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七十八頁,倒數第二行,從中間看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這一段經文講的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裡面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以及第十二願「定成正覺願」,那麼世尊為我們講述極樂世界眾生的這種修行的狀態,兌現了彌陀的本願。經文說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在經裡面常常都看到這兩句話,「善男子、善女人」,往往讀了隨口滑過,沒有怎麼去注意它,這裡「善」字我們要特別注意,如果只是男子、女人,但是不善,後面就不可能說『住於正定之聚』。說到善,有世間善,有出世間善。一般講世間的善,所謂無貪、無瞋、無癡,沒有貪瞋癡,這叫做善。再具體一點,那是講《觀經》三福裡面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叫做善。那麼這是世間善的標准,你能做到這個世間善,你能夠得人天福報。但是本經所講到的善,標准比這個高,也就是說一定要把《觀經》三福都要做到。《觀經》第二福說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福,修這個福能夠出三界。這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所謂「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菩薩三福。那麼本經講到這個善字,要三福具足,才能夠叫善。這三福總共十一句,恐怕能記下來的人不會很多,那記都記不住,怎麼修法?確實也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去修。那能不能夠把標准簡化一下?可以,這本經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善就是做到了。或者用《阿彌陀經》的標准,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都具足,這個也能夠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真正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足信願行,我們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還要念佛。
那麼這種人,底下經文說的,『若已生,若當生』,「已生」是講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已經是阿惟越致菩薩了。當生是指雖然還沒有往生,但是已經具足了往生的條件。那我們要問問,我們是不是屬於當生這類的?我們有沒有具足信願行?具足信願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對這個世間一切都放下,沒有絲毫的執著,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他只有一樁事,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人決定往生,他住在『正定之聚』。「正定之聚」這個是佛法裡面的名詞術語。佛在經上一般把眾生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叫正定之聚,正定聚;第二類叫邪定聚;第三叫不定聚。這個聚就是類的意思。
什麼叫正定聚?這個意思就是說,他修行的方法正確,符合經典裡面的教誨,因此他決定能夠證果,這個叫正定聚。那麼不管他修什麼樣的法門,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參禅也好,念佛也好,學教也好,他只要依據佛在經裡面教授的理論和方法,那麼決定能夠修行成就。這個證的果,果有大有小,但是總能夠有所成就。小的果,小乘初果須陀洹,這也是聖人。大果,大乘菩薩位,總共有五十一個位次,這都屬於證果。
第二類叫邪定聚,邪定聚就是說他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是錯誤的,所以他這樣修,無論他修得多麼精進、多麼認真,他都不能夠證果,因為他方法錯,方向錯,所以這只是南轅北轍。像現在我們也看到有一類的人自己創出一種什麼功、什麼派,教授眾生,也能夠迷惑好多的眾生跟著他學,但是他所修的這個法門跟佛經不相應,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他最後所得到的結果一定是不好的,因為他入了邪門,叫邪定聚。
第三類叫不定聚,不定就是他心沒有定在一個法門上。那這種人就看他的緣分,如果他跟正定聚的人修行,他也能變成正定聚。如果跟錯了,跟著邪定聚的人在一起修,最後也就變成邪定聚。所以這是三類眾生。那麼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佛所宣說的,在本經裡面我們看到非常的明顯,我們依這個法門修學,最後一定能夠得生淨土,圓成佛道,這個是正定聚的法門。
底下經文說,『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下的保證,這個法門是讓我們當生成佛的法門,不用等到來生,就這一生就成佛。這一生怎麼成佛?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在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成佛,所以我們現在只要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也是住正定聚。這個法門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這是我們學佛的最高目標。學佛,人家問你,你為什麼要學佛?你告訴他,我要成佛,這就沒錯了。我們的目標不是世間什麼功名富貴,也不是希望說將來生天,那都是太小了,甚至你要想將來證阿羅漢,做菩薩,還是小。我們的目標是成佛,最高的。怎麼成?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念佛成佛。
這個法門是十方諸佛如來都贊歎,因為這個法門太容易、太快速了,你想再找其它的法門,比這個法門更簡單更容易的,找不到了。所以古德所謂「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贊歎這個法門?就是因為它能夠幫助你最快速、最容易一生成佛。但是這個法門又是難信之法,它是易行,行起來容易,可是很難信,太難信了。為什麼難信?它不好理解,它的道理太深了。如果不是把《華嚴》、《法華》都參透了的人,他對淨土經確實這個道理還是並不明了。所以《華嚴經》末後我們看到,普賢菩薩這是華嚴經主,上首菩薩,我們這個後面背景,騎這個白象的,這邊騎白象的就是普賢菩薩,那邊的是文殊師利菩薩,中間是毘盧遮那佛,華嚴三聖。《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他給我們做示現,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能相信,他是何等人物!《華嚴經》的等覺菩薩。所以這個法門難信。那我們能相信,確實我們也是善根深厚之人,對自己要有信心。
