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八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們,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一起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看經本第九十七頁倒數第二行: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這一章的經文是講述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大士,功德之不可思議,而且特別顯示出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他們利生的功德,超過其它的菩薩。我們一起來看經文: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這段經文是世尊在這裡叫著『阿難』,說到,『彼佛國中諸菩薩眾』,在極樂世界所有往生的眾生都是「菩薩眾」,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阿惟越致菩薩。當然佛在經裡面也講到,在極樂世界裡頭也有聲聞、也有菩薩、也有人天,這都是多半講在往生之前的身分,另外是講他們自己斷煩惱的功夫上有這個差別,那是講自己分上的修行,所以有菩薩、有聲聞、有人天。像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斷的,到極樂世界就屬於人天。可是論智慧、論能力、論相好,那大家幾乎都是平等。

  這裡是講他們的能力,舉出幾個例子來講。『悉皆洞視』,這是講天眼,沒有看不到的地方,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的情形,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徹聽』,是講天耳,天耳也是遍法界虛空界,沒有聽不到的聲音。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地球上,兩個人偷著說話,悄悄的,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眾全都清楚,所以根本沒辦法騙人的。過去東漢時代楊震曾經說過「四知」,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不可以干那些缺德昧良心的事情。那何止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眾都知道。所以在這裡看到這些經文,確實就會出冷汗,我們過去真的叫做膽大妄為,沒有學經教,以為這世界上很多事情我們造作的沒人知道,哪裡想到這麼多的菩薩眾都知道,那以後就起心動念都不敢放肆了。這裡舉出天眼、天耳,實際上前面四十八願經文裡頭有講到,菩薩眾是六神通圓滿的,還有他心遍知,我們起心動念都知道。

  下面說『八方、上下』,這就是講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是「八方」,還有加上上方、下方,總共是十方。『去來』,「去」是指過去,「來」是未來,還有『現在』,你看這裡講到空間、講到時間,也就是說一切的時空裡頭任何的事情,任何眾生的一舉一動,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是清清楚楚的。那麼任何時空裡面的什麼樣的眾生?這裡舉出幾個例子,『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這是指六道眾生,其實不止六道,包括十法界。『心意善惡』,你看這裡講到的,你起心動念,菩薩們都知道。『口所欲言』,你口裡說些什麼,「欲言」就是還沒言,想說還沒說,都已經知道了,這不必說了。所以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互相見面都不用言語,見了面念頭一動,大家都互相都知道,真叫心心相印。『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度脫」是講超越六道輪回,「得道往生」是指取得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格。什麼資格?那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你什麼時候能夠得到念佛三昧,你看這些菩薩們都知道。

  那麼有的人看到這裡,或許會有疑問,那我什麼時候往生,這些菩薩們是不是都知道?那當然,這經上講的,「皆豫知之」,豫就是預先就知道,那為什麼這一生我們能不能往生,菩薩都知道?是不是是個定數?往不往生已經是定好的,我們不必再去努力了,是不是?其實這個事情說定也行,說不定也行,為什麼說定?因為你能往生也不是偶然的,都是生生世世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修積了深厚的善根,到了這一生你遇到了緣,認識了淨土,所以你就能夠往生。你因為有深厚的善根,所以一聽到這個法門就能相信,就會發願,就會老實念佛,所以你當然就一定往生。那麼話又說回來,假如我們現在遇到了這個法門,還不肯相信,或者信了還不願意往生,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放不下,不肯放下身心世界求往生,那麼這也就說明你就不能往生了。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知道,原因是什麼?你還是因為缺少善根,到極樂世界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善根能不能補足?可以,怎麼補足?多聽經教,明白道理了,你過去還不足的善根,這一生就能補足,補足了你就能往生,問題是你願不願意補足。那這個事情確實,不僅是極樂世界菩薩都知道,你自己也應該知道,不必去問人,你問問自己,扪心自問,我這一生是不是真想往生?是不是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做為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來辦,其它都能夠放下?如果你真正發心,放下身心世界,志求淨土,那麼你也豫知之了,你也就知道了,自己一定能夠往生。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決定在自己。這個未來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掌握在你的當下的念頭,如果你這當下的念頭是信願行具足,那肯定往生,時間就看緣分了。你如果在這個世間還有緣,就是還有很多眾生需要你去幫助,特別是幫助他們認識淨土,那麼你就不會那麼快往生;如果這個世間的緣盡了,那你很快就往生。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這是佛告訴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諸聲聞眾』,這是在極樂世界人數最少的,剛才有講到,從他們自分斷證功夫上來講,他們屬於聲聞,他們是在方便有余土裡面。他們的『身光』,身上有放光,這個「身光」是指常光,不是指放光,就是沒有作意,他自然帶的那個光芒。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有光,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也是每個人都有光,只是我們肉眼沒看到。那些練氣功的人他們心地比較清淨,可能他能看得到。那實際上我們雖然看不到,我們能感受到,譬如說一個人來了,這個人一看神采奕奕,你就知道他這個光明非常好,很健康,用我們現在話講,很陽光,他的心地一定是很正直的。有一個人來的話,你看到他臉色不好看,好像有一股晦氣,那個光是什麼?灰暗的,你就知道這種人身體肯定不健康,心理也不健康,他很多憂慮煩惱,你能夠感受到,只要你細心去體會體會,這個不難覺察。所以每個人身上都有光,那光色的程度跟你自己身心健康狀況是直接相聯系的。

