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九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一百零一頁,第一行,從倒數第二句看起:

  【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這段經文接著上面的意思講下來的,這一品是「願力弘宏深第二十九」,是世尊為我們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眾菩薩們,他們的智慧、慈悲、功德、道力不可思議,而且都是究竟一生補處,也就是說這一生就能夠成佛。這個『既作佛已』,這是講到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夠一生當中成佛。那麼成佛之後,怎麼辦?『轉相教授』,這個「轉相教授」就是輾轉去弘揚淨土法門。因為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當中,有不少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他們成就以後,在他方世界示現成佛,就用這一個法門來度脫眾生。他們自己是這樣成就的,那麼他們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化眾生,真所謂是身教言教。『如是輾轉,不可復計』,這是佛門裡面講的轉法輪,可度的眾生無量無邊。法輪隨時隨地在轉,只要遇到有緣的眾生,立刻就去度他。什麼叫有緣?就是他對這個法門能夠相信了,聽了法門之後他能夠去照做,這就是有緣眾生。換句話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個因緣也取決於眾生的善根福德。什麼叫善根?你聽了這個法門能信,這就是善根。如果不信,善根還不夠。

  你看前面經文,「皆願作佛第十」,第十品,就記載的阿阇王子和五百大長者那一品,在釋迦牟尼佛會下聽經,聽這座《無量壽經》,當他聽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成佛了,他們很歡喜,歡喜之後怎麼辦?供養,供養釋迦牟尼佛,拿金華花蓋供養,一人拿一個。這五百人供養完之後下來了,繼續聽經,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大眾,說這五百人不是普通人,過去生中都已經供養過四百億佛,是過去久修菩薩道的人。而且過去迦葉佛時他們也曾經供養過釋迦牟尼佛,當時釋迦牟尼佛前身是一位補處菩薩。今生又遇到,他們能聽到這個法門,那個善根相當厚,可是他們只發了願,等將來他們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那就是了不得的大願了!可是竟然沒有發願說這一生要往生,還沒想起這個念頭。你看聽釋迦牟尼佛親自給他講淨土法門,他都生不起一個心說我這一生就得要去極樂世界,只是什麼?發一個願說將來我成佛了,像阿彌陀佛一樣,什麼時候成佛都不得而知。所以只是種一個善根,證明他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尚且不夠,生不起這個往生的大願。

  你們在座聽到這部經,還不是聽釋迦牟尼佛講,是聽這锺茂森講,居然能夠相信,還能夠發願要往生,告訴諸位,你們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阇王子那一批人,肯定的。換句話說,你們過去生中肯定不止供養過四百億佛了,那是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到今天你們遇到淨土法門才能夠相信,才能夠發願求生淨土。你要是真信真願了,那就叫因緣成熟了,無量劫來到這一世就是你的最後生,六道輪回最後生,不再受輪回之苦,這一生完了,結束了,噩夢到今天結束。這個因緣真正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今天我們來學《無量壽經》,我們也想到肯定有諸佛護念,阿彌陀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眾菩薩來加持我們,這就是「轉相教授,轉相度脫」。讓我們能夠真聽明白了、真信了、真發願了,那恭喜你,你這一生就度脫了,度脫生死輪回的苦海,而且也是究竟一生成佛。這個因緣太殊勝了!

  那麼這樣的眾生有多少?「不可復計」,根本計不清,太多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來到人間示現成佛?善導大師給我們講得好,就是為把這個淨土法門告訴我們聽的。雖然我們沒有能夠值佛出世,沒有親自親近釋迦牟尼佛,但是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能得到《無量壽經》,而且是這本《無量壽經》會集本,最善本,我們也等於值遇釋迦牟尼佛,只要我們老實、聽話、真干,這一生沒有不成就的。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在十方世界的情形,跟我們娑婆世界都差不了太多,每一個世界的佛在那裡都以淨土法門教化眾生。當然在其它世界來講,教化眾生比較容易,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比較難,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給我們講的,我們這個世界叫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我們想想確實現在太污濁了,尤其是今天,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我們只是聽聽,還不太覺得,現在你再一看真的是五濁惡世,環境的污染、人心的污染、身體的污染都到了極處,可以說歷史上來講,這個時期是最濁惡的,環境也是最污染的。釋迦牟尼佛在這樣一個世界上示現成佛,真是難,難能可貴!因此十方諸佛都贊歎釋迦牟尼佛,贊歎他老人家於此濁惡世間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世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難,!佛都講難,不是菩薩講難,佛都說是難,甚難。釋迦牟尼佛你看看他在這個世間行此難事,這個難事不是別的事,就是給我們示現念佛成佛之事,因為這個話是在《阿彌陀經》上講的,他老人家在《阿彌陀經》上講,那這個難事不是指別的事,就是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能夠成佛。像普賢菩薩一樣,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念佛成佛。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一往生極樂世界,他當然馬上就成佛,那釋迦牟尼佛何嘗又不是這樣?他在沒成佛之前是等覺菩薩,那他念佛到極樂世界也是當天就成佛了,然後乘願再來。這裡講的「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度脫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在這裡示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是梵文,意思就是說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成佛。然後再為諸世間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之法就是指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所以淨土法門稱為難信之法。雖然是難信,但是它易行,行起來很容易,念佛你看誰不會念?老太太,沒文化的都會念,所以太容易了。!只要你肯相信,你肯發願去,你就能夠往生,你就能夠作佛。

