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三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我們在兔年伊始,第一次聚會講《無量壽經》。這過年期間我回家探親,而且到新疆去講了一個論壇,然後路過北京的時候,也給公安部的一千多名官兵講了一堂孝道的課,昨天晚上趕回來。不知道大家在過年期間修學得怎麼樣?我們上一回臨走的時候,說到希望大家能夠在過年期間至少找一天「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做?有做的請舉手?好,謝謝。

  念佛法門雖然是非常的容易、方便,在眾多的法門當中稱為是易行道,可是雖然說是易行道,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還是有一定的標准。那麼普通來講,這標准在《阿彌陀經》裡面蕅益大師給我們標出來,信、願、行,這是往生淨土的三個條件。在本經,就說了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跟信願行是一致的,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這樣的心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行,這三個標准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去達到,不可以馬虎、隨便,錯過了這一生。

  上一回我們講到「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這一品的經文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上一次只是開了一個頭,講到上輩往生的條件,那麼我們繼續把這一段經文念一念,這是:

  【凡有三輩。】

  從這裡開始看起。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先看到這裡。我們這一小節的經文還沒有講完,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停了,那麼這一段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段。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上中下三品往生都有把它列出來,可見得它是往生淨土的最重要的條件。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哪怕是下下品往生都達不到。那麼今天我們來說說發菩提心,這個是最為關鍵的,不僅是淨土法門要求發菩提心,其實大乘宗派都要求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修淨土,首先就得發菩提心,菩提心都沒發,念佛即使念得再得力也不管用,往生淨土還是沒把握。

  我們再問問,什麼是菩提心?如果菩提心都不懂,當然也就不知道該怎麼發了。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這是馬鳴菩薩作的,講到發菩提心這個心,他講了三條,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直心是菩提心的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這個跟《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是大同小異,《觀無量壽佛經》講也是三條,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至誠心就是直心,這是體,深心是對自己的,回向發願心是對眾生的。

  我們來看看至誠心,也是直心,什麼叫誠?一般我們學佛的人心地都比較的善良、比較的誠懇,所以都覺得自己很誠了。那什麼叫真正的誠?曾國藩先生給「誠」字下了個定義,叫「一念不生謂之誠」,我們的意念是不是真誠,看我們有沒有妄念,到了一念不生的時候你就達到誠。如果還有妄念,不誠。這個標准很高!一般來講,二乘人他都有念頭,他離不開八識五十一心所,就像你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是權教菩薩,還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你還有念頭,換句話說,這個誠還沒達到極處,菩提心還沒發出來。真正發出來的是什麼樣的人?嚴格的來講,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菩提心現前。在大乘上講,這是指圓教初住位菩薩、別教的初地以上的菩薩,真正發了菩提心。用《金剛經》的標准來講,這個發菩提心那就是菩薩了,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僅沒有了四相,連四見都沒有了,這種人真發菩提心了。

  我們這一聽,這菩提心好難!難道我們往生淨土沒有指望了?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發菩提心,他講得非常的實在,一般大乘經論裡沒有這樣講,他怎麼說?他說你真正發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可以說是蕅益大師的創見。那我們仔細想一想,他有沒有說錯?蕅益大師不是普通人,印光大師我們都知道,淨土宗十三祖,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稱贊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祖,他說蕅益大師作的《阿彌陀經要解》,即使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下一個批注,也超過不了蕅益大師的《要解》。那蕅益大師是何許人也?大勢至菩薩對他這樣的贊歎,我們師父講,他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當不起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贊歎。

  所以我們仔細想想他講的這個話,發菩提心就是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這個心,一點沒有錯。為什麼?你真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心,真的,不是假的,往生極樂世界就作佛了,作佛的心不就是無上菩提心嗎?這哪裡能錯?問題是在於我們是不是真發了這個心,你是不是真願意作佛?你是不是真願意往生。有的人一聽到我這麼問,他馬上舉手,拍著胸口說,「我肯定要往生!」不見得。很多人口頭上說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見的這種人也不少,但是仔細觀察觀察他的言行,他的心不是真實的,得聽其言觀其行,不能搞誤會了。當然我們不是要看別人,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自己到底有沒有真發菩提心,這個重要。人家發不發,跟自己不太相關,關鍵你自己要發了,你自己要往生極樂世界。

  那我們回頭想想自己,我們這個心是不是真的?古人常講,「露水道心」,就像早晨起來的露水,太陽一出來,那就干了、沒了,很短暫,三分鐘熱度。聽經的時候好像覺悟了,聽得非常歡喜,似乎把這心發起來了。可是一走出講經堂,走入他原來的生活當中,又在那個境界裡面迷了,在五欲六塵當中,在名聞利養當中,還是放不下,他還是希求這個人間的享受。希求人間享受就是希求人天福報,他不想出三界。所以生活苦一點了,他就在那裡生怨恨心、不平的心,人家對他稍微臉色不好看了,他就起對立,跟人家起沖突,貪瞋癡慢一點沒放下。所以他所說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是真的?這不可以自欺欺人。

