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看經文第五頁第一行: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這一段以及下面很長一段的經文,一直到「顯示三乘」,這裡都屬於八相成道的第七相,第七相是轉法輪。我們昨天跟大家介紹,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諸佛在世間示現成佛,都有所謂八相成道,這個實際上就是對眾生的身教和言教。佛教它不是宗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他來這世間就是教導我們,這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一切眾生能夠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所以經文這裡講到『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是佛教學的宗旨之所在。
底下這一大段都是講轉法輪,可以說把佛陀教育到底是什麼給我們基本都講明白了。佛在世間他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要有人請,所以這裡我們看到『天人歸仰,請轉法輪』。為什麼佛要講法還要有人請才講?這是因為佛教是師道,所謂尊師重道。對老師要恭敬,要對法尊重,所以要請老師講,要求學,而不是馬馬虎虎,一點恭敬心都沒有。現在我們看到學校裡面老師教課,學生確實對老師恭敬心就不如從前。當然學校的教育它是收費的,不像釋迦牟尼佛以及古聖先賢那樣,教育從來不收學費,孔老夫子唯一就是你要拜師的時候送一點束修之禮,這是一個禮節,除此之外老師不要求你。這束修之禮是表達學生對老師的那種恭敬心,表示我是來求學的。所以老師教學生全是義務的,因此學生對老師就非常的尊敬,真正尊重老師的人格,老師是無私奉獻。當然現在學校的老師就做不到這樣,所以這個也是師生雙方都有這樣的一個責任。學生要真正得到利益,一定是要對於老師有十足的恭敬心。這不是老師要求的,而是什麼?學生自己要有誠敬心才能受益,這對學生好。
我們看到佛陀當年出家修道,十九歲出家,三十歲證道,證道以後,當然他唯一留在世間的使命就是弘法利生,如果沒有緣分,他就要走了。如果他真的走了,誰知道他成佛?世間肉眼凡胎的凡夫,誰能曉得這位三界大尊?沒人知道他,那就要有人慧眼識英雄,來請他住世。但是凡夫不懂,凡夫只是看到這是個苦行僧,有福不會享,太子位都不要,跑到深山老林裡面去苦修什麼?看不起他,輕慢。一定要是什麼?真正有德行的菩薩他才能夠會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誰請的?天人請的,「天人歸仰」,這個是四禅天上的五不還天,淨居天這些天人在天上看到釋迦牟尼佛成道,很難得,三界裡頭這是無上至尊,遇佛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淨居天人他們都不是普通人,都是什麼?至少證得三果以上的聖人,阿那含果以上,甚至有很多是阿羅漢。他們從淨居天下來,來請佛說法。首先是歸仰,歸是皈依,仰是敬仰,這是尊師重道。真正聖賢人他懂得尊師重道,凡夫不懂得尊師重道,佛在面前都當面錯過。所以這些天人來皈依敬仰,然後請轉法輪,請佛留在世間,不要涅盤,給我們大眾宣說妙理。佛是很慈悲的,只要有人請,有求必應。除非沒人請,沒人請他也絕不攀緣,他就走了。所以他看到有人請,他就留在世間,就開始講經說法,從鹿野苑開始度五比丘,一直到七十九歲圓寂,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余會。
鹿野苑度五比丘之後,陸陸續續很多人就開始認識釋迦牟尼佛,像大迦葉、目犍連、捨利弗這些尊者,其實他們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原來都是修外道,帶著很多徒眾,他們是外道的首領,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境界很高,他們很佩服,都帶著外道的徒眾來皈依。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水漲船高,一下子就被捧起來了,大家都知道,這釋迦牟尼佛是人天導師。這些學生,說老實話,個個都不是普通人,捨利弗、目犍連那都是古佛再來的,來唱同台戲,他們表演學生,來尊師重道。這個我們也要學習,特別是對佛法已經有一定的造詣的人,看到真正善知識,我們要學會「請轉法輪」,請他來弘法,讓眾生有覺悟、得度的因緣,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
我們在中國歷史上也看到,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這是了不起的人物。聽了半部《金剛經》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五祖把衣缽就傳給他,給他說了,給他印證,你識得本心,便是天人師,便是佛。當時惠能大師還沒出家,二十四歲的一個小伙子,靠砍柴為生的樵夫,什麼文化都沒有,根性特利,聽到五祖給他講了開示,他就能夠覺悟、能夠見性成佛。可是世間人沒人認識他,沒人相信他是成佛了。
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大家都不服氣,為什麼不傳給神秀,傳給六祖?神秀又有威儀,身材又高大,北方人,六祖是廣東人,身材比較矮小。神秀氣宇軒昂,還能給武則天講經說法,理應把衣缽傳給他,可是他沒見性,沒見性就不能傳,六祖見性了。所以五祖傳給他之後,叫他趕快跑,不跑不行,大家嫉妒,大家不服。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就跑了,而且在獵人隊裡躲了十五年。大家追他,追衣缽,不服氣,他就躲起來。十五年的時間,不是短的時間,真叫韬光隱晦。十五年之後,人們對這個事也就慢慢淡忘,他才開始復出,來到廣東廣州,就是現在的光孝寺,當時唐朝叫法性寺,這是千年古剎。我也是在光孝寺得度入佛門的,當時是本煥老和尚接引我們入佛門,現在光孝寺還在那裡,香火鼎盛。
