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七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上一次我們講到本經第二品,八相成道第七相轉法輪相,我們沒有講完,今天繼續來看經文,請看第六面第四行,第二句開始看起: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魔』,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什麼是「魔」。這個魔不一定是指外面妖魔的那個魔,這個魔主要是指我們身心受到的折磨,這是很痛苦的。我們心裡面有煩惱、有牽掛、有憂慮,這個確實是一種折磨。古人講「憂能使人老」,憂愁老得快。中醫上面講,這種所謂的怨、恨、惱、怒、煩,這屬於五毒,折磨我們,讓我們生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梁武帝看到這個字,就把折磨底下那個石頭,那個「石」字換成個「鬼」字,折磨比妖魔鬼怪還要可怕,這是說到我們受到的痛苦。為什麼魔會有這樣的力量讓我們痛苦?主要是我們有『見』,魔見。這個「見」是我們內心裡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想法和看法。因為想法錯誤,所以做法也錯誤,這就招致身心受到無量的折磨。所以魔不是外面的,是我們內心裡的。這個錯誤的見解像網一樣,這比喻很多很多,把我們給纏縛起來,我們掙脫不了這種錯誤見解的束縛。菩薩有這個能力,裂魔見網,也就是解除一切思想見解的錯誤。

  底下說『解諸纏縛』,「纏縛」就是煩惱。從細一點上來分,經上告訴我們有八纏三縛,哪八纏?第一個是無慚,第二個是無愧,無慚無愧,這個是煩惱。人如果有慚愧心,他就比較容易回頭,即使做了錯事,他自己會受到良心的責備,所以他能夠回頭。如果一個人無慚無愧,那就麻煩了,他可能會無惡不作。什麼叫慚?慚就是我們受到良心責備,做了錯事感覺到很內疚,這是慚。愧是對外面的那種批評、譴責感覺到羞愧,人有羞愧,害怕別人的指責,他也就不敢做壞事。所以如果沒有慚愧心,這個人就是沒有良心,外面又不懼怕別人的指責,甚至以作惡為榮,《太上感應篇》上講的「以惡為能」,造作惡業,他不只沒有慚愧,還覺得了不起,這種人將來一定會墮地獄。所以無慚愧這在煩惱心所裡面屬於中隨煩惱。

  第三就是嫉妒。人,凡人往往嫉妒、傲慢的心都很盛,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看到別人要比我強一點,我自己的心就放不下。看到人家做善事,受到人家的表揚,受到眾人的尊敬愛戴,得到名聞利養,我們的心裡就不高興、不痛快,這都是嫉妒。嫉妒也是因為自己心中有傲慢,心裡貪著名聞利養。自己得到名聞利養就傲慢,覺得自己真了不起;得不到,看見別人得到就生嫉妒。傲慢和嫉妒的根還是貪欲,放不下,貪著名利。所以《華嚴經》裡面講到菩薩三重障,第一是傲慢,第二是嫉妒,第三就是貪欲。有這三條,你就被魔死死的纏住,掙脫不了惡業。造作惡業,將來要受無量的苦報。

  第四個是悭吝,悭吝是從貪煩惱裡面分出來的,自己不肯去幫助別人,我們講小氣、吝啬、一毛不拔,這種人沒有福報。第五個是惡作,就是一切不善的、不順理的行為,這叫惡作。

  第六個是睡眠。人當然離不開睡眠,但是睡眠太多了,這個人昏沉。我自己就特別感受到,修學過程中,睡眠的煩惱最難克制,就覺得人要是不睡多好。一生的光陰,三分之一都浪費在睡眠上面,一天都得睡個七、八個小時,那不就是浪費了三分之一的人生。所以如果人要是能克服住睡眠,不用睡覺,那該多好!我們的道業肯定精進,成就要快速得很多。我自己感覺到,我很想學,很愛看書,但是到睡眠的時間也就看不下去。早上要想早點起來,也有困難。現在差不多是四點鐘左右起來,很想變成三點鐘起來就有困難,這都是我們的障礙。這是因為人心不夠清淨,所以要用睡眠補充精神。人心愈清淨,他睡得就愈少;心愈不清淨,愛胡思亂想的人,這個人需要很多的睡眠,要不然他的精神補充不了,因為他耗費太多,都耗費在妄想上。所以要克服這個障礙,要從內心清淨下手,平時盡量的不要打妄想,一切隨緣度日就好。

  第七是掉舉,掉舉就是心裡妄念很多,安定不下來。特別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在誦經的時候,或者在聽經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很明顯,這個念頭七上八下,想止都止不住。我自己也觀察到我的這個毛病也很重,掉舉,都是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得定,障礙我們開智慧。

  第八是昏沉。昏沉跟睡眠也是屬於一類。昏沉是什麼?不是睡覺的時候還會昏沉,精神提不起來。尤其是要修行的時候,就來睡意了,平時教我們去干世間事,唱歌跳舞很精神,一到念佛的時候,聽經的時候,睡意就來了。法師在上面講,講著講著,底下呼噜聲都打出來了,時常有這種現象。在念佛堂裡面也會常常見到,特別是在靜坐的時候,繞佛繞到累了,坐下來,剛坐下來,頭也跟著耷下來。這都是昏沉。所以我們要克服我們的昏沉、睡意,提起精進,念生死苦,念輪回的可怕,念自己時日無多,要精進努力去辦道,不要荒廢了時光。

