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十六頁,第三行中間開始看起: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禅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YIN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先看到這裡。這一段的經文在「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當中,屬於中輩往生的人,前面經文是講上輩。我們上一次說到,這二十五品的經文是補充二十四品的,二十四品講三輩往生,那麼二十五品也講到三輩。這裡的中輩往生的人比上輩那個緣就差一些了,就是沒有像上輩那麼殊勝的緣分,也就是說他很想象上輩那樣的修行,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障礙比較多。所以經文上講,『若有眾生欲生彼國』,你凡是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就可以往生,但是你那個想、那個願欲一定要真實。那真實怎麼來看?這就是標准,我們三輩看看自己能不能符合那個條件。

  這裡是『雖不能大精進禅定,盡持經戒』,他沒有能夠像上輩的人那樣的精進修行,也沒有能夠得到大禅定,大禅定那是指念佛一心不亂,也不能夠像上輩那樣的嚴持戒律,前面經文說「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這是經戒上教導我們的,那麼這中輩的人他就做不到。實際上這就是在緣上不足,善導大師講,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如果你的緣殊勝,雖然你自己根性差一些,但是也能夠上輩往生。可是緣要是不足,即使你本身的根性不錯,可是沒有這樣的好的緣分就沒辦法上輩。像這裡中輩的人,他有這個發心,也很想修行,但是福報不夠、緣分不足,沒有這樣一個好的道場提供給他修學,想修找不到地方;或者找到了地方,沒有一個好的善友來帶領他修行。那麼自己修往往懈怠,容易懶散,甚至因為對於經教的理論和方法不能夠透徹了解,所以甚至會有偏差。因此一個真正道場,那是修道人殊勝的增上緣,我們每個同修相信都有同感,都希望找到一個好的道場,依止好的善知識來修行。

  那麼真正修行的道場,以古德的標准,精進佛七,最好不要超過十個人,十個人在一起打佛七,主七和尚就能照顧得到。如果超過十個人,他就心力沒辦法照顧,因為主七的和尚不管他是在家還是出家,這個和尚叫親教師,帶領道場同修修學,他要對每一個學生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非常的清楚,如果一有偏差,立即糾正,主七的人要有這種能力。所以他打佛七,他不是自己念佛,他是觀察大眾,很仔細的看每一個人出現什麼狀況,他要負這個責任。所以十個人以內他容易照顧,如果人多了真的照顧不過來,那只能是什麼,不能打精進佛七,只能是什麼?隨緣接引的佛七。現在一般道場舉行佛七往往都是這一類的,早上九點鐘開始起香,念個二、三個小時就吃中午飯,然後睡個午休,下午兩點來鐘再開始念,念上二、三個小時,如果能再聽聽經也就更不錯了。晚上可能再做一個晚課,然後就回家休息了,一天能念個八個小時就很不錯。這種是結緣的佛七,不是精進佛七。

  《阿彌陀經》裡面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這種佛七那可是精進,不能夠休息,更不能夠講話。雜心閒話,念佛念了兩個鐘點,聊聊天,那功夫全給破壞了。那真的止語念佛,二十四個小時一天,不能夠講話、不能夠休息,吃飯的時候也不需要叫,不會「吃飯,快來吃飯」,行了,你這念著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夾著「吃飯」,那怎麼能一心不亂?吃飯的時候自己出來,肚子餓了,外面有點心,該吃飯的時候,自己看著時間自己吃,吃飯的時候也在佛號不斷,吃完了立即進入念佛堂用功。這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下來,這心就念得很清淨了。如果能堅持二日、三日,乃至七日,這樣用功,真的是非常有可能達到念佛三昧。人一生當中有這麼一次就搞定了,你一達到念佛三昧就不會退,你這一生決定有把握往生。

  所以有一個共修的道場真不容易!那麼實在講古人比較容易,現在人就很難了,為什麼?古人真有道心,他修行為自己了生脫死,他不看別人。就像《論語》裡面孔子講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現在修行盡愛看別人,自己修起來也裝模作樣給別人看,看別人的毛病習氣。不僅看,還說,在一起雜心閒話,就說張家長李家短,那心怎麼能夠清淨?所以現在人共修的因緣就很難遇了。最好是什麼?自己修,自己關在自己的房子裡面,你就什麼人沒看到,你也就不會有人我是非了。所以如果人我是非放不下,還看人家的過失的,最好不要共修,共修那是造業,破壞道場的六和敬,那不如在家裡一個人修,那還容易成就。再共修你就肯定墮落,要是講兩舌是非,破壞六和僧團,那將來是墮阿鼻地獄。所以想一想我們師父提倡大家獨修,這個好。

  其實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眾弟子們在一起也是共學獨修,共學是什麼?聽法的時候,大家聚會在一起,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聽完之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修行,每個人找一棵樹在裡頭打坐,那底下打坐、用功。真的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各人,各修各的,不用互相摻和在一起,個個都有成就。我們師父講,現在我們也應該這樣提倡,提倡什麼?共學獨修。講經的時候大家都來,有問題的時候也可以請教,提出來討論,把疑惑都解決了,道理都明白了,方法都曉得了,回家自己干。沒有任何的是非,沒有任何的意見,你自己愛怎麼修怎麼修,你想通宵念佛,你就自己可以通宵念佛,你念累了,自己休息也可以。想拜佛的時候就拜佛,想經行的時候就經行,想念經讀經的時候就自己念經讀經。甚至你想多聽經,放個光盤也可以,沒人打擾你。你看這也很好,這樣心容易得到清淨。

