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五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二百二十五頁,倒數第三行。

  解【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盤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前面注解裡面所講的「不為見思所亂」,那是講的事一心,此地所講『不為二邊所亂』是說的理一心。事一心我們一般說是證得念佛三昧,理一心是分破無明,智慧開了。「二邊」,拿我們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都是兩邊,凡是相對的都不是真實。可是離開了相對呢?那一句也說不出來,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印宗法師請教六祖的時候曾經說過,他問六祖在黃梅得法的時候,五祖有沒有說關於禅定、解脫這些重要的道理。六祖當時一口就否定,他說禅定、解脫不是佛法,這句話說得可以說是令人相當的吃驚,現在的術語說那是引起很大的震撼。禅定、解脫怎麼不是佛法?所以連印宗都不懂。而六祖跟他怎麼說?禅定、解脫是二法。諸位懂了嗎?二法就不是佛法。

  這個境界是往上提升,二法就是二邊,禅定是一邊,散亂是一邊;解脫是一邊,系縛是一邊。換句話說,你起心動念都是落在兩邊。落在兩邊,怎麼就不是佛法?諸位要曉得,佛法是覺悟之法,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這就叫佛法。你的知見落在兩邊裡面,永遠不覺,那哪裡是佛法?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這是講的真正的佛法,諸位一定要懂得。所以佛法不在經典裡面,佛法不在言語上,佛法也不在思惟上,可是佛法也不離開經本、也不離開言語、也不離開思惟,妙就妙在此地,要我們深深去體會。你從這個意思上來看,二乘人是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因為二乘心還住在兩邊,沒有離開兩邊,唯有大乘菩薩才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所以嚴格的來說,佛法只有大乘菩薩才有分,小乘以下決定沒分。這都是句句講到了真實法。

  禅宗裡面所謂「向上一著」,就是指這個意思,如果真正離開兩邊了,今天的話就是已經超越了相對,超越相對論了。這個時候你所見的佛就不是應化身,你所見的佛是報身佛,『感受用身佛』,這受用身就是報身。圓瑛法師講義裡頭也說得很清楚,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臨命終時有這個境界現前,就是報身如來之大身,以及觀音、勢至、諸上善人來迎接你。可是你這個時候脫離二邊了,所以他舉個例子,生死涅盤,生死是一邊,涅盤是一邊,這兩種的見解決定不現前。為什麼?這兩種見解在你心地裡面已經消除了。換句話說,沒有生死,也沒有涅盤,這個境界才叫一真。生死涅盤是一,決定是真實的境界。換句話說,如果是落在二裡面,那是虛妄的境界,是錯誤的見解,虛妄的境界,唯有一才是真實。

  此地應當明了的,所有兩邊的見解統統消失,在你內心裡面完全消滅,這個時候這個一心就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跟事一心在境界上就是這一點不相同。事一心,換句話說,這種見解並沒有消除,他是煩惱不生,不被外境所干擾了,決定不生煩惱,就是前面跟諸位說過的,貪瞋癡慢、五欲六塵,不會動這些念頭,但是兩邊的見解並沒有消除,那是事一心。兩邊見解沒有了,這真正得大自在,這是理一心。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往生實報、寂光兩種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共四種,事一心不亂是生同居土、方便土,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凡夫。理一心不亂這是聖者了,所謂是法身大士。

  我們學佛的同修,昨天諸位來參加念佛,這個也是感應。我們《阿彌陀經通贊疏》剛剛從印刷廠送來,每一位同修送了一本做紀念,我把名字題上,為什麼提上諸位的姓名?這裡頭也有點感應,我們這個地方發心念佛,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花就生了,而這個蓮花上就有你的名字。將來你自己報身捨了之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阿彌陀佛手上拿的那個蓮花,就是有你名字的蓮花,一點都錯不了的。這個理與事在本經的前面講過,在蓮池大師《疏鈔》裡面也詳細的講過。所以這經本上提的諸位名字底下上善,經上不是說嗎?諸上善人。所以諸位將來一展開,上善如果要是不念佛了,那就退轉,七寶池中的蓮花慢慢就枯謝了。念佛功夫勤惰,與七寶池中的蓮花光色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希望諸位一定要了解這個事實,要好好的去努力。