  這是講八纏,八纏是讓我們不自在。三縛,這個縛是系縛,就像繩子把我們捆住,也是讓我們很不自在。三縛有三種,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我們仔細檢點一下,我們內心裡面八纏三縛有沒有,多不多?如果有,要去求解脫。能夠把八纏三縛解開,你才能夠脫離生死輪回。所以由此可知,輪回是果,纏縛就是因。我們想要了脫生死,一定要把我們這個業緣纏縛解除掉。

  當然解諸纏縛很不容易,這不是一生的習氣,多生多世養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用自力來斷煩惱,很不容易。幸好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了淨土法門,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不用說根斷煩惱,只要把煩惱能伏得住,你就能往生,這個相比其它法門要容易太多!我們不用說消除煩惱,只要伏斷煩惱,伏得住,像石頭壓草,壓住了就可以。我們斷煩惱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所謂一聲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用念佛法門消罪業,解纏縛,效果是最好的。我們念佛一定要用真誠心念,不能光口念,心裡還打妄想,這樣的念法,古人講是「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的時候,一句一句佛號要念得清清楚楚、分分明明,把妄想置換過來,不要讓妄想相續,應該讓念佛的佛號相續,這個才能夠得力。

  所以我們師父勸初學的人,最好從念經下手。因為念佛,如果不是有一定功夫,你想要伏住妄想也不容易,念著念著你就走神,你還不知道。等到念完一個小時之後才發現,剛才我沒在念佛,我盡打妄想了。這就是初學的人功夫沒到家,念佛不得力,那最好是從念經下手。念經你要打妄想,你經就念錯,這容易覺察。覺察了,立刻要把念頭專注在經文上,這樣久而久之,妄想就能少,心就愈來愈清淨。煩惱少,智慧就多,這肯定的,妄念少,你的智慧就提升。底下一句經文: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聲聞』是小乘四果阿羅漢,『辟支佛』,這是叫緣覺,這個是梵語,辟支翻譯成緣,佛翻譯成覺。緣覺其實也屬於小乘,有的是說中乘,所以聲聞、辟支佛這是二乘。聲聞是因為聽四谛法而覺悟證果的,四谛是苦集滅道。緣覺是所謂聽十二因緣而覺悟的。緣覺這一類人他們的智慧比聲聞要高,當佛如果不在世,他們自己有能力觀察宇宙這種現象就能覺悟,如果是沒有佛在世,他們的覺悟就叫獨覺。小乘證得初果以後,就證得位不退,他在六道裡面就決定不會墮三惡道,這叫位不退,他只會在人道和天道,而且從初果須陀洹開始,在人間天上七次往來,他必定會證得阿羅漢果,就是他會超越三界。

  這些菩薩,他們的智慧比二乘人要高得太多太多,「遠超聲聞辟支佛地」,這是二乘人沒辦法相比的,這些菩薩是大乘的菩薩,而且是早已經遠遠超越了二乘的果位。在圓教裡面講五十二個位次,聲聞其實是屬於十信裡面的七信位。十信是最低的一層,上面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還有等覺,佛就是妙覺,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些菩薩,那都是地上菩薩,很多都是等覺菩薩,所以遠遠超過二乘。下面經文: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這是說菩薩自己的成就。『空、無相、無願』,這三個法可以說是通大小乘的,小乘裡面也有「空、無相、無願」,大乘裡面也有「空、無相、無願」,可是他們的境界就完全不相同。本經是大乘圓頓的法門,不僅是圓頓,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所以這裡講的空、無相、無願三法,它的境界就特別的高,這三法可以說是明心見性的境界。這三個門,對不同的根性的眾生,有的人可以由空門入。什麼叫空門?就是你能夠了知一切法空。可是要知道,你從空門入,如果著了空相,那你就入不進去。這個空不僅有要空掉,連那個空也要空掉。小乘人他把有空掉了,可是著了空相,這就不能夠入空門。這個空是萬法皆空,這個是講自性本體,自性是空有不二,是中道。有的人從無相入門,這個無相是什麼?一切的現象,這一切現象有沒有?有,我們看到了。為什麼說是無相?因為它是假相,它不是真的,真的是不變的,假的會變。而且所有的宇宙現象,包括我們的身體,包括一切眾生,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凡是因緣和合,當體即空,它沒有自性,所以就這個來講叫空,叫無相。如果我們真正入了無相法門,那你自性中的神通道力就恢復,為什麼?一切現象障礙不了你。譬如說這個樓是空的,你能夠入這個門,這個樓對你沒有障礙,你往下一看,底下賽馬會裡邊有什麼人,他們在干什麼,你能看得很清楚。然後你想穿過牆壁到隔壁房間,你就很容易自在通過,它不障礙你。我們凡夫為什麼覺得有障礙?因為你把它當真了,當真了它就有障礙。如果你知道它是假的,它障礙不了你。

  過去圓瑛法師,這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是被推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也是相當有成就的法師,一生專攻《楞嚴》,最後也是念佛求往生。他很有名的有個「三求堂」,他的講經堂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往生。他在《楞嚴經》的批注裡面他就談到自己發生的一件事情,這個我們相信絕對不是假的,出家人不打妄語。他說他有一天在房間裡打坐,心很清淨,坐著坐著忽然起了個妄想,想到還有一件事情馬上要去辦,於是他就馬上從床上下來,就往門外跑,就出了門。出了門之後忽然想,我這門是關著的,我怎麼出來的?而且它是被鎖著,我怎麼會出來?結果他想到這兒他就回頭,發現門鎖住,進不去了。你看他剛才出來的時候自在通過,可是忽然想到這門是關著的,我怎麼能出來?有這個念頭起來,就真的再也回不去。所以當他出門的那一剎那,他心裡沒有妄念,他沒有把這個門當作是真的,空掉了,所以出去就自在。所以一切的境界,只要我們有執著,我們把它當真,這就是對我們的障礙。

