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佛果的基礎----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消災難
因為眾生所造的業,世界才出現種種的災難。所謂「起惑、造業、受報」是有連帶的關系。如果不起惑,就不會造業,也就不會受報。
起惑就是迷惑,因為沒有真正的智慧,對事理不明白,就顛倒了。詳言之,就是是非分別不清楚,善惡分別不清楚,乃至黑白不分,正邪不明。總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分別不清楚,就因為無明在作怪。
造業,就是造善業或不善業。造善業上升諸天,造惡業下墮諸地獄。因為分別不清楚,所以造殺業、盜業、YIN業、妄語業、飲酒業等等,但是有輕重之區別。
殺生:凡是殺蚊蟲、殺螞蟻,這是殺生;殺牛殺豬,也是殺生。雖然殺生,可是業報不算嚴重,為什麼?因為畜生太愚癡,一時找不到殺主;即使找到,也無法報仇雪恨。可是天地間的因果律是公平的,在不知不覺,不因不由之中,就撞上你了,叫你生一種怪病,用病痛來折磨你,這是消極的復仇法。好像現在患癌症的人,多數是因前生或今生殺業太重的緣故,而得了這種絕症。
殺業之中,唯獨殺人的業,最為嚴重。被殺的人,成為冤鬼,時刻跟著你,此仇不報,不甘罷休,一定要找機會報仇。凡是殺人的人,一定受法律的制裁;或者心神不寧,坐立不安,飽受環境的威脅,不久即將精神崩潰,不是死亡,便是發狂。 偷盜:凡是偷盜的人,常生恐懼心,所謂「賊人膽虛」。若是沒有行竊的行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有什麼可怕?所行所作,光明磊落,怕什麼?
邪YIN:出家人絕對禁止行YIN,在家人(除夫妻之外)不可邪YIN。不可以一天到晚打YIN欲的妄想,胡思亂想,想到頭發白了,牙齒掉了,嗚呼哀哉!那就不想了。可是等到來生,還是繼續地想,川流不息地想,生生世世地想,所謂「為YIN欲而生,為YIN欲而死」。
妄語:愛打妄語的人,不相信任何人所說的話。因為自己不說真實話,故以為任何人也不說真實話。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盡說騙人的妄語,也認為人人都說騙人的話。
飲酒:凡是飲酒的人,容易失去理智。在沖動的時候,不顧後果,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因為酒後無德,理智控制不住情感的緣故。
世界災難的來源,皆因人人不守五戒、不修十善而造成。在轉輪聖王治世的時候,人人守五戒行十善,那時的世界,沒有一切的災難,真正達到所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情形。現在因為人人不守持五戒、不奉行十善的緣故,所以有這樣多的災難,根本問題就在這個地方。
成就佛果的基礎--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法,修學任何佛法,必須以五戒十善做基礎。如果五戒十善沒有做好,人天資格都沒有,他還能成菩薩嗎?還能成聲聞、緣覺嗎?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層樓,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沒有下面四層怎麼會有最高一層?所以我們要重視五戒十善,想學佛,想成佛、成菩薩,一定要認真修五戒十善。這是第一層樓,是基礎。
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講解,可是“三歲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縱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圓圓滿滿,卻是很難辦到。佛法,是重修證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數的,如能依教奉行,則功德無量,知而不行,則等於無知。就五戒來說,數字雖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稱為清淨居士,清淨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斷諸惡法,行諸善法,逐步趨向解脫。在世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受用如意,眾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樂。去世不墮三途,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乃至超凡入聖,成佛度生,其功德實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僅不是清淨居士,而且不能進受大小乘戒,一切律儀不能護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長,更談不到成佛度生了。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遠,要腳踏實地,先從五戒修起,戒殺、盜、YIN、妄語、飲酒。
怎樣戒殺呢?
上自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能有意殺,教他殺,隨喜贊歎殺;被殺的眾生肉,都不應吃。當念眾生如父母,如同六親眷屬,如同自己身體,等無差別。古人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菩薩戒中就有一條“不食肉戒”,因此,漢族佛教徒千余年來,一直是吃素不吃葷,已成為優良傳統。不僅如此,更應對一切眾生,常起慈悲愛護之心,勿起貪殺害之念,常護生,常放生,不打人,不罵人等等,在日常行動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樣戒盜呢?
我們對公共財物,私人財物、寺廟和僧眾財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針一草,不得不給而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違反世法偷稅漏稅,無票乘車,冒名頂替,貪污舞弊等,都不應為。不自盜,不教他盜,不見盜隨喜。我們佛弟子,對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應當守護,勿起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儉持家,廉潔自重。
怎樣戒YIN呢?
