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學習心得 第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我們在一起學習太上老君的一篇文章:

  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

  這篇文章我們一起學習的緣起,是我們師父上人在講解《淨土大經解演義》,講到第一百二十四集,在今年八月二十六號的時候講的,他就提到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道家一篇養心、修養的文章,我們師父在講《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句經文裡面就講到了。老人家沒有把百病、百藥都講出來,只是提到了幾句,讓我們大家去學習。之後師父老人家就吩咐茂森找個時間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所以我們就今天抽出時間開始來學習。

  因為茂森現在已經決定一門深入學習《無量壽經》(但是師父老人家的慈命,我們當然一定要去照做),我想既然我們專學《無量壽經》,那「說百病,崇百藥」這些是不是打閒岔?不是。因為淨土講究正助雙修,正修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助修就是修養我們自己的德行,斷惡修善,所以師父老人家提倡我們要扎好儒釋道三個根。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經》。我們今天選這篇文章來學習,實際上也是屬於道家之根,它跟《太上感應篇》是同類的。我們認真的在心行上去落實善,這是很好的淨土的助修。所以我就想到,這篇文章與《無量壽經》並不相背離,反而應該是互相的輔助,於是我就在《無量壽經》裡找了一句經文做為我們這次講席的題目,這句經文叫做「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出自《無量壽經》第三十六品,做為緣起,我們還是引《無量壽經》的經文最好。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品」當中說到,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和彌勒菩薩這些弟子們講的,說「若曹作善,雲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谛,亡其功夫」。這一段經文實際上可以做為《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的總綱領。若曹作善,若曹就是講你們,你們要作善,哪個是第一善?所謂當自端心、當自端身,把自己的身心端正了,你就是真正的行第一善。這裡下面講的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是講端正自己的六根,儒家講的修身。修身實際上就是修心,什麼叫修身?《大學》裡就講得很清楚,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叫修身。格物,就是把我們的物欲格除掉;致知,就是恢復我們的良知;誠意,是使我們的意念真誠起來;正心,就是使心地端正,這就是當自端心。然後你就能夠修身,這個修身是自然的,正心了,身也就修了。身心淨潔,與善相應,我們的身心都能清淨,這個潔就是干淨,干淨是沒有染污。什麼叫染污?貪瞋癡慢、五欲六塵這些就是染污,要把它從心地裡洗刷干淨。你的心清淨了,身也就清淨,身心清淨就百病不生。道家講養生,這是最高的境界,身心淨潔。與善相應,這個善,儒家裡面講究做聖人,道家講究做神仙,佛家講成佛、成菩薩,這叫善。你真正身心都清淨,你就做到了。

  底下說,把所有的嗜欲(欲望、嗜好)都要克制住,不要被它所轉;一切的惡都不作,身、口、意三業的惡都要把它放下;言色都要和,和顏悅色,待人處事接物要柔和;自己的身行應該專注,精神注意力要集中;動作瞻視這是指你的舉止,都能夠安定,都能安詳,徐為就是要緩慢,太急了人身體就會出毛病。一個人能夠心平氣和,他的身體就自然很容易健康;如果心浮氣躁,往往就會出毛病。做事要緩緩來做,三思而後行,如果倉促、貪快、急躁,這敗悔在後,就會引來很多的後悔。為之不谛,亡其功夫,這個谛是講真實,我們的言行、我們的心地都要真誠,這叫谛,如果不真誠,這功夫都是假的,亡其功夫是你沒有真功夫,完全都是假的。

  我們看到,師父上人是我們學佛人最好的榜樣。你看他老人家今年八十四高齡,可是身心健康,一天講經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一點都不累,而且要處理很多的事情,這體力、精神跟我們年輕人都差不多。身體沒有毛病,他很少去醫院檢查身體。唯有一次,好多年前,澳洲政府給他一個移民簽證,按照簽證的規定,必須要先檢查身體,於是他就「好吧,那麼多年都沒檢查過身體了,就去檢查一下」。結果,他是去一個醫院,指定的醫院,有一個印度的醫生給他檢查,給他驗血,然後很驚訝的問,「你多大年紀了?」快八十了。「你這麼大年紀,可是你的血就跟三十歲人的血是一樣的。以後你就不用再來檢查了」。我們師父去很多地方,差不多到每個地方都會有人向他請教,老人家你健康長壽的秘訣是什麼?老人家就很簡單的回答,身心清淨。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你能夠保持心地清淨,身體不要有那麼多的欲望,不要有什麼嗜好,知足寡欲,自然你就能夠得到健康,這是我們老人家的健康秘訣。

  佛家講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陀教育的基礎科目。老子,我們尊稱他叫太上老君,他「說百病崇百藥」,這個題目不正是佛家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諸惡莫作就是說百病,把百病根源告訴你,根源是什麼?是惡。這個百是一百條綱目,要細說那是很多的,所以諸惡是代表很多很多,我們都不要做,就不會得這些病。崇百藥,崇叫尊崇,要遵循這種方法來修學,崇百藥就是眾善奉行。所以老子給我們列出百病和一百種藥,我們看到其實全都是講我們的心病,這個藥也是心藥,心病還要用心藥去醫。

