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怎樣才能做到念佛成片?
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成片。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8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342、事持、理持的含義和關系是什麼?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以事持縱未悟理,豈能出於理外,不過行人自心未 能圓悟。既悟焉,則即事是理,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狂妄知見,執理廢事,則便不融合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此未達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 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彰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 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故下曰: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此種解法,千古未有。實為機理雙契,理事圓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縱未悟理,豈能出於理外, 不過行人自心未能圓悟。既悟焉,則即事是理,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二俱同時運用,斷未有心與身,彼此分張者。達人則欲 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見,執理廢事,則便不融合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6頁 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345、如何處理專修與兼修的關系?
生死心切,誠敬真摯,則專兼均可。否則一切皆難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 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 一切皆難得利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80頁 開示五則)
346、為什麼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
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 以《大集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而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 一心,末由也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3頁 復濮大凡居士書)
347、什麼是十念記數念佛?為什麼不可對十念記數之法遂生疑惑?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 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 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 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 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 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 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 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 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 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 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 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2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48、宋慈雲忏主十念法門怎麼念,要注意什麼?
盡一口氣為一念,十口氣為十念。此法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雲忏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 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11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349、念佛如何攝心?怎樣念才能至一心不亂?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1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若念佛有妄想,當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 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是攝耳谛聽之法。當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6頁 復方聖照居士書二)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 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1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50、善導為什麼提倡專修?永明為什麼提倡圓修?
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卐蓮淨土詩小序,前兩行發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善導專修淨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 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 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只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4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今為汝寄新印《文鈔》一部,及善導《觀經疏》一部。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3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