  那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發起這個心?這個道理一定要明了,如果道理不明了,這個心發起來那是沖動,感情沖動而已,那不是理智。那道理,要明白什麼道理?首先第一個,你要覺悟到,世間所有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夢幻泡影。《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你的財富、你的地位、你的名利、你的家人,你所喜歡的、所討厭的,統統都是虛妄,假的,不是真的,就像作夢一樣,這叫看破。看破之後,對一切萬事萬物不取不捨,你既不貪取,也不厭捨,為什麼?都是假的,隨緣過日子就好了,不用說刻意拒絕這些緣分,去躲到深山老林裡面才叫修行,也不需要。

  我在這個世間,不染著世間的種種因緣,也不去故意造作,去把這些世間東西都扔掉不要,也不需要,隨緣度日。每天好好的念佛,求生淨土,隨緣幫助跟自己有緣的眾生,發起這個心就好,這叫覺悟的心。真正發起菩提心的人,真正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的人,他在這個世界不會將任何的人事物放在心上,這個叫放下,他心裡只有一樁事情,就是趕緊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所以發了菩提心的人,他肯定能做到一向專念。這個念什麼?就念阿彌陀佛,念著早點回到極樂世界的老家,因此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任何的享受全部都放下了,沒有一絲毫的牽掛。從早到晚他就專念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天天都不缺,念念都不移,這就是一向專念。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能不能夠往生,全由信願之有無,信願就是發菩提心。你真正發起這個心,一心求生淨土,你就決定往生。

  所以看你往生有沒有把握,你只問自己就好,不需要問別人,你問別人,那肯定你沒把握,你有把握你還要問別人嗎?所以有人來問我的話,我就告訴你,你沒把握。你問「我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說你不能,為什麼?你對自己都沒信心,你信願都不堅定,那你當然就不能往生。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所以你真信切願,哪能不往生?你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每天就檢查自己,到底信願有沒有真切。有一絲毫沾染世間的這些塵緣,那個信願都不夠堅固,還動煩惱,還有種種的妄念,說明自己願心不切,那就得忏悔,那就得要深刻的去反省、去放下,讓自己的心專注在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又說,品位高下,全由念佛功夫的淺深。如果你念佛功夫深,你這個品位就高,功夫淺的品位就低。譬如你要是念到一心不亂,妄想執著統統都沒有了,你這個功夫上上品。假如我這個功夫差一些,但是它也能成片,從早到晚這個佛號能夠不間斷,雖然沒有斷那個煩惱和妄想,它還有,煩惱妄想有,但是不起作用,為什麼?剛要起的時候,佛號就把它壓住,你有這個功夫,就叫功夫成片,那你也決定往生。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做的事情,唯有這一樁事,就是天天增長自己的信願,天天念阿彌陀佛,要知道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真不容易!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太難遇到了!那麼具體來說難在哪?難在你信這個法門,難在這,難信之法。信了之後就很容易成就。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佛言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要說真信的人真不多!表面上說相信,遇到境界的考驗又把這個信心喪失掉了。為什麼難信?連佛都說它是難信,就是因為知道的人少,億萬人中只有一、二個人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夠知?果然你能知了,你就肯定信,萬億人中就那一、二知,所以就只有那一、二人信。那我們想要知,沒有別的,深入到《無量壽經》,對《無量壽經》要熟讀深思,深解義趣,透徹的明了,才叫做知。你能知你就能信,不信的就是因為不知。那你真信了就能夠發願,你肯定發願要求生極樂世界,你還不發願,說明你信都不信。你真發起願了,你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講,全由信願之有無,可見得關鍵點在於我們對於《無量壽經》的經義要透徹明了,所以聞法功德就很殊勝。這《無量壽經》我們可不能說讀讀隨口滑過就算了,對每一個字每一句,都要認真的去研究、去思惟,要真正的領會,這叫知,這叫聞。

  你看《無量壽經》前面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很多願都是教我們「聞我名號」,「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十八願,這是核心。你看首先你要聞,真正聞是什麼?你知了,對於名號功德這個內涵你徹底明白。你知道往生淨土的原理和方法,然後你就能信,你就至心信樂,聞名號是因,信樂是果,所以我們要在因上下功夫。你聞名了必定有信願,這是佛願力加持你的,十八願講得非常清楚,聞我名號,必定是至心信樂,如果你不能至心信樂,說明你沒有聞我名號。那我們就有下手處了,從哪下手?聽經聞法。《無量壽經》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至心信樂。你至心信樂是因,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這是果。有了信必定有願,有了願必定就會念佛了,信願行。這個念佛,乃至十念都決定往生。所以它是易行道。那念佛,十念那不太容易了嗎?就是十句佛號。當然你真正有深信切願,你佛號是不間斷的。

