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土念佛實修開示直達涅槃彼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 宗 念 佛 開 示   徐恆志居士 

一、持名法門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已開門見山地將持名念佛法門的要領,和盤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緣)是條件;“執持名號”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過程;“一心不亂”和“心不顛倒”是目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體說來,修持名念佛法門,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1、積儲三種資糧
  這譬如遠游,必須准備資糧。信、願、行則是往生淨土的三種資糧。所以這部《阿彌陀經》以實相為本體,以信、願、持名為宗旨,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在信、願、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發起切願和笃行。一個人如果一直懷疑極樂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正的願行。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說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觀經》則說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惡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聲,命終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願,既有信願,即是發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可見修此念佛法門,必須具備這三種資糧。
  2、具足正助二行
  這就是要求福慧雙修,凡是發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親因);孝養父母,尊敬師長,積極工作,見義勇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緣)。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主要是指示我們要具足正助二行,來達到往生的願望。
     3、依靠自他二力
  實踐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要以“八苦”為師,把修學佛法與人事的磨練結合起來,與痛改習氣結合起來,在種種障礙中忍得過,越是在困難中練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淨土法門還可兼仗他力,因為阿彌陀佛曾發臨終接引的大願,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應道交,使我們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無量壽經》、《觀經》和《念佛三昧寶王論》上都有說明。)《稱贊淨土經》還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在《大乘無量壽經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二句,看作是“淨宗的心髓”。因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亂,於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所以稱淨土宗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當然,如果我們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而誤認為念佛法門,輕而易舉,留戀塵緣,心存輕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脫哩。從根本上說:眾生是彌陀心中之眾生,彌陀是眾生心中之彌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4、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便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所謂一心就是無心,這時便無心可亂了。“一心不亂”有事理二種,念到觸境逢緣,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實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這二種“一心”是斷惑一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淨土宗就有一個特別辦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得不亂,便生淨土。可見伏惑亦能一心。不論斷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親菩薩《往生論》說:“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淨土。”當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說:“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說明這個道理。
  要達到一心必須生死心切。從前有個國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問出家人:“你們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說:“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雖整天六根對六塵,也不會影響正念。”“你這話能用事實來說明嗎?”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請安排二班宮廷美女,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個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滿了油的罐子,繞街走去,後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斬首。”國王同意照辦。到時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關頭,不能絲毫大意。”繞街結束,果然沒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無罪。國王問他:“你繞街一周,見到什麼?”犯人答:“大王,我什麼也沒見。”國王大怒說:“你在我的面前,還敢胡說八道,這還了得!”犯人說:“我在生死關頭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顧到歌舞?”國王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
  至於念佛的方法,由於根性、環境、忙閒等種種不同,功課的繁簡,佛號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說,念佛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一句佛號上,心聲相依,相繼不斷,自能於不知不覺中轉化其顛倒妄想,從事持達理持,轉染心為覺心,這真是持名念佛的總持法門!所以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譯為正定。攝持六根,淨念想繼,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謂“淨念相繼”起初是以六字名號作為淨念,念念相繼,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淨念轉化為無相、無住、無念的清淨心態,根塵脫落,寂照同時,無相淨念,相繼現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
  祖師大德們對念佛方法,也有很多開示。如:
        1、隨息法,即隨著呼吸的長短、不急不緩、自然、安詳而念。由於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隨著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心念越來越細,呼吸也若在若亡,佛號仍綿綿不絕,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
        2、計數法,即當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從一句到十句,或從一至五,從六到十,分二氣念;或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分三氣念,要句句相續,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連續記數)作事時,則可懇切直念。這種方法能使妄念無處落腳。此外事務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氣束心。發心勇猛的人,可打精進佛七,克期取證。元音老人說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隨著呼吸細細緩緩念去,雖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昔年將念佛經驗和受用,寫成四偈,現恭錄二偈,借花獻佛,普作供養: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閒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二、淨宗念佛開示  
        佛法無量法門,歸根到底,總的目的,就是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息妄顯真,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這是佛教的宗旨。
        雖然有無量的法門,但是根據古來大德的開示,想即生了脫生死,成就這一大事因緣,並非簡單容易啊!而淨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別,非常殊勝,主要特別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 
        關於念佛的方法,首要的是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是十六觀經裡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是心作佛”呢,我們念淨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亂”四個字。一部《佛說阿彌陀經》,重點只是兩句話:一句是“一心不亂”,另一句是“心不顛倒”。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亂”,一句是“心不顛倒”,而“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歸根結底是“一心不亂”,要求非常明確。
         一心不亂分為兩種:一種是事上的一心不亂,一種是理上的一心不亂。
         事上的一心不亂,就是碰到各種五欲六塵境界,能夠心不散亂、不動搖,事相上做到雜念不起,這是“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證到無生,斷除了見思惑兩種煩惱,因而出離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實際上也斷見思煩惱了。但是,還有兩種惑煩惱沒有斷:一種叫塵沙惑,塵沙煩惱;一種叫無明惑,無明煩惱。因此,有些大阿羅漢回小向大,繼續前進,先破塵沙惑,再破無明,見法性,就成為法身大士。《華嚴經》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破無明,見法性。三種惑:見思惑比較粗,塵沙惑比較細,無明惑比較微細。《首楞嚴》裡談到三惑時說,不盡三惑,即使有神通,亦為入魔道。修持必須逐步地破盡三惑。三惑破盡之後,在位置上講,等於圓教初住菩薩,等於別教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性,到這個地步,才談得上理一心不亂,理上的一心不亂。 
