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融法師:人生何處是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為的是我們所愛的家人;其實真正愛一個人,不是給他多少財富,而是給他快樂的保證──佛陀的教法,就是這個保證。

有人問我:要如何同時兼顧工作與修行呢?言下之意,這兩者是沖突的。

提到修行,一般人馬上聯想到的是念經拜忏,不然就是打坐閉關。這是一般人對修行的刻板印象,認為修行要有一定的場所,或是要有很多的時間,所以導致有個錯誤認知: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回到家中已疲憊不堪,在沒時間又沒場所的情況下,修行成了「以後再說」的事情。

一般人對佛教的認識,出現兩極化的現象:有些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是種只重視形式的宗教。這些人認為拿香拜拜、磕頭念經、必要時再供個鮮花素果,這就是他們心裡認為的佛教。另一種人認定的佛教,則是艱深難懂的經、律、論,在門外的人,覺得深奧不易親近,在門內的人則因能研讀經論,而覺得自己智慧過人,說起話來咬文嚼字,內心貢高我慢。

其實修行的內容,既包括禮佛、持咒、供養、打坐,也包括研讀深奧的經、律、論,但這都只是部分的內容。佛教修行的精髓,在於如何修心、斷除煩惱。沒有煩惱的產生,就不會有惡業的造作,而能使內心常保平靜,進而脫離輪回的痛苦,這才是佛教修行的真谛。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只要你們拿香拜我,買水果供我,我就保佑你們平安健康、財運亨通;佛陀只告訴我們,人生的好壞與否,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供養、禮拜固然有功德,然而在做這些事時,內心的動機不純淨,或只為沽名釣譽,那麼這些作為非但不能添福添壽,反而可能有減損的作用。

如果,修行真正目的是希望能斷除煩惱、尋求內心平靜,那麼修行和工作就不但沒有沖突,反而有結合的必要。我們不是常說「紅塵處處好修行」嗎?我們每天面對的生活,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打從你一早醒來,上廁所時就可以開始想:願自己能捨棄內心中的貪、瞋、癡,就如同捨棄這些穢物一般。

梳洗時就觀想:上師端坐在你的頭頂,時時提醒你潔淨自己的言行。就算這一天你沒有實際行動真正幫助他人,至少頭頂的上師會提醒你不傷害別人。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出門上班途中,他人的無心碰撞,就挨你一頓破口大罵;到了辦公室,上司對你發了頓脾氣,讓你氣得想甩門走人!先別忙著發火,你的上司也是因為煩惱牽引無法控制情緒,說穿了他是令人同情的對象,就像早上被惹火的你。運用想象、同理的智慧,化解即將爆發的怒氣,你就挽救了一天的生命。

同事完成了深受老板贊許的企劃案,這時的你,心情又是如何?是抱著隨喜贊歎的心?還是因為嫉妒開始造謠中傷呢?如果我們選擇隨喜,那麼隨喜的美德,可以讓我們分享成功者一半的功勞。就比如有人捐了一千萬元濟貧,那打心裡隨喜的人,就有捐五百萬的功德。相反的,看到別人成功卻不會隨喜反而惡口中傷的人,不但沒有絲毫的功德可言,反而讓瞋心在心中滋長壞事而已!

同事間可能有處處找你麻煩的人,先別忙著找方法對付他。還是運用想象力把他當成你的老師,當成一位修忍辱的對象,不論這個同事如何刁鑽難纏,就當他在為自己消業障。如果這個方法,還是不能讓你平心靜氣與他相處,想想〈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一句話:「吾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憐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把我當仇人,我會以慈母對待重病在身的孩子一般的心來悲憫他。

他之所以處處與人作對,難以相處,不正是因心裡受無明的痼疾所苦而不自知,誰忍心苛責一個有重病在身的人?

下班回家的路上,經過花店、珠寶店時,可以觀想:將這些珠寶和鮮花供養給諸佛菩薩,不但可以為自己累積功德,也替花店、珠寶店的主人,造下了善業。路上看到車燈、路燈和閃爍的萬家燈火,都可以觀想成明燈供佛。也許我們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供養,但發自內心的善念,也有一樣的功德。更可貴的是,這樣的方法會讓我們舉目所及,皆是美好。最直接受益的人,不正是我們自己嗎?

到了晚上臨睡前,把每天的功德回向給所有的眾生,就好比將這一滴水倒入大海中,小小一滴水和大海結合,變成取之不盡的汪洋,功德善業因此生生不息。

回想這一天,我們既沒念經拜忏,也沒打坐閉關,但這一整天下來,我們不也是在修行嗎?如此說來「人生處處是修行」啊!  

上一篇:丹迥活佛關於緣起論的開示
下一篇:學佛的第一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