結果印宗法師那時候是法性寺的方丈,他講《涅盤經》,惠能大師那時候就來到那,就在外面聽經。正好兩個法師在外面吵起來,一個人說風吹著幡動,他說是風動;一個人說是幡動,不是風動。一個人說這,一個人說那,兩個人就吵起來。結果惠能大師上去跟他們倆講,「你們都別吵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結果這話傳到了印宗法師耳朵裡,印宗就知道,這不是普通人,能講得出這樣的話來,立刻請他來見面。一了解才知道,原來他正是五祖的衣缽傳人。印宗法師也不簡單,立刻就給六祖剃度,他那時候出家了。
六祖是二十四歲開悟見性,十五年下來,將近四十歲才出家,印宗給他剃度。剃度以後,反過來就拜他為師。印宗法師當時是法性寺大寺院的方丈,徒眾很多,他拜六祖惠能大師為師,這一下子把所有的徒眾都帶到六祖會下,跟六祖惠能大師來學,所以這一下就把惠能大師捧起來了。這是真正的護法,不是普通人,他沒有嫉妒心。一般他覺得你有什麼了不起,把我的徒眾都帶到你那,他不肯這麼做,甚至你在那講經說法,他會叫徒眾不要聽他的,你聽我的,別聽他的。這是什麼?嫉妒障礙。像印宗那樣的對惠能大師這樣的來成就,成就他的法緣,這是功德無量。印宗的境界絕不在六祖惠能大師之下,正如當時捨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的,他們來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就是叫做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所以僧團一定要什麼?互相贊歎,互相護持。古德有一句話講,「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對別人要贊歎,法師與法師之間互相贊歎,絕不能夠自贊毀他,那就成了勾心斗角,破壞僧團。自贊毀他都是自己心裡頭有名聞利養的執著,擔心自己的利給人家奪去,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心,這樣的心怎麼能夠弘法利生?僧團也就沒辦法有六和敬。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一起學習,我們要怎麼樣建立僧團?就是要互相尊敬,互相贊歎,互相的鼓勵。譬如說我們上台講經,我們不敢以老師身分自居,我們是學生,我們是向大家學習,台下坐的是我的老師。我是一個學生練講,上來給台下的老師們做匯報,這是我學習的一個最新的這樣的一個成績來匯報,請老師監督,請老師指正。我們學講經的人都得要有這樣的心態。而對聽經的人只有感恩,是你們來成就這樣的法會,成就我這學習的機會,你們才是真正的菩薩。還有像我們協會的這些義工、職員,沒有他們的盡心盡力的奉獻,哪能夠成就這樣的法會?哪能夠成就這種功德?這個團體誰都少不了。
像我們在這講,後台有攝影組,有上字幕的,還有做行政工作的,包括掃地的、打掃衛生的、做飯的,統統都是菩薩,來成就這項功德。一個團體誰都少不了,就像一個手表,手表要走得很精確,每一個零件都不能少,少一個零件,這個表可能就走不動。我們學講經的等於是面上的那個指針,大家能看得到,底下的零件它的作用絕不亞於指針。所以互相之間要恭敬、要贊歎,大家的功德是平等的,沒有說高下,沒有說上台的人就高,下面的人就低,沒有這樣的。正如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是扮演佛的、老師的角色,底下的這些弟子們其實都是古佛,都是大菩薩,前台好像是這樣的師生關系,在後台,扮演學生的可能都是扮演老師的老師。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一定要學著生平等心,自己謙虛,恭敬別人,禮敬諸佛。不管是講法的人,還是護法的人,都是什麼?心心念念想著眾生,自己不能有絲毫名聞利養的貪著,那是真正為眾生來護持佛法。護法的人對弘法的人就好像父母對自己兒女那麼樣的照顧,弘法的人要擔當弘揚聖教的這樣的一個使命,對護法者要感恩,感恩戴德。所以這是講究請轉法輪,誰能夠請?那絕對不是普通人,如果不明理,自己沒有智慧,怎麼懂得請法?而且請法都是要有一個團隊一起來工作,大家有團隊精神,那就是修六和敬,這才能夠把這個法輪轉得起來,世間的眾生就得福。如果團隊裡面的人個個都是自己想著自己的事,互相之間又不服氣,還勾心斗角的,這個就完了,法輪就轉不起來。所以和敬,這真正是佛法弘揚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所謂法賴僧傳,僧就是修六和敬的這樣一個團體,這才能夠真正轉法輪。
為什麼要用輪來表示?這是個比喻。佛法用輪來表示,這個比喻非常好。你看輪子是圓的,圓的輪子它的圓周是在轉動,在動,可是圓心是不動的,這個很好,就是動和不動是一不是二。動的是相,不動的是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看這個意思表示得好。圓周是表示有,圓心是表示空,圓心你找不到,你找不到圓心,它只是一個點,數學上說的一個點,它是沒有長度、沒有體積的,只是你這樣一個概念中有這麼一個圓心的點,它是空的。雖然說空,但是它有,空有不二。空有不二它就能夠帶動整個大千世界轉動起來。所以用輪來代表佛法,這真的是很貼切,而且輪要轉動,轉動是表示什麼?要推廣,佛法一定要輾轉流通,普及十方三世。
下面「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句話就是所謂法說,上面是比喻說,現在是法說,把那個道理講出來。常是不斷,佛法不能斷,要永恆的來流傳。使佛法不斷,不是說經典能夠流傳在世間就能不斷了,不一定,最重要的是有講經說法的人,有真修行人,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能開解出來,能演示出來,否則經典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凡夫真的看不懂,不能入境界,這就要有人去說。所以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法音就是說法。當然說法不僅是口說,身口意三業的造作都是說法。
