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二百三十六面,最後一行。
解【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這一段文是以法合前面所講的比喻,說明了一樁事實,那就是萬法唯心。修行人能不能成就,就在用心。善於用心的人心專,不善用心的人心散亂。散亂心沒法子成就,只能說在佛門裡面種一點善根,為來生來劫做得度的種子而已。我們自己要明白,是不是期望著這一生成就,如果希望這一生成就,那就必須要如理如法的來修學。前面的比喻,大師是用鏡來照外面的境界相做比喻,無論境界的遠近,照在鏡子裡面決定沒有先後。所以在凡夫差別心裡面,一切萬法有先後次第的差別。有古來今的不相同,可是如果成佛了,佛佛道同,成佛之後也沒有先後順序,哪一個先成佛,哪一個後成佛,這種話是佛菩薩對於初學眾生方便說。
譬如江河裡面的水,流到大海,流到大海跟大海合而為一了,你在大海裡面的水去找,這一滴水是先流來的,那一滴是後來的,這個相找不到,沒有這個相。這種境界在佛法裡面稱為「一真」,一個純真的現象,裡面決定沒有差別。像這些話裡面的含義非常之深,我們要能夠體悟到。尤其我們在經論當中常常念到,像前面剛剛說過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注意這個一,相是現象,行是說的行事,說的行為,如果都能一了,這就是一心不亂,入一真法界。如果我們提升到這種境界,這在念佛功夫上來說,是屬於上乘的理一心不亂。我們要問,我們做得到做不到?給諸位說,做得到。只要自己肯,肯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就達到了。
今天這一段經文合法上說,西方世界雖然經上講十萬億佛國土,也就像鏡子照外面境界相一樣。十萬億佛國土,遠,彌勒淨土,近,遠與近在心境界當中是同時出現。『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前面世界講的是依報,這個地方講佛菩薩是講正報,依報、正報也是同時的。再看往生,『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幾句是講佛與聖眾來接引你。說個實實在在話,每一個念佛的人,佛對待大家一定是平等的,從來沒有說偏袒某一個。可是有條件,『是人終時。心不顛倒』,這個條件是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在這個時候,心顛倒、迷惑了,佛本來是在你面前,佛與這些聖眾,不是佛沒有來,是你自己心裡顛倒迷惑了,看不見,這個障礙是在自己這一邊,不是在阿彌陀佛那一邊。換句話說,這個時候是最緊要的關頭,只要能夠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大師以一面鏡子,來給我們做種種的比喻。換句話說,種種比喻都在一心之中顯現,決定不妄。在此地最要緊的事情,諸位要曉得,整個經典,不但這是《阿彌陀經》裡面頂要緊的兩句話,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一生苦口婆心,說了四十九年最重要的兩句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話太重要了!這兩句話都要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要在生活當中修一心、修不亂、修不顛倒,你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了。
當年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在做學生的時代,非常苦。在當時佛門裡面的大德,有一位遍融老和尚,很有道行,為天下人之所尊重。蓮池大師三步一拜,是那麼樣的虔誠,拜到老和尚座下,請求老和尚開示出離生死的法要,那麼樣的虔誠,拜到座下。老和尚見到他來之後,只告訴他一句話,「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旁邊人、聽眾,聽到老和尚這麼開示,都是一笑置之,認為你這個人這麼樣的虔誠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座下,老和尚一定給你說什麼妙法,沒想到老和尚說出這麼一句話,大眾聽了是大失所望。而蓮池大師告訴人,他一生就得力於這句話,他說這句話是老法師親身的心血,正是他的好處,不給你談玄說妙,是拿自己親自體驗的功夫來傳授給他。
由此可知,所有失敗的,就是為什麼不能得一心?為什麼迷惑顛倒?說老實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禁不起誘惑,六根一接觸就亂了、就顛倒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縱然講得天花亂墜,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沒用處的。所以要注意這個兩句話,比什麼都重要,這兩句話要在境界當中去歷練。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要覺,覺心是清淨的,覺心是不染的。如果心為境界所染,自己要覺悟,已經迷了,已經顛倒了,一天到晚都迷惑顛倒,要想到臨命終時求不顛倒,給諸位說,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平時放不下,臨命終時是更放不下,那就誤了大事。