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十五頁: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這一章跟前面「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兩章,是本經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導我們怎麼修行才能夠往生淨土。上面一章主要是給我們說明上輩、中輩、下輩往生的條件,講完三輩之後還說了一個修其它法門一心三輩,能夠得到一念淨心回向往生,也能得到。這說明往生淨土絕對不是說我們只有專修淨土才能夠往生,修其它的法門也能夠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就在於我們得到清淨心的程度,如果我們清淨心的功夫深,那麼往生淨土的品位就高。譬如說你已經得到了事一心不亂,你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在凡聖同居土,而是在方便有余土。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亂,就相當於禅宗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那麼你往生極樂世界就在實報莊嚴土。所以這個條件關鍵是我們得到清淨心的程度。
這前面講的只是原則,還沒有細說。第二十五章的經文是補充前面三輩修行的這個因和緣,三輩是果,因和緣很重要。我們來看本章的經文,如何能夠真正往生,以及得到往生的相應的品位,這是『往生正因』裡面所介紹的。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
先看到這裡。這一章,這第一段的經文是補充說明上輩往生的因緣條件。這個『復次阿難』,就是世尊接著叫著阿難,底下說的經文就很重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善」字。什麼人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必須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你這三個條件都具足了,才能夠稱為善。所以我們不能夠忽略這個字,首先我們這個心要善良。這個善根,包括世間善根和出世間的善根,世間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那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貪瞋癡,有貪瞋癡就叫不善,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努力的斷煩惱、改習氣,讓自己的心善良起來,這是世間善。出世間的善呢?那是講要精進,菩薩唯一的善根就是精進,認定了目標,認定了方向,我們這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勇猛精進,對於世間一切都要放下,這個就是出世間善,這叫善根。福德是什麼?福德是你真干,聽到了這個法門你能夠相信,這是你的善根,那麼信了之後你得真干,真干是福德,不肯真干的沒福。那麼真干,再加上我們有好的因緣,這一生能遇到了淨土法門,遇到了《無量壽經》,遇到善知識能把這部經的經義給我們講清楚,這都是非常殊勝的因緣。那麼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善字你就圓滿。
『聞此經典』,這個「經典」就是講《無量壽經》,「聞」字很重要,聞是說明什麼?你真聽明白了,不是說我聽到這個《無量壽經》,我聽一遍,懂了,知道了,聽一遍之後反正聽過了,那個有沒有聞?未必。你真正能聞,底下講的『受持』你就做到了,「受持」是什麼?受是接受,持就是不會失掉,你真正接受了這個法門,沒有任何的懷疑,有懷疑你沒接受,接受了的人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要把經裡頭的道理,佛的教誨,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這叫受持。所以「聞此經典」,你的這個聞字的標准,是看你能不能夠受持。如果說我受持還不能落實,就是你在生活當中用不上,你不能夠把經典變成自己的生活,跟生活脫節了,這你沒有受也沒有持。
那麼怎麼辦?還得在聞上下功夫,你得多聽,你聽明白了,你就會知道怎麼樣在生活中落實。那麼受持,第二要『讀誦』,讀誦第一個目的,我們天天讀這部經,是把它讀熟,不要忘記。佛的教誨我們能夠念念不忘,天天讀,天天提醒自己,提醒自己要受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那麼第二個你讀經,恭恭敬敬的讀,讀得清清楚楚,這叫修戒定慧,這是自利。另外讀誦也能利他,你把經認認真真的讀,讀得很清楚,周圍的眾生就得到利益,即使是旁邊沒有人來聽你讀經,你要知道,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那太多了,鬼神非常非常多,在我們旁邊他聽到你讀經,他也受益。
所以讀經怎麼個讀法,就是一定要把它讀得非常清楚,不可以趕時間,有的人《無量壽經》半小時都不用就把它讀完了,他自己都不知自己讀什麼,不要追求速度,要追求質量。我們讀經要字正腔圓,就好像你上台演講一樣,把這一句經文一字一字讀出來。譬如說這句經文,「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你看一個字一個字讀得清清楚楚,真的不用講你就明白意思了。會讀經的人他那個句子段落清晰,句讀分明、抑揚頓挫,不用講,那意思全明白了,這利益眾生。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剛剛開始沒接觸佛法,他就是聽到人家讀《金剛經》他開悟了,然後去找五祖,最後得法。你看讀《金剛經》可以令人開悟,所以讀經也是利他。