  實報土跟寂光土都是分證,一分一分的證到圓滿。無明有四十二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實報土,同時也證一分寂光土。四十二品無明斷盡,實報土圓滿,寂光土也圓滿了,所以大師在此地將寂光跟實報是合在一起講的。再看底下一段,這一段的前面兩句非常重要:

  解【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

  希望諸位把這兩句要牢牢的記住,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確確實實是第一法門。

  我們的念佛會早晨二支香,中午上供,下午也是二支香,晚上照常講經,下午末後一支香,繞佛以後,止靜的時間,我答復同修的疑問。在第一個星期當中,你聽經或者是你修行,有了疑問了,在這個時候我給你解答。昨天我答了一些問題,其中就有同修有疑惑,說我在講堂裡面常常勸勉同修們選經,一門深入。如果你有懷疑,可以求佛菩薩加持,如果沒有懷疑那就不需要了。選經一定要契機契理,誰要是選上《阿彌陀經》,這個人了不起!真正了不起。

  今天我們講選經,一門深入,選《阿彌陀經》的人恐怕太少太少了,一般人都是選大經大論,好高骛遠。《阿彌陀經》太高了,他沒看見,他想選個最高的經,看到一棵大樹在頂上,他選擇那個,《阿彌陀經》在天上沒看到。實在講這部經太高了,他沒看到,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如果對於這個法門信受奉行,給諸位說,其他的法門統統可以放下,這一門成就了,一切法門統統成就了。在一切法門裡面,《阿彌陀經》的確是簡單容易,就是這一本最直捷,它不拐彎的,一生當中決定成佛,一生成佛不要經過第二生。一個法門不要用任何的法門來幫助,所以正助雙修,這句佛號既是正修又是助修,正如同蕅益大師所說的「圓攝五宗,該羅八教」。五宗是講禅宗,圓圓滿的把禅宗都收攝盡了。八教是大乘八個宗派,或者是講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化法化儀八教。那是說的世尊一代時教,統統包括盡了,一句彌陀!

  我們接《通贊疏》之後,就是現在所發起我們印的這部經本,跟這個本子,我們現在用的本子分量差不多大,比這個多一點點,沒多幾頁,大概多二十幾頁的樣子,多個二、三十頁。我們這個內容是《要解》、《西方確指》,《要解》是經、是理論最重要的依據。《西方確指》跟《西方公據》是方法,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再附上一篇《釋門法戒錄》是教你持戒。所以這本書是持戒念佛,我們一生有這一本就夠,不需要第二本了。所以這一次發起選的這四種,把它合訂成一本。也許諸位或者會懷疑,你最先為什麼不這樣印?而印成這個本子?《西方公據》跟《釋門法戒錄》是我今年在香港講經才看到的。《西方公據》我一共看到有六種不同的版本,我在裡面選擇了這個版本。所以這次印了之後,我們就成為定本,以後諸位能夠拿到這一本書,拿到這部《彌陀經疏鈔演義》,這兩冊書決定我們一生的命運,決定往生淨土。諸位功力要用得勤,可以說決定上品上生。

  《通贊疏》我特別提倡,那是有特別的用意。因為有許多年輕人把淨土看輕了,認為淨土是老太婆教,沒有什麼學問的人學的,他是自命不凡,不肯學淨土。《通贊疏》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學問家窺基大師注的,不要說別的,看看窺基大師的文章,你也就不能不佩服了,他是法相宗的祖師。現在年輕人對於法相宗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是法相唯識開山的祖師。你看看他對於《阿彌陀經》的稱贊,也是稱贊極簡易、極直捷、至頓至圓,也是這麼贊歎的。今天在學術界,沒有不公認唯識是佛門裡面最高、最圓滿的哲學,可以說窺基大師是佛門裡面大哲學家,他對《阿彌陀經》也是這麼贊歎。我提倡他這個注解用意在此地,是拿它來折服那些年輕人好高骛遠的心理,錯解了淨土法門,是用這個來對治的。而我們自己修學的依據,還是依據《要解》跟《彌陀經疏鈔》,依據這兩種。大師在一開端,就給我們說明這個法門「簡易直捷,至頓至圓」。下面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