  極樂世界的這些大眾,每個人的光都是非常的殊勝,最健康的光,當然光的大小就不一樣,聲聞眾的光明是『一尋』,這個「尋」是長度的單位,是相當於八尺,八尺並不算很大,這是因為他們自分身上的功夫並不算非常高。那麼『菩薩光明』就大了,可以『照百由旬』,因為「菩薩」,這些菩薩是屬於法身大士,他們是在實報莊嚴淨土,他們的「光明」有「百由旬」,一由旬一般是四十裡,百由旬這就是四千裡,那就大很多了。這都是講他的常光。如果講放光,其實所有的人都一樣,菩薩、聲聞、天人,所有光明都是一樣的,為什麼?阿彌陀佛加持的,都能夠遍照十方。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世尊在此地特別給我們介紹了兩位菩薩,這兩位菩薩跟我們的緣分很深,所以世尊特別介紹。這兩位菩薩他們的常光『最尊第一』,這麼多的菩薩眾當中,他倆是最為殊勝,就說明他們的境界是所有菩薩當中最高的,他們是等覺菩薩。『威神光明』可以『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特別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因為這兩位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有很深的緣分,度化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那麼整個娑婆世界所有眾生都跟他有緣,所以他的光明就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當然如果說是放光,放光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如果講到阿彌陀佛的常光,阿彌陀佛常光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又比菩薩更為殊勝了。那這兩位菩薩是何許人,值得世尊特別介紹?我們不難想象,他倆是阿彌陀佛的繼承人,衣缽傳人,是阿彌陀佛的弘法利生的助手。那麼底下阿難尊者代我們請問: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阿難』聽到世尊的介紹,趕緊問兩位菩薩名號是什麼?叫什麼名字?佛就告訴阿難,一位菩薩叫『觀世音』,一位叫『大勢至』,這兩位菩薩跟阿彌陀佛合稱西方三聖,那是家喻戶曉的,他們倆是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阿彌陀佛,我們知道壽命長久,不可計劫,無量壽。那實際上這個無量還是有量的無量,等到阿彌陀佛真的有一天壽命盡了,化緣已了,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滅度,那麼緊接著「觀世音」菩薩就繼承佛位,示現成佛了。那麼觀世音菩薩當時的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基礎上又更為莊嚴殊勝,壽命也是無量壽,比阿彌陀佛更長久,還是像阿彌陀佛一樣,接引法界眾生往生淨土,這是繼承老師的事業,真正是盡大孝,善繼人之志。觀世音菩薩他雖然是無量壽,他也是有量的無量,只是我們沒辦法想象有多長的壽命,可是還是有一天壽命到了,示現涅盤,然後「大勢至」菩薩緊接著又成佛,接著來帶領和等於是主持極樂世界的教學,那個時候又更加殊勝,那個壽命又更加長久。所以這兩位菩薩就是接替著阿彌陀佛來廣度眾生,那是盡未來際不可計劫都是這樣來接引眾生往生。首先簡單介紹一下觀世音菩薩,雖然大家對他已經很熟悉了,但是因為他們兩位都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值得提一下。

  在大乘經典裡面,專門介紹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有三部,第一部是在《華嚴經》裡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觀世音代表第七回向位的菩薩,他的地位不算很高,七回向,善財童子去參訪他,觀世音菩薩介紹自己的修學境界。第二部經是《楞嚴經》,它裡面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位菩薩他是修耳根圓通而證得佛位。在禅宗裡面,這一章經文地位非常的重要,很多修禅的人都依觀音法門耳根圓通來修習,那麼他所介紹的修行的理論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和效法。第三部經也是屬於附在大經當中的,在《法華經》裡面,在《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當中的身分是等覺菩薩,跟此地《無量壽經》裡面的身分是一樣,都是等覺菩薩。那麼「普門品」專門介紹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功德,很多人也很熟悉。這三部經合起來,夏蓮居老居士把它合印在一起,稱為「觀音三經」,我們師父早幾年也有流通。觀世音菩薩在中國緣分就特別深,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世音跟阿彌陀佛名氣是最大的,甚至都超過了釋迦牟尼佛的名氣。但是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的人也不算多,為什麼?因為讀觀音三經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所以我們要認識這位菩薩,需要認真的學習觀音三經。

  第二位菩薩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知名度比起觀世音菩薩就差很多了,很多不是修淨土的人可能都不認識他,可是大勢至菩薩的境界跟觀世音菩薩是相同的,都是等覺菩薩,威德智慧絕不會亞於觀世音。他們兩人是過去無量劫來都在一起修行,所以他們倆緣分特別深,像法兄弟一樣,生生世世在一起的,連往生淨土也一起往生。那麼介紹大勢至菩薩的經典就很少,最有名的就在《楞嚴經》裡面屬於「二十五圓通章」當中很小的一小段文字,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總共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經》還短,比《般若心經》還短,《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可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雖然很短,但是講到的理論方法卻可以說涵蓋了整個《大藏經》,這是我們師父提出來的,《般若心經》只是般若部的「心經」,但是「念佛圓通章」卻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民國時期的印光大師將這章經文附在淨土四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淨土三經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這是淨土三經。到清朝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也就是魏源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其後就稱為第四經。那麼印祖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附在淨土四經之後,這個做法讓我們非常的佩服,你想一想,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怎麼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斯為第一」。所以這個大勢至所顯示的行門正是淨土的心要。那麼印光大師是何等人物?我們在《永思集》裡面看過,他老人家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所以他來這個世間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提出來做為淨土五經之一,這個舉動也特別的有味道。

  在夏蓮居老居士的《淨修捷要》當中,也特別有一段是介紹大勢至菩薩,稱他是淨宗初祖,淨宗初祖這個初祖是指的法界初祖,盡虛空遍法界誰是第一個來帶領大眾修念佛法門的?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世尊第一個法會是華嚴法會,《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在娑婆世界首倡念佛法門,所以普賢菩薩可以說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那麼大勢至菩薩卻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初祖。這兩位菩薩的這兩部經都分別做為淨土五經之一,這個讓我們覺得確確實實這些古大德很有眼光。佛法傳到中國來,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淨土,結社念佛的是慧遠大師,他是東晉時代的人,在廬山結社念佛,跟他在一起的一百二十三個同修統統往生淨土,所以慧遠大師就成為中國淨土宗的初祖。所以要講到淨宗初祖,你得問問是什麼地方的淨宗初祖,如果是法界初祖,是大勢至菩薩,娑婆初祖那是普賢菩薩,中國初祖那是慧遠大師,那麼一直傳到印光大師那裡,這是第十三祖。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