這一段開示所以說含義很深,告訴你所有的境界都是唯心所變,了無先後層次。明白這個原理,要在我們生活當中,好好的去修一心不亂,去修心不顛倒,那我們的成就,就如同經論當中所講的一模一樣。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這一段是總結唯心,剛才我說過。『字字』是指《阿彌陀經》的經文,也指蕅益大師的《要解》。《要解》之好,近代印光大師他老人家贊歎到極處。印祖說: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親自來了,給《阿彌陀經》做一個注解,亦不過如是。那贊歎到了極處。所以念佛人絕對不要貪多,不要好高骛遠。有些人給我說,說我們單念阿彌陀佛,人家笑我們,這個念佛法門都是下根才修這個法門。那你聽了心裡難過,你不以為你自己是下根,好,那你去學禅、學密去!我聽了的時候很舒服,為什麼?我就是下根,我正好修這個法門,不但我是下根,文殊、普賢都是下根,為什麼?他們都發願求生淨土!不要怕人譏笑,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去得了。去得了就好,管他下根、上根,不要為這些謠言所動,不要為環境所轉。
這一段大師舉出『字字皆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佛學裡面的術語,『大圓鏡智』也是術語,都是真如本性的別名。心性廣大就好像大海一樣。「印」是什麼東西?這麼大的水,外面所有的境界相都照在其中,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什麼境界都印在其中,取這個意思。當然我們現在看到海裡面都是些波濤,起了波浪它就失去照的作用,但是波濤是幻相,好比說妄心,平靜的時候就是真心,比作真心,真心照的作用就無量無邊。「大圓鏡」是唯識裡面所說的,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圓」是圓滿,「鏡」是比喻,所以一定要懂得我們平素用心如鏡,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修學法門。鏡照外面的境界,一樣也不會漏掉,就是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決不染著。不但以後不染著,正照的時候就不染著。照見是慧,不染著是定,定慧是同時的,這個裡面沒有先後,即慧之定,即定之慧。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定慧等等」,也有的經裡面經文說「定慧等持」,這兩個意思都差不多。因此修學的綱領,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你所修的這個法門裡面,沒有戒定慧,給諸位說,那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什麼?可以說是佛學。你在修佛學、在學佛學,你沒有修佛法,這個裡面的差別就在此地。譬如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裡頭具足戒定慧,你這是在修佛法。如果這句阿彌陀佛裡頭沒有戒定慧,你是在學佛學。佛學是世間法,是世間有漏福報,這個要懂得。那是好心學,如果要是不是好心學,也是福報,那個福報要到惡道裡面去享受。這些我們真正是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往往這種差別我們都無法發覺,自己走錯了路,自己不曉得,這是迷。如果自己曉得了,哪有不回頭的道理?我路走錯了,趕緊回頭。唯有自己都不知道,這叫迷惑顛倒,愈迷愈深,這種深的迷惑就變成一種成見,邪知邪見,堅固的執著,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也許同學要問,如何是一句佛號裡頭具足戒定慧?這一句佛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所以一定這裡頭有這種精神在,佛號是萬德洪名,善中之善。所以念這句佛號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善中之善。我們心裡才起一個念頭,馬上一句阿彌陀佛,斷一切惡念,修一切善法,這是這句佛號裡具足了戒學。這個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是定學。二六時中只有這句佛號,所謂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我們昨天講《華嚴經》,寂靜夜神代表五地菩薩,五地是禅定波羅蜜圓滿。經文裡頭特別強調捨離,你在這個世出世間法,你不能不捨,你還有一樣牽掛,你的禅定怎麼能圓滿?我們今天不敢談圓滿,我們今天講成就。我們念佛三昧要想成就,要能捨。這樣也牽掛,那個也放在心裡頭,念佛三昧是講事一心不亂,不但事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不可能。所以學佛,說實在話,有不少人口是心非。口裡頭學佛,心裡面所思所做的與道完全相違背。心裡想著我要求功夫成片,我要求一心,可是心裡面起的念頭,一切造作完全是障礙一心不亂,障礙功夫成片,豈不是心口相違?
