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是佛陀的略稱,又稱如來。除了釋迦牟尼佛,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劫的無數佛。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文字沒有佛字,只有“弗”字,佛教進入後,才造了“佛” 字。它是由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而沒有譯出它的含意,因為它的含意太豐富,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譯,所以干脆不譯。佛可被簡單地解釋成覺悟者。佛法和佛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只是側重面不同:佛法指佛的教法,就是關於如何認識世界,並引導眾生修行解脫的方法;佛教一詞通常側重於一種文化現象的表達,如常說“佛教文化”,而不說“佛法文化”。實際上佛、佛教和佛法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
佛
“佛” 是覺悟者之意。什麼叫“覺悟”?智慧是本體,它的用就是覺悟。覺悟有三方面: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自覺就是自己對人生、對萬事萬物、對世界洞察到了它的真相真谛。凡夫是看不破真相的,看破了就叫自覺。覺他就是除自己明白了這個世界的真谛外,還要幫助他人明白這個道理。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菩薩的境界!自覺還要覺他!覺行圓滿:覺指智慧,行是功行,佛歷修六度萬行,廣化眾生,至此功圓行滿,佛的智慧和功行都圓滿了叫覺行圓滿。具有最圓滿的智慧,最圓滿的功德,叫作佛。
佛教中為什麼有“勝義菩提心”?能與時間同在的叫勝義菩提心。佛為什麼能與時間同在?就是因為他有最高的究竟智慧——空性智慧,也就是勝義的菩提心。空性智慧就是把我們所有的意識、作意都化空了,妙有顯現了。這空的東西染不上顏色,而且無生無滅!因此空性是最究竟的,其它的都不究竟。
有一個居士問:“阿彌陀佛還有沒有生滅?”,我說:“你認為呢?”他說:“這佛還能有生滅啊?”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法身絕對沒有生滅,化身肯定有生滅,他化成一個人教育你來了,他是一個上師或兄長、智者,或者是個反面教員……,他把你度了以後他還會死的,這就是生滅呀。報身佛,仍然有生滅,只要不到法身就有生滅。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所以也有生滅。阿彌陀佛是證得三身的正等正覺者,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極樂世界如何形成的?他成佛之前發了大願:“我若成了佛,要造個極樂世界,念我十句我就把你接過來,到了極樂世界就再不會退轉了,直到最後成佛。”他的願望實現了,成了個極樂世界,他到那兒去當報身佛了。報身佛必須在滅度之後再回到他空性的法身中,就是常樂我靜的境界,那就是真正的常了,與時間同在叫常。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滅度進入法身之後,極樂世界仍然存在,是觀世音菩薩接班,接著度人。我們現在說得輕巧,可能是多少億劫之後的事情了。我們若證悟了空性智慧,就沒有生滅,與時間同在。
對於“佛”這個概念,我們首先要了解佛具備的特質,其次要了解我們所值遇的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是什麼。
1、總的來說,佛是“三個具足”:智慧具足,慈悲具足,本事具足。
智慧具足:
佛的智慧不同於人類的聰明智慧。比方說尖端的科學生產出原子彈、衛星上了天,甚至造出人造細胞,還能克隆人,但這只能說是一種科學的進步,是人的聰明才智的顯現,這種智慧跟佛說的智慧是不一樣的,因為再高端的科學在死亡來臨時都無能為力,而且也無法從根本上回答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死了以後又到什麼地方去?人生為什麼有生老病死這些痛苦?為什麼有天災人禍這些情況?宇宙從何而來?它流轉生滅的規律是什麼?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夠真正地了知宇宙和人生。
聲緣、菩薩、佛的智慧稱為“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第一,一切智,就是了知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就是空相。這是聲聞、緣覺的智慧。第二,道種智,就是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別相就是種種差別的道理。這是菩薩之智。第三,一切種智,又叫一切相智,就是通達總相與別相的智慧,是佛智。
佛的智慧又可從兩個維度來說: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盡所有智是廣度上的智慧,指遍知世界上一切知識,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像我們一般人只能學一個專科,至多幾個而已,而且鑽研一輩子學還不完整。生命有限,知識卻是無涯際的,用有限的生命努力學習,盡一生也學不完所有的知識。而佛呢,對所有知識都了如指掌。