底下講到『何以故』,這就是為什麼?『若邪定聚,及不定聚』,這兩種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彼因」是什麼?就是講帶業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因,成佛是果。往生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一般人不能相信。不僅是凡人難以相信,連菩薩很多都不能相信,就是因為善根還是不足,他對這個道理還並不是透徹的明了,所以他不能「了知」,了是明了,他知是知了一點,知道得不是徹底的,所以那個信心始終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那要怎麼辦?得多聽經!把這個道理徹底搞明白了,他就能夠相信。那麼我們還要,除了道理要明白之外,還要多看一看前面往生的人的例子,從這些事實上建立信心。
那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太多太多。我們師父常舉的一個例子,民國時代谛閒老法師的那個徒弟鍋漏匠,什麼文化都不懂,師父教他念佛,念經他不會念,只會念佛,教他念佛,說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不要停,將來一定有好處。這個徒弟他就非常的聽話,老實,他沒有什麼妄想,師父教他干什麼,他就干什麼,他不會起第二念,更不會頂嘴,去質問老師,「干嘛要念?我念這個有啥好處?」他沒有這些問題,你教他念他就念。所以心清淨,念到最後,你看站著往生。這個示現了不得!讓多少人生起信心。像這種功夫,那是肯定開悟了,念佛念到開悟,為什麼他能開悟?因為他老實,老實人心清淨,所以他容易開悟。那開了悟之後,你讓他講《無量壽經》他會講,他雖然沒讀過,但是道理統統都懂。
那你問了,他既然會講《無量壽經》,為啥他不講,他不弘法利生?這個要懂,弘法利生要看有沒有法緣,就是有沒有人來聽他的。如果有緣他肯定會留下來,因為他已經有把握往生了,往生自在了,有緣他就會多住幾年,可是沒有緣分他就走了。他沒有文化,沒念過書,雖然他已經開悟了,可是別人不聽他的,對他沒有信心,那他就走了。因為世人不認識他,他在那裡講,人家會諷刺他,瞧不起他,毀謗聖賢這是招很大的惡報,所以他慈悲,不忍心眾生造作罪業,所以他走了。所以佛菩薩留在世間是慈悲,走也是慈悲。所以他走了這是什麼?還是教化眾生,身教,不是用言教,身教這個榜樣的力量最大,比我們費盡心思在這兒講課效果大得多。假如你們看到一個人站著往生,你看你肯定相信。
所以我們要弘法利生,先得自己成就。鍋漏匠他老實聽話真干,心裡面絕不貪求名聞利養,不貪著五欲六塵,安住在清苦的生活,你看他就住在破廟裡,吃的用的都是極其簡單,他的心是定的,他沒有老想著到處去參學,到處去跑道場,沒有。老師教他這一個法門,他就死心塌地修下去,這種人是真正的法器。所以他的成就,谛閒長老說,名山寶剎的住持方丈都比不上他。那我們想想他也是真有福報,你看谛閒法師等於給他護法,給他找了一個小破廟,讓他進去住,沒人,找了一、二個居士給他護法,每個月送點錢,買點米,買點菜,還有一個老太太發心給他做飯,給他洗衣服,他就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生活那麼簡單,但是心地清淨,法喜充滿,這是真正的福,我們想我也想這樣修,但是沒這個福。
福從哪來的?人家這個福就是從老實聽話中得來的,從放下真干得來的。如果你也能夠老實聽話,你也能放得下,你是真干,我告訴你,你也有這個福,肯定,佛菩薩來護你的法,最怕是真就有這麼個因緣你又待不住,在那個破廟裡面待上一個月,就想著東奔西跑了,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就不行。所以佛菩薩也不會來護你,知道你不是誠心來修行。所以決定住於正定之聚,這就是一生成就的秘訣,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老實、聽話、真干,這就是正定聚,那真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沒一個漏的,個個都有成就。那麼這一章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十三章: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這一章的經文是兌現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那麼為什麼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願要諸佛稱歎他?難道阿彌陀佛還想要這個名嗎?名聞利養這修行人早就該放下了,阿彌陀佛還要這個名干什麼?要知道,他這個名不是為自己的,因為這個法門真正是讓眾生一生平等成佛的法門,太殊勝!如果沒有人去弘揚,沒有人去做宣傳,眾生不知道。所以必須要愈多人弘揚愈好。而這個法門確實不是普通人能夠弘揚得了。為什麼?它這個理太深,要誰才能夠把它講清楚?那真的只有諸佛能夠講清楚。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說到,這個是「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九界眾生,包括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連等覺菩薩對這個法門還不是完全透徹明了,還隔著一層。而且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要讓大家相信,講這個經的人,講這個法門的人他得要德高望重,大家才相信。那菩薩不德高望重嗎?是德高望重,還不夠,還得諸佛來才行,諸佛來講,大家服了。菩薩來講,有的還不一定相信,所以阿彌陀佛發願,諸佛稱歎,十方諸佛都來宣說、贊歎、流通這個法門。
因此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當中他做這個科判,判六方佛贊這一部分判作流通分,它流通分很長。我們一看,真有道理,為什麼?這個法門誰有能力流通?只有佛。所以你看看中國各宗各派的祖師,唯有淨土宗的祖師被稱為大師,其它禅宗的祖師就稱禅師,律宗的祖師稱律師,學教的講法師,唯有淨土宗都稱大師,你看慧遠大師、善導大師等等,到最後第十三祖民國時代的印光大師。大師是對佛的尊稱,菩薩不能稱大師,只能稱大士。為什麼淨土宗的祖師能稱大師?就是因為淨土宗祖師他宣說這個法門,那這是跟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他就是佛一樣,所以後人就尊稱這些祖師作大師。那麼我們來看經文: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世尊在這裡叫著阿難,這底下開示就非常重要,他說到,『東方恆河沙數世界』,先講「東方」,這裡佛講了十方,舉一方這有「恆河沙數」,每一方都是如此。恆河沙這個數目那太多了,數都數不清,如果有人到過恆河你就看到,它那個沙抓一把就像面粉那麼細,比我們這個河裡頭的沙更細,所以你說恆河裡有多少沙?數不清!那是無數的世界,每一個世界有一尊佛來教化,像我們這裡叫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他主持教化這個地區。那麼每一個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每一個世界裡面其實不止一尊佛,也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你譬如說我們娑婆世界有多大?有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這是根據經裡面所說的我們推算出來。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世界,哪能說只有一尊佛在教化?當然佛佛同體,恆河沙數佛也是等於一尊佛,同體,只是他化身無量。
