿彌陀佛,專心的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真正的忏悔,你就後不再造了。等到什麼時候你念到見到一切人、一切物統統是阿彌陀佛,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滿眼所見全是阿彌陀佛,從內心到外界都是阿彌陀佛的法界,這個時候恭喜你,你成佛了!那真的所有的業都空掉了。這叫真正最殊勝的忏悔。
我們來看第五個願,是「隨喜功德」。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有一個深重的習氣,就是什麼?嫉妒。看到別人比我好,我就心裡不愉快;看見人家行善,心裡就放不下,甚至想要障礙。這個嫉妒的煩惱是讓我們生生世世造作無量的罪業。所以佛教導我們要修隨喜法,看到人家有成就,他得了好處、得了利益,我們心裡面隨著高興,「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見到人家行善的話,我們還要盡力去幫助他,所謂「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這種人才叫做君子,哪怕沒有能力去幫助他,我們也應該有這樣隨喜的心,生歡喜心,贊歎他、鼓勵他,去成就一樁善事。所以這叫隨喜功德。
這裡講的隨喜的對象是「功德」,這個標准就高了,這裡沒有說隨喜善法,叫隨喜功德。什麼叫功,什麼叫德,我們也得搞清楚。真正的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是功,得定是德;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所以真正功德,這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如果說持戒沒有定,這個叫善,他得到的是福,他不是得到的定,不是得到功德,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持戒、修善,有沒有功德,就看我們有沒有定,有沒有慧。如果自己持戒、自己修善,看到別人不持戒、別人作惡,就看不起他,生驕慢心,這就沒有功德。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是真正的修道人,你絕對不會看世間人的過失,真正修道人只會看自己過失,自己忏悔業障,他不會看別人有什麼什麼過失。看人家過失,心就不清淨,不清淨就不能得定,心裡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雖然自己持戒持得再好,實際上定已經失掉,他得到的最多就是世間的福報,他沒有功德。
所以真正修行人,要存什麼心態?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菩提道上,只有一個人是凡夫,就是自己。自己是學生,其它的人全是我的老師,全是善知識,全是佛菩薩,他來教我的,他來考驗我是不是在境界裡面會動心,會不會把清淨心給失掉。所以我對外面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物,只有恭敬,只有供養,絕沒有去批評,更不會傲慢嫉妒,這叫真修行。所以常常看別人不是,自己沒真修。
有時候也有一些人會跑來跟我講,某人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毛病,你得注意。我呢?我不聽這些話,何必拿別人的過錯放到自己心裡,把自己的清淨心給污染了?這是愚癡。其實你要看到別人有錯,實際上誰的錯?自己的錯,你在這些境界裡面已經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錯了。你要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是清淨的,你怎麼看到外界的境界不清淨?所以這個我們要懂得。
我們再看第六願「請轉法輪」。佛法是師道,教育是師道。自古以來師道是所謂「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因為老師有他的師道尊嚴,學生是要去求學的,過去都沒有聽說老師跑到學生那裡去教他的,沒有,都是學生跑到老師那裡求學,這顯示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一切的學問都是從恭敬心求來的,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和敬是修道人成就的秘訣。老師他不會要求學生對自己恭敬,絕對不會有這樣的。如果有這樣的老師,他名利心放不下,那就不是真善知識。但是為什麼要提倡師道尊嚴?這是為學生好,學生有恭敬心,他才能真正學到東西,這是學生自己應有的態度。對老師如果沒有恭敬心,輕慢老師,這個什麼都學不到。