  儒釋道三家都重視修心,都重視修養,道家尤其是強調用因果的道理來教化人心。人明了了因果,實際上他自自然然從心地上就會防非止惡,他不會敢去做壞事,知道做壞事一定會有惡報。這個報應有花報、有果報,花報就是講我們這一生,譬如說我們得了重病,我們的事業很多挫折,我們壽命短折…種種那些不好的遭遇,這都屬於花報,現世就會得到;果報是在來世,因果是通三世。儒家、道家,特別是儒家,重在講花報。譬如說《易經》裡面講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書》上講的「作善降之百祥」,百祥是吉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災殃,人的善惡就招感吉祥或者災殃。正如《太上感應篇》上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吉凶不是說偶然的,全都是自己招來的,自己起心動念有善的、有不善的,那就招感吉凶禍福。所以禍福之門在哪?就在我們的心。這一篇「說百病崇百藥」主要是從因上提醒我們,讓我們修善因、斷惡因,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吉祥的福報。佛家也有類似的一篇文章,叫《大藏治病藥》,這個是唐朝靈澈法師撰寫的,這個文章跟《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大同小異,文章很多文字上都一樣。這位靈澈法師也是一位高僧,在律學上很有造詣,文筆也非常的好,所以有時候也跟當時的一些文人有詩書來往,像當時有名的劉禹錫這些人都跟他有互相贈詩。

  我們還是從《無量壽經》裡面,師父上人講解的文字先說,把這緣起說圓滿。師父在講《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經文「具足總持百千三昧」裡面,他用黃念祖老居士《大經解》的注解,這個注解引了《會疏》裡頭有一句說,「又如欲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後能治」,講到這裡,就引用《說百病崇百藥》這篇文章。古時候治病用中醫,中醫的藥物是很多的,種種眾藥,大概也有一萬多種,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屬於草藥,當然也有動物的、也有礦物的,不一定完全是植物的(草藥),這些藥都是治一切病的。中醫的歷史非常悠久,至少有五千年,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嘗百草。神農是在黃帝之前,黃帝距離我們有四千五百年,神農比黃帝至少還要早五百年。所以談到中醫,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西醫相對來講歷史就短很多了,西醫講的大概是三百年左右,相對中醫來講,確確實實西醫還是太年幼了。

  中國古人有智慧,他發明的中醫,實際上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通心性的道理。中醫重視養生,治病是屬於其次,養生是防病,所謂「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亂,不治已亂」。人要是有了毛病才治,那都屬於二等的;上等的是沒有病,讓你不要得病,治於未病,你還沒得病之前就已經幫你防治,這個是高。《黃帝內經》也是一本可以用來治世的寶典,不僅是治身、治病,還可以治世,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治未亂,不治已亂,一個社會還沒亂之前,你要防治,不讓它亂,要是亂了你再來治理,那也是二等的。社會跟我們人身其實都是一個道理,我們身體復雜程度絕對不會亞於一個社會。你看全身這麼多的器官、這麼多的經脈、這麼多的細胞,細胞就好像社會裡的人一樣,全世界六十億人口,我們身上恐怕還不止六十億細胞。這些器官組織就好像社區、團體、各個國家這樣,一個意思,治理起來其實是一樣的。你懂得治身了,你自然就懂得治國,懂得治世。所以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什麼?道理是相通的,而這個原點就是治心,心是一切法的根源。佛法裡講的就非常的清楚了,《華嚴經》上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是宇宙一切現象,從哪來的?心現識變。所以你把心、把識給治好了,這一切法都治好了。老子何嘗不懂這個道理?你看他講病,其實沒有一個是講身上的毛病,全是講心中的毛病,這是講到根源了。

  好,我們就正式進入本篇的學習,這緣起講完了。在這篇文章之前,實際上太上老君也有一段前言,寫得很好,所以我想我們也一起學習。前言中是這樣說的:

  老子曰。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療疾治病。不如備之為吉。】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這是聖人,跟孔子同時代的,孔子還曾經去求教過老子。後來老子西行隱居去了,在隱居之前留下一部《道德經》,這是道家所依據的最重要的典籍。老子在這裡說『救災解難』,這是要化解、拯救災難。說到化解災難,現在人特別感受得深刻,因為我們現代確確實實災難特別多,不僅世界的災難多,我們人身體上的災難也多,毛病很多。你看現在的病種,可以說超過過去太多倍,很多以前從沒聽過的病,現在都出來了。要化解災難,『不如防之為易』,要防患於未然。這個「易」是容易,在它沒發生之前,你就懂得防治,這就很容易;等到發生了之後你再去補救,這就不容易。所以你看現在這麼多的科學家、這麼多的國家元首都在討論如何防治污染,如何對付全球暖化的問題,搞得也是焦頭爛額,很不容易,有沒有找到好的方法?我看不見得,所以要懂得防治。

  防治的道理,最重要的還是收歸到心性上,由自己做起,由自己心地做起,因為外面的災難都是心地所感召的,心裡有惡,外面就感來災難。《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人貪心重,就招感水災;人的瞋恚心重,就招感火災;人的愚癡重,就招感風災;人的傲慢、不平很嚴重,那就招感地震,人的心地是什麼樣的念頭,外面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災難,一切法都是心想生。外面世界的災難如是,我們身上的疾病也如是,所以老子說『療疾治病』,就是治療疾病,『不如備之為吉』,備之是你做准備,防患於未然,不要等發作了你再去醫治,這就不高明了,你要事先積極防治,你就得到吉祥。所以《黃帝內經.素問》這一篇裡面,「四氣調神大論」就有一句經文說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就是講防患於未然。實際上《黃帝內經》,尤其是看到「素問」這一篇,其實裡頭都是講德。怎麼樣防治?最重要的是修德,德是根本。我們再看老子的前言說到:

  今人見背。不務防之。不務備之。而務藥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壽命。】

  『今人見背』,見背就是違反這種原則,他不是防患於未然。『不務防之』,這個務是注重的意思,不注重預防,不注重事先准備,『而務藥之』。那是什麼?已經病了,然後急忙去找藥、去治療。或者社會亂了,急忙找對治的方法。全球已經冰山融得差不多了,才急忙找怎麼樣能夠防止污染,這個問題就來了。所以,『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君者是指國家領導人,過去是帝王,現在就是指國家。國家不能保社稷,這就是不能夠保證國泰民安,不能夠使社會和諧,會有動亂;『有身者不能全壽命』,有身者是我們人,每個人都有身,有身的人肯定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沒有人希望自己多病夭折。你是這樣想,可是你能不能全其壽命、頤養天年?你要懂得道理才行,懂得道理,你還得要依教奉行才行。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文章就告訴我們這些道理。底下文中又說:

  是以聖人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有。蓋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

  『聖人』就是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一個對於真相通達、清楚了的人,這種人他所有的行為不會有錯誤,所以他是我們的榜樣。他『求福於未兆』,聖人他也求福,當然不是為自己求,他是為眾生求,福總是個好事。你想得福怎麼得?得福要在沒有見到吉祥徵兆之前來求,換句話說,在因地上要修。福是果,你得修因才能得果,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不種怎麼會有果?所以聖人懂得這個道理,他想得那個果,他就種因。什麼是福的因?福的因就是善。下面講的『絕禍於未有』,我們要杜絕災禍於未有,就是還沒有發生之前,還沒露出端倪之先,你就要把它杜絕。禍是果,因是什麼?因是惡。所以聖人斷惡修善,自自然然就會得福而絕禍。『蓋』,就是一般說來,『災生於稍稍』,所謂災禍發生,在最初的時候是屬於毫末之微。稍稍是指非常細微的,可能我們一般人沒有留意,不經意的時候你可能就犯了惡,自己還不自覺,可是這個災的因已經種下去了。嚴重的疾病『起於微微』也是這樣,最初微小的那個因素,要是你沒有觀照得出來,這個小可以積成大,等到它積成大病再治也就晚了。所以真正智慧的人對自己一言一行,乃至一起心、一動念都非常的留意,知道禍起於稍微,這是非常細小的。如果因不善,必然會招致災禍的果報。我給大家講一個小例子,大家就能明了。

  在美國新奧爾良這個地方(那個地方犯罪率比較高),有一個白人男子有一天去那裡出差,結果晚上住酒店閒著沒事就到酒吧間去喝酒。喝酒的時候就遇到了兩個女郎來勾引他,結果這個男子也就起了興致,跟她們一起喝酒,沒想到,可能酒裡放了藥,沒過多久他就不省人事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等他醒過來,他發現自己全身都已經被扒光了,自己躺在一個酒店房間的浴缸裡,身上鋪著冰,他覺得全身無力,正好旁邊有個手機,他就打電話去呼救。救護車把他送到醫院,一檢查發現這個男子的兩個腎髒已經被切除掉了。原來有這樣的一些犯罪團伙,專門是偷盜人的腎髒,因為一個腎髒在黑市裡面能夠賣十萬美金,現在換腎的人很多。你看這個男子多可憐。《弟子規》上講「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有關邪門的事情問都不問,更加不能夠去接近。當這個男子受到女性勾引的時候,如果心裡面有一絲的邪念,雖然身體沒有犯這種邪YIN的行為,有這個念頭,這就等於接受誘惑,沒想到這一下就踏入了深淵,你看就自己可能丟命。所以真正這裡講的「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災禍往往都是起於最初那一點細細的念頭,雖然自己沒有覺察,但是無意之間已經被牽引到災禍裡面去了。所以聖人懂得防微杜漸,細小的念頭和行為都非常的謹慎。下面前言繼續說:

  人以小善為無益。故不肯為。以小惡為無損。故不肯改。小善不積。大德不成。小惡不止。以成大罪。】

  一般人往往覺得小善事好像沒什麼功德、沒什麼益處,就不願意去做;以為小的惡事,就好像剛才這個男子,不就是喝點酒,不就是跟異性搭搭讪、聊聊天嗎?小的惡事一般人不覺得它是惡,可是你要用真正的禮來衡量,你就用《弟子規》,「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酒往往是色之媒,飲酒亂性。這個惡很小,可是很多人他就不在乎,往往因此而遭受大難,所以小惡不要以為無損就不肯改。小惡不積也就不會成災難,小善不積也就不能成大德,古人教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惡要是不止住的話就會形成大罪。

  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這是老子非常慈悲,看到世人往往對這些細微的善惡不太留意,等到釀成大禍、造成大病了,這時候後悔莫及,非常可憐,所以在這裡特別把這些重要的道理和原則『摘出其要』,要就是重要。這些原則道理摘錄出來提醒我們,勸勉我們斷惡修善,『使知其所生焉』,使我們知道這些善惡所生的淵源。這個淵源是什麼?就是心。所以『乃百病者』,「說百病」這篇文章列舉了一百條心病,這是災難、疾病的淵源。

  所以道家也非常重視醫道,醫家最首推的寶典就是《黃帝內經》。黃帝是人,其實《黃帝內經》不是黃帝自己寫的,因為他是大聖人,而且他可能在生前也有把這些道理說出來,後人有記錄和流傳。真正這部《黃帝內經》成書是在戰國時期,冠以黃帝聖人之名,那是說明這部經典的寶貴,它真正的名字就是《內經》,這「經」就是經典,聖人所說的是經典。你看這部經典是教我們怎麼治病、怎麼防病、怎麼養生、怎麼做的。為什麼叫《內經》不叫《外經》?這就告訴我們一切都得往內求。你想得到好的身體,健康長壽,你要想得到福報,想要家庭和諧,想要國家繁榮安定,世界和平,這《內經》都講到,全是要我們往內求。內就是我們的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法就是一切的物質、精神的現象,全是我們心所變現。所以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不會生病,即使偶爾得了一點風寒病,可能四季不調的時候得了一些小病,你也不需要吃藥,自然能夠調和好。人往往得病都不知道改自己的心、從根本上改,往往都是往外去求,去治病、去找大夫、去做手術,結果都並不是很理想。