那麼我們看看我們歷史上,就中國歷史也有很多佛菩薩示現。譬如說淨土宗裡頭的善導大師,二祖;還有六祖,這是淨土宗的六祖永明延壽大師,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當然還有很多祖師大德他們身分沒有暴露,都是阿彌陀佛,或者是諸佛菩薩示現,確確實實那個佛是很多很多。更何況,除了佛示現有情眾生以外,他也示現無情的眾生,譬如說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這一切的萬物都有佛的示現。譬如說我們到了一個地方,看到這個樹木,忽然覺悟了,那樹木就是佛示現的。有人聽到流水的聲音他就覺悟了,這流水也是佛示現,所以佛有很多很多。
在這裡說,『各出廣長舌相』,「廣長舌」是形容,因為佛在經裡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三世不打妄語,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這是不妄語不造口業的果報,舌頭很薄很長很寬。那釋迦牟尼佛他這個廣長舌相,他伸出來可以把整個臉蓋上,很大,證明他是生生世世沒造口業,沒打妄語。那這是這種相就是表示佛說話很誠信,絕對沒有虛假,讓我們眾生看到之後對他有信心,他有人格的保證,佛是不會欺騙我們的。你看這個恆沙佛所示現的廣長舌相,在《阿彌陀經》上跟我們講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個相就不得了,它不是遍覆一個面部,它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個廣長舌相更是證明確確實實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當然有這麼大的舌頭,那肯定他的身相是很大很大,佛的報身是無比的巨大,那麼當然才稱得起他的舌頭,你看人的身體舌頭的那個部位畢竟還是小,那你可以想象他身體有多大。這都是什麼?給我們做證明,讓我們相信。
『放無量光』,「光」是智慧,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對這個法門不可能信受,更不可能去宣揚,宣揚必須要有智慧、有善巧。『說誠實言』,你看「出廣長舌相」這是示現,說誠實言這是用言教。『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跟《阿彌陀經》講的意思是完全相同,《阿彌陀經》上你看六方佛贊,每一方的佛都是恆河沙數諸佛,個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這個經典、這個法門,這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你能夠相信,你能夠受持這個法門,必得諸佛護念,這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的感召。那麼不僅是東方如此,下面我們再看經文: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贊。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贊。亦復如是。】
前面講了東方,底下就講『南西北方』,東南西北這四方都說到了。各方都有數不清的恆河沙數的諸佛,每一位佛都跟東方的情形一樣,都是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也就是說都在講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那『四維上下』呢?這「四維」是講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個角,配合剛才講的東南西北總共是八方,八方再加上上下,上方、下方,就是十方,你看十方佛贊。《阿彌陀經》鸠摩羅什的譯本講了六方佛贊,他只是講了東南西北和上下,他沒有講這個四維,那實際上我們看玄奘大師的《阿彌陀經》譯本,他譯的就比較忠於原文,鸠摩羅什譯的也沒錯,他是把它簡略了,意思都相同。玄奘大師他是逐字逐句的來譯,所以特別的詳盡,玄奘的譯本是譯十方。
十方諸佛都贊歎,都宣揚這個法門,可見得這個法門,這一部經典,我們不能夠輕視,這個十方諸佛都贊歎的,肯定可以說是《大藏經》裡面的第一經。所以古德所謂「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是佛的正說,換句話說,其它的經典是佛附帶說的,這個經典才是正說。因為你不相信這個法門,所以佛才給你講其它的經典,等你相信了,佛也就不需要再跟你講其它經了,你就老實相信這個法門就妥了,你成佛了!就稱性極談,稱性到了極處。所以這部經只要我們能夠生起堅定的信心,認真的來修學,這一生必定能成就,這是什麼?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的弘願相應。那麼我們又問,在這裡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苦口婆心的來教導眾生學這個法門?底下經文把這意思講出來: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就是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贊歎這個法門,因為十方諸佛都『欲令他方所有眾生』,「他方」是指極樂世界以外的所有的世界,都希望那裡的眾生『聞彼佛名』,聽到這個法門,聞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能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你看這「所有眾生」,包括九法界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六道凡夫,都能夠依這個法門平等成佛,這個法門是諸佛平等度眾生的法門。怎麼個平等?咱們這些六道凡夫跟等覺菩薩都是平等。你是不是說大話?我們能跟等覺菩薩平等嗎?其它方面不能平等,但是修這個法門咱們能平等。你看看《華嚴經》上普賢菩薩他是等覺菩薩,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能夠往生成佛,我們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往生成佛,你看因平等果平等,這不就平等嗎?所以離開這個法門說要找平等法,那就難了!