  解【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

  這幾句話實實在在講得太圓滿了。為什麼說『念念即佛』?這個道理前面都說得很清楚,這句佛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句佛號包括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念念無量覺,覺就是佛。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怎麼個相應法,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相應就是與法性相應,而不是與情識相應;換句話說,念念都稱性。禅家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念念稱性,豈不是念念成佛嗎?關鍵就在相應上。一相應,這功德就大,功夫淺的把見思煩惱念掉了,成了念佛三昧,得事一心不亂;功夫深的把無明也念掉了,證理一心不亂,你看這個方法真是簡單明了。

  『不勞觀想』這一句,是就本宗來說的。淨土法門裡面,單說念佛就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方法。本經著重在執持名號,除這個之外,譬如《十六觀經》裡面,就是《觀無量壽經》裡面,它用的方法是觀想,除這個之外還有觀像、還有實相,所以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那些方法都相當的麻煩。一切法門裡面,唯有持名來得簡單容易。我們要不要加上觀想?不要。大師在此地肯定的告訴我們,「不勞觀想」,用不著。所以有些同修念佛的時候常常來問,我這念佛要不要觀佛的白毫,要不要觀佛的蓮花,觀這樣觀那樣,今天你看到了,用不著。你要相信!不需要加任何的觀想,就是這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這是我們真修。

  『不必參究』,參究是禅宗的,這一句也非常的要緊。因為現在很多人迷在禅裡頭,還有許多修淨土的,禅也放不下,問是不是可以禅淨雙修。念佛裡面還要參一個「念佛是誰」,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也用不著。只要你老老實實去念佛就好了,不需要夾雜禅宗的念頭在其中。所以「不勞觀想,不必參究」,這八個字對我們今天來講是痛下針砭。我們今天多少人念佛,他不能夠死心塌地的相信,不能深信,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就是夾雜這些妄念在裡頭。我們要想一生成就,有這樣的夾雜,對我們來說就是嚴重的傷害。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為什麼功夫不能成片?說老實話,多半都是夾雜這些妄念在其中,把自己純一的功夫破壞。

  底下大師在此地接著說,『當下圓明,無余無欠』,這是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之處。說明這句佛號當下就是圓圓滿滿,一點都沒有欠缺,無余無欠。這句佛號就是大總持法門,所謂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怎麼曉得它是圓明?它是總持?下面大師舉出例子來告訴我們:

  解【上上根。不能逾其阃。】

  『阃』是界限,出不了它的范圍。『上上根』是指誰?文殊、普賢,是名副其實的上上根。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菩薩眾當中還能有比文殊、普賢更高的嗎?沒有了。他們都要求生淨土,何況於我們。所以我們想想,他是什麼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他都求往生,我們要不求往生,行嗎?

  解【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下下根』,是指那些畜生道的,或者是指人間極其愚蠢的,他也能往生。古人把歷代畜生往生這些事跡編成一本冊子,叫《物猶如此》。也許諸位同修看過,這是說明畜生道都曉得念佛,都曉得求生淨土。如果我們要不肯發憤,不肯求生淨土,真是連畜生都不如!這是下根那些我們見到的。至於餓鬼道、地獄道裡面,那我們見不到,所舉的例子都是我們能看到的。如果我們自以為聰明,我們要參禅、我們要學教,你的聰明程度能比得上文殊、普賢嗎?如果你說你笨、愚蠢,難道你比畜生還笨?舉出一個上上根、下下根,就統統包括了。勸勉我們,應當要曉得念佛求生淨土。

  解【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歎其難信也。】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明,往生的人,由於信願淺深不相同,念佛的功夫不一樣,所生之土有四土的不同,品位各有三輩九品,就是四土裡頭各有三輩九品,這是前面都講過了,所以殊勝的這個境也不一樣。這些都是說明,念佛這個方法是圓圓滿滿具足一切法門,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總持的意思。