  我們認識的一位同修,他最近傳來信息告訴我,說他自己覺得很感歎。他有兩個姐姐,都患了癌症,一個姐姐已經過世,另外一個姐姐現在還在,得癌症很痛苦,做了手術也並不很理想。他去腫瘤醫院,看到這些患癌症的病人都在受病苦的煎熬,心裡很難過。他是個學佛人,有慈悲心,所以他就有困惑,人為什麼會得癌症?他求佛菩薩給他指示。結果夢中就夢到了四句話,寫給我,問我是不是佛菩薩給他的開示。四句話是「人品即自性,自性即佛性。人品比山高,不能生於病」。大意是講我們的人品(就是品德)就是自性,自性性德,自性是什麼?就是佛性,佛性是覺悟的智慧。我們覺悟的時候我們就回歸自性,那就是性德流露。人品要像山,比山還要高,如果人品出了問題,那就會生病。他問我這四句話是不是佛菩薩的啟示,我說應該是的,因為這個講的道理跟佛經是相應的。他就悟到現在的社會道德滑坡,人們都不懂得這些道理,患了病很痛苦,還不知道這病是怎麼來的,所以要養生治病、要消災免難,唯一的方法,從德入手,他悟到的。我說真是很好,這是你慈悲心感應佛菩薩的加持。我們今天講的老子「說百病崇百藥」,正是講這個道理。百病,我們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病,聖人的學問都是求諸己,而不是求諸人,可不要拿著這個病,看看你是不是得了這個病、他是不得了那個病,那完了,自己得病了。所以最重要是我們自己反省檢點。我們來看文中前面四句:

  喜怒無常是一病。忘義取利是一病。好色壞德是一病。專心系愛是一病。】

  這四句可以說是百病的總綱,你們細細看一看,實際上這四句是講,仁、義、禮、智、信五常,缺了這五常就會得病。《左傳》上面講「人棄常則妖興」,人要是沒有五常,這五常是五常德,常是指永恆,永恆的德行,古今不變的,中外都如此。只要你是人,必須守著這個常德,如果把常德捨棄了,就妖興,妖是妖魔鬼怪,對我們的身體來講,就是病會起來了;對這個社會來講,那就動亂會起來,所以人不能離開五常。

  我們細細看看這四句。『喜怒無常是一病』,這個怒就是不仁;無常就是不信,沒有信了。信是誠信,誠信的人他有常心,他不會變化無常;有仁愛心的人他不會發怒,不會有怨恨心。『忘義取利是一病』,忘義取利就是不義。『好色壞德』是無禮,好色這個色是男女之色,就是YIN亂,沒有禮法。『專心系愛』是無智,沒有智慧,感情用事,特別是專注在兒女情長、男歡女愛這方面。當然也可以是廣泛的,包括對一切物的愛,所謂玩物喪志,沒有智慧。五常對應佛家五戒,五戒是佛家根本大戒,你只要皈依了之後,必須得守這五戒,你才叫做真佛弟子,否則是假的。戒是根本,沒有戒就沒有佛,跟儒家講的禮是一樣的,沒有禮就沒有儒。佛家講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這跟儒家講五常其實一個道理。不殺生這就是仁,仁者當然不會殺生,他是仁愛於萬物;不偷盜這是義,義是宜也,做應該做的事,偷盜是不應該做的,這不義,忘義取利就是偷盜;不邪YIN就是禮;不妄語這就是信,不騙人,誠信,孔子講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人沒有信義,講話不誠實、無常,這個人就不能夠立足;最後,不飲酒就是智,酒是亂性、亂智慧。所以「說百病」頭四句其實就告訴我們要遵守五常,要嚴持五戒。

  我們細細的來研讀第一句,「喜怒無常是一病」。如果一個人喜怒無常,一會高興,一會又不高興,顛三倒四、兩面三刀,這種人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講這個人不正常,不正常是心得了病,身也就不可能健康。我們師父講經裡就講到,他認識一個年輕人,二十八歲就過世了,在過世之前他真的就是喜怒無常,一會跟你好得不得了,一會就可以跟你破口大罵。他以前不是這樣的,臨死的時候就出現這些徵兆。所以凡是災禍來之前都有一個預兆,看到這種預兆,我們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有,趕緊就得提高警覺,要讓自己的心緒平穩下來,心浮氣躁往往就會得大病。所以怎麼辦?一定要多念佛、多拜佛、讀經,把自己的心緒平靜下來,然後認真的去忏悔自己,為什麼我會喜怒無常?特別是怒,怒是傷身最大的,凡是怒,那是因為沒有恕。你看怒字和恕字,兩個字差一點,恕字是心上面有一個如字。子貢曾經就問過孔子,向老師討一個字,希望能夠終身奉行這個字,孔子就給他這個字,「恕」。什麼叫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叫恕。你自己不想得到的,你不要強加給別人,叫如其心,就是給別人著想、替人著想,換位思考,如果加到我身上我不高興,那我不能加給別人,這叫恕。怒,心上一個奴字,奴隸的奴,這個心已經成了奴隸,被自己的情緒、被煩惱所奴役,這就是怒。你看這兩個字,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

  《黃帝內經》上有這樣的說法,「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古人真了不起,他這個智慧能夠觀察宇宙人生各種規律,他就總結出這些對應的關系,發現人不同的情志就會對應我們的五髒六腑。怒傷肝,人發怒的時候他就傷了肝,五髒對應五志(就是五種情志),肝是對應怒。所謂生理和心理不是兩樣東西,它是息息相關的,心理影響生理,生理也影響心理,所以中醫裡面講究這個關系,非常辯證。確實我們學了佛就知道,真的,物質和精神是相互影響的。當我們發怒的時候,怒氣上升,煩躁,這個就是肝火很旺。五髒也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肝是屬木,樹木的木,如果火很大,就會把木給燒了,火克木。你火很大,肝也就燒壞了,所以怒傷肝是這個道理。