  這段經文是簡單介紹兩位大菩薩,那麼詳細的都在剛才所提到的經典裡面。尤其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因為是淨土五經之一,這個很有必要我們將來找時間認真的來學習一遍,教我們如何來修念佛三昧。經文這裡講,兩位菩薩原來都是娑婆世界往生的,換句話說,他們倆跟我們是老鄉,他的故鄉就是我們這裡的娑婆世界。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十方很多世界去的菩薩,那從娑婆世界往生的這兩位菩薩。如果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搞一個娑婆世界同鄉會,那他倆肯定應該是做為會長、副會長,我們將來都會加入,成為會員。所以這兩位菩薩跟我們的緣就特別深,畢竟是同鄉人。所以兩位菩薩對於娑婆世界的感情也特別重,這用我們俗人的話來講,鄉情很重,所以特別眷顧娑婆世界的眾生。

  那麼他們自己是這樣修成功的,『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這個「菩薩行」,當然通指是四弘誓願、六度萬行、普賢十願。那專指,是信願念佛,信願行,這是真正的菩薩行,憑信願行往生彼國。如果不修信願行,那他們倆也往生不了。所以他們是給我們先做個榜樣,修信願行。

  兩位菩薩,大勢至菩薩沒話說,他是專修淨土,他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用靠其它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當然他念到是理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淨土,最上一品。那我們問了,觀世音菩薩呢?觀世音菩薩這經上沒有提到他說他念佛,唯有這部《無量壽經》有提到他們倆在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肯定也是念佛去的,其它經好像沒提,尤其是《楞嚴經》裡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是講他怎麼修行的,好像也沒提他念佛。這個事情是我們自己沒有仔細的去讀經,我聽師父講經,對這段經文就有了一些悟處,去跟師父報告,師父肯定。觀世音菩薩他還是修念佛,你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這兩位菩薩把他排在最後,二十五裡面,大勢至菩薩排在第二十四位,觀世音菩薩排在第二十五位。本來觀世音菩薩在二十五位當中應該排在第二位,因為二十五,是怎麼排法?六根、六識、六塵、七大,總共就是二十五。「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一開始六根當中的第二,眼耳鼻舌身意,他是耳根圓通,那麼把它排在第二十五,證明什麼?它是特別法門,是壓軸的。那麼還有一個就是大勢至菩薩,他的次序也調後了,他本來應該排在第二十三,放在彌勒菩薩之前,彌勒菩薩是識大,七大裡面的識大,大勢至菩薩是七大裡面的見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他是見大,他跟彌勒菩薩對換了,這個很少人看出來,被我們師父看出來了,證明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在二十五位圓通裡面也是特別法門。

  所以兩個菩薩都放到最後壓軸,這就很明顯了,這兩位菩薩都是極樂世界的菩薩,阿彌陀佛左右手,顯示出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楞嚴經》教我們教什麼?就教我們導歸淨土。那觀世音菩薩排在大勢至菩薩之後,壓軸,大勢至菩薩是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教我們把六根收攝住念佛,那觀世音菩薩,六根當中突出用耳根,他是都攝耳根,淨念相繼,為什麼?因為觀世音菩薩給我們顯示在娑婆世界來講,耳根最利,一切眾生六根裡面耳根最聰利。所以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他挑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這就教我們具體該怎麼念佛了,我們都攝六根,實際上你能把耳根攝住,你就都攝六根。這念佛該怎麼念?要善用耳根,要聽自己念佛,你念佛的時候哪怕你不念出聲,但是你耳朵都聽到自己的心聲,那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聲音,自己耳朵還是要聽到。把耳根收攝住了,其它的六根都能收攝住,一根收攝了,六根都收攝,你就能淨念相繼,所以觀世音菩薩他顯示念佛法門當中要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對我們凡夫來講,自性我們沒見到,見到了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那我們怎麼反聞聞自性?告訴你,反聞聞佛號,就是反聞聞自性。因為阿彌陀佛佛號就是代表自性,這一句佛號就是清淨法句,就是自性。所以我們凡夫只要能夠反過來聽自己念阿彌陀佛,別聽外面的聲音,這叫反聞,這就是收攝耳根,聞佛號,佛號不能斷,聞到清清楚楚、歷歷分明,不能夠模糊,更不能夠忘失掉。忘失掉的人他嘴上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念,但是耳朵聽不到自己念,那是什麼?自己打妄想,你沒收攝住耳根,這個時候立刻覺察,馬上專心聽自己念阿彌陀佛,這是觀世音菩薩教誨我們的,所以他還是在宣揚淨土念佛法門。我就把這個心得跟師父報告,師父點頭,是這樣的。證明這兩位菩薩不愧是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菩薩,他就是教我們念佛。所以他們也是這樣修成功的,往生彼國,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常在阿彌陀佛左右』,他們一左一右,你看到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的右手邊是大勢至菩薩,左手邊是觀世音菩薩。兩位菩薩代表什麼?一個是代表智慧,一個是代表慈悲。大勢至代表智慧,觀世音代表慈悲,所謂悲智雙運。所有的佛像都有這樣的表法意思,譬如說華藏世界的三聖,我們的背景,這是我們的師父用的背景,他老人家也讓我用這個背景,後面你看,中間的是毘盧遮那佛,那毘盧遮那佛的右手?是普賢菩薩,左手是文殊菩薩,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慈悲,文殊代表解門,普賢代表行門,都是有這麼一個表法的意思。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這兩位菩薩功德能力是不可思議的,你看這裡說,『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也就是講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無論是什麼樣的眾生,只要他心裡有感,菩薩就有應。「隨心則到」,這個心不是菩薩自己的心,是眾生的心,隨一切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楞嚴經》經上講的,隨心應量。這眾生指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們能夠隨時應我們之感,我們有求於他,他一定有感應。為什麼他能有感應?因為他自己沒有心,這個心是妄心,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他跟整個法界融為一體,這一切眾生就是他自己,所以眾生有感他有應,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反應一樣,好比是什麼?我們這身體,假如說哪個部位疼痛,你也會有反應,哪怕是拔一根毫毛,你都會感覺到痛,你也會馬上去撫摸一下,這個是你有感應,為什麼?因為全身一切細胞,一切毫毛都是跟自己一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為你是能夠知道這是一體。那我們凡夫呢?是跟一切眾生也是一體,但是不知道,麻木了,好比我們是一塊已經病了的器官,完全麻木,其它地方有什麼病痛他也不會反應,就好像腿麻木了之後動不了,麻木不仁,動不了。這是什麼?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跟一切眾生一體,而在這當中分自分他,局限於自己的小天地,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一家,乃至一國,一個世界,那都是很小的心量,這都是迷惑顛倒的眾生。