人不具備佛的智慧,因為人固有的意識形態、思維方法障礙了達到佛的智慧。人的思維有三種:一種是非邏輯思維,一種是邏輯思維,第三種就是超邏輯思維。兒童的思維是一種非邏輯思維,你那邊正燒著火呢,他敢把手往火裡伸;二三層樓高的地方,他敢往下跳,他不知道危險。而我們正常成人的思維是邏輯思維,這種思維有經驗的、理性的性質。人在成年後以邏輯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就按照經驗、邏輯去分析去行事,而這一點又恰恰固化、局限了人的思想空間,使很多問題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第三種,超邏輯思維。它是超越邏輯的框架,帶有直覺的性質,如佛道儒,和繪畫音樂等藝術,尤其佛道二家。按照邏輯思維解決不了的問題,超邏輯思維就能解決。我打個比方,比如你做了一個惡夢:被壞人追殺,你拚命地逃,但是最終還是被壞人抓住了,倍受折磨,後來要殺你了,按照你的邏輯思維已經是無法逃脫了,絕望了!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有個人在背後打了你一巴掌,你猛然被驚醒了,那麼這在夢境中值遇的問題就豁然被解決,這就類似超邏輯思維。
“如所有智”,是深度上的智慧,就是把事物的本性、本質都看透了,看到底了。科學家看人,人是由細胞組成,有血脈和各種器官;讓我們一般人看,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就是有著這樣一個外貌和性格的人;神仙看呢,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用佛眼看,人是因緣合成,都具足圓滿的佛性。同一事物,觀察的深度不同。佛看到的是如其本來面目的法性實相,極盡透徹而不可思議的境地,只能以“如”字來代表,所以稱“如所有智”。
慈悲具足
慈悲具足是佛具有的情感上的特質,其表現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對一切眾生,包括與他沒關系的眾生都予以慈愛,在眾生受苦受難的時候,如同自己遭受了苦難一樣,努力拯救,給與關懷。這種大慈大悲有四種體現,就是慈、悲、喜、捨。慈就是給人以歡樂;悲,救人於痛苦。喜,是隨喜,與嫉妒相反。自己的親人如果升官發財,做了功德,就高興;如果是自己的仇人走運,就替他高興不起來,就是沒有做到喜。捨,是沒有執著、沒有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人和事物的心境,關鍵是平等的態度。大慈大悲就是佛教的菩提心精神。
母親為了孩子,用盡了自己的心血,那顆心無所不憂,為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付出生命。這種行為不為任何目的,只是出於愛心!但她的愛心仍是有分別的,對自己的孩子付出,可以!對別人就不行了。佛不是這樣,佛對所有的眾生不分怨親,不分種族,不分教派,都平等看作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他就像陽光一樣普照四方,沒有分別心,已經達到了最圓滿的程度。
人的情感有起伏,理智與情感之間往往是對立的、可分的兩方面。雖然在道理上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為了自己的私欲,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還是會做法相反,他的情感和理智不能一致。而佛的大悲,不單純是情感,而是最極情感與最極理智的相融一體,是“悲智雙運”。
發菩提心實際上就是要解決這個理智與情感不能一致的問題。發菩提心必須先發四無量心,發四無量心的竅訣就是先發捨無量心,達到怨親平等。捨去對仇人的嗔恨、仇恨心,同時還要捨去對自己親人執著、熱烈的慈愛心,達到平等看待一切眾生。方法就是把父母想成過去世和未來世都不再是自己的父母,很可能上一世或下一世是你的仇人,這樣一想就捨去了對親人狹隘、片面的塵世感情。對仇人呢,要想他過去世或將來世很可能是幫助過自己的恩人或者父母,曾經給過自己很多的關心和愛護,這樣想你就捨去了對他的仇恨。既沒有了執著的愛,也沒有了無明的嗔恨,這就是佛的平等之心。佛的情感是平等無起伏的,理智和情感達到了一致,對所有眾生懷有無分別的慈愛。
本事具足
本事具足,就是佛具足了能力、能量、神通。大家知道觀音菩薩,她是尋聲救苦,不論在宇宙任何地方,只要你有了痛苦、災難,特別是在危險的時候急呼觀音菩薩,她馬上應聲趕來救你,觀音菩薩是大悲大能的首要代表。大能就是所謂神通,我寫了句“心念生世界,揮指滿虛空”。常說佛法無邊,如來神通,一個佛菩薩若想,這個世界太龌濁,應該有個極樂世界,馬上就造出一個極樂世界,手指一揮就能夠產生無數微妙變化。為什麼佛會有妙法神力?人證到佛的境界的時候,真空不動心,不思善,不思惡,自然產生最精確的判斷力,這是智慧,不執智,不執悲,不執能,自然發生大智大悲大能作用;不執有,不執空,一切不執,所以所呈現的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這神力無邊。任何都不執,力量才大。因此說佛法無邊。
佛的能力廣大!就看你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正確認識它、運用它?它就像陽光,你用一個放大鏡聚光,能點著一支煙,積聚的能量再多一些,你可以用它來燒開水,現在我們還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利用方法,就有不同程度的獲益。佛法無邊,佛的心量也無邊,我們如何利用佛無邊的能量,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秉持怎樣的願力。
佛的“大能”,與其他宗教中所宣揚的上帝“萬能”是不同的。萬能是無所不能,姑且不論上帝是否真的無所不能,先說佛。佛不是無所不能,佛不能違背因果規律,不能度無緣之人,佛無法代眾生修行,代眾生成佛。所以盡管佛無時無處不在,神通無限,而你要能感應得到,也就是需要自己具備緣分、善根,才能得到佛的接引和幫助。就是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大家現在都知道了,佛具足全智全悲、大能大善的人格,他是智慧、情感和能力的高度完善和統一。那麼這三個圓滿怎麼達到的呢?簡單地說,是通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達到的。
2、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他的殊勝功德是什麼呢?
