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江法師:淨土修行必讀故事集第一冊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了憐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沒六道,妄受生死劇苦。佛陀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救拔我等,觀機施教,應病與藥,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廣說無量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禅、密、淨五宗。所謂律為佛身,教即佛語,禅是佛心,密以“陀羅尼”總持身口意三業而與佛陀不思議境界直下相應。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眾生,眾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門,須斷見惑才能證得初果預入聖流;思惑斷盡,才能證得四果,了脫三界生死。這在你我這樣根器的凡夫,於此生中,可以說是斷難企及的。佛陀為暢度生本懷,由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宣示普攝群機乃至包容五逆十惡眾生的淨土法門,憑仗信願行力,感應阿彌陀佛,縱無力斷惑,亦能往生;一念懇切投誠,即得誕登彼岸。一生彼土,即獲得永不退轉。如是殊勳,曠劫莫舉。

對一般通途法門,淨土為特別法門。而此法門,甚深難測。不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識家,也往往猶疑或忽視。淨土法門,其事雖簡而至妙,其理雖近而至深。由於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全體是佛境界。究其實際,如是境界,雖等覺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況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語,依教奉行,必獲實益。

要知道,律為教禅密淨的基礎,如果不嚴持戒律,則教禅密淨的修持功德無由建立,譬如宮殿樓閣建造在沙灘上,未成即壞;淨土為律教禅密的歸宿,譬如百川萬流,統歸大海。古德說,淨土法門“似地均擎,如天普蓋”,“統攝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吾輩末學,何可立異,以取自誤誤人之罪愆乎。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彌陀淨土法門是以《華嚴》奧藏,而歸根到底,以普賢菩薩十大願行導歸極樂世界。《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在佛陀的教法中,《華嚴經》為經藏中的第一經。所以說彌陀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的方便法門。此方便法門既有彌陀接引眾生之宏誓,又有諸佛護持眾生的悲心。此方便法門概括了法界無盡奧秘,寄托了無量有情的依止。所以,此方便法門實為諸法門之總匯,各宗派之共歸之所。

淨土念佛法門是以信、願、行,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三資糧。信須真信,願須切願,行須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所謂的“真信”,就是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在生死苦海中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三界輪回苦緣。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慈悲攝受眾生,全身心皈命,無疑無慮,乘托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定得往生。

忏僧弟子淨住法師現任五台山碧山寺十方廣濟茅蓬西堂堂主、茅蓬北山寺的下院原平市樓煩寺住持、山西省佛教協會理事、忻州市佛教協會付會長、原平市佛教協會會長,多年來不辭辛勞建設多座殿堂,在寺院裡辦起了養老、孤兒院,寺院有土地一百五十余畝,自種自收,自食其力。在慧遠祖師的第一道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

皈依弟子淨壽居士學佛幾十年,專修淨土念佛法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句佛號。立志讓眾生廣受法益,幾十年來不辭辛苦,搜集資料編印近二十余萬冊。在原平市申批注冊了“醫療愛心協會,”帶領大家支助貧困山區小學桌椅板凳等學習用具,支助貧困高中、大學生及孤寡老人,殘疾兒童,病人,貧困中學生棉衣、組織大家給災區捐款、捐物,每過春節慰問貧困戶,所有的事跡全部通過電視台新聞報道、專題報道,弘揚了中國文化傳統,引導大家人人獻出一片愛心來。每年引導大家舉辦一次大型放生活動。所編印的書籍、通過快遞、貨運、郵電局郵寄、網絡傳發電子書,傳遍了全國各個地方。

淨住法師與淨壽居士兩位弟子為專弘淨土法門,發心編印《淨土修行必讀故事集錦》。遂覽經典、講義幾百余篇,志在取其精要,方便閱讀,解同修無暇之苦。又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修行中的不如法比比皆是,該書也想有引正糾偏之功。

佛法無邊,其義無量,編印《淨土修行必讀故事集錦》雖竭力盡心,仍是掛一漏萬。內容所摘雖各有出處,所編也難以精准,然編者願心之大,悲心之深,仍可見一斑。故該書也不失為淨宗學人修學之參考。

需要注意的是,眾人之言均為個人之感想,是否與佛言一致,還需讀者依“四依法”甄別,此雖非易事,然想來仍是利大於弊。

但願有緣獲得此書者,能從中得到利益。則讀者幸甚,編者幸甚,忏僧幸甚。願與佛有緣者,能因此入門,專修淨土,一生成就,則諸佛歡喜。

淨住法師與淨壽居士兩位弟子讓余審閱,粗略覽其精要,心生欣慰,隨喜數語,聊為審核、作序。阿彌陀佛!

 

                 中國五台山十方廣濟茅蓬碧山寺方丈  釋妙江 合十

O一四年五月一日

  

人生苦短,心隨天意,順其自然........................................................................ - 1 -

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簡介............................................................................ - 6 -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 - 25 -

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 32 -

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 - 43 -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 48 -

人死只有業隨身.................................................................................................. - 53 -

如何正規而又如法地供請佛像............................................................................ - 56 -

佛本是人 而不是神............................................................................................. - 64 -

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 68 -

清淨心.................................................................................................................. - 72 -

怎樣找到內心的佛性........................................................................................... - 76 -

閉住你的嘴 看住你的心..................................................................................... - 78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 81 -

學佛之後如何做人............................................................................................... - 84 -

學佛不是對塵世的逃避....................................................................................... - 89 -

你有善神護法的保護嗎....................................................................................... - 93 -

佛菩薩及護法神是怎樣保護修行人的................................................................ - 95 -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98 -

修行最重要的是什麼........................................................................................... - 106 -

學佛要具備正知正見才能一生成就.................................................................... - 111 -

