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往生淨土需要哪三資糧?
具足信願行,即是淨土三資糧。同時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嗔癡,戒殺盜YIN,自利利人,更合佛意。臨終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生到極樂世界去。
念佛的人,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53頁 由上海回至靈巖開示法語)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克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嗔癡,戒殺盜YIN,自利利人,更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52頁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162、為什麼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淨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必須要真為了生脫死,以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菩提心。修持之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必須要真為了生脫死,以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菩提心,以深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故徹悟禅師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乃最簡便之要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5頁 復朱智貞居士書二)
淨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修持之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須多說,依此力行,則自可親得其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85頁 復湯文煊居士書二)
163、依哪八句話,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余裕?
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今謂只此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誠。汝能始終守之以誠,則更無可言矣。談玄說妙,弄口頭,求神通,宜置之東洋大海外,方可親得實益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10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十八)
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1頁 復蔡契誠居士書三)
164、信願行三者是什麼關系?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嗎?
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復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無信願,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有信無願不名真信。有願無信不名真願。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79頁 復琳圃居士書)
蓋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所以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笃哉斯論,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9頁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165、如何認識和處理願與行的關系?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此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附某居士原書)
鄙人信從淨土,已決定奉行,而於願行兩字,尚須乞教。願與行是否兩種分運,抑須同運。一,若以兩種而論,則念佛時先發願求生,如慈雲十念求生文然後再念,惟念佛時只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旨,心口如一,歷歷而轉,於念念中但存這麼念,並亦無求生之願,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屬上品,此是照徹悟禅師之語。二,若以願行同運而論,則念佛時聲聲如嬰兒墮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師之說。又若堅密大師雲,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與玉峰師說正同。惟以上兩說,第一說所雲,念佛時似少懇切之旨。蕅益大師曾雲,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照第二說所雲,雖念佛時願行具足,而念念之間,心中多存一願,則於一心不亂,似又嫌不純。按時杭僧□□師亦以不能兼顧,不能不顧為慮。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學鈍根未明究竟,想高賢必有確論以作後學津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閣下既已笃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俾徹悟、堅密、蕅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匯圓滿月光,只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於未發足前,先擬議到家景象。故於古人對治分別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別。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至於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致門徑混濫也。此上約理通說也。若約事別說,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6頁 復擬答某居士書)
166、念佛求生之人,為什麼不必求知念佛的是誰?
末法人障深慧淺,求知不可得。不如學愚夫愚婦,老實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附來書)
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竊謂靈峰、夢東諸大師,及我師文鈔,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婦通途立說。若吾輩能通文字,心思復雜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婦之念佛方法,斷斷不能往生淨土。鄙意以為念佛求生之人,當先求知念佛的是誰,蓋既見主人翁,則念佛方有用處,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應當如是,即念經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動謂老實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不知苟不能識得念佛的是誰,則念佛何能老實,何能死心。縱使日夜十萬聲,於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專主持名,不參是誰相诘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罷參以後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見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實可哀愍。當時時苦口勸人,而居士中竟有謂我為邪見者。佛法真義,沉晦至此,曷勝痛歎。茲特披陳所懷,敬求印證,並乞詳加闡示,眾生之幸,非僅雨木一人之幸也。
詳觀來書,不勝欽佩。閣下欲令一切人親見本來,直登上品,觀經所謂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發菩提心,勸進行者,其閣下之謂乎。雖然,說法當須觀機,若不察機,妄投法藥,則與庸醫以藥殺人無異。須知禅淨二宗,歸元是一,修法各別。禅以徹見本來面目為宗,淨以信願念佛求生為宗。使世皆上根,則閣下所說,誠為有益。而上極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願求生,而教以參究是誰,參而得之,固為大幸,尚須重發切願,以求往生。若參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誰不能往生之念,則斷無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參者,其能真到大徹大悟地位者有幾。夫知念佛的是誰者,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勿以余人論,即閣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閣下未到,以至則決不敢說靈峰、夢東為就愚夫愚婦立說,而不知是誰,即老實念,死心念,亦不得名為老實死心,縱使日夜十萬,於生死有何相干,及謂古人專主持名為罷參後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語。由是言之,閣下之心,實欲自利利人,閣下之語,實為自誤誤人矣。切請緘默莫說,否則如來普度眾生之一大法門,被閣下關塞锢蔽,莫由開通,其罪當與謗佛謗法謗僧相等,可不慎乎。閣下之見,以不知契理契機之所以然,妄執利上根之法,而普勸一切修習,遂成偏執謬見。以不合機之法,妄行勸修,謂為佛法真義。光雖庸劣,民與閣下同陷謗佛謗法謗僧之咎,而妄為贊許乎哉。如謂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豈能強閣下捨已所學而從我乎?不過以閣下見問不得不直貢愚誠耳,祈洞察是幸。(《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43頁 復汪雨木居士書)
167、念佛之人為什麼不可涉於禅家參究一路?
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無信願求生,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生死不了,輪回無有出期。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禅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頁一函遍復)
168、念佛人為什麼不可以自殺求往生?
若厭世心切者,不如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以自殺求往生不僅不能往生,反而成枉死鬼矣。
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此種邪見,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切勿說此話,免得無知受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90頁 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169、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錯在哪裡?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1頁 復朱德大居士書)
170、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菩薩行道,以利人為先。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
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8頁復何希淨居士書)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49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所言照料林事(編者注:謂居士林團體事務),不能專修,深恐難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難如願者。須知菩薩行道,以利人為先。淨土之法門,以信願為導。有真信切願,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已得一心,亦難往生。(宗門人念佛,多不講信願,則仍屬自力難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難垂應,此一著要緊之極,故為道破。)但肯以光所說以上之事,實力行去,則與觀經淨業正因相應,與佛本願相應。固不必疑豫其難得往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808頁 復王誠中居士書)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徹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日開示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