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六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解【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 『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那沒問題,他能信、能解、能行,確實能往生淨土。如果不肯那怎麼辦?不肯的人那怎麼能相應?祖師底下這個開導專門為不肯的人說的。所以說前面一番的話不是對已經發心人說的,已經發心的人何必還勸他?用不著。可見得苦苦的來勸解,都是為還不肯發心的人說的,這真是慈悲至極。所以這幾句諸位仔細去體會,才能看出蕅益大師的苦口婆心。他這些言語,苦心的勸勉,就是要我們不認識釋迦牟尼佛的人,要認識佛陀的徹底悲心。能夠接受這個法門的人,與本師世尊就相應,與他徹底悲心就相應了。 下面他老人家舉了個比喻。『汝等正信未開』,這個「汝等」是指誰?就是指我們。何以曉得是指我們?我們對於這個法門沒有能夠死心塌地。在佛法中,無量法門宗派當中,還是放不下、還是牽腸掛肚,這對於我們求生淨土都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淨土不能生,諸位要曉得,那真是辜負釋迦牟尼佛,真正是辜負了。一切法門當中,唯有這個法門當生成就。除這個法門之外,要想一生成就,太難太難了,一生不能成就;換句話說,生生世世都耽誤掉了。所以我們不要有一個幻想,打一個妄想,我這一生不能成就,不要緊,還有來生,來生不能成就還有來生,這個叫妄想。在理論上講沒錯,我們自己學佛,不是這一生,我們在過去世,有無量無邊生。釋迦牟尼佛做凡夫的時候,我們也做凡夫。阿彌陀佛做凡夫的時候,我們也做凡夫,我們沒有兩樣,人家修行成佛了,我們現在還當凡夫。這些都是事實。人家為什麼成佛的,我們要了解這個原因。我們一直到今天,為什麼還在這邊當凡夫,也要把這個因素找到。 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之所以能夠成無上道,沒有一個不是用念佛法門。而這個法門,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得非常的親切,《華嚴經》自始至終都是講一個念佛法門,念的什麼佛?念阿彌陀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念阿彌陀佛,念什麼佛?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祖師在前面也曾經引用《華嚴》給我們說明過。什麼時候你正信開呢?對於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你的正信就開了。如果心裡還想著別的法門,對於淨土還不肯死心塌地,你的正信就沒開。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 下面大師舉個比喻說,『生牛皮』,沒有經過制造,這個牛皮一折就斷掉不能用,比喻什麼?比喻正信沒開的人,他的一生不能成就。不管他修哪一個法門,要想成就太難了,這個事實我們要曉得。無論修哪個法門,包括禅宗、密宗都在內,如果不斷見思煩惱就不能出三界,不破無明就不能證果。我們想想,我們有能力斷見思煩惱嗎?不要說思惑,試問問我們有沒有能力斷見惑?斷了見惑,小乘才是個初果須陀洹的地位,不高!如果連這個都辦不到,你在佛法裡頭,大小乘一切佛法裡面,可以說這一生沒成就,你所修的只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如果證得須陀洹果,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的修學才算有了成就,才算及格了。從此之後,那就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你會有成就,因為什麼?第一關通過了。好像考學校,被這個學校錄取了。這一關不通過,落選了,沒考上,於是修行就變成人天有漏的福報。有漏福報在享受的時候,沒有不造業的。 我們今天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都是在過去生中修行不及格的人,把修行的變成了現前的福報,享福的時候就迷惑,再也不肯修行了。你們要不信,在我們講堂你們諸位能看得到,幾個是富貴人家到這兒來聽經的?星期天我們在一塊念佛的?沒有。富貴人家他到寺廟來拜拜,是什麼?他來燒個香,拈個香喝一杯茶,他就走了。他在那裡出多少錢,我出了多少錢,我就有好多功德了,其實還是福德。他不聽經、他不念佛,他錢太多了,認為說有錢我供養這些法師,法師們替我念經,法師們替我拜佛,這個福都是我的,想得都很天真!所以佛說得好,「富貴學道難」。諸位一定要記住,如果我們這一生修行沒有成就,來生就跟他們一樣,就是富貴人,富貴人就不學道了;換句話說,這一生一定要成就。我們的念佛會非常之好,很殊勝、很難得,正信的標准就在此。 底下又取了一個比喻,『當知有目者』,眼睛明亮之人,決定沒有在太陽底下燃燈的道理。這個比喻什麼?也是比喻正信已經開了。換句話說,他對於念佛法門道理、方法、境界都能夠透徹的了解,深信不疑,他決定不會再摻雜其他的法門,死心塌地念佛。就好像有目之人,在太陽底下絕對不會去燃燈。念佛之人,決定不會再去搞禅宗、密宗,什麼禅淨雙修、密淨雙修,不會摻雜這些。『無目者』就是比喻正信未開的人。大師在此地說得太好了,正信要沒開,那你就甘心把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自然能夠心開意解,像《楞嚴經》上「大勢至圓通章」上所講的。底下一段就是引用大勢至這一段經文: 解【大勢至法王子雲。】 就是《楞嚴經》上說的 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假』是假藉。不必藉別的方法,用不著。