那這個法門怎麼個修?最重要的是聞名,「聞彼佛名」。名是名號,阿彌陀佛。聞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我聽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得度了?得度是得度,不一定是今生得度,你聽到阿彌陀佛了,金剛種子種下去了,未來一定能夠往生成佛,這肯定的。但是什麼時候?不知道多少生多少劫了。阿彌陀佛確實這個威德不可思議,他這個名號真的是普聞十方,知道的人很廣,可以說知道阿彌陀佛的人比知道釋迦牟尼佛的人可能還多,阿彌陀佛你看凡是華人沒有說沒聽過阿彌陀佛的,那西方人也很多都知道阿彌陀佛,但是不學佛的人,你說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可能很少。可是就光聽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這一生未必能夠得度,他這個聞是講什麼?聞到彌陀名號功德,名號功德在哪?就在這一部《無量壽經》裡頭,《無量壽經》就是講這句名號功德,它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批注,你得把《無量壽經》都弄明白了,你才叫做聞彼佛名。
所以《無量壽經》我們得要熟讀深思,深解義趣。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之後,自然你能夠『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自然的。「發清淨心」就是用清淨心念佛,淨土法門這個修行的原理,叫「心淨則佛土淨」,如果你心不清淨,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到心清淨才行。怎麼才能心清淨?發清淨心怎麼個發法?你得聞彼佛名,換句話說,你得要對《無量壽經》的義理真的得要明白。所以聞法很重要!尤其是聞淨土法門。你真聞了你就真發清淨心,發清淨心也就是菩提心,就是求生淨土的心,那你發了心,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能不能往生不看別的,不是看你修為多好,你阿彌陀佛念得是不是堅持,每天念多少句,是十萬還是八萬,不是看那個,真正看是不是你有真信切願。當然你要真信切願,你的佛號也是肯定不會間斷。你怎麼能夠得到真信切願?你得把道理明白。所以聞法這個功德就太大了。
但是我們也很感歎,有多少人有這個福報、有這種因緣能聞到法?真不容易。你看香港這麼大,大概人也有一千萬,有幾個人能夠來這裡聽《無量壽經》的?咱們你看屈指可數。所以確確實實往生的人太少,他們根本沒機會遇到這個法門,那有什麼法子?只能感歎他這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如果我們真正要發慈悲心,要幫助眾生,用什麼方法幫助最好?讓他能夠聞到彌陀名號,他真聞了就會發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這個憶念就是念佛,一向專念。你看這裡憶念,沒有說只是念佛的名號而已,他心裡真有佛,叫憶念。那怎麼能憶念?這部《無量壽經》就幫助我們憶念。你把這部《無量壽經》從頭到尾讀一遍,這就在憶念,憶念西方極樂世界,憶念阿彌陀佛功德。受持就是你能夠照做,依教奉行,皈依供養,那是真正皈依。
前面講到的「憶念受持,歸依供養」這八個字,就是告訴我們,念佛該怎麼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我們這個心裡老想著阿彌陀佛,老想著要回歸西方極樂世界,咱們不想這些世間的事情,常常就想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想也是最健康的想,身體也能健康,你心清淨。心清淨就身清淨,我們身體有病,那是因為常常胡思亂想造成的,特別是想什麼?想那些貪瞋癡,那是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身體不好你要覺悟,我為什麼身體不好?我一定是成天胡思亂想,這是百病根源。
我常常就是這樣提醒我父親,我父親過去也是常常喜歡胡思亂想,脾氣不好,比較敏感,人家對他可能臉色不對了,心裡他就窩火,可能還不至於那麼厲害,但是他心裡就會有這個想法,自己就在那裡生氣,所以最後得了腦瘤。為什麼人身上會長瘤?氣血不通。特別是容易生氣的人腦袋氣血那個火氣往上沖,長瘤。長瘤之後,那時候那是二00一年,我從美國回來,給他在廣州找最好的醫師做腦瘤切除手術,那是大手術,請了廣州的腦瘤外科的著名大夫。做了以後我就跟這個大夫請教,像我父親這種以後會不會再復發?他說會復發,這是惡性腫瘤,他說大概壽命不會超過三年,二00一年一月份做的這個手術。當時我父親也學佛了,也念《無量壽經》,他也很難得,在做手術之前那天,在家裡念了十一部《無量壽經》,手術也很順利,這個副作用還很小,這麼難度大的手術,像他這樣恢復得算很不錯了,吃飯、行走、講話都沒有什麼影響。那我就告訴他說,「大夫說了,你還有三年的壽命,現在你已經預知時至了,你現在就得趕快放下一切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勸他。他最聽我的話,我勸他他就很樂意接受,然後他真念佛,每天念《無量壽經》,念佛。
結果到第三年真的復發,復發過兩次,第一次念佛,那麼當時還做了個伽馬刀手術,伽馬刀是不用開腦顱,直接在外面用那個伽馬刀、伽馬線把它去除這個長出來的腦瘤。第二次復發那是三年前,那個復發就更嚴重了,手腳都不能動彈,講話就講不成片了,於是我鼓勵我父親我說現在趕快求往生,放下一切,他明白。我說咱們就也不要去做手術了,因為醫生說做手術把握不大,要是做得不好,搞得半身不遂,那個生命質量會很低,不如現在就求往生。他說好。於是我就送他到廣東興寧念佛堂,送到山上很清靜的一個道場念佛。他就放下一切,真的就等阿彌陀佛來接。結果上山念了兩個禮拜,這身體就開始恢復了,能走動了,能說話了,念到現在全好了,這腫瘤不治而愈。醫生說他的壽命不超過三年,是二00一年初說的話,你看到現在整整十年過去,這是第十一個年頭,打破了醫生的這個預言,念佛真好!它能夠解除疾病,為什麼它能解除疾病?念佛你別想別的,就想阿彌陀佛,你這個想是最健康的想,心清淨了真的那個腫瘤就能化除。所以我父親現在就特別有信心,而且念得很法喜,原來是很愛發脾氣,現在不怎麼發脾氣,成天都笑呵呵,以前很少見他的笑容,現在笑出來了,進步很大。所以什麼都不要想,就想阿彌陀佛。