  所以我們真正下手處,從聽經聞法下手。什麼人說到,我可以把經教放下不聽了?那你把經教的道理徹底明了了,你真正在經教裡面覺悟了,那這個時候你一切放下,單提一句佛號這就可以。那個時候你是決定往生,剩下的時間是提升品位,品位高下是取決於你功夫的淺深,你是讓你的功夫愈來愈深。但是如果你功夫很深,沒有信願,或者信願不夠扎實,道理不是很清楚,信願不是很扎實的話,蕅益大師也說,任憑你念佛念到如銅牆鐵壁一般,風吹不動,雨打不濕,到最後還是不得生,為什麼?你發菩提心沒有,你只有一向專念,那是往生不了。所以這裡頭哪個輕哪個重我們是要懂得,《大學》裡講的,「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下手處要聞法,把《無量壽經》得聽明白,沒聽明白就跑去念佛,念了半天他還是煩惱重重,還是疑疑惑惑,「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到臨終的時候還是手忙腳亂,所以一定要明白。《阿彌陀經》也是這麼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你看聞是經就是聞《阿彌陀經》,這個聞經不是聽過一遍,是真聽明白了,沒有絲毫疑惑了,這叫聞,否則是聽而不聞,這很多,很多人只是聽,沒有聞。聞諸佛名,就是聞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這個「阿」是無,「彌陀」是量,合起來就是無量佛,那就是諸佛,把這個名號功德真明白了,聞名的標准是在這兒。然後你自然能受持,你自然得十方諸佛護念,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聞名的標准,說老實話,到我現在還不能說是很扎實,雖然我還能講《無量壽經》,但是是不是真是聞名了?還沒達到。為什麼?檢查檢查自己對於這個世間還會不會有貪染?如果有一絲毫貪染,信願還是不夠,那往生還是沒把握。你看就是這一次,我昨天從北京飛回香港的路上,那個飛機是不錯的飛機,前面有電視,我念完一部經了,沒事兒,就打開那個電視看看裡面有什麼內容。看了一段電影,忽然想到,這不行,你看,竟然還染著於這些世間五欲六塵的這些境界,所以立刻想到,趕緊把電視熒屏一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起來,這已經是什麼?看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才突然醒悟,可能都有二十分鐘了,才覺悟到,我怎麼居然還看電影來了?你看,境界誘惑在面前,不知不覺你就上當了,回頭想想這真是,晚上就在佛前忏悔,說明什麼?還是沒放下。

  只要你沒放下,說個不客氣的話,你還在造業。《地藏經》裡說得沒錯,「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還在造罪業,所以真的想想這很可怕。《中峰三時系念》法事裡頭,國師有兩句開示,叫什麼?「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都活在魔境界裡頭,你只要忘了念佛,沾染這種境界,異念紛馳,念念就跟著去了,不知不覺陷到了魔境界,所以趕緊得要覺悟,提起佛號,從這魔境界出來,入佛境界。

  所以你就想想,真不容易。我都算是生活比較清淨,接觸外緣少,你看一到了社會裡頭還是會受誘惑。所以真正深信切願的人,他警覺心很高,菩提高廣,在一切境界,他的佛號不會斷,用佛號保住自己的信願,保住自己的菩提心,那你才算有把握往生。

  所以發菩提心是正因,一向專念等於是保任,保駕護航的,保住你這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一忘失了,那你所作的就是魔業。《華嚴經》上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把菩提心給忘失掉了,你即使是修善法,你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做弘法的事業,那都叫魔業,為什麼?將來它只能轉成你人天福報,沒有菩提心,出不了三界,往生不了極樂世界,那不叫魔業嗎?將來你福報再大,你成為一個魔王,那是真的可怕!所以我們要菩提心的根愈深愈好。

  怎麼做?要努力的聽經聞法,聽經最好是專,一門深入,專聽《無量壽經》,那你這個熏習的力量就大,你這個種子熏習得多,你這個根就深,利益就大。就好像一棵樹,它根愈深,外面的那個境界風吹,它的樹不會倒。如果熏習得不夠,那真的很容易墮落,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真叫五濁惡世,花花世界,你稍微不留心,一下子失了正念,那就墮入陷阱。當然墮落了之後,不要墮落太久,趕緊得回頭,回頭得愈快愈好。所以每天都要有反省忏悔。

  底下經文又說,『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修什麼功德?就是聽經聞法、讀《無量壽經》、讀《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專修淨業這個功德。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你能一次完成,那是什麼?就是讀經、念佛,這都是戒定慧。你看你讀經念佛的時候你不會造作惡業了,讀經念佛是善業,上善之業,你戒圓滿;你的心是定的,不會打妄想,讀得很專注,定圓滿;讀經的時候讀得清清楚楚,不會讀錯、不會讀漏、不會打瞌睡、不會打妄想,每一字都聽得很清楚,這就是慧。念阿彌陀佛也是,每一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字字清楚,句句分明,這也是慧。你看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叫「修諸功德」。愈專愈好,專,心就清淨。我們想要預知時至,那你一定要專。

  你看《六祖壇經》上面記載,六祖惠能大師他走之前一年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所以他派他的徒弟到他的故鄉國恩寺去修個塔,而且告訴他工程要快一點,要不然來不及了,一年之後真的往生,他圓寂了。這是什麼?六祖大師心地清淨。那我們想要預知時至,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別的,心要清淨,那麼你能夠專注,心就清淨,專心就是清淨心,那麼你就能夠預知。心裡面不要夾雜世間的任何人事物,把這些境緣統統放下,如果你不肯放下那就是障礙,障礙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心上不要老掛著事,只掛著阿彌陀佛,心上不掛著事,不是說你不去辦事,事情還是得照辦。就像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到的,「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事你可以去做,你敦倫盡分,你該怎麼樣工作,你就怎麼工作,但是不能有世間的意念,那個意念是放不下,你去計較人我是非,你去在裡頭分好丑,起這個喜好或者厭惡的心,分別執著,這就是世間意了,這些統統不要放在心上。那麼這是上輩往生的因,前面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願生彼國,他就肯定得生。下面說他的果報,我們來看經文: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果報真殊勝!那我們要問,這樣的修行人,『臨壽終時』,他見到『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我們從《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人一心念佛,念了三年他就往生,難道他念佛三年就壽命到了?會不會這麼巧,這麼多人都是剛好壽終之前那三年才開始念佛?當然我們想不可能。那為什麼這些記載裡面都一般講的三年就往生了?我們老法師講,這些人都是念三年功夫成就了,也就是他能往生了,他拿到往生的把握,有往生的資格。甚至他念的功夫好,他可以自在往生,也就是說他想去就可以去,想多留幾年也可以。那他為什麼就念了三年他就往生了,他不留下來,留下來弘法利生多好!當然往生有他的因緣,在極樂世界你可以乘願再來度眾生,那麼留在世間的都是什麼?這個世間還有跟他有緣的人,要因他得度,所以他就留下來,幫助那些有緣眾生。如果緣沒有了,也就是說這世間沒有人能聽他的話,沒有人能信他,那當然他就走了,干嘛要留在這個世間受苦受累?沒必要。他的往生本身也是弘法利生。