我曾經也遇到這樣的人,他聽課,聽傳統文化的課,他不是用誠敬好學的心態去聽課,而是什麼?看看這個老師講得怎麼樣,比那個老師好還是比那個老師差。甚至去品味一下,老師今年的境界不錯,提升了,比去年好多了,他是以觀眾品味演員的那種心態來品味老師。這樣他能不能真學到東西?學不到。因為他沒有對於道有真正的誠敬,所以聽來的只是個常識。一場課下來,他只會得到個什麼概念?這個老師比那個老師好,那個老師比這個老師差,打妄想了。甚至我們師父過去也講過,有些人所謂護持這些老師,他挑哪個老師?最叫座的、法緣最殊勝的,去護持他,簡直是把老師當作戲子一樣去捧。我們師父講了很不客氣的一句話,這叫「玩弄佛法」,這哪有說他有恭敬心?真正想學道的人,不管老師講得怎麼樣,我都以十分的恭敬心去聽課,就能學到東西,這個是我們應有的心態。
講到「請轉法輪」,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要用禮請。懂得禮請的人一定是內行人,他對於佛法真正有修學。不懂佛法,他不懂得禮請。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知識、佛菩薩,他會代一切眾生去請法。眾生不懂得請法,他無知,不知道佛法的可貴,你能夠代他們請,你功德無量。為什麼?你請的這個善知識在這裡講經說法,這些聽眾因此而得度,這個功德全是你請法的人。所以請法師講經,這是功德不可思議。我們看到本經,這個經是誰請的?阿難尊者請法。你看他這一問,那個功德就真的不可思議,佛贊他「善哉善哉」,「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阿難懂。所以這個我們應該學習。
下面第七願是「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可能就請一次,請法師來這裡講一座經,講完他就走了。但要知道眾生根性不齊,利根的人他聽一座經他就能開悟,像六祖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講了還不到一部,講了半部他就開悟了,這是上上根人。但是歷史上有幾個六祖?就一個。大部分人都是上中下根,往往聽一部經很難開悟,很難成就,這就需要什麼?天天熏,每天都需要有法師來講經。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會把法師留在此地,請他長住,這叫請佛住世。目的是能真正成就這一個地方的眾生,他時間住得愈久,眾生的成就就愈大,人數也就愈多。所以我們應該有慧眼,看到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現在這個時代要找佛菩薩化身的,那很難找,我們是肉眼凡胎,不認識佛菩薩。要找一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也很難,證是證果。現在我們能遇到一位有修有學的人就不錯了。他是真在學,真在修,雖然沒成就、沒證果,那也算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就發心把他留住,留住在這個世間,留住在這個地區,成就利益這一方眾生。真正善知識他一切隨緣,他不攀緣,絕對不會說他想在哪個地方住,沒有,他是隨著眾生,哪裡請他,他就去哪裡。所以這個緣要請法的人來把握,緣就是機會,我們要把握機會,見到善知識我們一定要禮請他來給我們講課,而且啟請他長住。
當然最重要的禮請,是我們大家真正願意接受他的教誨,他就很歡喜住在這裡。如果說大家不願意聽他教誨,甚至陽奉陰違,表面上對他很恭敬,請他住好的房子,給他很好的齋菜,供養很豐足,但是沒有真修,沒有依教奉行,那這位善知識他也不會在這裡長住。要知道,真善知識他心中早就放下名聞利養,名聞利養對他,他不會動心的,他來成就眾生只有一個條件,就是這些眾生真聽話,老實、聽話、真干,他就住這裡。
所以你看我們香港眾生很有福報,師父上人在香港這個地方住下來,香港住的條件可以說遠不如澳洲,我清楚。但是為什麼師父不在別的地方講經,很多地方都請師父,師父就選擇在香港講,本來香港這是花花世界,一不利於修行,二也不是好住的地方,人山人海,生活質量並不高。那是因為師父老人家看到這個地方大眾聽經比較認真,人數也比較多,確實在其它地方我們看到,像澳洲沒有這麼多人來聽,當然師父就要先度那個多的眾生,所以師父選擇在香港住下來。不過我也要提醒大家,往往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可能座下的很多是大陸來的同修,咱們香港本地的同修不一定很多,這個我們也得要警惕。大陸的同修在這裡聽他有誠敬心,因為什麼?他來一趟不容易,你看來香港簽證只有七天,而且花費也很貴,香港住也貴,他千裡迢迢坐飛機、搭車來這裡,聽這幾天經,那肯定是全神貫注。師父選擇這裡也是照顧大陸的同修,咱們香港同修是沾光而已,這個我們要曉得,不要以為自己好像真的是根性很好,你看師父來度我們來了。萬一要是大陸哪一個道場真能夠請師父去了,師父走了,那我們就後悔不及!