「讀誦」底下又說,『書寫』,「書寫」在古時候主要是為了流通,因為以前的印刷術不發達,一部經通常都要靠手抄,所以你把它寫下來,寫一部,把這部經送人,這是流通。古人寫經那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得工工整整,這是對經典的尊重,敬重法。所以寫經,那個字一定要寫得很工整,不能用草體,寫得太潦草了這是不恭敬,別人也未必看得懂,最好是用正楷寫。那麼更有人寫經的時候,他寫一個字去洗一個手,真的有這樣的人。我過去,在二十二歲那年,我跟我母親上普陀山,在普陀山上就拜會了一位老和尚,他是閉關在關房裡面抄寫《華嚴經》,他就是這樣,寫一個字去洗一次手,《華嚴經》從頭到尾抄下來,真正叫修行,那心裡多清淨!那麼在現代來講,我們流通經典不需要用書寫了,印刷術發達,我們可以請人,毛筆字好的,讓他寫一遍,然後我們就拿去影印,這是一種方法。像現在我們師父曾經也流通過一些經典,《無量壽經》有專門用毛筆字寫的經,毛筆字寫得非常工整,我們去印那個經典,讓人看了生歡喜心。還有印刷體的字,也是非常的清楚,大家拿到這個經本,你看這個字多麼清楚,又夠大,老人家看這個經恐怕都不用戴眼鏡就能看到。所以經要印刷,那個字體、那個紙質都要選好,要印得精美,讓人捧到手上自然就生歡喜心、生恭敬心,不可以拿最差的那個紙質,為了省錢,印得糟糟的一本,人家看了之後都不生歡喜,就把它扔到一邊,這不就等於慢法嗎?所以印經典,包括印光盤,印佛菩薩的像,都要印得精美,看起來很典雅、很高貴、很厚重,讓人一看,他自然就生起恭敬心。
底下又說『供養』。「供養」包括范圍就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都是屬於供養。供養比布施在心上更加恭敬,布施可能是平等的心,甚至是上對下的心,供養是下對上的心,他裡頭很恭敬,所以誰修供養?普賢菩薩,他供養一切眾生,他是修這種大供養。那麼《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的供養,特別說到,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供養法是最殊勝的供養。那麼法供養當然你流通經典這就是法供養,你能夠講經弘法這也是法供養。那麼這個法供養包括的范圍也是很廣的,你看普賢菩薩給我們講了七類法供養,這裡我們要說一說,大家知道怎麼修法供養,這是修最殊勝的供養。
第一種,「如說修行供養」,就是依教奉行。你看法供養裡面第一個事情不是要你去供養眾生,是讓你自己依教奉行,這就是法供養。實際上來講,你自己修好了,你就能夠利益眾生。有的人發心,也是很大,一發心就要想著我要去弘法利生,我要去教導別人,但是常常碰壁,常常搞到自己也煩惱,別人也煩惱。為什麼?你自己都沒有如說修行,你自己沒有依教奉行,你教別人依教奉行,那肯定別人不服。所以下手處從自己下手,修行先修自己,不能去修別人,修別人只會鬧矛盾。真正把自己修好了,別人也就好了,你就感化了別人。
那麼怎麼樣依教奉行?我們要承認,我們自己都是中下根性的人,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己,我們不是那個上上根,不是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一聞千悟的人,我們是業障、煩惱、習氣都相當重的人,所以從哪下手好?一般來講都要從經典,聽經聞法下手,要依靠經典。經典第一你要熟讀,我們經典也不要讀多,譬如說《無量壽經》,我們就專讀《無量壽經》,一門深入,把它讀上三千遍,你這經文就很熟,而且你的心也定下來了,心清淨,這是第一步。所以讀經不是說讓你把這個意思要搞明白,先不需要,先讀,讀到你的心定下來了,然後你再求解,求解是第二步。如果心不定就去求解,就聽,就去研究,往往妄念不僅不減少,可能還會增加,這是什麼意思?次第搞錯了,所以先要修定。
所以你看很多英明的老師指點學生,他都是什麼?給學生一個任務,就讓他認認真真的去做,做上個幾年,他的心就定下來。這個任務,有的可能讓你去砍柴,有的可能讓你去燒飯,干活,有的可能讓你去抄經,包括什麼?讀經。做這些事情,看起來很枯燥,但是什麼?把心定下來。你心定下來了,你才是個法器。心浮氣躁,你不可能接受大法,聽經說老實話你也聽不懂,那麼定下來之後才開始深入研究。這個研究也不是說你常常在那裡思考,想這個經是什麼意思,也不需要。你這個解門就是聽經就好,你心定下來了,你就這樣聽,聽懂了就懂,聽不懂不需要去思考,可以重復的聽,聽的遍數多了,自然你就開悟。這是求解,解一定要圓,圓解,圓解就沒有障礙。經典拿過來,不會跟其它的經典發生沖突。那麼法門與法門之間也不會沖突,不僅是佛法裡頭的不同法門沒有障礙、沒有沖突,其它宗教的典籍你拿來,實際上也沒有沖突,你能圓解。那麼解圓了,是什麼樣的現象?你的心量就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你看一切眾生,確實你都能承認他就是諸佛如來,這叫理事無礙,這是大開圓解。圓解之後就有圓行,行門上講就是事事無礙,所以你這樣的修行,叫供養,如說修行供養,這是第一個供養。上供諸佛,下供眾生,中供佛性。