受持這個受是接受,我們對於佛在這個經典裡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接受,毫不懷疑。持是保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把《無量壽經》的義理落實,這叫受持。那麼《彌陀經》和這部《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彌陀經》講得很簡單,但是《無量壽經》講得很詳細、很圓滿,因為《阿彌陀經》他直接就是勸我們求生淨土,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去落實,講得就比較少了。所以印光大師讓我們按《彌陀經》修行,這是正行,信願持名。同時還要輔助,按照《安士全書》、《感應篇匯編》、《了凡四訓》這三本做為我們的助行,這個助行就是斷惡修善,做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因為《彌陀經》講得太簡單,所以印祖用這個來做補充。但是如果用《無量壽經》,我們師父講了,可以不需要那三部書,就用《無量壽經》也夠了,因為《安士全書》、《感應篇》、《了凡四訓》的理論全在《無量壽經》裡頭有,你看第三十三品到第三十七品,那就是專講斷惡修善,它的這個意思也都涵蓋了。
所以有人曾經問師父,師父提倡讓我們扎三個根,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是我們斷惡修善。那上了六十歲的人還要不要用三個根?老法師說不需要,就用《無量壽經》就行了,一部經一句佛號,為什麼?三個根已經圓圓滿滿涵蓋於《無量壽經》當中,所以師父讓我們早課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第六品,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做反省,這其實就是在落實三個根。所以六十歲以上,咱們就專用一部《無量壽經》就行了。那麼當然三個根它講得更為詳細,年輕人確實有必要要認真的學習,他還有段時間。「歸依」的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學佛的同修通常都要做一個三皈依的儀式,證明你是皈依三寶了,是佛弟子了。
什麼叫皈依,我們也要懂,別人問我們皈依是什麼意思,我們也能夠說出個四五六。皈依三寶是講什麼?皈依佛、法、僧。佛是什麼意思?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他給我們講,他講佛法僧三寶,他講是覺正淨,他不用佛法僧這三個字。大概那個時候唐朝已經有人對皈依三寶意思就有誤會了,以為皈依佛就是皈依那佛像,皈依法就是皈依那經典,皈依僧就是皈依出家人,這個是搞錯了。那只能叫住持三寶,外在形式上的三寶,它是表法的意思。真正皈依是什麼?自性三寶。佛者覺也,覺悟就是佛,覺而不迷,這個是皈依佛,起心動念沒有迷惑。正而不邪,邪是講邪念、邪行,都要把它放下。淨是淨而不染,染是染污,什麼是染污?貪瞋癡慢是染污。我們從貪瞋癡慢回頭,回歸依靠自己的清淨心,這叫皈依三寶。那麼說到皈依三寶,這個意思我們明了,怎麼去落實?我們聽起來還是有點不著邊際,皈依覺,我怎麼覺?皈依正,我怎麼正?皈依淨,我怎麼個淨法?在這部經裡面全給你落實了。
我們師父講,皈依佛就是皈依阿彌陀佛,你心裡常念阿彌陀佛,你就是覺而不迷,什麼時候你忘了佛號這就是迷,不覺悟了。皈依正,正而不邪就是依靠經典,依什麼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所說的,我們依教奉行,你就是正知正見。皈依僧,我們皈依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這些聖賢僧,他們給我們做好榜樣,他們都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這三皈落實了。
那麼供養,普賢菩薩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上供諸佛如來,下供六道眾生,供佛怎麼供?要用自己真正依教奉行來供養,依照這部《無量壽經》我們真干,這是供養佛、供養菩薩。佛菩薩是老師,對老師的供養不是用物質,用物質那是很表面,老師也不需要你這些供養,最重要的是學生依教奉行供養。那麼下供六道眾生,怎麼樣供養?我們盡心盡力的宣揚淨土法門,自己依教奉行,身教;然後還要宣揚這個法門,這是言教。就像前面看到的十方諸佛如來都是這樣,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就是法供養,講《無量壽經》、流通《無量壽經》、勸人念佛往生,這就是供養。
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上面是說修行,這是因,底下就講到所得到的果報,真實的功德:『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這是講修學的功德。我們修學只要能夠「發一念淨信」,將「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必定能夠往生。這顯示《無量壽經》真的度眾生那麼方便究竟,古大德稱為這個法門是「圓中之圓,專中之專」。不管你是修哪一個法門,禅也好,密也好,教也好,都可以,你只要能夠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有一念淨信,你相信,而且是清淨心,這是往生的條件。確實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的祖師,印度有馬鳴、龍樹菩薩,他們不是專修淨土,但是他們也念佛往生。中國有永明、智者,天台的智者大師,他是修天台宗,他念佛往生,永明大師他是禅師,到晚年專修淨土。還有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他也是修禅的,最後也是回歸淨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最重要的你要有一念淨信,將你這一生所修的善根「至心回向」,至心就是真心,只要你能夠發起真心回向求生西方,沒有一個不往生,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