  所以我們要學習這兩位大菩薩,他是我們淨宗學人的榜樣。觀世音菩薩,你看千處祈求千處應,大慈大悲,只要眾生有感,他就會有應。這個感有顯感、有冥感,顯的是他自己知道,他很痛苦,他求觀世音菩薩;冥感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痛苦,那實際上他是很痛苦、很可憐,可是在內心深處有一絲毫這樣的念頭想要求解脫,觀世音菩薩也能夠得到這種感,也會應。那應也有冥應和顯應,顯應是很明顯的變出一個人來救你,這化身來的,或者是你在急難恐怖當中忽然就化險為夷了,這是很明顯的感應。那麼還有冥應,是觀世音菩薩暗中在保佑你、護持你。尤其是我們淨宗的學人,我們認真的念佛求生淨土,那肯定得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保佑,不僅他們倆保佑,阿彌陀佛也保佑,十方諸佛都在護念。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如是,大勢至菩薩也是如是,跟觀世音菩薩沒兩樣,只是他名氣沒觀世音菩薩大,這原因是什麼?在因地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一定是很善於跟娑婆世界眾生結緣,所以大家都知道他;大勢至菩薩,可能他自己念佛念得非常好,但是結緣方面就沒有觀世音菩薩這麼下功夫。盡管他們倆境界是旗鼓相當,但是別人更信觀世音菩薩,覺得大勢至菩薩那是念佛的,念佛我們學習他,但是有什麼急難恐怖好像很少去念他的名字,這是什麼?他跟娑婆世界的緣,緣分的問題。這就使我們想到我們將來如果想要弘法利生、法緣殊勝,要多結法緣,這個法緣很重要,能不能夠度眾生,其實都是看你的法緣。有的人修行境界非常高,但是沒有法緣,所以他講經說法沒人來聽他的;有的人未必是很高,但是出去講,法緣殊勝,這是什麼?他過去跟人結的緣。

  我們師父就提到這樣的一個例子,說他們過去跟師公李炳南老居士學法,其中有一位是林看治老居士,是年紀最大的學員,六十多歲才開始跟李老來學,是女眾,小學三年級畢業,這樣的一個文化水平。那麼她因為六十多歲才開始學,也不能學多,只學了《阿彌陀經》,然後出去外面就跟人講《阿彌陀經》,結果沒想到法緣殊勝,連我們師父這些其它的同學都比不上她。其實她講的應該不會比我們師父好,可是法緣當時確實超過師父。師父當時也是很年輕,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就勸我們師父要學會結緣,譬如說當法會的時候、講經的時候,可以在門口帶一下大家入位,或者買點花生米分給大家,一人幾粒,這都是結緣。

  所以師父也是提醒我們學弘法利生的人,也要善於多跟人結緣,結善緣、結歡喜緣,別人就樂意聽你講法,有緣就能得度,沒有緣那也沒辦法,佛都不度無緣之人,無緣就是他不聽你的,那你拿他有什麼辦法?所以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往生,沒有成佛,但是先要預先多留心跟大眾結法緣。譬如說我們在這講經,你可以有朋友的,有親戚的,勸勸他們來,來聽聽,雖然你自己不會講也沒關系,你勸他來聽聽這個經,你就跟他結了法緣,哪怕他聽一座,他這個金剛種子就種下去了,他將來也必定能往生成佛。如果他善根深厚的,真的遇到淨土法門他就信了,那這個功德就大了!他全靠你度。這都是結法緣。所以你要常常這樣留心,見到有機會就給他送個光盤,送本經書,勸他上網聽聽經,這都是跟他結法緣,那將來你往生之後乘願再來,你的法緣就殊勝。所以這裡兩位菩薩能夠到十方世界去普度眾生,上供諸佛,下化眾生。

  底下世尊特別告訴我們,說『現居此界,作大利樂』,這個「此界」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包括我們這地球,他就居住在這。這個話讓我們看了很振奮,這兩位菩薩太慈悲了,他極樂世界已經去了,但是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娑婆世界的眾生,他還回到這個世界上來住。當然對他們這個境界上來講,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不二,娑婆也是極樂,可是對我們凡夫就不一樣了,他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居住,幫助我們。當然也居其它的世界,十方世界他都會居住,但是特別眷顧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那我們就會問,他們住在這個地球上會真有嗎?能不能找到他?能不能看到他?其實真有,你看歷史上真有觀世音菩薩示現,太多了,有示現成為人,從生到死,那是觀世音菩薩示現。有的示現很短暫的時間,就現身。我記得好像以前我看過一幅相片,前些年一些同修看到觀世音菩薩在天上現身,把他拍下來,那證明他真的是居住在此界。大勢至菩薩也是如此,你看最近的印光大師,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不就是居住在我們地球上嗎?還居住在中國,只是當時我們人不認識他,所以這是我們眾生自己有障礙。你怎麼能夠見到兩位大菩薩?只要你用至誠恭敬的心來求感應,希望得到兩位菩薩的幫助、教導,那麼至誠感通,你真的就能夠得到他們的幫助。他們現在就在這個世界「作大利樂」,利樂有情,利是利益,樂是讓眾生離苦得樂。