  底下這個願,無願也是無作。佛菩薩在世間他的事業是度眾生,除了度眾生以外,他沒有做其它事情。你問他,你有沒有度眾生?他一定會搖頭,他說他沒度眾生,為什麼?佛菩薩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作是很努力的、很認真的做,譬如說他講經說法,他認真備課,他很真誠的來講經,但是他有沒有著「我能講經」這個相?他沒有。如果著了「我能講經」的相,這個「我」,有我相;能講經,「經」就是法的相,這是我執、法執統統具足。佛說法,離我法二執,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也不著誰在聽,眾生的相,他不著這個。真正放下一切相,他作而又無作。

  所以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三個法門,你從任何一門入,入進去了境界都一樣。這個空是從體上講,相是從相上講,願是從作用上講,體、相、用,這是一體的三方面。可是你也不能著體相用的相,你說真有個體相用了,行了,你又著了相。佛說這些名詞術語,你聽了之後,不能著相。底下經文中又說: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善』是善巧,很巧妙。『方便』,這是講他度眾生用的這種方法。菩薩心地清淨,一法不立。他在這裡說顯示三乘,他建立三乘法,所謂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他心中本來無一物,何處來個三乘?要知道,這三乘不是他自己心裡想出來的,這個是隨順眾生建立的,在佛菩薩觀念裡他沒有這些相,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法華經》裡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沒有二乘也沒有三乘,只有一佛乘。那你問佛菩薩心裡是不是有一佛乘?他也沒有,連一乘都沒有,那心地才真正清淨。所以佛應化到這個世間度眾生,完全是隨順眾生,眾生以何法得度,佛就給他現身,給他說何法。講到此地,經文轉法輪相就介紹完了。八相成道,我們看最後第八相,第八相是入般涅盤。我們看經文: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佛入般涅盤叫滅度,滅度在我們世間人眼裡看來,釋迦牟尼佛過世了,像我們凡人一樣都會死。這種示現到底是不是真的?佛會不會真有死、真有滅?佛不生,當然也就不滅。佛不生不滅,他示現這個相是給中下根人看,所以『於此中下而現滅度』。中根、下根人,他們以為這一切現象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萬物都有成住壞空,他看到的相,他沒有見性。上根利智的人他知道,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佛也就不會用示現滅度這個問題,他就不會感覺到說佛會有滅度,他知道佛是不生不滅。這是八相,講到這裡。底下經文,我們再看,講的是菩薩德用無方,無量無邊的德用,先說自利德: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

  這段經文其實接著「於此中下而現滅度」講下來,讓我們就很明了了,佛和大菩薩們實際上有沒有生滅?沒有,『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這是事實真相,他哪裡說有真的滅度?「三摩地」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這裡就是告訴我們真實的話,佛確確實實不生不滅,這是講法身,講的自性,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所生的相有生有滅。佛菩薩的本事就在於從生滅的相那裡看到了不生滅的性。我們凡夫的問題就在於忘了性,只著了相,所以以為有生滅。

  這裡講到的大菩薩們,那都是證得自性的法身大士,從果向因,倒駕慈航來普度眾生,所謂眾生有感,這些菩薩就有應。而在這個世間示現壽命的長短,那完全是看眾生的緣分,跟自己不相關,跟眾生有緣,他就來住世,緣分長他就住世得長,緣分短他就住世得短,沒有緣了他就滅度。有緣則現,無緣則隱,這是度眾生的自在。《論語》裡面,孔老夫子跟顏回都曾經說過這個話,說「用之則行,捨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就是你用我的時候,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就來了,「行」就是我來幫助你。捨之則藏,你不要我了,我就藏起來。孔子和顏回這兩個人能入這個境界,其它的弟子不行,為什麼?有分別、有執著。他要我要去行,或者我要去藏,這個都不行,不是隨緣,是隨自己的妄念,自己有分別執著。

  過去我就有這樣的一個毛病,分別執著比較嚴重。老人家也看出我這個毛病,常常點化我。有一天我向師父請教,我說「我很想,現在沒成就,很想早點成就,將來才能普度眾生。現在希望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躲起來,閉關閉個十年,念佛就成就了。成就以後,我出來可以度眾生」。師父說,「等你成就了,這世界都該滅亡了」!這話我當時沒聽懂,我又問,我說現在不忙著出來度眾生,因為我知道師父希望我不捨世間,而行度世間之事,練習這個。我說現在自己未度,何能度生?況且自他不二,自度也是度他。所以我躲起來自度,那也就是度他,還在貧嘴。結果師父又講,「既然這樣,度他也是自度」。倒過來一講,我沒話說了。他說你還是有二,你不是自他不二,你有二,所以你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真正佛菩薩沒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有緣就來,沒緣就隱。他要去閉關、不閉關的事情,不是他自己去想出來的,那是看跟眾生有沒有緣分,沒有緣分他就去閉關去了。像達摩祖師他沒有緣分,他躲到少林寺閉了九年關面壁,最後等到慧可,那是因為什麼?梁武帝也不肯護他的法,沒人護法,他只好閉關,沒有法緣。如果梁武帝護他法,那達摩祖師絕對不會閉關,為什麼?有緣就不能捨棄眾生。這個後來我慢慢就明白了,再讀《無量壽經》讀到這句,特別親切。所以佛菩薩在世間住世,真的不是他自己有意思,完全是「應眾生心,現所知量」。