所以我特別給大眾拈出我們日常術語當中,「捨得」,你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捨離,你就得了,得什麼?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你就得到了。世出世間一切萬緣有一條放不下,就是障礙,不捨就不得。所以大乘菩薩法修行的綱領,就是一條布施。你們看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把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再歸納為一條,布施。最後下的結論,菩薩法從初發心到等覺修什麼?都是修一個布施,修捨。最後那一分生相無明捨掉,就圓滿菩提,成無上道。換句話說,菩薩五十一個階級,那看你捨多少,你捨得多,你地位就提升。初住菩薩所捨的比十信就要捨得多,十住菩薩要比起十行位那些菩薩,十行位的菩薩比他又捨得多;總而言之一句話,捨離!
所以就是在教下來講,這是今天一般年輕人所犯的通病,希望做一個大通家,通宗通教,那就是什麼?宗不肯捨,教也不肯捨,一樣都放不下,出世間法放不下,世間名聞利養也放不下,他是想世出世間名聞利養統統都得到,能不能辦到?給諸位說,能辦到。但是要曉得,戒定慧,三學三慧、了生死證菩提沒他的分,這個道理很顯然。為什麼沒他的分?那些東西全是障礙,都把自己障礙了,不是別人障礙你,自己障礙你自己。
研教是重要,好比走路,先要認識路,路認識之後就要捨掉,那個時候要走路了,不捨不行。我們看看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他們在經教裡頭所涉獵的,所留下的東西我們能看到,少的三、五部,多的二、三十部,再多的那就很少很少了。千經萬論當中他取的不多,在這幾部經裡面,他明白了,路認識了,他把教就放下,出世間法放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當然不必說了,更是放得干干淨淨,所以他成就了。剛才舉的例子,蓮池大師一生的成就,得力於遍融法師一句話點醒他,所以他對老和尚,一生不敢忘掉他的大恩大德。別人聽了,老生常談,這一句話誰不會說,雖然會說他不得受用。蓮池大師一生就是依教奉行,他能成為一代祖師。
所以我們修學要認真,曉得海印三昧裡面,大圓鏡智裡面,就如同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了一物統統是障礙。所以修行無非是把心性洗得干干淨淨,然後你的心海才能印、才能印現,你的圓鏡才能夠顯現。好比鏡子一樣,干干淨淨一點灰塵都沒有,才起照的作用,一有染污,它的作用就失掉了。所以佛語、祖師的言語,都是從自己心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不能把它當作世間的文章來看,那就錯了。
解【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是幫助我們破除正行跟助行的疑惑,這個法門所提倡的正助雙修。持名要把它判屬於行行,前面所講的信願是慧行,持名是行行。當然慧行是正行,行行豈不是落到助行?所以才有這個疑問。執持名號既然是助行,什麼叫『正行』?諸位要曉得,正與助都是一句佛號,並不是在持名念佛上另外還有一種方法來做助行。那當然是未嘗不可,以六度為助行、以三十七道品為助行、以八萬四千法門做助行,我們在大經大論也常常看到,可是那不是本經的意思。本經的意思正助都是持名,所以這個法門之妙,實在是妙不可言!正如同祖師前面所講的,至圓至頓、直捷穩當,再沒有一個法門能與這個法門相比。
所以諸位這一生能遇到這個法門,你能夠遇到《要解》,你能夠遇到《疏鈔》,那真真實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今天遇到了,你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量!千經萬論,沒有一部經論能比這部更殊勝。這一部經疏要解,保證你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其他經典所沒有的。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願不願?肯不肯將世出世間一切萬緣統統放下而專干?這些都是自己的事情,祖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這些話,一定要牢牢的記住。
信願行這三資糧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它說『非先後。非定三』,是一體的三面。每一個資糧裡面都具足,圓圓滿滿具足另外兩個條件,講信,信裡頭具足了願行,講行,行裡頭具足信願,講願,願裡頭具足信行,怎麼個分法?所以這句佛號,不但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連三慧也包括在其中。念到事一心不亂以後,聲聲圓具三慧。沒有到念佛三眛,功夫成就之前,要念念圓具三學,你這才是會念。所以大師在此地說,你要是沒有願、沒有行就不叫真信,這幾句話我們要深深的來檢點。
我們想想自己,你有沒有願?你有沒有行?你是不是真的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對於這個世界就不會有留戀,為什麼?你要去了,我念念都想去,如果對這個世間有一絲毫留戀,你這個願不切,你還想在此地,不切;換句話說,還不想走。行,二六時中珠不離手,名號不離口,聲聲相應。諸位要曉得,聲聲相應,怎麼叫相應?你一定要記住,聲聲都圓具戒定慧,這叫聲聲相應,聲聲圓具聞思修,那叫聲聲相應,這就是一心不亂,這就是真實功夫,這叫真信。