有一位同修她是從日本來,來看我,就是前兩天。她就跟我講,她說有一次生病,病得很嚴重,自己覺得快要死了,結果雖然她有點迷迷糊糊的,可是她意識還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快不行了,這時候她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拼命念佛,求往生。結果就在她這個像是昏迷又不是昏迷的狀態當中,她就見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了,她很歡喜。你看她有一念淨信,她這信心清淨,就感得阿彌陀佛現前。可是當時她看到佛來了,本來是可以跟著佛走,但是她又想到她的先生比她年紀大很多,她得照顧她先生,如果她不照顧,她先生沒人照顧了,你看這一念心起來之後,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也就不見了,她的病就好了。結果她對我說這個情況,她覺得有點後悔,她說當時就應該早點往生。我說是,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妳就具足神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妳就看到妳的先生,妳就知道怎麼幫助妳先生,妳有能力幫助他。她說她當時就沒有想起來。
所以一念捨不得的心,佛來了,她就錯過機會。這是什麼?她沒有至心回向,她的心不夠至誠,至誠心是一切放下,這個世間一切牽掛都沒有,這叫至心。「願生彼國」,她這樣至心的發願要往生的話,那隨願皆生,肯定得生,阿彌陀佛都來了,哪能說不得生?所以她這次她來跟我講這個情形,她說以後阿彌陀佛再來她一定走。我說這就對了,為什麼?妳走了才能真正幫助妳先生,妳不走不僅未必能幫助妳先生,而且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這麼多的父母眷屬,妳也不能幫助他們。所以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只要你真肯去,哪說去不了的?只是你不肯去那就沒辦法了,阿彌陀佛很隨順眾生,他就讓你多在這世間留著,等到什麼時候因緣成熟,就是你真願意去至心回向了,願生彼國了,那時候就來。
一念淨信這個一念,大家也要尤其注意,這個一念就是一心,一心那是沒有任何的妄念。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心具足十法界,這一心裡頭具足萬法,這個心是真心。那我們怎麼能得到真心?念佛念到沒妄想了,這就得到這一心,這一念淨信你就得到了。那這個信真不容易!為什麼?假如我們念頭裡還夾雜著很多妄念,還有很多的牽掛,還有很多的放不下,這就得不到一心,這個信也不叫淨信,真正淨信的人還有什麼放不下?他知道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他,他把自己身心世界全都交給阿彌陀佛了,他一點憂慮煩惱都沒有了。
有的同修也曾經問我這個問題,他說念佛往生,他說我肯定是要去的,但是現在畢竟還要生活、還要工作、還要掙錢,這很多事情還要等著我去做,那我怎麼能夠放得下就一心求往生?這個是他沒鬧明白,所以他的那個信就不是淨信,心也不是一心。真正發起一念淨信的人他懂得,阿彌陀佛會給我們照顧得好好的。我們在這個世間干什麼?只有一樁事,就是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同時幫助眾生,讓眾生覺悟,他不會有任何顧慮。因為幫助眾生也不用自己操心,這是仰仗佛力。靠自力也很難幫助得了眾生,只能夠是靠佛力加持。既然靠佛力,佛是靠得住,那我們什麼都不用操心,一切都由佛菩薩安排就好。自己老實念佛,有緣就幫助眾生,沒有緣,真的老實念佛。幫助眾生也不跟老實念佛相沖突,念佛總是要老實念佛,這一念淨信始終都是這樣保持的,只是有緣分的時候,眾生聽我講,我就跟他講講,分享分享這個淨土法門。
這個心態我也是最近才琢磨出來的,過去我老把這兩個對立起來,度眾生和自己修行老對立,好像度眾生就不能自己修行,自己修行就不能去度眾生,其實這兩個是一不是二。自己修行那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現在不是還沒走嗎?還沒走怎麼辦?遇到有緣的人我們應當去幫助他。幫助他,第一個層次是幫他斷惡修善,告訴他倫理道德因果,讓他做一個好人。第二個層次,教他破迷開悟,讓他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讓他能夠求生淨土。第三是幫助他轉凡成聖,帶領他修行,最後他真正也有把握往生。這一往生,就成佛,那不就是轉凡成聖了嗎?那幫助人是有緣就幫助,不要拒緣,要隨緣。
但是沒有緣我們絕不攀緣,我不去自己找,自己找那就攀緣了。所以你看我現在有這個緣,有這個講台,下面也有聽眾,雖然聽眾不算多,有一個二個我們也得講,給大家講講這個淨土法門,大家樂意聽我就給大家講,可是自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佛要是真來了,那我們趕緊往生。佛什麼時候來?他一定是知道,佛什麼都通,什麼都曉得,他就知道你的緣盡了他就來。那現在他沒來,就說明我的緣還沒盡,我就是想求生淨土的,其它什麼事都不想干,佛沒來就是代表我還跟這些地方的眾生有緣,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還聽我講,我就會留在這世間,就這個心態,你看多好!一點牽掛都沒有,隨時准備好往生。這是所謂一念淨信,你的信心就清淨了。我也不會擔心明天吃飯有沒有著落,明天住哪兒,一點不擔心。現在我什麼財產都沒有,什麼存款都沒有,但是我不愁吃不愁穿,真的到沒吃沒穿沒得住,怎麼辦?就往生了,那就是往生的時候來了,多好!這一生真叫無憂無慮,得大自在!這個道理真明白了,你的心一下就得到自在,真的就沒有任何牽掛和憂慮,多好!