所以我們真想請師父住世,住在這個地方,最重要是自己有十足的誠敬心,而且認真依教奉行,這是請佛住世的第一條件。這個世上假如還有一個人是真聽話、真干,那善知識就不會走。我們師父常講,古時候的高僧大德他住世是因為有傳人,真正能傳他法的人,聽了他的法能入境界,所以這些大德就不會走。就像父母培養小孩一樣,這個小孩是他的血脈,父母一定是好好的照顧他,把他栽培長大,讓他能獨立了,父母才能夠離開。如果父母沒有孩子,那就可以天天出去游山玩水。所以佛法也不例外,這個地方如果真正有一、二個傳人,善知識就決定不會離開這裡,他要培養佛法的血脈。這個就是剛才講的「請佛住世」。
實際上普賢行願只有這七條,後面還有三條是屬於回向,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這三條是屬於回向。這是第八願「常隨佛學」,這就是講回向菩提。常隨佛學,就是常跟著佛學習,因為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跟著佛來學,提升會很快,《弟子規》上也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仁最好的就是親近佛。而一切佛當中阿彌陀佛第一,所以你要親近佛,選擇阿彌陀佛最好,他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怎麼樣親近阿彌陀佛?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能親近阿彌陀佛。在現世,你認真的讀《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來學習、來修學,你就是親近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師父老人家他勸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老師。怎麼拜這個老師?天天讀《無量壽經》,天天聽《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理論方法,來改正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就是真正學阿彌陀佛。這是常隨佛學,這是講回向菩提,真正學佛,學作佛。
第九願「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這個順很重要,中國人特別講究孝道,孝道最重要是孝順,能夠順父母,這才能叫孝。這裡講的恆順眾生,把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一樣,「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對他要像孝順父母一樣的去孝順,而且永恆的孝順,這叫恆順眾生。大乘佛法重孝道,而且把孝道擴展,你看大乘菩薩戒經裡面,《梵網菩薩戒經》就講到「孝名為戒」,以孝做為戒律,做為根本的修行。
在恆順眾生的過程中,是需要有高度的智慧,甚深的定功。因為眾生都有他的毛病習氣,你要跟他們在一起,你要學著忍。你要不能忍,你怎麼能夠順?忍裡面成就自己的定功,成就自己的智慧,學著跟一切眾生交往的過程中心平氣和,不能看這個也不順眼,那個也不順眼。你還有看到不順眼的人和事,說明內心的分別執著放不下,心不清淨。
在恆順眾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覺悟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最後能圓成佛道。當然眾生的根機有不同,有些眾生根機成熟了,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圓成佛道。怎麼幫助他?勸勉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真正幫助他圓成佛道。他要是肯信、肯聽你的、肯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人根機成熟。沒有熟的眾生,他有善根,但是沒有成熟,我們也應該多給他種善根,多勸導他學習這個法門,而且自己做個好樣子來影響他、帶動他,給他培善根。沒有善根的人,要給他種善根,這是菩薩恆順一切眾生。
沒有善根的人,我們怎麼給他種善根?你對他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給他九十度鞠躬,讓他生歡喜心。他這句阿彌陀佛聽進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種善根。你在你的家門口貼上阿彌陀佛的標簽,鄰居家看了,你這家信佛的,看到這個標簽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也種了善根。所以方法很多,總要有這個心來幫助眾生。在跟眾生交往的過程中,看到某人對你這個佛法有興趣,你要多給他介紹,贈送他經典,贈送他光盤,勸他來學習。這是成就、成熟他的善根。
第十願是「普皆回向」,這是講回向實際。什麼是實際?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宇宙萬物都是自性所變現的。所以普皆回向,也就是回向真如本性。這是普賢行願最終極的行願。