  那麼在其它經典上也有這樣的說法,你看《法華經.普門品》裡頭就講到,說「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他是娑婆世界施無畏的人,大菩薩,底下就講到有人只要,你看『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到解脫,這就是《法華經》這段經文。證明觀世音菩薩確實就在這個世界上,隨時感應現前。《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頭其實也講到這個話,你看經文上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是大勢至菩薩親口所說,說他自己本來是在因地上就是念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他得到無生法忍了,成為法身大士,往生淨土了,那現在「今於此界」,這個此界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所以我們是念佛人,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就在這裡攝受大家,你看當時印光大師那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嗎?他就在我們地球上攝受念佛人皈依淨土,他用什麼方法攝受?他用書信,寫文章,誰要是有什麼問題了,給他去一封信請教,他就回一封信,他不用音聲來講法,因為他口音很重,講的口音別人聽不懂,所以他就寫信,寫文章。那麼後人把他所寫的東西搜集起來,成為《印光大師文鈔》流傳於世。我們現在讀到他的這個文鈔,都是被他攝受,都生起堅定的念佛求生淨土的心,所以這都是很明顯的例子。當然還有一些是,不是以一個真人的形式示現的,他可能在冥冥當中加持你,譬如說現在在聽經的時候,你就覺得聽懂了,聽明白了,這都是佛菩薩在加持你、在攝受你,讓你消業障、讓你開智慧。

  當然我們學大勢至菩薩,最重要的是學他修行的方法,他給我們做示現,身教,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專,要修淨土一定要專,不能夾雜,這一夾雜心就很容易散亂。大勢至菩薩他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個法門沒變過,也不搞其它法門,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淨念相繼,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絕不換題目,絕不夾雜、絕不懷疑、絕不間斷。

  下面再看經文:「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大家要注重這個善字,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任何的男子女人,念觀世音菩薩都能夠得到感應的,要善。那麼這個善並不是很高的標准,因為前面有「世間」兩個字,是世間的善。如果是說沒有世間兩個字,就說善男子善女人,那在大乘經典裡面標准就很高,要做到三福,三福都要做到,這叫善。你看《阿彌陀經》裡面講的,包括《無量壽經》其它的地方講到善男子善女人沒有講世間,那是要求三福做到,你就能夠念佛往生。那麼世間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指三福當中第一福就可以了,那是人天善,也是世間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換句話說,這就是三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弟子規》,《弟子規》得做到;「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感應篇》;「十善業」,那就是《十善業道經》。所以三個根我們都能做到,那你就是世間善男子善女人,那你在急難恐怖的時候你念觀世音菩薩,真靈,真的,一點不假。

  我就曾經遇到過這麼一次情形。我在二00九年住在雲南大理,住了一年,有一次跟幾位同修到蒼山上爬山鍛煉身體,另外也就是探探險。因為蒼山非常深,進去以後結果我們迷路了,那全是原始森林,那個樹高得不見天日,結果又遇到下雨,這就麻煩了,天快黑了,我們找不出來,晚上很冷,山頂上都積雪的,我們帶的衣服又不夠,又下了雨,那都凍著就麻煩了,怎麼辦?我們愈走愈沒路,最後都是扒著那些草這樣基本上是爬著往前走,全是那種很深的灌木叢,上面又是很高的松樹,這怎麼辦?我們只好念觀世音菩薩。結果大聲念觀世音菩薩,念著念著,忽然聽到有人的聲音,有人講話的聲音,我們覺得很奇怪,這深山老林裡怎麼居然還有人說話?都已經到傍晚了,黃昏,又下著大雨,這個時候還有誰來這山上?我們就大聲叫,結果對方就呼應,聽到我們在山上,他們可能也覺得挺奇怪的,就呼應。我就跟他們講說我們迷路了,請他援助。結果我們就朝著他的方向走,他也迎著上來,後來就把我們救出來了。救出來的時候也不容易,那是穿過很厚很厚的那種灌木叢,都是全身都在地上爬著走,已經整個全身都是泥了,但終於找到人了。他們帶著我們就出山了,他們是本地比較熟的,他們也覺得很奇怪,怎麼你們都鑽到這來了?他們告訴我們,說平常他都很少走這條路的,就是今天偶然想到要走這條路,說沒想到遇到你們了。然後他們還告訴我們,說每年在蒼山裡面都有很多迷路的人,進了山就出不來的了,找都找不到。我們嚇得一身冷汗,但是想,真的,到急難恐怖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真靈,一點沒錯。當然我們當時一點不害怕,念著觀世音菩薩還覺得挺好玩的,結果後來想想,還真的有點心有余悸,哪能那麼巧,剛好遇到那幾個人來救我們,這不是觀世音菩薩的顯靈,不可能那麼湊巧。如果真是葬身在蒼山,也不可能現在給大家講經了。