所以師父老講,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我體會一點點,雖然體會不多,真體會到一點。這體會一點,你就知道這世間什麼東西都不會誘惑你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比起這個最高享受來講,那是不能相比。那麼剩余的時間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不斷的保持這個一念淨信,不要讓它失掉,這一失掉,那真的是這個機會錯過了,以後恐怕無量劫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機會。
所以真正能保持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你看這就是信願具足。那信願具足,蕅益大師講決定往生,你就往生有把握了,所以「隨願皆生,得不退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好處,不退轉。這個不退轉不是普通的不退轉,是圓證三不退,相當於圓教八地以上的菩薩,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圓證三不退,哪怕是你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樣都是圓證三不退,你得到的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受用。「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那更不得了,那是成佛,這個佛是圓教佛果,不是分證佛,是究竟佛,這個真的是果報不可思議。因此十方諸佛都贊歎這個法門,都宣揚這個法門,都勸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底下再看二十四章: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這章的經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為佛在這經裡講了這麼多,極樂世界這麼殊勝,不就是讓我們求往生嗎?怎麼個往生法?往生的條件是什麼?這一章經文就告訴我們,講得很清楚。所以這一章講到『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那這三輩往生都有同一個條件,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三輩都有。所以這八個字可以說是求生極樂世界修學總綱領。那麼我們細細的來學習,我們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一段是總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這是包括的范圍很廣了,這個一切世界的眾生。「諸天人民」是指六道眾生,也就是說這三輩實際上都是講凡夫,咱們凡夫都有分,上輩也有分,因為這裡講的是諸天人民,那就是六道眾生,咱們就是。『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這個「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覺悟什麼?在這六道裡頭生死輪回太苦了,趕緊要出離!你有這個心就是覺悟。那這個世界上有這種覺悟的人太少,都沉迷於生死輪回當中,迷惑顛倒不肯回頭。
那我們關鍵不是看別人,是問自己,到底自己覺悟了沒有,能不能夠想著這一生出輪回,不再搞輪回?如果輪回,說老實話,那是一世不如一世,你想想我們這一生造了多少罪業?殺盜YIN妄、貪瞋癡慢,造了多少?造了惡業將來必得惡報,貪瞋癡感三途果報,人身都難得。所以如果不往生,那下一生多半比這一生更苦,甚至連人身都保不住。《地藏經》裡講,「閻浮提眾生」,就是我們地球上的人,「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仔細想想,這不是嚇唬我們,真的有道理。你看我們這些眾生,起心動念是想為眾生,還是想自己?想自己叫自私自利,那就是罪,罪的根就在於自私自利,在我執。有幾個說能犧牲奉獻,放下自己,為佛法為眾生?這種人是聖人。所以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
那麼真正覺悟的人他一定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叫「至心願生彼國」,這個至心那是太難得!只要你真正發起這個至心,願生彼國,十方諸佛如來都贊歎你、都護念你,為什麼?你這一生成佛的緣分到了。所以真正發起願生淨土的心,那從今以後,我們不能再造惡了,起心動念都要念佛,都要想求生淨土,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對於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統統放下,這個人就真覺悟了。那麼這種人我們講分為三輩,上、中、下,我們來看經文,首先是上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上輩往生的人,這是非常難能可貴,那麼這種人什麼樣的條件?經文裡面說,第一句,『捨家棄欲』,一般同修看了這句,就覺得我這生沒指望了,這得出家,我不出家恐怕上輩沒有指望,這你是望文生義。我們這裡得好好講講,什麼叫「捨家棄欲」,如果說要剃了頭,穿起和尚的衣服,那才叫捨家棄欲,那就錯了。難道在家的人就不能有上輩往生嗎?你看看《無量壽經》裡面第二品經文裡面,「賢護等十六正士」,他們都是在家菩薩,都是等覺菩薩,在家人。出家的人少,出家的文殊、普賢他們是出家菩薩,也是等覺菩薩,他們也是捨家棄欲。在家的十六位菩薩也是捨家棄欲,當然他們更是上輩往生,等覺還不是上輩?所以我們不能夠執著這個文字,說捨家棄欲就一定是剃頭那個出家。
出家我們要說明,出家有所謂的四種出家,第一種出田宅之家,就是我們現在看的出家的法師,他們把家庭放下了,妻子兒女不要了,父母別離了,出了自己田宅之家。出了這個家算不算是真出家?那當然未必,如果出了這小家,便進了一個大家,現在很多是要寺院,要這個財產,廟產,這個不能叫出家,因為什麼?煩惱沒斷。他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如果是還執著,那沒有真正出家,只能叫出田宅之家。真正出家是講出煩惱家,這是第二類,煩惱家,真斷煩惱,真修行人。第三種家是六道輪回之家,我們在六道當中輪回,生生世世都在這個大家裡頭,沒有出離過,現在要出離,這叫出家。第四種生死之家,不僅是六道裡面的分段生死出離了,而且十法界裡面的變易生死也出離了,換句話說這個是成佛了,出生死之家。所以這四種家,看我們是哪一類。
