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孫勁松:《金剛經》的福德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經》的福德觀

◎孫勁松 香港佛教聯合會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很多善男信女都把《金剛經》作為日常功課,每日誦讀。經中反復聲言“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廣大無邊,一些信眾認為讀《金剛經》福報很大,可以保佑家人平安等等。那麼,《金剛經》的福德觀究竟是甚麼樣的呢?

一、佛教對於眾生本性與福德的根本認識

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以真心為本、皆具如來智慧德藏,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可以用是否證得真心將眾生分為迷、悟二界,迷界是未悟之凡夫所住之世界,包含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及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而悟明真心的眾生則入悟界,即三界而超三界,在唯識五位中包含見道位、修習位的菩薩與究竟位的佛,五代時期的高僧永明延壽在《宗鏡錄自序》中雲:“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

在佛教看來,凡夫眾生在無量劫以來迷失真心,造作諸善惡等業,輪回六道、流浪生死、處於煩惱大苦海中。而佛教教育的根本意義就在於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並轉依真心自性清凈性,自覺覺他,以六度萬行廣利眾生,直至覺行圓滿,無有止境。

而尋找真心的方法無外乎福、慧二業。發明本心、體達智慧之業,稱為智業,而以此求得“智慧”、發明“本心”為目的的功德業稱為福業,兩者相輔相成。也就是說,祇有以證得真心實相為宗旨的種種善行才能成為“福德”,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福德性”,是“真福德”。那些凡夫眾生以一般人認識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上一生行善、下一生富貴”等觀點所行的有相布施,被稱為有漏福德,祇能得到人天福報,不能脫離六道輪回。永明延壽在《萬善同歸集》卷中雲:“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滅寧越心塵。……或是貪利供養,嗔心持戒,憍慢作福,勝他布施,無殷重心,非廣大意。若如是行,難招凈業,不可錯會聖意,斷自凡情,起斷滅心,滅菩提種。”

二、《金剛經》中對人天有漏福德與“福德性、真福德”的對比

1、真福德遠勝有漏福德

在《金剛經》中,多次強調了真正以證得真心為宗旨的真福德(福德性)要大大的優越於人天福德。如《經》雲: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在這一段經文中,提出了“福德性”的概念,意在區別人天有漏福德與以發明本心、自覺覺他為目的之“真福德”。《經》中反復強調了用無量無邊的珍寶布施的人所得之福德不如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大。因為他們種下的是有漏之因,祇能在當世或來世得人天福報之果。而《金剛經》中論述的正是覺悟真心之法,真正的發心受持讀誦此《經》,就具備了“真福德”、“福德性”,為了尋覓真心本來面目、尋得般若智慧而種下正因,或當世、或後世,終究會萌發菩提之果,破除無明,契入真心。

2、真福德相對於有漏福德是“質的轉變”而非“量的增加”

《金剛經》雲:“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此處明確地指出了真福德(功德)的成就即是通過受持讀誦此經而信受真心本性清凈,證得真心實相,而非一般的人天福報。《金剛經》所論述的真福德比之於人天有漏福德殊勝,是從質變的角度來說的,不是從量變的角度來說的。是說真福德的菩提種子可以長出菩提果,不是說讀誦受持此經者的人天福報比布施無量珍寶的人還大。很多善男信女看到《金剛經》中所述讀誦受持經中的一四句偈語,其福德勝於無量無邊的珍寶布施,就以為讀誦《金剛經》可以保佑平安、可以升官發財得富貴等等,這是一個誤解。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想得到人天福報,還是多種世間善業、修路搭橋、布施服務,以期將來善有善報。祇是念誦經典,不能依經信受、行持、覺悟,並想以此求得人間富貴,這無異於緣木求魚。《金剛經》雲:“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那些沉溺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樂於行有漏福德、人天福報等小法的人,是不能聽受讀誦《金剛經》的,即使是拿到了書本,照著背誦,也不是信受和行持《金剛經》,不明白“福德性”,也得不到真正的福德。若想獲得出世間智慧的真福報,就要真正的受持讀誦《金剛經》,不在乎世間得失,發心親證真如,使自己能上契諸佛本妙覺心,不與六道同一悲仰。