第二種供養叫「利益眾生供養」。利益眾生,著重在事上講,佛弟子起心動念都要利益眾生。佛講「饒益有情」,饒是豐饒,不僅要利益眾生,而且要以最豐饒、最殊勝的利益來供養眾生,我們要用這一種願心。所以佛弟子心量要大,不可以小器,看到別人得到點利益了,自己還覺得心裡不平,小器!這個跟佛不相應,要用最豐饒的利益供養他。那麼對眾生最大的利益是什麼?確實就是讓他們開悟,只有開悟才能真正離苦得樂。那麼一般來講眾生你說一下開悟,很難,都得從基礎學,基礎就是三個根,第一個根《弟子規》,先讓他們學習《弟子規》,明白了該怎麼做人,懂得怎麼做人,他就有幸福人生。譬如說我們有能力的,我們給他講解《弟子規》,或者是我們來整理一些大德老師所說過的、所講過的《弟子規》的課程,不僅讓中國人能聽到《弟子規》,還得讓外國人聽到《弟子規》。把《弟子規》這些課程最好翻譯成英文,讓外國人聽到,《弟子規》,中國的文化這麼好,他們也受益。我們曾經就在澳洲也講解過《弟子規》的課程,那些澳洲人他們聽了之後都點頭,說做人就該是這樣。雖然他們不懂中華傳統文化,可是跟他們一講,他們都贊同,為什麼?這是人性。所以做人就該是這樣的,這樣才能幸福美滿。這些都是利益眾生。
第三,「攝受眾生供養」。佛、菩薩他能夠攝受一切眾生,只有攝受眾生才能夠讓眾生學佛。攝受的意思就是吸引他,讓他很喜歡親近你,感覺到在你身邊很有親切感、很有安全感,你很可靠,這是佛菩薩的慈悲能夠攝受他們。我們就得學,學佛的存心、學佛的行為,讓一切眾生都能生歡喜心,這樣他們才能跟你學佛。所以我們讀經,該怎麼讀?譬如說《無量壽經》,它是講阿彌陀佛的行誼,阿彌陀佛的存心。佛是怎麼用心,佛是怎麼待人接物的,我們在經典裡學習這個,然後用到自己的生活上,你就能攝受眾生。從家裡人開始攝受起,家裡人是最親近的。所以學佛的人最關鍵的第一先度家裡人,如果家裡人度不了,你想去度外面的人,告訴你不可能。
我自己就是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像我現在家裡父親、母親,還有我一個庶母,爺爺奶奶,最親近的人,全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當然度他們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我父親,他是非常頑固,無神論者。但是你要有耐心,要盡你的真誠心、愛心、孝心,把他們轉過來。要相信至誠感通,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你的心誠到極處了就能感動人,就能讓他頑固的心融化。過去我父親是非常反對我學佛,到現在他在兩個多月前給我主動打電話來說,「我支持你弘法利生,我支持你出家!」,我聽到了之後那時候又歡喜又驚訝,這個態度跟十多年前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乃至到我辭掉工作的時候我都不敢告訴他,怕他生煩惱,慢慢的去給他先講個方便語,說我是從大學裡請個長假,慢慢的跟他說。因為有十多年的這種基礎,所以他現在就能放得下。所以就感覺到,把家裡人度了之後,你在弘法的路上不會有障礙。假如你家裡人不度,你想出來弘法,肯定很多障礙,這得由近及遠。
那麼你要怎麼攝受眾生?你就得要認真的去學習,那麼學習當然最好的方法是跟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我自己就感覺到很幸運,我常常有這個機會親近師父上人。當然這個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緣,我感覺到肯定不是這一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可能我也是跟著師父上人學的,所以有這個緣分。不僅說是聽他講經而已,還要看他如何待人處事接物,如何進退應對,這都是學習的地方。所以親近善知識,善學的人肯定是仔細觀察,看他平常怎麼樣去說話,怎麼去應對,怎麼處理問題,事情來了你看他怎麼反應,從這裡就學到很多東西。從他的一言一行當中去體會他的存心,他的存心真的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沒有自己,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學習。如果你真正沒有私心了,那麼你跟一切眾生在一起,一切眾生都很歡喜,誰不喜歡大公無私的人?誰喜歡自私自利的人?那麼反過來說,如果我讓眾生生煩惱了,這肯定是自己有自私自利,這話能講得這麼絕對嗎?真的。譬如說有的人光顧著自己修學,沒有顧到眾生的情感,沒有想到眾生能不能接受,所以這種方式可能很激進,也會讓眾生生煩惱,這不也是自私自利嗎?所以攝受有無量的善巧方便,這要你用智慧去靈活運用。當然隨著你修學的進步,你會愈用愈純熟,到最後是爐火純青。
我們師父,我真的非常的佩服他老人家,那都是在攝受眾生方面是爐火純青、任運自然。即使是對其他宗教的人,你看所有宗教領袖對他都非常的恭敬,他跟其它宗教交往的時候,他沒有說佛教好,你們宗教,你們講的就比佛教差一截,他沒這麼說,他說什麼?所有宗教都是第一,所有的經典都是神聖的教誨,我學習你的宗教,我是做神的學生,最虔誠的學生,我恭敬的來學習。他不僅這麼說,真的是這麼做的。如果只說不做也騙不了人,特別是人家宗教長老,那都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們也是修行人,他們也能看出你的心是不是真誠。用真誠心攝受眾生,所以得到一切宗教人士的敬愛。這個講的是攝受眾生供養。
底下第四,「代眾生苦供養」,眾生都有苦,那麼苦能不能代?實際上來講,代不了的,如果能代得了,佛菩薩都代我們苦就好了,我們就不用受苦了。佛菩薩願意代我們受苦,問題是我們這些苦是果,因為前生造作不善的因,感得的果報,沒得代的,都是自作自受。那為什麼這裡說代眾生苦供養?這個意思就是說佛菩薩到六道裡面示現,跟我們眾生一起生活,他也示現跟我們一起受苦,在示現的過程中讓我們能夠覺悟,這叫代眾生苦。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到我們人道來示現,他得示現個人身,真的有生老病死,有各種的苦,他在人世間你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這生活我們平常人看到很苦,接近乞丐這樣的生活。那麼佛菩薩自己有沒有苦受?他沒有苦受,為什麼?他已經無我了。無我,那苦誰受?你有我才自己受苦,你沒我了,誰受苦?凡夫都有我,執著個我,所以他就有苦受。佛菩薩來跟他和光同塵,來啟發他、覺悟他、教化他,所以這是講到示現。