那講到出也有四種,第一種身出心不出,那是講的剃了頭,穿了和尚的寬袍大袖的這種服裝,可是心還迷戀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心沒出,這我們現在世間也有不少。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那是講在家居士真修行人,雖然他沒有剃頭,可是他心真出家了,心地清淨,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沾染。捨家棄欲,他這個欲真正放下了,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他真正捨棄了,就是經裡面所說的像賢護等十六正士。我們也看到很多,像清朝彭際清居士,他真正那是出家,雖然是在家居士,那是真正捨家棄欲。還有我們最近看到的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師父的老師,師公,你看他這一生的行誼,弘法利生,自己生活極其簡單,日中一食。他的行持,我們師父講,很多出家法師都比不上,這是在家人,心出身不出。
那麼師父老人家也鼓勵我,走弘法利生的道路,這一生交給佛菩薩,交給龍天護法。我從小得母親的培養、母親的教育,把我教養成人,在世間也求學,也工作過。那麼在五年前把工作辭掉了,發心這後半生,講後半生也一點沒錯,我現在今年都三十八了,過年就是三十八,人生過一半了,後半生的時間就是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師父鼓勵我要紹隆佛種,擔負如來家業。那我沒有結婚,我是單身一人,沒有家累,走這條道路還是很方便,現在父母也都很支持我。母親一直都很支持我,父親一開始他想不通,我也沒敢告訴他,我辭了職務之後,先斬後奏,因為我是獨子,我知道他放不下。我在昆士蘭大學教書的時候我請他到澳洲來旅行,讓他非常的開心,然後在跟他一起生活的時候,我就不斷的給他灌輸這方面的意念,我說你看眾生這麼苦,咱們這麼快樂,你要想到眾生苦。他為什麼苦?沒有聞法,不覺悟,迷惑顛倒才苦。所以是不是應該我們有這個能力,多給眾生講經說法,讓眾生明白?他說是。但是心裡我知道他放不下,所以我只告訴他,我說我在大學請長假,因為他知道我是得了終身教授,終身教授那大學不會罷免我的,所以我就請長假,現在有空就給大家講經說法。後來他也就慢慢知道了,別人也告訴他了。
那麼直到前兩個月,他忽然打電話告訴我,他說他想通了,要支持兒子弘法利生的事業,他說兒子將來出家他也支持。我這想,感恩阿彌陀佛,讓我父親終於覺悟了。這是他自己對我說的,當時讓我很吃驚,我還怕他是不是忽然心血來潮想到的一個妄想,因為第二天就是他生日。我說第二天您生日,在佛前得發願,將兒子捐獻出來,為三寶,弘法利生,將來如果能夠出家,做好的法師。他說好。第二天他真的在佛前發願,願意把兒子捐出來。這個我們相信都是佛菩薩感應,讓我父親真正放下。其實他真正放下對他自己是最好的,這是他往生的資糧。往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福德是什麼?福德是你要布施才能有福,你把兒子都能布施出去,這個福太大了!所以真是感恩阿彌陀佛,他念佛念明白了。
所以雖然我們現在身沒出家,但是確實我們要向真正出家人學習,心要出家,對於這世間一切都要放下,一切都不沾染。那麼如果真有這個因緣要出家,真正剃頭,講經說法,為佛菩薩做出家人的樣子,我們也隨時做好准備,一切隨順因緣。我想真正到出家的時候,那佛菩薩會來請我的,他會安排這個因緣的。那現在我們不去攀緣,我們就是好好的鑽研經教,不斷的提升自己。所以這個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這種實際上也是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我記得我在二十歲那年,還在念大學,我曾經在自己生日的時候寫過一首詩,自勉的,其中有兩句我還記得,叫「內覓沙門行,外顯在家相」,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心血來潮寫這兩句話。沙門就是真正修行人,這是印度話,所以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種人就叫沙門,那是真出家人。內心斷煩惱,外顯在家相,這叫心出身不出。
第三種是身心皆出,這就是了不起的佛門的大德,祖師大德,那真正是紹隆佛種,這些大法師、大師。不講遠的,就講近代的,你看民國以來,谛閒法師、印光祖師、虛雲禅師,這都是了不起的大德,弘一大師(律師)。那還有我們現在的淨空老法師,我們的師父上人,那都是身心俱出的大德,這些也是捨家棄欲的人。
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這個真的是凡夫了。這個凡夫不是講那個不學佛的人,不學佛的固然是身心都不出,學佛的人他也身心皆不出,那是講那些居士,天天他也念佛,他也聽經,可是心裡還染著五欲六塵,還貪圖名聞利養,對於修行他並不放在心上,還迷戀人間富貴功名,這種人那就是身心都不出的人。
所以這裡佛提醒我們要「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真正修戒定慧,放下貪瞋癡的煩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真正的功德那就是戒定慧。那麼『願生彼國』,肯定能得以往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句還沒講完。因為非常重要,等我們過了年,因為我這過年期間要回家看看父母,很久沒回去看看他們了,在這裡講經,應該回去看看,也鼓勵鼓勵他們念佛往生,也回去盡盡孝。所以過了年以後,我們二月十六號繼續開始在此地講經。
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那麼我希望大家在過年期間,也不可以因為沒人講經了就懈怠了,還得多回去繼續聽經,多念佛。最好是自己加碼,因為這個過年期間大家放假有時間,要多用功。能夠一天花個幾天時間,每天能夠十個小時以上聽《無量壽經》,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這個很大的功德!這真正叫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我以前在念書的時候、工作的時候,都常常是這樣,利用節假日就在家裡,十幾個小時用功,不講話,止語,在家裡閉關修行,《無量壽經》讀個六部、七部,聽《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拜佛,拜個三百拜、五百拜,這個修行你會覺得法喜充滿。好,希望我們一起共勉。
我們一起來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