  那我們怎麼樣能達到這一點,就是前面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你要真願意往生。可不能看到,你看這麼多人都是念三年佛就往生,就不敢念了,三年就得死。你看念佛堂打佛七,說老實話,大多都是結緣佛七,給眾生來結個緣,念念佛,那不是《阿彌陀經》裡面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那麼個念法。如果一個佛七聲明說你念七天就肯定能往生,我看沒人敢來了。這是什麼?不願意走,他願意什麼?壽命長久一點,活個一百歲還嫌少,最好活個兩百歲。這樣他怎麼能夠說真往生?他沒有這個願。

  所以要想在臨終的時候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一定要發起真實的信願,所以到臨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聖眾都現在其前。這些聖眾都在極樂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薩,他們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都是跟你有緣的人,過去生中你跟他們在一起都是同參道友,他們念阿彌陀佛他老實,他真放下了,所以他早就往生了。咱們呢?還是放不下,口念彌陀,心念娑婆,所以還得輪回,又回到這個世間,成這個模樣。好不容易這一生很幸運,又遇到佛法,聽到淨土法門,遇到《無量壽經》,把這個經的道理真聽明白,發起真實的信願,到臨終的時候感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這些同參道友看到了,那真的是歡喜,「老兄,你終於來了」,跟著阿彌陀佛來接你來了。都給你鼓掌,給你散花供養,迎接你去極樂世界作佛去。所以到極樂世界咱們一點都不會寂寞,那裡的同參道友非常非常多,天天在一起,和樂融融,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所以彼此之間絕對不會鬧矛盾,那肯定是最和諧的一個世界,大家只有共同的心願,廣度眾生,早成佛道。假如你要不往生,那說老實話,你才是真正寂寞,你這一輪回,你這一生的親人你是一個也不認識,即使見了面,換了形體了,你也不認識,那才叫做孤苦伶仃。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你看阿彌陀佛來接引,『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在須臾之間,是速度非常快。極樂世界,經上講距離我們這兒有十萬億佛國土,那是天文數字,一個佛國土是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十萬億這太遙遠了,但是你「須臾間」,就是剎那間,轉眼的功夫就到了。為什麼?因為這個虛空法界裡面實際上是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這個時間、空間、距離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我們的妄念執著變現的境界。那麼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入一真法界,到臨終的時候,你就現前入一真法界,超越所有的時間空間,一真!一真法界裡面沒有距離,沒有空間和時間。所以一彈指的功夫,你就看到自己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當中,在蓮花中化生。你的身相,七寶池中自然化生出來,化生不是說從小到大這麼長起來的,不是,這是一剎那,你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也是這樣的殊勝莊嚴,這是不可思議,是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這是講你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的智慧德能受到阿彌陀佛加持以後,你都能恢復,這個是很稀有難得。你跟八地以上的菩薩同一個境界,一到極樂世界,立刻就得到,所以智慧勇猛。這個勇猛到什麼程度?那就是跟八地菩薩相齊,那你的神通自在,幾乎是跟等覺菩薩都差不多了,前面經文已經講得很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等等,這就不再重復。下面世尊很慈悲,苦口婆心重復的叮咛我們,我們來看經文: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是故阿難』,是因為上面所講的事實真相,底下是世尊對我們的叮咛勸勉。『其有眾生』,佛跟我們這麼一講,我們馬上要直下承當,這個「眾生」是自己,不能講這是別人,跟自己無關,那就錯了。『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我們很想就在今世,就在這一生當中見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如來。大家想不想?想,底下告訴你怎麼做。『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你要發起這個菩提心,一心一意專求淨土,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早點去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唯一的願望。所以你肯定能夠一向專念,所以『復當專念極樂國土』,你專求極樂世界,那你就專聽《無量壽經》,專念極樂國土依正莊嚴,這個極樂國土依正莊嚴全在《無量壽經》裡面。