  『橫該八教』,蕅益大師是學天台的,天台將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判為頓、漸、秘密、不定,化儀四教;又判為藏、通、別、圓,化法四教。「儀」就是儀式,我們今天講方式。「法」是講教學的內容。一種是教學的方式,一種是教學的內容,這是把世尊一代的教學全部都包括了。

  如果就時間上來講,佛四十九年可以分為五個時代,好比我們現在念書,有小學時代、中學時代、大學時代。在佛的一代時教裡面,分為「華嚴時」,最初佛講《華嚴經》,這是佛示現成道的時候,所謂是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轉根本法輪,這是講華嚴時,這是法身大士才有分,我們凡夫是不見不聞。然後再回過頭來利益我們中下的根性,把佛教從頭講起,由淺而深,講阿含好比是辦小學。方等、般若好比是中學、大學。到最後講《法華》,好比是研究所,這樣完成一代時教。所以大師在此地才贊歎,這是如來徹底悲心,無問自說,這才叫真正的徹底的悲心。

  其余的經論我們曉得,都有請法的人,問了佛才答,這個法門不必等人問,他老人家說,什麼原因?太重要了,太希有了,太高了!無人能問,沒有人能夠見得到,所以沒有人能問。而唯有這個法門才能普度一切眾生,唯有這個法門才能真正成就眾生,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任何一個法門不歸到淨土,決定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法門才是真正的大圓滿的法門。深廣、難信!佛給我們說難信,十方諸佛給我們說難信。

  再看底下的注解,這才詳細給我們解說,為什麼不必觀想?為什麼不須加以參究?如果不說明,我們的疑慮不能夠斷除。大師在此地假設問答來給我們說明。

  解【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

  這個問,問得好!《觀無量壽經》是淨土三經之一,是修學淨土人不能不讀的經典,它裡面講的修行方法,就是講的觀想,為什麼你現在說不必觀想?我們看大師的解釋。

  解【答。此義即出觀經。】

  這個答得太妙了,不必觀想這個意思,就是出在《觀無量壽經》裡面。由此可知,大師這個說法,他是有經典理論做依據的,而且是淨土經典做依據的,不是從別的經典裡面采來的。

  解【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這一句要緊,他這個道理就從這兒來的。這個《觀經》難修,它這個十六觀是有層次的,開始觀太陽落日,「落日懸鼓」,看黃昏的時候太陽下山,紅紅的太陽像一個鼓一樣。觀成之後是什麼境界?一天到晚這個相就在你眼前,你睜開眼睛太陽在你眼前,閉了眼睛太陽還在你眼前,這叫觀成,這第一觀。第二觀觀大海結冰,那觀什麼?觀我們這個地是琉璃地,所以諸位如果觀成,無論你在哪裡,你看那個地是琉璃地。換句話說,把現前境界完全轉變成極樂世界,不簡單,太難了!難到我們一般人沒法子做到,那怎麼辦?

  第十三觀開方便。前面觀佛都是觀報身佛,像我們贊佛偈裡面所念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那個相怎麼個觀法?太大太大了,無法想象。所以說不是凡夫能力能觀的,再去把它縮小,觀丈六金身。十三觀觀八尺的金身,就跟我們一般人相一樣高大,這容易觀想。觀這個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睜開眼睛閉上眼睛,佛都對在你面前,相好光明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如果連這個功夫都做不到,那怎麼辦?干脆不要觀了,念佛就好了。所以這十六觀到最後一觀就是念佛,你沒辦法觀,沒有辦法觀就干脆念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觀經》第十六觀的經文,圓瑛法師引用在講義裡,在二百二十九頁第六行,圓圈底下。《觀經》下品往生章雲:「如此愚人」,指下品的,這在十六觀裡面哪一觀他也不能成就,只好稱名念佛了,「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觀經》裡面講的下品下生。用不著作觀,而且是講的十念往生。大師在此地教我們一心稱名,無須作觀,這個意思《十六觀經》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解【今經】

