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北京有個小學生,他只有10歲,母親臥病在床後,他非常關心,一直照顧母親。面對此舉,母親感到很驚訝也很幸福,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說,學校裡學的《弟子規》上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看著只有10歲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做出這樣的舉動,母親潸然淚下。
相比之下,現在有些父母非常可憐,他們將所有的錢財、所有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可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生病不理不睬,究其原因,就是從小沒有灌輸正確的教育。
很多人認為,讓孩子考上大學,給他留下豐厚的家產,為他成家立業做好准備,就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雖然我們也不排斥這些,但最關鍵的應該是,讓孩子從小就接受人格教育,培養慈悲心、利他心,這比給他什麼都有意義。不然,即使他再精通各種理論知識,若沒有賢善的人格,你留給他再多的財產也將毀於一旦。
不要從小就灌輸他們找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開更貴的車……而應該告訴他們盡量捨己為人,為大眾服務。
這樣的話,未來才有希望,人們才會更快樂。
還有很多父母,對孩子花錢毫無控制,這會慣壞的。雖然與大把花錢的富貴子弟相比,他們會有孤獨、寂寞的感覺,但只要父母通過《弟子規》等正面教育,勸慰孩子將心思用於學習知識,而不應在錢財、衣物上進行比較,慢慢他們就會心安理得。
人經歷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後,人生觀基本上定型了,這個階段一定要灌輸寬容、無私、慈悲、利他等佛教的殊勝教育,並呵斥現代社會種種對家庭乃至自他眾生不利的理念,孩子長大以後,才能在狂風巨浪中屹立不倒。
在東南亞和美國等國家,讓孩子們過集體的佛教生活,俨然成了一種十分普及的良好社會風尚。通過佛陀的教育,使孩子在了解佛教常識的同時,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佛教理念。
反觀國內,現在很多父母也喜歡為孩子設計未來,攢錢送他們到國外留學,為他們買保險、買房、買車。但世間的財產和名聲、地位,除了能滿足一些暫時的虛榮以外,並不會具有太大的意義。
因此,孩子在沒長大成人之前,家長除了讓他學習科學文化之外,還應該讓他長出愛心的翅膀,否則,他不可能在世間的天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