  那麼實際上,自古以來記載的觀世音菩薩靈驗的事情就太多太多,在很多正式的文獻裡面都有。譬如說《閱微草堂筆記》,這是清朝紀曉岚先生寫的,這裡面有記載;還有筆記小說《聊齋志異》,這裡面也有很多;還有俞樾的,也是清朝的一位大儒,他有一本《曲園筆記》,也記載著不少;我們也看到林看治老居士《念佛感應見聞記》裡面也有記載,那這些故事感應太多太多,增長我們的信心。所以我們只要能夠在那個時候別忘了念觀世音菩薩就行,所以現在大家聽好了,真正遇到什麼災難了你就念,你念就一定得救。當然最重要,你得做善男子善女人,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那就未必了。所以平常要斷惡修善,你心地愈善良,那你跟觀世音菩薩感應就愈明顯。當然即使是平常造惡的人,你到時候也不要害怕,真正害怕你也得念,你就忏悔,將來一定斷惡修善,你念觀世音菩薩一樣得救。那麼這個原因沒有別的,觀世音菩薩的神通能力就是因為他自己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以無心應有心。我們凡夫有心,要求他,這求就是感,就好像有人敲磬,敲一下它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那個磬你看是空心的,它心空了它就能應,如果你把泥土什麼填到那磬裡頭,填到滿滿的,你敲它就不響了,不能應,為什麼?不能空心。如果我們心也空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了,那你也有觀世音菩薩的能力,這是每個人的本能,自性中本具的德能。

  所以無不得解脫者,你一定能夠得到解脫。這個解脫,層次就很多不同,看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但是最低層次的一個解脫,就是你從那苦難當中解脫出來,這《法華經.普門品》裡面就講到很多,譬如你從山上墜下來,掉到半空中,突然想到要念觀世音菩薩,這時候馬上就有人救你;你遇到什麼大水大火,像現在災難很多,地震海嘯什麼的,這個時候你只要能夠念,就能得到解脫。那解脫是有的就撿回條命了,有的就是他化險為夷,或者災難根本不會侵害到他,就是共業裡面也有別業。譬如說平常人他念觀世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的,那他趕飛機,結果那飛機失事,他本來要趕得上飛機,他就沒命了,但是結果就遇到堵車什麼的,他就誤了點,就上不了這飛機,後來才知道飛機已經失事了,這是什麼?可能他在路上念觀世音菩薩,是念著觀世音菩薩保佑我趕快能上飛機,但是那是他自己凡夫的想法,所以我們就好好念,不要執著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堵車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就耐心的念,但是你念就能夠解脫,這種情形真有。那麼究竟的解脫是什麼?就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問了,我念觀世音菩薩,不念阿彌陀佛,我專念觀世音菩薩,能不能往生淨土?如果你真要發願往生,你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淨土,因為觀世音菩薩也是攝受你。念大勢至菩薩也能夠往生淨土,這都是兩位菩薩的願,跟阿彌陀佛是同心同願,關鍵是你要真想往生才行,你不想往生,你念它的名號能夠從苦難中解脫,但是你不能往生。這是你沒有這個願,是這個問題。這段經文我們就講到此地。下來我們再看下一品的經文: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這章經文是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願力不可思議。盡管在極樂世界品位有高下,但是無論是下下品還是上上品,無論是凡聖同居土還是實報莊嚴土,所有的菩薩他們的願力都沒有差別,都是這樣宏深,都是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那麼這一點我們要學習,這是菩提心,這是往生淨土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們來看經文: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這段經文就是世尊為這些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授記成佛。『彼佛剎中』就是極樂世界,『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現在的菩薩這當然沒有問題,他們有阿彌陀佛的加持,他們能夠保持不退,所以一生必定能夠成佛。這個『一生補處』,「補處」就是補佛位,那就是成為等覺菩薩了,也就是只要因緣成熟他就能成佛,示現成佛。那麼這裡講到的「現在」沒話說,可是「未來」,未來的人還沒去,「未來一切菩薩」那是指誰?就是指我們這些人,我們這些人聽了淨土法門以後,已經生起決定心,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能夠稱佛名號求生淨土,那你就屬於未來的這些菩薩。所以我們只要真有信有願求生淨土,這就是極樂菩薩的一分子了,那關鍵是看我們是不是真願意去,這是最重要的。真願意去的,一定依教奉行,這個煩惱習氣要控制住,用這句佛號有能力來控制煩惱,要有這個本事才行。貪欲、瞋恚、愚癡、傲慢統統用佛號壓住,對立、是非、矛盾、沖突,統統壓住。一定要做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壽經》就是做為我們日常行為的標准,我們要努力去做。如果你百分之百都做到,那你往生是上上品,如果你只做到百分之九十,你就是上中品,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一直往下降,最低的得做到百分之二十,下下品往生。你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那就不可靠,所以我們要力爭上游。志取乎上,得乎其中,你發願上上品,志求上上品,你可能還達不到,達個中品也不錯了;如果我只求下下品,那完了,那萬一不行這就麻煩了,所以修行一定要用功。這些菩薩的大願「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那麼他們這一生一定能夠作佛。

  有的菩薩選擇快速的成佛,有的菩薩想著眾生太苦了,我想先度眾生再成佛道,這都可以。就像地藏菩薩一樣,他要度盡地獄的眾生,把所有眾生都度成佛了,他自己才成佛,這也可以,每個人願不同,都能夠圓滿。所以這底下經文就說: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冑。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這裡講的是慈悲心重的這類菩薩,不想這麼快成佛,而想先去度眾生,這是菩薩的大願。那這個大願對自己修行證果有沒有妨礙?會不會說我度眾生了,這就妨礙了我成佛?妨礙了我提升?其實不會,為什麼?因為度眾生和自度是一不是二,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這個叫一心。如果分二了,這是二心,就不是一心,淨宗的宗旨教我們一心不亂,那就不可以有二心,你把自行化他分成二了,那就跟一心相違背。所以我們修學淨宗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把心量放大,不要擔心說度別人度眾生就耽誤自己修行了,這種問題很多人會提出來,現在應該先度別人好,還是先自度好?總有矛盾,其實根本不矛盾,你能發起大慈悲心度別人,那就是自度,度掉你那個沒有慈悲心的這個業障,你發了心,這就是自度。所以遇到有機會可以幫助眾生,尤其是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認識淨土法門,發願求生淨土,那就是要放膽去做,不要害怕,這是一不是二。當然沒有這個機緣,我們不要去攀緣,可是有緣就不可以拒絕。那麼做的時候邊做邊念佛,這就是修行。譬如說我們要弘法,現在在香港,你說修淨土的人有多少?我看很少很少,極少數,大部分的人即使是什麼?學了佛,入了佛門,但是對淨土還是基本叫一無所知。那麼如果我們有這個機緣,能夠創造機會讓大家認識淨土,這一生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我們也有這個義務來幫助他們。這就是效法菩薩的大願,這些菩薩的大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弘願,廣度一切眾生。我們對這個淨土法門了解了,自己得到利益了,一定要向別人推薦、介紹,這也是報佛恩。那麼自己首先要做好榜樣,這是身教,然後要言教,多創造這些因緣讓眾生能夠得度。這個都是菩薩的大願。