在家居士,唯制邪YIN,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YIN穢行為。出家比丘,全斷YIN欲,如或干犯世間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經雲:“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又說:“YIN佚而生,不如貞潔而死。”因此,我們佛弟子,應當誓守此戒,常修不淨觀,多多念佛,避絕犯緣,克制欲念。
怎樣戒妄語呢?妄語有四:
一者妄言,謂口是心非,欺诳不實;
二者绮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
三者惡口,罵辱毀謗,惡語傷人;
四者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還有一種大妄語,如凡夫自稱聖人,說我已證羅漢等,其罪極重,更不應犯。
以上四種妄語,要堅持勿犯,另一種方便妄語,是為了救人急難,護他生命,方便權巧,說些慈悲利濟的話,不算犯戒。如果為了方便自己,說假話,打妄語,應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怎樣戒飲酒呢?
學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飲,除因重病,非酒莫療者,所謂藥酒,還應告知大眾,方可飲用。無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優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種種過失,由此產生。貪飲酒者,迷了心竅,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喪生,因此,學佛入防患未然,應持酒戒。
佛告訴我們,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夠保住人身,來生還是人身,不會墮三惡道。我們既進佛門,必須受持五戒,這是我們學佛成佛的基礎。因此,我們應把五戒學習好,守持清淨,不可有一點違犯。如果能這樣,才能不失人身,不墮三途。
在守持五戒的同時,還要積極奉行十善。
身業有三: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YIN。
口業有四: 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
意業有三: 八不悭貪。九不嗔恚。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三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
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 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
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
第一、不殺生而行放生、救生、護生。
對人類應常行救死扶傷,敬老憐貧,保育幼兒,幫助殘廢,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社會福利、公益慈善,維護和平等公共事業,都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對眾生也要學古人“水中救螞蟻,行路不傷蟲,卷簾歸乳燕,憐峨不點燈”。隨時隨地常行慈悲,廣修方便,見生即放,見難即救,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之願海。
《十善業道經》雲: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第二、不偷盜而行施捨。
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財送財,求法說法;又如看到盲人攙一手,看到腿腳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難幫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勸導,吵嘴打架的給予勸解,老人跌倒扶他起來,見到尋短見的設法挽救,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出點力,做點事,如此等等,樂善好施,見義勇為,出錢出力,捨己利人,都是功德無量的好事。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第三、不邪YIN而修清淨行。
出家人應全斷YIN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亂搞男女關系。依戒修行,看經念佛,潔身自好,自淨其意,敬事三寶,孝養父母,親近良師,遠離惡友,深信因果,廣種福田,學修正法,斷除邪見,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為淨行。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第四、不妄言而說老實話。
《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我們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語,不混淆是非,不顛倒真理。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第五、不绮語而說質直語。
《法華經》雲:“若欲說此經,當捨嫉恚慢,謅诳邪偽心,常修質直行。”學佛人,直心是道場,應當存直心,說直話,修直行,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語,哄人騙人,談說無益浮詞,華妙绮麗,談說YIN欲,導人邪念等,非佛弟子所應為。
《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绮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第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
《成實論》說:“善心勸化,雖使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斗亂,即是兩舌,得罪最深,墮三惡道。若得為人,世世得敝惡眷屬。”因此,我們在人與人之間,在遇矛盾爭吵,都應善意調解,排難解紛,解怨釋結,息事寧人。不得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等。
《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第七、不惡口而說柔軟語。
《法華經》雲:“是人口清淨,終不受惡味,以深淨妙聲,聞者皆歡喜。”我們學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語,自當“柔和順善,而不卒暴”。別人聽來,也就歡喜接受,假設口出粗言,疾聲厲色,辱罵誹謗,別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難免招受苦報。
《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第八、不貪而修不淨觀。