你看我們師父上人他台上每天兩個小時那是說,台下二十二個小時那也是說,有智慧的人懂得觀察、懂得學習,就從老人家的一舉一動當中你就能覺悟。譬如說老人家他講讓我們放下分別執著,這是說,我們聽到這是語言文字,可是什麼意思未必能懂。如果你真懂,你就能放下分別執著,沒放下說明你沒懂。然後你看看老人家他日常生活是怎麼待人處事接物,他能夠把如何放下分別執著這些道理演出來給你看。我跟著他身邊時間久了,體會特別深,有時候一些事情來了,自己覺得很急,這事情很重要,跑到他身邊跟他講,他聽完之後好像無動於衷,悠然自在,這下我一看他的表情,我的心也就定下來。原來是心浮氣躁,為什麼心浮氣躁?你有分別執著,你把這事真當成真的,不是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嗎?你沒懂,事情來了你就忘了,你就沒把它當夢幻泡影,你把它當成真的,所以你會氣急敗壞,你會心浮氣躁。老人家他什麼話都不說,就這樣一表演,你就回光返照,這不就是說法嗎?這不就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嗎?所以如果不是真入境界的人,你怎麼可能真正把佛法的道理能夠演示出來?這叫為人演說,演就是你表演,說才是用語言,而且是不間斷的說,一生都是這樣說,二十四小時沒間斷過,只是你能不能看得出來,那是你自己的本事。
覺諸世間,諸世間是指十法界,包括六道,還有六道以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法界。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已經放下分別執著,但是他起心動念還沒有完全放下,還差一點,放下了他就入一真法界,沒放下那繼續得學,就是還沒完全覺悟。所以覺諸世間,包括十法界。
這裡「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是講轉法輪相,第七相,總相,總說。底下是別說,就是分別給我們講轉法輪相是怎麼個轉法,把這個相給我們分別細致的說出來。我們來看經文: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前面講的「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法音就是指宇宙人生真相這些道理。我們一般眾生凡夫迷失了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就是我們對自己和對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都沒辦法真正了解,所以生活在痛苦和煩惱當中,這是迷失。這個迷失是因為有煩惱、有妄想。所以佛教學首先教我們斷煩惱、去妄想,這就是『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和欲望是我們覺悟的最大障礙。要知道我們人人本性本覺,每個人本來是佛,都是覺悟的,但是我們自從有了煩惱和妄想以後,就變得迷惑顛倒,失去了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些煩惱妄想去除掉,回歸到真如本性,恢復我們的清淨心,這是佛陀教育教我們的一個修行方法。所以破煩惱,煩惱就是魔怨。魔,前面有講到的「降伏魔怨」,煩惱魔是其中一個魔。怨就是怨家,怨是什麼?怨是欲,前面講到的財色名利這四種欲望就是怨家。「城」是比喻煩惱非常的堅固,不容易破,但是不容易破,也要把它破掉,魔怨很難降伏也要降伏。「壞諸欲塹」,塹也是,我們講天塹,這是很難跨越的,也要跨越。
然後『洗濯垢污』,這是把心地洗干淨,心地有染污,把它清潔干淨。這種心地的染污是我們一切染污的根本,現在我們處在一個污染的時代,環境的污染,人生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太多了!要想把這些污染都清干淨,怎麼清?你說清環境的污染,現在科學家都在討論,怎麼樣防止污染?討論來討論去,看來沒什麼特別好的效果。這生理的染污就是疾病,我們為什麼會得病?這根本還在於我們的心出了毛病。
有一位同修他跟我講,說他兩個姐姐都得了癌症,一個已經過世,另外一個現在得了肺癌,做了手術,但是並不很理想。他在醫院裡面(腫瘤醫院),也看到很多這種患了癌症極度痛苦的病人,他是學佛的,他在那想,為什麼人會患癌症?他求佛菩薩給他啟示一下。結果晚上做了夢,就夢到兩句話,就是講「人品即自性,自性即佛性」,就是你的人品如果是出了毛病,那你就會得病,大概是這個意思,這兩句話。他來問我,他夢到這個是不是真的佛菩薩給他啟示?我看了之後我說是的,為什麼?這符合經上講的道理。經上講「相由心生」,相是我們的身體這個色相,那是心所變現的。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身相,你的心要是不清淨,你身體肯定會出毛病。要是人品不好,那肯定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毛病。
所以明天中午我承師父上人之命,要講「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這個師父上人在講《無量壽經》裡面講過一點點,大概他老人家覺得這個很重要,但是在講經當中不能全講,只能挑幾句,所以他讓我把它講出來,做一個補充。我看了老子的這篇文章,覺得太好了!他說這病完全都是心病,心有了毛病,身就會得病。心病還須心藥醫,崇百藥,這一百味藥就是醫你的百病,你要真正把這心病都防止了,你是百病不生。所以我現在也找了不少的一些病例,來加以诠釋,發現中醫真的了不起,講人各種情執、各種心態,就會感召不同的病。彭鑫大夫他就講過「仁義禮智信對五髒的影響」。
仁,它對應肝,五常是對應五髒的,仁對應肝,一個人有仁愛心的時候,他的肝就會好一些;如果不仁之人,沒有愛心的、冷漠的,或者是常常發脾氣,發脾氣、發怒這是傷仁,仁愛的心沒有,仁慈心沒有你才會發怒,所以往往會得肝的病。情執裡面怒傷肝。所以為什麼我們肝不好?肝開竅於目,目是眼睛,眼睛不好的,那你得想想,我們可能肝有毛病。為什麼肝有毛病?你得想想你的脾氣,你是不是不夠仁慈?是不是不夠關心人?是不是整天發脾氣?這脾氣有的是發出來的,那叫怒火;有的是生悶氣,人家說我,我不敢發作,但是悶在裡頭,那也會傷肝,仁。
義,義是對應肺。肺,如果是說我們人不義的話,那就會有肺的毛病,為什麼有肺癌、肺氣腫、肺炎?那肯定做出不義之事,義者宜也,你肯定有很多不應該做的做了。
禮,仁義禮智信的禮,禮對心,一個不守禮的人他心髒會有毛病,或者是跟心髒有關的,一般講的心血管,現在特別多。所謂的腦血栓,跟血有關,心血管硬化、高血壓,這是三高,都是因為不符合禮儀所致,待人處事接物沒有禮。
還有仁義禮智信的智,智是對應腎,如果是不智慧,那會腎有毛病,這是愚癡顛倒,沒有接受聖教的人往往會迷惑顛倒。所以現在你看實在腎病的人也特別多,腎虛等等。
還有信,信是對應脾胃,一個不誠信的人,脾胃會出毛病。這是彭鑫大夫跟我們講的,確實也是《黃帝內經》的精神。
