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本經敘述佛陀游行於鞞捨離時,鞞捨離的人高聲唱傳,而往詣佛所,去供養禮事。這時居住於附近的諸名德長老比丘,知道坐禅是以聲音為刺(為障礙),因此而避至於牛角婆羅林,佛陀乃贊歎他們。佛陀則遂說持戒、護諸根,至於四禅、四無色定之刺。並說欲、恚、愚癡之三刺。而漏盡的阿羅漢則已斷離刺,已滅刺而不復生。
故事出處:
小乘阿含部·第0538部中阿含經第二十一卷東晉罽賓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正文內容: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在於鞞捨離(譯為廣嚴。跋耆國的首都),住在於猕猴江(猕猴池)邊的高樓台觀。這裡也有諸名德(眾所知識),長老上尊(戒臘十年以上之比丘)、大弟子等人,所謂遮羅、優簸遮羅、賢善、賢患、無患,耶捨等上稱人物的比丘。像如是比類的諸名德、長老上尊、大弟子等比丘,也游行在鞞捨離的猕猴江邊的高樓台觀,都統統近於佛陀所住的葉屋(葉庵,以樹葉等搭成的臨時的精捨)之旁邊而住。
諸鞞捨離的麗掣(離車族),聽聞世尊游行在於鞞捨離的猕猴江邊的高樓台觀後,便作如是之念:我們寧可作大如意足(很多主高貴善美的車乘),作王的威德,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城,往詣於佛所,去供養禮事吧!
這時,諸位名德、長老上尊、大弟子們,聽聞諸位鞞捨離的麗掣(離車族)們,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城,來詣佛所,要供養禮事。大眾便作如是之念:坐禅乃以聲音為刺(障礙),世尊也說坐禅乃以聲音為刺,我們寧可往詣牛角娑羅林(牛師師園、音聲叢樹)。在那個地方乃沒有鬧亂,乃遠離雜處而可以獨住,為閒居的靜處,可以宴坐思惟。於是,諸位名德、長老上尊、大弟子們,都往詣牛角娑羅林,在那個無亂,而遠離雜鬧之處,而能獨住,為閒居的靜處,在那個地方宴坐思惟。
那時,眾多的鞞捨離麗掣(離車族)們,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都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往詣佛所,去供養禮事。有的鞞捨離麗掣,乃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旁。有的則和佛陀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有的則叉手(合掌)向佛,然後退坐在一邊。有的卻遙見佛陀後,就默然而坐。
這時,眾多的鞞捨離的麗掣們,各人已坐定後,世尊就為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他們的歡喜心。用無量的方便,為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他們的歡喜心後,就默然而住。於是,眾多的鞞捨離的麗掣們,受世尊為他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後,就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佛的身邊三匝後離去。
鞞捨離的麗掣們離開後不久,於是,世尊乃問諸比丘們說:「諸位長老上尊、大弟子們,到底是到那裡去了呢?」
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諸位長老上尊、大弟子們,因聽聞諸鞞捨離的麗掣們,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而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城,來詣佛所,供養禮事,他們就作如是之念:坐禅乃以聲音為刺(障礙,如魚刺),世尊也曾經說過,禅乃以聲為刺。我們寧可往詣牛角娑羅林,在那個無亂,遠離而能獨住,而可以閒居的靜處,去宴坐思惟(在那邊打坐)。世尊!諸位長老上尊、大弟子們,乃共往詣彼(都到那個地方去了)。
於是,世尊聽聞其事後,就感歎而說:「善哉!善哉!如長老上尊、大弟子們,應該要作如是之說的:『禅乃以聲為刺,世尊也曾經說過:禅乃以聲為刺。』為甚麼呢?因為我實在曾經如是的說過:禅有刺。
(1) 而持戒的人,乃以犯戒為刺;
(2) 護諸根的人,則以嚴飾身為刺(指愛著於身上的莊飾品等);
(3) 修習惡露(不淨想)的人,則以淨相(淨想)為刺;
(4) 修習慈心的人,則以恚為刺;
(5) 修習離酒的人,則以飲酒為刺;
(6) 修習梵行的人,乃以見女色為刺;
(7) 入初禅的人,乃以聲為刺(言語寂滅故);
(8) 入第二禅的人,乃以覺觀為刺(覺觀寂滅故);
(9) 入第三禅的人,則以喜為刺(喜心寂滅故);
(10) 入第四禅的人,乃以入息出息為刺(出入息寂滅故);
(11) 入空處(無色界之一)的人,則以色想為刺(色想寂滅故);
(12) 入識處的(無色界之二)的人,乃以空處想為刺(空入處想寂滅故);
(13) 入無所有處(無色界之三)的人,乃以識處想為刺(識入處想寂滅之故);
(14) 入無想處(非想非非想,無色界之四)的人,乃以無所有處想為剌(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故);
(15) 入想知滅定(想受滅定)的人,則想知為刺(想知滅定為滅盡定,滅盡六識心、心所,不使其生起之禅定,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之故);
又次,有三種刺,所謂
(16) 欲刺、
(17) 恚刺、
(18) 愚癡之刺是。
此三種刺,則漏盡的阿羅诃(阿羅漢)已斷、已知(已斷盡煩惱-漏,已如實而知煩惱),已拔絕其根本,已滅盡而不會再生。這叫做阿羅诃無刺、阿羅诃離刺、阿羅诃無刺離刺。」(阿羅漢果乃無障無礙,自由自在)。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