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胃病大國”,在13億人口中,腸胃病患者約有1.2億,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較為常見,發病率分別為30%和10%。我院消化內科2012年的胃腸門診統計顯示,將近60%的患者到醫院檢查前,已經感覺到胃酸、胃痛、胃脹、燒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打嗝、厭食、胃痙攣等症狀,但往往疏於防范,僅僅用家中常備的普通藥物暫時解決。 實際上,胃病的發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進入胃內後,會直接影響胃的工作,加之患者的新陳代謝、內分泌的不規律,導致胃黏液分泌不足,胃失去保護,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急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大大增加。胃病往往是因為忽視造成的。 胃有4個死對頭 胃最怕四類東西,在這些“死對頭”的摧殘下,再好的胃也會遍體鱗傷。 最怕冷。過冷或過燙的食物好比一個冰球或火球,吃後會讓胃產生應激反應,讓原本可以很溫和進行的消化活動變得異常亢奮。胃是喜溫的,因此飯菜、湯飲溫度盡量保持在37℃左右。“冷”還包括食物的屬性,因此胃不好的人盡量少吃寒涼性質的食物。 怕腌菜。我國北方居民胃癌得病率遠高於南方,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常吃酸菜、鹹肉、鹹魚等食品。腌菜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仲胺,在胃內適宜酸度或細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有致癌作用。 怕煙熏和油煎食物。熏魚、熏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如3-4苯並芘和環芳烴。油炸、烘烤、燒焦食物和重復使用的高溫食油中也含有此類致癌物質,應少食用。 怕酒精。胃酸受到相應的刺激才能分泌,但是任何過度的刺激都會對胃造成損害。因此飲食應少油膩肥厚,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吃含維生素A、E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以利保護胃黏膜。同時應控制濃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胃有5個好朋友 我們要調整飲食,對上“胃口”,常和以下5個“好朋友”相處,胃就不會鬧脾氣了。 細嚼慢咽。食物經咀嚼顆粒變得更小,部分澱粉被初步分解,減少了胃的消化負擔,間接減少了胃的動力消耗,保護了胃的工作機能。 吃溫潤多汁的食物。食物盡量含有湯汁,采用炖煮蒸的方式烹制。干燥的食物在胃的收縮下易對胃壁造成機械性劃傷,而溫潤多汁的食物在胃腸中的蠕動更順暢,很好地保護了胃黏膜,並且含有湯汁的食物比干燥的食物更容易與胃酸混合均勻,有利消化。 三餐定時定量。做到不暴飲暴食,飲食搭配上要注意食物多樣化和營養平衡,做到三餐分配合理,定時定量。一般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在11∶30~13∶30,晚餐在18∶00~20∶00。其中,早餐尤為重要,應包括谷物、動物性食品、奶類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 保持好心情。有人做過一個殘忍的實驗,把猴子鎖在狼面前,兩小時後,猴子因情緒緊張而導致胃部出血。所以放松心情是增加食欲、促進消化吸收的重要環節。 經常按摩。當經常有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時,在腹部上下輕輕按摩,不舒服的症狀便會隨之減輕。 警惕胃癌早期表現 胃癌一向都難以早期發現,這主要是因為70%以上早期胃癌患者沒有不適感。即便出現一些症狀,如胃痛、惡心、嘔吐等,也會認為是胃病而已,通常自行買藥吃,不會去醫院就診。這樣一來,等症狀嚴重才去醫院就診時,多數患者已經是晚期胃癌了。如何從自身的感受與症狀變化來識別胃病的報警信號呢?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胃痛失去原有潰瘍病發作的規律性,明顯不同於往常;胃痛發作時,進食或服藥都無濟於事,反而加重;以往胃病發作時,食欲、體重和體力無太大的變化,現在卻出現食欲減退、乏力和明顯的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或者持續黑便。當出現以上消化道症狀時,最好做一下胃鏡檢查。 以下人群要高度關注胃癌:40歲以上人群;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的人群;飲食結構不合理,長期吃腌制食物,喜愛魚露、蝦醬等調味品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