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儒釋道本是一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儒釋道本是一家  

  儒教由至聖先師孔子秉承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統,發揚而設教,培育英才,而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一直傳至亞聖孟子。孔聖人之道,忠恕而已。忠者,中正無私,逢事而盡其心,在位而盡其職,心專至誠之謂也。恕者,人我一體,仁慈博愛,捨己利民。

  道教是道祖老子所創立,本是三清之太上道德天尊,道祖降生於周朝,在凡間掌教,故有"太上道祖"之稱,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太上之道在感應,以善相感,此感彼應。道教以研求性命為宗旨,此為內功,而又貴立外功,外功者何?濟人利物,度人度己。

  佛教教主是釋迦牟尼佛祖,故又稱為“釋教”,釋迦牟尼佛成佛在印度,本擬度盡熱帶地民眾,因地理上關系,漸伸延至中國,故在唐朝,有"唐三藏取經"之舉,自此以後,佛教在中國大興。釋教以慈悲為本,勸化度眾,持齋戒殺為宗旨,並能藉佛經以啟悟世人向善。

  儒之仁、義、理、智、信,即為五常,釋之殺、盜、YIN、妄、酒,即為五戒,道之金、木、水、火、土,即為五行,總之三教之名雖異,其理則一,何以故?試想若不戒殺,則無仁,而缺木矣;若不戒盜,則無義,而缺金矣;若不戒邪YIN,則無禮,而缺火矣;若不戒酒肉,則無智,而缺水矣;若不戒妄語,則無信,而缺土矣,所以儒家教人行五常,以合忠恕之道;釋家教人守五戒,以符慈悲之懷;道家教人修五行,以明感應之靈,根本道理是相同的。

  可見,儒家忠恕之道,既是佛家慈悲之教,與道家感應之道無異,儒釋道只是施設門庭不同,修行之理則是相同也。

  儒學大師王陽明:

  儒學大師王陽明(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精通儒釋道三教,倡導三教合一的思想。他將道教、佛教與儒教之間的關系,看成是同一棵樹當中枝葉與樹干的關系,以道家(道教)、佛教為枝葉,儒家為樹干,三教本是同一體,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道教祖師王重陽詩雲: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蓮花是紅色,荷葉是青色,藕根是白色,三者形象雖各不相同,而實際卻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儒釋道三家就如同紅蓮、白藕、青荷葉一樣,皆為一家之血脈。王重陽的三教合一思想,打破了千百年來儒釋道狹隘的門戶之見。

  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
  道教祖師李道純認為:“儒釋道三教,名殊理不殊”。儒釋道三教,雖名詞各異,意旨同一。主張三教合一的“守中”思想。

  道教祖師張三豐認為:儒、釋、道三教只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創始人的表達各異,其所指相同,“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勸善渡化,其功一致,“修己利人,其趨一也”。

  淨土宗大德大安法師開示:儒釋道是一個整體

  儒、道、釋三家是我們中國文化鼎足三立、有機結合的一種文化。昨天我也講過:儒、道、釋三家,它們目的相同,門庭設施有差別,作為符合一種個人和一種社會、民族整體的三個層面的需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還真的是缺一不可:儒教治世,道教治身,佛法治心。這三個層面整合得好,個人才能夠身心健全,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儒、道、釋三家的文化是這個地球上最好的文化,這是西方學者也承認了的。英國的大學者湯恩比覺得要拯救西方的那種文化的弊端,唯有在中國的儒家和大乘佛法當中去找到療救的方法。他們也都看到這一點,現在很遺憾的是我們自己的中國人反而不尊重自己的本土文化,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對本土文化的自尊自重的這樣的一種自信心。如果這種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都沒有了,實際上是很可憐的:我們的根都沒有了。我們的根、我們的立足點都沒有了,搞得我們原來向西方學習,向蘇聯學習,搞得我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把我們儒、道、釋文化都邊緣化了,都作為封建迷信拋在一邊。所以我們中國人實在是太愚蠢了。