  那麼這種人,底下必須要做到的,經文裡面說,『要當作善』,這就是一定要斷惡修善,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念佛人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想跟諸上善人在一起,自己要是行為念頭都不善,怎麼有資格?所以真想往生的人,怎麼能夠縱容自己造惡?怎麼能夠不努力修善?那麼這裡講到的修善以十善業做標准,我們師父常常提到的,要落實三個根。《十善業道》是學佛人的基礎的戒行,它是戒律的基礎,上輩的人能夠盡持經戒,那《十善業道》肯定都圓滿。中輩的人持戒持得不夠精嚴,那也要保證做到十善業。所以《十善業道》真的要把它當作自己的功過格,每天對照反省,如果有犯了的,忏悔改過。當然《十善業道》前面還有基礎,就是《太上感應篇》、就是《弟子規》,這兩個基礎真正做到了,十善業就很容易落實。那麼這裡給我們列出十善的條目,具體詳細的講解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我們師父上人詳講過一遍,我也復講過一遍,也有廣東話的,都可以拿來做參考。那麼《十善業道》這個批注可以找到,像戒律裡面的《沙彌律儀增注》,這是清朝弘贊律師所注的,這裡頭前面五戒實際上就是十善業道,講得都很詳細,我們應該非常認真的來學習。

  那麼這裡第一個,『所謂一不殺生』,「不殺生」范圍非常的廣,不僅不能傷害眾生的身命,也不可以傷害眾生的心理、傷害眾生的感情,讓眾生生煩惱,這都是變相的殺生。所以要斷殺心,這個殺戒才能夠持得好,也就是我們在待人處事當中,要念念沒有損惱眾生的心,要讓眾生生歡喜。如果讓眾生生煩惱,說明自己殺心未斷,那麼從哪裡做起?從自己父母師長做起,我先不能讓我父母師長生煩惱。《弟子規》上講,「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自己身體不好,沒有把它搞得很健康,生活沒有規律,沒有注重健康的飲食和作息,沒有注重鍛煉身體,這身體出毛病了,讓父母擔憂。憂能使人老,父母擔憂,不就是傷害了父母嗎?自己的德行有虧缺,不就等於讓父母感覺到羞恥,這也是等於傷害父母。對師長也是如此,師長的心跟父母的心是一樣的,念念都在關懷學生的成長,尤其是關懷學生的法身慧命。那如果我們不努力修行,斷惡修善,這就對不起父母師長。所以這十善業我們要努力做到,這才能稱為一個善人。心行不善那就傷害父母、傷害師長。所以不殺生這講起來范圍太廣泛了,乃至對小動物、對蚊蟲螞蟻都要有一顆尊重的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這顆慈悲心養出來了,這不殺才能夠叫圓滿,慈心不殺。

  底下第二是『不偷盜』。「不偷盜」的范圍也是很廣,在佛經裡面稱為不與取就叫偷盜。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你把他的物品拿走了,自己用了,這都屬於不與取,犯了偷盜了。這個持戒就很微細了,你譬如說我看到這手表放在這桌上,我不知道是誰的,我知道這個東西肯定有主人,但是我為了看表,沒征得主人的同意,我拿起來看現在幾點鐘了,這就叫不與取。你沒經過同意,你就拿了用了,嚴格的來講都叫偷盜。所以你就想想,它包含的方方面面那種層次多麼的深廣。這是你什麼心?貪小便宜的心,我貪這個便宜,貪方便,用貪心,沒經過主人的同意我取用了,就犯了偷盜,所以這非常的細微。那麼對於個人的東西,我們不與取是偷盜,對於公家的東西那更是偷盜。譬如說國家財物,公共的物品,如果我有意損害,或者為了貪自己的便宜,盜取公家的東西,那都是對全國人民結罪。因為這個東西是國家的,你盜取了,那全國人民都成為我們的債主,那這個結罪可就大了,將來有得還了,這麼多債主。

  所以我們每天生活起居都要留這個心,不能夠有一絲毫的意念損害公眾的利益,包括什麼?違反法律、違反規定。我以前就舉這個例子,你過馬路闖紅燈,那都屬於偷盜,你貪那個時間方便,違反了法律,以盜心做了這個行為,偷盜。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遵守所有的國家法令規章,絕不能夠違反,這就是持戒,做大眾的好樣子。這個紅燈,我時間很緊,時間緊也得站著,等到那個綠燈我們才走,這就是持戒人。於細微處都不犯,才能保證你大節上不犯。

  對於一國的人結罪,那個罪就很重,假如說盜三寶物,這個罪就更重了,最重的就是這個罪。三寶的東西,譬如說道場,這個道場是十方道場,那裡面的東西是三寶物,我們盜用了,那這結罪是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僧結罪,那你這個數量就沒得算了,所以還起來那真的還不清。因此華聚菩薩說過,五逆十惡的罪人,我都有能力去救他,但是盜三寶物,我就沒辦法了。可見得這個罪比五逆罪還要重,所以三寶的物品乃至一針一線都不可以盜取。那麼當然在道場裡面修行的這個修行人,出家的、在家的,假如說接受道場的供養,不能夠精進的修行,此生了道,那將來可也是有得還。古人有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做牛做馬也得還。做牛做馬是什麼?先墮地獄,地獄的罪受滿了再墮餓鬼,餓鬼罪受滿了再來到畜生道做牛做馬還。所以我們曾經看過很多大山上面他們修寺院,雇用的這些施工隊,他們拿那些馬、那些驢、那些騾子去擔那些砂石、磚,這些建築材料,從山底下走上去。山很高,走至少得兩個小時,那麼施工隊為了趕時間,多掙點錢,他是按一趟來計算,走多一趟就多一趟的錢,所以那些工人就拿著皮鞭使勁的抽那些騾馬。我們就看到那騾馬最後走都走不動了,整個就趴在那兒,最後就累死了。那些人真的也是非常殘忍,我感覺到,為了趕那個馬,那馬走不動,就拿那個釘子扎在那個馬背上,讓牠痛,痛就能夠多走一段路。所以過去生中,這些肯定也是在道場裡面修行的人,不了道,結果所受的供養,今生做牛做馬來還。

