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對修行人的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慧法師對修行人的開示】(認證版)

前 言
以前發表的淨慧法師所講《修行人的支點》,《煩惱與菩提》,《證悟為本》是根據錄音整理。現經淨慧法師認證,重新核對校勘,不影響開示內容原義。如果前後有文字不符時,以此為准。

敬請諸位法友同仁涵諒。

特此說明!

智慈愧拜

佛歷二五五三年七月
西歷二零零九年九月



《修行人的支點》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居士當中,有一位發心要剃度出家,今天為她剃度出家結法緣,隨宜講一講佛法,題目是《修行人的支點》。

一提到“支點”,我們就想到槓桿。沒有槓桿,不會存在支點。槓桿的作用是四兩撥千斤,力量的關鍵在於支點。什麼是槓桿?一切學佛人的修持方法都屬於槓桿。各位修行人都有自己的法門,都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修行。槓桿要想發揮作用一定離不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每日的靜坐,在佛法槓桿力的作用下,把我們身體的業障和無量劫來重於須彌的業障山撬動,扔到智慧海裡化掉。所以,佛法槓桿的作用來源於支點,支點作用來源於身體,用身體作支點,才能把業障山撬動,扔到智慧海裡去。

佛法是外來的槓桿,身體是內在的支點;業障也在身體之內運行,表現為命運。靜坐是我們修行的支點,離開支點的槓桿,根本就不會再起作用。一些人只誦經、念佛,沒有靜坐的功夫,最後往生沒把握。靜坐沒有佛法作為導航不行,雖然一些外道也坐,但他們沒有佛法作為導航,沒有戒律作保證。沒有佛法這個槓桿,支點的作用就失去了。所以,槓桿力離不開支點,支點力也離不開槓桿。

佛住世時,提倡靜坐念佛,佛的弟子都靜坐,不論學淨土、學禅、學密等,都以靜坐為基礎。在《維摩诘所說經》上說宴坐,那個時代人非常精進,用齋或住山林、樹下都不捨靜坐。現在的一些出家人與在家人知道靜坐修行好,也想靜坐,但是擔心靜坐一段時間會著魔,不敢坐。靜坐實在重要,一些人想修行卻不懂方法,所以我講一講。現在,年紀大的法師特別是建國前出家的人不多,有傳承的修行人更少,有些修行方法傳承還不廣泛。這裡重點講修行淨土宗的,這個法門也有傳承。可有些人怕著魔,把靜坐這個重要的修行方法丟了。

這裡說的魔境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是仙兒(鬼穢)占身。這種人在沒皈依佛門之前或沒開始靜坐前,身上就有仙,一靜坐,容易出現魔境界,自己的身體自己說的不算,屬於個業,僅占少數。身體強壯一點的被仙占身,自己覺得無所謂。有的靜坐念佛一段時間,能把仙兒驅走,身體又歸自己控制,不適應這些仙住體,屬於靜坐把心調好了。

二是出現幻覺不會處理。一些外道說天眼開了,看到這樣、那樣的景像,實際是大腦之想,靜坐一段時間出現幻覺,屬於五蘊熾盛。出現這種情況時一定要有定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去理睬,就抓住一句佛號。念佛念六字洪名,學淨土的,千萬不能念四字,佛經上都是“南無佛”,四字不得度,必須帶有“南無”二字。沒有“南無”二字,念多少聲四字洪名都是在腦中一閃而過,入不到我們的八識田裡,被第七意識擋住了,四字洪名在腦子裡不入心。在末法時代後五百世時,四字洪名才得度;現時,四字洪名只是結個法緣而已。所以,靜坐念佛一定要念六字,出現什麼幻覺也不要怕,不要想也不要追逐一些不真實的幻境。現在已經活著往生極樂世界而留形於世的人,可以念四字洪名。我們是嗎?

三是不懂得修持方法。在靜坐過程中,沒有師父指導,現在的法師很少至心去教傳承。下面簡單講一講,什麼情況下不宜靜坐。

(一)、從天象上說,日食、月食時不宜靜坐;
(二)、從天氣上說,大雨雷電不宜靜坐;
(三)、從時間上說,子時、午時不宜靜坐(入定者除外),陰盛陽盛易傷大腦神經,外道人在這個時間去坐,學佛人在這時不宜靜坐;
(四)、從人上說,身體過於疲勞不宜靜坐,要休息一下再靜坐;有身孕之人及身邊有四眼人時不宜靜坐;女人來月經時或這種人在身邊時不宜靜坐;
(五)、從環境上說,應避開動物。它們容易改變和影響周圍的磁場,特別是現在流行養寵物,靜坐念佛的人最好不養寵物,養了也要放別處去。這些注意事項,也適宜禅密等其它法門。

總之,靜坐時,穩穩當當的,別著急;急不得、慢不得。同時,一定要記住,不去理睬、追逐出現的幻境,也不要去妄想。現在的人停止一念很難,有的出現美景像、美女像;也有出現丑惡像等。隨著各人不同心性,想美的來美的,容易被魔境牽著走。一些修行人求教問疑時,都提到這個問題。只要按照這些原則方法去行做,幻境自消,魔境自轉。這些原則方法既來自實踐,又來自師徒傳承。

初行人,靜坐很痛苦。靜坐會有酸、麻、脹、痛之感,但這是開始。有的利根之人靜坐到三十天,有的靜坐到百天左右,就離不開靜坐了,非常願意去坐,到時候就想靜坐,坐得非常好。一些修行人從靜坐當中得到利益了,越靜坐越願意坐,在靜坐中獲得輕安,與初行人正好相反;到最後靜坐不是苦差事,而是樂事、好事。

有人提出一個諸位比較關心的問題,怎麼還有白衣講法呢?佛住世時,稱在家居士為白衣,有維摩诘居士說法。觀世音菩薩經常示現居士身救護眾生,故稱白衣觀音。古印度在家人多穿白衣,出家人衣有染色,故在家人講法就稱白衣講法。有的人不懂,認為白衣講法講不出什麼來,就加以輕視。聽何人講法不重要,能否講出佛的真實法義才重要。拜何人為師不重要,師能傳承何種了生脫死的方法才重要。佛入涅槃時,荼吡七日,香七日,而佛身外裹白布無損。一表俗谛,即末法時代,一些有證悟的修行人在世間。二表真谛,即教體不壞。所以,不要被幻象、假象所轉,只要能講出正法就可以。

末法時代, 講法的法師根據聽法者的根基不同,有講正法的、像法的、末法的。我講就講佛教正法,因為諸位都修行多年,根基牢固。前一段有位僧人請人帶給我二句話,欲試探我能否理解;即“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後來方知這二句話是古德所說,不是這位僧人所說。我一看這話有見谛,便給加上幾句,便成了學佛數字歌,諸位可以欣賞一下。