釋迦如來在因地修行至第二阿僧祗劫滿時,逢燃燈佛出世。一次偶爾的機會,燃燈古佛因講法路過釋迦牟尼所在的地方,在行走的路上,前面正好有一個水坑,釋迦牟尼佛擔心水會打濕燃燈佛的布鞋,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填在了水坑裡,但這樣還是有些水,於是釋迦牟尼佛又將自己的長發也鋪到這個水坑上面,這才請燃燈佛過去。當時燃燈佛就授記說:你後世將成佛,叫釋迦牟尼,能度無量眾生。這樣釋迦牟尼佛就種下了成佛的因緣。
在迦葉佛住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已經修成了,修成後他又到兜率天住了四千多年,等待這個娑婆世界的緣分。看到淨飯王符合他的投生環境和度人條件,才投到淨飯王家裡作王子。在他作王子的時候有一次出外郊游,看到一個農夫在地裡干活,被太陽烤得汗流浃背、皮膚曝傷,手卻在不停地打那耕地的牛,牛被打得皮開肉綻,忍著疼痛還得繼續拉犁,犁地犁出來的蚯蚓、昆蟲,有的斷了身子、有的斷了腿,痛苦掙扎;邊上有很多小雞爭著吃那些小蟲。王子看到眾生的殘酷以及眾生所受的痛苦,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苦悶中。後來他外出游玩,在南門遇到一個老態龍鐘的人,走路拄著拐杖步履蹒跚,非常困難,老了嘛!各種疾病都來了;到東門時遇到了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在痛苦呻吟,親人、孩子們在旁邊看著他這樣痛苦卻無能為力;到西門又見到一個棺材,上面有蚊蠅叮咬……釋迦牟尼佛感到眾生實在是太苦了!為什麼眾生有這麼多煩惱,還有生、老、病、死這些痛苦?這些現象都是怎麼產生的?難道就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免於這些磨難嗎?為了探索眾生離苦的辦法,釋迦牟尼出家了。
他是為了解救眾生出六道而回到人間來的。他知道多難啊,下來以後當太子,出家,拜了六個師父,後來自己苦行,苦行到自己快餓死了,皮包骨了,他想:“不行,我都快死了,哪來成就呀?”接受了天女供養,喝了牛奶,洗了個澡,找到一個大菩提樹,南邊坐坐不行,北邊坐坐不行,西邊也不行,東邊一坐,很穩當,他發了個誓:“不成正覺,絕不起坐”。經四十九天,他夜睹流星而開悟,立時大地六種震動。
在這四十九天禅定中,他首先見到了自己往昔的生生世世,發現每個人的生命原來是相續不斷的。有一世他是別人家的媳婦,倍受婆婆虐待;再往上的某一世,又發現自己當婆婆時也虐待媳婦,而那個被虐待的媳婦正是後世自己的婆婆。如此這類的景象很多,由此得知生命的任何境遇,原來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因而產生的果。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先通悟的是:有情生命的過去世、未來世的狀態。進一步發現,存在著六種生命形態——六道,眾生在六道輪回不息,如在苦海中漂流,無法出離。而推動六道輪回的是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的根本是無明,無明產生了貪、嗔、癡等煩惱。於是他想:要想跳出輪回之苦,只要斷掉無明就可以了。進一步靜觀,無明的根又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執”,那麼,滅掉“我執”,就沒有無明了。他又發現,眾生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潛力或可能性;又觀到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眾生轉生過無數次,那麼每個眾生都應作過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的父母們正在受痛苦,他心中生起的強烈的慈悲心和責任感,應把他們解救出來!於是,他發了大菩提心,決定留在世間轉法輪。
他證悟後,魔鬼們都亂了套了,“哎呀!這家伙成佛了,我們徒子徒孫怎麼辦?往後我們沒有市場了怎麼辦?”還有很多神仙說:“悉達多成佛了!”非常震撼,奔走相告。魔鬼就想辦法勸他,仙人們也勸他:“你在人間傳什麼法呀?多受罪呀!多艱難呀!趕緊到法界享福去吧”。關於這點,有的法師講經的時候說當時釋迦牟尼佛動搖了“我是傳法轉法輪,還是不轉法輪呢?”實際上這是不對的,釋迦牟尼佛證悟了,到兜率天住了四千年,他不就是等著到人間傳法嗎?考慮“我是走啊?還是留啊?”這是把人的想法硬安到佛身上,這是以凡夫心揣測聖意,絕對是不對的,可是很多大德都這麼講。他到兜率天去往生,下地來證悟,菩提心那麼大,他怎麼能走啊?他只是在禅定的安樂中,到第七個七天想我怎麼樣去弘法,怎麼去度人,是訂這個計劃,琢磨這個問題呢。釋迦牟尼佛經過四十九年說法,最後涅槃。
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和人生是怎麼回事,又向我們指出一個沒有煩惱,沒有生滅的境界,只要我們決心去那裡,按照他傳授的方法,就一定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獲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