  第三『不YIN欲』。這個YIN是眾生無始劫的一個深重的煩惱習氣,經上講這是六道輪回的根本,我們如果不把這個煩惱斷除,想要這一生了脫生死是不可能的。那麼佛家對於在家人制定的戒律是不邪YIN,就是非夫妻的男女關系這都叫邪YIN,不正常的關系;對於出家人來講是制定的不YIN欲。那麼實際上佛制定不邪YIN的戒是屬於方便,要慢慢的幫助人把這個YIN心斷除,這是愛欲生死之根。有所謂,「一切眾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如果你沒有這種煩惱,你不會來到這個六道裡面投胎。你為什麼來投胎?因為你有這個念頭,看到有緣的父母,自己就動了愛欲的念頭,就投胎來了。

  所以《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有個「四種清淨明誨章」,佛講這四種根本戒律,一般來講,先講不殺生、不偷盜,再講不YIN欲,然後是不妄語。可是在《楞嚴經》當中他先說不YIN欲,把YIN戒擺在四種根本重戒的首位,是佛的第一清淨明誨,明是明白的,誨是教誨,為什麼?因為世尊這部《楞嚴經》是阿難啟請的,阿難尊者他是出家人,他希望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那佛就要跟他講真話,你不是真干,佛就給你方便說一說;你要是真干,佛就給你講真話,你必須要斷YIN。不僅身YIN要斷,身不能造作,心YIN也要斷,就是念頭都要清淨,不可以有。所以《楞嚴經》上講,若諸眾生,「其心不YIN,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所以生死輪回怎麼來的?就是這個念頭放不下。我們說老實話,無量劫來都是修行人,也絕對不是這一生才遇到淨土法門,那真是經上講的「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你才能夠遇到這個法門你才相信,才歡喜接受。以這樣的深厚的善根,說老實話早就該成就了,為什麼一直沒成就?佛跟我們講原來就是這個念頭不能放下,所以佛告訴阿難,「汝修三昧,本出塵勞。YIN心不除,塵不可出」。你要修三昧,我們念佛人希望得到念佛三昧,學《華嚴》的希望得華嚴三昧,學《法華》的希望得法華三昧,三昧就是定,定是開智慧的基礎。

  那麼我們想要這一生修得念佛三昧,要怎麼做?一定要把這個根本戒持好,如果YIN心不除,塵不可出,塵就是六道輪回,你出不去。「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世尊在這裡提醒我們,我們修三昧,我們學習經教,你能修定慧,當然也會有受用,你智能增長了,你的禅定功夫得力了,甚至能夠入定,功夫好的一入定十天半個月都可以不出定,這種禅定力真不錯了。可是如果不斷YIN念,這種功夫還是出不了三界,也是往生不了,將來會到哪兒?落到魔道。魔道上品你去做魔王,那是禅定力很深,福報很大,也很有智慧的人,那種人都是在佛門裡面的修行人。但是他這個念頭沒放下,對於男女之心他還有,將來就到天上做魔王。魔王沒有不造業的,造的業都是極重的罪業,譬如說毀壞佛法,他會跟別人講,你修行不需要斷YIN念,你也能修成功,你看我也能修成功,這就本身在那裡毀壞佛法。

  那我們現在看到末法時期那真的是魔子魔孫相當的多,在家出家都有,他們是什麼?不要斷YIN念,你只要好好的修定,讀經典,你將來就能夠出三界,這些戒律我們學大乘的,不用那麼講求了,這叫魔說法。那更有甚者,自己都胡來的,在家出家的,甚至是有一定的功夫的,有一定威望的,還在這個問題上墮落,那這修的都是魔業,不是佛菩薩。那麼上品是魔王,中品是魔民,下品是魔女,這是《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的,這是福報等級有不同,都是因為這個念頭不肯放下。所以佛告訴阿難,說「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你教大家修三昧,像我們淨土教大家修念佛三昧。「先斷心YIN」,先把心裡頭的不清淨的這些念頭要斷掉,這是「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所以佛提醒我們,真正修行人,真正這一生想要了生死、出三界、生淨土的人,「必使YIN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希冀就是希望,你想有指望這一生往生,必使YIN機身心俱斷;YIN機,這個機是極微細的念頭。身心俱斷,身不能造,心也不能去想,要斷掉。

  那有的同修說,這個很難!這男女之心確實很難放下,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心就會動,女孩子看到師哥她也會動,怎麼辦?那不斷不行,不斷你出不了三界,你往生都有問題,那怎麼辦?要念佛。古人教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頭說不動真的不可能的,你只要是凡夫肯定都會有這種習氣,你要沒這個習氣,你已經證得離欲阿羅漢了,你就不在三界內了。有這個念頭,要立刻覺察,提起阿彌陀佛的佛號,把那個念頭給壓下去,不能讓那不清淨的念頭相續不斷,那就很危險。所以不可以對自己姑息縱容,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真的,要真干,要知道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那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要是這一生錯過了機緣,那真是太可惜了!你想來生再遇到,那不知道是哪一劫的日子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一次的機會,再重的煩惱都要下決心、咬緊牙關斷掉,這你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這一心不亂才能夠真正做得到。這就是真正得佛菩提了。