剛才我們將十願介紹完了,這個是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普賢大士之德」。實際上這十條綱領它所涵蓋的是無量無邊一切法門,我們如何去落實?在日常生活行為當中,我們去落實普賢行,在待人處事接物上,我們都能夠把這十願認真的去做,而自己佛號不要間斷。一句佛號裡面實際上也具足了十大願王。真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這世間所做的一切都回向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普賢行。這句經文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下面經文: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是接著「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下來的。普賢大士之德剛才也講了,它是修德。當然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性德和修德是不二。這裡講的『具足無量行願』,那就是講具足十大願王,因為無量的行願總不出十大願王,而十大願王它也是有階梯式的,後後勝於前前。你譬如說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個「稱贊如來」,稱贊裡面就包含著禮敬。第三個「供養」,供養也一定包含著禮敬和稱贊,後後勝於前前,後面的一定包括前面。
我們師父提倡淨宗修行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也包括前面的四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統統包括。你譬如說三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果你已經做到了普賢行願,你做到禮敬諸佛了,你一切眾生都能禮敬,當然你也就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肯定也包括前面。所以「具足無量行願」,實際上就是講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最後一條的「普皆回向」,它是無所不包,所以可以說一切佛法都含在普皆回向當中,後後勝於前前,後後包括前面的。普賢行願一直到最後是導歸極樂,這個味道就濃了。你看「普賢行願品」裡面講,這是普賢菩薩自己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賢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就能成就十大願王,使十大願王圓滿,也就是這裡講的具足無量行願。
所以這十大願王的圓滿,還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去完成。那你就想想,我們要是不往生,我們怎麼可能實現這個無量行願?普賢菩薩也勸導一切眾生求生淨土,「行願品」裡面講,「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無量光就是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無量光佛剎那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他願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六道沉溺諸眾生,沉溺諸眾生尤其是講的六道眾生,都能夠趕緊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普賢的大願。
世尊當年講這部《無量壽經》的時候,我們看到這些菩薩跟著普賢菩薩一道來到世尊法會現場,來聽經,來做影響眾。這些菩薩人數多少?後面的經文裡講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人數是無量無邊,這些都是乘願再來的菩薩,很多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下來的。他們全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換句話說,都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它是個通號,不是專指某個人,一真法界裡面的四十一個法身大士的位次,全是普賢菩薩。
底下講『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切功德法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無量功德。怎麼樣安住?你能夠得普賢大士之德,你就安住。普賢大士是能住,如來功德法是所住,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就本宗來講,最具體的說,這一切功德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這一點不假,你能夠稱念這句佛號,你要知道,這句佛號叫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數目字,它就是一切的意思,所以萬德洪名就是一切功德法,它是阿彌陀佛一切功德,如來果地功德之所成就。所以我們的心如果安住在這句佛號上,那你就是在「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所以本經句句經文都可以落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修。