  今經就是指我們現在所讀的《阿彌陀經》。

  解【因末世障重者多。】

  『末世』,現在是末法時期,煩惱多、業障重,這是我們自己要明了。沒有能力斷煩惱,沒有能力消業障,那怎麼辦?持名就好。

  解【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

  取『十六觀』就是專門教你念佛,不必加觀想。也許人聽了這個話心又未甘,不甘心,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以上是不是要帶觀想?底下講得清楚:

  解【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這個幾句話要緊。理事都具備了,足可以把我們這些疑慮都斷除。我們的懷疑、我們的顧慮,都把它掃得干干淨淨。前面取十六觀的末後一觀,那從事上講,這一段從理上講。我們現前煩惱雖然多,業障雖然重,可是我們的佛性與諸佛如來的佛性沒有兩樣。佛像,佛的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這個「心作心是」也是出在《觀經》裡面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經》裡頭有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就是說明,不是觀是佛,不是觀作佛,你這個疑慮不就消除了嗎?

  現在教你念佛用什麼?用心。開頭我們用的意識心念佛,念到後來,用真心念佛,所以可以不必加觀想,加上觀想就打閒岔,不容易得到一心。因為你裡頭有觀,很難得到一心。我只有一句佛號,什麼妄念都沒有,就很容易得一心不亂。你要是念到事一心不亂,你想想看,你是不是下品下生?不是。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怎麼是下品?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那是上品上生。這些理論,也是從《觀經》裡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從這兩句而來的。這才恍然大悟,下品下生不用作觀,中上品也不用作觀,這句名號不可思議。

  底下下結論說,『故觀劣者』,觀劣就是我們用觀想沒有辦法成就,那干脆就不用了,這是《觀經》的意思,觀不成干脆念佛,第十六觀到末後就是如此。『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這是接到本經,這部經裡面所提倡的,你是執持名號,用不著作觀。這個意思,跟佛在《觀經》裡面所講的並不違背。這兩部經合起來看,無論在義理上、無論在行法上,真是相輔相成。像這些重要的地方,我們要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能夠做到斷疑生信,發願持名,這樣我們真正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再看底下一段,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必參究。

  解【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

  問的人都有依據,不是隨隨便便問的。我們看大師的解答,大師解答實在是高明。

  解【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

  為什麼叫你不要參究?不要參究的意思,也是禅宗這些祖師的意思。那些祖師他們主張,要參「念佛是誰」,為什麼蕅益大師說無須參究?由此可知,蕅益大師他對於每一樁事情,比一般人要看得深、看得透徹,就是聽話也懂得話裡頭的味道,所謂是弦外之音,這就是人家的功夫。一般人只聽他的表面的,只看表面的,只聽到膚淺的,不知道人家深義之所在,在此地我們看看蕅益大師他是怎麼見解。

  解【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把這一段注得很清楚、很明白。天奇本瑞禅師,毒峰本善禅師,看這個念佛的人,換句話說,他只曉得口念,這句佛號念得並不相應。就像國清寺裡面寒山、拾得譏諷這些念佛人「喊破喉嚨也枉然」。念得很辛苦,怎麼樣?不相應,念得不相應。念佛相應、不相應一看就看出來。那個相應的,他的確不一樣,他的心變了,行為也變了。亂心妄想心,他變成了一心,變成了真誠心,他心變了。因此他待人接物這些態度統統都變了,那就是相應。如果對待人還是虛情假意,做一切事情還是不踏實,沒有相應。尤其是辜負了世尊無問自說,講這個法門的徹底悲心。所以這句佛號是幫助你成佛,你自己完全誤會了,所以祖師在旁邊看到,不甘心,忍不過,才於大眾開示當中說:「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這一句說得多明白,「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這句話原本是提醒大家的,並不是主張念佛人要帶參究,不是這個意思。

