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1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71、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亂,那可以一任隨便嗎?

  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一任隨便,往生也就無分了。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07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八)

  172、淨宗行者為什麼要切戒不接受佛力?

  一個人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藐視佛力,喪心病狂。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心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90頁 淨土指要)

  173、什麼人能作真念佛人?怎樣做才是真念佛人?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

  念佛人須知行住坐臥食語,無非自利利他之時。如是念佛之菩提心就會更為殊勝。其次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須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須將好體面的心完全放下。果能如是,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29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

  隨自意三昧,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念佛人雖不專以彼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則念佛之菩提心更為殊勝。以其知行住坐臥食語,無非自利利他之時也。然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則方為真念佛人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0頁 復崇明黃玉如書)

  佛堂日課,即依現在所訂規矩,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功。必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能如是者,方為真念佛人。否則,如水泡石頭,絕無心得。(《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1頁 與明本師書)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胡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人各有所好,好空名者,必不注重實益。汝庶祖母,雖有數十年之修持,仍然一個俗漢,其於往生,恐難之又難矣。然此亦可為念佛人作頂門一針。必須將好體面的心,完全放下,方是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42頁 復念佛居士書)

  174、一心念佛,能生不生,皆不作念,這樣想對嗎?

  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

  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2頁 復周智茂居士書三)

  175、往生正因是什麼?

  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已,實為往生最勝資糧。惟當先勸自家父母兄弟妻子,以身為本,由親而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04頁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176、佛雲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是否包括信願行在內?

  如來智慧,無法不包。

  如來智慧,無法不包。在眾生分上,只是理性而已。切勿錯認。(《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1頁 答周文珊居士問)

  177、要了生死,做到哪一點就足夠了?

  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須知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是則多亦歸少,少亦歸多。多少同為成就此事而已。則多不為多,少不為少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11頁 復唯佛居士書)

  178、淨土法門的修持法則是什麼?

  淨宗行人,常當如子憶母,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常當慚愧。能如是者,決定往生。

  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已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忏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91頁 淨土指要)

  179、為什麼要認清淨土法門宗旨?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世之好高務勝者,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自誤誤人,可不哀哉,可不痛哉。

  令友陳敦復夫婦,敦行孝友,復能笃信佛法,精修淨業,洵為今時不多見之人。今欲皈依,並受五戒,必要認清淨土法門宗旨,庶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須知淨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為平常無奇,遂以宗門參究之法為殊勝,而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禅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禅無淨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參禅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於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禅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淨土,無量壽無量光,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致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將來或可能了,而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回六道中者,當居多數也。如真能識得此種利害,再息心看淨土各經書,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83頁復張純一居士書)

  卷六 淨土法門與深信因果

  180、何為因果?修淨土者為什麼要提倡因果?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修淨土者,不信因果,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

  又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跡,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YIN妄,且不可保,起感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唯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笃信。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6頁 淨土法門說要)

 

上一篇: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17】
下一篇:恆傳法師:對父母沒有順心沒有恭敬心只有孝心,請問怎樣才能把恭敬心發出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