只要這句佛號念到底,自然心開意解,『心開』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解【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這是說『一行三昧』,就是指的念佛三昧。『大火聚』是比喻,你只一接觸就被它燒掉了。這是蕅益大師對於《楞嚴經》上這兩句話的注解,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從這一段我們得到一個啟示,如果你要是假藉其他法門摻雜在其中,那就是障礙了你的悟門,你想求心開意解反而緩慢,反而有了障礙。 我們今天念佛的同修自己要反省,我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為什麼不能得功夫成片?我們回過頭來,好好的反省反省、檢點檢點,我們的心是不是被許許多多東西障礙住?雖然說念佛,我們的心不專。還想著要學這個、要學那個,世間法許許多多的,我有好多還想學,出世間法好多經論擺在面前,也想學,那都叫打閒岔,自己把自己的悟門給堵塞了,你想大徹大悟那要等到何年何月!你不相信一行三昧的功德殊勝,你不相信,不肯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自作障礙,障礙了自己。這一番話也是大師的苦口婆心,我們要善於體會。下面這個比喻,實實在在是說明了,只要我們真正能夠實行一行三昧,任何的法門我們都可以把它放下,這一門裡面決定成就;一門成就了,門門都成就。再看底下這一段,底下這一段也相當重要,因為這個疑惑是很普遍的。 解【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 也許有人問,也許是大師自己假設這個疑問,這都不要緊,這種疑問我們也聽了很多。大師給我們解答: 解【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這個問題我們讀《楞嚴》,《楞嚴經》末後一章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許許多多的魔境,幾乎跟佛的境界很難辨別,這是很可怕的境界。好心學佛到最後變成魔了,這是很冤枉的事情。但是在今天我們這個社會裡,我們親眼看到許許多多好心學佛的人變成了魔子魔孫,現在這種情形非常非常之多。一落到魔道裡面去,想叫他回來,難,他被魔境迷住了,愈陷愈深,不容易回頭。大師此地的答復,『修心人』是指學禅的,禅宗所謂「魔來也斬,佛來也斬」。 在二百三十三面第二行,圓瑛法師引《楞嚴經》上一段經文說:「修奢摩他。毘婆捨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這是講什麼原因修行人會墮落在魔道。他平時不念佛,平時心裡面不想佛,這個時候佛現前了,這不是真佛,是魔變現的,來誘惑他,來叫他上當的,這是魔事。念佛人,心裡面就期望著見佛,所以念佛人見佛是相應,不是魔事。還有一點,魔所現的境,他不會現你的本尊,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我們念佛要見的是阿彌陀佛,我們希望的是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在定中,念佛靜坐的時候,定中,或者你在夢中,你夢到別的佛,不是阿彌陀佛,這個佛接引你到別的淨土,不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魔事。你可不能在這個時候,好!東方世界也不錯,我就跟他去,那你就上當了。 這個魔,他不敢現本尊,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他絕對不現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出現了,那你就放心大膽跟他去,不是魔事。如果他變的是釋迦牟尼佛、變的是藥師如來、變的是別的佛,來勸你到他方淨土去,這個決定是魔事。為什麼?不相應。所以我平常提供諸位同修,我們供養佛只供養一尊,本尊,一生都不要改變。所以供養佛像,一定要選一個很莊嚴的佛像,你很歡喜,你就供養這一尊,走到哪裡也帶著這一尊。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的時候,他的相跟你供的本尊一定是一模一樣的,那完全相應,印象太深了!這樣是說預防魔事,魔決定不敢變現本尊。 何況念佛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時候不是魔擾亂的時候。魔在這個時候不會來障礙你,不過你要記住,你是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魔在這個時候不得其便。這個時候你的因緣成熟,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你的時候,自有天龍八部護持,什麼樣的妖魔鬼怪都不得其便,是你真正有存這個心要往生的。如果你懷疑,我能不能往生?佛會不會來接引我?你這一懷疑,就麻煩大了。那你是自己做障礙,自己給機會給魔,魔有機會來障礙你,你自己本身不給他機會,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念佛人在平常要具足信心,前面說過了,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一點懷疑都沒有,你在一生當中就決定不遭魔難。如果你三資糧有欠缺,魔就有機會來找麻煩,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同修們。再看底下一段,給我們解釋克期取證。 解【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 這是講到功夫。 解【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這句話要牢牢的記住。