        什麼是“理一心不亂”呢?曉得自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念佛時,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雙亡,叫理一心不亂。在這個境界裡,寂而常照,照時不起妄念,靈明覺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體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體,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這時候,定慧、寂照屬於不二境界。
        我們念佛人,從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絲不掛,不入迷惑,緊緊湊湊,綿綿不斷,淨念相繼,到後來逐步逐步就可以進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時,實際上就是禅。所以,禅淨不二。常說念而無念,又說無念而念。念,還是念的,但沒有掛礙。心裡沒有掛礙,無能念之相,也無所念之相,全沒有的。雖然在念,等於沒念;若說無念,但念念阿彌陀佛,很清楚,並不是不念,一句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這在禅宗講,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禅與淨不二。對初下手的人來說,好像分禅分淨,實質上是一回事。從結果來講,淨土宗的一心不亂,就是禅宗的靈光獨耀,實際上是一回事。禅宗說“妄想脫落”、“靈光獨耀”,又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寂照境界時,靈光獨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說法,叫“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實際上還是一回事,同樣境界。
        我們現代人,大多數修淨土宗比較穩當。對上根人來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明心見性。並非不可以明心見性,上根人可以修到理一心不亂。念佛念到妄想脫落、一心不亂的時候,自性了了分明。中根人呢,比如阿羅漢,念到兩惑斷掉,凡碰到事上境界,能雜念不起,自然而然被定力攝住,心不散亂,這就達到了事一心不亂。以上兩種境界,對下根人來說,不下非常的苦功夫,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尤其是我們在家居士。但是,根據永明大師的四料簡,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並不要開悟。所以,淨土宗的特點在於帶業往生。理一心不亂之外有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之外還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屬於下根凡夫。下根人念佛,於惑業沒有斷,但因信心真切,願力堅強,臨命終時一心求生西方,盼望阿彌陀佛慈悲加持,這樣有信有願,又有他力加持,便“至心信樂”,十分信樂地求生而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若有眾生,願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第十八願。這第十八願,實際上是四十八願的關鍵和精要。如果有眾生,至誠懇切地相信,希望生到極樂世界,“乃至十念”,“乃至”的意思是超越,“乃至十念”是最少十念,少到十念也可以,多念總歸益善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親自發的願。阿彌陀佛是修成正覺了的,四十八願,包括第十八願,當然是條條都兌現了的。所以,我們生死凡夫就有了大靠山,靠這個法門,臨終時至心信樂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少十念,一口氣斷掉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而生西方了。如果這樣念佛而佛不來接引,佛便妄語了,當然沒有這回事。由此可見,即生成辦了生脫死這件大事,只有靠念佛法門最最穩當。因為,修其它法門要斷三惑,難哪!只說斷見惑,就有我見、身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統統斷掉,共八十八品,才是須陀洹,還不過是初果。初果見道了,消除了見道惑。再修上去,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羅漢,見思惑才斷盡。再修,斷塵沙惑。上根人修持,就要破無明了,見道時是初地菩薩。佛法無量法門之中,淨土宗稱為特別法門,特別就特別在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利根、鈍根都有相應的法門:上根,修理一心不亂;中根,修事一心不亂;下根,可以帶業往生,即生了脫生死。能夠即生了脫生死的法門,除淨土宗外,其它法門都沒有講到。因此,我們要至誠懇切地相信佛菩薩的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決不是虛願,相信本師釋迦牟尼決不會妄言,我們好好念佛並回向西方,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淨土。因為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仗佛慈力主要是他力加持。但是,他力法門也不離自力,自己心願的力量。自己信心越強,就越清淨,與阿彌陀佛加持的力量也就越相應,感應的程度就越快越大。所以,我們念佛時,一定要至誠懇切,以清淨心持念名號。
        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心作佛。自心怎麼作佛呢?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並不需要借助其它的力量,心作心是。自心不作佛,就不是佛。自心作人,就到人道;自心作畜生,就到畜生道;自心作地獄,就到地獄道。自心作佛,念阿彌陀佛,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理啊,很清楚,很清楚!
        其次呢,古德講,念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話講得好,非常重要!為什麼“一念相應一念佛”呢?因為,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這一念正當念的時候,妄想一定歇下來,所以念的時候是相應的。如果第二念不接上來,妄想又來了。念佛一次,等於相應一次,這一念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呢?若不斷念佛,則不斷相應,就不斷是佛,不斷就是佛。由此可見,一句佛號,當下立竿見影!所以,我常和大家勉勵,勸大家老實念佛。當妄想來時,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妄想馬上走掉,因為心無二用啊!念阿彌陀佛至誠懇切,妄想自然解脫了,自然而然地接受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因此,淨土宗念佛法門三根普被,非常特別。上根人,通達即心即佛,念念是佛。中根人,肯自念自聽,自念自喚,就能喚醒自己。一般根性的人,迷惘顛倒,用不著多講道理,就勸他多念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喚醒自己,趕快醒悟啊!趕快覺悟啊!他只要肯念,多念,慢慢地就解脫了,不念就不能解脫。所以,淨土宗提倡老實念佛。 
        再有呢,在高層次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我們引用一首偈語來說明: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這一偈語,出自天台宗幽溪大師(就是傳燈大師)撰的《生無生論》。這篇論著,十分出名,被藕益大師收入《淨土十要》之中。《生無生論》說,雖然生到西方淨土,但生而無生。因為自性本來不生不滅,所以自性無生無死,本來無生無死。然而,生肯定還是生的,不是說不生,不是說淨土沒有的,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佛法是辯證法啊!《生無生論》的偈語非常好!“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法界”,就是眾生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佛性,自性具足的清淨佛性,是一個圓融之體啊!用來作我一念之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我現在念佛之心,自然遍及法界全體了。這樣,一句阿彌陀佛是全法界體所作,那麼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全體。換句話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就是實相。不用其它法求實相,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實相就現前,非常了當!所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首偈語好極了,味道好! 
        還有,在修持中我體會到,修淨土法門,方法上需要有所改進。許多時候,大家談為啥修心中心法,為啥修六字大明。因為修心中心和六字大明有三密加持。而念阿彌陀佛,大多數人只有一密——口密。身不密,意也不密。所以,一心念佛修淨土者,最好盤腿、結手印,就是身密。每天早上,五、六點鐘或六、七點鐘,坐念一小時,至少半小時,一般來說一小時比較好。夜裡,睡覺前也坐念一小時。口裡念,四字名號或六字名號都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音聲念,自己兩耳能聽到。不要出大聲,大了傷氣。嘴巴要動,不動,口就不密了。意密呢,就谛聽這句佛號。因為眾生的耳根比較伶俐,耳根的攝受能力比較強。這樣念佛,心念耳聞,身密、口密和意密三密加持,力量就大,當然進步就快了。
        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返聞自性,入流亡所”進而“性成無上道”。“返聞自性”,是不去聽外面的聲音,反過來聞自性,實際就是觀心,這是禅宗法門。淨土念佛,就聽自己念阿彌陀佛,這等於是觀心,不必再觀心,不必再觀想,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地念,同時又一句一句地聽。到後來呢,雜念不起,卻了了分明,了了明了。正當此時,實際就是無生境界,就是真如佛性境界,也就是法身如來境界。可見念這句阿彌陀佛,確實微妙,不可思議,下手卻非常方便,成就又相當高,和禅宗啊、密宗啊,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以前的祖師大德,在開悟之後,大多數都歸向淨土。譬如善導、蓮池、藕益、印光等大師,都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啊,他們都歸向淨土,依仗阿彌陀佛的力量求生極樂。在《華嚴經》裡談到,十地菩薩一切作為不離念佛。十地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度眾生的一切善巧方便,處處不離念佛,還要依仗佛力的加持,何況我們凡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自力、他力並用,信願真切,心念耳聞,一門深入,求生極樂。當然,不否定明心見性,中上根人努力修持,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見到本來面目,見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金剛經》上說“無實無虛”。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妄想息下,就是“無實”;但是,靈光獨耀,了了分明,就是“無虛”。一切事用不到考慮,飯來張口,衣來上身,自然會做的,是妙用。雖然無所得,無所依戀,但是妙用縱橫,大起大用,與一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這在禅宗講起來叫“一鼻孔出氣”。所以,並不是修淨土所證到的低,低與不低完全在根性上說的,從證到的目的來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高下。念佛法門,不同根性人修持,就如大象和老鼠飲水,各得其飽。大象喝起來喝得多,飽了;老鼠喝一點點,也飽了,只要飽了就好了麼!所以,念佛法門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啊!佛在經上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仗念佛得度生死。”只有念阿彌陀佛,才可以了生脫死啊!
        以上這些點點滴滴的體會,提供參考,大家共勉,同生西方,同圓種智。