  下面一句說,『及得一切陀羅尼門』。前面講的是得三摩地,三摩地這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就是定,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凡夫享受不正常,佛菩薩的享受那才是正常的。這裡講的「陀羅尼」,梵語,它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總持,這是講智慧。所以有定才有慧,智慧要從禅定中來。所以這裡經文它的順序不能顛倒,先是講得三摩地,就是得定。三摩地也叫三昧,像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是得了清淨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陀羅尼,所以得一切陀羅尼。陀羅尼叫總持,就是一切法的總綱領,你掌握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總綱領。這個總綱領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稱為根本法輪。所以佛講的一切經有一個總名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國人稱為《大藏經》,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是《大方廣佛華嚴》。這部經分量那是太巨大了。

  《華嚴經》是怎麼傳到地球上來的?這是龍樹菩薩他到龍宮看到圓圓滿滿的《華嚴經》,這《華嚴經》有多大?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印度他們寫經文他用「偈」做單位,這四句偈。這麼多的偈子,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把世界全磨成微塵,這麼多數量的偈子。有一四天下微塵品。我們《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四天下。就是我們這個閻浮提是屬於一四天下,也就是地球,把這地球磨成微塵,你看有多少微塵?就是現在科學講的基本粒子,比原子還小的基本粒子,這麼多數量的品。這個經太大太大,簡直我們不可思議!龍樹菩薩這個人很聰明,他是證得初地菩薩,他本來在世間看佛的一切經典,都看通了,就生了一點傲慢心,覺得我都不錯了,佛的經典我都通達。結果大龍菩薩就把他請到了龍宮裡面,他一看《華嚴經》這麼多,他傻眼了!他自己受持不了,而且是什麼?地球上人沒有一個人能受持得了。所以最後他只能選擇這部經的目錄提要,把這目錄提要帶到世間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小本。這些經裡面所講到的菩薩,他是得一切陀羅尼門,真正受持這樣的大本的《華嚴經》,沒有不通達的。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是講到他有定有慧,「隨時」是不間斷,沒有離開過「華嚴三昧」。什麼叫華嚴三昧?這是講一切萬法的全體。三昧是正受、正定,就是他的身心定在這麼一個境界裡面,什麼境界?身心跟宇宙法界融成一體,就是入華嚴法界,這叫得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是真正得到法身,見到自性,所謂見性成佛,他了解一切萬法都是心性中所生出來的,而又全都回歸到法界,導歸到自性當中。

  現在的科學家好像對這個也愈來愈能夠明白一些,他們發現我們這個宇宙所能觀察到的時空大概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好像沒辦法看到,大概從數學裡面推斷它有,但是沒辦法看到。那這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上哪兒了?讀了經之後我們就了解,它回歸到自性去了,回歸到常寂光。自性不可以用我們六根去接觸得到,眼不能見,耳不能聽,舌不能嘗,鼻不能嗅,身不能觸,連意都不能想,你想都想不到,六根接觸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是給你糊弄一下這樣一句話,真的是不能用思也不能用議,你用思用議你不可能接觸到自性。就像現在科學家他們用最高級的望遠鏡去探測,也沒辦法探測到全部的時空,只能有百分之十探測得到,百分之九十它入了自性常寂光,你怎麼能用你的六根去探測得到?你想都想不到,數學也計算不出來,數學也是屬於你意根,意識裡頭的那種現象。所以明白這一點,我們要得三昧,把我們的念頭放下,放下你就能入了。入了華嚴三昧,當然自然就「具足總持百千三昧」,《華嚴》是總持法門。

  底下說『住深禅定』,深禅定這個深可不是一般的深,它是講自性的本定,自性本來是沒有動搖的,本定。你見了自性,你就入了深禅定,這是講理上的定。事上所修的那個定,如果沒真正入理這個定,那還不能叫深禅定。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他教人坐禅,他說什麼叫坐禅?不是說你盤腿面壁對著牆,這就是坐禅,那是坐禅的樣子,但是心裡有沒有真正入定,那是兩碼事,可以盤著腿面著壁還會打妄想,那就不叫禅定,就不是真正坐禅。什麼叫坐禅?坐是講內不動心是叫坐,禅就是外不著相這叫禅。所以坐禅不是講那個形式上,講實質的,你身心都不動,不受外界的誘惑,你出去外面逛商場也叫坐禅。這是我們要懂,要修這個真正的禅定功夫。

  下面,『悉睹無量諸佛』。這些菩薩們能力很高,他可以遍游一切世界,悉睹無量諸佛。我們想,我很想見佛,可是一個佛都見不到,怎麼辦?其實不是說你沒見到,你見到了,只是你不認識他,他在你面前,你看走眼了,你以為他不是佛。誰是佛?大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講的,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他就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成了佛之後你就覺得真是奇妙,很感歎,眾生不認識,眾生本來都是佛。你為什麼看不到?看不到是因為你迷惑顛倒,你有妄想、有執著,所以眼前的佛你就不認識。佛看一切眾生是佛,為什麼?他看到性,眾生皆有佛性,他在性上看,他就不著相。咱們眾生只著相,就不見性,看到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這是著相,分別執著。

  所以真正修行要怎麼修?我們師父也講過很多次,反省自己,把自己內心當中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放下,看外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佛,不僅是佛,而且是阿彌陀佛。你要真正入這個境界,你看到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恭喜你,你成佛了,而且你成的是阿彌陀佛,你是有這個佛心,所以看到外面一切境界都是阿彌陀佛。如果你看外面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那你就是菩薩。如果你看外面一切是凡夫,那你也是凡夫。你看外面是鬼,那你也是鬼。你是什麼心,就看到外面是什麼境界,境由心造。所以你問自己,我看外面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如果看到外面都是好人,那你也是好人;看到外面都是壞人,那對不起,你也是壞人。