如果你說得一心不亂了,以後還起惑造業,你就要曉得,你根本就沒有得一心不亂。真正得一心不亂,決定不會起惑造業,為什麼?因為事一心已經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怎麼會再起來?理一心已經破了無明,無明已經破了,怎麼會再生無明?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功夫、是境界,我們千萬不要誤會。因為有許多人,在念佛得了一點小小的輕安,他就以為自己一心不亂了。上午得到了,下午就沒有了,又迷惑了,那不是。所以會再迷惑顛倒的是得輕安,那不算。功夫成片也會起惑造業,得一心之後決定不會。功夫成片裡面也有淺深程度不一樣。程度深的也不會起惑造業,那是指功夫成片淺的人,會起惑造業的。起惑造業麻煩,如果這個時候不知道回頭,又被惑業牽著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加以防護的,所以念佛功夫不能間斷,道理在此。 平常我們大眾集會在一起念佛,我們一般稱為佛七,打佛七。佛七的目的在哪裡?就是求一心不亂。所以這七天念下來之後,七天是考試,看看我們成績如何?如果把這個成績分做甲、乙、丙、丁四種,甲等七天得到理一心不亂,乙等的得到事一心不亂,丙等的功夫成片,決定有資格往生同居土。丁等的是不及格,不及格變成什麼?變成來生的人天福報,阿賴耶識裡頭有一個念佛的種子,種子沒成熟的時候,就變成來生的福報,不及格,不能往生。由此可知,功夫是平時的累積,佛七是考試。所以我們每三個月舉行一次佛七,三個月我們來一次考試,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念佛會,每個星期天在這兒大家共同在一塊念佛,那是周考,一個星期考一次,念一天。三個月我們一次大考,對我們念佛人來講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認真、要努力,解行相應。 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把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說得非常的周詳、說得非常的契理。我們天天在講堂裡面熏習,目的是求解悟。二六時中珠不離手,我們這個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心口相應,這是功夫,真正的在修行。所以每七天,我們聚集在一起,打一天的佛七。所以有人來給我說打佛一,不是打佛七,念一天,共修一天。這個就是七天,我們到此地來做一次考試,看看我這七天,有沒有進步?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這一個星期境界比上一個星期,是不是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好,法喜充滿。如果退步了,就要忏悔、要精進,這個事情只能進不能退。如果諸位天天有進步,法喜充滿。我自己是深深的體驗到,所以我在講席當中也貢獻給諸位。 我們在佛七當中,劉老居士帶了兩個美國人來參加一次,這兩個美國人是他的徒弟,正式拜老師的,跟他學太極拳的,劉老居士的太極拳打得非常的好。這兩個美國人坐在我客廳裡,問我一句話,他問我講經這麼多年,有沒有著作?我就給他說:沒有。他問我為什麼不寫一點書?這個事情說起來他不懂,所以我就說一個他能懂的,我說我很懶,他聽錯了,他說,很難。然後劉老居士給他解釋不是很難,是很懶。哦!他搞懂了。其實並不是懶。這個事情他不曉得,那個境界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怎麼寫法?東西辛辛苦苦寫好了,回頭再一看,不是東西,馬上丟字紙簍裡去了。 你們諸位聽我講東西的,如果能夠留意,你就曉得我講的東西年年不一樣,同樣一部經,不一樣,月月都不一樣。怎麼寫法?沒法子寫。錄相帶、錄音帶只是錄今天的境界,明天我再看那個意境,跟今天不一樣。你才曉得我在講台上所講的東西,什麼都不留,就是這個道理,自己法喜充滿,不是止於一個境界,天天都在提升、天天都在進步。所以我印的經,都是印古人的好注子,選擇再選擇,來提供大家做參考,道理在此地。這個道理外國人不會懂,所以我們老同修應該能夠體會得到。 『七日不亂』,這是我們念佛所求的。我們念佛求什麼?就是求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好處不可思議!不要說一心,我們把標准再降下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是乙等的,再降到丙等就夠及格了,那就不得了。功夫成片就可以自在往生,功夫一成片,我們雖然在這個世間,可以說你已經不是婆娑世界的凡夫,你現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就是的。為什麼?因為你這一生決定往生,而且你隨時可以往生,你怎麼能算是婆娑世界的人?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好處。功夫一成片,等於說移民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手續都辦好了、簽證也辦好了,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我們今天求的是這一樁事情。 一心不亂那更不必說了,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那個境界更殊勝。可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發大心,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我今天已經得到功夫成片了,一定有把握往生,心裡很歡喜,可是不要止於這個境界,一定要把它提升,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得到事一心不亂了再提升,把它提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蕅益大師前面給我們說過,西方世界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這個信願不是泛泛的信願。