一三佛乘界,二四智不全,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九九證空道,十十妙音傳,百千常往返,萬萬道不全。

在那二句的基礎上,又加了六句。這裡的數字從一到萬,從最小到最大,把數字和道聯系起來。給諸位解釋一下: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說的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第六意識是思維,第七意識是下意識(潛意識),可以稱為魄元神的功用,即本能作用。這兩個意識易被外界(順境、逆境)所牽,被外界所轉;這是六七因中轉。因中轉是因緣事;初學人無定力,凡夫更不用說,一定被轉。五八果上圓,是說修行人空掉五蘊,超越五濁,第八阿賴耶識得到解脫,就必須證得果位,這話是證悟之語。所以,我加了幾句。

“一三佛乘界”,唯一佛乘才能超越三界。唯一佛乘,別無余乘。聲聞、緣覺智慧不全,佛乘為究竟,究竟才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成就佛道;同時,也超越身體的三界;這是一三佛乘界。

“二四智不全”,指二乘人聲聞,包括四果羅漢,四向緣覺,是智慧不足,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得少為足,於法界中的知見覺非常局限。所以,智慧只在色界或到達無色界就認為究竟,不發菩提心,不能成就自己的佛道,不能圓滿自己的化身、法身,報身只能在毗盧遮那佛法性身之中享樂。只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能成就自性佛淨土。

“九九證空道”,第九識是自性,第八阿賴耶識為心識。當第九識證得空時,會出禅定三昧境界,禅定三昧觀照想空、相空;但是,觀察事物,觀照三界,智慧有限。

“十十妙音傳”,即見第十識,佛性空寂,才證得妙有。佛教講十,發十種心,到這時十地菩薩有成佛的妙音,佛性現前,成就佛道。

“百千常往返,萬萬道不全。”這時,再百千次往返於三界,干什麼?度人。觀世音菩薩百千次往返,但不是報身往返,而是化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已八千次往返娑婆世界,也是化身。每尊佛、菩薩都是百千次往返,踐行願力,萬度萬行。萬度無言,言語道斷;萬行無聲,劫修苦樂;只見願行,不見不行。但是,菩薩還有一念無明未破;即上報諸佛恩,下濟眾生苦。這些願行完全來自於初始靜坐念佛的功德,再有累劫善護增長。離開靜坐念佛的基礎,就無法修行三十七道品,就不會行入定境,就不會證聲聞、緣覺果位,就不會證菩薩品位,更不會成佛坐道場。

通過“學佛數字歌”,給諸位講靜坐的重要。為什麼重要,由於它關系到人身體的轉化。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除身體內有神識以外,還有七魄住體,人往往不知道這七魄。其中心、肝、脾、胃、腎五個器官內有元神住體,構成五魄。這五魄能使心、肝、脾、胃、腎各依功能正常運轉。另外那兩魄,一是生殖系統;二是意根。這兩魄對於修行人的身體特別重要,必須把它轉化。怎麼轉化,從靜坐開始;離開靜坐轉化不了。轉化身體,不能離開七魄。皇宮裡的太監,屬於六根不全,體內不能產生那種物質,那種物質不轉化,其它魄要轉化免談。只有把性根產生的物質,通過靜坐轉化,才能使身體的能量不散失,把身體轉變,增加體內的宇宙能量,打通氣脈。道家講這是“脫胎換骨”;佛教說在此基礎上,要修“四加行”。如此修行,七、八十歲的人身體奇軟,精神飽滿,皮膚細嫩,精力十足,干活不累。特別是修密的,如達摩祖師禅密雙修,能活一百五十歲。為什麼?生命完全控制在自己手裡,隨時可以隨意往生。除此以外,第八阿賴耶識出離這個肉體時,若佛菩薩不來接引,也往生不了。我見過一位辟支佛,離開肉體後,什麼都會念卻往生不了。為什麼?佛菩薩不來接引走不了,到那(娑婆世界的邊境線)會被天神給擋回來。現在世間存在的仙類(鬼穢)等都能離體,它們有的到廟上、道場裡,也什麼都會念;包括魔類等,人會念的它們也會念。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功德不夠,沒有佛菩薩接引。人修行把身體七魄轉化,產生神識淨念;還必須積功累德,才有把握往生。即使有人不去往生(有願力度眾生,如藏密的靈童轉世),再投生人身不迷,照樣出家修行,繼續積功累德。

以支點修行能轉化人的身體,轉變魄元神功能,使修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這些的目的是,告訴諸位只有利用好支點,速證道果後才能為師、才能坐道場、才能真正弘法利生。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如此。

佛教的精髓是什麼?是智慧。智慧是什麼?真理。佛法是絕對真理,什麼是真理?最樸素的、最現實的,通過修行人人都能證得的,就是真理。高高在上的繁瑣理論,無法達到了義的究竟道果,不是絕對真理。真理就像太陽東升西落,就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那麼簡單真實;即大道從簡,大智沒有極限。今天有靜坐的開始,將來就有身體轉化的那天。空說佛法是表皮,唯有禅行入極裡。禅行哪裡來,禅行的一切來源於靜坐;所以,要學會利用支點。

為什麼人可以修行成道,神鬼要轉人身修行?山神、土地都很厲害,他們有神力,但而無肉體支點,只能在虛空中掌管天地之事;即神活於天,人活於地。我們生活在現實當中,利用好支點是修行人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生活在幻想之中。有人常說,我可沒有時間靜坐。剛要有時間靜坐時,黑白無常來了,有沒有時間也得去,想去不想去也得去。現在這個世界上的聖人,日日生活在真理之中,時刻享受在喜樂之中;而凡人日日生活在顛倒之中,時刻掙扎在無明煩惱之中,一分一秒,求不能止。天人也只知道天天享天福,而不願去修行。

為什麼教人靜坐?希望人能利用支點,願意去靜坐,主動去靜坐,人的潛能能夠得以發揮。為什麼被動靜坐不行?我講一個例子,有一位年輕的母親,下班後她的三歲孩子在五樓喊她,正喊著,竟然一不小心從樓上倒栽了下來,緊急時刻,這位母親快速跑過去接住了孩子,小孩毫發未傷。在場的很多人都納悶,她怎麼能瞬間跑那麼快啊!在場的人就讓她再跑,同樣時間,同樣距離,再能成功就獎勵一萬元。可是,試了多次也沒成功。這就說明了人潛能力量的作用;危急時刻,母性的潛能剎那間發揮出來,達到了極點。

我們要利用靜坐這個支點,用佛法槓桿撬起千斤重的人生,使千斤重的人生負擔變得輕松些。身體轉輕,心就清淨,修行就容易入道。人活在世都為謀生,學佛人比不學佛人多了一條;即在謀生的同時,再加一條,謀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最大的謀永生,其它的都是短時謀生活。