『無行信。不名真願』。可見得信願行關系之密切。你為什麼願不切?信的不真,這一個「信」好難建立。你為什麼對這個世間放不下?因為你相信這個世間是真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真的。雖然也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不假,釋迦牟尼佛不騙我,但是什麼?那個境界沒現前,兩相比較一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們現前世界這麼真實,貪著所謂現前的真實,疏忽了西方世界。信的不真,你的願就不切,你的佛號念得就不相應,雖然一天到晚在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枉然?聲聲裡頭沒有信、沒有願,念念不與三學、三慧相應,所以說喊破喉嚨也枉然。
『無信願。不名真行』,這三句合起來一念,你就真正明了,這句佛號應該怎麼個念法。經上說的不假,一聲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不假,要相應才行、不相應不行!相應就能滅罪,不相應就不能滅罪。
『今全由信願持名』,這是大師在此地懇切的開導我們,「今」是現在,現在我們應該要具足信願行,全由信願持名,你看三資糧具足,故信願行這三者『聲聲圓具』,每一聲佛號裡面都圓滿具足真信、切願、笃行。『所以名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一個多字是貫下去的,三者都多,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經上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現在我們明白了,所謂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都在信願行,信願持名。
以往念佛若與這個道理不相應,從現在起就要改過來。過去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世出世間境緣放不下,現在應當要放下。諸位想想有一條不放下,信願行就不圓滿、就不具足。換句話說,不圓滿具足戒定慧、聞思修。再給諸位說得明白一點,聲聲具足戒定慧就能斷見思煩惱,才能得事一心不亂。我們念佛一天念到晚,為什麼不能斷煩惱?佛號是有了,佛號裡頭沒有圓具戒定慧,所以沒有能力斷煩惱,那就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句佛號裡頭沒有能夠圓具聞思修,所以不能破無明,不能得理一心不亂,這不是很明顯的道理嗎?念佛為什麼能夠把見思煩惱念掉?小乘人那個斷見思要修戒定慧,一句佛號裡頭就圓具戒定慧,比小乘人高明。所以這句佛號,能把見思煩惱念掉,得事一心。這句佛號裡又圓具聞思修,所以能夠把無明念破,而證得理一心不亂,就是這麼個道理。底下這一段文引用《觀經》上這一句話,剛才我已經說了。
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
滅罪是從福德上說的。那就是你聲聲佛號裡面圓具三學、三慧,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並不是說看到經文講,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的罪都滅了,沒有那麼簡單,沒那麼輕松。再給諸位說,罪滅了之後,不會再生。我們今天罪滅了,繼不繼續再造?如果再造,你沒得一心、你沒開悟。因為再造只有迷惑顛倒才會再造,一悟永悟,悟了以後就不迷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一悟之後就是位不退,三不退裡頭就是位不退。你念佛功夫得力,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悟入了,我從今以後身心世界、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一心念佛了,他不會退轉。無始劫來想找的這條菩提道,想找這條出離生死之道,這下被發現了,找到了。找到之後他絕對不會更換道路,不會再入歧途,找到之後就可以克期取證。譬如我們從台北到高雄,我們駕著車找高速公路,沒找到,到處亂轉,找不到上高速公路這條路,那你就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到達。如果一找到,上了路,那你就可以曉得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決定到達,克期取證。