  所以真正修行人,他不在外面境界上分別執著,他回歸自性,放下自己內心裡面的妄想執著,外面哪一尊不是佛?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的人不會看某人有什麼過失,看到人家有過失,正好是說明自己有過失。弘一大師舉個例子,就是像人照鏡子一樣,假如我鼻子上有一個黑點,一個墨汁點上去,就很難看,他去照鏡子,這鏡子裡的人怎麼鼻子上有個黑點,那麼難看。譏笑他,批評他。結果發現你譏笑他的時候,他也譏笑你,這就干起來了。然後很不憤氣,拿著毛巾在那擦,我給你擦掉。擦怎麼能擦得掉?擦不掉。所以你要改變那個境界,真叫枉然。有智慧的人他不去改變境界,只改變自己,拿個毛巾往鼻子上一擦,擦干淨了,再一看鏡子裡的人也干淨。外面的境界就是鏡中人,全是你內心的反應,你心裡有那個念,外面就有那個境,你要沒那個念,外面哪有那個境?假如你心裡全是阿彌陀佛,外面真的全是阿彌陀佛。從這裡我們自己去檢點自己的功夫,檢點自己的境界,這叫真修行。

  底下經文說,『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這個能力真的叫廣大圓滿。一念,這個時間非常短暫,比一秒鐘還要短,可以「遍游一切佛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所居住的國土全部都遍游,一個不漏掉,瞬息之間完成。我們能夠想象,這絕對不是一個去完再一個,一切佛土,一個去完再一個,你無量劫都游不完。他是化身去的,同時一念之中化身到各個國土上去供養諸佛,去普度眾生。這是講菩薩自利德,他自己的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下面是講利生德,利益眾生,我們來看經文: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這裡又提到了普賢。《無量壽經》多次提到普賢,前面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是在座菩薩的上首,普賢是《華嚴經》的經主,《華嚴》長子,他就代表著《華嚴經》。從這裡看到,《無量壽經》確確實實就是中本《華嚴》。蕅益大師講,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沒錯。佛辯才無礙,所謂「辯才」,就是能夠真正覺悟眾生這種才能。用個辯字,這是講口頭的,言語,這是講經說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六根當中耳根最利。在《楞嚴經》裡面二十五位菩薩報告自己圓通的心得,最後文殊菩薩揀選圓通就選什麼?耳根圓通。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音聞就是音聲,耳根比較容易聽得明白。有時候我們看未必能看明白,聽就能聽明白,耳根比眼根要利,要聰明。你眼睛只能往前面看,看不到後面,耳朵這四面八方的聲音都能聽到,後面的聲音也能聽到,這是耳根它能力就比眼根的能力要強,確實是利,在領悟力上也是如此。所以佛為什麼要講經說法,他不著書立說,他不寫文章?寫文章給你看,你未必看明白,可是他給你一講,你就聽明白了。所以聽經就很好,聽經很容易能夠契入境界,比你自己去看要強,這是文殊菩薩為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挑出來的法門。佛辯才是無礙的,真能使一切眾生得到利益。『住普賢行』就是講落實十大願王,普賢行那就是十大願王,而且最後導歸極樂。下面我們再看經文: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我們學講經的人非常羨慕這一句,這一句就是對一切眾生的語言他都能通達,沒有障礙,講出來都能夠讓眾生明白,而且都能契入境界。師父對我要求,說《無量壽經》用國語講,還要用粵語講。將來整理好講記,會集好了,還要用英語講,至少用三種語言把它弘揚起來。這確實也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首先自己得鬧明白,經文的義理我們得通,不通你跟人講,那不就是以盲引盲,那可不行。自己得通,通教理教義,然後你還得通達語言,這語言也得學。國語、粵語還好辦,師父有這個已經講過的,我們復講就好了。國語最容易,粵語就比較稍微要轉換一下,有些讀音讀字,你得查查字典,別讀錯了,講得盡量符合廣東人愛聽的口味,這個就要動點腦筋。英語就更不容易,英語是兩種體系的語言,你把它翻譯過來,還要照顧到外國人他們的思惟方式。我想我這一個人也做不了,希望將來有一個團隊,真正他英文比較好的,在外國也留過學的,而且有志願發願弘法利生。首先認真學習,當然最重要首先把根扎好,這三個根、四個根得落實,落實之後,專學《無量壽經》,你契入這個義理,那你才能夠懂得翻譯。過去翻譯經典的譯經師,全都是證果的聖人,都是佛菩薩再來,所以翻譯經典不會翻錯,如來真實義翻譯得很圓滿。我們沒開悟,沒證果,要翻譯可不容易,那至少得義理要契入一些境界。而且翻譯,師父跟我們講,不要直接翻經,翻什麼?翻批注,這個就比較容易,他不會翻錯。因為經的意思太豐富了,一個字可能含無量義,你要是用哪個詞對應,這個意思用那個詞,漏了其它的意思,掛一漏萬,所以不如就翻批注容易。