  所以我跟師父報告,我說我從今以後,就將《無量壽經》做為我一門深入的學科,其它的經典我統統放下。為什麼?因為我就是今世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專念極樂國土,那極樂國土就在《無量壽經》裡,所以一部經,一句佛號,一向專念,那我們肯定往生。師父原來還勸我,你可以學《華嚴經》,《華嚴經》還要不要學?現在暫時不學了,什麼時候學?等到你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那《華嚴經》是阿彌陀佛給我講,他老人家親自給我講,那學得最圓滿!那麼念阿彌陀佛,等到真的有一天念到了理一心不亂,你開悟了,那你《華嚴經》你就會講了,你講的境界都是你自己的境界,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所以這專非常重要,專你才能夠對經文熟。如果經文不熟,你很難提得起來,特別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你會忘了菩提心,忘了信願。如果你對經的經義不明了,你會有懷疑,所以跟阿彌陀佛就不相應,所以專很重要。

  底下又說,『積集善根,應持回向』。什麼是「善根」?世間法講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沒有貪瞋癡這就是善根,那我們要積集這個善根,做善男子善女人。除了這個以外還不夠,還要積集佛法的善根,出世間善根,那就是精進。精是專精,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就進步,這叫精進,也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我們每天就是干這個,念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求生淨土。那麼你積集這個善根,應持回向,回向就是我專為往生極樂世界干這個事,就一個目標,所有的善根都回向這樁事情。『由此見佛』,這個「此」,是講前面的這些條件,你依照佛講的方法去修學,你這一生就一定能見佛。『生彼國中』,你當然,見了佛,佛就接引你到極樂世界,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這個「不退轉」,是圓證三不退,證阿惟越致菩薩,一生決定成佛,這個佛是圓滿佛。

  所以你看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果報和利益,我們聽了之後要振作,要努力的依教奉行,可不能當面錯過。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是講中輩往生的: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先看到這裡,這裡講的中輩往生的人,那麼他的功夫就比不上上輩往生的人。也就是說他的業障比較多一些,那麼上輩的人業障都捨棄了,中輩的人他也在捨,捨得不干淨,所以得到是中輩。那具體而言,經文所說的,『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上輩的人是「行作沙門」,能夠行作沙門,才能夠大修功德。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這個沙門不是一定要出家,身體不一定出家,但心是出家,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點染著都沒有,一切放下,就叫行作沙門。沙門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這就是大修功德。中輩的人他的心願行持比不上上輩,雖然他做不到上輩這樣的行持,可是他還是一樣『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照樣是中輩的標准條件,前面已經講了,這裡就不再重復。所以我們要重視發菩提心,菩提心前面再加個無上,那就是作佛的心,發願往生成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底下經文又給我們說,『隨己修行,諸善功德』,這個是中輩所修的因。「隨己修行,諸善功德」,是告訴我們,我們在修積功德的時候,要懂得隨自己的力量,隨緣隨分的來做,不可以勉強。這個善是指善事,譬如說我們弘法利生,這是善事,我們在佛門裡面印經、印光盤布施,或者是甚至建道場,請法師弘法,這都是諸善功德,但是不可以勉強。有的人做,他心發得很大,自己錢不夠,他借錢去印經,借錢去布施,搞得自己一身債,生活很煩惱,壓力很重,這就不是隨己修行了。所以做這些事情不可以勉強,你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盡到了心就功德圓滿。如果勉強超過自己力量,那不僅沒有功德,反而是造業。功德是什麼?清淨心,你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你為了逞能,你去勉強,那不就是心不清淨了嗎,這不造業了嗎?那麼所得的福報也僅是人天福報而已。所以這個我們要懂。

  『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這個「齋戒」,我們這個意思要搞明白,不能夠看到字就是依文解義,那是三世佛冤,佛都喊冤枉,你理解錯誤了,佛不是這個意思。齊是什麼?是不是說持午就叫齋?很多很喜歡戒律的人他持午,那非常的嚴格要求,過了點絕對不能吃。那麼自己持齊,看到別人過了中午還吃東西,心裡就生輕慢心,自己覺得了不起了,看不起別人。自己持戒,所謂戒律精嚴,威儀十足,看到別人犯戒,又起很多貢高我慢,甚至去批評人、毀謗人,那這個齋戒說老實話只是個形式,根本沒有效果,不僅沒效果還造業。所以意思我們要搞清楚,什麼叫齋?齋心,這個齋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心叫齋。戒呢?是身口意的造作沒有過失,這叫戒。所以奉持齋戒也就是說我們要修清淨心,我們自己身口意的造作要防非止惡,這叫持戒。那麼持戒的標准,最低的標准,要五戒十善得做到,這是我們師父常講三個根你要落實,三個根是根本戒,這個基礎沒有,說持戒那是假的。你譬如說《弟子規》你沒做到,《感應篇》你沒落實,你不可能修十善,你不能持五戒,五戒肯定會犯,持不了。所以要認認真真的把三個根扎好,那麼心要清淨,通過不斷的熏習經教,一點一點的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把五欲六塵享受放下,把貪瞋癡慢放下,這就叫奉持齋戒。真正你做到身心清淨,你沒有病,你會很健康。