對治貪欲。貪欲有五種,即財、色、名、食、睡。使人造業受苦,是障礙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貪財:對於財物我們應不悭貪而慈心施捨——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悭貪嚴重的人,他為不擇手段去獵取財物。根本不考慮法律、正義、良心、和他人受損害等等。既得之後,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計,保持安全,市場變動,提心吊膽,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為財累,不得安寧,這種人怎能修行聖道呢?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慈心捨施,不悭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合理謀生得來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師長,教育子女,幫助親友急難,救濟病困孤苦的社會福利事業,此是佛法的勸人慈心捨施以對治悭貪的方法。什麼事都有因緣,因緣成熟時,財物就聚集,因緣分離時,財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捨財,財將捨你,這是一定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貪有什麼用呢?佛曾經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二、貪色:是指男女之間的YIN欲,YIN欲是從愛念生起的,因為愛他(她)身上的這樣那樣美好優點,就發生追求的念頭,為了達到目的,就不惜財力、功夫,不辭赴湯蹈火,不顧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願做,不愛江山愛美人。戰場上咤叱風雲的將軍,在女人前面俯首貼耳,唯命是從。歷史上才志過人的俊傑,他們很多失敗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難過美人關”之句。為什麼有這樣大的迷惑力呢?原來這是我們眾生的生死根本,(從YIN欲生)《圓覺經》上說:“欲從愛生,命因欲有,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須斷YIN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斷愛欲,比如煮沙想成飯,任他堅苦修行無量世,終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斷欲為第一戒(主要戒)。
那末怎樣斷YIN呢?斷YIN應該先從斷愛上著手,就是說從思想上開始。
第一、尊重他們,視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樣,不起邪心。
第二、不淨觀。
三、貪名:名譽是好事,它是工作後自然產生的,得了名譽驕傲自滿,便不會進步了。念念不忘於名譽就是貪名。不是你的功勞,硬拉在你身上更不應該,有人為了要名,寧願化了很多錢去活動,也有為了勝過他人,要面子賭氣不賭財,也有的人做種種好事情,目的是為了一個好名聲,學佛的人為求名聞利養都是不對的,名聲越大,攀緣越多,就不能清淨修行了。
名、實際上是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實質,但卻比財、色更細微深入,難放難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績一樣,表揚了他,沒提到你,心中終有些不平,受到幾句誹謗就尋死尋活。偶然和大人物講幾句話,拍個照,或獲得了世界性獎狀,就終身念念不忘,這不都是為了名?有一些人說: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當遺臭萬年,貪名到入地獄也不怕,可見得貪名的危害性多麼嚴重。佛經上說:“比如焚香,煙出香盡”可為貪名者戒。
四、貪食:食欲是與生命同來的。目的是治療饑餓,維持生命,標准應該是一個飽字,但是貪食的人吃飽了還不算,要吃好吃多,講鮮味,講營養,講闊氣,講排場,講調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來山珍海味,人參鹿茸還不夠,甚至蝸牛、螞蟻之類亦列為上品,為了貪吃,殺害大量生命,化費無數錢財,浪費寶貴時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體造成種種疾病,因為高蛋白、重補品不是每個人吸收得了,而動物屍上各種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內,還有被殺時一股怨氣,在血液中產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屍毒,屍毒雖經蒸煮毒性難以消滅。種種葷腥油膩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繼發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從過量飽食中來,占絕大多數,饑餓致死者極少(災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潔衛生,保證健康。第三經濟節約。還可減少市場壓力。第四簡單省時,多余時間可看經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節約為宜,用功的人經常過午不食。佛時印度名醫耆婆說:“比丘患病,減食為宜”。可見貪食不可取。
五、貪睡:睡眠能調節身體疲勞,醒後精神充沛,可繼續工作,睡過了頭,就是貪睡,反而使頭腦昏沉提不起精神來,養成貪睡習慣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馳發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沒有干勁,事業沒有信心,念佛修定時坐下來就睡著了,這種人做不好任何一種工作,何況學佛是節眠用功的事,貪睡雖不是什麼罪惡事,佛教認為它是一種過失,一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費了,所以佛說:“咄咄為何睡,螺師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佛法不聞知”。可為警惕。
上列五種貪欲,略說一些,供大家參考,總的來說,貪的根本是身體,身體是罪惡的聚集點,(八大人覺經:形為罪薮)。我們為愛護身體而造罪,現在知道這個身體是不淨的,無常的,就不為它做種種惡事了,這是治貪欲的方法。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悭嫉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觀。
《法華經》雲:“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行菩薩道者: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我們佛弟子應當學佛菩薩的慈悲喜捨,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六親眷屬,常思與樂拔苦,讓他離苦得樂才對。不應懷恨惱怒之心,不應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第十,不癡而修因緣觀。
《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因果相續,在空間上是無量無邊,相互依存,錯綜復雜的聯系著,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相續不斷,循環往復的流轉著,形成“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因果關系。不可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
《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殒身命終不作惡。三唯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以上十善法,要從身口意三業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著力去修,務使三業清淨,六根純和,遠離五欲,不染六塵,做一個清淨的佛弟子。
