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老師,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研修身心靈成長多年。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結合自己的經驗,深層的講解了父母與孩子相處時應持有的正確的內心態度。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兩種最基本的需求:重要感和歸宿感。他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且歸屬於家庭之中。如果這兩個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會對周圍的人、事、物,尤其是對自己,產生一些扭曲的價值判斷,並建立一些決定性的信念。而這些價值判斷和信念,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張德芬
什麼樣的父母是成功的?
成功的父母不是說他的孩子有多孝順,多有出息,為你爭了多大面子,帶給你多少安慰。如果用這種標准來衡量父母的成功的話,太本位主義了,這完全是從父母的觀點來看“應該如何教養孩子”。
看到很多家長一心想要孩子出人頭地,美其名曰“要他將來有出息”,但隱藏的深層含義可能是“為我爭光,讓我以你為榮,別讓爸媽丟臉”,有的甚至是“我老了要靠你呢”!
這樣的父母,讓我想起那些養斗雞的人。他們對自己養的雞好得不得了,豐衣足食,細心照料,目的就是希望它上場的時候能夠打贏別的雞,好為養雞的人掙錢或是爭面子。如果養孩子有這樣的動機在後面,真是孩子的災難。難怪現在的孩子很多都不快樂。
這種把孩子當成自己資產和所有物的父母,他們無意識的心聲可能是:
我要你取得我不曾取得的成就;我要你在這個世界上揚眉吐氣,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揚名立萬;不要讓我失望,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我對你的不以為然就是有意讓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這樣你才會按照我的意願行事。我當然知道什麼對你是最好的,這點毋庸置疑。我愛你,而且也會一直愛你,只要你做的是我認為對你有益的事情(參看艾克哈特·托爾的《新世界:靈性的覺醒》)。這是多麼有條件的愛啊!
另外一種父母,也許對孩子沒有這麼高的期望,但是喜歡以成年孩子的喜怒哀樂來作為他們生活的歸依,關心孩子過度,讓自己的關心變成子女嚴重的心理負擔。
我看到很多成人兒女,都已經四五十歲了,對他們的父母只敢報喜,不敢報憂。因為只要稍稍透露一點兒不好的消息,父母就開始大為緊張,問你一堆問題,時不時還打電話來追蹤最新的情況。要不就是暗示你,他昨天晚上擔心得睡不著,飯也吃不下,最愛看的電視都看不下去了……一直要你再三保證,這件事情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他們才放過你。
我個人認為,成功的父母,應該是讓兒女敢於跟你分享所有事情的父母,不擔心你會批判他,有條件地愛他,或是懲罰性地不愛他;也不用擔心你會因此加重他的負擔,整天無來由地為他擔心。
有一次,我兒子放學回來就躺在床上,我問他怎麼了,他說不舒服。我沒多問,就說那你休息吧。過了一會兒,他來到我的桌前,拿了一本家長聯絡薄給我看。老師在上面寫著:你兒子今天在學校裡和同學打架,罵粗口。請家長注意並簽名。
我看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把他摟在懷裡,關愛地說:“哦,寶貝,你一定好傷心哦!”孩子立刻哭得泣不成聲,我一直好言安慰他,告訴他,人生氣的時候都會做一些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你覺得自己做錯了,去跟人家道歉就好,不要責怪自己了。
然後我回信給老師,說我兒子是個非常善良而且多愁善感的孩子,他的確有情緒管理方面的問題,希望老師不要太責怪他,多給他鼓勵,我也會多加注意,並幫助他。(我一點兒也不覺得孩子讓我丟臉了,這是很重要的!)
我第一個關心的焦點其實就是孩子的感受。他在學校做這種事,本身就已經夠難過了,我要先安撫他的情緒。事情過後,我再問他一些細節,並且告訴他管理自己情緒的重要性和方法。
我曾經開玩笑地告訴女兒:“我希望你跟我分享所有的事情,即使是你懷孕了、吸毒了,我都可以接受,而且一如往常地愛你。”
我女兒骨碌碌轉著她的大眼睛,用一副小大人的口吻說:“咳,對不起,媽咪,我在結婚前都不會懷孕,而且,我連抽煙都討厭,更不會去吸毒。”
我笑著說:“我知道,我知道,我只是希望你都夠心安理得地跟媽咪分享你所有的事情。”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夠以孩子的感受為第一優先,孩子自己有自尊心,除非受到打擊或是壓迫,否則他們本身就有奮發向上的動力,不要去打壓他們。讓孩子自然、快樂地成長,是吾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