所以真正要「洗濯垢污」,把心理的病給去掉了,身體不會有病。如果身體有病,立刻得反省,我哪個方面出了毛病,趕緊得改過自新。彭鑫大夫他就說他有一個這樣的病例,一個女孩子找他看病,把了脈之後,他說妳的肝有問題,妳是不是整天愛生氣,自己很好強,不仁?她確實是,她也承認。為什麼?這個女孩子她很強勢,譬如她自己開車在路上,別人超過她她都不服氣,拼命得沖上去壓著別人,這麼強勢,很容易生氣。對父母尤其是不孝敬,生氣,有時候罵父母。彭鑫博士告訴她,說妳是肝有毛病,實際上妳得修妳的仁心,當然最重要是孝,「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仁之本,孝順父母,仁愛大眾。很不錯,這個女孩聽進去了,回頭她自己反省忏悔,結果很快這病就好了,她沒有用西藥,只是找彭大夫用中藥調理。彭大夫說中藥是很慢的,沒想到她很快就好轉,為什麼?她從根本轉了,身上的毛病是心的一個反應,她心上改了,洗濯垢污,身也就好了,通了。所以老子說百病崇百藥,我們會稍微詳細一點跟大家一起分享,這一句洗濯垢污就說到。
後面經文第三十六品也講到,「身心淨潔,與善相應」,現在我是專講《無量壽經》,師父現在插入讓我講其它的,這也是對我考驗,你想一門深入,你得講講其它的,你不能自己又分別執著,其實其它的不也都是講《無量壽經》嗎?所以我就在經裡面找出這一句,「身心淨潔,與善相應」,這就是「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太上老君是詳講這一句經文,還是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包含一切法,所以洗濯垢污也是這個意思。除了煩惱以外,垢污還包括知見上的錯誤,見思煩惱,見和思這是兩大類煩惱。見是指見解上的錯誤,一般講五大類,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細說有八十八品見惑。思呢?思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大類,細說八十一品,統統都是染污。要把這些染污都洗濯干淨,你才能慢慢恢復自性。把見思煩惱放下還不行,你的自性只是恢復了一部分,還沒完全恢復,還要放下分別,這是塵沙煩惱,自性又恢復一部分,然後繼續放下無明煩惱,自性才能完全恢復。『顯明清白』就是講真心本性完全顯露出來,你就是成佛了,這個是佛教學的目的。我們來看底下經文,第五頁第三行:
【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
先看到這。『調眾生』,調是調順、調和這個意思。眾生,這個意思就很廣,它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這叫眾生。你看看宇宙當中世出世間一切法,哪一個不是眾緣和合的?都是,所以都是眾生。我們講度眾生,這就是調眾生,眾生不順,你給他調順。怎麼不順?有煩惱就不順。怎麼調?先從自己調,你自己得調順了,你才能夠調順其它眾生。我們自己這個身體,這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一個人,我們一般講由四大五蘊組成,四大是物質的,地水火風,這叫四大。地是物質的東西,像我們的骨肉這些,皮膚、毛發,這些都是有形的,摸得著的,這是地大;水大是指液體的,像血液、體液,這些都是水大;火大是指我們身體的溫度,體溫;風大是指呼吸。所以我們整個物質的這樣的一個肉體,四大就能夠概括。《黃帝內經》,中醫上的概括是五行,金木水火土,這個概括也很好,其實兩個概括這種方法是異曲同工。這是指物質上的。
除了物質,還有精神,五蘊就包括物質和精神,所謂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色就是指物質,四大就叫色。受、想、行、識這都是精神的,受是感受,想是你的思想。行是什麼?行是你念念相續的這麼一個行為,不能停住的,這叫行,念念在無常變動。識,這是講我們的阿賴耶識,廣義上,八識。五蘊就是包括物質和精神,概括了眾緣,我們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假如我們的物質上身體的四大不調,這就生病,風寒感冒,這都是四大不調,就是你沒有調理好你的身體,你沒有一個很好的作息規律,你沒有很好的那種飲食規律,你可能就會造成身體的毛病。所以調四大就是調身,中醫很注重這個調身。而且調身,我們講治未病,不治已病,已經生病了你去找大夫治,那都是下一等,中醫講究的未病之前,你還沒生病之前你就得調治,要調到不生病,這才是真正的好的方式。所以中醫重養生,養生是最重要的,不是強調說你治病,你已經生病了去治,那是第二步,下策。除了調身以外,還要調心,調五蘊,這五蘊,色是身,受想行識就是心,我們都要調,調就是什麼?不要讓它生煩惱,我們的心總是處在清淨的、平等的這樣的狀態,心平氣和,你會百病不生,這所謂身心都要健康。
佛法也重視調身心,用什麼調?用戒定慧來調,戒是調身的,戒就是規矩,你的身要遵循規矩,不能夠亂來,包括你有好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這都是規矩,這是講戒。定和慧都是調心,慧也調身也調心,身心俱調。所以調眾生,我們第一個要想到自己要調好自己,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做到自己「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如果自己的身都還是很多毛病,這說明學佛還沒學得有效果,你連自己的身都轉不過來,那你還轉什麼其它的眾生?所以首先要自己斷煩惱,持戒修定,這個是調伏。淨宗法門裡面講如何調伏身心?用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調身心。你讀經的時候,讀經要注意不要求解,我讀經文的時候,我就認認真真的把這經文念准確,不要想著經文什麼意思。如果你邊念著邊想著經文什麼意思,你這是打妄想,你想來的意思都不是真正佛的意思,你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什麼意思?如來沒有意思。連孔子都說,他自己是空空如也,人家來問他的,他是「叩其兩端而竭焉」,就是別人來問,他就給你說得很圓滿,把這個兩端,是非、好丑、善惡,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但是你不問的時候,他是空空如也。他說我「吾有知乎哉」,我有沒有知?沒有知,無知也,心裡沒意思,沒意思那才是真正如來真實義。