  那麼現在這幾年的國學熱,實際上是反映了民間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回歸,知道再這麼走下去:我們中國人將何以堪哪,我們這個民族將何以堪哪?我們整個就沒有一個能夠達成全民共識的價值觀念。那實際上儒家的價值觀念就是一個可以普世的價值觀念啦,為什麼我們不要繼承呢?所以現在要拯救我們這個民族,一定要把我們儒、道、釋三家的道統在這個時代繼承下來。

  佛門大德老法師開示:儒釋道是一家

  1、這些年來,我們勸大家一起來學《弟子規》、學《感應篇》。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們要學外道的東西?這個心不善,這個言語不善,為什麼?你沒有把它搞清楚,你就稱它作外道,所以這些學佛的人對於佛法懂得不多,他根本不懂什麼叫外道。佛經上講的外道,這個意思我們要知道,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們是不是心外求法?還是心外求法,我們自己就是外道,你錯了!怎樣才不是外道?大乘教裡面,你要肯定、承認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那就沒有外,跟我是一體,儒釋道跟我是一家。我很具體的跟他說,《弟子規》、《感應篇》都是佛經,他感到很訝異。我說為什麼,你看看淨業三福第一句不是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做法?《弟子規》就是做法,佛經上這兩句話是綱,綱領,《弟子規》是細目,它是一還是二?沒有《弟子規》,這兩句話就落空了,所以儒釋道是一家。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感應篇》,道家的《感應篇》,慈心不殺是講因果,五逆裡頭特別是重視因果。(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2、現在人不要《弟子規》,換句話說,不要孝順父母,不要尊敬師長,不要了。我們對這個事情,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去觀察。你不要這個東西,你學佛就學不成,為什麼?十善業你決定做不到。十善業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因果的基礎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就是《弟子規》的基礎上。我學佛六十年,教學五十三年,深深體會,我們許許多多同學學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沒有根。這個根,補,很難補得出來,今天大家學習儒釋道三個根是從文字上學習的。古時候這三個根是在童年時候學習的,尤其是《弟子規》的根,是嬰孩時候學的。你剛剛出生,你張開眼睛會看,豎起耳朵你會聽,你已經在學習了。而《弟子規》是你的父母把它做出來,做給你看,你的父母還很年輕,他的父母也還在,你看他怎樣孝順他的父母,他怎樣尊敬他的長輩。這個嬰兒天天在看,看了三年,一千天,這個印象深刻,根深蒂固。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朋友念的、背的,不是,是父母、大人在他面前做出來給他看,他是這麼學會的。到六、七歲上學了,父母對老師那種尊敬讓他看到,他就學會尊師重道。稍長,八、九歲慢慢懂事了,老師教這個學生為什麼要孝順父母,把道理講給他聽,他已經做到了,道理講給他聽。父母教育兒女要尊師重道,把尊師重道的道理講給兒女聽。父母跟老師密切配合,把這個人教出來,叫根深蒂固。我們現在這個根都沒有了。(恭錄自《淨土大經科注》)

  我們在這個世界時間短促,在這個世界裡面只要把德行扎好,這個根扎好,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儒釋道三個根,只要把這個搞好就行了,然後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得力;沒這三個根,這一句阿彌陀佛有口無心,不得力。所以念佛念了不少年,為什麼煩惱習氣還這麼多?不得力!這一句佛號依舊降伏不了煩惱習氣。可是如果有儒釋道三個根,加上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有能力降伏住煩惱習氣。(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3、我們中國五千年來古聖先賢,他們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德,他們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德行、真實的教誨。(恭錄自《大乘無量壽經解》)

  學佛要靠老祖宗東西做基礎,沒有這個東西,佛法就沒有了。老祖宗東西核心是孝道,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師道也沒有了,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今天講我們要把它復興起來,從哪裡復興?沒有孝道的復興就是沒有根,沒有根決定復興不起來,現在問題在這裡。(恭錄自《淨土大經科注》)

  古聖先賢教我們什麼?無非是教我們倫理道德、五倫十義。“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道。隨順道,這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是德,中國古聖先賢五千年的教誨不離這個總綱。落實在行的方面就是《弟子規》,在大聖大賢,弟子規是果行。(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上一篇:蔡禮旭:習氣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染上來
下一篇:大行能仁普賢菩薩慈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