  所以,這個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殊勝、最方便、最容易,又最究竟的法門,所以一切十方世界諸佛都講這個法門。那為什麼他還講其它法門?既然這個法門最好,為什麼不講,就講這個法門就好了,還講這麼多八萬四千法門干什麼?那麼辛苦。這個原因也是釋迦牟尼佛沒辦法,因為他講淨土法門很多人不相信,不相信怎麼辦?只好先給你講其它法門。所以他就示現,你看,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佛是干什麼的?干教育的,佛是老師,從事這個義務教育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三百余會就是辦了三百次的班。像我們這個《無量壽經》這一會,講到今天已經講了多少?第三十九集,三十九次,這都是一會。他老人家當年辦了三百多會,有的大有的小,最初是講《華嚴》,講了二七日,有的說三七日,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都有這個考證。他在定中講的,講完之後出了定,開始講什麼?講阿含,小乘,講了十二年,打基礎。小乘是小學,大法接受不了,先接受小法,十二年打基礎。然後講方等八年,方等開通大乘,開始從小乘到大乘,像中學一樣。然後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大學。最後講《法華》、《涅盤》八年,那是等於研究所。一直講到最後,你看辦班教學,到最後《法華經》告訴我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以前小學、中學都是方便說,真正真實說就是一乘法,就是一佛乘,就是讓你成佛。哪一個法門成佛最迅速?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講來講去,原來全是給這個淨土法門做鋪墊的。所以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講,這個念佛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華嚴經》是最初講的,那也是教你成佛的,普通大眾沒辦法參加,因為他是定中,在一真法界開的這個法會,那都是法身大士參加。《華嚴》一開始就教我們導歸極樂,普賢十願導歸極樂,到最後《法華》也是教我們一佛乘。《法華》的秘髓、精髓,秘密的精髓,就在這裡,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過去是專攻《法華經》,天台的學人。所以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勸我們信願行求生淨土。

  所以『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這裡包括九法界的眾生,除佛以外,統統都包括。都希望這些眾生『生彼佛國』,到極樂世界去,『得泥洹道』,這個「泥洹道」是涅盤道,大涅盤,不是小乘的涅盤,大涅盤是作佛。所以『當作佛者,不可勝數』,因此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是給阿彌陀佛在做宣傳,等於是給極樂世界招生的。極樂世界像個大學一樣,大學城,阿彌陀佛是校長,主持教育,那麼十方諸佛在其它世界專門做宣傳招生工作。那麼到這個大學去進修,條件一點不難,你要到一般大學,你還要考試,還要合格,到這個極樂世界的那個分數線是最低的,信願行,就是三資糧,你能做到你就有資格往生,阿彌陀佛就接你。而且是什麼?到你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帶著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菩薩眾一起來接你,這個了不得!你說你在這個世界上大學,你說那這些學生上大學的時候,哪有說校長帶著所有老師都出來接你的?不可能。你要到極樂世界真的是這樣,校長帶著所有的,你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清淨大海眾菩薩,統統來接你,他們化身無量無邊,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待遇,都能接。接到去極樂世界作佛的,那數量就太多太多,沒辦法計算。

  我們想到這個情況,就可能會提出個問題,這西方極樂世界如果這麼多的眾生都湧到那兒去了,極樂世界多大的地方才夠用?那豈不就是暴滿了?可能釋迦牟尼佛也料到我們會有這種疑問,底下經文就給我們解釋: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

  這段經文講到『彼佛國中』,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常如一法』,這就說明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法就不是二法,如果有多有少、有大有小,這就是二法,二法從哪來的?從我們分別心裡生出來的。如果分別沒有了,甚至連念頭都沒有了,這就是一法,一法才是真實法。所以,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即使再多,也「『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人口不會說增加的,也不會減少的。這些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到其它世界去成佛去了,離開極樂世界了,他們也人口不減少;十方世界的眾生來到極樂世界,人口也沒增加,不增不減,這個妙!這不是我們凡人思惟想象能夠達到的境界,這是一真法界,不可思議。

  佛在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當中,還是用可思可議的比喻給我們說明,讓我們稍微能夠理解了。他說,『所以者何』,是什麼緣故?他舉個比喻說明,『猶如大海,為水中王』,「大海」,我們就用這個地球上的大海做比喻,太平洋,這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海洋,這個諸「水中王」的王就是第一大大海,太平洋最大。『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流入太平洋的河流很多很多,就像我們中國這些河流全都是流入太平洋的,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河,其實都是流入太平洋,從渤海、東海、黃海、南海下來,全都是太平洋。那流入海中了,『是大海水,寧為增減』,有沒有增減?我們說沒有,不管流多少進去,太平洋總是這麼大,海平面不見得會升高。不過當然最近這幾年有在升高,為什麼?因為南極、北極的冰融化得很厲害,所以它有一點點的升高。我們現在知道為什麼太平洋的水不會增減?這是因為地球有蒸發系統,海水被蒸發了,變成雲,下雨又回到大陸,然後又變成河流又流出來,有這麼一個蒸發循環的系統,所以總是這麼多。地球上的水就是這麼多,無論你怎麼蒸發、怎麼循環都是這樣,不增不減。這個比喻我們去體會,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十方世界眾生都往生到那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變化。說明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它就是自性所現的境界,自性是無所不在,遍法界虛空界。