  第四是『不妄言』。就是不妄語,「妄」是欺騙人,說欺騙人的話、不真實的話,這都是妄語。那麼一種是有心欺騙,這個造罪就大了!另外一種屬於道聽塗說,自己沒弄清楚,就在那裡亂傳,講那些謠言,這種也是屬於妄語。那麼妄語的結罪要看它的影響面有多大,影響的程度有多深。如果是說影響面很大,危害到很多的人,甚至傷害了人的法身慧命,這個業就重了!那個就是墮地獄的罪業了。所以遇到這些大節,大是大非面前,自己可真得冷靜,不可以隨便亂說話,人雲亦雲,那就參與造作妄語。

  所以真正修行人,心是清淨的,跟自己不相關的事情不會去打聽,根本都不會在意。那些愛打聽的,對什麼事都要窮根問底,甚至跟自己沒相關的,他也還很關心,很感興趣,這種人心不清淨,他的控制欲、占有欲很強。好奇心也不是好事,好奇心也是不清淨,沒什麼可好奇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修行人往心內求,管這麼多的事干什麼?古人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認識人多是非多。所以修行人愈少事愈好,知道得愈少愈好,不要去看電視、不要看報紙、不聽廣播,你看你心多清淨!我就是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聽廣播,反正該知道的,佛菩薩會讓我們知道;不該知道的,一點都不去關心,心就安住在學經教、念佛號。跟人的交往也是愈少愈好,不是跟對自己道業有幫助、有長進的,最好都不要去交往。有的人他特別好交往,人家不來找他,他還去找別人,又很愛關心別人的事情,這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念佛三昧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到?所以這個不妄言,就是那個心要清淨,沒有虛妄之心、沒有谄曲之心,用正直的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見人的過失,不造口業,這樣就好。儒家也提醒我們,要敏於事而慎於言,做事修行你要努力精進,要敏捷,言語要謹慎,「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樣就好。

  那麼妄言裡面尤其特別要注意的,不能打大妄語。什麼叫大妄語?未證言證,未得謂得,就是你沒證得的果位,你說你自己證得了。譬如說你沒得到念佛三昧,你跟別人講我得到念佛三昧了,我有把握往生了,這叫大妄語。這種大妄語的罪,他在阿鼻地獄,那很可怕。那麼現在這個社會比起古代的社會來說,真的亂了很多,現在民主自由開放,人都有隨便講話的權力,你愛怎麼講就怎麼講。所以很多人欺騙信眾,說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的,菩薩還不夠,說什麼佛再來的,說了他又不走,那肯定都是假的。古時候真的也有佛菩薩再來的,但是有一個規矩,身分暴露了,一定得往生,你得離開這個人世。說了還不走,肯定是假的,那叫妖言惑眾。目的就很明顯了,為了騙取信眾的恭敬供養,不知道這種罪業在阿鼻地獄,永劫不能夠出離。

  那麼這是屬於有意犯的,當然也有無意犯的,這是什麼?他不知道自己的境界,他以為自己達到了,然後跟別人講。這種人他不是有心的,他是無知,對這個修行的境界、道理、方法不甚明了,心浮氣躁,就說自己好像證得了。那這種人真的有,我們師父以前就遇到過,有一位年輕人,修行也很認真、很用功,有一天跑來問師父,請師父來給他印證,他已經得了阿羅漢果了。師父告訴他說,你沒得阿羅漢果。他聽了之後很不服氣,他說我得了阿羅漢果了,那個什麼某某活佛上師他都給我印證了,你怎麼能說我沒得阿羅漢果?師父看他非常的老實,知道他上當受騙,他是錯會了自己的境界,講也沒辦法,講不通。所以師父說,「我沒得阿羅漢果,你跑來問我,讓我給你印證,說明你肯定也沒得阿羅漢果。你要得了阿羅漢,你肯定知道我也是阿羅漢,那你才會跑來問我。我沒得阿羅漢,那你認錯人了,說明你也沒得」。這很有智慧。

  要知道得阿羅漢果的人那是什麼人?六種神通現前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過去未來都知道,還有漏盡通,沒有煩惱了,怎麼是聽到一句批評話就還不服氣?這是煩惱沒盡,還很多。所以這就是什麼?誤會,以為自己得到了,沒真得到,這是什麼?學經教學得不夠深入,另外沒有依止好的善知識。這種人如果是不好好的回頭,也是很危險。往往是什麼?落入了狂慧當中,誰的話都不聽了,自以為是,最後也會墮落。所以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沒開悟之前都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了,往往不知不覺墮入邪途都不知道。現在這個社會妖魔鬼怪特別多,自己沒有定慧力,那很容易上當受騙、很容易誤入邪途,所以要一心跟著老師,老師就有這個責任來幫助你、保護你。這是什麼?自己也要有謙虛、真誠、恭敬的心態、好學的心態,在老師身邊你才能得受用。否則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學生,老師看到你沒有真正好學的心,也不會真肯教你了,為什麼?教你沒用,你接受不了,就不是個法器。法器是能裝法,能接受法的。什麼人是法器?真誠、恭敬到極處,老實、聽話、真干的人,這是法器,那老師肯定盡全力來教導他。所以不是老師不願意教,那得反省自己符不符合法器這個標准。這是第四個。

