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應篇》的殊勝,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在其書信中多處提及,並一生不遺余力地倡導弘揚《感應篇》。印祖曾為《感應篇直講》作序說:“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書》曰:惠迪吉,從逆凶,唯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說也。至於佛法,則更為彰著,前究過去,後明未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善惡報應,不爽毫厘。吉凶禍福,皆由感召。人雖至愚,決不至幸災樂禍,避吉趨凶。惜無殷鑒,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憂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應篇直講》為急務也。”意思是說,因果是世出世間聖人治國平天下,以及度化眾生的大方便。儒家很多著作中都提到了“行善獲福,作惡得禍”的教言,至於佛家對因果的闡述就更加顯明深刻了。世間人雖然愚昧,但沒有一個不求樂避苦,但是可惜他們沒有得到因果取捨方面的明確教誡,以致雖然求樂,卻種下苦因。所以,心裡裝著百姓苦樂的君子人,竭力弘揚《感應篇直講》是當務之急。
印祖又說:“即凡教子女,必在於孩提之時,先須使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為,自有所畏而不敢為。講因果之書,莫善於《感應篇》及《陰骘文》。此二書,能為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又說:“《陰骘文》、《感應篇》,必令其熟讀,且勿謂此非佛書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淺近,若以遠大之深理言之,則難於領會。此等書,老幼俱可聞而獲益。而況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乎?”
為什麼《感應篇》殊勝呢?殊勝就殊勝在它淺顯易懂,將善惡的種種事相說得很具體,讀了之後可以讓人立即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一般凡夫,心識粗猛而昏昧,雖然知道要棄惡從善,但對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內心模糊不清,因而事到臨頭之時,取捨就會猶豫不決。讀了《感應篇》之後,對善惡的理解就會更加具體明確,因而取捨善惡就會更加得力。《感應篇匯編》中說:“此篇所載善惡,纖悉畢具,即唾咳歌哭,皆謂有關天鑒。人讀此等語,皆疑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知慎小謹微之道,固聖賢所貴也。《書》曰:細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不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一部《禮記》,於人一舉一動,皆有軌度。古人教人慎小謹微,多是如此。”意思是說,《感應篇》記載的善惡之事,非常細微,即使是咳嗽、唱歌、哭泣這樣的小事,也不可隨意。常人讀到這些,都很猶豫懷疑,他們不知道,謹小慎微是聖賢所看重的。《尚書》中說:“細小的行為不注意,就會障礙大德行的提升。”《周易》中說:“小人認為小善沒有什麼利益就不去做,而小惡也不會有什麼危害就不斷除。”實際上,小惡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成為無法掩蓋的大惡,而大惡就沒有辦法解救了。所以,一部《禮記》,對人的一舉一動都有嚴格規定,古人教人謹小慎微,大多是這樣。
《感應篇匯編》中說:“持此篇者,須是時時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來。有無是事,漸漸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動處是善,觸處是善矣。他刻卷首,載持誦儀則,及諸聖號,只是教人攝心為善之意。學趙閱道焚香告天故事可耳,若不實意奉行,而落諷誦祈福之見,其失遠矣。”意思是,讀《感應篇》要對照自己的身心,無論自己有沒有其中所說的惡事,都要漸漸減少。這樣持之以恆,自然舉心動念就會是善。念佛念咒念經等儀軌,實際上也是教人攝心向善。如果僅僅口頭念,但心卻沒有向善,這樣的儀軌念誦就失去其應有的意義了,還不如學趙閱道焚香告天來修心了。
下面為了增強大家學習《感恩篇》的信心與意樂,摘錄幾則公案。
南宋峨嵋縣令王湘,在紹興三十一年,發願按照《感應篇》來斷惡行善。一天因病而昏迷過去,王湘自己感覺身在半空之中,周圍有男男女女圍繞著他哭泣,哭聲細小得像蜜蜂和蒼蠅的聲音。過了一會他聽到空中有聲音說:“王湘正要發願行持《感應篇》,應該放他回去。”不久王湘就蘇醒過來了。後來,王湘畢生行持《感應篇》,活到了一百零二歲才壽終。
南宋遂寧府有個叫周篪(chí)的人,每天讀誦《感應篇》,又喜歡為人講說。紹興二十一年仲春,他突然暴死,過了幾天居然又活了過來,他對妻子說:“我到了陰司,見到左右都是鄉裡餓死的人,大殿上一個官員叫我的名字對我說:‘你命裡本來是要餓死的,因為你虔誠奉行《感應篇》,為人講解勸說,聽了你的教言回心行善的人很多,今天就修改你的祿壽。如果你再堅固修持,可證大道,以後永遠都不會再來這裡了。’出來之後又遇到一個官吏,教誡我說:‘你還陽之後,應該將《感應篇》廣泛傳播,若一方受持,則一方免難,天下受持,則天下豐饒而太平。傳授者,受持者,皆功業不淺。脫離水火刀兵盜賊疾病之難,求子求壽求祿求仙的方法,都在《感應篇》中了。”
明朝河間這個地方有個人叫楊守業,每天讀誦《感應篇》,六十歲了還沒有子女。萬歷六年,病死之後忽然又活過來,對家人說:“我到了陰間見到一官,拿著一個花名冊對我說,我命裡沒有子女,因我畢生讀誦《感應篇》,所以增加祿壽,賜給一子。”第二年,他果然生了一個男孩,不僅給他養老送終,而且這個男孩還登了科第。
宋朝西蜀有個叫李昌齡的,是光州的太守。他平反了很多冤獄,有很好的政績。此外,他還詳細注解了《太上感應篇》,使人從事情上明白了因果不虛的道理,對教化一方起了很大的作用,《感應篇》的要義也因他的注解而弘揚於世間。他的官位最終做到了御史中丞,福德和壽命兩者都很高。
台州的王竺,有個兒子叫淨,四歲時病死了。王竺哀痛情切,發心刊刻《感應篇》,想求死去的兒子重新投胎做他的兒子,不久他的妻子果然有了身孕。因此他趕到黃巖寺進香,恍惚之間好像和死去的孩子同時乘著一個轎子回家,不久妻子就生下一子,取名師回。這個孩子的面貌與淨沒有任何差別,骨肉之情就這樣又重續了。
黃巖縣有個人叫楊琛,見人刻印《感應篇》,想到自己沒有錢,就隨緣出資制作了第十七號印刷板一塊,夢中聽到空中有聲音告訴他說:“已經如你所刻考中了!”後來,他考中了第十七名進士。
明朝錢塘有個人叫於玉陛,娶了梁氏為妻,梁氏為重病所患整整三年。一天晚上他們一起看見雲棲大師站在祥雲中,光明灼爍,鬼魅俱遁,於是他們趕緊禮拜,梁氏就像做夢一樣,身心愉悅,多年的疾病也頓時痊愈了。雲棲大師開示說:“病從業生,業從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齡。”並將《感應篇》交給於玉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為《感應篇》的要旨,這個道理凡夫奉行了,天下就太平;即便是徹底淨除了私欲、萬善周圓、天中天、聖中聖的世尊佛陀也是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言。所以,你應當廣弘其中的道理。”於玉陛感悟信受,撰著了《標元八卷》以勸化世人。
像這樣的公案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枚舉。總之,學習並奉持《感應篇》的功德不可思議,大家應該以歡喜和踴躍之心學習受持。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