你要真正知道這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焉有不念佛之理?你肯定會專心念。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四句是圓圓滿滿的含攝了淨土法門。前面「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是講專修;這裡講的「游步十方,行權方便」是專弘,專修專弘這個法門。行權的權是權巧,權巧方便,把這一個無上第一、究竟圓滿的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這叫游步十方,行權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佛法藏是一乘果海。佛在《法華經》裡面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就是佛的佛乘;二法就是大乘、小乘;三就是所謂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佛在《法華經》裡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實際上只有一佛乘,沒有什麼二乘、三乘。你要入一佛乘,就是入佛法藏,你能夠究竟彼岸,就是你能夠圓滿無上菩提。怎麼樣去做?你能念這句佛號,你就能達到。這個佛號是整個如來究竟圓滿的果法,是一切功德法藏,一切法藏就融匯到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你能念這句佛號,你就入佛法藏。《華嚴經》裡講的「念佛成佛」,這樣殊勝的境界,要是修其它法門,恐怕你都沒有下手處,你怎麼修?怎麼入佛法藏?難!這一個法門容易,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成就。底下經文,我們繼續看: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這是講菩薩他受用,前面是講自受用,這裡是講他受用,他受用是幫助利益一切眾生。菩薩除了自己成就功德智慧之外,還要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幫助是沒有條件的,佛經裡面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條件的。你問為什麼佛菩薩幫助眾生不講條件?咱們世間人好像不能理解,幫助人都得有個條件,都需要問問到底得到什麼好處。佛菩薩他沒有講究這個,為什麼?因為同體大悲,他看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那何必要講條件?就像左手要是痛了,你這右手去撫摸它,去幫助它,難道還講條件嗎?不會,因為是同體,因為是不二。這是佛菩薩他已經證得這個境界,知道自己跟眾生確確實實是一體,所以他無私無求的、盡心盡力的來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這就是度眾生,眾生迷失了事實真相,佛菩薩就幫助他們破迷開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他也就能離苦得樂。
所以佛菩薩度眾生他也是度自己,因為自他不二;不度眾生,換句話說,也不能度自己,自己也不能夠得到圓滿成就。這個道理我以前聽師父講了很多次,但是沒真明白。有一次給師父點化。我二00六年底辭掉了工作,跟師父老人家來修學,我就有一個心願,很想能夠找一個很安靜的地方,遠離塵世,閉關修行,能夠早點證得念佛三昧,早日成就,至少得拿到往生把握,那時候才出來度眾生。我有這個想法,但是師父好像常常考驗我,常常讓我去這兒去那兒,譬如說國際上的宗教的會議,師父就讓我去代表參加。然後哪個地方請師父講經的、講課的,師父也讓我去代表。所以我愈想清淨下來,好像愈跑的地方多。
有一次因為這個困惑很久了,我就忍不住就請問師父,那是在馬來西亞,師父帶著我跑到馬來西亞去。結果吃早餐的時候,我就問師父,我說,「師父,現在自己功夫沒到,沒開智慧,是不是應該閉門清修,不要出來,能夠把自己修成就了,然後就出來度眾生?」結果師父就給我棒喝一句,說等你成就了,恐怕這世界都毀滅了。我當時沒聽明白,我說,「師父,您不是說自他不二嗎?所以我們成就自己,不也就是成就眾生嗎?自己成就了才能成就眾生」。師父說,「對,那你成就眾生也是成就自己,你還是有二,你沒有不二」。師父講這個話,我似懂非懂,當時還沒明白,但是反正師父教我怎麼做就怎麼做,自己不要有什麼想法。
到後來,到今年年初,有一個事情,我終於好像豁然明白了。這是什麼?我父親年初的時候,我接他到身旁來照顧,那時候我還在雲南,我請他來,他也很高興,來看我。結果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氣候他不太適應,結果得了感冒,感冒之後很快就轉成肺炎,一個晚上一個晚上的咳嗽。結果當時我們帶他去看醫生,打吊針,好像都沒什麼效果。我說這個真的是挺麻煩的,老人家來這裡本來歡歡喜喜,結果得了這麼一場病,他老人家也很煩惱。我晚上就照顧他,陪著他,他晚上他咳得不能睡,我晚上我也不睡,我就坐在他旁邊,他需要照顧,我就照顧,他不需要照顧,我就坐在旁邊念佛。當時過了二、三個晚上,我看他很辛苦,所以我就在佛前祈禱,發願祈求佛菩薩加持,我代我父親受這個病苦,讓他病苦減輕。結果真的,願可不能隨便發,一發,真的我也得了肺炎了,我也咳得一晚上一晚上睡不著,兩個人就對咳。大概真的他的這個病苦他分給我一些了,我就有了這個負擔,他的負擔就減輕。後來我們就請了一位老中醫,給我們開了藥,兩服藥,他就好了。我自己我知道我是代他病的,所以我就干脆不吃藥。結果他病好了,我的病也跟著好。這個事情讓我好像明白了不少,什麼叫自他不二。當我們真正發起真誠心為父親代受這個業報的時候,這真的父子是一體,你就真的能夠代他受,真的可以幫他消除業障。自己受點苦不在乎,如果能夠代父親受,所謂父債子還,理所當然,也很好,很甘心。