譬如說我們在放焰口的法會上,往往會看到在這個焰口台對面有一個鬼王,叫焦面大士。焦面大士實際上是誰?是觀世音菩薩,他示現的。他青面獠牙,口還吐火,我們看到還挺害怕的,那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裡面現身,他來度阿難尊者,這就是示現這種同類身,那就是代眾生苦。為了眾生的覺悟,他有這樣的,接受這樣的身相,所以這一點我們也要學習。譬如說我們為了要弘法利生,那要捨棄自己自在的生活,捨棄優越的生活環境,來到這個需要佛法的地方,來講經說法,這都是代眾生苦。如果我們不講經說法,我們生活也會很安樂,這是什麼?享自己的福報。那同時你享受的時候你就忘記了眾生,眾生現在迷惑顛倒,我們要發心救他們,所以要有這種慈悲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
你看我們准備經典,也不容易,說老實話比我以前在大學裡面教書要辛苦很多。以前大學教書,我一個禮拜只上六個小時的課,我現在一個禮拜上二十二個小時的課,好幾倍!睡得都比以前少了,吃得也比以前少了,以前一天吃三餐,現在一天吃兩餐。准備這些經典、讀這些書、備這些課,也是很辛苦,但是為了眾生我們就得努力,不可以怕苦怕累。你看看師父上人八十多歲了,一天還講四個小時,現在在澳洲每天講四個小時經,他老人家這麼高齡都不休息,我們怎麼能夠喊累,我們還要休息,怎麼好意思!所以為了佛法為了眾生,我們要能夠放下自己的享受,放下自己自在的生活,這叫獻身,這叫菩提心。不能說干了一段時間累了,累了我歇一會兒,停兩天,這怎麼行?
那麼在生活上,真正修行人要盡量的節儉。現在大家眾所周知,糧食危機,糧食價格一直在上漲,很多貧窮的國家,人民吃不上飯。像海地那些人民,沒有糧食吃,拿那些泥做成泥餅來吃,吃泥!所以我們自己能夠減少一點吃的,省下一口糧,等於是供養眾生。你如果能夠有福報,你吃好一點的飯菜,你能夠吃點青菜豆腐,減少一點,你就能夠多幫助別人,這也叫代眾生苦供養。還有你的衣服,我省一點穿,我不需要穿那麼多衣服,我把這些錢節省下來供養別人,把衣服拿出去供養別人。你住的房子,譬如說你一個月要一萬塊錢港幣的房子,我調得小一點的,偏遠一點的,我換成五千塊錢一個月的房子,我省下來五千塊錢,我可以拿去供養眾生,這也叫代眾生苦供養。所以現在苦難的人很多,很多都是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生活在生死的邊緣,我們要有這種恻隱之心、慈悲的心,這才叫做有菩提心。
第五條「勤修善根供養」。善根,前面講到的,非常重要。之所以稱為善根,這個根就好比樹木,它得埋在地底下,但是它能生長。所以一切的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叫善根,我們要好好的培養。怎麼樣勤修善根?最重要的,每天要反省、要改過,這叫勤修善根。譬如說世間善,無貪、無瞋、無癡,那我們反省這一天下來,有沒有起貪瞋癡?師父老人家教我們要修五戒十善,十善是學佛人最基礎的德行,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身不造殺盜YIN,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不起貪瞋癡,要天天對照反省。能夠認識自己的過失,這叫開悟。開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就是你能夠認識自己,自己有什麼毛病習氣,這叫開悟。天天都能認識自己的過失,天天都在開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這樣修出來的。悟了之後最重要的是修行,把自己錯誤的行為,身口意的這種行為把它改過來,就叫修行。
《無量壽經》裡面阿彌陀佛給我們示現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善護三業,這就是修行。《無量壽經》把善護三業的口業放在第一,為什麼?口業最容易犯,我們很容易就會講別人的過失,已經成為習氣了,不知不覺嘴裡就愛講人家是非,講張家長李家短,老看人家不是,從來不肯反省,看自己有什麼不對。所以要善護口業,從不講人家過失、不批評別人做起。那麼善護身業,你的戒律、你的威儀常常要持好,不可以去犯。那麼意業,不起貪瞋癡慢,清淨無染。污染就是貪瞋癡這些就是污染,自私自利就是污染,執著名聞利養這就是污染,追求五欲六塵享受這就是污染。常常這樣的改過修行,這叫勤修善根。
我們一般的人修行學佛都有個好處,都知道自己大概有什麼毛病習氣,天天忏悔,都是很內疚,怎麼我又在造罪業,很想改又改不過來,這種人不少。那麼這種人算是什麼?不錯了,比世間的人好,世間人自己造什麼罪業自己都不知道,那個就非常可怕,將來墮落自己都不知道干什麼了、為什麼墮落。我們怎麼改習氣?為什麼知道自己的習氣還改不過來?原因就是熏習的力量不夠,聽經聞法不夠。聽經聞法就是提醒自己,天天聽、常常聽,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所以真正精進的人,天天經教他不斷,像劉素雲老師在家裡一天聽十個小時經。最近我們協會同修給她拜年,她告訴我們同修,現在一天念五萬佛號,然後其它時間就是聽經,一部經一句佛號,這個熏習力度那太大了,你看妄念都起不來了,什麼過失都能伏住了。