  「起立塔像」這是講利他,「奉持齋戒」是自利,起立塔像是利他。要知道塔是塔寺,是道場,像是佛像,在道場裡供養佛像,這是表法。什麼是道場?在古代的寺院叢林都是學校,都是弘法的這麼一個地方,所以道場是弘揚傳播佛法的地方。那現在科技發達,這道場的形式不一定采用過去寺院叢林的那個形式,你譬如說我們這裡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是個教育協會,辦教育的,這個不是寺院,但是它是真正的道場,弘道的場所。那還有呢?現在的媒體,這些工具,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絡、報紙等等,都能夠傳播佛法。那麼很多人發心印光盤流通,把法師講的這些經教送給別人,這也叫做起立塔像。你供養佛像要知道,什麼是真供養?供養當中法供養最,你去流通法寶,你去促進佛法的弘揚,護持這些法師,使他們能夠弘法利生,這都是起立塔像。所以我們要結合現代的情況,懂得將佛法現代化、本土化。那麼我們師父上人現在采用的衛星頻道,華藏電視台每天二十四小時播放講經,這就是道場。這個網絡天天播放,師父天天在攝影棚裡面講經,公播出去,這就是道場。還有無數的光盤、無數的經書流通,這都是道場。所以我們還要做這個事情,要懂得該怎麼做,不是說一定要把錢扔到土地裡頭,建那些琉璃飛瓦,古代叢林那種道場,那花錢很多,但是效果就未必有直接用網絡衛星來傳播的那個好。

  『飯食沙門』,「沙門」一般講出家人,當然廣義上講就是修行人。弘法的人、修行的人,我們來供養他,因為他要修行,要專精在他的法門上,譬如說講經的人他要研習經教,參禅的人他要專注在自己的禅修,念佛的人他要專注念佛,那我們如果能夠保證他生活的供養,讓他沒有憂慮,不要為衣食來操心,這就是「飯食沙門」。就是供養他飯食,供養他的生活物質,讓他不缺乏,所以能夠安心辦道,古德講的「法輪未轉食輪先」,假如吃都吃不上,你說他不憂慮,這也是很難做到的。所以保證他的衣食無憂,這就是飯食沙門,這也是功德。飯食沙門,不是說供養得很豐盛,不需要。佛門裡面講四事供養,就是供養四樁事,一個是飲食,一個是衣服,一個是臥具,一個是醫藥。飲食只要吃得飽,能夠很好的修行工作就可以,不需要講求美味。衣服只要能夠遮體防寒就可以,不需要華麗。這個臥具,在印度的時代,因為都是樹下一宿,所以就是一張布,鋪在地上打坐用的那叫臥具。現在人說在樹下一宿恐怕也很難做到,總有一個小房子住一住,那麼這就是屬於臥具類。醫藥是生病的時候給他醫藥。這四事供養,我們在生活上照顧這些修行人。

  底下說,『懸缯然燈,散華燒香』,這是講宣傳佛法。這個「缯」是指幢旛,在古代一個寺院叢林每逢要講經了,它要出一個訊號,往往在廟外面,廟的前面有個旗桿,這個旗桿上面如果樹著幢,這是表示今天廟裡面有講經的法會,大家可以來聽經了。如果是樹這個旛,就說明有佛事,大家也可以參加。所以幢旛是等於通知的一種工具,那我們現在不需要用這個工具,譬如說今天我們講經,锺老師回來了,講經,你給同修們打個電話,「別忘了,今天晚上有講經,你們來聽聽」。這就是等於懸幢一樣的意思,樹立法幢。甚至你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你可以發一點傳單,告訴他,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哪一個時段是哪個人講經,我們這裡一天就是不同的時段不同的講經,都可以告訴別人。甚至登個報紙,登個雜志什麼的,這都是屬於高樹法幢,讓大家知道有這個訊息,來不來是他自己決定,我告訴他,但是我絕不拉他來,讓他自願來,這是指做廣告。

  「然燈」,這個燈,在佛前供養一個燈,是表法,是什麼意思?代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古代都是點蠟燭點油燈,這個就看得非常的清楚,蠟燭燒到最後就燒盡了,油燒干了燈才滅。這都是什麼?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現在電燈就看不出來了,但是我們要懂得它的表法。這就說明什麼?我們要發這個心,去全心全意宣揚佛法,雖然自己很忙很累,但是為了讓眾生能夠得到佛法,我能夠不怕苦不怕累,捨己為人,犧牲奉獻,這叫做燃燈。不是只搞個形式,你在佛前點上一千盞燈,但是眾生需要佛法你也不肯給他,那這只是搞形式,佛也不歡喜,佛要你那燈干嘛?他才不要你那個燈,他要的是你從中覺悟,燃的是你自己的這個心燈。那麼燒香,散花燒香也是這個意思,散花是講宣傳,廣散香花,讓大家都能夠有機緣聞到佛法。所以你把光盤散布出去,這也就是散花,他聽了光盤給他種了善根,甚至你把我們的網址告訴他,你所有的朋友都勸他們來看這個網站,聽佛法,這也叫散花。形式是多樣的,自己要有智慧,想方法讓更多的眾生覺悟。燒香這個香也是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這是我們平常日常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接物,都要不離開戒定慧,這叫燒香。

  『以此回向,願生彼國』,這些功德我們修積下來,統統回向求生淨土,其它的都不求。那麼你有這樣的因,你就會有底下的果。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一段中輩往生的果,相對於上輩來講就沒有那麼殊勝,但是也不錯,也很好。這種人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化現其身』,那麼大家聽了這個話,也不要執著,是不是前面上輩的人是阿彌陀佛真身來接,我是中輩,只有化身?那就分別執著,不需要。說老實話,來接引的都是化身,佛有無量無邊的化身,只是佛那個身相是因為各人的那個清淨心的程度感應不同。那麼佛他的法報化三身是一體,所以不需要去執著他,來接就好,決定跟著他走。你一分別執著,佛來是什麼身,他拿的蓮台是金的還是銀的,這一分別,反而把淨念給失掉了。