死心塌地的信願,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了,專修淨土這個信願,這是正信正願,決定往生。而品位的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深淺,因此我們在念佛功夫上認真努力,不斷把自己品位向上提升,這才是真正有大善根、大福德之人,搞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這一椿事情是真的。 底下這一段是給我們提出一個標准,讓我們自己心裡面有一個數,知道檢點自己的心行,是不是真正功夫成就了。如果我們在境界裡面,還是迷惑顛倒,順境裡面還會起貪心,逆境裡頭還會起瞋恚心,諸位要曉得,我們的功夫沒到一心,會有障礙。如果有障礙,我們對這個境緣要遠離,要保持距離。如果在境緣當中,果然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這個就沒有關系,不妨礙。像這些地方,自己要特別留意。境界是考驗我們功夫,境緣裡面沒有好壞,好壞都是我們自己的用心。會用心的人,順逆都是方便,都幫我們成就;不會用心的人,順逆都是障礙。 解【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 這都是念佛法門裡面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自己要曉得,別人如果是問我們,我們要能夠答得上來,要能夠為別人解除疑難,幫助別人起信,這就是無量功德了。我們看大師的答復: 解【答。十念通二時。】 『二時』是平時、臨終。 解【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 『觀經十念稱名』是在第十六觀,就是下品下生,第十六觀。 解【同屬臨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這個『一念』不是平時。這裡面的意思要說一說。「大本」是指《無量壽經》。「寶王」是指《念佛三昧寶王論》,是慈雲大師作的,他也是專修念佛法門,告訴我們一種修學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對誰說的?對一般在家同修,工作非常忙碌,事務繁忙沒有法子修行,就是做一個早晚課的時間他也沒有。尤其現代的工業社會比過去更忙碌,因此這個十念法在現代這個時代很契機,很受大眾的歡迎。這個方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念當中六個字也行、四個字也行,要念成習慣。如果念六個字就統統都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念四個字就始終都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這一口氣不一定念多少聲,因為每個人氣息的長短不一樣,盡一口氣叫一念。如果家裡面供的有佛像,早晨洗臉之後,佛像面前上一支香,合掌念十念,或者拜佛、或者問訊,都可以。這就是早課。 晚課,在晚上睡覺之前,也是身體洗干淨之後,合掌在佛的面前也是這樣十念。朝暮的功課決定不能缺,缺了功夫就間斷了,這個十念是以不缺為功夫,養成這個習慣。不能說今天太忙了,我就不念了,明天再補一下,這不行,決定不許可。就是要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慣,到時候他就自然會念佛,這個時候有不可思議的功效。這是講的平時,這個十念是屬於平時。 臨終十念,這一句諸位也要把它搞清楚,千萬不能發生誤會。有很多人看到經上有講,臨命終時十念可以往生,他平常就不修行了,也不要念佛、也不要拜佛,沒關系,到臨命終時十念就可以了,存著這種僥幸的心理,錯誤的觀念。臨命終時十念,還需要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你想想看,你有沒有把握你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你有沒有這個把握?如果你有這個把握,行。這一生不要修行,臨命終時可以。你去看看醫院裡頭,害病的臨命終的人,有幾個人臨命終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是心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心不顛倒。如果臨命終時,連家親眷屬都不認識了,到那個時候給他助念都枉然、都沒有用。所以助念能幫得上忙的,幫得上什麼人?心不顛倒之人,這個助念非常有效。如果心裡顛倒,連家親眷屬都不認識了,助念都沒有用,這個助念只不過盡人事而已,能不能得受用那是他的事情。 心不顛倒,是大福報!真正心不顛倒的人,他如果是不學佛,他也不墮三惡道。那個人為什麼會到三惡道投胎?顛倒錯亂。他把三惡道的境界以為是好境界,被人家騙進去了,一墮落裡面再想出來,就出不來了。所以心不顛倒,是臨終十念最重要的一個條件,這種條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而且不是多數人有的,是極少數人有的。換句話說,如果存這個僥幸的心是非常的危險,很不可靠。何況學佛要存誠敬之心,我們存這個心就是不誠、不敬了,存了個僥幸的心、投機的心,投機取巧,西方極樂世界哪有這種上善之人?這不善!西方極樂世界諸善人,最低限度是善人,上善之人,存那樣的心他就不善了,不善如何能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所以這種僥幸心理,決不是善人所存的。