靜坐可以轉化人的身體,但末法時代的人業報轉重,一個YIN字特別難辦。若身體不轉化,想轉化YIN習很難。若YIN習不斷,修道如蒸沙石成飯想,非是飯本。什麼事大?生死事大。有人天天忙這、忙那,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打轉轉,忘了生死事大,四、五十歲就死了,忙忙碌碌不知何處是家鄉。我們應對自己負責,生死事大,應先忙了生脫死的事。不為此事忙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嗎?修行人證悟不同,境界不同,知見不同,講法不同;但依佛法教化人啟修戒行相同。很多學佛人不知如何修持;但洗澡一定都會,修持的順序如同洗澡。

一要聞思佛法。聞思佛法就如事先准備好的洗澡用品。
二要靜坐啟修。靜坐啟修就如備足清水,洗澡必不可缺的條件。
三要持戒精進。持戒精進就如把水加熱適身。有人剛開始靜坐,卻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不精進,就如有了清水,卻不加熱;不持戒,就如水過冷或過熱不適身,洗澡效果肯定不好。
四要棄轉習氣。棄轉習氣就如水加熱適身後再打一遍浴液,洗掉身上污垢;通過洗滌,身心清淨。
五要修忏悔法。修忏悔法就如洗完澡要先穿內衣,內衣是遮丑的;表示一切丑行,只有忏悔才能轉美。

知道了如何修持,重點就要利用好靜坐這個支點,至心念佛。靜坐念佛不僅是大腦思維在念,而要達到一心不亂,神識淨念。神識離體後念念佛號不斷,佛菩薩一來接引,立刻就走。

什麼是出家?出生死之門為出家,了脫生死才是真正出家;否則,不是真出家。出家要到寺廟,寺廟也稱伽藍,翻譯過來是清淨地。寺廟是弘法利生的道場,也是出家人靜坐念佛的道場。

什麼是解脫?出家不就是為求解脫嗎? 修道而成道,解開煩惱的綁縛,脫離六道生死之苦。成道必須依法修道,解脫來自於靜坐修道。出俗世之家到清淨地修道,最難逾越的門坎是放下執著;在家人也必須學會放下執著,是從心裡放下執著。在家人放下執著不是離婚;離婚是放棄責任。在家人放下執著心的同時,不放棄對社會、家庭的責任心。出俗家是在機緣成熟的情況下,在自己的志向堅固時,自然升起放下執著的念頭,而作出大丈夫的選擇,值得贊歎!出家與在家放下執著的相同點是,不思善,不思惡;放下情愛,放下恩惠;放下怨恨,放下毀侮。把好與壞等所有差別念頭統統丟到一邊去,這是放下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是不想昨天與明天。昨天的事已經發生,不可更改,放不下就是徒增煩惱。當下一聲佛號,都攝自己的六根,解脫盡在當下一念心。不想明天,因為明天的事還沒來,想了就是杞人憂天。眾生輪轉六趣,都在明天,都執著於明天。

第三是不聽是非、不看是非、不想是非。這個世間充斥著各種是非,滿腦子聽這個說是非,聽那個說是非;在家人說是非,出家人也說是非;說這個法門如何如何;那個法門怎樣怎樣。聽是非是習氣,願意看別人過失,不看自己缺點。當人看是非的時候,人就起憎愛之心,一起憎愛差別心,就影響道業。人腦子裡一想是非,就有因果,就有輪回。

第四是不說是非。說是非有因果報應,為佛戒止。出家人不說是非,僧團和合。在家人不說是非,家庭圓滿,社會和諧。

這四個“放下”能幫助人發慈悲心,長智慧力。把這些都放下以後,好好去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時,慈悲心升起,嗔恨心沒了;智慧力增長,愚癡心沒了。誰對你再不友好,也不起嗔恨;誰對你再友好,也不起愛見。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我們修行人的行為規范,不管出家、在家,天天去行,按十大願王去做。十大願王是行菩薩道六度萬行的具體表現;具體包括: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人若天天按照這十條去行做,還有什麼執著放不下嗎?

願心是自然升起,願力是逐漸施行。往生極樂是願,好好修行是願,弘揚佛法是願,將來度眾生也是願。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大願。所有願升起的時候,都是大喜。有大喜就有大捨,有大捨就是真正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指得、失、苦、樂、稱、譏、譽、毀世間八法)在家人應這樣,出家人也應這樣。別人贊歎幾句,也別高興,挖苦幾句,也別上火。好能怎樣,不好又能怎樣?好與不好都不重要。“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需要有定力。定力來自於身心的清淨念佛,身心清淨來自於禅行;所以,靜坐念佛才是修行人的支點。

最後,祝這位居士宏願早成,道業輝煌。


講於佛歷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歷2007年五月



《煩惱與菩提》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為什麼講煩惱,一些法師講法,多要回避這個問題,因為聽眾有男眾、有女眾;但是,在修行上又能遇到。上次來的十多位修行人,多數問的也都是這個問題,可見它的重要。末法時代萬人修行,一人得度。這裡不包括密宗和禅宗行人,修密、修禅的人不是這樣子。雖處末法,但禅修密行的人,多依傳承,仍以正法精神修行,仍是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如西藏一些密宗道場和內地一些禅密道場。那些地方每天參禅靜坐十幾個小時,行人心裡沒有末法,沒有像法。末法指的是修行人不參禅、不靜坐,少功德而求大果報,成功概率非常低。所以,佛說“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

在講之前,我先提個問題,雨後的彩虹是圓的還是半圓的?我要用這個例子來講一下煩惱與菩提。多數人的回答是半圓的,因為他們是從地面看彩虹;但在飛機上從上往下看,彩虹是圓的。由於觀察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是圓半不同。有一位菩薩行人說,太陽最早落下的地方,往往也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最貧窮的人也最容易滿足;最是末法的地方也最容易聞到正法。什麼事都是相輔相成的,煩惱與菩提也是相依相伴的。我們只知道身體有煩惱的一半,而不知道身體有菩提的一半。

什麼是煩惱?煩惱就是無明,無明即不知不覺的存在,冥冥之中的因果定律。一人一個性格,一人一種命運。不順達時出現的種種麻煩,使自己的心情不好、煩躁;然後再用其它的煩惱代替這種煩惱,如吸毒、跳舞、賭博、娛樂等,用另外一種無明煩惱來取代當下的無明煩惱。表現為千差萬別的性格,千差萬別的習氣,千差萬別的命運。用佛法具體地說,“色、受、想、行、識”五蘊是,五蘊生五濁,這就是煩惱。