關於彌陀印的開示 元音老人
        蓋一切唯心造,而人不能無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貪、嗔、癡,則殺、盜、YIN、惡起,生死輪回無有止息。
        佛乃因勢力導,抓住眾生不能無念的習氣,善巧方便用一佛念代替妄念。
        科學認為,念佛時大腦語言神經能產生很強的電磁波,與法界彌陀信息,互相號喚,配本尊手印,似天線,接收彌陀信息能量最大,得定愈病,尤非彌陀印不可。 
彌陀印修法:
        一、兩腿作雙盤、單盤、散盤均可。盤腿脹痛是正常現象,不但沒有害處,反而增長功力,盤坐脹痛忍不住,可以交換兩腿。但座後必高於前面,兩腿在下,眼宜閉,有時開視鐘點亦無礙。
        二、結本尊手印:右手放在左手上,兩手大拇指尖碰合,放在小腹部位,手心向上。於上座時,切勿散放手印,此是第一要訣。
        三、耳根聽著、心裡默念著“阿彌陀佛”音聲,也可口不停而不出聲念或小聲念,關鍵耳根始終聽著念佛音聲。此一小時內,切勿散放手印,口勿停念,但勿出聲,而唇必微動,此名金剛持,最易得定,並無氣膈胸痛弊病,且上座時,切勿停念
        四、念佛不停,手印不間斷修滿1小時為1座,天天堅持1坐或多坐,滿千坐功德,自致入定。若不論何時,心裡念念在佛,轉妄念為佛念,是真定,能成就種種功德。
        五、起坐前,手印升到胸前合掌發願“願我此生開慧見性,救度眾生,得生淨土。”
        六、不許再犯殺、盜、邪YIN、妄語等惡業。上座前,務要洗手。可端坐床上修持,可夫妻一起修持。下座後,十分鐘方能大小便。
        近代最著名的念佛教導師印光法師,示寂表像為彌陀印。彌陀印是微妙甚深的大法。
        王骧陸上師:久久由亂而定,由照而空,上座時,死心蹋地,一切不理,身起種種變化,亦勿歡喜,亦勿疑怖生嗔,亦不必作觀想,因有手印也,觀想為初步攝心者而設,取以萬法歸一,若用功過切,觀想成就時,不知變通,反成死執,亦可偏執成顛,至身手麻木如無物,心意空寂如無知,乃口中密持勿停,手印結而不散,有時誤念他咒者,大似睡著,實則非是,此系定相現前,不必驚怖生疑,又心如散亂時,亦勿恐怖,只是勿理,不久自然自在也。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恆沙七寶塔 堅持千坐彌陀印 一念靜心成正覺