  我自己特別有這個感受。我記得我的奶奶是一位非常勤勞的家庭婦女,其他都很好,唯有一個毛病,就是很喜歡發怒,而且常常對我的爺爺發怒,常常發脾氣,脾氣很大;我爺爺給她弄得脾氣就非常好,不敢在她面前聲張。所以我奶奶到晚年的時候眼睛就不好,白內障比較嚴重,而且全身筋很疼,一到有氣候變化的時候全身風濕,筋骨非常疼。中醫裡面講,五髒也對應五竅(五竅就是在人身體表面上的開口那個竅)。肝開竅於目,所以肝不好的人眼睛就不會好。你想要養眼睛,就得應該養肝,要清肝才能明目,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所以肝是對目。還有在五體上來講,肝對應於筋,筋骨。所以我奶奶她就是愛發脾氣,全身筋骨就痛,眼睛就不好。我爸爸也是這個問題,他本來年輕的時候眼睛是很好的,但是他也是脾氣很大,大概也是有遺傳,所以到晚年他眼睛基本不能看書,你看就是這麼大的一個字,一般來講我們都很容易看到的,他都看不見了,現在。這個我們真的是要注意到。

  我自己本身大概也有遺傳關系,我小的時候也是脾氣很大,所以「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是真的。我脾氣大到什麼程度?我給你講一個例子你就曉得。我六、七歲的時候(我還有印象),我有一次跟我父母下鄉看望爺爺奶奶,在廣州,結果也不知怎麼跟鄰居家的女孩鬧別扭,她惹我生氣了。當時我非常的氣恨,我從廚房操起刀就要去跟她干,幸虧被大人給攔住。你看這麼小一個小孩竟然這麼大的脾氣,可想而知我小的時候肝也是不好,眼睛也不好,現在戴眼鏡。戴眼鏡是從小就弱視,我不是因為看書看多了近視,是弱視。弱視是什麼?那個機能有問題。這個是什麼?我媽以前給我算過命,我是五行缺木,所以給我起名「鐘茂森」,你看森是三個木,還不夠,三個木前面還加個茂字。這是我爺爺給我起的名,我外公找出很多字,都有個木字旁的,我爺爺挑,這個木最多,所以挑個森字,前面加個茂字,補一下,我這五行缺木。我天生的,因為肝屬木,五行中屬木,我五行中就缺木,肝天生就不好,所以我眼睛是弱視,再加上這麼大脾氣。幸虧後來學佛,要不然真的完蛋了,恐怕就肝癌去世了,這是真的,很有可能。

  後來學了佛,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養自己的慈悲。所以我一學佛之後,我拼命放生,我放了很多生。放生這是養自己的慈悲心,養仁慈就是養肝。當時我還不懂這個道理,大概是佛菩薩的加持,我就自動的想著,這眾生真的可能過去我也吃得多,我就多去給它放。所以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在中山大學,我們北門後面有一條大江,珠江,流過廣州市。珠江旁邊有一個農貿市場,我差不多每個禮拜都騎著自行車去到那裡。我一買就把整個魚檔的全部給買下來,然後拿著我的自行車去載,來回好幾趟,把這些魚放到江裡頭。慢慢通過學佛,通過控制自己的煩惱,調節自己的性情,慢慢仁愛心增長,也不太容易發脾氣了。我現在基本上不發脾氣,真的好多年好像沒怎麼發脾氣了,所以沒得什麼肝炎、肝癌。真的後天要去補足。現在眼睛還算可以,能夠勝任這種繁重的學習、工作的任務,也不覺得很累。以前,我即使是在五年之前都是這樣,看書看久了眼睛就很累,這我自己知道,天生的問題,肝很弱,所以眼睛也就很容易累。自己有意識的養自己的仁慈心,另外在生理、作息上面也要好好的調,不僅調心,還要調身,身心具調。

  調身怎麼調?你要有好的生活規律,早起早睡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生活養生的方法。因為人要符合天道,天的運行有它的規律,太陽早上必定是從東方升起,然後傍晚必然是從西方落下,一天二十四小時如是運轉不停,它有它的規律。人就得順應天道而行,不能逆著天行,天亮了就得起床,天黑了就得准備休息。如果你天黑了不休息,天亮了不起床,你是逆著天來作業,那當然就會有毛病。「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在中醫裡面也特別講究這個。中醫講的晚上子時,是十一點到早晨一點,這段時間屬於膽經最旺,肝、膽這個膽經。肝和膽是互為表裡的,中醫上講都是同源的,互為表裡,所以我們有句成語叫肝膽相照。養膽也是養肝,養肝也是養膽。到了子時,晚上十一點以後,膽汁需要新陳代謝,這個時候如果人入睡,就很順利的完成代謝。膽要是保養得好,所謂膽有多清,腦有多清,你腦子就好用,早晨起來頭腦清新,精神充沛,精力充沛,氣色也會紅潤;如果晚睡的人,往往膽就養得不好。特別是過了凌晨一點鐘還不睡,這就傷了肝經,因為肝經在凌晨一點到三點(這是屬於丑時)是最旺的時候。肝經旺,最好就是要臥倒睡眠,肝是藏血的,讓血回到肝。《黃帝內經》講的「臥則血歸於肝」,你一躺下來,血就回到肝那裡,肝藏血。血液也是在新陳代謝,在肝經最旺的丑時來完成,這個時候你要是入睡,那是最好的一個狀態;假如你要是這個時間不睡,你必定會面色很差,譬如說面色青白,面無血色那種人,或者是整個情緒比較低落,身體感覺很疲倦,心情很浮躁,這些都是晚睡的人一般有的特點,時間久了就會得肝膽的毛病。所以你要養肝、調身,要早睡早起,晚上十一點前一定要睡覺,這是養肝之法。