佛法教我們,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既然能夠代父親受苦背業,那我們為什麼不把心量擴大,為一切眾生受苦背業?我明白這個道理,於是我也在佛前發願,我發願願代一切眾生受苦,尤其是三惡道的眾生,他們的苦比我父親的苦苦多了。你看餓鬼,那是千年受饑餓的苦報,地獄那更不用說,畜生也是遭宰殺的痛苦。菩薩發願都是願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所以我們要真正發起這個心。結果這個心發了之後,沒想到沒過多久,我就有這個因緣去受菩薩戒去了。受菩薩戒首先第一個你得發菩薩心,雖然你沒這個境界,沒這個功夫,但是你也得有這個心才行,至少你也是叫做初發心的菩薩,小菩薩,那也是初發心。所以願代一切眾生受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你真發起這個心,那你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菩薩,但是這個菩薩自己生死煩惱還沒了,初初發心,但是難能可貴,你只要認真修行,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給這一切眾生,真的可以幫助他們消除苦難。
等到你往生極樂世界,你乘願再來,你能夠像這些菩薩一樣,你可以真的很自在的廣度一切眾生,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你能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你看《法華經》上面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者,他能現佛身而為說法。這裡經文講的『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就是講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而為說法,這是舉一個例子。「普門品」裡面是講三十二應,他是應佛身。佛身都能應,其它身當然都能應。所以這是講到這些大菩薩們可以示現種種身來普度一切眾生,而且在無量世界去化身,不是光一個娑婆世界。這個功德之殊勝不可思議。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能做到。現在我們要發這個心,你這個心沒有,對不起,你往生不了,這叫菩提心。現在是叫有心而無力,但是往生之後,你有心也有力,那個心是一個心。所以這個我們要明白,要敢發出這個心,這叫大菩提心。當然菩提心它的根就是孝心,所以為什麼先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孝道是菩提道的根本。我也是從這裡得到的覺悟,這才明白師父講的「自他不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真的是可以不二。這一句是總說,「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是講示現成佛。底下的經文是別說,細說告訴我們怎麼樣來示現成佛。一般經上講「八相成道」,這裡就有體相,我們看經文:
【捨兜率。】
我們一句句看。這一句是八相中的第一相,這個是佛還沒有成佛之前,他的身分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叫補處菩薩,就是他是候補佛,等著因緣成熟的時候,他就補佛位來成佛。像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彌勒菩薩現在是候補佛。釋迦牟尼佛沒成佛之前,迦葉佛時代,他之前的佛是迦葉佛,當時釋迦牟尼佛也是補處菩薩。這些補處菩薩統統都住在兜率天,這是一個規矩。就好像從前帝王時代,太子一定要住東宮,不能住其它的宮,是這樣一個道理。
我們問,補處佛為什麼一定要住兜率天?你問這句話就好像問,太子為什麼一定要住東宮,不住南宮、西宮、北宮?這都是表法的意思。因為東宮是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這代表太子即將要繼位,如同初生的太陽一樣。如果你讓他住西宮,這麻煩了,太陽要落山了,沒上台就已經下山。所以這個表法的意思我們要懂。兜率天也是表法,『兜率』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叫知足,或者叫喜足,歡喜、知足。等覺菩薩住在兜率天它表這個法,就是一定是知足的人才能夠成佛。如果還不知足,就不能成佛。不僅對於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心,你知足;而且對出世法也沒有貪心,真正永斷貪心,你就知足,你才能夠成佛。所以補處菩薩一定住在兜率天,這是他要降生的時候,降生到人間,所謂「捨兜率」,他離開兜率天宮,下降到人間來。下面經文是:
【降王宮。】