由此可知,在我們極端忙碌的時候,二六時中,就是早晚,朝暮我們采取十念法。這個十念,念念要相應才是真功夫、才是真功德。 那要講到念念相應,必須對於經教的理論要真正通達,所以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研究。我們今天在講席裡面,用這麼多時間來討論經疏,目的就是要我們這句佛號能夠與理論相應,與理論相應就是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與釋迦牟尼佛的心相應。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種念法怎麼會不心開意解?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臨終十念,在此地還要做一個補充的說明,這都非常重要。《往生傳》裡面唐朝的張善和,就是一個例子。那是臨終十念往生的,他存的什麼心?他是真誠之心,他不是僥幸心。因為張善和一生沒遇到佛法,他是一個屠夫,殺牛為業。臨命終時,他的幸運就是他心不顛倒,很清楚,臨命終時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他跟家裡人說:好多牛頭人,圍著一大堆,來要命的,他就喊救命。這個是因緣巧合,他有這個福報,有一個出家人從他家門口過,聽說他喊救命,這個出家人進來看他,他把這個境界告訴出家人,出家人就告訴他:趕緊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聽立刻就相信,大聲的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告訴家裡人:牛頭人不見了,佛來接引了。滿面笑容走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十念往生。所以他不是僥幸的心,他是一生沒遇到佛法,臨終才遇到,遇到就相信,信了就肯干。信願行三資糧一時就具足,他是憑這個條件去的,所以不是僥幸心理去的。 十念如此,一念也是如此,是生平沒有遇到佛法。所以這種機緣,我們要沒遇到那就算了,如果要遇到的時候,諸位要曉得,這是無上的因緣。假如你遇到有一個害病的人,病重了,快要走了,他頭腦很清楚,他沒有聞過佛法,這個時候你就趕緊告訴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如果立刻相信,准去。換句話說,你是送一個人到西方,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臨終一念可以往生,他是平素沒有因緣、沒有這個機會。我們如果遇到有這麼一個機會,有這麼一個人,就得要告訴他,你要不告訴他,這個機會就失掉了。他本身的條件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要勸他念佛,送他到西方的極樂世界。再看下面的經文,底下這一段非常非常的切要: 解【問。十念一念並得往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從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這個事情確確實實太重要了,千萬不能夠誤會,一誤會,我們這一生又耽誤了。我前面跟諸位提示過,我們每一位同修是生生世世念佛都沒成功,如果這一生還存僥幸心理,這一生勢必又空過了,不能成就,所以決定不能存僥幸的心理。這個人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有僥幸的心,既然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何必要打佛七?何必我們要在這裡天天苦苦的念佛?浪費這個時間。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答得很好,這是講一般人。如果你沒有平時這個功夫,平時這個功夫前面說過,這就是培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經上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個道理在前面都詳細的說過。善根、福德、因緣積得多,臨命終時才會心不顛倒,到那個時候,或是自己念佛、或是同修、親友幫助你念佛,決定往生,這是重視平時的功夫,與臨終功夫打成一片,這是我們要記住的,決定不能夠疏忽。 再講到下品,譬如講到張善和,這些都是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之人。張善和一生殺牛,殺業太重。殺業這麼重,臨命終時他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因緣去往生?我們看到只是眼前的跡象,我們沒有天眼通,沒有宿命通。他在多生多劫之前,必定也是一個念佛人,而且念的功夫很勤;換句話說,善根、福德深厚。既然善根、福德深厚,為什麼臨命終時他沒有往生?因緣上有差錯,他遇到障礙沒去得成。這一生再到人間,隔陰之迷,這一生沒有緣分,沒遇到佛法,所以一生造了罪業,臨命終時,他這個善根現前,善根、福德現前了,碰到一個善友,碰到一個出家人來指點他,這一點他馬上就覺悟,他就能成功。所以這種事情有,理論上有,事實上也有,太少太少了,『萬中無一』。 萬中不是說我們平常念佛的人,如果平常念佛的人萬中有一個,那這個比例還是很大。這個萬中是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是講念佛的人,一萬個往生的人,難得有一個是這種方式的,難得有一個。因此這種僥幸的心理決定不能有,平常認真的去念佛,認真的去研究經疏、要解,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們現在印經,我們現在提倡就是印這部經,其他的那些經,現在印經的人太多了,到處都有人印經,那一切經讓他們去印去。