有的人說,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覺得妄念很多,不念佛還覺得沒那麼多妄念,一念佛嚇一跳,怎麼這麼多妄念!嚇得都不敢念了。實際上不是說你念佛的時候才這麼多妄念,平時就是這麼多妄念,只是平時沒念佛你不覺察,念佛的時候覺察到了,那怎麼辦?要努力去繼續念,念到什麼時候心清淨了,妄念就少了,這叫降魔,降自己的心魔。那麼念到功夫得力了,你會感覺到,你跟以前不一樣了,你覺得非常自在、非常快樂,煩惱少了,智慧增長,心地清淨,真正是得到幸福人生。待人處事接物,過失愈來愈少,以前譬如說,說話盡說錯話,盡說那得罪人的話,自己回頭還覺得哎呀真的是,怎麼這話都說出來了。等到你心清淨了,你這些過失都沒有了,做的事情都能夠做得很恰到好處,面面俱到,很圓融,很有智慧了。這種智慧,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那不是說我去預想得非常周全,靠想不行。想,往往是想到這個,忘了那個,掛一漏萬,不能用想。
今天還有同修來問我,我昨天是不是這個問題應該是這樣想法,這樣來做法。我就跟他說,做你是做對了,但是想,想錯了。你用想,那是用你的妄心,不是用真心,不論你怎麼想都是錯的,妄心!不要想就對了。他做的事情好事,好事就做,拿起來就做,做了就放下,不用去想。要想就想阿彌陀佛,就想求生極樂世界,這就好。你心地清淨,那你做起事來你反而沒有過失,這是真的,大家要敢於這麼去試驗。你去試驗一下,慢慢的你愈試會愈法喜,你能夠上路。實際上人的心愈清淨,他愈不想,他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他能夠擔負很多很多的事,而且他很自在,他沒有壓力。那老想的人,自己給自己制造壓力,想來想去那都是什麼?患得患失,一會兒想我這樣做是不是不對了,那樣做是不是有過失了。為什麼不念佛?念佛就沒過失了。
所以這個老是想的人,擔當不了大事,那個你看他腦子裡空空的,沒啥想的,過去了就什麼事都忘了,這種人能擔當大事。他心清淨,心愈空就愈能承載,心裡都滿滿的,你再給他壓上去就把他壓趴了,這就不行,所以心一定要清淨。所以早晚做早晚課一定要學會反省,要把這些妄念逐步逐步的放下。一個人如果認真的做反省的功夫,真的這個功夫就很容易得力,不需要多,一天你能改一個過失這就不得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你能改一千個過失!那你不是聖人也是個賢人了,那還得了!所以我們大家要真學,就學袁了凡,要認真,拿一個小筆記本,我以前都是這樣的,拿個功過格,自己每天回憶自己這一天犯了什麼過失,把它寫下來,常常看,我這過失有沒有再犯?那麼真正改自己的過失,時間久了,善根就愈來愈強烈的顯發出來,這叫勤修善根供養。
第六是「不捨菩薩業供養」,這個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那是什麼?就是推廣佛法,弘法利生。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把佛法介紹給大眾,讓大家都來認識佛法、喜歡佛法,依佛法來修行,讓他們都能覺悟、都能成佛,這叫菩薩事業。這一種事業是最神聖的。那麼要做這種事業,首先自己要修行,自行才能化他。所以自己真正得到了佛法修學的利益,你才能夠將佛法介紹給別人,讓別人才能夠感動,才能夠跟著你學。
那麼我們在推介佛法上,現在可以用很多種方式,譬如說你流通經書、印制光盤,還有用這個電視、媒體、廣播、網絡來進行教學,這都是菩薩事業。那麼真正佛法注重的是教育,用教育來覺悟眾生。所以佛教教什麼?教的是宇宙人生真相,讓一切眾生都能覺悟,這叫菩薩事業。所以佛教不是只搞那個經忏佛事,超度死人,那些變成宗教了。佛,你看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自己沒搞什麼經忏佛事,他就是天天講課教學,而且他也不用說帶領大家修學,為什麼?你真聽經聽明白了,你自己就會去修。所以你看《大藏經》裡面記載,佛只是講經教學,他沒有帶這些弟子們打個什麼禅七,打個什麼佛七,都沒有,他的工作就是天天講課。修學那是大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回去修,你聽明白了,理論方法都懂得了,你自己回家干。所以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修行真的是靠個人。有問題了,來向世尊請教,明白了,回去自己真干。
那麼共修的提倡,在中國也是個特色,出現得比較晚,在唐朝時期,「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兩位祖師提倡共修。確實共修令很多人成就,這所謂依眾靠眾,大家自己要是自己修學,怕什麼?習氣重,自己改不了,提不起精進,大家在一起互相監督、互相的策進,修行容易成就,這是古來確實用叢林的制度很能夠利益大眾。過去叢林就像軍隊一樣,一起作息,一起做早晚課,一起修行。那麼在現代我們也看到不少的道場,用這種方式,都好像效果不如前人。現在人在一起修學,說老實話,不鬧矛盾的道場很少,幾個人在一起都會鬧別扭。即使是大家都有道心,在一起,譬如說一起做早晚課的時候,我們一起拜佛,年紀大的嫌拜得太快了,年紀輕的嫌拜得太慢了,這都生煩惱。
那麼現在的根性確實不如以前了,所以我們師父上人他提倡一種修學的方式,這個非常值得推廣。他發現什麼?共修的形式應該是怎麼?大家可以共住一個道場,但是修行是各修各的,這個方法很好。譬如說這念佛堂裡面,你願意什麼時候來念,你就什麼時候來念,念佛也不用一個音調,不用大家一起這樣拜佛打坐,不需要一起,三區自由式念佛,有經行的、有打坐的、有拜佛的,三區,自由式,你願意走著念你就走著念,願意坐著念就坐著念,願意拜佛就拜佛,隨意。你想念快點,你想念慢點,你自己的事,念佛堂是有一個阿彌陀佛的主旋律,那麼你自己可以隨意的念,你數珠念也行,只要不要影響別人就可以,追頂念等等,你默念,都沒問題。那麼聽經大家一起聽,聽經這是明理,把修行的方法道理搞明白,你回去自己去用功。