 

 

涅 槃    慧律法師
        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叫做涅盤,涅盤翻譯過來叫做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用這一顆心,智慧的心,解脫的心,來面對這個世間,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呢?意思就是任何的東西增加,也沒感覺增加,任何的東西減少,也不計較減少,因為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沒有實體可得,簡單講涅盤就是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增也沒有增相,減也沒有減相,也沒有什麼是跟非,也無所謂的對跟錯,簡單講涅盤就是不落入對立,完成了絕對的智慧。絕對就是絕對,就像虛空可以涅盤安樂之道包容一切,這就是我們修學佛道要追求的,用一顆智慧的心,過活了每一分每一秒的現象界的生活,換句話說用一顆像虛空那麼大的胸量來過著我們每一分每一秒的現象界生活。這個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慢慢的每一分每一秒,進入了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那我們慢慢就了解涅盤的心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教追求的最好的一個原則一個領域,換句話說每一個人,眾生都佛性,到最後都要進入涅盤,但是有因緣的人碰到佛法的人,就比較早成熟,沒有因緣碰到佛法的人,就要經過百萬劫。所以看個人的因緣,看個人的福報,不過啊用一點點智慧的心,涅盤的心在生活當中,總是可以過很快樂的日子,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無來相,去無去相,生滅增減,是非對立相統統沒有,化作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那麼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诤,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盤的心,不管他走到那裡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作惡夢。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盤的智慧心,菩提心。
        涅盤寂靜: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盤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盤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能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為佛教是可貴之處。   

        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於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盤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盤。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盤。生死與涅盤本無距離,只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盤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涅;若求大涅盤,即造生死業。   

         涅盤是大徹大悟,愚人把人死了,就叫涅盤。其實不然,這在慧能壇經中有專門的論述。   

         涅盤是證得自性,得到無上佛果,但人是大活人一個。世人妄想紛飛,煩惱不斷。如果保持一顆無分別的心,平等心,那麼就能夠經常保持一顆清淨心。通過修證,能夠消除一切煩惱,明白自身、宇宙萬物的一切真相。這就是涅盤。

 

上一篇:成就佛果的基礎----五戒十善
下一篇:念阿彌陀佛即是自己:自性本原 能生萬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