  第五是『不绮語』。「绮語」是講花言巧語,不真實的話,欺騙眾生。我們修行人說話一定要實在,要發自真誠心來講話,講真實語,不要受到市井氣的影響。現在這個社會上風俗都是什麼?互相的欺騙,講的話都不真實,明明心裡想這樣,就說那樣,講成習慣了,大事小事都講绮語。人見了面之後,說一些恭維谄曲的話,言不由衷講出來。見了面了,「你今天長得這麼漂亮,穿的那麼好的衣服,你這是發達了」,這些話全都叫無益語、廢話,廢話就叫绮語。為什麼不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所以話要少,該說的時候才說,不該說的時候就止住。也不要擔心說別人會誤會,說好像你這些客套話不多講講,人家可能心裡會有想法,是不是你對他有什麼意見?現在因為整個社會風俗都是虛偽,所以有一個人真誠起來還覺得不習慣。這樣我們還是要堅持,我們對人真誠,時間久了人家自然感知,何必要造作?何必要去谄曲巴結?這是直心是道場。

  第六『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譬如說罵人,譬如說粗言濫語,這些我們都要戒除,不可以有,口業要清淨。

  第七『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這個口業現代也是人犯得很多,在佛門裡面都有這樣的一種問題。譬如說道場裡面互相之間說是非,當面講的,或者是背後講的,破壞了道場的和睦,要知道這個罪那就太重。我們往往是警覺心不夠,兩舌這個業造得習慣了,隨口說就說人家的過失,就挑人家的毛病。隨風讪笑,說的時候都沒有刻意就講出來了,造業造成習慣了,無形中積累的罪業就不知道有多少。口業如山,最容易犯,所以我們要著力的去斷除口業。這四種,妄語、绮語、兩舌、惡口,要著力的去斷除,口業要清淨。阿彌陀佛佛號不要停口,一停口就很容易開始造口業了。

  第八是『不貪』,第九『不瞋』,第十『不癡』,這是三種意業。這個意,貪瞋癡,范圍也是非常的廣。「貪」是悭貪,我沒有的,我很想去貪取,這叫貪;悭是什麼?我有的,我捨不得布施,這叫悭,吝啬,這都屬於貪。那麼貪的范圍很廣,世間五欲六塵我們往往會貪,財色名食睡,世間人哪個不貪這個的?那我們修行人要格除這個貪欲,對於財色名我們都要遠離,那食睡?沒辦法,這是五陰身,必須要吃飯、必須要睡覺,那盡量的減少、盡量的簡單,不要要求享受,把貪心斷掉。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世界還有一樣東西貪,你就往生不了,所以什麼都要放下,知道這些統統都是假的,根本就得不到。

  「瞋」,瞋恚,瞋恚就是有不順心的時候,起了這些瞋恚的念頭。凡是不順自己的意思,起瞋心,雖然沒發作,有了這種念頭,都屬於瞋。所以這個時候要念佛,把佛號壓住自己的瞋心,然後化掉。

  「癡」是對一切人事物的真相不了解,看錯了、想錯了、理解錯了,是非顛倒、善惡不分,這是愚癡,沒有智慧。那對治愚癡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經教,常常聞法就會有智慧。

  這是講到十善業,我們要認真的去落實,每天最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特別是晚上睡前,你就拿出「功過格」,想一想今天造了些什麼不善業,最好有個修行日記,或者叫忏悔日記,把它記錄下來,認真改過。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這一句是教我們晝夜念佛,晝夜的思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麼這些念佛的功德,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在本經裡面,所以我們這部經一定要熟讀,天天最好至少讀一遍,如果有時間的能讀上三遍五遍更好。專聽這部經、專讀這部經,專念彌陀名號,這是教我們這樣晝夜不休息。『志心歸依』,「志心」是真心,一心一意;「歸」是回頭,從世間一切法回頭,不再貪染一切法,專依淨土法門、專依《無量壽經》,不僅從世間法回頭,一切佛法其它法門,我們也要回頭,一部經、一句佛號,這樣就能很容易修成功。『頂禮供養』,我們「頂禮」就專禮阿彌陀佛,「供養」專供養《無量壽經》,法供養。法供養前面說過了,七種法供養,第一就是如說修行供養,你要依教奉行,心不散亂,定了專注了,就能得三昧。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這是講中輩往生的果,前面一大段是修因,這裡講證果。那麼這個因前面提了三個項目,這裡小結一下,第一是修十善,第二晝夜念佛,第三志心歸依、頂禮供養。那麼你好好這麼修,你得到是中輩往生,到臨終的時候,你能『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一般凡人臨走的時候都會驚怖、恐懼、害怕,畏懼死亡。學佛的人、念佛的人,不會有這個害怕,因為第一個對事實真相了解,知道人根本沒有死,所謂的死只是換個身體而已,我們現在把這個五陰身放下,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金剛不壞身,這是多麼令人歡喜的事情,怎麼還會有驚怖?再更有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我們,臨命終時我們見到佛來接引,歡喜無量,心也不會顛倒,佛光一照,我們這個功夫就提升。原來念到功夫成片,現在提高到事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底下是補充下輩往生的修因: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先看到這裡。這一段講得比較詳細,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真肯修,至少下輩往生肯定能達到。那你要再精進一點,上、中輩也是很有可能的。我們來看看怎麼能夠保證可以往生,至少是下輩。下輩的人,『若多事物,不能離家』,那麼他們的緣又比中輩差了一等,也就是說他們的業障比較重,自己很想修,可是障緣很多,「多事物」這都是障緣。譬如說他工作很忙,為了掙點工資,非常的辛苦,想修沒有時間,所以有時間修這是很大的福報,很多人想修,太忙了。「不能離家」,就是不能找到很好的一個道場來修行,這個離家是他捨家棄欲行作沙門,就是出家。當然前面我們講上一品的時候說到,這個出家也不一定說剃發染衣才叫出家,你要有真正出家的心,真正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這就叫沙門。