這是八相成道的第二相和第三相,它包含著投胎和出生這兩個相。佛他要示現成佛,一定要示現跟我們一般人這樣的一個樣子。他為了教化眾生,所以他也示現跟人一樣,有出生,有長大成人,然後出家行道。如果是他從天宮下降來,他不是投胎的,他是什麼?好像從天而降一個天神,那眾生看到他,覺得你這是天神,我們沒辦法跟你學,他也就沒有這個信心、沒有這個勇氣來學佛道。佛來這裡示現,他也示現是父母所生的,我們也是父母所生的。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這個修學證果的勇氣也就能提升起來。投胎有這樣的用意。所以佛他是人,不是神,他是一位老師,跟我們普通人示現的一樣。當然,他雖然示現的是普通人,但是他並不普通,他是等覺菩薩。然後他出生在王宮裡面。佛降生在世間,他不是隨隨便便降生,他一定選擇大富大貴的人家,王宮,為什麼?因為富貴都是世間人所求的,世間人辛辛苦苦一天到晚都在忙著求富貴。但是佛示現他已經得到了,天生就有這個富貴,然後他把它捨去,世間人所追求的我不要,這是給眾生非常好的提醒。說明什麼?富貴並不能使我們真正快樂、真正幸福。世人迷惑顛倒,才會追求這個東西,菩薩覺悟了,他把這個放下。就像釋迦牟尼佛,他是太子,即將要繼承王位,可是他出家,他不要這個王位,這都是提醒。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他不示現貧窮的身分,也有一個道理,就是不要讓人譏嫌,他看到你這個人這麼貧窮,你去出家修道,當然了,你出家你能夠很多人恭敬你,你還是搞名聞利養的,所以這個會有譏嫌。出生在王宮,他不會有這個問題,他已經是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名聞利養具足,他不會求名聞利養。下面一個經文:
【棄位出家。】
這是第四相。菩薩他示現做太子,他本來可以繼承王位的,可是他不要了,把富貴統統捨掉,這是告訴大家,世間富貴並不是真正的幸福。出家人他們能夠修道,身心清淨,這才是真正的福。所以福要清淨的,叫清福,這才是好的。世間人所追求的叫洪福,洪福也是福,但是我們一般講福氣,說你福氣很大,福後面還有個氣,你享福還得受氣。這真的,你看很多大富大貴的人他受氣,那不是真正的福,所以不如清福好。底下經文:
【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他把王位捨掉了,出家修苦行,去學道。他是等覺菩薩,甚至可能是古佛再來示現的,也示現像普通人一樣,出家要求學,學很多外道的學問,跟著很多的世間善知識學,也學得非常用功。所有的法門,所有的學問,他都學到手了,這是什麼原因?他『作斯示現』,就是示現一個道理,這些外道學到最後沒有結果,世間法不是究竟法。他統統學會了,然後他要到菩提樹下去打坐,打坐是什麼?把所有平生所學統統放下,然後他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他做這個示現,告訴我們,世間這些學問,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甚至所有的科學,統統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一定要什麼?你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才能夠把生死問題解決。所以開悟這種事情跟你學和不學都沒有關系。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是他學了很多,什麼都學會了,然後放下。他不放下,他不能開悟。
我們中國歷史上,你看唐朝也出現了這樣一個人物,六祖惠能大師。他什麼都沒學,一個不認識字的樵夫,根性很利,去拜見五祖,結果五祖給他點化,他就開悟了。他什麼都沒學,他也能開悟,證明開悟這個事情跟你學和不學沒有關系。關系在哪?你要能放得下。你放下了,你就能夠開悟。你所學的,當然也不是白學,你所學的學問統統變成你度眾生的方便智慧。但是如果你不肯放下,那你所學的就變成你的所知障,反而障礙你的開悟。學得愈多,反而障礙愈大。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學的目標是要放下,這是實學。
放下之後,釋迦牟尼佛他開悟了,證得佛果,然後開始做什麼?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是做教育的工作。教育實際上不僅是言教,還有身教,釋迦牟尼佛的言教他是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余會,這是言教,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身教。身教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決定不是說從鹿野苑度五比丘講經開始,不是,從「捨兜率,降王宮」就開始了,這些統統都是他的身教,做這個示現『順世間故』,「順世間」就是在給世間人做個榜樣,教化眾生。再看下面經文: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講八相裡面第五相,降魔。修道的人都有『魔怨』,什麼叫「魔」?什麼叫「怨」?魔不是外面那個妖魔鬼怪。《八大人覺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經上講四魔,第一個魔叫五陰魔,五陰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是我們的色身,身體。受想行識是我們的精神,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就是魔。這個魔就是折磨,使我們很痛苦,身心都有煎熬。所以我們了解這個身不是我,實際上它是個魔,你不能夠把它當作自己,怎麼能把魔當作自己?這個身讓我們很辛苦,讓我們很累,很受折磨,所以要把這個身放下。所謂放下,不是說你去自殺,不要了,不是,你自殺,你還投胎,還會有身,就是你不要去執著它。很多人對這身體愛護得不得了,天天想著怎麼去保養,吃什麼補品,結果補來補去也沒看他身體好到哪。這是什麼?最好的補品是清淨心,你身心都沒有煩惱了,這是最好的保養,心清淨則身清淨。你看我們師父上人八十四歲高齡,你看他身體多好,精神多充沛,精力充沛,天天講經說法,還接待客人,處理很多事務,沒有見到他有勞累的跡象。什麼原因?心清淨,這就是能夠降伏住這個魔。