  那麼這些極樂世界的菩薩,『唯除大願,入生死界』,他們都有這種「大願」要「入生死界」,生死界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裡面的眾生是最苦的,最迷惑顛倒,度他們那是最不容易,你來這裡度他們要吃很多苦頭的。你跟他們講法,他們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還毀謗你,還要陷害你,你得忍。或者是什麼?你想要幫助眾生,眾生不領你的情,那麼反而設置種種的障礙,那你不能難過,所以這是菩薩從極樂世界來,他們有這種使命感。你看他們『為度群生,作師子吼』,為了度眾生,「師子吼」就比喻說法,比喻說法震動一切眾生。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牠吼一聲那小動物都很害怕,整個森林都震動。這是表示佛菩薩說法,可以震動大千世界,震動魔王、魔宮。

  那麼他們自己這些菩薩們『擐大甲冑』,「甲胄」是铠甲,就好像過去上戰場打仗,將士都要披上铠甲,是防身的,這樣可以英勇作戰。這是比喻,比喻自己能夠嚴持戒律,戒律是我們法身慧命的铠甲,能夠嚴持戒律,我們就不會墮落,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就能夠平平安安,所以戒律很重要。那麼自己好好的持戒,也是為眾生做好榜樣,不要以為這戒律那是小乘人修的,大乘人可以開放,不用搞這麼多的規矩,那個是對於戒律的精神還沒有領悟。真正像這些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開悟的人,沒有一個不重視戒律。就拿我們淨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來講,這個人真正是開悟的,佛菩薩再來的,你看他一生,出家以後,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戒律上下功夫,給我們示現持戒念佛的好榜樣。那麼近代的弘一大師也是效法蕅益大師,持戒念佛,所以他被後人稱為律宗祖師。蕅益大師當年也是大家都把他稱為律師,戒律上研究得深入,持戒也精嚴。以戒嚴身,這就是擐大甲胄。

  『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這是形容菩薩示現,他們在六道裡面現身是「莊嚴」身相,這個莊嚴身是他「宏誓功德」而成,因為他有這個大願力、大慈悲,所以在這個六道中現身讓眾生看了都生敬仰,都願意跟他學習。那麼至於現什麼身不一定,看眾生的根性。《法華經.普門品》講的,應以什麼身而得度者,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那麼這都是莊嚴。

  下面說『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這個「五濁惡世」就是講六道,講我們這個地球上,這就是五濁惡世,這個濁就是染濁、污染。我們現在看看這個社會,確確實實污染太嚴重,環境的污染、身體的污染、心靈的污染,都非常嚴重,比過去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嚴重。我們自己要在這個世間想要修學成就,要懂得防止污染,要穿上甲胄,保護自己的六根不要染著於外面的六塵境界。譬如說眼睛你要看電視,看那些網絡不健康的內容,這就是污染,污染你的眼根;耳朵聽是非,聽那些靡靡之音,唱那些歌曲,那就是污染你的耳根;你心裡想了很多的這些亂七八糟的事,這污染你的意根,你看六根都會受污染。那我們要遠離污染,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號,接觸到境界立刻把佛號提起來,不要去追逐外面的境界,把六根收攝,都攝六根,你才能淨念相繼,才能遠離貪瞋癡這些惡緣。那麼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跟我們示現的一樣,如果示現得不一樣,他就沒有辦法教化我們。譬如說他要教人,他就要示現人身;如果要教畜生,他也要示現畜生身;要教餓鬼道的眾生,也要示現餓鬼,示現跟他要一樣,這樣才能夠度化他們。度化他們的這個原則,就是讓他們斷煩惱,學佛,最後能夠遇到淨土法門,能夠發願求生淨土。

  那麼他自己?可以『直至成佛,不受惡趣』,所以他們在六道中示現,不會障礙他們成佛,一樣能夠成佛,為什麼?他們心清淨,不染著於這個境界,所以他的這個境界不斷往上提升。在度他的時候也是在自度,自度又是度他,而自己不受惡趣,惡趣就是惡報,不好的果報,也就是他不迷,不迷就不會造惡業,不造惡業就不會受惡報。不僅說六道這個惡報他不會受,包括四聖法界他都不染著,這個聲聞緣覺對於這些極樂菩薩們來講,也屬於惡趣,乃至權教菩薩都屬於惡趣,為什麼?這境界比他低,如果是到他們這個境界就等於退轉了,所以他們不會退轉,他們有阿彌陀佛加持,所以個個都是阿惟越致,不退轉。