有煩惱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裡,就容易找到拔出的辦法。煩惱從哪裡來?我們的身體是色,是物質的身體。受到聲、香、味、觸、法所牽引,而產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識想。色想與受想容易理解,這裡不講。想想即心裡產生的無數念頭想法,表現為人的氣質;行想即由這些念頭和想法長時期相續而形成的種種心理習慣、愛好,表現為人的性格;識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無量劫來積藏下來的種種習氣,表現為人的品德。由五蘊想形成的種種習慣力很厲害;如有人說我學佛了,把煙戒了,可見到別人抽煙或敬煙,又忍不住了;再如愛賭博的人,有的財產輸光,斷指發誓不賭了,可遇到賭友一招呼或一進賭場,賭瘾又犯了;還有吸毒的人,進了幾次戒毒所,出來一見到毒品受誘惑,又被習慣力引走了。習慣思維無形,卻能控制有形身體。所以,才有“如是順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們的身體從久遠劫來,生生世世流轉六趣,各種習氣都裝在八識田裡,五毒俱全,有好有壞。遇到不良環境條件適宜時,就容易產生不良的行為。好的習氣是修善、學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緣。重點說不良行為的表現,殺、盜、YIN、妄。在內,習氣表現為好酒、好色、貪財、貪名等,受煩惱控制;在外,表現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從今生又追溯到無量劫生生世世,各種各類,所結恩、怨、情、仇。在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裡,裝滿這些貪、嗔、癡、慢、疑諸想,通過第七意識,折射到第六意識。特別是一個情字,往往是愛之深,恨之切;如男孩女孩找對象,都希望找最漂亮的,有的一旦找到了,煩惱也來了,相互猜疑,相互盯稍;一旦發現點什麼情況,情愛立刻變為怨仇。在我見、我慢、我愛、我嗔的習慣力作用下,情況種種。有的人還跟自己過不去,受不了孤獨、寂寞等。讓他靜一會,他都鬧心。這些都是煩惱的來源。

現在世俗的煩惱我不去講暫且不講。我們修行人最大的煩惱、最深的障礙是什麼?是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在六塵裡,觸最難去掉,世俗上說就是YIN,能給人暫時的快樂。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煩惱是欲望,最深的障礙是YIN習。
人可分為少、青、壯、老四個階段,二十歲之前修行是童貞入道,這一年齡段的人少懂世事,易修但修的少。青年、壯年即二十歲至六十歲的修行人都會遇到這種煩惱,不好去除。那麼,怎樣轉化去除呢?簡單的說,靜坐念佛,達到身心清淨。煩惱的欲望總帶有一種誘惑力。有人說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為定力不夠而怕毀道力。欲望是身體的本能,再加上無量劫來的習氣,思維是很難控制的。要把這個問題化解掉,就要轉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難把這種煩惱習氣去掉、了斷。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羅漢無漏,是無欲無求,諸漏已盡。修行人必須把這種漏習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發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體轉化;真正有證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無論出家、在家之人,達到身心齊空以後,都能做到。六十歲以上為老年人,是人老色衰。但還有習氣,不論是出家、在家之人,只是欲望減弱了,有的夢裡還有男歡女愛的事。有的在家人,幾十年念佛吃素,都七十多歲了,又吃肉了,還得找小媳婦,名曰把丟失的時光補回來。

怎樣從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斷除這種煩惱呢?只有靜坐禅行,用身心產生的另外一種禅樂來轉化這種快樂。不轉化只能是思維上的控制,如石頭壓草。只有證得身心清淨,才能徹底轉化。

《楞嚴經》雲,修道人如不斷YIN,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飯想,非是飯本。”為什麼?YIN這種習氣,來自於身體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體表現。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轉化身體,恢復童身,方可童貞入道。

怎樣斷除欲望這種煩惱?就是去靜坐禅行,用身體證得法喜樂身。法喜禅樂是二六時中,常享快樂;證得法喜禅樂的人,寧願死千百次,也不去YIN樂一次,這種禅樂強於YIN樂百千萬倍。這時才知YIN樂是真正的低級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徹底將其斷除。而凡夫則執著於YIN樂,YIN為生死根本;YIN心不斷,塵勞難出。身體產生的法喜禅樂,從肌肉到骨骼、神經、髒器、腸道,每時每刻都處在法喜快樂當中。有法喜的人是什麼境界,“千難都值得,萬金換不來。”有證悟的人知道,如果沒有達到法喜充滿,沒有代替的禅樂產生,即身了脫生死沒有把握。因為,苦本拔不出來,煩惱不能徹底了斷,往生時業障就來了。

怎樣才能證得法喜充滿?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禅、密是通過靜坐,走精、氣、神、虛、無、妙有的路子。無就是空,任何煩惱都解決了。因為最大的煩惱解決了,使自己的心靜下來,狂心頓歇。道家也走這條路子,只到了“氣還虛”就停下來了。而佛教是虛還無,無還妙有。證得無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達心空時一切煩惱迎刃而解。道家執著有,不能虛還無;無空階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極樂的果。不論哪種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礎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靜坐四個小時,長期堅持不間斷,才能久禅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達到法喜境界。四加行有暖法、忍法、頂法、世間第一法。嚴格地說,要想修道必須修四加行。四加行的根本是靜坐,若不靜坐,光吃素、持咒等,證不得定,就沒有禅和空。修行淨土人的一心不亂離不開靜坐,念佛三昧也離不開靜坐,清朝前的大師往生時都念佛坐化。離開靜坐沒有定,離開四加行沒有空。佛制是比丘、比丘尼用戒律約束,用念佛方法對治念頭;閉關、住茅棚、修觀想等,是強斷念頭。修禅、修密的人過午不食(修頭陀行)有二點好處;一是胃上不空,氣脈不通;二是飽暖思YIN欲,煩惱就容易產生;過午不食再加上靜坐,就容易轉化。禅宗夜不倒單,很苦。但密宗該睡時倒頭便睡,有不漏丹的方法。真正的修行人,哪宗哪派都要懂,哪宗哪派都不要對立,要相互借鑒。開始是一門深入,後來就要圓融無礙,密中有禅也有淨。否則你的悟哪來的?守戒修行可成羅漢,持戒修行可成菩薩。密中有禅,禅中有淨,修行方法上要相互溝通。各宗要相互參學,各取其長,共證菩提。在家人學禅、學密的肯定也有對治辦法,一定是得到傳承。這樣的人家庭圓滿,道業可成。有位八十歲的修行人,每天坐六個小時以上,對他來說,靜坐不是苦,而是最大的快樂,同時也有不可說的境界。一旦法喜充滿時,就是禅樂為食。八十歲的人過午不食,靜坐六個小時以上,讓他少坐一點,他都不干,把靜坐視為最快樂的事情。所以,佛現結跏趺坐像。修行的人從這裡開始,久行必產生法喜。佛也是由人修行成道的,佛再將法留傳給後人。只有禅樂為食的人,由於法喜充滿,才可坐上十幾個小時。只有禅樂為食,法喜充滿的人,才是念不退、行不退、道不退,其心堅固,多深的障礙,多大的煩惱都能轉境,不改初衷。初行人有一點身體改變的,就抓住不放,由於有念不退、道不退,才有行不退,天天往西走,法喜充滿。這樣人往生時一定有捨利。密行人有的虹化,有的身體縮小等。證道的人,活著的時候就有捨利;如果沒有捨利,哪來的法喜。有法喜後,當這個人離開這個世界火化時,才有捨利。密行人也有剩下指甲、頭發的;也有身體每隔一段時間縮小一點的;古德有到臨終時縮小為一尺或半尺多高。現世之中,也有密行使身體縮小的人。虹化是人與宇宙相通,把身體的廢氣排掉,把宇宙中的能量吸收過來。有人一聽說能量就以為是外道,不知是外道從佛教學去的。有證、有果必然有法喜,隨著果位的提高,法喜逐漸增加。肌肉舒暢,關節、五髒、平滑肌、骨髓、骨頭、大腦等出現無限的快樂。法喜充滿的人,每天還去靜坐,修行沒有止境,靜坐不空過。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謂:“頭輪三十六,功到次第開。暈痛莫驚怖,飛到羽化台。不開無有樂,寒去春自來。千難都值得,萬金換不來。”道家證得世間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虛空,化入喜樂;走路如踏棉,行動如清風。修行人不要著急,寒去春自來,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間第一法的人稱真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間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報身佛是宇宙當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現世間,通過靜坐與報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樂。有修行的人證得四果羅漢時都知道,只是證道不覺道,都不說道;都知用身體來修道,身體是真正喜樂福地。我講的這些是什麼?這就是菩提之路,這就是煩惱與菩提。YIN樂轉化即法喜,煩惱轉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轉YIN樂為法喜,轉煩惱為菩堤。證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薩境界,發菩提心的人繼續修菩薩行,一定成就佛道。