迷失方向,苦,難!悟了就不難。所以這一悟就是位不退,悟了之後,你念這個佛號,剛才講了,他這個佛號裡頭圓具三學,三慧我們不說。如果善根厚的人,我們所謂是圓頓根性的人,他這句佛號就從初發心他就圓具三學三慧,這是根利的。根鈍的,中下根性的人,他能夠圓具三學,他裡面沒有三慧。中下根性的人,念念之中法喜充滿,世出世間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樂,一切的享受都沒有這個享受得好、舒適,所以他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沒入這個境界,念佛好苦,念得好苦。入了這個門的時候,他念得好自在,念得好樂。他不念就苦,他念就樂,不一樣!所以,他位不退。他要是證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了,就行不退。念到理一心,就念不退。本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三不退,這三不退在我們現前有三個層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圓證三不退,無論品位高下,各個人都具備三不退,一聲佛號裡頭圓具三不退,這真是妙不可言!所以諸位想想,我們除了這部經之外還要什麼經?不要。蓮池大師所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要去開悟,讓他去搞去,我們不搞了。
昨天我收到美國一封信,他要求我把《彌陀經疏鈔演義》跟《要解》詳細講一遍,而且做最好的錄影,把經文、注疏、重要的引證,最好統統示現在字幕上,做為一個定本,供給專修淨土法門的同修,這個意思非常之好、很難得。所以我們現在想大量的印這部經本。真正想發心修行的人,無論在海內、海外,警覺了,除這個法門之外,要想一生成就,談何容易。這是說明《觀經》裡面這句話理論的依據,為什麼一句阿彌陀佛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末後這兩句是反省:
解【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諸位要曉得,大善大福就是與三學、三慧相應,也就是我們佛門通常講的「稱性起修」。三學、三慧就是本性,與三學、三慧相應,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闇消。稱佛名。萬罪滅。】
圓瑛法師給我們說,這一段是懷疑臨終念佛這個心猛力。平常念佛心放逸,就是隨便,當然專誠懇切這個滅罪力量大。平常我們用散漫放逸的心來念佛,能不能滅罪?大師給我們解答得很好。要知道,專稱、散念都能滅罪,不過專稱、散念要記住,要相應才行,不相應不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經上古德也有說,散亂心稱名,也是成佛的種子,這是講成佛種子,沒說滅罪。念佛法門裡面早晚有定課,平常有散課,定課是專心來念,散課也是專心念,散課就是不計數的,不計定數。譬如我早晨起來的時候,念一千聲佛號,晚課念一千聲佛號,這叫定課,定課是以不缺,一生都不缺,以這個為標准,不增不減,以這個為標准。散課是沒有一定,多念也可以、少念也可以。可是諸位要記住,無論定課、散課一定要求聲聲與三學、三慧相應。換句話說,這個滅罪的功能是相等的。
祖師在此地先用比喻說,『如日出。群闇消』,把這個「闇」比喻罪業,把太陽比喻念佛相應。前面說過「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底下一句話說,『稱佛名。萬罪滅』。一定要相應,相應滅罪的功德不可思議,無量劫來的生死重罪,一聲佛號都能夠滅盡,因為你這個一念相應,萬善同歸。罪業無自性,這一念相應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本性裡頭的性德智慧光明同時就顯現了。這個底下又說了,正是問的這個問題。
解【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散心稱名。這個散心稱名是散亂心,散亂心裡面哪有戒定慧?如果心裡頭有戒定慧,那就不叫散亂心,那就是一心稱名。前面跟諸位說,這句佛號裡具足戒定慧,那是一心稱名,能滅罪、能往生。散亂稱名,只能夠做為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的種子,是往生西方世界的緣因,不一定哪一生成就。你要是一定要問,到什麼時候才成就?哪一生中你會專心稱名了,那一生就成就,所以這個是不定法,完全看當人自己,你哪一生覺悟了,哪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明白這個法門的正教,依教奉行,你那一生決定成就了。
說到『除罪』,這句佛號是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以說除罪是一定的。那個除罪的力量大小不一定,這個要知道。一面在罵人、打人,一面在念阿彌陀佛,那罪能滅得掉?心裡是知道,我現在造了罪業,趕緊念阿彌陀佛,把這個罪業消掉,消不掉!這裡說得好,『悠悠散善』,完全不相應的散善,不發生作用,力量太薄弱了。換句話說,敵不過你的習氣,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太重了,還是煩惱當家。佛號雖然常常掛在口裡,不起作用,所以滅罪有限,不能往生。既然不能往生了,麻煩就大了。這是我們一定要看清楚、要認識清楚,要特別的記住。
