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大行能仁普賢菩薩慈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行能仁普賢菩薩慈訓

  天地有慈心,日月合明,萬物生生不息。父母之慈心,出之於天性,順乎自然,此為慈也,此為愛也。或曰:“子孝愛父母曰慈”。父母有慈心,不辭劬勞,養育兒女,為人子亦當有發之於內心之慈愛報答之。知恩必報,仁也;有恩不報,不仁也。

  慈悲者,不忍殺其生,不忍食其肉,順其自然而生長,此謂之仁,以慈悲愛人,濟世,利人,憫人之生存者也。孟子曰:“君子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夫不忍殺生之德,仁慈之心也。有慈愛之人,必有容忍之心。俗語曰:“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子,亦是積福根苗,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亦是無量福因。”神聖仙佛皆有慈悲之心,以度人濟世為美事,如地藏王菩薩發了宏大之願,要度盡地獄鬼卒。故吾勸眾生要處處存有慈悲恻隱之心,度人濟世,汝之子孫永昌矣。

  道場修子不論皈依任一教門,絕無教導修行之人違背此一菩薩道者,故此一大乘法要,應已是普天下各宗脈修子均一體認同而遵循之要義。

  修行之法雖多,惟其內容不外乎修身與修心也。修行者,亦有品位之差別,依增一阿含經分上、中、下三品。最下者:“身行道而心不隨。”為表面上雖表現很慈悲,口言很動聽,態度親切,好似德行高超,道貌岸然,而其實卻是滿口仁義道德,而滿腹內盡是殺、盜、邪、YIN也。中等者:“心行道而身不隨。”為外觀雖不起眼,而其內心卻很仁慈,也真正很有道德。上等者:“身行道、心也行道。”則身心內外一致,此為最上等修行之目的,在於磨練意志之堅定,鍛煉體魄,使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也。

  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在本性中具足般若大智,無緣大慈,眾生能精進修持,自性光明,即可成佛。故六祖惠能禅師曰:“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無動搖,自性能生萬法也。”人人若能自覺覺他,行之有恆,導以大智大慈大悲行之,則蓮花佛國,指日可期也。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  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一、禮敬諸佛:

  因為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應該禮敬。不管對方給什麼臉色,耐得起別人的壞臉色,耐得起別人的壞言語、壞聲音,不改變自己的禮敬,不改變自己的慈悲歡喜。禮敬諸佛要念念相續,要沒有疲厭的感覺。可是說實在的,當我們禮敬心被人家澆了冷水之後,很少有不疲厭的,很少有能夠相續下來。 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表情、臉色語言,要都能善於護持、護念自己禮敬諸佛的心。

  二、稱贊如來:

  就是稱贊眾生的佛性,本有的性德。眾生都有佛性,也都有合於佛性的言行舉止,就很真誠地稱贊。還有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在贊歎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慈悲、歡喜。

  三、廣修供養:

  很廣泛地用身、口、意,用物質、精神,來供養大眾,供養諸佛,乃至一切眾生。最重要的是,用歡喜的笑容,這是最難得的供養。用廣大的歡喜心來供養,不管為什麼人做什麼事都很歡喜,很歡喜的用體力來供養,很歡喜的用語言來引導大家一起行善,解開大家的煩惱,這是語言的供養。

  四、忏悔業障 :

  真正的忏悔就是知道錯了,永遠不再犯。 當知道某一件事應該怎樣做才對,就會立刻很歡喜的改正。總是說自己不會、自己不好,不會去說別人不好。

  五、隨喜功德:  

  別人有什麼功德,很歡喜地參與,很歡喜地稱贊,很歡喜地投入。隨喜功德是最便宜容易修的,因為別人可能是費很大力量,我們只深心真誠,一念隨著他歡喜,為他慶幸——慶喜他以此功德早成佛道,廣度眾生,就等於和他同等功德,別人修功德就好比在放光明,這是何等美好容易!然而世人常被嫉妒心所障礙,寧可受妒火的煎熬,不肯隨喜稱贊,這就好比:別人放光時,自己偏偏躲到一個陰暗惡臭的角落。這是多麼不幸的可憐人!

  六、請轉法輪 :

  就是請善知識講演佛法。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在內心常常都運轉著佛法。用佛法的輪子碾平一切的煩惱,這是請自己內心的佛來轉法輪。聽到善言,能夠常常在內心起作用,運用自如,很多人內心常常生煩惱,好象內心常常轉著垃圾車,常轉法輪,讓自己讓別人都很歡喜。

  七、請佛住世:

  表面的意思是請求佛陀,請求菩薩、善知識能夠常住在世間。而深一層的意思,是當我們內心的貪念、生氣、愚癡,這些煩惱生起來,可能說是我們內心的佛滅度了;而如果戒定慧生起來的時候,就是佛又出世了。所以請佛住世,也就是保持戒定慧常在心中。我們平常人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就容易起貪心,處處都不明因果。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可說我們的歡喜佛、慈悲佛就滅度了。歡喜佛能夠常常住世,不起貪嗔癡,常常保持佛在心頭,這就是請佛住世的大願啊!

  八、常隨佛學:

  就是經常跟隨佛學習,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只要聽到一句佛法,就盡心盡力的把它實行出來。“會講的人,不如會聽的人,會聽的人不如會做的人,就是做個會認真去做的人,而且做得非常的歡喜。

  九、恆順眾生:

  每一個人都有對自我的執著,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好的,所以不肯順從別人。恆順眾生就是要轉變,消除掉我們自我的堅固執著。有的人雖然能力很好,但是一開口就是拂逆別人的意思,一開口就和人唱反調,好象要唱反調才能夠表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籌,其實只有表現自己的“我執”堅固,沒有包容性。菩薩的心很柔軟,包容性很大,就象海能夠容納百川,也能夠隨順眾生,因為隨順就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能夠隨順眾生、教化眾生。就要有這樣的特色,心地、言語都非常的柔軟,讓大家都歡喜接受。

  十、普皆回向:

  就是從第一願到第九願所修的功德,完全的回向給眾生,希望眾生同生極樂國,一起都成就佛道。在生活中,靠著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把這些都實行出來。

 

上一篇:儒釋道本是一家
下一篇:中華伏羲始祖教導中華兒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