戒律:戒是有所不應為;律是有所應當為。
我們每天應該誦經修持,時時提起正念,有機會要去受持種種的戒,因為佛、法、僧中的法寶就是戒、定、慧的無漏法,我們應當修學。我們皈依三寶後,不論是要修學什麼法門,都應該進一步去受持戒律,因為戒是一切法的基礎,所以佛陀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既是此意。
一、戒的意義:
佛陀在各種不同的因緣下,依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無量無數的戒律。佛陀教導在家的學佛者(男居士稱為優婆塞,女居士稱為優婆夷)一定要學持五戒,因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忘語與不飲酒,毀犯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們墜落投生惡道。我們皈依三寶後,不管有沒有受戒,我們都要在生活中實行五戒。
二、五戒: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YIN。④不妄語。⑤不飲酒。
三、受持五戒的好處與功德:
嚴持五戒,戒體清淨者,他死後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會墜落。根據因果來講,有下列六種功德利益:
①、持好五戒者,死後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內心感到安穩,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②、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願都容易得到。
③、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④、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為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經典說,受持五戒者每條戒有五位善神發心保護。
⑤、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貪、瞋、癡等煩惱少,那修禅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⑥、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淨者才能證悟聖果。
? 犯殺生戒的過失:
心懷恐懼,眷屬不和,短命,為社會人士所憎惡。造殺生業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屬經常和他吵架與決裂;多病短命;為人所憎惡,就好像一些人,人間人愛;反之有些人卻人見人厭,即使是不認識他的人,也會對他生起憎惡之心,那是因為他造了惡業。
①、不殺生:
殺生戒具五緣成不可悔:
1、所殺是人。2、作人想。3、有殺人心。4、興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殺者命斷。
在殺生戒裡,凡是自己殺,教人殺,遣派人家去殺,此三種殺法,都等於自己殺。我們用種種方法使眾生命斷,稱為殺生。殺生的果保有輕有重,它是根據所完成的因緣來決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緣,那就成為犯殺生罪。
1、是眾生(有生命):所殺者有生命。
2、眾生(生物)想:蓄意殺害時,內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殺不到他,因瞋恨心的驅使,你拿木頭來亂砍,這是沒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暗中走路,無意間踏死一只蝸牛,這就是沒做生命想。
3、有殺心:我們起心要殺害對方,叫做有殺心。殺心與想的不同是:殺心就是內心有殺害眾生的心理行為(心行);想就是內心起要殺眾生,然後對那個境作想。比如說:現在我坐在家裡,心要殺人,但是那個人沒在面前,所以沒有作想,卻有殺心;當那個人在我面前時,我要把他至於死地,這叫做想,所以這個想是對境(眾生)作某某眾生想;而殺心是我們造殺業的整個過程中,想要對方死,叫做有殺心。
4、興方便:用種種方法去殺害眾生。
5、命斷:你所殺的眾生的性命斷掉。
如果是斷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斷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殺的人沒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沒斷是下品罪(輕罪)。如果不受五戒,殺生照樣有罪。
? 犯偷盜戒的過失:
犯偷盜戒者將來貧窮,因為偷盜的人貪,貪的果報就是將來貧窮,財物耗減;你偷人家的財物,將來你的財物也會很快散失掉;另一點是別人的東西不見了,就會懷疑是你偷的。
②、不偷盜:
不與而取就是偷。具六緣成不可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盜心。4、興方便。5、值五錢。6、離本處。
1、是他物:那財物是他人的。
2、作財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這兩個條件的分別是:比如你來廟堂,從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時候,穿錯鞋子,這樣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並沒有作他物想,以為鞋子是自己的;有時候那個東西是你的,卻以為是他人的,就去偷。這種情形很少發生,確是有可能的。
3、有盜心:要有偷盜的心。就是別人的財物,對方沒想給,你想要占為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盜心;如果一個人拿別人的東西,沒有盜心,好像拿錯或人家不要了的東西,不可構成偷盜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盜的心,就是犯戒。犯戒有輕有重。
4、興方便:假借種種的方法達成偷盜目的。
5、值五錢:所盜之物,價值五個錢。這是佛陀按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制。國法規定凡偷五錢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盜五錢者,亦成重罪不可悔。當時五錢是現在的多少錢呢?沒人知道,總而言之,你偷價值不菲的東西,那果保就很重。
6、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這還必須偷者以為他得到了此物,而被偷者以為他的財物不見了,稱為離本處。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錢放在右褲袋裡,但在他沒看到時,你把錢放來左褲袋,過後你叫他看右褲袋裡沒有錢,就說沒拿他的錢,雖然錢還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對方認為錢不見掉,這稱為離本處。又如古時有人偷馬,當盜賊從馬廄裡把馬拉出來時,馬兒就會叫,主人家就追,偷者還沒認為得到馬,而馬主也還沒認為他的馬被偷掉,這就是還沒離本處;如果養馬者完全不知道,那盜賊把馬拖出馬廄後,那就是離本處。
這六個因緣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盜物超過五錢,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輕、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稱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頭被斬斷,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殺死人,稱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殺死了一只公雞,那犯的是可悔罪。