如果不往生,三惡道決定有分,這一樁事情不要問別人,也不要講好看,自己好好的反省反省。我們在一天當中,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能記事到今天,我們起心動念,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自己一問就曉得。如果惡念多,造作的惡業多;換句話說,三惡道的成分多。善念少,善事少,三善道的成分就少。造惡的心既然是勇猛,力量堅強,強大,三惡道的時間就長。造善的心力量很薄弱,露水道心,我們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促。這個事情不必問人,自己回過頭來想一想就明白了,可怕,真正可怕!要是真覺悟了,真曉得這個事情可怕了,唯一自救之道就是專心念佛,求往生淨土,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了。
還有一些同修,慈悲心太重了,障礙他往生,冤枉!其實那個慈悲心是什麼心?是煩惱,是愛緣慈,障道!世間那麼多眾生造了惡業,我不度他怎麼行?想用什麼方法來度他?這都叫妄念,這些妄念障礙你一心,障礙你功夫成片,你都沒有想到,阿彌陀佛慈悲不慈悲?觀世音菩薩慈悲不慈悲?難道都不如你!你發這個心超過了觀音菩薩,超過了阿彌陀佛。好像阿彌陀佛看到你的時候,都感覺得不如你,感覺到慚愧了。要知道,度眾生有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有成就,勉強不得的。佛菩薩的心比我們慈悲多了,佛菩薩五眼圓明,每一個眾生看得清清楚楚,他在沒有回心轉意的時候,你要去度他,反而增加障礙,為什麼?他會抗拒,什麼時候他回心轉意,佛菩薩馬上就現前。你們如果真正慈悲要救度一切眾生,趕快往生西方,沒二話好說,那叫大慈大悲。
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有能力,所以倒駕慈航,一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能力還不夠,我請阿彌陀佛來,我請觀音、勢至來,請十方諸佛來,我代眾生來請命,這也講得通。所以這個愛緣慈是障道的、愛緣慈說個老實話是魔障!魔障現前還自以為慈悲,糟糕不糟糕?要不得的。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一切順逆環境裡面一定要保持覺心,覺而不迷,不為外境所動,這樣才行。要學得等念怨親,一有偏心就是麻煩,就是障礙。那就是不覺、就是迷惑、就是顛倒。聲聲佛號也就是提醒我們覺正淨,聲聲佛號就是修覺正淨。這個法門之所以稱為一切法門當中的第一法門,道理就在此地。《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徹始徹終就是單提這個法門,這是我們讀《華嚴經》應當要明白的。讀《華嚴經》要沒看出這個門道,那《華嚴經》算是白讀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
這幾句話說得很對,一點都不錯。這一段說明,我們人不是一生的,我們有三世,我們有過去生,有過去世的過去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造罪業不是今生今世,生生世世,所造罪業無量無邊。大師所引用都是經上所說的。如果這個罪業有個體積,有個形相,哪怕它再小再小,像一粒微塵一樣,那麼樣小,小到我們肉眼不能看見,那個小要是積聚起來,就大了。無量劫來的時候,要積聚到今天,盡虛空遍法界都容納不下了。即使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罪業太多太多了,這個地方給你說,晝夜念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一天念十萬聲,念上一百年,你那個罪業還是消不完,還是消一小部分,『爪上土』,爪是指甲上的,我們在地上抓一把土灑掉,指甲上還留一點,你一天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消的罪業是爪上土,還沒消的像『大地土』,不成比例。這就說明了,我們無始劫以來造作的罪業之多。
說這個話的用意在哪裡?用意是勸你不往生就不得了,要往生就在這一生,說這個話用意在此地。你要不往生的話,你這個罪業無法消,你要不往生的話,你一定墮惡道。不要認為我這一生修得不錯,那是你自己以為修得不錯,你自己所做的那些錯事情,誰不知道。即使我們出家人,出家人沒做到出家人的本分,這個罪業就不得了。古德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阿鼻地獄裡面多半都是出家人。在家人造阿鼻地獄罪業很少很少,百分之九十九墮阿鼻地獄都是出家人。沒有能夠依教修行,沒有能夠肩負起出家這個重擔,這個責任是如來家業,沒有能守得住,發揚光大不要談了,不奢談,沒守住,這個罪業就不得了!
如果單單講往生,我們能不能算對得起佛陀?給諸位說,還是有慚愧,在家一樣往生,單單求往生的時候,你何必出家?出家就錯了。要往生在家可以往生,出家干什麼?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玄奘大師所說的:「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是出家弟子應當要負起,就是把這個家業要繼承起來,要把它延續下去,能發揚光大是功,不能發揚光大能夠把它延續下去,這個不算是有過失。敗壞,不得了,這個罪過不得了、不得了!所以只有帶著極慚愧的心情,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懂得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