  那麼這種下輩的人確確實實放不下,自己的家累很重,因緣牽扯著他,想修沒有時間。『不暇大修齋戒』,「暇」就是空閒,沒空,我們看到香港不少的同修確實也有這個問題。香港的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工作都很忙碌,這是一個商業城市,只講功利,你要是不工作,那沒人管你,你就得餓著。家裡可能也有人等著我們去贍養,所以不工作不行,所以沒有空「大修齋戒」。這個大修,一般來講至少要七天連續來修持,這叫大修齋戒。譬如說打一個禅七,打個佛七,七天精進用功,當然如果能夠時間更長最好,你要能夠有時間打個十個佛七,那會相當殊勝。齋戒,前面我們有談到,清淨是叫齋,身心清淨;戒,就是如法,持戒修行,而且修得非常如法。

  那麼『大修齋戒,一心清淨』,這種人做不到。怎麼辦?不是沒辦法,佛告訴我們,『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就是你雖然沒有那麼長的時間連片的修學,可是要找「有空閒時」,不論你有多忙,總是有空的時候。譬如說我們現在七天工作,一個禮拜七天,五天工作,你還有兩天。那麼我過去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確實也是很緊張,學習、生活、工作,也是很忙碌。但是我自己給自己規定,每個禮拜五天工作、學習,那麼其中當然有一天還得去買點菜,把這家,雖然我是只有一個房間,但是總是有點家務,把它料理一下,整理一下。然後拿出一天時間來修行,我常常是這麼做的,這一天把一切外緣都切斷,電話也不開,也不出門,就在房間裡面,那麼自己自受八關齋戒,完了在家裡自己聽經、念佛、拜佛,從早到晚,有時候還來一個二十四小時念佛。我以前住學生宿捨,很早,凌晨二、三點鐘,外面都沒有人,我就出去散步、念佛,念一個通宵,覺得也很法喜。這是什麼?有空閒時,就得「端正身心」。身要正,不造惡就叫正;心也要正,不起貪瞋癡這叫正,就念佛想佛。

  「絕欲去憂」,欲是欲望,這是指外面的境界的引誘,要斷絕,憂是內心的憂惱,要放下。就是《金剛經》裡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是外面的境界,我們不去執著,如如不動是內心裡面不起煩惱妄念,心地清淨。然後「慈心精進」,慈是對眾生慈悲。我為什麼要精進?因為我要修行成就之後,廣度眾生,這是慈悲。對自己也要慈悲,怎麼個對自己慈悲?你自己要精進,斷惡修善,斷煩惱、斷習氣,你對得起自己。這是對自己的慈悲。所以如果真的很忙,找出一天,一個禮拜能找一天,就非常好。哪怕一個禮拜找不到一天,一個月也得找一天,慈心精進,真干。要把往生極樂世界,當作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來去辦。

  底下經文非常具體告訴我們兩個原則,第一個是修行世間善法,第二是修行出世善法。首先世間善法裡面,這經文很長,講到第一個『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悭惜』。這個「瞋怒、嫉妒」可以說是六道眾生一個大煩惱,瞋、怒,這是瞋恚心,大障礙,「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什麼叫業障?你起瞋惱,這業障是最重的。尤其是什麼?對父母師長起瞋怒,這個業障是最重的。所以我們要想消業障,怎麼消?把自己的瞋恚心給化除,你的業障就少了一大半。所以要痛切的忏悔自己,往往五逆罪都是因為有瞋恨心就會產生,才會造作,因為人一瞋恨就喪失了理智,不顧後果了。那麼嫉妒也是瞋恨的一分,佛單列出來,說明這條也是非常嚴重,是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心裡就不痛快,看見人家有好事,心裡也就放不下,這都叫嫉妒。這是心裡有了魔障,這個魔是折磨,自己折磨自己,嫉妒對人未必有損害,對自己的傷害是太大了!所以要斷瞋怒嫉妒,怎麼斷?用忍辱斷瞋怒,學會忍耐、學會恆順,不要整天起逆反的心。逆反也是瞋恚的一分,從小養成逆反的心理,那就很容易發脾氣,脾氣不好都是從小養成的。用隨喜來破除嫉妒心,隨喜功德,看到別人有好事,我們隨喜贊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要修這個。所以自己警覺心要高,凡是動了瞋恚嫉妒的念頭,立刻要警覺,一定要用佛號把它壓下去。

  下面這個「貪餮悭惜」,這是講悭貪,這個貪餮的餮多半是指食物,就是好吃。中國人這點比外國人要更好吃,做的這個食品講究美味,講究這種吃的享受,那麼這都是障道的。我們要真正想學佛,要把生活享受要放下,這個五欲六塵都不能貪。不僅不能夠貪世法,也不能貪佛法,要懂得一門深入。悭惜是講吝啬,捨不得,不肯布施,自己有的這些東西不能拿出來幫助眾生。所以我們自己要修布施,斷自己的悭貪,要建立一個布施的習慣,學佛首先從布施學起。