過去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常常親近達拉斯道場,這是我們師父早年常住的道場,那個時候師父也在。我感覺到那個道場確實很好,它念佛堂很大,自由去念佛,大家住一人一個房子,美國地方也大。你想精進一點,你早上兩點鐘、三點鐘就可以起來,你就進入念佛堂,一直念到晚上,沒人管你。只要常住交代的工作你能夠把它做好,其它時間你自己去用功。那麼大家在一起共住也是互相監督,年輕的人看到年老的,他們都這麼精進,我更要精進。年老的看到年輕人都這麼精進,我歲數大了,時間不多了,我也得精進。大家互相也有個鼓勵鞭策,但是沒有壓力,這種方法我覺得非常好。那麼師父老人家也提倡彌陀村、老人院這種方式,老人家特別是需要自由式,自己住一個房子。老人院可以建成像酒店房間那種形式,一人一個房間,一個套間,自己有廚房、有廁所,有一個小房間,收拾起來也很容易。另外這老人院專門有人服務,就像賓館的服務員,每天來打掃衛生。吃飯在公共的飯堂,自助餐,什麼時候來吃都有。平常就進入念佛堂、進入聽經堂去用功。如果真正能夠護持這樣一個道場,可以成就很多人往生。
道場的修學解行並重,一半時間要聽經,一半時間念佛,聽經時間自己規定就好。你可以,譬如說你喜歡早上聽經,那你就早上聽經,下午念佛,或者是你喜歡下午聽經,那就早上念佛。最好是什麼,聽經堂和念佛堂分開,兩邊都有,你可以隨意去。那麼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性,因為不如前人了,修學的方法也要作相應的調整,不能夠完全去照搬古人的。
第七種供養叫「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講利益眾生的心,講得具體一點,我們前天講過,《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那麼這些是通途的說法。另一種說法,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到的,你能夠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那麼這種說法非常切實,我們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去做。那麼菩提心就是覺悟,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什麼?覺悟世間苦、輪回苦,我們一定要發願出三界、脫輪回、親近彌陀,有這種覺悟的人就是菩提心。而且這個菩提心,要不離菩提心,不能忘失,念念都不能迷。忘失了,這就是迷了,顛倒了。
所以這七種供養,剛才提到的,都是《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的法供養。你能夠如是去修法供養,你就是供養諸佛,經上講的,「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你行這個法供養就是供養如來。這是講到法供養,這個供養要晝夜相續,經文上說到的,晝夜相續就是不能夠間斷。這個不間斷,是講心上、念頭上沒有間斷,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求生彼剎,肯定能夠實現。
底下經文又說,『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經上講的「發菩提心」,反復的提到,證明非常重要。因為前面說了很多,我們就不再贅述。那麼要提醒大家的是什麼?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是發菩提心。真正發了心的人,他是念念不離阿彌陀佛,他佛號不肯間斷,真叫分秒必爭。他知道人生在世時間短暫,生死事大,輪回可怕,沒時間搞別的了。所以我認識有些修行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就由衷的感到時日無多,所以他學了佛之後,修淨土了,世間的所有的這些聯系他都終止了,不再跟那些人去交往,去雜心閒話,在家裡老實念佛。這種人他就有覺悟的心,他知道這個法門得之不易,所以他全副心力投入到修行當中,哪還有時間管別的。那些人很好事的,自己都沒管好,成天管別人的事,什麼哪個人結婚了他也管,哪個人失戀了他也管,什麼事拉拉雜雜的,他都管,心不清淨,不是真修行人,沒放下。所以這個菩提心我們自己要好好反省,發了沒有?能不能夠保持菩提心,不離菩提心。
發了菩提心之後要持戒,「持諸禁戒,堅守不犯」,佛法重視戒律,戒律是基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小乘戒律主要是自利,讓我們斷妄想、斷煩惱、斷習氣。大乘的戒律,幫助我們拓開心量,饒益有情。所以佛法裡面講的三聚淨戒,第一叫律儀戒,律儀戒這是要持守的、禁忌的,禁戒我們要守住。那麼還有一種是攝受眾生的戒律,攝善法戒,還有饒益有情戒。因此,戒律我們要懂得它的精神,那個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的惡都不做,包括什麼?違反法律的,違反社會公德的,這個世間所有的條例、規章制度、風俗習慣我們都要遵守,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這個范圍就很廣泛了,不只是佛所定的那些戒律,佛所定的那是非常有限,但是我們要懂得他的精神。因為佛講法四十九年,時間也不長,他能說到的畢竟還是少數,很多只是講一個原理原則,許多很細致的這些事情,日常瑣碎的事務,佛也沒辦法提到這麼多,我們要會學,知道持戒那是包括范圍很廣。那麼學佛人絕對不能犯法,不能夠做出違反社會道德的事情。然後才能談得上說真正持好佛的戒律,堅守不犯。