  現在我基本是這樣,所以大家看到我的面色可能還算可以。早上得起,早上不起,你的陽氣不能夠生發。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天都有。早晨三點到九點這屬於春天,九點到下午三點這屬於夏天,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這屬於秋天,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是冬天,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藏,你晚上得睡覺,藏得住;春生,你得生發起來,早上你得起來。所以三點鐘以後就可以起來了,古人都是寅時即起,寅時就是三點到五點,這個時候起來的話,陽氣生發,你這個人就有精神,精力充沛,不用睡眠很多,你也不會疲倦。但是晚上一定得早睡,不能早睡,你早上就起不來,那可能你得睡很多還補充不夠。你早睡,早上起來得早,不用睡那麼多,一天五、六個小時你也感覺到夠了。這是什麼?你懂得順天而行。《朱子治家格言》開頭就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個就是古人的作息。

  底下又說「喜傷心」,這五種情志傷我們的五腑,這個喜是過於歡喜。這個喜不是說你平時一些歡喜心,歡喜是好,特別是有法喜。法喜它不是一下子大喜,它像汩汩的清泉緩緩流出,不斷的流,它不是一下子湧出來、然後一下子就沒了,不是,法喜是最養身的。這個大喜是什麼?就是遇到什麼喜事你一下子高興過頭了,高興過頭都可能會容易喪命。我們師父就舉了這個例子,說他過去認識一個同事,那個同事在軍界服務,內部已經下了文件升他做中將,但是還沒有發表出來,內部人透露信息給他,他就高興得不得了,請人吃飯來慶賀,結果在席間一高興,氣一堵就斃命了,就嗚呼哀哉了。所以你看,我們一般講他命裡沒有那麼大的福,福來了把他壓死了。這是什麼?大喜。大喜傷心,心肌梗塞,很明顯;再加上喝酒,那對心是更大的傷害,裡外一夾攻,他就見閻王爺去了。所以大喜不好,人總是要把自己的心情調節得很和合、很柔、很緩,心平氣和這就最健康。

  「思傷脾」,思慮過多,中醫講「思則氣結」,氣容易淤積在那。一個人老愛思考,沒事就在那胡思亂想,這個人往往神經系統會衰弱,神經衰弱。這個人一般會晚上睡不著,吃飯又吃不下,所以就會導致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沒有精神,沒有力氣,一天到晚他好像歡喜心生不出來。這種是什麼?傷了脾胃,脾氣給傷了。脾做為後天之本是很重要的,一傷了脾,這人就食欲不振,一吃不下東西,他再好的人也就蔫了。所以,咱們學佛知道,凡所有想皆是妄想,有什麼可想的?不用想,一切都是因果。

  了凡先生他這一點是悟透了。他早年孔先生給他算命,告訴他,你這命怎麼樣怎麼樣,該考第幾名,該做什麼官,得多少俸祿,命中無子,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都給你講得非常的精確。結果他真的就按照這個命運走,一點不差錯,最後他也就不再打妄想,知道妄想也沒用。這是什麼?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謂「進退有命,遲速有時」,該什麼時候來,它就什麼時候來,你想也沒用,不是想就能想來的;來了之後它該什麼時候走,它就什麼時候走,你想留也留不住,所以何必打妄想?了凡先生他有這個本事,他就不打妄想,到南京棲霞山,跟雲谷禅師在禅室裡頭對坐三日三夜,一個妄念沒有,連雲谷大師都佩服他,以為他是個英雄豪傑。結果一問之下,原來他沒別的功夫,只是知道這命是定的,沒什麼想頭。當然他屬於凡夫,這個凡夫也是難得的標准凡夫,咱們做凡夫都做得不標准,成天打妄想,不標准。人家了凡先生是標准凡夫,所以他能受教。雲谷大師這一點化,告訴他,你這命運給孔先生算定,為什麼不懂得改它一下?「能改嗎?」能改。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積善積德就能改善命運。了凡先生就聽懂了,懂,是他真悟到了,他不是想通的。他不用想,想是想不通的,想是屬於意識心的作用。要放下意識,意識是分別,把分別、把執著放下了,你才能悟,那是智慧,是實學。所以,真的懂了這個道理何必去思?思還傷脾。為什麼知識分子脾胃有毛病的特別多?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觀察到,凡是愛看書的、學歷高的,都有些胃病,多多少少。你看他愛打嗝,有時候看他面黃肌瘦的,脾胃有問題。為什麼?思慮過多,知識分子就愛思考。所以這個我們要懂得。

  底下「憂傷肺」。憂心忡忡,這種情志會傷五髒裡面的肺。我們看《紅樓夢》大家都曉得,林黛玉她是怎麼死的?其實就是肺病死的。為什麼會得肺病?這人老愛憂慮,多愁善感,看到月亮,她就能夠流淚流半天;看到花,她也就想得很多,憂慮、憂傷得不得了,所以她不得肺病還誰得肺病?憂傷肺,這是很好的一個例證。