  我自己跟我母親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就常常修布施,凡是有什麼赈災的、濟貧的、希望工程、印經、放生,常常做。一開始布施是很艱難,捨不得,總是拿那自己用過的東西去布施,後來新的東西也能布施,什麼都能布施,錢、財物。布施習慣了,你的福報就很大了,什麼福報?你用的都不缺乏。這是真的,我現在就特別感受到這一點,你看我現在真的布施建立一個什麼習慣?人家給我東西的時候,我第一個念頭想到我怎麼把它布施出去,我不是自己要。現在也有人供養我紅包,我第一念,這紅包要轉出去拿去印光盤,去做一些有利益眾生的事情。人家送我的衣物,我馬上想到我要給誰,建立習慣了。如果你建立這個習慣有什麼好處?自己好處太大,你自己不缺乏。現在我是什麼都不缺乏,我知足常樂,雖然我沒有什麼很多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財產,更沒有存款,但是我生活很快樂,樣樣都不缺。真的想要什麼的時候,還不用自己開口說,那念頭一動真就有人送來。很少要自己出去買東西的,現在都沒有,基本上一個月都不能買得上一次東西,自己沒東西缺乏。真的相信師父講的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財你得財富,你布施法你得聰明智慧,布施無畏得的是健康長壽。那我們就努力的修三種布施,把自己悭貪的習氣永遠斷除,愈來愈殊勝,你福報會愈來愈大,不會吃虧的,只會賺便宜。

  下面一條說『不得中悔』,「中」是中途,「悔」是後悔,這是講我們學佛斷惡修善,不可以沒有修成就後悔。譬如說布施,送給別人的東西想著想著不行,要把它拿回來,這是中悔。又好像你修這個法門,修著修著,別人告訴你有更好的法門,你就後悔了,不該修這個,要換了,這就不能成功。

  底下講『不得狐疑』,後悔往往都是因為有「狐疑」,懷疑,尤其是懷疑老師、懷疑經典,懷疑自己所修的法門,那是什麼?自己善根不足,是自己有業障,所以有這種懷疑。那麼這個懷疑往往是修道的最大的障礙,「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疑的反面,我們想修道成功,一定要堅信不疑。首先我們要信佛講這部經典的內容,這個法門是決定能幫助我們這一生了生死、成佛道,不能有懷疑。第二對老師也要深信不疑,我們信我們的師父上人,真正是有修有證的大德,雖然我們的境界不夠高,不知道他的境界在哪裡,但是我們對此深信不疑,老實、聽話、真干。無論別人對我們師父講什麼樣的風言風語,我們都不聽,更不會動搖。這部《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決定是《無量壽經》的最善本,我們也絕不懷疑,別人怎麼樣批評,我們還是認真的依教奉行,最後我們能成就。一懷疑那只有自己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給斷送掉了,那就很可惜。那師長看到了只會搖頭,歎一口氣,只能等來生吧,這生沒辦法了。一生疑,這個人馬上就會墮落,馬上就會退轉。所以你看密宗裡面特別重視對上師的那種信心,這很有道理,密宗比顯宗對師父的信心要求那個強度要更高。所以我們一般講皈依三寶佛法僧,密宗是講皈依四寶,先是皈依上師,為什麼?沒有上師,怎麼會有人給你介紹佛法僧?肯定是先要依止上師,才能有佛法僧三寶,所以他皈依,先皈依上師,然後再皈依佛,這種清淨的信心,所以他得的利益就大。所以這個是不得狐疑。

  下面說『要當孝順,至誠忠信』,「孝順」是對父母,「至誠」是對佛菩薩、對老師,至誠裡面沒有一絲毫的虛偽,沒有一絲毫的委曲隱瞞。你看《沙彌律儀》裡面教我們事事白師,對老師沒有一絲毫的隱藏,自己即使是犯了過失,也不怕向老師表白,真正對老師是至誠的恭敬的心。誰得利益?自己得利益。你要對老師隱瞞,那只是把自己的福報給斷送掉了。老師也知道你這心不誠,他也不可能真正真心教你,教你會讓你起煩惱,只是對你客氣客氣,「好好,你不錯了,你很有進步」,恭維恭維你,不要跟你結怨,那你就失去了進步的機會。所以真的學生對老師那種至誠,是他自己修學進步的關鍵。老師,當然真正好老師不要求學生對他恭敬,因為老師把名聞利養放下了。那為什麼要提倡尊師重道?就是因為只有尊師重道,學生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那麼「忠信」是對大眾,對一切眾生,忠是平等心,沒有偏心,這叫忠。你看心字上面有一個中,中道的中,這是不偏。信是著重在講話,言而有信。那麼講話離開前面講的四種口過,妄語、兩舌、惡口、绮語,你才叫信。所以忠是著重講存心,信著重在這個形相上,待人處事接物離開這些過失。這是學佛必不可少的修行科目,儒家特別講求這個。所以儒家修學是佛法的基礎,《弟子規》就教我們這些,一定要先把《弟子規》做到。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把《弟子規》做到了,做人的基礎有了,然後就開始學佛。學佛當然首先要信佛,信佛的智慧深廣圓滿,所以所講到的經典非常的深,非常的圓滿。佛講的經很多,大乘、小乘,那麼其實每一部經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同程度上講,有的講得比較深,有的講得比較淺,這是對不同的聽眾來講。聽眾程度比較好,佛就給他講深;比較是初學的,佛就講淺一點,實際上深淺這個都講到是實相。而且這個經典裡面往往是深的人理解得就深,淺的人理解得就淺。譬如說《無量壽經》,表面的字面上的意思並不難懂,也算是很淺白的,可是裡頭的義理深廣無盡,整部《華嚴經》所講的義理都含攝在其中。