佛更是這樣,孔子都能做到,佛當然更是如此。所以我們讀經的時候,不要去想,就專心的念,念得准確就行了,你就是在持戒。你不打妄想,什麼都不想,惡念不生,那你就是持戒;一心去讀,專注的讀,你就是修定;讀得很清楚,沒有漏行,沒讀錯,沒有讀顛倒,這個就是慧,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你讀《無量壽經》,讀一部一個小時,你這一小時是修戒定慧;讀兩部是修兩個小時戒定慧;如果你一天能讀上十部,你戒定慧修上十個小時,這就很了不起,那你肯定是身心調和,身心清淨,你身上有什麼病很快就會好。念佛也是一樣,當然我們師父講,初學者讀經是最好的,因為你念佛,念著念著打妄想,自己還不覺察,讀經你就比較容易覺察,因為你一打妄想的時候可能你就讀錯,你馬上就能夠覺照,我在打妄想,立刻就把心收回來,重新專注在經文上。念佛有時候就會隨口滑過,打著妄想還在念。所以讀經對初學者這是很好的一個方式,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非常的受用,現在也是每天都讀經。等讀經讀到一部下來都沒妄想了,那你念佛那個功夫就很好,就很容易成片。
劉素雲居士她就是最好的例子,原來身體得了紅斑狼瘡,那是絕症。結果她在家裡聽經、念佛、讀經,就專修《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結果這個病不治而愈,醫生都感覺到奇跡。跟她同樣得病的人,比她還輕的都已經死了,就她活著,現在活得挺好。這是什麼?她善調自己的身心,她能洗濯垢污,把垢污都洗干淨,身心就恢復健康。所以我們的修行修戒定慧的時間愈長愈好。《無量壽經》可以說是非常的適合,因為我們讀經,如果經典太長,讀起來可能受持比較困難;如果太短,太短,你看《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一下子就讀完了,讀完之後,你修戒定慧的時間就太短。所以《無量壽經》就很好,讀下來得一個小時,當然有的人快的四十五分鐘,甚至半小時的都有。當然我們不主張讀得太快,還是讀的時候一個字一個字很清楚。
一天,現在我們如果有時間,在家讀三遍,一年就一千遍,三年三千遍圓滿,這是我們師父開出來的功課。如果你能精進的話,一天讀個六、七遍,速度就更快,你的功夫提升會非常的迅速。不少同修,我知道的,讀過一萬遍以上,這些都是修戒定慧,讓自己的心地恢復到清淨,這叫調眾生,調眾生先調自己。然後你把自己調好了,你調別人就容易,你自自然然看到別人有什麼問題,你就給他一個很好的提示,你能夠教導他。
所以底下講『宣妙理』,宣妙理就是教導眾生。自己身心調伏了,沒有煩惱,你才有資格說來接受佛法,你能學法門,你能夠契入大乘經典,這樣你能夠很快悟入,你開悟。開悟了,你這些經典講起來全都是契合如來真實義,你宣妙理你才能做到。所以宣妙理一定得開悟,不開悟不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妙理,你怎麼能宣說妙理?所以我們這個修學次第很重要,首先得調伏自己的身心,把煩惱要去除,這是第一步,然後才能夠學經教,真正契入大乘的教義。如果一開始就拼命學很多經教,煩惱沒斷,學的東西都叫增長邪見,這是清涼大師講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妙理都變成邪見,所以你去跟人家講是宣邪見,不是宣妙理,在那胡說八道。
所以我們師父勸導我們,真正想要這一生成就,從斷煩惱開始,洗濯垢污開始。就好像我們拿一個茶杯,如果這個茶杯原來是很髒的,裡頭都是那些污七八糟的東西,甚至有毒的東西,你不拿去洗,直接倒杯水給你喝,你這一喝就嗚呼哀哉了。所以真正好的老師會教你,你先別喝這個水,你趕快把這個杯子先洗干淨,洗干淨了,洗濯垢污了,然後你才能拿這個杯子裝水喝,你這杯子就叫法器,你首先要成一個法器。什麼叫法器?你沒有垢污,你心地清淨,你才能夠盛裝妙法,你才接受真正的大法。要不然大法灌到裡頭,就是醍醐甘露放進去,這裡頭是有毒的,都變成毒藥,這就叫增長邪見。
所以我們師父非常重視我們的扎根,你要真想學教,不是說馬上得學講經說法,不是時候,現在沒有資格。師父為什麼勸人要學講經?那是用這個做釣餌,引誘你,你發心,你得來,然後你要真正想干,你得從洗濯垢污下手。這是什麼?你斷煩惱,所以讀《無量壽經》這是最好的方法。首先你得把三千部《無量壽經》完成,然後你才有資格說要學法,是真的。我們師父當年,一九八九年講這部經的時候就強調這一點,說學教的人一開始不要以研究教理為主。不用聽很多,一天聽兩個小時夠了,剩下的時間,六個小時、八個小時、十個小時讀《無量壽經》,你這真正是如理如法。有的人說,讀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太枯燥了?你讀得枯燥是因為你還沒讀出味道,萬事起頭難,你沒得到味道之前你是有點枯燥,但是你得咬緊牙關,你得念進去,念出法味來了,你就有法喜。你要是覺得枯燥,那就可以聽聽經,用聽經做調劑,不是主課,然後你主課是讀經。
這叫斷煩惱才學法門,調眾生,宣妙理,這個次第很重要。等到我們心清淨,聽經叫一聞千悟,那個進步就快。
底下『貯功德』,貯是貯蓄,功德要貯蓄,所謂積功累德。可是功德貯蓄起來很不容易,要破壞很容易。我們辛辛苦苦修的功德,古德有句話說,「火燒功德林」,一把火你所修的功德全給燒掉,什麼火?怒火。譬如說你在那聽經聞法,讀《無量壽經》,結果發了一頓脾氣,行了,那全部白修了,那功德全部給燒掉了,重新來過吧!所以你想問問自己有多少功德,你自己回想一下,你上次什麼時候發過脾氣?如果你昨天發過一次脾氣,那你的功德是從昨天開始修的,以前都是作廢。所以貯功德,就是還是要你降伏煩惱。戒定慧的功夫增上,你就有能力克服煩惱,定功是壓住煩惱,如果有慧,慧是轉煩惱。念佛的人,如果念到功夫成片,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漏洞都沒有,從早到晚佛號連片,妄想插不進來,這是真正的功德。因為什麼?你的念頭都插不進來,更何況說有那些貪瞋癡的煩惱?那你真正貯功德,念念都是功德。如果沒念到功夫成片,還會在境界當中起心動念,那就保不住,說不定一下子你會被激怒,你就火燒功德林。所以真正要念到功夫成片,這就叫功德,你得清淨心。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功夫成片就是定,叫三昧。如果念到理一心,那就是智慧現前,那個正是真正的功德。