  底下「恐傷腎」。恐懼、驚恐,這種情志會傷五髒裡的腎髒。腎出了毛病的人往往會表現出耳朵不好使,因為腎開竅於耳。耳發生耳鳴了,或者耳聽力下降了,這些問題可能跟你的腎有關。往往被嚇了一下的人,他可能就傷了腎經。特別是小孩,你看小孩他這一嚇,有時候嚇呆了,是什麼?他傷了腎。腎也主腦,他腦子就不好使,我們有時候說嚇傻了,嚇就會傻,其他的,喜不會「喜傻」、怒不會「怒傻」、思不會「思傻」,他就是「嚇傻」,為什麼?嚇傷他的腎,他有恐懼,腎是主腦。如果是驚嚇太過,腎氣下沉上不來,人可能就斃命,這是民間說的「嚇死人」,真的能把人嚇死。

  怎麼樣防止驚恐?我們一定得學佛,學習傳統文化。儒家講的「勇者無懼」,勇敢的人沒有恐懼,這是勇。勇,不是說你上陣殺敵勢不可擋那叫勇,那未必;勇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驚不懼,就像「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叫大勇,這個修養要很深的程度你才能夠做得到。所以平時我們要多加經教的薰習,特別是學佛。你看《心經》裡面告訴我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你為什麼會有恐怖?因為你有罣礙,你患得患失。你對你的身體執著,或者你對你的兒女執著,或者你對你的財物執著,反正你有罣礙。有罣礙一樣東西,你就可能因此而會受恐懼。人為什麼會有罣礙?因為沒有智慧。腎在五常裡頭,仁、義、禮、智、信,它是跟智相應。「仁」對肝,仁養肝;「義」對肺,底下我們會慢慢講到,人有義、有道義的人他的肺就好;有「禮」的人他的心就好,對心;「智」是對腎,有智慧他腎髒就好;有「信」的人,誠信,他的脾胃就好。五常對應五髒,所以我們養我們的智慧。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慧是什麼?看破,這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智慧)知道一切法皆空,宇宙一切現象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全是夢幻泡影,全是虛妄的,你擔心什麼,你害怕什麼?根本就沒有,有什麼可怕?你有這個智慧,你真的無有恐怖,你的腎就好。所以恐是傷腎。這就是我們提到的五種情志對應五種器官。

  我們看到「喜怒無常是一病」,這一句主要提醒我們要養仁,仁愛之心;要養信,無常就是沒有誠信的表現,一個有誠信的人他一定是心穩氣和,他不會變動很大,不會心浮氣躁。如果你有仁,你就不會患肝的毛病。仁愛的人他不會發怒,因為仁者無敵,他沒有敵對,跟誰發怒?不是說,無敵是他很強大、很強勢,沒人敢跟他做對,不是那意思。無敵是他心中沒有敵人,仁者愛人,他只有愛人,只有親人,只有好人,他心裡沒有敵人、沒有壞人,看一切人都是好人,這是仁者。你能跟天地感應,因為天有好生之德,天地的德行就是仁愛,你能修仁,你就跟天地合一了,你的肝就不會得什麼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這些你都絕緣了,眼睛也會好,到晚年都不會老化。你看我們師父八十四歲了,看報紙都不用戴眼鏡,這真的,這是仁,仁愛心重,他身體好,特別是肝好、眼睛好,你看師父眼睛炯炯有神,大家有目共睹,這個是如是因得如是果。

  你守信,信是誠信,信對應的內髒是胃、是脾。五髒六腑,中醫上講的五髒是肝、心、脾、肺、腎,這叫五髒;還有六腑,六腑是五腑加上三焦。三焦是總和,包括上中下三焦。五腑,肝對「膽」,肝膽相照;心對「小腸」;脾對「胃」,脾胃在一起;肺對「大腸」;腎對「膀胱」,這是泌尿系統。三焦就是第六腑,上焦包括心和肺,就是我們身體裡頭有個部位叫膈,膈以上的心和肺;中焦是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和胃…這中焦;下焦是臍以下的,就是腎和膀胱,還有大腸,還有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宮這些都屬於下焦。人能夠誠信,它對應的脾胃就好。所以當我們腸胃有毛病了,我們得好好想一想我誠信度夠不夠,待人是不是真誠,是不是「凡出言,信為先」,答應別人的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這是講的第一句「喜怒無常是一病」。

  底下我們看第二句,「忘義取利是一病」。這就是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義是道義、義務,是責任。儒家特別講究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就特別講究義,義是幫助我們成仁的。在《禮記.禮運篇》就講到「何謂人義?」什麼叫人義?人之義,義是義務。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叫十義。對應五倫關系講,父子這個關系,做父親的要慈,要有慈愛心。這個慈愛不是溺愛,他愛什麼東西就買什麼東西,那不是慈。慈是你要教導他做人,修養品德,養不教就父之過,要教他,這叫慈。子要孝,孝敬父母。兄長愛護弟弟,弟弟恭順兄長,這是兄良弟悌、兄友弟恭。夫婦之間夫義婦聽,義是講究道義、恩義、情義,所謂「百年修來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婦之間不能沒有道義、情義。婦聽,聽是做太太的溫順合作,相夫教子。長惠幼順是年長的對於年幼的要有恩德,施與恩惠,年幼的要順從於長上。君仁臣忠,君是指領導,領導對下屬要仁,下屬對領導要忠。這個是人的十種道義、責任,你守著道義,你就能夠得福報,首先你可以保證你的肺不會出毛病,因為肺對應五常的義。人要是不守道義,他往往會出現有肺部毛病,那徵兆往往從皮膚、從毛發就可以觀察。因為肺開竅於鼻,鼻子有毛病也是肺有毛病,像鼻炎、支氣管炎,這些都是跟肺有關。還有皮、毛,身上的皮膚有毛病,往往顯示肺有毛病。我們要想健康,肺部很重要,這呼吸一不來,人就完了,所以肺是很重要的一個器官。我們看到歷史上,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是不義的人,不守道義,就是該做的他不做,不該做的他做,這叫不義,當然為了取利,違背道義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私利。