當然,讀誦受持《金剛經》也並非與世間福報毫無關系,若能在真正信受佛道、發願行菩薩道之後,受持者自然胸襟開闊、世間善行自然流布,世間的人天福報也會如影隨形。《經》雲:“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句就指出了真正信受、行持此經的人,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世俗果報、消除墮惡道的罪業,進一步還可獲證菩提。但這一果報是無心得之,並非有意求來。

三、要行無住相布施,方具備真福德

1、相似真福德與真福德

以迥向菩提、發明真心為旨歸的真福德,也可以分為“相似真福德”與“真福德”,對那些剛發心信受佛道的眾生,雖然努力想要做到不住一相的布施,但是由於還沒有親證“真心”無住相的體性,是不可能完全達到這個境界的,其祇能依照想像去“無住相”,最終還是落於相。但是,由於其發心純正,還是可以逐步淡化貪欲,可以作為助道的福德資糧。當其親證自心的無分別、不住相的體性以後,轉依自心清凈性,廣行布施而無住於相,這就進入了真福德之門,也就是《金剛經》反復強調的“無住相布施”了。

2、真心的體證是具備真福德的關鍵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其真心應無所住而生”。真心是含藏萬法,於一切現象界和合而存在的,大乘經典常用“波”與“水”來比附真心與萬法的關系,波有起伏流動,有大有小、有生有滅、有增有減,但是其本體“水”並沒有增減、也沒有生滅。水是波之根本,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水”與有生有滅、有增有減的波是和合並存的。

真心既然含藏萬法,它就必定沒有任何一個對立面,也就不會住於任何一處。證得菩提的眾生,在明瞭自性清凈、真心無住、真心離一切諸相的道理之後,轉依真心自性的清凈性,反復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心行於財布施、身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一般理解為讓眾生遠離畏懼的心理,其深層含義則是幫助眾生“依般若波羅蜜多”,達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覺悟境界)等等,在反復不斷的救護眾生的實踐中,廣行六度,從理的體證達到事上的圓滿,八萬細行逐漸具足,逐步提高覺悟的境界,這就是真布施與真福德。

3、真福德源於無住相布施

《金剛經》反復強調菩薩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行於布施,祇有這樣才有真的福德。經雲: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由此可見,菩薩要以契合真心體性的無住相的方式行菩薩道,其行為可以增進菩提,就是真福德。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與真心的體性相違背,落於凡夫的布施行善境地,就是有漏的人天福報,也就不具備“真福德”。

在《金剛經》的最後,如來又反復強調,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經》的正確方法與福德。經雲:“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指出,行法布施,為人演說的關鍵是甚麼呢?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讀經的人要體證《經》中所闡明的真心如如不動,離動靜二相的體性,因為一切有相的有為法本來就是有生有滅、如夢幻泡影的虛妄法,本無一相可得。在明瞭不取於相的真義之後,依此真心的體性,將有為作無為,自然而然為眾生行法布施,就可以積累助道的真福德。

4、福德本無,菩薩不受福德

真心的本性既然是無住的,一切現象界的萬法並無實在的體性,那麼福德也是無相,若對福德有執著之心,就與真心無住之體性相悖,就沒有體證真心,其福德也就淪為人天有漏福德,不能成為“助道”的真福德。所以,祇有依無掛礙本心之體性,體認福德本無,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這樣就可以積累增益菩提之“福德”。所以,經雲:“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5、福慧不二福慧相輔相成

在《金剛經》中的“福德”是依親證真心的菩提智慧所發起的“行”,兩者的關系是一種體用關系,即體即用,和合不二、相輔相成。在菩提智慧的引導下,福德之行可達到不住相布施等的真福德境界;而真福德的八萬細行又可以逐步深化菩提智慧。大乘佛教認為,證悟自心祇是明白自性清凈而又為煩惱所染,煩惱菩提不二,其後仍需要生生世世廣修六度萬行,斷盡煩惱、所知二障隨眠,圓滿具足一切種智的智慧功德。此即《經》中所雲:“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近年來,以求財、求貴、獲取人天福報為目的的佛教信仰者有增多的趨勢,期望以求利、求福之心讀《金剛經》等佛經、辦法會獲得廣大福德,這明顯誤解了《金剛經》的福德觀,從根本上偏離了佛教的教育目的,這也是筆者不揣冒昧,撰寫這篇小文的一個原因。敬請諸方賢達批評指正!■

撰文孫勁松 香港佛教聯合會文章  

上一篇:沈家桢:如何運用《金剛經》於生活
下一篇:何謂受持一部經典而得最大利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