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菩提甘露159:選擇對象,以人品為第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選擇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有很正確的標准,以人品為第一,其余的條件都在其次。

  第一,希望對方是個明白人,俗語說:“願意跟明白人打架,不願意跟糊塗人說話。”

  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願意害人,不願意損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

  第三,是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術。

  第四,是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系上也很正派。這樣的人就很好,是上選。

  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十全十美是聖人了,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

  我們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於修持有極大便利。

  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於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兒女都不信佛。

  現在你們還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臨終,你兒女信佛和你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太大了。

  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後腿,你就往生不了。

  現在一般說起來,這個時候還是需要有人幫助一下,完全能夠生死自由,不需要幫助,這種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這個力量,有人幫一下還是好嘛!可以增上呀!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別人往往靠不上。

  所以在交朋友、結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

  我們應當慎重,也應祈禱,靠佛力。

  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眼睛。要不斷地擦亮自己的眼睛。

  對於一個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後判斷,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關鍵是寧缺毋濫,有的人很善於討人喜歡、獻殷勤,很伶俐,很聰明。

  而實際上,往往跟我們所要求的主要問題:明白、良善、誠實、正派是不相容的。

  我們在家,但可以心出家。

  許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們身在家,心可以出家。

  打個譬喻,好比蓮花在污泥裡一樣,蓮花就長在泥裡頭,所以在家人不能離開社會與家庭,就是這堆泥,藕就在泥裡生長,要離開這些泥,就把花掐下來了,也就不會結蓮蓬了。

  所以就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也就是世間。

  可是,若總在泥裡,還能開花結果嗎?有什麼出頭之日?

  所以花與葉都要發出來,發出來不但離開了泥,而且離開了水。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體會,這個家庭是一堆泥,你離不開這堆泥。

  你到和尚廟裡,和尚廟裡還是一堆泥。但我們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

  長到虛空中,才能開花結果,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比喻。這就是心出家。

  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離了佛法修行的軌道。

  佛號就是實相,借托萬德洪名,來顯我們的自性,單刀直入,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開佛知見,這就在究明自心。

  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就憑著與生俱來的我執,去追逐外界的事情。

  我們的心無量劫以來都是奔馳在外面的五欲六塵上的,我們沒有一刻的回光返照,安住在我們的自性裡面。

  所以有這麼一種修行人,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馳騁在外面,跟沒有學佛的人沒有多少差別。

  要知道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比丘,如果他真心辦道,一定不會餓死的,佛菩薩會給他四事供養的,一切有信心的信眾,四眾弟子,居士會給他供養的。

  然而他對這些信不及,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養。

  當他的心去求供養的時候,他就不能究明心地,不能安心在道業上,那整個的他就成了一個公司的職員、老板,是這樣的狀態。

  在南方的一些寺院,稱寺院的負責人就叫老板,成了一家公司性質的。這是“或求利養”。

  “或好名聞”,好是好樂,他還離不開虛榮。

  希望到處都知道他的名聲,要知名度。

  這都是虛榮心在作怪。於是他就會搞一些新聞炒作,讓很多報紙刊物來登自己的光輝形象,談自己做了什麼什麼事。

  做點小事,都要登報。

  這都是“或好名聞”。

  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但是好名。利放下了,對名的渴望就更大。

  貪現世五欲的快樂。要知道五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啊!色聲香味觸,都是我們輪回的根本。

  他看不破這些,放不下這些,而且掛著修行人的名義,還要去貪這些世間的快樂。

  有的人就更講排場了,出門都要坐名牌的車,如果不坐寶馬車,都丟不起這個臉。

  這是貪世間的快樂,不能淡泊明志啊!

  他因貪這些,不能淡泊明志,不能少欲知足,他那顆心就安定不下來。

  世間五欲快樂的滋味很濃,但是他的道味就沒有了。

  “或望未來果報”,他修行是想得到來世的人天福報,或者下輩子做人,能做大官發大財;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樂。

  這些都是邪的發心。當我們看到這些文句的時候,真的有點感慨啊。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可不就沒有擺脫“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的范圍。

  很多到寺院去的,到佛教團體去的,你去問問,有幾個真的是為了求解脫,求了生脫死成就佛果而來寺院的。

  很多人都是求福報,求保佑自己。甚至還有一種觀念,認為學佛了,怎麼才能表明你學佛得到利益了呢?

  一定要身體比別人更健康,錢要比別人掙得多,官要比別人當得大,才說明你學佛就有利益了。這些觀念還很有市場。

 

 

上一篇:菩提甘露158:種福田從播種到收獲的四個步驟
下一篇:菩提甘露160:貪欲生必破戒退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