「貯功德,示福田」,這個其實就是講菩薩修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是六度。貯功德的貯,就是教我們修忍辱,修禅定,你才能把功德貯得住,要不然你貯不住,會漏掉。譬如說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布施、持戒你是在修,但是能不能有功德,就要看你能不能忍辱。六度裡面前三條,布施和持戒有沒有功德,就看你能不能忍,如果不能忍,你這變成福德。示福田,那就是等於布施忍辱,就是修福田。如果你能忍,你就能貯功德。而且忍到最後你得定,得定那就是真正功德,所以禅定就是功德。戒定慧就是貯功德。還有精進、禅定、智慧,這就是修戒、開慧。所以貯功德,示福田,就是菩薩的修學綱領,六度。
下面『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諸法就是萬行。前面說六度,這裡說萬行,菩薩的萬行,也就是無量無邊一切法門,佛講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就好像藥一樣,為什麼要這麼多藥?老子是有百藥,釋迦牟尼佛這裡是八萬四千種藥,這是因為眾生害的病很多,有八萬四千種病,就得要用這麼多的藥。所以老子說百病崇百藥,他有一百病,他就得要一百個藥來治。所以這些法門都是藥方,對治我們的病。救療三苦,三苦是指三界裡面眾生所受的苦,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苦是苦苦、壞苦和行苦。在欲界當中,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都有。苦苦,我們講八苦,生老病死這四種,還有四種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熾盛,剛才講的五蘊,也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盛就是煎熬,身心的煎熬、折磨。這是欲界眾生要受的苦,不管你是帝王還是乞丐,都得受。生老病死誰不受?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都得受。
如果是上升到色界天,離開欲界,你就沒有苦苦。所以八苦怎麼來的?因為你有欲,你就有苦,欲為苦本。所以我們想要把苦難減少一些,沒別的,把欲望減少,你就能減少苦難。把苦苦放下,就是你無欲了,你能生到色界天,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統統都沒有,沒有是什麼?它根還在,只是它不起作用,它能伏住。苦苦沒有了,但是還有壞苦,還有行苦。壞苦是什麼?就是你不能夠保持永久,色界天人他有色身,他有身體,有身體就有壽命,有壽命,總有一天壽命到了,這色身就要死掉、壞掉,這就是壞苦來了。從色界再上升,到了無色界,無色界天人更了不得,他連肉體都沒有,無色,色是物質,他沒有物質。我們說的靈界,這靈界的天人,所謂的苦苦、壞苦都沒有,他沒有物質、沒有身體,當然就不會有壞,但是還有行苦。
所謂的行苦就是念念遷移不住,為什麼?因為他有念頭,這念頭是不斷的生滅的,剎那剎那在生滅。他的心非常細,因為禅定很深,他就感受到這種念念剎那不住,停不下來,他也會感到苦,而且最終到最後也會有壽命,無色界最高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一個大劫相當於將近十三億年,八萬大劫你回去算算多少億年。壽命那麼長,但是最後還是有壽命到的那一天,他保不住,這是他的行苦。所以三界裡頭苦始終離不了,《法華經》裡面講「三界通苦」,這是眾生都有受,凡夫離不開的。一定要超越三界,真正苦沒有了,離苦得樂。所以「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這就是這些菩薩們幫助眾生真正離苦得樂,這個沒別的,都是修戒定慧。
底下我們再來看經文中講的,『升灌頂階,授菩提記』,這兩句經文是佛菩薩教學的成績。我們學佛,看修學如何,看看有什麼成績,有沒有不斷的提升,現在讀小學一年級,有沒有升二年級。不斷的提升,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研究所,最後拿到博士學位,你的學業就圓滿了。佛就好像世間的博士學位一樣,佛是最高的學位。前面的你都在修行,不斷的提升自己。這些與會的大眾菩薩,升灌頂階,這是他們有很高的地位,他們就是已經得到了佛教裡面的研究所,在圓教裡面講,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說升灌頂階。嚴格來講,這屬於十地菩薩,他們菩薩的位次圓滿了,所以升灌頂階,就好像准備要學業圓滿,要拿到學位,快畢業了。授菩提記,是佛給他授記。授記是什麼?給他預言,告訴他,他將來在哪一個世界去作佛,他成佛以後這個世界叫什麼名,他的佛的名號是什麼,他能度多少眾生,這都是佛給他授記。
在密宗裡面,往往一學密他都要去灌頂,這個灌頂當然不同於十地以上的菩薩灌頂。密宗一般所謂的灌頂,那屬於結緣灌頂,就好像顯宗裡面講的三皈依一樣。我們要入佛門,首先要三皈依,受個三皈依,這才叫做佛弟子。我們問,什麼叫皈依?是不是到佛門裡面我們舉行一個形式,找一個師父拜他為師,他給你寫一個皈依證,你拿到這個證就是真正的皈依?這個不一定。什麼叫皈,什麼叫依,我們要知道,皈是回頭,依是依靠。這個依靠不是說依靠那個法師。如果說皈依某個人,你搞錯了。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哪個人,這不是搞人情的,這個是我的師父,那不是我的師父,對立了。真正的皈依是你要皈依自性三寶,所謂佛法僧三寶,都是自性三寶。
自性佛是覺悟的意思,你覺悟就是自性佛,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悟,這叫皈依佛;皈依法,從邪知邪見回頭,依靠自性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是指從染污回頭,皈依自性清淨,這叫三皈依。佛講的,如果你真正受了三皈依,必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可是你得是真受,你是真佛弟子,在一切境界當中你能夠保持覺正淨,你不搞迷邪染,這才是真正佛弟子。這些護法神都尊重你,恭敬你,他當然會保護你。顯宗講皈依是這樣,密宗講灌頂也是這樣。灌頂不是說你去找一個密宗金剛上師,讓他在你頭上灑點水,那叫灌頂,統統搞錯了。我們師父還講得很風趣,如果灑點水叫灌頂,那你不如晚上去沖涼,拿那個花灑沖夠為止,那哪是灌頂?