  那麼『光明相好,具如真佛』,這來的化身佛跟真佛沒有兩樣,實際上三身是一體。『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這跟前面一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統統前來接引,圍繞著你,讓你能夠生起無上的歡喜,信心堅定,而且這一加持你,你功夫往上提升。那麼『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你跟著這些佛菩薩到極樂世界去了,那麼極樂世界怎麼去法,你都不用操心,只要見到佛來,他就會「攝受導引」,他帶你去,你不用自己操心,極樂世界在哪兒?我怎麼個去?那些統統不用你操心。那麼一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住不退轉』,也一樣得『無上菩提』,跟上輩一樣,只是花開見佛時間要慢點,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可能成佛沒那麼快速,比上輩要慢一點,那沒關系,只要往生就好。

  『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這個「功德」和「智慧」得靠自己修,佛就幫不上忙。佛能夠幫忙的,是他給你加持,讓你能夠得到神通道力,你的受用,這佛可以給你,你的受用跟阿惟越致菩薩是一樣。可是功德智慧,這是講我們自己斷煩惱的功夫,一般講三大類的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煩惱斷得愈多,當然你品位就愈高。像我們現在一品煩惱都沒斷,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然功德智慧是最淺的、最低的,但是不要緊,你即使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你也是無量壽,你的相好、福德、受用跟所有的佛菩薩沒兩樣,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平等法界,因此得到十方諸佛贊歎。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先看到這裡,這下輩往生的人,那麼功夫又差一等。這種人『假使不能作諸功德』,他不是不想做功德,他想做功德,但是他能力不足,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像前面上輩的人,行作沙門,大修功德,他只是羨慕,他做不到。中輩的人「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他也很想做,可是自己生活困難,真的是養活自己都很艱辛,更何況要做那些事情,他確實不容易做到。那麼這種人的福報很小,所謂業障比較重,可是不要緊,一樣能往生。那怎麼往生?『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看這就行。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平等,你這個福報大的、福報小的,你這個業障重的、業障輕的人都可以,他的條件都是一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修的因相同,你的果也相同,果就是往生成佛。

  那麼這裡說到的不能作諸功德,還有一個要注意,這個功德雖然不能夠自己獨立來做,但是可以做隨喜功德,普賢菩薩他修隨喜功德,隨喜功德跟自己做的功德沒兩樣。譬如說看到別人做功德,你能生隨喜,你贊歎,你由衷的高興,好像自己做的一樣,雖然你自己沒能力做,別人有能力做,別人做跟我自己做是一樣的,你沒有一點嫉妒,你不會嫉妒他,你隨喜他,你跟他的功德一樣,這個就是你善用其心。如果你不會用心,看到別人修功德,你嫉妒他、障礙他,不僅沒有功德,那真的是造業,往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善用其心最重要。你懂得用心,你即使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可是你心發得很真,你也能得上輩,上輩是大修功德,你天天都修這個隨喜功德,你也叫大修功德。譬如說看到法師出家行作沙門,講經說法,利益眾生,雖然你沒有這個緣分,但是你很隨喜,你很護持,哪怕是為這個法師倒一杯水,他渴了你給他喝一杯水,你心裡由衷的去贊歎去護持,你的功德跟這法師一樣。甚至比那法師還大,怎麼說?那個法師要講經說法了,生起名聞利養的心,他就會墮落,你不會有名聞利養,你默默無聞,你功德都保全下來。所以你比他還厲害。所以這是懂得用心,不用出力也不用花錢你就修了功德,所以這個要懂得。

  底下說的,『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你聽到淨土法門,就生歡喜心,是由衷的高興,「我這一生真是大幸,得到了這麼好的法門!」真的我遇到很多同修跟我講,他說一聽到老法師講經,那都是抱著那個電視機從早聽到晚,晚上可以不睡覺,太高興了,他也不困也不累,為什麼?人逢喜事精神爽,聽得歡喜,他就不用睡覺了,吃飯都忘了,廢寢忘餐,歡喜心令他能夠做到這樣。「信」是真信,「樂」是愛好,對這個法門一點疑惑都沒有,以一顆真誠的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你根本不用做什麼,你真有這個心就行了,你就決定往生。『以至誠心,願生其國』,你的心真誠到極處,至誠。那麼真願意往生,那這個世間一定什麼都要放下。有了這樣的條件,底下經文告訴我們果報: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種修行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他夢見阿彌陀佛,因為他的功夫比較淺,比上輩中輩要淺,上輩中輩他是看得非常清楚,臨終見佛。那麼這個下輩的人他是夢見,這個夢見不是說真的睡著了在那夢境當中見,不是那意思,你還是臨終見到,你頭腦還是清醒的,只是什麼?你因為有業障,所以你雖然清醒,你不能做主。譬如說你重病,身體可能不由自主,甚至說不出話來,臨終見到佛來了,你很想告訴別人,增強別人的信心,但是你說不出來,太虛弱。那有的我們送往生的時候也會見到這種情形,有的人他就會流眼淚,那是太激動太歡喜,那個眼淚是激動歡喜的眼淚,有的就會笑,但是他沒有辦法去表達,這種人就是屬於像夢見,就不是那麼清晰,如同作夢,但不是作夢,他是很清楚的。這個似夢非夢,自己清楚。那麼『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比中輩差一等,品位比較低一些。這裡講到的上中下三輩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把三輩開出九品,講得就更詳細了,每一輩就有三品,上、中、下,上輩有上中下,所以三輩九品這麼來的。大致原理這部經已經給我們講清楚了,只是在每個人斷煩惱的功夫上有差異,才形成三輩九品,這是論自己的斷煩惱的功德和智慧。如果論福德神通受用,決定平等的,沒有三輩的區別,這一點我們要注意,一到極樂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全是阿惟越致,全得到平等的神通受用。