有人問:您講法時,經常講道家一些事例,不怕被人誤解嗎?

我告訴諸位: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畏,覺者不迷。一切外道都是眾生,古往今來有很多去除邪見、皈依佛教者。

有人問:眾生平等,同樣修行怎麼有快有慢呢?

我告訴諸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有一座寺院,在花崗巖雕成的佛像前,天天有人禮拜,而通往佛像的台階石也出自同一山體。一天夜裡,眾台階石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為什麼踩著我們去拜你呢?雕成佛像的巖石說,你們才割四刀,我是千刀萬刀才成佛像啊!這個故事說明,人與人的佛性相同,而根基不同,習氣不同,快慢能相等嗎!

有人問:為什麼說不思善、不思惡呢?

我告訴諸位:
善人與惡人, 善事與惡事, 都是人生命過程中的組成部分, 想忘掉惡人與惡事, 一定要連善人與善事一起忘掉, 修行才會重新開始。

聽我師父講過,先人往生時往往有一種跡象,一般人不知道。不分出家、在家,臨終時至頭三天,男、女二根回縮,回縮到腹腔,往生極樂必是這樣,這是地獄根永斷。

怎樣能去掉煩惱?那就是做個平凡人。有錢人不能平凡,成天想著怎麼賺更多錢;貪名的人時刻不能把平凡放在心上,他要的是名;愛利的人,讓他做平凡人不容易,成天想著怎麼不平凡。平常的人也時刻不能忘了不平凡,也夢想一日暴富,一朝成名。真正平凡的人什麼樣啊?擁有平凡的心態,通過靜坐轉化六根,不為六塵所利用,不為別人活著,不為明天活著,不為昨天活著,不為名、聞、利、養活著,不為別人的議論活著,只為自己的行道活著,只為當下一念心活著。花錢花得心安理得,貧窮貧得心安理得,只為自己的道業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聖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如走鋼絲的人,既要有堅固的執著力,又要分散過分的集中力;否則,必然掉下去;而手裡拿根木棍就平安無事。這等於平凡人修道的堅固力最強,任何煩惱都不能阻礙這種堅固力;但也要適當放松身心,用唱贊等方式調節一下,防止出現緊了崩的情況。總之,修行既要爭分奪秒,又要持之以恆;心淨則自性眾生淨,自性眾生淨則自性佛國土淨。最後,一定能到達彼岸。

(注:前文根據錄音整理,整理中刪減很多;借重校之機,增補刊出。特此注明!)

講於佛歷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歷二零零七年五月


《證悟為本》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今天講的題目是《證悟為本》。為什麼講這個題目?因為證悟對修行人來說太重要了,是修行的根本。本就如水之源、樹之根;水若離開源泉,無法匯成溪流河海;樹若離開根部,不能吸取養分;修行人若離開證悟,就無法了生脫死,也不能弘法利生。


一天,一位住持長老見我說,“我怎麼總覺得身體特別疲倦,做事力不從心;而你也五、六十歲,卻精神飽滿?”答案就一個,修持的方法不同,身體的轉化也不同。這位主持長老沒有靜坐的功夫,而我卻靜坐幾十年。靜不靜坐,區別很大。靜坐能精化氣,氣還神。精滿不思YIN;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無論出家、在家,人若感到老了,力不從心了,都是神不足的表現。靜坐修行的人,七、八十歲照樣精神飽滿,神氣十足。

證是通過修行佛法轉化我們的身體,增長法益戒益,使我們的心證得不同道次;即聲聞乘四果、緣覺四向、菩薩五十五品位等不同果位。悟是知、見、覺不同道次的不同智慧境界;即聲聞知空相,緣覺見苦本,菩薩覺佛性。福慧是修行人證悟的根源,證悟是修行人功德的體現,證悟是修行人成佛道的必經之路。離開福慧之德本,就不能證悟,就不能證得相應的果位,就不能具足往生佛淨土的因緣;若想成就道業,必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具足福慧因緣,找到心源的本來面目,才能了生脫死、弘法利生。這就是證,就是悟。

我講《維摩诘所說經》時,由於這部經是隨機選定的,既沒有事先讀誦,更沒有時間准備講稿,按經文順序講到了“宴坐”這個法句。從字義上理解,是出家人用齋時的坐姿。可是,當日休息後,入定觀察時明白了,按文字表面去理解差了,沒能說出佛法之本義。笫二天繼續講解時發現,這部經後面有對“宴坐”法義的解釋,與我悟得法理相同。“宴坐”是指佛住世時,諸弟子正法修行的一種精神,用齋時結跏趺坐,精進到了這種程度。所以,以文解義釋解不了佛法,而且把佛法本義給講偏了。我們沒有活在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的人也不可能活到現在;即使有幾位留形於世的佛弟子,也只能於定中相知,無法面對面交談。法師釋解佛經,只有有證悟的人,才能證道悟理,把佛法講到原來的法義上去;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講法論理,皆合經義。只有有證悟的人,才能穿越時空局限,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梁,掌佛祖權衡,啟正道之門。證悟來自於禅定,禅定來自於靜坐。所以,靜坐是修行人的支點,證悟是修行人的根本。