什麼叫真正的灌頂?我們要懂得這意思,這都是表法的意思。灌是以大慈悲心護念眾生,這個意思就叫灌;頂是把殊勝的大法,這頂法,頂是至高無上,傳授給你,這叫給你灌頂。我們學《無量壽經》,修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的第一法門,無上的頂法。所以你來學《無量壽經》,你念《無量壽經》,這就是諸佛給你灌頂,你要曉得。你念《無量壽經》念一次,十方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一天念三次,給你灌三次,你一天念上十次灌十次,這還了得!所以我們要懂得什麼叫真正的灌頂。我們在這裡一起研究學習《無量壽經》,那何嘗不是諸佛也給我們現前在灌頂?真正幫我們消業障、增福慧。
授菩提記,在這個法門裡面就很明顯。我們學《無量壽經》,堅信切願求生淨土,這一生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你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你肯定成佛,佛在本經裡也給我們授記,你們曉不曉得?而且給我們講佛名號都講出來了,我們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在他方世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釋迦牟尼佛在經裡講的,第四十八品,我們將來成佛叫什麼佛號?妙音佛。所以我們師父專弘《無量壽經》的,凡是有人求受皈依,他給起一個法號叫妙音居士,現在沒去往生之前叫妙音居士,將來往生成佛了叫妙音如來,因果相應,你看多好!我們這些法名全在《無量壽經》裡都已經寫好了,這不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授菩提記嗎?
底下講『為教菩薩,作阿阇黎』,這是自己成就以後,要發願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代佛來宣揚這一個究竟圓滿、殊勝稀有的第一法門。教菩薩,菩薩是根熟的眾生,如果不是菩薩,就不能夠真正接受這樣的大法。所以你要是能接受這個經典,你能接受這個法門,你能依教奉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就是真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純是菩薩的法界,凡夫是沒辦法去的,聲聞、緣覺那裡都沒有,更沒有六道,全是什麼?菩薩法界。你現在發願求生淨土,你就是那個法界當中的人,你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成菩薩,但是佛已經承認你,不僅是菩薩,而且是普賢菩薩,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全是修普賢行的,所以你是真的普賢大士。不過現在雖然還沒去,咱們就不能夠真正去擔當這個名號,但是我們師父講的,你也能夠稱為准普賢菩薩,你不是正式的,能成個准普賢菩薩,將來就是正式的。所以這是稀有難得。作阿阇黎,就是這些菩薩們來給我們做榜樣,阿阇黎是老師的意思,它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叫軌范師,軌范就是榜樣,給我們做榜樣。我們遇到了這樣的好老師,向他學習,這一生就能夠得度。佛法中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真心想學,這些菩薩一定來示現,給你做軌范師,就怕你不是真心學,那你就不能感應道交。你要真學,他一定來教你。
經文中說,『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常是不斷的意思,至少對我們來講是盡形壽,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我最後斷氣為止,都不中斷,這叫常。習,這是修習。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就是你要去做,你要去依教奉行。這個習就是《論語》首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習,那個習是什麼?就是你去真干。學了你就得要去做,把它落實到你的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當中,這叫習。那你學了之後,真正去照做,依教奉行,你會法喜充滿,這個是不亦悅乎。你看孔子都是這麼說,如果是你學佛,那更是不亦悅乎。所以佛法也是重行門,行門裡面我們師父給我們開出五個科目,前面我們講過,所謂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是淨宗行門的總綱領,我們習,習什麼?就習這個,要相應。無邊諸行,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從早上起床開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每一個細節都要跟這五個科目相應,這叫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底下說『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成熟就是作佛了,功德圓滿,無邊善根都圓滿了,你成佛了。這裡說是成熟菩薩的無邊善根,就是講他成佛了。如果說還是等覺菩薩,還沒成佛,這還不能叫成熟,那還是要幫助他,幫助他要成佛。所以你知道這一個道理,你就想到,我們生生世世那都是佛菩薩照顧我們,我們沒成佛,佛對我們的照顧都不會停止。這個恩德可以說超過父母,父母的恩德是對我們一生一世,可是佛菩薩的恩德,他能照顧我們生生世世,直至成佛而後已,這個佛恩浩大,無與倫比。所以人真正明白佛之恩,報恩的心才能生起來,上報佛恩,你就認真努力的修行,這才是報佛恩。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認真修行?因為不知道佛恩,把佛恩德忘了。我們雖然忘了佛,佛沒有忘了我們,就好像父母對兒女一樣,兒女長大了可能就把父母忘了。像現在西方國家孝道不重視的話,兒女到十八歲長大成人了,離家,可能這一生都不回來,偶爾給父母寄一個賀卡,慰問慰問,父母收到之後高興得不得了,「這孩子還沒忘了我」。父母惦記兒女的心他是斷不了的,一生一世斷不了,兒女老是忘了父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對我們也是從來沒有忘掉,念念都在關懷照顧我們,只是我們常常忘記佛。如果什麼時候你能夠念念不忘佛恩,念念都記著佛,佛不離心,佛不離口,你就能很快成佛。
底下經文說,『無量諸佛鹹共護念』,佛保佑我們,護念我們,要知道怎麼個護念法?我們怎麼樣才能得到佛的保佑?最重要的是你要依教奉行,你才能感應道交。我們求佛護念,不是說天天給佛像磕頭、作揖,供幾個香蕉水果,巴結巴結,希望佛菩薩保佑我,那佛菩薩不會領你這個情,你得要真干真修,佛菩薩自自然然就護念你,你不巴結他,不用求他,他也護念你。