? 犯邪YIN戒的過失:
犯邪YIN戒的女人,將來她的丈夫會尋花問柳;如果是男人,將來他的妻子會紅杏出牆,所以當我們受這種果報時,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應該想這是前世造的業,應該如此的果報。另一方面,邪YIN者,一切眾生見皆生疑,凡是發生不好的事,別人就會懷疑是他干的。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錢就去花天酒地、尋花問柳,那人家就很難相信他,懷疑他不是好東西。
③、不邪YIN:
除了夫妻之間的行YIN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系,都稱為邪YIN。
邪YIN戒具四緣成不可悔:
1、非夫婦。2、有YIN心(心愛樂YIN欲)。3、是道。(口、大小便處)。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YIN欲的心,以YIN欲的處所(YIN欲之道):口、大小便處與人行YIN,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個正人君子,肯定不會犯上邪YIN。有些人娶幾個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YIN戒,因為他們是夫妻,則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還金屋藏嬌,有個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喪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個人受五戒後,與夫妻以外的人行YIN,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斷頭。(戒律中以斷頭比喻重罪)YIN的范圍,不唯不得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YIN,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制:①、非時邪YIN: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YIN;父母的生日、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YIN;月經期間、妊娠中、產前產後,不得行YIN。②、非道邪YIN:除了陰道,不得行YIN。③、非處邪YIN:除了臥室以外,不得行YIN。
邪YIN的罪過,分為三品: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YIN者,為上品罪;與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YIN者,為中品罪;與自己的妻子於非時、非道、非處行YIN者,為下品罪,以此三品輕重,分別下墜三塗。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報。
在一切邪YIN戒之中,以破淨戒人的梵行者,罪過最重。
犯戒均在於心,如無邪YIN之心,即不會主動去犯邪YIN戒,因此,YIN戒也又開緣:若為怨家所逼,而不受樂者,無犯。
? 犯妄語戒的過失:
說謊話者,將來他的言說,別人不信;同樣是一件事情,甲講別人相信,而乙講則沒人相信,這就是乙造妄語業太多。犯妄語戒的人,經常得惡口,常被人罵。
④、不妄語:
不講謊話。妄語戒分為大妄語與小妄語。
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
1、所向是人(對人說)。2、作人想。3、有欺騙心。4、說大妄語(說自己是聖人)。5、聽者領解。
1、所向是人:對人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只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對象主要是人。
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
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為來欺騙他人,都是妄語。
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癡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生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分別:
1、小妄語:就是一般上的騙話;還有罵架的粗話、挑撥離間、不三不四的話,既是騙話、惡口、兩舌和绮語,都稱為小妄語。
2、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人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
犯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差別是:如果說大妄語,那就不可忏悔,就是所謂的破戒;說小妄語則犯可悔罪。
? 犯飲酒戒的過失:
飲酒多的人,心常散亂,心不定則不能思維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⑤不飲酒:
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三緣成犯但可悔。1、是酒(能醉人)。2、酒想。3、入口。
1、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殺、盜、YIN、妄這四條戒稱為性戒;飲酒戒稱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這是罪惡事,不應該做,應該戒掉,稱為性戒。
2、遮戒:所謂“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飲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惡事,它沒有善、惡,但就能亂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為發生,乃至於破戒,為了防止其他的惡事發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殺、盜、YIN、妄這四條性戒,如果受持者破戒後,那就是不許忏悔,不只如此,而且破戒者不許出家受戒。既是如果一個人受持了五戒,事後破戒,以戒律來講,不可接受他出家,所以破戒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破戒的。因為:
1、殺生戒:殺死人是破戒,殺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忏悔清淨。
2、偷盜戒:只要不偷貴重的東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忏悔清淨。
3、邪YIN戒: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YIN,不可忏悔;夫妻間不恰當的時間、地點、處所等行YIN都是邪YIN,但可忏悔。
4、大妄語:只要沒說自己是聖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夠驅使什麼鬼神,只要不說這些話,那就不會破妄語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