  甚至於還有許多人把永明延壽大師的話提出來,永明大師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所以有很多人修淨土還帶著參禅,禅淨雙修。引用永明大師的話,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永明大師這句話對誰說的?這個我們要搞清楚。他這句話是對那些參禅的人說的,參禅的人很執著,認為禅比淨要高,祖師在旁邊看到,也是不甘心,曉得他這個禅不會開悟、不能成就,可是要叫他捨掉禅,他又不肯,堅固的執著他又不肯放,於是才提出有禅有淨土,你再修淨土那就是戴角虎。這句話是鼓勵參禅的人兼修淨土,你那個禅不能成就,淨土將來還能救得了你,不是對修淨土人說的,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所以看他說的這個話,他對誰說的,對方是個什麼樣子的人,我們總得要搞清楚。

  如果你是一個修淨土的人,他再不會給你說這個話,所以這些祖師當時說話,要曉得他用意之所在,要曉得那個時代的背景,他說這句話的真實義何在,不能錯會了他的意思,不能曲解了他的意思。如果把這個意思錯解,那這些祖師真要喊冤枉了,他說的話不是這個意思,你們全把他搞錯了,冤枉了。祖師這句話真正的用意,就是禅宗所謂當頭棒喝,你聽他在念佛,他忽然大聲一喝,念佛是誰?叫你一下驚醒過來,你在這裡面才能夠悟入。悟入什麼?《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叫你入這個境界。

  大師在末後一句說,『何止長夜復旦』。長夜是比喻無明,眾生無始劫以來,我們的本性被無明蓋覆住,這就好比是長夜。一旦覺悟了,無明破了,真性現前,就好比太陽出來,這白天又現前一樣。所以祖師這是對念佛人的一句轉語,不是勸你念佛時候還帶著參究,這個意思這樣的明顯,如果你要是把它看錯,這個罪過是在自己。實在說與祖師無干,你沒把他的話聽懂,你誤會了他,他的話沒說錯。「復旦」就是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是總結:

  解【我等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

  這一句話是很感慨。

  解【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這個話是苦口婆心說出來的,說得非常的沉痛,非常的哀切。佛四十九年教化眾生,只有這個法門是真正徹底悲心。念佛成佛,不但成佛,是一生成佛,一切經論裡頭都沒有的。

  最近我接到美國那邊同學來信,要我明年到美國去講經,開一個棒喝班,希望一棒把他們打醒。我明年去開什麼班?就開《阿彌陀經要解》的這個班,希望借這一棒把他打醒。不修這個法門都叫浪費光陰,都叫做白費心力,這是我們要明白。幾時你才死心塌地的去念佛了,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真正弟子。如果還沒有死心塌地念佛,就辜負佛恩,違背諸祖,絕不是善順諸祖,把祖師的話誤會了。

  『敲門瓦子』是比喻,現在沒有了,現在家家都用門鈴,你去叫人開門的時候,按門鈴,在從前沒有。以前社會裡頭敲門用什麼?在外面撿個小石頭,撿個瓦片敲敲門,而裡面的人知道,外頭有客人來了。那個敲完,人家門一開,這個瓦就丟掉,暫用而已。禅宗裡面觀心、參話頭,就好比那個敲門瓦子,用這個手段達到明心見性,一見性了,這東西就丟掉了,所以它這個是工具。此地比喻是你把這個工具忘掉,你認為這是個寶貝,念佛還得要帶著它。

  念佛前面講了,「念念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念佛裡頭還帶著有參話頭,帶參究,這個參話頭就是你念念相應的障礙,那就不相應了。就好比拿敲門磚,你的爹娘給你開門,門一開你先把他打死,那就大逆不道,那就全盤都錯了,所以成了惡逆,成了十惡五逆,不是善順了。所以你把佛的意思、祖師的意思統統誤會了,還自以為是對的,殊不知自己已經鑄成大錯特錯,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一定要把這些事理統統搞清楚,你才曉得這個佛號應該怎麼個念法。怎樣念佛,這個裡面沒過錯,沒有過失,怎麼樣念法,才真正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往生淨土一生成佛。祖師這些話,無非都是叫我們死心塌地的去念佛,一句佛號裡面決定不能摻雜任何東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六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四章(198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