  所以我自己就想著,在練講《無量壽經》的過程中,花上幾年的功夫,把《無量壽經》師父講的總共三十六次講記,大大小小的講記,做一個會集。就像《無量壽經》它也是會集本,講記也要會集本,刪繁取要,會集成一冊,義理都不漏,語言盡量的節簡,做為師父將來講記的一個批注的版本。然後再把講記翻出來,翻成英文。這個工程是很大的,至少得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夠說做完,這個過程中也就希望佛菩薩能送人來,送幫手來,這個很重要。因為過去譯經的法師底下都有一個團隊,玄奘法師的底下團隊好像是八百人,鸠摩羅什好像也是四、五百人,大的譯經團隊。經上雖然寫說是「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實際上他不可能每部經都是親筆去譯的,他是有個團隊,而且反復研究、推敲、討論,最後定稿,由這個主持的人最後定稿,因為他對於佛經的理解是最深入,用他的名字。如果《無量壽經》真的翻譯成英文,那是利益西人,西方人就有福了。這部經真的是三根普被,是佛講的第一法門,而且這個經也不算很長,講解可以說師父已經把整個佛法的教理融進去,學這一部,整個佛法都學到了。

  底下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是開導、開示,這是教學的意思。化是講教學的成績,老師教學生,要看他有沒有變化,這是教學的成績。儒家教學,目的是什麼?教人做君子、做聖賢,讓人變化氣質,從凡俗的氣質轉變成聖賢的氣質,要脫俗,這叫化。佛法更是如此,佛法教人作佛、作菩薩,把凡夫的氣質轉變成佛菩薩的氣質,這叫化。

  底下說的「顯示真實之際」,顯示就是開顯、指示,真實之際是什麼?就是真如本性。佛教學最高的目標就是讓人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佛所做到的是顯示、開示,你自己要悟入,你自己要去入境界,那才行。如果你自己不入境界,那佛怎麼開示也沒用。所以老師帶進門,修行要靠個人,個人是什麼?你自己要真入境界。入境界沒別的,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境界。下面這是講到佛法的教學: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世間的教育都不能跟佛教相比,佛陀的教育真實,真的它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是最圓滿的一個講述,如果我們不學習,那永遠是迷惑顛倒。在世間你所學的學問都不可能幫助你出三界,不可能幫助你見性成佛,所以唯有佛法可以做到。底下經文說: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常』就是不斷,『谛』就是實實在在。這些菩薩實實在在住在『度世之道』上,這就講他們的存心。佛菩薩的存心是什麼?就是一心一意幫助眾生,幫他們覺悟。覺悟了,他就能離苦,苦是因為迷惑顛倒來的。這一樁事情,就是覺悟眾生的事情,唯有佛菩薩才能做到。所以他們來這世間只做這樁事,因為其它的事情別人都能辦,別人能辦的要給他們辦,不要跟人家搶,盡量給人家辦。人家辦不到的,我們要去辦。所以佛菩薩在世間辦什麼?就是辦教學,辦班教學,培養聖賢,這是他唯一的目的。要辦教學,說老實話,就用佛法的方式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才,特別佛法要有接班人,要有傳人,傳人的培養絕對不是用世間學校那個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出來的,為什麼?因為世間教學,他們不重視戒定慧的培養,佛法重視戒定慧。我們師父常常都講到,說要培養人才,不管是要弘法的,還是要護法的,就是你真正想成就,至少你得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有往生的把握,但是你跟這世間的緣還沒有斷,眾生跟你有緣,那你就會留在世間幫助眾生,來住持佛法,這種人就是菩薩。

  菩薩怎麼培養?最簡單的原則,師父講要三年扎根,十年專修,這八個字原則。用三年時間好好的扎好戒律的根,就是四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還有《沙彌律儀》。你真正想在這個世間住持佛法,你得要以《沙彌律儀》出家的戒律來要求、規范自己。四個根你扎好了以後,選擇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十年,你就能成就,這成就是你開悟見性,至少你能拿到往生把握,你能有念佛三昧的功夫。所以你選什麼經最好?當然是《無量壽經》最好,這是淨土第一經,中本《華嚴》,佛法總持。所以師父勸我講這個經,我當時還沒想到,不是一開始教我講《華嚴經》嗎?不講《華嚴》,又講這部經了?後來想這是師父慈悲,用這部經,起碼對我來講,對我這種根性的人來講,成就得要比學《華嚴》要快。即使沒開悟,至少我能拿到往生把握,這也就等於成就了。因為你往生極樂世界,「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肯定會有開悟的。

  所以一門就重要,修學不需要說廣學多聞,扎根就選四部,足夠,認真落實。專修就是一門,一部《無量壽經》,不用第二部經,選第二部,心力分散。除非你是學習能力很強的人,你可能二部、三部還能受得了,但是總不如一部、一門這個專要來得有效果。你學得很多,你沒得定,沒開智慧,你所學的就叫記問之學。所以孔子也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你是聽來的,你是看別人的批注,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的東西,不是你自己悟出來的,不是你自己的境界,不能為人師。

  所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這是我們一定要發這個心,見到眾生苦,生了不忍之心,這是慈悲,所謂恻隱之心。不忍聖教衰微,要發起宏願,普度眾生,紹隆佛種。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就像四弘誓願裡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發了這個願,第一個你得斷煩惱,從斷煩惱下手,煩惱斷了你才能夠學法門。這是我們修學的次第。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看到這裡。『一切萬物』就指環境,包括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動物、植物、礦物,一切眾生。這些菩薩們他能在這一切環境當中『隨意自在』,他得到自在的受用。我們問,他何以得到自在?為什麼我們不自在?我們在這萬物當中會生煩惱,患得患失,他們自在,為什麼自在?他不生煩惱,因為他不患得患失,他沒有得失的心,他對於一切萬物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占有的欲望,這樣他就自在。如果我們要控制、要占有,那這叫自尋煩惱,為什麼?你沒辦法控制、沒辦法占有,連我們自己的身體你都控制占有不了。你如果能控制身體,你能不能保持讓它年年十八歲?不行,它得老,它會死。死了你帶不走,哪能控制占有?所以凡夫這是迷惑顛倒才會有控制占有的欲望,菩薩沒有這個欲望,對一切萬物隨緣,順水推舟,拿這個萬物來幫助覺悟眾生。禅宗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對萬物沒有一點控制、占有、分別、執著,它們對你真的不會障礙。