  所以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上別的地方去,只是回歸到自性而已。開悟的人看到現前這裡就是極樂世界。我們也做過中峰三時系念法會,中峰國師在這個法事裡頭他開示,說「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十方即是極樂世界,那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極樂世界?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障礙,我們講業障,這就是業障。這個業障障礙著我們的六根,我們沒有辦法回歸到法性上,所以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們不要擔心,雖然我們真的這一生都見不到,不要緊,你只要真信切願求生淨土,你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也是法性土,它也是遍法界虛空界,你入了法性土,入一土就入四土,你就現前看到。所以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並不遙遠,沒有距離,那個時候你可以一念就回到這裡。

  所以『八方上下,佛國無數』,「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十方佛國無量無邊,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星球太多了,無量無邊的星球都有諸佛如來在那裡教化眾生。那麼『阿彌陀國』,就是極樂世界跟其它諸佛國土不一樣,在於什麼?它沒有這些變化。十方諸佛國土有所謂的成住壞空,星球有成住壞空,像我們地球,科學家說現在我們地球的壽命是四十六億年,已經是到中年了,再過四十多億年那就滅了,所以星球也有成住壞空。一切的動物、生物都有生老病死,我們人就有生老病死,所有的動物都有,有情眾生都會有。植物有生住異滅,這都是無常的現象。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變化,常如一法。換句話說,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永遠保持年輕,青春永駐,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永遠是這個樣子。我們這裡女同胞聽了特別羨慕,大家都愛美,都希望青春長常駐,可是在這個世界這只是一種幻相,不可能的。妳你真想青春永駐,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那裡才是常如一法,真正是不老、不病、不死,無量壽。

  『長久廣大』,這個「廣大」是講空間,「長久」是講時間,時間無量壽,算不出的壽命。不像我們這個地球四十六億年就是中年了,太短暫了,四十六億年對於無量劫來講,那是一剎那,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壽命是無量劫又無量劫,算不清的,長久。「廣大」是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佛國無數,實際上那也是極樂世界,那種疆土的范圍、幅員之遼闊那是遍法界。

  『明好快樂』,這是講光明,「明」是光明,「好」是非常美好,這是講依報環境光明美好。正報呢?那些眾生,那些菩薩們呢?「快樂」,極樂。像《彌陀經》上講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個樂不是跟苦相對的,咱們這個世界上的樂都是跟苦相對的。譬如說你肚子餓了,吃飽飯了覺得很快樂,那是因為你有餓,你才覺得飽是快樂,相對的。而且這個飽還不是永遠快樂,譬如說你飽了,飽了再讓你吃呢?你吃三碗飯飽了,再讓你吃十碗飯,這不得了了,那比餓更苦,還不如餓著好。說明吃飽了本身不是快樂,如果是快樂,它應該不會變的,真的是不變的,假的會變。而且它要是真樂的話,愈吃愈樂,怎麼吃到最後變成苦了?證明它不是真樂,它只是痛苦的暫時緩解而已,所以這叫壞苦,還是苦。所以跟苦相對的樂都不是真樂,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沒有相對的,全是樂,這是心地清淨的那種法樂。

  『最為獨勝』,「獨」就是沒跟它相比的了,「勝」是殊勝,西方極樂世界真的超過一切諸佛國土,那種殊勝美好說之不盡。所以讀到這裡的經文,假如說還不想往生,那真是過去我們師公李炳南老居士說的,「非愚即狂」,那不是愚癡就是狂妄,這種人沒得救了。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為什麼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這個原因此地說出來,阿彌陀佛在作菩薩的時候,他在因地上修行,他的願行超過一切菩薩,超過一切諸佛在因地上的修行。我們在前面經文裡面看到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這都是介紹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和修行,確確實實他的『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積功累德無量無邊,造就了西方極樂世界。經文在第八品,「積功累德第八」,說得就非常詳細,真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所以我們要學《無量壽經》,就得學阿彌陀佛,學他在因地上的發願,發了四十八大願,沒有一願是為自己的,全是為苦難眾生。然後無量劫的修行,用自己的功德莊嚴淨土。他的求道,還有他的願,也不是憑空發出來的,他是參訪了十方諸佛國土,看到哪些國土裡頭有長處就去吸取,短處就捨掉不要,取人之長、捨人之短,最後等於是會集了十方諸佛國土裡面的最極莊嚴之處,把它會集起來,成為十方國土的集大成。有點兒像什麼?像我們去年世博會,世博會就是每一個國家他們的文化、建築的精華,來到那個地方展覽。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僅是一個世界,十方諸佛國土的博覽會,最極莊嚴的。所以這種莊嚴,當然用的功德也是要最殊勝的功德來莊嚴。

  『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這是講阿彌陀佛的恩德那是浩大,對十方一切眾生平等的布施。這個布施主要體現在平等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成佛,沒有比這個恩德更大的。所以我們現在也享受著阿彌陀佛的恩德,我們這一生聞到了阿彌陀佛佛名,學到了《無量壽經》,這都是阿彌陀佛在加持我們,到我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我們,這一種大恩大德沒有辦法報答。唯有是自己依教奉行、早日成佛來報答,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報答。所以這個恩德的布施『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說之不盡。

  我們要知恩、要報恩。知恩,怎麼才能知恩?認真的學習《無量壽經》才是知恩。怎麼才是報恩?把《無量壽經》都做到了,這就是報恩。所以《無量壽經》我們要做為我們人生的一個劇本,人生舞台劇本,我們就按照《無量壽經》這個劇本演,《無量壽經》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不讓我們做的,我們就不做,嚴格的來依教奉行,這就是真正的報恩。阿彌陀佛歡喜,你在學阿彌陀佛。好,這一品經文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面我們再看底下第三十品:

  【菩薩修持第三十。】

  在本經從前面第二十八品,一直到下面第三十二品的經文,都是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德行。尤其是這一章,這一品的經文,是介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日常生活的行持,對我們就非常重要。我們要報阿彌陀佛的恩,那要做,怎麼做?要學這些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看看他們是怎麼過日子的,我們也要學。好,我們來看底下經文: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這一段經文雖然很簡單,但是講到的境界卻是圓滿的。世尊叫著『阿難』,說『彼佛剎中』,這是指極樂世界,『一切菩薩』,極樂世界除了「菩薩」之外就是佛,沒別的人,所有的這些往生的人,他們的身分都是菩薩,經上講是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經》上講是阿鞞跋致菩薩,都是講的同樣的就是三不退的菩薩,而且是圓證三不退,即使我們往生到下下品也是圓證三不退。這些菩薩圓證三不退的,就是圓教裡頭的七地以上的菩薩,他們的境界,底下說『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這些菩薩了不得。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當中說得好,說在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尤其是凡聖同居土的,像我們要往生,多半都是凡聖同居土,因為什麼?煩惱還沒斷,如果你斷了見思煩惱,你往生就不在凡聖同居土,你就會到方便有余土,如果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去往生的,那你就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那麼我們現在是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說我們是凡夫嗎?又不是,我們是菩薩,阿惟越致菩薩。你說他要是菩薩又不是,為什麼?煩惱沒斷,所以你說不上他到底是凡夫還是菩薩,特別,很特殊的這麼個情形,這都是因為阿彌陀佛神力加持,「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沒有一個方面不是阿彌陀佛加持,讓我們從凡夫地一下提升到七地以上的菩薩。那具體我們來看看。

  第一個是禅定,什麼叫禅定?是不是我們盤腿面壁就叫做禅定了呢?那個不一定,那只能叫坐禅那個樣子,還不能叫坐禅,坐禅的樣子,那要看我們的心是不是真得了禅定。什麼叫禅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下了定義,不取於相叫禅,內不動心叫定,就是外,我不取相、不著相;內,我不動心,這叫禅定。就是《金剛經》裡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金剛經》裡面佛告訴須菩提尊者,菩薩住世要自行化他,必須要有的態度。所以如果我們坐在那裡,內還動心,還在打妄想,外又著相,那就不叫禅定。所以禅定不一定說盤坐,什麼樣子的形式都可以,只要你做到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叫修禅定。

  你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鬻香長者,這是法身大士,鬻香長者是在家人,他怎麼修禅定?他不是在禅堂裡面,沒有在那枯坐,他是到市廛場裡面,最熱鬧的地方,像我們現在到香港最繁華的地方,去逛街,看熱鬧,那麼他怎麼個修法?在這種熱鬧的場面當中,在種種誘惑面前他能不動心,他也不取相。不取相、不動心不是說像個木頭一樣什麼感覺都沒有,不是的,他眼看得清清楚楚,耳也聽得清清楚楚,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非常的清楚明了,這是智慧,但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是他老人家修禅定,會修。當然他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咱們凡夫可不能這麼修法,我們要是也像他這樣出去外面成天逛街,去卡拉OK,去跳舞,去澳門賭場賭博,完了,肯定到三惡道去了,為什麼?我們著相,我們動心。所以佛教初學就要嚴格遵守戒律,要住阿蘭若處,阿蘭若就是清淨的地方,連牛叫的聲音都聽不到的地方叫阿蘭若。古人修行,那真的是躲,躲到深山老林裡面去,為什麼?初學人,定力不夠,那就得要找個清淨的環境來保護自己清淨心。等到什麼時候功夫成就了,要出來煉,像鬻香長者一樣,在這花花世界走一遭,看看還會不會動心,如果還動心,沒成,回去繼續煉吧。

  所以高級的修行,我們凡夫對他看不出來,那真正用的是智慧,轉煩惱為菩提,心能轉境,那不是一般可以修得來的。像我就曾經跟師父上人參加過不少次跟宗教聯誼的這種活動,好幾次跟師父一起出訪,陪同宗教代表團去旅行。在二00四年六月份,我跟師父一起陪同印度尼西亞宗教代表團去出訪,到埃及、到梵蒂岡去訪問。到了埃及,那時候在開羅,大家因為旅行很累了,宗教人士都想輕松輕松,聽說埃及那個尼羅河上有那種風情的晚餐,可以坐在船上游尼羅河,吃晚餐、欣賞一些風情舞蹈,很多宗教人士這些領袖他們也想去看看,體會體會,讓我們師父也跟著去。師父就是陪他們出來,大家宗教團結,這時候要恆順眾生,不能說我不去了。那你不去,你來干什麼?就得去。帶著我們就在那船上看,結果這些阿拉伯的女郎跳那肚皮舞,那個時候很多人,就是那些其它的宗教的人士都迷上了,很高興,結果我們師父也在陪著他們一起,如如不動的樣子,面呈微笑,老人家不看。我就看師父,我也不看,我就觀察師父是怎麼個反應?老人家還非常自然,我就知道他心裡在念佛,你看就在這種風情場所,人家老人家在那裡念阿彌陀佛,但是外表誰也看不出來,好像看到他也挺陶醉的樣子,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果不是聽師父講經,留意去觀察師父,你還看不出來,人家是真修行。所以這就是智慧。