  在帝王裡頭(我為了備課,我就常常看一下這些帝王到底怎麼死的,還有這些貴妃、娘娘、皇後她們都得什麼病死的),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後怎麼死的可能很少人知道。根據史料的記載,慈禧在她七十三歲壽宴那一天,宮裡上等的廚師准備了一百多道菜肴給她賀壽,結果喝了幾杯酒、吃了點菜,慈禧太後就感到腹痛不已,大便次數明顯增加,每天達幾十次,並且帶有膿血。最後變得骨瘦如柴,經過太醫切脈診治也並無好轉,一周多以後她就昏迷不醒,命喪黃泉了。她是得什麼病?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痢疾。痢疾是拉肚子不止,她得這麼一個毛病。痢疾是屬於腸的毛病,跟肺有關嗎?跟肺有關。因為在中醫裡面講,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肺是髒,大腸是腑,五髒對應五腑,大腸跟肺經脈是相通的。所以她是不義的人,慈禧我們知道她不義,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時候,她還拿著本來要建北洋軍師的軍費去建她的頤和園,這是很大的不義,沒把人民百姓放在心上,垂簾聽政都是謀自己的享受,忘義而取利,結果她肺經出毛病了,大腸也出毛病,就是痢疾。她的先生也是差不多,先生死於肺病,肺病而死的,鹹豐。鹹豐皇帝也是一個軟弱而好色之徒,把慈禧提上來,就給國家種了禍根,所以兩個人都死在同樣的毛病上,就是沒了義。

  實際上真正明白道理,要不要去爭利?不要爭利。為什麼?古人講得好,「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這一生有多少享受,你有多少榮華富貴,全是前定的,不是說你能爭就爭得來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不需要去爭,不要用貪心,你還是本本分分的做人,你一樣能得到;如果你用那些不如理、不如法的手段,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你所得的還是你命中該有的,你不用這個方法也能有。你看你冤不冤枉?反而你這樣做把命中的福報都給折損了,本來你可以得大利,你只能得小利。可能你這一生應該有一個億的財富,但是你一折可能得三千萬,結果你得了三千萬還覺得了不起,你看我用這個手段得到的,其實都已經打折扣了,所以何必要用那種方法?

  再者,即使你得到了你也帶不走,真是古德講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看慈禧一生榮華富貴,帶得走什麼?連身體都帶不走,一文錢都帶不走,只帶走那個業。那是什麼?到惡道去受苦去了。所以聰明智慧的人看到這種情形,歎一句「何苦來!」為什麼要見利而忘義,你做一個君子不好嗎?「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明白該有的他就有,他就本本分分做他也有,樂得做君子;小人用那些非法手段謀取來的,把命中的福報折損了,冤枉!我們看十年前,二00一年,當時美國轟動世界的金融丑聞,安然公司(Enron)這是曾經在美國五百強企業裡面排第七名的大企業,歷史悠久。結果因為財務造假事件,金融丑聞暴露而破產。原因是什麼?這公司的三位領導為帶頭,還有一伙人,帶頭欺詐,欺騙股民,結果股票價格一直在提升,因為股民被欺騙了,以為這公司前景很好。全都是被欺騙的,連財務報表都被造假,所以股價從四十多美元一股一直攀升到九十美元一股。後來金融丑聞暴露,股價從九十元一下就跌到不到一美元,幾十億的美金付之東流,數以萬計的美國員工因此失去了他們的職業、他們的退休金和養老金,鬧成了很大的一個金融股市的震動。我們看到其中這三位企業高管,他的下場是什麼?他們面臨的是長達六十五頁的起訴書,被指控五十三項罪名,包括騙取貸款、財務造假、證券欺詐、策劃並參與洗錢、內部違規交易等等。第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前CEO肯尼斯.萊可,面臨著監禁四十五年這樣的判決,不過他心髒病突發死了,當然這四十五年留待來世,這個債得還!另外一個人,前CEO傑夫・斯基林被指控二十八項罪名,面臨著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這是三輩子都還不了了。副董事長約翰.巴克斯特飲彈自殺。

  所以《太上感應篇》上講,「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鸩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取非義之財的人,就像這三位高管,就好像吃漏脯。什麼叫漏脯?肉擺在屋檐底下,雨水滴下來浸泡著肉,那肉就產生劇毒。饑餓的時候吃這種肉,渴了時候喝鸩酒,鸩酒是毒酒,那就是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剛喝一口、剛吃一口就死掉了。他們帶走什麼?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大病。真正有智慧,我們要明了、要放下。這些帶不走的我們要放下,我們要提起那個能帶得走的。什麼能帶得走?善業能帶得走,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能帶得走,其他什麼都帶不走,身體都帶不走,所以要覺悟。

  這是講究因果,其實世出世間的法,道理都是相通的。你能夠懂得因果的道理,你在心上能夠降伏自己的惡念、降伏自己的煩惱,實際上自自然然你所有的福報都會現前。《文昌帝君陰骘文》裡面講,所謂「百福骈臻,千祥雲集」,無不從陰骘中得來。陰骘就是你修陰德,你修善積德,你能得到百福骈臻,千祥雲集。這是比喻,百和千都不是數目字,就是講無量福報、一切的吉祥都能來到你的身上,你的身體就能好,你沒有疾病,你能健康長壽,你的子孫也能好,你將來、來世會更殊勝,千祥雲集。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去行善積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講了頭兩句,等下個禮拜二同一時間,我們再跟大家做匯報。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學習心得—身心淨潔 與善相應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  2010/9/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7-036-0001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集
下一篇:鐘茂森:《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學習心得 第2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