  底下經文中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是大慈悲。「庶類」是講一切眾生,六道的眾生,他們苦而且迷惑,不知道怎麼樣出苦,也不懂得向佛菩薩請教,我怎麼能夠出苦,能夠向佛菩薩請教這種人都已經相當聰明,有智慧,業障比較輕的人。一般人他不懂得請教,佛菩薩在面前,這麼好的老師,當面錯過,不懂得親近,不懂得求學。佛,這是老師,老師有師道尊嚴,不可以主動去教你,所謂「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得來求學,這是師道尊嚴。可是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他也是佛的學生,他以同學的身分去幫助眾生,他等於做學長,他就沒有老師的那種限制,所以他能作眾生「不請之友」。庶類就是眾生,就是你不請他他也來,他主動來幫忙,看到你這個人能教,他就來,主動找你,這是他慈悲的地方。我們問,為什麼他不來找我?怎麼我沒見到菩薩來找我?都是那些冤親債主來找我,為什麼會這樣?這是我們可以說有眼無珠,不認識佛菩薩,他們來了,你見不到,因為什麼?你有強烈的分別執著,認為這些不是佛菩薩,這些就是冤親債主,那你就是冤親債主常圍繞,你不是菩薩常圍繞。所以彌勒菩薩曾經講過一個偈子,說「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佛菩薩常常來給眾人示現,眾人就是不識,不認識他。不認識他,當然也就得不到利益。

  底下經文說,『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如來甚深法藏」就是這部經,就是淨土法門,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幫助眾生什麼?也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看到本經釋迦牟尼佛最後囑咐彌勒菩薩,要他擔負起護持流通的任務。當然這個囑咐不光是對彌勒菩薩的,與會所有的這些大菩薩們都是佛所囑咐的對象。我們學習這部經,我們也要直下承當,當仁不讓,我們也有義務來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來流通如來甚深法藏,就是修行和弘揚這部經,使「佛種性常使不絕」。佛種性是什麼?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沒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所以叫佛種性。除了菩提心以外,還包括菩薩行,六度萬行,十大願王,包括師父提出的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都是佛種性,我們要落實,落實才是護持。什麼叫護法?不是拿多少錢去印什麼經,建個道場,那些當然也可以說護法,那都是很表層,最重要的你是護持自己佛法的修學,你的身就代表著佛法,你這叫護法,你的存在就是佛法的存在,這就是護法,常使不絕,不讓它斷絕。當然還要找一個你的傳人,讓這個佛法能傳遞下去,薪火相傳。底下經文: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是講利益眾生的行動綱領,也是前面說到的「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的具體說明。『興大悲』,興起大慈悲心,來幫助一切有情眾生。怎麼幫助?『演慈辯』,演就是演說,辯是無礙辯才。菩薩說法是慈悲心推動,幫助眾生來覺悟,所以他非常精進,非常用功,他不是為名聞利養。世間人工作得很認真,也很努力,那是什麼?為了名利,沒有名利他就絕對不會這麼認真。菩薩他不要名利,為什麼他還夜以繼日的干?那是慈悲心在推動,為了教化眾生。這一點我也有一點體會,當慈悲心增長的時候,真的你的工作會比以前更努力,更精進。

  像過去我在大學裡教書,工作量其實並不算是非常的大。我一個禮拜只上六小時課,六個小時是兩堂課,一個禮拜只用兩天上課,而且這個課年年都是教那門課,閉上眼睛都能教,教得很熟,也不用什麼備課,其它時間做點研究,寫寫文章。我還算比別的人要努力一點,所以寫的文章在我們昆士蘭大學商學院算是老師當中最多的,名列前茅的。但是工作也是挺舒服,因為一年有三個月的假期,只工作九個月,然後每個禮拜只用上六個小時課,其它時間你自己安排,真好。現在教課可不一樣,現在每天就二到四個小時,一個禮拜下來,我算一算,十四加八得二十二個小時,一個禮拜二十二個小時,是我以前在大學上課的將近四倍,而且禮拜六、禮拜天都得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工作日。要不是學佛的人可能都不理解,你這是不是有點神經不正常?這麼輕松又舒服的工作,錢又多,教授還挺受人尊敬的,你都不要,你跑到這裡來自我折磨,這只有學佛的人才可能會理解,跟世間人是沒辦法說,說都不懂。這是什麼?各人價值觀不同,他們的價值觀是為名聞利養,為名利夜以繼日的干,就不理解你沒有名沒有利你還干個什麼,不曉得離開名利那是慈悲心推動,要覺悟眾生,那個干起來真的比為名為利干得更努力。

  底下說『授法眼』,授是傳授,法眼是什麼?認識一切諸法真相的這樣的智慧,這就是法眼。我們凡人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就比肉眼能力要強,看得就比較遠,比較多;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是佛眼,這五眼。菩薩這裡是法眼,法眼是什麼?能見到一切法的真相,菩薩把這個能力傳授給眾生,實際上就是講經說法,讓他們覺悟,這就是授法眼。