  那麼智慧當然必須要從禅定當中得到,所以講禅定才有智慧。如果沒有禅定,所得到的智慧也不是真實智慧,就是清涼國師講的,不是邪見就是無明,那不是真實智慧。所以智慧,禅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都是在深度禅定基礎上一下子突破了,就開悟了。所以我們現在沒開智慧,不能硬求,求不來的。你有求這個心,你就開不了智慧。為什麼?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開不了,開智慧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才可以做到。所以禅定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開智慧。我們修禅定怎麼個修法?淨宗法門就用一句佛號,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禅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三個層次,一心不亂是比較高的層次,最低的層次是什麼?是功夫成片,就是本經裡面提到的一向專念,這個就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不算很高,每個人只要你真干都能達到。一向專念,這一就是一心的念、專心的念,不打妄想;這個向就是方向,我們向什麼?向著極樂世界,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求生淨土,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叫一向。然後專念,專就是專心的念,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修禅定。你念佛念到什麼?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靠念佛就行,不用假借其它的法門,不用換題目,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到底就成功了。自得心開,這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念佛成佛了,這是達到理一心不亂。那麼成這個境界,絕不亞於禅宗講的明心見性的境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淨土法門這個也是修禅,佛經裡面講,這是無上深妙禅,這不是普通禅,這是妙禅。妙是美妙,太殊勝了,而且是深妙,很深。等覺菩薩對這個道理還並不是透徹明了,還差一點,那是諸佛才能夠徹底明了,深妙,而且是無上深妙。所以你這念佛不是簡單,只要一心念,肯定開智慧。自得心開,這是大徹大悟的境界。

  底下講「神通、威德」,這是日常生活當中的行持,就是你在日常當中,我們怎麼樣對人對事、待人接物,那就是要把你的禅定、智慧要用出來。定的表現就是威德,智慧的表現就是神通,「無不圓滿」。神是神奇,通是通達,沒有障礙。那這個神通、威德無不圓滿,就是講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在宗教裡面贊美上帝的,可是你在極樂世界你就能夠達到,圓圓滿滿的達到。這是跟我們講到的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的境界,我們只要現在真信切願,一切放下,求生淨土,你馬上就得到這個境界,一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雖然你煩惱沒斷,但是你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地方就是因為它能帶業往生,帶什麼業?什麼業都能帶,只要你信願行具足,不管你造作了多重的罪業,一樣能帶。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帶的業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舊業是以前造的,可以帶,你現在忏悔了,後不再造,你念佛往生淨土可以帶。但是不能帶新業,新業是什麼?你現在還在造,你正在造,你怎麼可能帶走?如果你到臨終的時候還在造業,對不起,你肯定墮三惡道。所以我們要懂得,現在就得把那業要放下,一定要把這個業斷干淨,起碼要伏斷,就是壓住它,用什麼來壓住?用阿彌陀佛的佛號壓住,業都是因為念頭起來的,身口意三業,意業是主宰,意要是不造業,身口不會造業。所以我們意業怎麼去伏斷?就是用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沒有其它念頭,你的業不就自然就沒有了,以前的業就帶著業往生。這個我們要懂得。

  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這是早年,大概是二、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曾經有一種說法,說極樂世界不能帶業往生,你要消業才能往生,業消完了你才能往生,你要還有業,往生不了。這個話說錯了,可是說這種話的人他們也有根有據,他們查遍了《大藏經》,發現經裡面沒有說「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所以他們就說極樂世界你不能帶業往生。甚至有一些念佛多年的老居士都受到他們的影響,這教理沒通,聽到外面的人講三講四,就難免會受影響。所以我們如果不是真正在教理上通達了,不要亂聽,聽到這個說那個說,心就動搖,就起懷疑,那個信心就沒有了,信心沒有了,那你就往生不了。因為往生,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最重要是信,你信都被破壞了,那你就往生不了,這才是真正的大障礙。

  所以我們師父那時候剛剛到美國去弘法,飛機飛到洛杉機,有位老居士,都是我們師父的長輩了,來機場接我們師父。在路上這位老居士就請問師父,說「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那我們怎麼辦?」我們師父看到他很可憐的樣子,跟他說,「既然帶業不能往生,那我們就不去了」。他聽到之後楞了,什麼意思?你不是弘揚淨土的,怎麼叫我不去往生了?師父看著他很不解的樣子,就點了他一句,說「如果不帶業,那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我去那裡干什麼?」他還是沒聽懂,然後我們師父就跟他解釋,也是這樣問他,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他們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沒斷盡,這是不是帶業?」哦,他終於明白了,這也是帶業,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無明沒斷盡,他也是要帶業往生。如果說帶業不能往生,那等覺菩薩以下都不能往生,那豈不是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