  末後一段經文,慈舟大師講這部《無量壽經》,他講的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那個初稿的版本,那時候是分成三十七品,後來改成四十八品。慈舟大師講那部經的時候也做了個科判,他判下面那段經文是「一心三輩」,那是講不是專修淨土的人,修其它大乘法門的人,他們得到的果報。這個法門接引所有修大乘的修行人,不管你修什麼宗,禅也好,密也好,教也好,凡是大乘宗派,你只要真正修,真正也得到清淨心,你回向求生淨土,一樣也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它的所被根機非常的廣泛,不是專接引專修淨土的人,其它法門就不接引,不是,阿彌陀佛統統接引。但是一定要修大乘,小乘不行,小乘心量小,他沒發菩提心,往生淨土必須得發菩提心。所以這個法門,古德講「小乘種不生」,小乘的那種根性的人不能往生,就是你只為自己,你不肯為眾生,對不起,你跟極樂世界無緣。所以一定要發起大菩提心,要能夠捨己為人,要能夠為度盡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我們來看經文: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這個「住」是講的心安住,安住在大乘佛法當中。不論是修哪個宗派的,只要是大乘就可以。那什麼叫住?你要得到清淨心,『以清淨心,向無量壽』,這個是條件,你修其它的法門還是要得到清淨心才行。清淨心沒得到,那對不起,你往生不了,因為這個法門叫心淨則佛土淨。那怎麼才能得到心清淨?最重要的是要專,你不論修什麼法門,你只要專一,你就容易得清淨,所以《三字經》上講,「教之道,貴以專」,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這清淨心才能得到。所以無論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他只要願意求生淨土,回向往生,都能往生,但是要專。所以我們不要一定要求別人改他的法門,不必,他就修他自己的法門就行。哪個法門都是佛講的,都是好的。那你喜歡這個法門,你就認真修下去,不要改變,一門深入,得到清淨心,然後「向無量壽」,你向阿彌陀佛,回向求生淨土。『乃至十念,願生其國』,你到臨終的時候能夠十念也行,如果你平常也修十念就更好。像我們師父講九次十念法。那麼《禅門日誦》裡面我們也看到,你看修禅的人晚課也要念《阿彌陀經》,也要念阿彌陀佛,這都是什麼,修淨土的資糧,叫禅淨雙修。那麼修密的,密淨雙修,就是修其它法門,你回向淨土。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你願求生極樂世界,你對於甚深的妙法要生信解。甚深法是什麼?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這個淨土法門,你要對這個法要透徹的明了,那你才能往生。如果信解沒有,說老實話,你那個願也不可能真。所以願是在信心上得來的,信是通過解得來的,理明信深,願切行專。『乃至獲得一念淨心』,這個非常重要。清淨心,一念是沒有妄念,你專一。『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你念阿彌陀佛要用什麼心?清淨心念,一念心就是清淨心。

  那麼這個人『臨命終時』他得到什麼果報?『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在臨終的時候,當然也要看他自己功行的淺深,如果功夫淺,瑞相就比較少,就好像剛才講的下輩往生夢見彼佛一樣,他臨終不是那麼清晰。如果是功夫深的,清淨心他這個功夫很深,那麼見到就很清晰,他也能上輩往生。所以「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只要見阿彌陀佛,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到了極樂世界,永不退轉,必定成佛。從這個方面我們看到,修其它法門的人也是要得到清淨心回向淨土,他才能夠往生。這個「一念淨心」很重要。那麼一念淨心,還要加上願生彼國,如果你得到一念淨心,你不肯發願往生那你也不能往生。

  你看虛雲老和尚,他修禅定功夫很深,他是發願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他去了,他沒往生極樂世界,他去彌勒淨土了,那是什麼?他的願不同,但是他得到一念淨心,只要他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他一念心起來要發願往生,他就能去,可是他不願意去當然也就去不了。所以這是看你自己的願,你修其它的法門只要回向往生就決定往生。那麼西土,就是印度,古印度,馬鳴菩薩、龍樹菩薩他們都是發願往生,他們不是專修淨土,像龍樹菩薩是八大宗的祖師,人家是初地菩薩,所以他只要願意往生他也能往生。那麼中國的智者、永明大師,智者大師,天台宗,教下,永明延壽禅師是禅宗的,宗門,那麼他們也發願往生。永明延壽大師到晚年從禅轉向淨土,他就成為淨土宗的祖師,淨土宗六祖。那麼這種都是清淨心得到了之後發願往生。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這一品的經文就講到此地。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四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二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