經文到了這個地方,這是從事相上把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方法和成績,以及教學的期限,都給我們說明,佛陀教育基本在這裡就體現出來。底下的經文純粹是從理上來講,讓我們從理上來了解佛陀教育跟世間教育所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來看經文,這是第五頁,最後一行倒數第二個字: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看到這裡。這裡顯示佛菩薩能力之不可思議,我們沒辦法想象。『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諸佛剎是指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個佛剎裡頭都有眾生,實際上這些眾生跟我們不是沒有關系,都是息息相關。從理上講,宇宙一切眾生跟我一體,都是心現識變的。但是從事上講,這些十方世界的眾生跟我們真有關系,我們在過去生中都在那些世界住過,都跟那些眾生有緣,都互為父母、兒女、家親眷屬。有緣你就自然能夠去。這些大菩薩們他能跟這些諸佛剎中的眾生相互的感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怎麼感?眾生因緣成熟,也就是他能夠接受菩薩的教誨,這時候菩薩就有應,他去「示現」,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去化身。所以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化身,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個人都是這樣,都能化無量無邊身,你想回來這個世界,化身就到,瞬間即到。這裡說『譬善幻師』,幻師就是我們現在講魔術師,善於變化。魔術當然不是真的,玩把戲。這裡比喻也是指這些菩薩去那裡示現也像玩把戲一樣,叫游戲神通,他們知道這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不是真的,那何必當真?你就當玩把戲一樣,譬善幻師。『現眾異相』,異相就是不同的身相,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給他說法。而他自己本身很了解,『於彼相中,實無可得』,知道這一切相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他了解。
所以在度眾生當中,他非常自在,他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們這樣自在?我們只有一個身,我們不能化身,人家菩薩有無量無邊身,為什麼他能有,我們沒有?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身,你一執著這個是我的身,你就不能夠化身,你就定在這。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於彼相中,實無可得」,你要得,你要得你就苦,所以我們有煩惱。菩薩們了解,這個身體是假相,所謂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是佛在《中觀論》上所講的。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全都是空的,因緣聚散而已,它不是真有其相,那個相是假相,不是真的。生滅也不是真的,你看我們的身體有生死,所謂生,就是緣聚的時候就生,我們的身體全是細胞、分子、原子組成的,我們現在都知道。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這身相就生了。散了以後,散了這身就沒了。實際上有沒有說可得?沒有什麼可得,聚的時候,這身相現了,也不可得,散了,散了更不可得。所以菩薩根本沒有得失的念頭,沒有得失的念頭,我們生活就自在,就幸福,沒有煩惱。人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天天都有得失,患得患失,沒得到的時候天天想著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這叫自找苦吃,冤枉。
所以菩薩他知道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連度眾生的這個好事,他也都不執著,他不著相,所以他不居功。度了眾生,他沒有度眾生的念頭。所以《金剛經》裡講的,「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沒有度,為什麼沒度?根本沒這個念頭,他心很清淨,更不會居功,你看我度了這麼多這麼多的眾生。像梁武帝見了達摩祖師,他就炫耀他功德很大,建了這麼多的寺院,度了這麼多的人出家,問達摩祖師,「我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給他回一句說,「並無功德」,沒功德,為什麼?你心染污,不清淨。所以「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這些菩薩都是這樣。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入這個境界,當然現在你能入這個境界就更殊勝。底下我們再看經文: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
先看到這裡。『通諸法性』是說到實智,真實智。諸法,就是講萬法、一切法,一切宇宙人生的現象,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現象。諸法的「性」,性就是講體性、本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論,什麼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一切萬法從哪來的。『達眾生相』,這些眾生、這些現象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我們人生命從哪來的?宇宙從哪來的?這些道理,菩薩統統明了。通諸法性,就是認識本體的智慧,這叫實智。達眾生相,是了解這個本體所生的一切現象的智慧,這叫權智。權實二智統統具足,他能知道這一切眾生的,這宇宙一切現象的形成、發展、演變。當然從哪來的,他都知道。《華嚴經》講的「心現識變」,他都明了。
下面說『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供養諸佛,是為眾生做一個好榜樣,諸佛實際上不用他們供養,為什麼要供養?那就為眾生做一個示范,所以這屬於身教。譬如說我們禮敬諸佛,廣修供養,這些都是供養諸佛。眾生不懂,你要教導他們,先做個好樣子。禮敬諸佛從哪做起?孝順父母做起。眾生不懂得孝養父母,你要給他表演一個孝子的好樣子,這就是供養諸佛,身教。底下開導群生是言教,用語言來開導。下面經文中說: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化現其身』,這是隨類化身。『猶如電光』是講他不執著。電光是比喻,有幾個意思,第一個是比喻快速,石火電光,比喻很快,所謂眾生有感,菩薩馬上有應,呼應同時。第二個是比喻,有作用,這個作用是什麼?作用很短暫,像閃電一樣,一下就沒了。但是電光它的作用很明顯,黑暗當中一閃電,全部就照亮。黑暗是代表無明,照亮了無明,就是破除無明煩惱。第三個意思是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沒有執著,一切法都不執著,執著就會有很多煩惱。第四個意思就是不分別,這個電光一閃全照亮,沒有說我喜歡照哪,不喜歡照哪,沒有,它不分別,全給照亮。『裂魔見網』,魔是折磨,魔見,有見,有這些見解上的錯誤,那就受折磨。魔見就像網一樣,很多很多,裂魔見網就是破除這些思想見解的錯誤。『解諸纏縛』,纏縛是指煩惱,這些煩惱一般經上講,所謂八纏三縛。
現在時間到了,詳細的說這個纏縛,等到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來報告。今天有講到不妥之處,就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