  所以他那種說法是謬論,雖然《大藏經》裡面沒有說「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沒有這四個字,但是你不能夠只看那些文字,你要理解它的意思,要依義不依語。既然極樂世界這麼多的菩薩眾,而且分四土三輩九品,那是講什麼?帶業的多少不同。帶的業少,品位就高;,帶的業多,品位就低,哪能說不帶業?統統都帶業,就是看帶得多、帶得少而已。當然我們要是能消業就更好了,消得愈多,品位就愈高,但是我們也不要懷疑,不要喪失信心,我們即使業再重都能帶,最重的也不就是下下品往生?只要你能夠發真信、真願求生淨土,標准在於什麼?這個世界一切放下,你要是放不下就往生不了。所以真正障礙你往生的,不是你過去造的多少業,是你現在是不是真放下、真肯去,這個問題在這。即使你業很少,你很清淨,修行功夫很高,但是你不想去,你這邊也放不下,那對不起,你往生不了,你還在這裡輪回。你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的阿阇世王,這是我們看到的最典型的例子,他是殺父害母,造盡了五逆重罪,那真是比他造的這個罪業再多的都少了,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反正跟著提婆達多一起造的這些罪業,五逆罪造全了。結果他臨終的時候忏悔往生。那時候地獄相現了他害怕,求佛忏悔,結果佛勸他念佛往生淨土,他真往生了,而且往生品位很高,上品中生。因為是他忏悔的力度很強,這是特殊的例子,他就是帶業。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這一句講到『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密藏』是什麼?「密」是密義,「藏」是寶藏,這是講諸佛如來心中所含藏的秘密之法,那是無上之法。對這種無上之法,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究竟明了』,這個不得了!明了就已經不得了了,他還「究竟明了瞭」,就是明了得徹底,明了得完全圓滿。這個一般的菩薩他可能會明了,但是不是究竟明了,就好像隔羅望月,拿一層紗布隔著,自己的眼睛看月亮,看得是朦朦胧胧的,還不是究竟明了。這裡前面講的是一切菩薩只要到極樂世界,這一切菩薩都是這樣究竟明了,也就是你現在要是往生了,你也是這樣。我們會問,諸佛密藏到底是什麼?跟大家說老實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就是諸佛密藏,就是無上的心法。《華嚴經》上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麼這些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就是念佛成就的,過來人,所以當然對這個究竟明了,一點不懷疑。那一句佛號何以就稱為諸佛密藏?這句佛號是不是有點太簡單了?誰都會念,那諸佛密藏是誰都能夠明了的嗎?當然會念,會在嘴上念的人未必是真明了,因為什麼?他對《無量壽經》的經義不了解,這句佛號掛在嘴上,他還是不明白,你不明白這個名號的功德,他念起這個佛,往往就不那麼得力。所以我們要念佛要念得得力,對《無量壽經》經義一定要明了。愈明了,你念的佛就會心愈清淨,而且你真正明了了之後,你會怎麼做?這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會間斷,這就是諸佛密藏,你還能中斷嗎?中斷不就是太可惜了。?所以究竟明了就會像誰?像黃念祖老居士在往生之前,一天念十四萬佛號,那真是豁出去了來干!這句阿彌陀佛佛號就是代表我們真如自性。在《往生論》裡面講,說「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法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是清淨句,就是真如法身,就是自性,所以念佛號就是念自性。

  我們上一次講到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個法門,他用耳根圓通,那我們的體會是,反聞聞自性就是反聞聞佛號,因為佛號就是自性,沒錯,《往生論》裡面是這麼講的。所以我們聽自己念佛,用耳根,收攝耳根聽自己念佛,就是反聞聞佛號,你就是修觀音法門,你也是修大勢至法門,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把耳根攝住了,你的六根也攝住了。所以我們聞就是專心的聽自己念佛號,念念都在諸佛密藏當中。好,我們再看底下的經文: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

  先看到這裡。『調伏諸根』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用什麼來「調伏」?用一句佛號來調伏。那麼「調伏諸根」當中,最難調的是意根,我們的念頭,成天到晚打妄想,那個心都跑在外面了,攀緣六塵境界,收不回來。你看儒家孟子也講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儒家也懂得,什麼是真實學問?真實學問不是說你學了多少知識,讀了多少書,那個未必是真學問,真學問就是求其放心,這個心放在外面去,收不回來,這叫放心。那麼心從外面五欲六塵的境界當中收回來,這叫求其放心,也就是《金剛經》裡講的「降伏其心」。那我們淨宗法門就很容易了,一句佛號就是降伏其心,就是求其放心,就能調伏諸根。調伏了之後,肯定就是『身心柔軟』,這個「柔軟」就是健康,身柔軟是健康,柔軟是筋骨很柔軟,筋柔軟的那你就長命。中醫上的人,學中醫的都懂,筋要是長,要是軟,說明你能長壽。凡是筋很硬的,就是有不通,不通則有病。最關鍵的是心要柔軟,心地柔軟是什麼?清淨慈悲。那你心柔軟了,身肯定柔軟,身是依報,心是正報,所謂相由心生,相隨心轉,心清淨了,身體當然健康。

  所以古人講,學問,目的就在於變化氣質。那麼變化氣質,就是心地柔軟,待人就很柔和。那麼身體也要改變,改變體質,用什麼來改變?我們很簡單,用一句佛號。身體即使原來不健康,你能夠一心念佛你就能變得健康。劉素雲老師就給我們做示現,她過去得了紅斑狼瘡,絕症,結果醫院醫生都放棄治療了,她回家自己念佛,一心求往生,念著念著沒往生,好過來了,身體很健康,一點後遺症都沒有,這就是改變體質。秘訣沒有別的,心清淨。我們身上的很多病其實就是胡思亂想來的,念頭不清淨,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憂慮煩惱,你不得病誰得病?所以把這些統統放下,你心態就正常,心態正常你身體也就正常,真的可以做到不老、不病,甚至不死。為什麼不死?你念佛往生淨土是不死,往生的不是說死了才往生,死了才往生就麻煩了,不知往生哪一道了。?是我這壽命還沒到,氣還沒斷,看到阿彌陀佛來接我了,我跟阿彌陀佛去了,這身體臭皮囊不要了,一般人看到就是死了,實際上他沒死,他把這個臭皮囊放下了,他到極樂世界換金剛不壞身。那到了極樂世界更是不死了,那是無量壽。所以這個法門我們師父稱為不老、不病、不死的法門。