古人也有為戒律、持戒而死,不願犯戒而生,堅守不犯,把持戒看作比身命還重,這種人非常值得我們稱贊和效法。佛在《戒經》裡面提到,有一位沙彌年輕人,他出家以後,他是跟佛出家的,不是跟佛出家,跟佛的弟子出家,出家之後,因為還是沙彌,年紀還不夠,二十歲才能夠受比丘戒,他不到二十歲,是沙彌。結果有一次出門乞食的時候,走到了一位女孩子家,那女孩子也是年輕貌美的,家裡很有錢,大長者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出去了,都學佛,都去聽講經去了,只剩下女孩一個人在家。見到了這個年輕的小沙彌來了,看到他長相很英俊,起了愛慕之心,就把他引進屋,然後把門鎖起來,然後跟他說要結婚,要求這個沙彌。那沙彌覺得很為難,孤男寡女在房間裡面這也很說不清,所以這沙彌只好打個妄語,說「我可以同意跟妳結合,但是妳要給我一點時間,我要做一個祈禱,我要獨自做個祈禱」。所以,這個女孩就讓他在房間裡面,把他關在裡面,讓他在裡面祈禱。結果這個沙彌身上有佩刀,就拿刀割腕自盡。我看到這個故事,我非常的感動,在這種誘惑面前真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死來護持自己的戒體。他在臨死之前向著佛陀在的方向發願,說願自己如果能夠再來人間,也一定學佛持戒。因為他是小乘,還沒有遇到淨土法門,所以他不會念佛,他是發願再來做一個修行人。那這種人一定是得人身,他不會迷,這是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這四句就是將眾善奉行發揚光大。「饒益有情」,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讓眾生都得到真正的安樂。那麼這所做的善根,我們每天修行,一切的功德,都要回向給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世間人現在這個災難也特別多,我們應該給他們回向,「悉施與之」,就是回向給他們,為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去認真修行。
底下經文又說,『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這個「憶」是憶佛,「念」是念佛。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我們要學習,常常憶念阿彌陀佛。我們凡夫離不開情識,就是離不開思想,你說我們一下把妄念放下,放不下,怎麼辦?把這個妄念轉成念佛想佛,這個思想就正,起心動念都想到佛的功德、佛的行持、佛的存心,以阿彌陀佛的心做自己的心,以阿彌陀佛的行做自己的行,這是憶佛念佛。那麼「及彼國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師父老人家勸同修,做早晚課,早課是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這就是憶佛念佛,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是反省自己,看看有什麼過失,有沒有經上所講的毛病習氣,如果有,趕緊改過來,希望自己同阿彌陀佛同心同行,這叫憶佛念佛。不是說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叫念佛,是你心裡真有佛。用這句佛號提起觀照,把它用來做為引發自性功德的一個手段,這句佛號一提起來,我立刻想到佛是什麼樣的存心,佛是什麼樣的行為。所以《無量壽經》你要熟,你熟才能提得起來,因此《無量壽經》師父講初學的人首先念三千遍,念到爛熟,這才容易相應。那麼會念就能夠把《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行為,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形象,就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我把它都做到了,自己變成阿彌陀佛了,四十八大願就是自己的願,這叫會念佛。
這一章經文第一段是補充前一章講的「上輩往生」,我們做一個小小的總結。經文上講的,總共有六樁事情,這個經文有六段,這上輩往生的就有六個事情,第一個教我們要受持,「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這都是講對《無量壽經》這本經,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去受持。那麼經文熟你才能夠提得起來,你才懂得該怎麼樣去做,這是受持。第二教我們求生淨土,發願往生,你看「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真正把這個經讀熟了、聽熟了,你就有發願往生的心。如果生極樂世界這個心還不懇切,說明你前面功夫沒做到,那麼還要在「聞此經典,受持讀誦」上面下功夫。真正經熟讀的人,晚上睡覺都在背經,真的是這樣。
我在美國的時候就遇到有這麼一個人,一個道友,他讀《無量壽經》讀了一萬多遍,那真是老實人。師父說讀《無量壽經》讀三千遍,他讀了三千遍之後跑去問師父,「師父,我讀完三千遍了,下一步該怎麼辦?」師父說再讀三千遍。他又回去讀三千遍,讀完之後又回來跑來問,下一步怎麼辦?師父說再讀三千遍。所以他讀了一萬多遍,真的在夢中這經文都不斷,熟透了,經文自然就能夠背出來,不用作意,他就心裡都不斷,念經三昧。所以非常有智慧,心也很清淨,他不僅讀,《無量壽經》默寫都默寫過好多遍。因為他原來聽師父講說,要學講經說法,要有個條件,他剛開始是很想去學講經說法,師父開出什麼條件?說這個《無量壽經》作考試,你來學《無量壽經》,用這個來考你,叫你去默寫,錯一個字扣一分,至少要有六十分,那麼你才能夠及格。也就是說錯四十個字以上,那你學講經說法就沒有資格,所以他就真干。所以受持一定要在熟讀的基礎上,然後你自然願心懇切,發願往生那就很扎實,所以這個鈍功夫我們要下。一般的年輕人都是什麼?很喜歡求新、求快,走快捷方式,不肯下鈍功夫。那學佛學法你要不肯老實,不肯用鈍功夫,你學不成。
