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減少壓力,不管是哪種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禅修。
禅修時,是不是一定要放下全部生活,保持寂靜?也不一定。從前有個小和尚問老和尚:“什麼叫禅?”老和尚說:“餓了吃困了睡,就是禅。”可見,在禅宗大德的修行裡,是不需要排斥任何行為的,行住坐臥都是禅。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普通人不也成了禅師,誰不是餓了吃困了睡?難道這也是時時刻刻在禅修嗎?再者,時下有一類所謂“生活禅”,這是把佛教世俗化了,還是說它雖然高深,但的確可以進入我們的生活?回答這類問題,其實主要取決於一點:就是看你是否了解這種修法。
如果你了解並懂得運用它,那的確是的,你可以在生活的各樣形態裡禅修,即使生煩惱時也不例外,例如生氣。
生氣的時候,你要向內觀察這種憤怒意念,看它的本體到底是什麼?如果你能認識它的本體,並安住其中,狂暴的心態自然就煙消雲散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真實層面裡,並沒有一個另外的“憤怒”存在。確實沒有。
這就是禅,一種回歸自性的修行。
隨著佛教的普及,很多人發現,禅修背後的佛教認識,那種對心的透徹分析,是當今神經學、腦科學或心理學遠遠達不到的,而且禅修給心靈帶來的撫慰效果,更是超越了一般的治療手段。西方人喜愛禅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們也知道,當今歐美的高等學府,像哈佛、哥倫比亞、劍橋、牛津等都設有禅修中心,以幫助人們了解心性或處理壓力。
當你有了壓力,我想在座的都有體會,整個人會變得浮躁、心緒不寧,那時候也最容易把事情搞壞。什麼原因?我舉個比喻:透過平靜的水面,你才看得到清晰的月影,而當水面被攪動,月影就不見了。因此,當你心裡平靜時,才能把事情做好,也有效率,心不平靜就會出錯。
想想現實生活就知道了。當我們陷入競爭和攀比的怪圈時,內心被焦慮、不平、怨恨等情緒塞得滿滿的,於是慈悲心不見了,笑容也消失了。很明顯,負能量的提升削弱了善心,而更嚴重的,還會破壞正常生活:我們開始跟家人吵架、打罵孩子、敷衍工作……負面行為全都跑出來了。
所以,我們應該通過禅修來安心。心安了,萬事皆平。
——蘇州科技學院演講《禅宗與心靈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