  『深入正慧』,這是講覺而不迷,對萬事萬物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但是絕對不迷惑,這叫「正慧」。你有了正慧,你自然就有正受,正常的享受就得到了。我們凡夫享受不正常,身有苦樂的感受,心有憂喜的感受,這些都不正常,把這些統統捨掉就正常。『無復余習』,「習」是習氣,無始劫來我們染上了很多習氣,而且很深重的習氣。到了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你的習氣還會不會出來?不會,沒有了。那麼我們這些剛往生的人,習氣的根還在,沒有根斷,見思煩惱都沒斷,這個習氣根還在,但是它絕對不起現行,不會發作,就是有和沒有一樣,你絕對不會再有習氣現行形出來了。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

  這些菩薩們『依佛所行』,「行」是修行,這一句是講修行總綱領,就是「依佛所行」。所以真正學佛人學什麼?就學佛。佛當年怎麼處事,有什麼樣的言行,怎麼對待萬物,我們從這學,學得愈像愈好。我們師父上人這一生就是學佛,這是他老師章嘉大師教給他的,你這一生就學釋迦牟尼佛。那釋迦牟尼佛一生干什麼?我們看看他老人家的行持,十九歲出家,三十歲證悟,成佛了,成佛之後只干一樁事情,就是講經說法辦教育。過的生活非常的簡單、清苦,他教學不收學費,義務的教學,只接受四事供養,而且都是最簡單的供養,所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這是他所有的財產。真是全心全力投入到教學工作,講了四十九年,一直講到七十九歲圓寂。我們師父老人家真干,也學他,我們師父是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開始講經,一直講到今年,你看五十二年。釋迦牟尼佛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我們師父五十二年了,學得太像了。講經沒有一天中斷,到現在八十五歲高齡,還天天講四個小時,在澳洲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大家可以聽直播,也是講《無量壽經》。我們年輕人都沒有他精進,我還做不到每天都講四小時,我只是二、四、六、日四小時,一、三、五晚上只有兩小時,還比不上他老人家。所以人家真的是不老,老當益壯,不病,那我們相信他也肯定不死,肯定往生,所以這就是依佛所行。師父老人家勸我們要依《無量壽經》來修行,《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它他所記載的全是阿彌陀佛的行持,你依《無量壽經》來行就是依阿彌陀佛來行。所以師父老人家勸我們學阿彌陀佛,他很謙虛,他說你們不要跟我學,你們跟阿彌陀佛學,我也跟阿彌陀佛學,我們是同學,你看多謙虛的老人家!實際上,《無量壽經》他都做到了,我們跟他學也是跟《無量壽經》學。

  那麼總綱就是講依佛所行,底下列出科目,『七覺聖道』,這就是講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總共分成七科,我們過去曾經詳細的講過一遍,記得好像講了三十六個小時,介紹三十七道品。這七科分別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總共加起來三十七目,叫三十七道品。在《阿彌陀經》上也講到這個名相,但是沒有講前面三科,直接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來講。為什麼前面三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他不講了?原因是在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他們前面三科都做到了,他們直接就從五根、五力開始做,前面三個全部圓滿了。換句話說,我們想要到極樂世界,前面三科一定要做到。四念處講什麼?念是觀念,簡單的來講,四念處教我們看破。四如意足教我們放下,放下你才如意。所以看破放下,我們學這個。對於這個娑婆世界任何的東西,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往生。那四正勤教我們斷惡修善,四正勤是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要保持,四種,四正勤,精勤的來做。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干什麼?斷惡修善,看破放下,那你就能往生。此地講的「七覺聖道」就是講七覺支,也叫七菩提分。那麼我們這名相不展開來解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聽聽我講的三十七道品,也是結合淨土來講的。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小乘有三十七道品,大乘也有。天台宗講的四教,(藏通別圓),都有三十七道品,藏教是小乘;通教是通小乘和大乘;別教是不通小乘,叫別,特別,只有大乘;圓教,那是最高的,只有一乘。這裡修的七覺聖道,不是藏通別,是圓教,圓教的三十七道品。

  底下又說,『修行五眼』,「眼」是眼睛,眼睛能看,看外面的境界。那怎麼個「修行」法?看外面境界看得很清楚,而不受境界迷惑,這就是修行。這裡提到「五眼」,這個就是佛講的「五眼圓明」。『照真達俗』,「真」是心性,是本體,「俗」是講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講性相都通達明了了,那就是明心見性,那就成佛了,所以五眼圓明。《金剛經》裡也提到這五眼,這裡也提到。第一個是『肉眼簡擇』,「簡」是揀別,「擇」是選擇。我們的肉眼看到外面的東西,實際上都沒看得清楚,那當然也不懂得去選擇,往往會被境界所迷惑,所以修行起來不容易。連法門都不會選擇,哪個法門最好都不知道,自己往往會盲修瞎練,所以修行確實要有善知識來帶領。古人講得好,「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你要向善知識請教,要有好老師指點。不過好老師現在也不容易找,真正好老師,他也不會到處做廣告,說你們都來我這兒學吧,這是孟子所說的,「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這樣自我吹捧、自我標榜,都是謙虛。所以我們上哪兒找善知識?這個緣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那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了我們師父上人,真是天下第一善知識,在我心目中是這樣想的,給我們指點出明確的道路和方向,讓我們這一生就能夠往生淨土。