第三樁事情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這個是根本,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要有菩提心。簡單來講菩提心就是警覺心,我這一生就想出離三界,就想往生淨土,警覺心很高,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留戀、沒有任何貪著,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放下了,要有這樣高廣的警覺心,這就是菩提心。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定要放下。那放下之後怎麼辦?要教化眾生,隨緣度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恆順眾生的時候,幫助眾生覺悟。自己還沒往生,身體還留在世間,就要做眾生的最好的榜樣。
第四樁事就是教我們嚴持戒律。你做眾生的榜樣,自己首先要嚴持戒律,「持諸禁戒,堅守不犯」,尤其是根本重戒,殺盜YIN妄這四條根本重戒,堅守不犯。不僅身不造作,連意都不可以,這叫堅守不犯。如果說身不犯了,念頭還有,念頭還有,說明你的根沒有斷,你的因有,遇到緣它就會結果,那很可怕。有時候遇到緣了之後,業力發動,自己都沒辦法抵抗,因為願力不夠堅強,往往就隨業流轉。所以真正修行人讓意地都要清淨,這你才能做到堅守不犯,你為眾生做最好的樣子。
第五是饒益有情,利益眾生。恆順眾生當中為眾生奉獻最殊勝的利益,那麼就是讓眾生覺悟,讓眾生也認識這個法門,也念佛求生淨土。對不同的根性,我們用不同的方法來度,有的人根性很利的,一下接觸淨土法門他就能相信的,那就得告訴他,這個無上甚深妙法。有的人一下接受不了,你用一些普通的法門先度他,譬如說用戒律、用經教,更有甚者,他對佛法還排斥的,你就用傳統文化,教他怎麼做人,教他世間善法,慢慢來接引他。
第六是教我們憶佛念佛。所以這個經文上你看講了這六樁事情,這六樁事都非常的重要,我們真正想要求上輩往生,就用這六樁事情來要求自己。既然要求往生,那就得求上輩,力爭上游。底下的經文是講果報,果報我們這裡稍微提一下,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們來看經文: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這也是補充說明上輩往生的果報。『是人命終』,這個人就是他依前面這一段經文來修行,做到這六樁事,他到臨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他去極樂世界。那麼他的色相莊嚴,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種種的莊嚴瑞相現前。譬如說天花天樂都出現了,甚至現場的大眾看到佛菩薩大眾來接引,聞到妙香,聽到天樂。那麼這個人往生的時候,或者是端坐而走,真是心不顛倒,意不貪戀,一點迷惑都沒有,清清楚楚,見了佛來,跟大家告別就走了,自在往生。那麼有緣的人就能看到他上了阿彌陀佛的蓮台,跟阿彌陀佛身相一樣,這些在《淨土聖賢錄》裡面都有記載。我們有時候也聽到現代的人往生也有這種瑞相,這些人都是平時修行的功夫用足了,早就放下了這身心世界。所以我們對這種人很羨慕,就要向他們學習。這些人『生寶剎中』,「寶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速得聞法,永不退轉』,這種人一往生立刻得到阿彌陀佛加持,他聞阿彌陀佛說法,花開見佛,「永不退轉」,他得到了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而且是快速成佛。這是講到果報,修因就得到這個果報。
真正覺悟的人看到這一段,要生向往之心,對這個世間不要再迷戀。即使在這個世間受再多的苦惱、再多的挫折,要想到短短幾十年,很快就熬過去了,之後就生無量壽國,那快樂無極,何必要去在這個世間再計較什麼?真的就放下了。心心念念就向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早點來接。但是也不要執著,說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你也別著急,只要你的心是懇切的、是真誠的,到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那麼自己要能忍受得住一切的苦惱,把最後這輪回身所受的業障都受了,你要出輪回了,當然要還的債你得還,要清算。冤親債主會找你麻煩,他現在不找你以後就沒機會了,所以他們都來了。來了,你就逆來順受,再苦也甘心去忍耐,絕對不要起瞋恚心,不要起不平的心,就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總有受夠的那天。實際上你把心專注在念佛上,你不會有那個苦受,苦是因為你執著,你不要以為它苦,你想著苦它就苦,你不想苦了,苦就沒了。一切法由心想生。好好的念佛,愈是在苦的環境裡愈要提起佛號,佛號不間斷,你必定能往生。
我有一位道友,他是聽了師父的經教以後,後來出家了。他身體很不好,四十多歲的人腎虛得很,是男子,甚至晚上他都會尿床,腎虛得很厲害,身體非常不好。那麼當然他是很苦惱,但是他就一心念佛。結果我聽說他好像上個月往生的,坐著走的,念阿彌陀佛坐著走的,跟我是很早就相熟,很難得,總算是苦盡甘來。他母親去送他,還不到五十歲,就往生了,那也是拖著病體來修行。所以真正你有這種堅定的信念,業報盡的時候你就往生了。像他這樣坐著走的,神智這麼清楚的,絕對不是下輩往生,都是上中輩往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來合掌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