  那麼不僅如此,『生生之處,常識宿命』,他們生到任何的世界當中,都有「宿命」通,實際上這宿命它是其中一種,六種神通他都具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他統統都有,他不會遺失掉。在這個世間,他示現跟人一樣,好像過的跟人一樣的生活,他也有凡人的種種遭遇,可是他不迷,他心裡清楚,他知道自己是再來人。但是他要表現出來一定要跟凡人一樣,不能夠變成一個另類的樣子,那就不能夠跟大眾融合了。所以他也裝著迷惑顛倒,裝著跟眾生一起造業,就好像唱戲一樣,他在台上就做這些表演,表演有痛苦的時候,有歡喜的時候,好像也有一些貪瞋癡慢這些煩惱,然後表演他修行去斷煩惱、做示現。你看印光大師不就是這樣示現的嗎?他在年輕的時候沒學佛,讀了孔子公的書,受了程朱理學的影響,謗佛。後來身體不好,眼睛幾乎都失明,最後知道自己錯了,出家修行,成了祖師。蕅益大師也是這樣示現的,早年的時候他也是謗佛,毀謗佛法,學了儒之後就毀謗佛法,後來知道自己錯了,也是出家專修佛法。這都是給我們做表演,他心裡其實清清楚楚,裝著的,很會裝,裝得很像,讓我們眾生看了之後都生感動,都效法他。這些菩薩唯一的願望就是幫助這些有緣的眾生往生淨土。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

  這是講阿彌陀佛無盡的大願,也是他老人家建立極樂世界宗旨之所在,這是講到阿彌陀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一切眾生都要平等「度脫」。那麼用的這個法門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就殊勝,因此得到一切諸佛的贊歎,一切諸佛的協助,所以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不贊歎阿彌陀佛的,沒有。而且諸佛都給我們做示現,都念佛。釋迦牟尼佛他靠什麼成佛的?也是念佛成佛,這是蕅益大師在批注《阿彌陀經》的時候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所以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都是同一個心願,就是『皆使往生其國』,讓所有眾生都往生到極樂世界。

  那我們可能就會問了,這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這麼多的世界的眾生都跑到那往生,那不就變得人口爆炸,那還能住得下?房地產價格肯定是突飛猛進,這個都是什麼?自己的妄想。這個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是完全不一樣,我們不能拿我們地球的這個情況去衡量、量度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在那個國土裡面沒有大小,它叫一真法界,有大有小就有分別了,就不叫一真。我們地球上是有大有小,這是我們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極樂世界再多的人不多,一個人都不少。這個境界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絕對不會說不夠住,人口爆炸,不可能。

  那這裡我們看到經文上講「皆使往生其國」,那有的人又產生一個奇怪的想法,我們這地球上現在六十多億人口,如果皆使往生其國,大家都去極樂世界了,那這世上沒人了,誰去種田?誰去工作?大家都沒飯吃了,沒衣服穿了,沒房子住了,你看打這個妄想。那麼實際上這個是根本不可能的,你說這地球上六十幾億人口,有幾個人是真心要發願往生的?真的是億萬人中找不出幾個來,所以你就多慮了,不可能說全往生到極樂世界,沒那麼好。真往生的人還是畢竟少之又少,都不成比例。那麼話又說回來,即使是你有這個假設,說這個世界的人統統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那不更好嗎?極樂世界不用工作了,也不用吃飯了,前面我們讀經也讀過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受用具足圓滿,根本不用你去經營勞動,它都是應念現前,那是阿彌陀佛供養。所以離開這個苦世界,大家都到極樂世界,不更好嗎?

  其實真正修行,是會有佛菩薩供養。在我們歷史上記載的,像在唐朝,道宣律祖,他是律宗的祖師,道宣大師,他在終南山修道,戒持得非常好,感得天人來供養他,他自己真的都不用去托缽,也不用自己操心做飯,這個道糧的問題他不用操心,每天天人來給他送供,這是他持戒精嚴,有這樣的感應。在唐朝同一個時代,有一位李通玄長者,他是修《華嚴》的,他要寫《華嚴經合論》,要批注這部書,結果他想找一個很清淨的環境完成這部著作。那麼他上山去找,結果遇到一只老虎,老虎沒有傷害他,是什麼?帶著他到牠的老虎洞,李通玄長者也就心裡明白了,這老虎想要把這個老虎洞供養給他。這一看,這裡頭還有一窩小虎崽。這老虎洞裡頭還真的不錯,冬暖夏涼,這個石洞很寬敞,跟房子一樣,非常的適合靜修、寫作。那麼這李長者也就很高興的住進去了,老虎全家就讓位了。完了之後,每天他在這裡面寫書,那個老虎洞外面有個小池塘,池塘裡面就出來兩個女孩子,每天就給他打掃衛生,給他煮飯、洗衣服,給他操持這些家務,供養他,晚上就回到池塘裡就不見了。李長者因為要寫這部書,很專注,也沒想那麼多,一點都沒有留意這個女孩子的事情,等到把書都寫好了,他就忽然想到這麼多天來都承蒙這兩個女孩子的供養,要好好感謝感謝她們,一看找不到她們了,然後下山去打聽,附近的村莊去打聽,也沒有這兩個女孩子,這是什麼?天人來供養他。所以這都是什麼?感應。所以我們真正要是修行,老實念佛,不要操心,一切都交給佛菩薩來照顧。我現在就是這樣的感覺,將來怎麼樣,一點不去想,真的是無憂無慮。有的同修還替我操心,說你將來弘法會遇到很多困難障礙,怎麼辦?我真的不操心,那都是交給佛菩薩管,我們現在專注在經教上,專志在念佛上就行了,要相信這個佛力加持是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希望大家都往生極樂世界作佛,『悉令得泥洹道』,「泥洹」就是大涅盤。『作菩薩者,令悉作佛』,這個「菩薩」不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他方世界的菩薩,他方世界的菩薩他們的願望就是作佛,阿彌陀佛也加持他們,只要他們能夠聞到彌陀名號功德,他們願意修這個法門,肯定也平等得到加持。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最後五願裡面講到的,是對菩薩的,對一切菩薩都加持,都讓他們永不退轉,直到成佛。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講解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九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七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