  那我們要拜他做老師,不需要做拜師的儀式形式,這個都不需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真以他為老師,那就老實、聽話、真干。現在光盤都流通了,你就聽光盤,像劉素雲老師就在家裡聽,聽了十年,成就了。,別的人都不聽,就聽老法師一個人的。因為你拜他做老師,那就決定不能再聽別人講經說法,一聽就聽亂了,到底你聽誰的?這不是尊師重道,所以聽就聽一個老師的經教,跟一個人學,這叫師承。等到你學成就了,你就可以廣學多聞,沒成就之前不可以聽第二個人講,這是什麼?因為我們心還沒有得定,還沒有開智慧,如果聽到別人講的跟自己老師講的不一樣,心就會懷疑就會動搖,你自己也未必真明了。而且不知道判斷是非邪正,那就很容易亂,所以師承講究的就是聽一個老師。當然老師也不會一直禁锢著你,你聽一個老師要聽多久?聽到你開悟了,那老師也絕不能留你,他會鼓勵你趕快出去參學。因為此時你得了根本智,出去外面參學就是得後得智,你去弘法利生,你去跟大眾接觸,增長後得智。那標准是什麼?你要開悟才行,你心裡有主宰,真的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如如不動。而且你有智慧判斷是非邪正,什麼樣的境界都不會迷惑你了,這個時候老師才放手讓你出去。這是師承。

  底下講『天眼通達』,「通」是沒有障礙,「達」是明了,這是講對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能夠明了而沒有障礙,這是「天眼」。那麼要通達也是不容易。像我們看到外面的境界,譬如說看經典,經典裡面的法我們看了就會想、就會思惟、就會研究。今天還有一位同修來問我,說他聽師父講經,好像總不能夠完全掌握師父的意思,聽了之後他就一直在想,結果搞得心都清淨不下來。我就告訴他,你這種聽法聽錯了,你不懂聽,聽經不能夠用思惟。用思惟,你聽到的全落到你的心意識上,變成知識,那不是智能,你只是增長常識,沒有用。怎麼樣才能增長智慧?怎麼才能通達?這是禅門講的離心意識,這叫參。所以佛門講參究,不講研究,研究你是用思考,琢磨琢磨老師講的什麼意思。不能用思惟,離開心意識就叫參。所以我們聽經也好、讀經也好,不要去想那個意思,你就專注的聽,專注的來念,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了也就放下,不要去思惟,這也是修行。那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你就念阿彌陀佛,也是離心意識。

  底下『法眼清淨』,這個「法眼」不是肉眼,就是講清淨心。『慧眼見真』,「見真」就叫明心見性,那是真正開智慧了。怎麼才能達到明心見性?前面講的要離心意識。你天眼通達了,你法眼才清淨;法眼清淨了,你「慧眼」才見真,才明心見性。最後『佛眼具足』,這是大圓滿,見真了,明心見性了,是開了根本智,後得智還沒圓滿。到後得智圓滿了,這就具足,「佛眼具足」,成佛了,成的是圓滿佛。我們再看底下一句:

  【覺了法性。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這個『覺了法性』就是講明心見性,這是你清淨心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覺了」,就是通達。所以要想真正覺了,真正明心見性,我們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可以用有求的心來求,你只要有求這個心,這個心就是障礙,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僅說對你明心見性是障礙,對念佛功夫成片都是障礙。所以有的同修很焦急,二0一二快到了,我想克期取證,能不能夠趕快念到念佛功夫成片?如果是這樣想,那是肯定不行,不要說二0一二達不到,你一輩子也達不到功夫成片,為什麼?你有求,這就是夾雜。你這個妄念放不下,那你功夫成片怎麼能夠達得到?所以要把一切的念頭都放下,無求。那麼無求在我們現在,實在講也不能夠說完全無求,還得什麼?求往生,你說往生都不求了,那你念佛也不能功夫成片。所以這個事情也確實不容易,又不能求,又不能不求,你自己回去參,看怎麼個用心。這求的心也不是老掛在心裡頭,老在那念著求往生。

  我父親就犯這個毛病,之前,到最近他才明白過來,他以前念幾句阿彌陀佛就說一句,「阿彌陀佛快來接我」,要念幾句阿彌陀佛,就說「阿彌陀佛快來接我」。我就告訴他說,你不能這樣念法,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下去就行,不用老是夾雜著阿彌陀佛來接我。他說這不是求往生嗎?不是這麼求法。你心上真有這個事就是了,就行了,好比是什麼?黃念祖老居士舉過這麼個例子,說有一個母親帶著兒子,兒子長大了要結婚成家,母親要給他掙錢來結婚。所以母子倆就開始賣包子,很早起來就蒸包子來賣,賣早餐,賣得很起勁,干一年,他們准備干一年,錢賺夠了就去結婚。結果你說他賣包子的時候干得很起勁、很努力,但是他也沒念頭裡老想著,「我要結婚,我要掙錢來結婚」,他沒念這個,但是他這個動作,他這麼做下去就是為這個事,這心上真有,大家能體會到嗎?你往生就是這樣,你心裡真有這個事情,但是

  念佛絕不夾雜,努力的去念,念得很精進,但是一點不夾雜。

  底下講,『辯才總持,自在無礙』,五眼得到了,在生活當中要盡量幫助有緣眾生,這就是講經說法,「辯才」。!辯才是你的智慧流露在言語上,就是辯才。「總持」是講總綱領,一切法,世法出世法,綱領你全掌握到,所以你就得大自在,沒有障礙。我們現在話說,你得到幸福快樂,你得到人生最高享受,這就是「自在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些菩薩們境界就是這樣,真正是真善美慧的人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來合掌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四十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八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