經常有人問,學佛人為什麼要修行?誰都會回答,修行是為了生脫死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再往下問,如何才能達到目的地?有人會說,修禅、淨、密等或守戒、持戒等。但這些只是說了路標和路徑,沒有說具體怎麼走。再通俗一點說,若問農民為什麼要種地?答案無非是種地為了糧食豐收。怎麼才能豐收?要有好地、好肥、種子、種植技術、光合作用等。而就單株而言,有了上述條件後,最重要的是這顆莊稼的根,只有根才能吸收水分和養分、固定植株等作用;若離開莊稼的根,一切無從談起。用此比喻說明,靜坐念佛是修行人的根,有證有悟是修行人的本。

諸位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雪山靜坐了六年,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後,又靜坐了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眾生皆有佛性”。這裡示現什麼?我給諸位展開講一講:


第一,釋迦牟尼佛通過靜坐,示現小乘人如何了斷八苦。告訴所有聲聞乘弟子:若不能靜坐,就不能了脫生死;若不能靜坐,就不能成就佛道;只有依法修行,才能成就道業。所以,佛的眾弟子才精進到用齋、睡覺都靜坐等。在即身成就道業上,佛示現也不能例外;若不走小乘人的路子,在沒有通達佛的境界之前,人的身體就不能感悟到小乘人的這些境界,就說不出讓小乘人明白的佛法。佛給我們做了示范,沒有因為自己是佛就不去靜坐。如果佛不示現靜坐修行,看佛不坐,你也不坐,我也不坐,都不靜坐修行;那我們永遠不會有成就的一天。因此,佛示現雪山靜坐六年,就是親自做表率,親自演繹聲聞的修行方法。


第二,獨處山林靜坐,觀想六根、六塵、六入、十二因緣和十八界;這就是演繹緣覺的修行方法;只有經歷修證過程,才能說出辟支佛境界的法來。


第三,接受牧羊女的供養,這就是菩薩乘。怎麼能看出是菩薩乘?小乘根基的五比丘一看佛接受供養,認為佛不能吃苦、不能成道,離佛而去。而佛照樣接受供養,恢復體力;照樣坐在菩提樹下,示現破魔證菩提。小乘根基的人不理解原義,都忽略這一細節。這是佛在示現一個菩薩和眾生的關系。佛這樣示現就是告訴我們:菩薩離不開眾生,佛都離不開眾生,菩薩行人能離開眾生嗎?由於接受眾生的供養,讓眾生有種福田的機會。眾生供養修行人,修行人不捨離眾生,乘願回來濟度眾生,這不正是菩薩的慈悲行願嗎?我告訴諸位,一個乘願再來的菩薩,到這個世間弘法,不管是化身成就,還是報身成就,不論出家還是在家,都是從小沙彌或最基礎的事做起,都從身心修行而起;包括維摩诘居士,自己親身證悟過,才能給他人說法。否則我們一個肉體,沒有體悟、證悟到聲聞、緣覺的境界,能講出他們的境界來嗎?講不出他們的境界,怎麼帶領他們修行?弟子若提出問題,光從書本找佛法,講不出證悟境界的法義,講不出體悟感知的法理,弟子能信服嗎?只有通過肉體行入,在定中觀察才知覺,才能像釋迦牟尼佛證悟的諸境界一樣,回過頭看,另一番景象。就像看彩虹,從飛機上看彩虹是圓的,在地面上看彩虹是半圓的。

第四,示現唯一佛乘,別無余乘。佛示現菩提樹下破魔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證明別的乘都不究竟。

我講的這四層意思經書上沒有記載,一些小乘人理解不了,一些菩薩行人理解卻不願說破。只有講法過程中,我們可以回顧,佛為什麼示現破魔軍、唯一佛乘。聲聞、緣覺智慧不足,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只有成佛才能徹底外破魔軍,內破心魔。在世間,佛道是怎麼成就的?示現苦行六年證得的。我講這個世界上,菩薩行人修的是苦樂法,菩薩行人是乘願再來之人;其他人修的是生滅法,了生脫死之法。同樣是人,為什麼行不同的法?法本身沒有區別,有區別的是人心。菩薩行人已經證悟到那個境界了,你我還沒有證悟到那個品位菩薩的境界,還沒有解決生死的問題,就沒有能力去修苦樂法;所以要先修生滅法。

眾所周知,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選擇菩提樹而不是其它樹?學佛人既修持佛法,又要知道一些常識。菩提樹生長於印度,自身具備三個特點:

一是菩提樹獨木成林。一顆樹就像一片林,枝葉特別茂盛;象征一個人可以修行成就。

二是菩提樹冠大如傘。可以獨自遮風擋雨,獨撐一片天地;象征佛智慧廣大圓滿。

三是菩提樹下寸草不生。“寸草”就是煩惱;寸草不生,象征自性一絲煩惱都沒有。

所以修行人要有慎獨精神,真理在少數人手裡,不要輕意隨眾;要知道尋善知識,然後依法戒行, 證得自心智慧,去掉自心煩惱. 如同菩提樹一樣,獨木成林,智慧具足,無有煩惱。

我再問諸位一個問題,佛觀星悟道,都證悟到什麼了?這個經書上有記載,“眾生皆有佛性”。除了“眾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講不出更多來。從法相上這麼說, 也非常准確。但是,從法體上說,佛在菩提樹下示現證菩提之後,除了證悟“眾生皆有佛性”境界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含法要。實際上佛接通了示現之化身,與法性身之間的智慧流,通達了宇宙的智慧,這才是佛真正證悟的境界。打個比方,沒插電源的電視機,是電視機,卻實現不了自身具有的功能;通電了,沒調好頻道也不行;接上電源,調好頻道,這些條件都具足時,才能播放出節目來。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發了四十八大願。是誰發的願?那是法藏比丘報身所發,不是化身所發;然後化身又按報身的願力去行做,化身與報身的智慧流對應上了。所以,化身佛與報身佛雖有區別,但願力是一樣的。化身與報身願力的合一,實際就是化身佛與報身佛與法身佛功德的合一,享受報身佛的法喜和神通。