就如同蓮池大師所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他們去悟去,八萬四千行也讓他們去行去」。我們今天講印經,一切大經大論讓他們去印去。我們干什麼?我們只修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只印《阿彌陀經》,一門深入。希望把這部經印十萬本、百萬本、千萬本、萬萬本,普度一切眾生,我們就印這一部經。 這一次選的本子就是我們講堂,我們圖書館的定本,我們的標准本子。選擇的內容也告訴諸位,選擇的用意也告訴諸位了,這個本子「持戒念佛」,本子第一篇是《要解講義》,跟我們現在用的本子完全相同。第二篇是《西方確指》,在那裡面領悟我們念佛的方法,《西方確指》的方法,非常適合我們現代人來應用。第三篇選的是《西方公據》。第四篇《釋門法戒錄》是戒律。這四樣東西合刊,就是我們這個念佛堂標准的本子。希望大家發心,這個本子印得愈多愈好,將來這個本子再配合錄相帶、錄影帶流通全世界,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解【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 這也是許許多多同修都有的共同疑問。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太遠太遠了,聽起來都害怕,這個距離是天文數字,底下要為我們解釋這個問題。所以有些學佛的同學們,他們看到經上講的距離太遠了,懷疑。怕的是臨終的時候到不了,於是修什麼?修彌勒淨土,說彌勒菩薩很近,距離我們住的很近,兜率天,還沒有出欲界,欲界的第四層天,這個距離很近,大概到那裡去沒問題,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大錯特錯。彌勒菩薩淨土距離雖然很近,條件很苛刻,不容易去。好比你家就住在台灣大學隔壁,你的小孩去念台灣大學,不是很近嗎?可是人家錄取的分數很高,達不到標准,他不取你。另外一個學校很遠,在高雄,他錄取的水准很低,只要你願意到那裡讀都行,不必考試的,這個太方便了。你們想想應當到哪裡去?何況遠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真實。我們看大師給我們的解答: 解【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這是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佛法根本的原理原則我們要懂得。《華嚴》上佛給我們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己真性變現之物。所以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心」是指的真心,不是妄心,這個要搞清楚。我們今天念佛所求的是一心不亂,十法界依正莊嚴什麼變現的?一心變現的,你只要得一心,那就沒有遠近。唯識裡面所講「唯識所變,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是講境界、講現相,唯心所造是講理體。如果我們對於這個能夠肯定了、認識了,決定不懷疑了,我們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會捨得干干淨淨,才曉得一剎那之頃就能達到了。 下面大師唯恐我們還不能夠十分的明了,再用一個比喻給我們說明: 解【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 這個比喻容易明了、這個比喻比得非常之好。把『鏡』比作心,一念之心,一念心是真心,二念心是妄心,二念裡面有遠近,一念裡頭沒有遠近。我們用一面鏡子,鏡子豎在這邊,外面境界統統照在裡面,你們看鏡子裡面境界,也是一層一層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一照一切照,並沒有先後次第,這個近的先照進去,遠的再照進去,有沒有層次?沒有。如果諸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那個時候你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不要說是西方十萬億佛國土,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世界都在你心境之中,沒有遠近,一時照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不生的道理?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證實了,佛在經上所講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境一如,心境不二」。大師又說,「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仗」就是依靠、憑仗。阿彌陀佛是自心變現的,所謂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由此可知,彌陀跟我們的關系多麼的密切。佛怎麼會不來接引?怎麼會不能往生?這些疑慮都是多余的,這些疑慮不是真正的事實,都是屬於分別、妄想、執著,都是造成自己的障礙。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到這個地方也是一個段落。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七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五章(1984)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