  下面「信作善得福」,這是信因果,種善因必得善果,造惡因必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如果你真正信因果了,那你就變了樣,你肯定跟以前就不一樣,你肯定會斷惡修善。你知道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動念都會有因果,你要真信,怎麼會還不斷惡修善?還不改過自新?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佛在前面講的這些綱領原則,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把它做到。「奉持」是依教奉行,這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方法,依教奉行。「不得虧失」,虧就是不圓滿,失是忘失,佛的教誨忘掉了,這就叫忘失。所以我們平常要多念經、多念佛,用一句佛號提醒我們自己,不要虧失了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誨。那麼經典你要熟,熟你才容易提得起來。另外還要多聽經,聽經是什麼?聽提醒,天天聽一次,這經上,師長提醒我們要注意,就不會忘失。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思惟熟計」就是常常想,常常計度衡量,計是計劃,度是度量,就是常常思量。「欲得度脫」,用什麼方法能夠這一生了生死、脫三界,能夠往生淨土,常常有這種警覺心,這個人是覺悟的,他的佛號就不敢斷。印祖提醒我們,修道人要常把「死」字掛在額頭上,天天不忘這個死字,知道自己死期不遠,這個人就有警覺心。

  『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晝夜」就是二十四小時,常常念佛,常常發願求生淨土,一心一意。時間有多少?『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這佛講到的真是給我們開出個方便法,你看你這一生,你說要一生都不間斷的晝夜常念,我們都做不到,但是能夠十日十夜,你這一生中找十天假期,你真的萬緣放下,念阿彌陀佛不間斷。十日十夜都找不到,那一日一夜可不可以?一日一夜總該能找到吧,或者一生當中找一天一夜,或者一年找一天一夜,或者一個月找一天一夜,甚至最好一個禮拜有一天一夜,這裡沒有說多長的時間一天一夜,是一年還是一生,還是一個月,還是一周,佛沒說,沒說就是說都可以。這《彌陀經》也是說了,若一日一心不亂,『不斷絕者』就是佛號不間斷,求一心不亂。

  所以我們師父就提倡,最好我們能夠一個禮拜找一天一夜。那麼我們這裡道場,協會九樓是念佛堂,我們也是每一個月到月末,就是農歷的月末,像這個月的三十,就晚上開始起香,念一日一夜,念到第二天的晚上,念到初一晚上,所以大家可以發心來參與。平時我們聽經,我們認真的學習經教,但是一個月至少得拿出一天真干,念佛。那我今天跟念佛堂的堂主溝通過,他非常歡迎我們去,我們可以報一個名,到時候我自己我也要去,我這研習經教的不念佛也不行,也來個二十四小時。過去我在讀書的時候常常做,現在弘法了比較忙,真的就跟下輩往生講的一樣,不暇大修齋戒了,這我們也不行,利益眾生還不能忘自利,自己也得真干。在念佛堂裡面,我們三區念佛,你自由式的,你願意拜佛就拜佛,願意經行就經行,願意打坐就打坐,但是一定要止語。外面有一些食品,你餓了自己吃,跟任何人不打招呼,二十四小時安住在這兒念佛,那這個效果會非常好。

  你真正能夠在這一生中,有一天一夜念佛不斷絕,就是你念佛功夫成片,那麼你「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家可以試試看。我們要多試,反正只要有一次能夠達到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就成功了。那人家可能一次就行,我們來個十次、一百次,孔子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做到的,我們一百次總能做到;人家十次能做到的,我們來干一千次,總有做到的時候。只要你的心是真,你肯定能做到。一往生,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那就是得大快樂、大圓滿。所以經上,這裡講到的:

  【壽終皆得往生其國。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那麼前面講得很多,這裡就略說一下,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行菩薩道』,你就是阿惟越致。那麼『諸往生者』,你看都是阿惟越致了,而且皆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的色身。而且這一生『皆當作佛』,那麼你願意在何方佛國作佛,這是看你的緣分。那麼在那裡的菩薩絕對不會有這個妄念,說我要選擇到哪個地方成佛去,他沒這個念頭,他只有念佛,他沒有其它妄念,那麼這個是什麼?看你跟哪一方眾生有緣,譬如說你跟娑婆世界眾生有緣,那你將來可以到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從心所願』,這「從心」是從一切眾生的心,那麼你因地所發的願,譬如說你發願,我先往生,將來乘願再來,來到娑婆世界度眾生,這是你的願。將來你往生之後,你可以酬願再來,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應以佛身得度的,你就現佛身而為說法。『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得之」就是成佛,隨著你自己精進的程度,你要是很精進,你成佛就快;你要是懈怠一點,成佛就慢,但是總能成佛,不會『失其所願』,你發的這個大願都能夠圓滿。

  所以世尊在底下給我們做總結,也是苦口婆心勸勉我們,說阿難,因為這樣的『義利』,「義」是道理,「利」是利益,這前面說到的這些道理和利益。所以『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世界是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佛教化眾生。那麼這些佛講什麼?對一切眾生都講《無量壽經》,你看這裡經文有一句,『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這個「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就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內容。所以我們師父講,說一切經典,諸佛如來可能其它經典有沒有講的,但是有一部經典是必須講的,那就是《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那這裡我們看到有經文的依據。真的如印光大師講的,「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一切諸佛所宣說的,無非就是勸化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千經萬論都導引我們往生淨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來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六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四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