化身是報身的妙用。報身可以不動,十方分身即化身去實現報身的願力。報身是功德的享用,用現在的話講,成佛就是為了享用。你修、我修、他修,我們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脫生死不再受苦,更為終有一天獲法喜充滿!成佛是享用宇宙中最大的快樂,無法比擬的快樂,究竟的快樂,永恆的快樂。諸佛既得自在,又有享用。人為了苦而學佛修道,菩薩知覺享用才學佛成佛。要不然學佛時天天受苦、受罪,成佛了再回頭度眾生,繼續受苦,那誰還學佛修道啊?現在的苦行,跟成佛時享用的快樂相比,太值得了。法身是報身願力的實用;光有報身,沒有法性身也不行,托不起享用的范圍。要享用得有個地方去享用,願力成就的就是這個地方,即娑婆世界。法性身是化身智慧的源泉。為什麼佛有這麼大的智慧?因為法性身已經成就。剛才講了化身、報身、法身相互關系,這才是佛真正證悟的智慧。

剛才講“證”,現在講“悟”。一方面,悟是化身通達了法身所入娑婆世界的無礙智慧。整個娑婆世界都是佛的法性身,化身佛的智慧沒有不通達的,小到一個眾生的業識,大到哪尊菩薩怎麼成就,廣到無量眾生起心動念,深到無量劫前至無量劫後,佛全部通達無礙。而且佛願能夠造化宇宙,十方佛國土任由往來。這就是功德妙用,若無功德就根本不能示現妙有。為什麼證悟是本呢?佛若不能證悟功德圓滿,一切妙用免談;只有親自證道悟理,才能如此。佛悟是化身圓融法性;化身佛若不能圓融法性,四十九年三百余會說出的法就不圓融。可能這部經這麼說法,那部經又那麼說法,前後對應不上;又可能言多語失。所以,佛有智慧通達無礙,才有佛說法圓融無礙。有人問,你能不能講法一個字不錯,一句話不錯?我說,我不能,因為我不是佛、我不是聖人,誰批評我或說我講的不好,知見不同,非常正確,我沒那個境界,只有佛說才能法圓融無礙。另一方面,化身佛悟的是報身佛的願力。佛如果不能苦坐六年,就悟不到這些境界。佛通過靜坐進入禅定三昧,智慧妙觀照法性圓融,通達報身盧捨那佛因地修行時所發大願,如何化度六趣二十五有眾生;通達過去、現在、未來的如來法藏;通達過去、現在、未來眾生的因緣。這不就是真正悟的內含嗎?“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外在的法相義理;報身盧捨那佛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一定能實現。願力的實現,是為一大因緣故,示現世間而出世間,讓眾生入佛知見、行佛知見、證佛知見。報身盧捨那佛的願力,成就了法性毗盧遮那佛的國土。報身佛的佛國土非常莊嚴、非常清淨,都是十地菩薩圍繞。佛通達了往昔因地所發願力,不能捨棄有緣眾生;佛往昔對所化度的眾生有恩,我們也與佛有緣,才感召佛駕慈航願度。怎麼化度眾生?化身佛依法化度,無緣不度。這才是真正內在的法體實質,這才是佛真正悟得的境界。


對佛而言,證悟是本。我們學佛人,也應以證悟為本,成就各自的道業。佛住世時,正法修行,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從因緣上看,那時的人善業重。而從世間實相上看,那時的人文化程度不高,非常純樸善良,見到佛放無量光、神通自在等,就心生尊重。佛說諸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眾弟子就絲毫不懷疑。佛傳諸修行法門,眾弟子無分別想,各自精進行做。佛制戒說戒,眾弟子就守戒持戒。眾弟子肯於苦行,都攝六根,證得無漏。在家二眾也多依正法修行,得度者也非常多。達摩祖師處於正法時代,修行人也多依正法精神修行。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在少林寺的蚩尤洞(今達摩洞)面壁九年,靜坐的像印到石頭裡去,若沒有神通力印不進去,若沒有定力也印不進去。若讓誰不吃不喝,又悶又冷地靜坐九個小時,早就跑了,更別說一坐九年。定力來自於基礎的長期靜坐,得禅定三昧後有證悟境界,有法喜充滿。禅定三昧於彈指一揮間可得,幾年或幾劫的時間也於彈指一揮間得過。法華會上離席的五千人,修行也是有體悟的。只不過智慧不足,認為度眾生,不關他的事,誰願意度誰度,他只度他自己。這不就是難發菩提心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就是小乘人的境界。

末法時代,弘法就要弘傳正法或大乘之法。因為像法和末法時代不用正法精神修行,誰也不能了脫生死,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不用正法精神修行,只種善根,即生達不到往生的目的。想往生就離不開依正法精神修行,佛示現成佛不例外,菩薩乘願再來不例外,任何修行人都不能例外。但是,當下一些法師講法,就挑眾生願意聽的講。眾生願意聽什麼,他就講什麼;所以,倍受歡迎。眾生喜歡簡單的,越簡單、越省力、果報越大就越好。這樣的“受歡迎之法”,存於世間的時間很長。但學這些法的多是初學之人或根基尚淺之人,末法時代後五百世就是這樣。真正弘法的人,在現在這個時代講正法不受歡迎;以後弘法的人講正法也不受歡迎。受不受歡迎事小,誤不誤人事大。真正弘法的人,在世一天就要弘傳正法一天。否則,不說出佛法真相來,誤眾生慧命;越少人得度,佛法要越早滅度。

一些法師講法時,若有知見不同者提點意見,就心生不快;認為對自己橫加批評的一定是魔,說佛住世時都遭魔難等,其實大可不必。怎麼來理解這個問題?應該說證悟不同,所要度的眾生不同。不要去分別、研究誰批評的對或不對;因為講的不是你法、我法,而是佛法,有道理可以借鑒,無道理也要包容。聽法的對象不同,講法也不同。所講的法,是給初學人聽的;修禅、修密的同道高仁,也不要去批評法師,要心平氣和,互相鼓勵,互相包容,這樣才能弘傳佛法。另外,不要把這些聽法的人封閉起來,修了這一法門,別的佛法聽都不聽了,其他佛經看都不看了。我奉勸諸位,哪位法師講大乘佛法都要聽,相互吸收戒益法益。如有的人,認為肉好吃,就天天吃肉,別的都不吃了,這能行嗎?再如有的人,天天只吃一種素食,別的什麼食物也不吃,會缺乏營養。所以,只要能吃的,水果、蔬菜、真菌、粉條、各種糧食等都嘗一嘗,什麼滋味都有,這樣才構成豐富的營養。佛法也如此,什麼法門都要去修學,多知道一些法要,在修行的時候,只要不改變初衷,還是一門深入。學佛人,千萬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有的人說,“我不聽在家人講法”;也有人說,“出家人都是有魔難才出的家,魔子魔民多住伽藍等。”這樣,出家人看不起在家人;在家人瞧不上出家人,怎麼能行呢?學佛人要廣學、博學;哪宗哪派都要相互包容、交流,別只聽這位法師講法,不聽那位法師講法,知見太單一。單一的後果是什麼?如一顆莊稼經不起風吹,等於一位修行人遇到狀況不能對治。