第二個魔就是煩惱魔,第一種是五陰魔,第二是煩惱魔。煩惱最重的就是貪瞋癡慢這些煩惱,它也是折磨我們的,當然還有見思煩惱。廣說,還包括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些統統都是魔。所以魔不在外面,全在我們自己的心裡頭。如果我們天天都活在煩惱中,都有貪瞋癡慢,你沒有離開魔掌。降伏魔就是把煩惱克制住。
第三個魔叫死魔。這是什麼?假如我們遇到了殊勝的法門,現在發心修行,可是還沒有修成就,結果壽命到了,所以就不能成就,這是個大障礙。我們生生世世都有修行,都有學過佛,如果你過去生中沒學過佛,你不會來這裡聽我在這講兩個小時,這麼辛苦,你們過去生中善根深厚。為什麼過去生中沒成就?沒成就之前壽命就到了。所以這一輪回一轉世,有隔陰之迷,過去所學的、所修的中斷了,那還要看下一生還能不能遇到佛法。如果遇不到佛法,那就廢掉了。即使遇到佛法,你可能也得二十歲你才能真正學佛,也中斷二十年。所以死魔也是個大障礙。
頭三種魔都是自己身上、心中的,不是外面的環境。第四個魔叫天魔,這就是外在的。什麼叫天魔?天魔是講外面環境的誘惑,就叫天魔。釋迦牟尼佛在這人間示現成佛的時候,真的有天魔來擾亂,六欲天主魔王波旬,他來變現這些魔軍來嚇唬,或者變這些美女、魔女來引誘,這是叫天魔。但是釋迦牟尼佛不為所動,這就降伏住了。我們修道,說老實話,用不著魔王波旬來引誘你、來誘惑你,用不上,你還沒到那個功夫。就是你走到大街上,你看外面這些燈紅酒綠的環境就足以誘惑你。假如你看到外面這些境界你就動心,譬如說男孩子走在路上看到那個美女的廣告牌,看了之後還想多看幾眼,完了,這受誘惑了。女孩子很喜歡買衣服,看到今年服裝設計師設計的這麼漂亮的服裝,心就動了,就想去買,這也受誘惑了。所以周圍的環境你看都是魔。你要是不認識它,你就陷入到魔掌當中你都不自知,所以你學佛怎麼能成就?天天都在魔掌當中。所以真正降魔就是克服自己內心的貪瞋癡慢的煩惱,外面不受誘惑,這就是降魔。
魔是自己內心的,你要用定力,「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把這個煩惱控制住,這是定。外面叫怨,我們師父講有四大怨家,財色名利。這四大怨家都是來引誘你的,你要有智慧認清它,那個不是好東西,你不能受它誘惑。所以自己能夠勤修戒定慧,你才可能降伏魔怨。戒定慧怎麼修?讀《無量壽經》就是修戒定慧,你能夠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的讀一遍,不打妄想,這是修戒、修定;讀得清清楚楚是修慧,戒定慧一次完成。等你的功夫提升了,這些魔怨自自然然你就能降伏。當然你的功夫愈提升,那個誘惑的境界愈來得厲害,這是肯定的,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到你快要成佛的時候,那時候魔王波旬就會來了。但是你還是要用定慧力去降伏,因為這一切的境界全是虛妄,不是真實,這是你用智慧去看破。下面我們再看一條經文: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是八相裡面的第六相,這是講成道了。降魔之後你就能成就,成佛了。所以我們修學重在降魔。修學,師父講三年扎根,十年專修。這三年的扎根就是降魔,當然降的是最重的貪瞋癡慢這些魔。再提升,你還要繼續降魔。實在講,師父就講說「五年學戒」,這就是降魔,五年學戒重在行門,不用求解,修的是根本智。等你這個根本智得到了,後得智自然就得到,後得智是你要出去廣學多聞。這個就是你就真正成就了,然後你才能夠出去弘法利生。但是我們現在說老實話,要成就根本智,五年都不夠,我自己感覺到要用十年,十年成就根本智,用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斷煩惱。四弘誓願裡面講,第一個你得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發願願代眾生受一切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你發這個大願。然後下來就是斷煩惱,降伏魔怨。等你把煩惱降伏住,你有定慧力,你才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學法門是弘法利生。現在我們這講經說法也不能叫做弘法利生,都是什麼?學講,自己成就為主,兼來度他。等到你成就了之後,那你就是一心一意度他,那時候你學法門成佛道,『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得微妙法」就是講證得實相妙理,宇宙人生真相,你真正得到了。「成最正覺」就是成無上佛果。對於我們凡夫而言,微妙法就是在《無量壽經》裡面,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能念一部經,念一句佛號,你這一生也決定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經文我們還沒講完,後天繼續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