  『杜惡趣』,杜是杜絕、防止的意思。什麼叫惡趣?一般人都想到三惡道是惡趣,當然沒錯。人天是不是惡趣?相對阿羅漢來講,人天也是惡趣,為什麼?他沒出三界,還在輪回受苦,所以那也是惡趣。我們問,阿羅漢是不是惡趣?相對菩薩來講,阿羅漢也是惡趣,因為他只斷了見思煩惱,沒有斷塵沙煩惱。我們問,菩薩,等覺菩薩該不算惡趣了吧?如果比起佛來講,他也是惡趣。所以杜惡趣講到究竟處,就是讓你圓滿成佛,這才是把一切惡都斷盡了。如果沒成佛,這惡趣都沒有辦法全斷,連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沒斷,那也是屬於惡趣。所以我們自己不要以為我學了佛,貪瞋癡比以前少了點,這就是杜惡趣,早著呢!你是有一點點進步,可是離的那個標准是差老遠。而且我們對自己的貪瞋癡慢這些煩惱惡習不可以掉以輕心,這種習氣很深重,惡習是難斷。即使你現在學佛你有法喜了,你深入經教,你念佛,能夠暫時把這個惡習種子伏住,可是稍不留意,你稍有傲慢心,覺得自己不錯了,你這一念一起來,你去看看,這個惡習很容易就生長起來。這個真的是古詩所謂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個很容易就生出來。所以真正修學的人,永遠保持謙卑的態度,才有可能平平安安度過這一生。

  『開善門』,善這是本性中本有的,這裡的善是講絕對的善,不是善惡相對那個善。善惡有相對,那還是有分別,那就不是真善。所以這裡的善就是《三字經》講的「性本善」,性是什麼?本性,自性,也就是你能夠明心見性,這就真正開了善門,此時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

  我們如何來杜惡趣,開善門?用淨宗的標准來講,善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其它妄念統統放下,這就杜惡趣。因為凡是不屬於佛這個念頭的都屬於惡趣。剛才不是講連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煩惱沒斷嗎?相對佛來講那就是惡趣。所以我們念菩薩不如念佛,念阿彌陀佛這是最圓滿的善,你果然能夠淨念相繼,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你就成就了,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一往生真的是度盡惡趣,圓滿的開了善門。下面經文: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是菩薩對待眾生的態度,把眾生看成跟自己是一不是二,這個是事實真相,一切眾生都是心現識變,同一個真心本性,所以同一體的。只是眾生迷而不覺,不知道這個真相,所以在一體裡面分自分他,起對立,起分別,起沖突,造出種種的惡業來,損人利己就是惡業。菩薩覺悟了,知道眾生跟我一體,所以幫助眾生無條件。幫助眾生最重要的就是讓他也認識這個一體。他果然能明白了我們都是一體的,何必要再起沖突?何必要去跟人爭?為什麼不多布施、多關懷愛護別人?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這是真的。所以菩薩來這世間就是教導眾生覺悟,覺悟這個的。但是眾生如果迷惑顛倒得很深,你跟他講,他也不覺悟,這是緣分沒到。緣沒到,菩薩也不著急,他在那裡等,等你覺悟,等你的緣分到。有時候你可能一沉淪,無量劫都在惡道裡受苦,菩薩還是等,為什麼?你緣分沒到,來教你,你也不覺悟,你甚至會反抗,會诋毀菩薩,會在那裡毀謗說佛法是迷信,那他就不來,他在等你成熟。當然等也不是說坐在那什麼都不做,他自己修行,努力提升自己,他不浪費時間,終有一天,他會等到這個因緣。下面經文說: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拯濟』就是救度,把救度眾生的使命扛起來,『負荷』就是擔負這種使命。我們都得學習這些菩薩,真正以弘法利生為己任,以度眾生為自己的本分事業,這是學佛菩薩,讓眾生『皆度彼岸』,讓他們都能夠接觸佛法、離苦得樂。這個「彼岸」就是涅盤彼岸,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求生淨土,到了淨土就出三界,證大涅盤。下面經文: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是講這些菩薩德慧齊佛,跟佛相齊的,他們獲得佛的無量功德,另外獲得佛聖明的智慧。佛是福慧二足尊,足是滿足,尊是尊貴,佛的福德、智慧都是圓滿的,所以就最為尊貴。這些菩薩跟佛平等。所以來參加《無量壽經》法會的這些菩薩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底下做總結: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像這些智慧、德能、慈悲圓滿的大菩薩們都來齊了,人數有多少?『無量無邊』,每個都像普賢、文殊、彌勒那種大菩薩,『一時來集』,全都集會在耆阇崛山中,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我們想象得到,這個法會是無比的莊嚴!我們問,耆阇崛山有多大?無量無邊的菩薩都來了,能容納得下嗎?這個境界是不思議的境界。《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謂「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很小,能夠容納須彌山。耆阇崛山沒有變大,但是能容納無量無邊的菩薩,一切菩薩都能來集會,都有他們坐的地方,不會人擠人、沒地方坐,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部經體現了《華嚴經》的四無礙法界。最後本品經文還介紹菩薩以外的其它的聽眾: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這個道場人數很不少。前面講的有比丘眾就一萬二千人,這裡還有比丘尼,就是出家女眾有五百人,還有在家男眾『清信士七千人』,在家的女眾『清信女五百人』,你要算一算,加起來就有兩萬人,人數兩萬。菩薩、看不見的眾生,就是無量無邊、不可勝數,這時候他們都來。還有欲界天的、色界天的『諸天梵眾』,諸天也包括無色界。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層天的所有的天眾,「梵眾」,梵就是梵天,全部都來集會,來聽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廣大圓滿、方便究竟、稀有圓頓的大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這一品經我們講完了,下一次我們講第三品。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八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六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