另外,佛法不是隨便講的,沒證悟到“人、法二空”的人,一定要負因果。出家人,對於社會上的人與事最好不予評論,不談是非。在家的修行人,最好也只講修行、講證悟、講佛法,不是佛法不介入。不明真相有因果跟著;他說對,不介入;他說錯,也不介入。學佛的人,不被恩、怨、情、仇而轉化自己,有句“六七因中轉”,確確實實容易被轉,而不是不容易被轉。修行人有證悟的時候,才能弘揚正法,不誤人的正聽、正行、正知、正見、正覺。有證悟的人說出一些境界,要相互參悟、相互提高。在我這裡不談任何一位法師講的對或不對,只談那位法師講的知見不同、證悟不同、對象不同,講法不同、根基不同等。佛住世時說,一定要根據眾生的根基講不同的法,維摩诘居士也是這樣;沒有證悟,不知道人的根基是什麼樣,會誤人;有的人小乘根基,給他講大乘法,會摧毀其信念心;對大乘根基的人,若講小乘法,會給人講跑了。所以,講佛法的人,一定要修行有證悟境界。有證悟境界的人,才能弘傳佛的正知、正見、正行,把佛法代代弘傳下去。

在正法時代,出家人證悟的多,隨佛修行的人多得證悟。一千二百比丘都得證悟,他們各自帶的弟子容易接受正法;所以,正法住世一千年。到了像法時代,修行有證悟的人就少了;由於證悟的人少了,說服力就差;說服力差,就都去做功德;就逐漸把佛法變成了一種形式、擺設、愛好、信仰、宗教。到了末法時代,證悟的人就更少了,都快鳳毛麟角了。在末法時代,眾生的心就是末法。讓誰修行多付出一點,誰都不願意;若遇到一點困難,就轉彎了。天天看的、想的、吃的、用的都是末法,分明是根據自己的好惡、利見,對待佛法,對待修行。有居士想把《創建世界和平日倡議書》張貼到寺廟;拿到這座廟,寺中人說“別貼了,我們還不知道吃素?”拿到那座廟,僧眾也說“別貼了,沒什麼用”。這恰恰是行菩薩道的人所倡導,是發菩提心的具體體現。有的在家人拿到了一看,說這個倡議書太好了,我們家到那天肯定不買肉了,吃素食。說明此倡議書非常重要,廣結善緣,減少殺業。

我曾講過什麼是真僧。佛是法界真僧,三寶一體;菩薩是法界真僧,而不是看到的表象。如觀世音菩薩化現乞婆像,同樣是真僧。有人說彌勒菩薩不是真僧;彌勒菩薩久遠劫來早已成佛,為度眾生現布袋和尚像,示現學佛人的樂觀態度。一位法師看到布袋和尚像不拜,這不是著相嗎?不是小乘人嗎?這位法師現在還在羅剎洞靜坐,再坐也得改變這種心態。小乘根基的人,沒有悟得這個智慧,才盲目下斷言,“我是出家人,即身我就是真僧,觀世音菩薩示現白衣像,彌勒菩薩示現布袋和尚像我不拜,拜就犯戒。”菩薩示現不同的像度眾生,不現白衣像能行嗎?這就如世間的書呆子,拿著教條、死守教條,誤人誤己;分明可以成就菩薩道,真正行菩薩道,增長道業,卻被理入知見障住了。誰有本事,也現三十二相,隨因緣度眾生。我受持菩薩戒,知道出家人禮儀;對寺廟的菩薩像,禮拜時不要有分別心。我們即身修行,一定爭取即身修得證悟;若修行離開證悟,什麼道業也難成就。有的在家人一生信佛,守持齋戒等;有的出家人下大決心出了一回家,守持清規戒律等。最後白費勁了,沒有修行成就,沒有證道悟理。出家人非常不容易,但是不靜坐修行,證悟佛道,這一生要是空過了,只能說今生修善了。現在有人說,出家人有道、無道不知道,靜坐不靜坐不知道,但到有的寺廟一看,寮房富麗堂皇,非常豪華,有的出家人到哪去都坐飛機,住上千元一宿的賓館等。我跟諸位講,佛戒有不說四眾過戒;生活條件越是那樣,對人越有吸引力,出家的人就越多;出家人越享福越好,說明在家人信佛的多,供養三寶的人多。這些岀家人也真慈悲,背負因果幫助人種福田呢。這些出家人往生不往生、負不負因果,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誰也管不著。若是修行有證悟的人,也可一句了義法,能消萬兩金。

先不講種不種福田,還是講修行與證悟。我們主要把握住修行方法,一門深入,爭分奪秒,用身體的禅定去證悟,爭取有自己的證悟。無論年齡大小,爭取自己今生了脫生死;並達到開啟智慧的目標;年齡小的,不要盲目樂觀,也得有開始的一天;年紀大的也別悲觀,不修、不證永遠也沒有開始。我給諸位講一個典故,上帝派三個人下界,問第一個人下界想做什麼,怎麼度過自己的一生。他說,到這個世界為人類去創造。問第二個人下界想做什麼。他說,到這個世界上,我就去享受;問第三個人下界想做什麼。他說,到這個世界既要為人類創造,又要去享受。上帝給前二位各打五十分,給第三個人打了一百分。到了世間,第一個人表現的非常好,死後千百年,還有人懷念,人類給他打了一百分;第二個人貪贓枉法,死後千百年,還有人罵,人類給他打了零分;第三個人很平凡,既有創造,又有享受,千百年來沒有人紀念,也沒有人罵,人類給他打了五十分。上帝和人打的分為什麼差別這麼大?上帝說,人是為自己活著,我派你去,有創造的同時,也得有自己的生活;即自利利他。第三個人既有創造,又有享受;比喻我們修行人,既要做好應該做的事業,又要爭取時間修好道業;靜坐念佛是學佛人的本份,明心見性是學有所成的本來。貪求功名利祿的人,心沒有放在修行自己的道業上;貪求名聞利養的人,心沒有放在成就自己的道業上。因此,提倡做一個平凡的人,只有這樣,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才是會利用時間、身體和世間一切,修行成就自己道業的人。

感謝諸位擁護道場!

講於佛歷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歷二零零七年五月


回向

天仙不墜,國主清寧。
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
智心圓成,同證佛境
 

上一篇:淨慧法師:達摩與明心見性
下一篇:淨慧法師:修行人自己棄轉習氣,就是改變識蘊區的無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