如今的修行人最缺的到底是什麼........................................................................ - 116 -

學佛的發心.......................................................................................................... - 120 -

精進修行.............................................................................................................. - 124 -

佛法容易遇到 卻不易得到................................................................................. - 129 -

學佛切不要盲修要明理有信心............................................................................ - 133 -

誦經 讀經真正目的............................................................................................. - 136 -

怎樣才是真信佛.................................................................................................. - 144 -

斷人慧命這個罪過大極了................................................................................... - 150 -

心裡想什麼 就與什麼結緣................................................................................. - 153 -

逆境是修行的助緣............................................................................................... - 156 -

忍辱..................................................................................................................... - 163 -

隨緣... - 166 -

菩提心... - 171 -

慈悲心... - 173 -

恭敬心... - 177 -

學佛你能如如不動 這是真功夫... - 180 -

貪瞋癡慢疑... - 184 -

化解瞋恨心最好的方法... - 189 -

傲慢心... - 192 -

起心動念 無不是業 無不是罪... - 197 -

看破放下... - 202 -

眾生有感 佛就有應... - 209 -

佛是念念為眾生... - 212 -

求神通求感應... - 220 -

迷信學佛... - 224 -

你在學佛 還是學魔... - 228 -

出離心... - 232 -

打佛七的目的及意義... - 240 -

淨土念佛法門之殊勝... - 243 -

念佛法門... - 265 -

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 - 271 -

一門深入... - 274 -

真信 切願 真行... - 277 -

醫生只能醫病 不能醫命... - 286 -

生理病 冤業病 業障病... - 290 -

往生西方的兩頭保險與兩頭落空... - 292 -

發願和許願有什麼區別... - 295 -

不懂得發願... - 298 -

如何發願和回向... - 302 -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 - 307 -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 309 -

灑淨”有什麼作用... - 315 -

超度牌位能得利益嗎... - 316 -

  ... - 319 -

放生要科學 

 

人生苦短,心隨天意,順其自然

 人生,在奔忙與勞碌中得以生存並充實快樂著。在此期間,有所追求,有所欲望,有所期盼,是正常現象,也是自我身心升華的一種體現,但切不可盲目追求無所企及的目標,做力不能及的事,也不能對期盼的事脫離實際,寄予過高的成功率、期望值。

凡事皆講究個“度”,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善待自己,默默踏實地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經營好當下的生活,手握一份平實的安暖,固守一份簡單的幸福。

人在現實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大的本領,不管你有多高的學位,不管你官至幾品,才過幾人,請記住: 還是夾著尾巴做人的好,好爭好斗,傲氣十足,往往受害最大的和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

人最大的魅力不是成功,而是責任;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啟迪;最快的腳步不是跨越,而是繼續;最慢的步伐不是緩慢,而是徘徊;最寬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坦蕩;最險的山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而是奉獻;最貴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健康;最棒的祝福不是將來,而是現在。

人這一輩子,要活得明明白白,踏踏實實,快快樂樂,無憂無慮,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有一顆平常心,正所謂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這是要經歷好多波折磨難甚至血汗交融的苦難的歷練才能達到的境界。

人在生活中不缺少競爭,缺少的是優雅、從容、心平氣和、舒緩的節奏。什麼都要爭,什麼都要搶,什麼都要比別人快,不管到底有沒有必要,一律地爭先恐後。實際上,人生用不著那樣趕,慢一點,不僅體現了你對別人的尊重和體諒,更體現了你內在的涵養和從容不迫的氣度。

人用笑容去改變這個世界,別讓這個世界改變了你的笑容。有些路 走下去會很苦很累,但是不走會後悔。有些人就是來幫你成長的。所以,人一定要經得起假話,受得住敷衍和欺騙,忘得了別人的承諾,放得下,百煉成鋼,淡定從容。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不肯離場的結果,沒有注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執著。

人生走過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過一些山,才知道艱難;趟過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過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經過一些事,才知道經驗;閱過一些人,才知道歷練;讀過一些書,才知道財富;過了一輩子,才知道幸福。

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生活怎麼樣,順其自然。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命運只有自己掌握,別人掌控不了。

成熟了,就是用微笑來面對一切事情。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於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於別人誇贊,而在於自己安祥。

人的一生慢慢的才知道:人這一輩子,要經得起謊言,受得了敷衍,忍得住欺騙,忘得了諾言。

人生慢慢的才知道:堅持未必是勝利,放棄未必是認輸,與其華麗撞牆,不如順其自然。

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戲,人人都扮演不同角色,有貧有富,有喜有憂。整天為了吃穿忙忙碌碌,演的都很認真,可千萬別把假戲當真啊!

人生貧富有定份,壽命有定數,若能多行孝道,多存善心,心一轉就能改變厄運。善人到啥時候也差不了。

人在【世上有兩種東西是最難填滿的】:一是大海,一是欲望。大海填不滿,是因為它的博大和包容;欲望填不滿,卻是人性的貪婪與無知。 

人的欲望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欲望之火可以讓人沖昏頭腦,最後讓人身敗名裂。

人生懂得節制,方成正道,懂得包容,才少煩惱, 懂得知足,才能幸福。

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嘴傷人是最愚蠢的一種行為。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強大。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花數十年的時間學會閉嘴。可見:很多時候,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不要將什麼事都看得那麼絕對,我們要用寬厚仁慈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出了問題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愛自己容易愛別人難,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能設身處地的替對方著想,就很少人會再和你計較了。

既然人人都知道壞心情的危害,為何還是敢於生氣?發火?讓自己陷入擔憂、恐懼、猜疑、郁悶的狀態呢?究其根源,一定還是認知不足,以為只是心理問題,不至於傷及性命,總以為還有討價還價的機會!

人生沒有什麼事情值得你真正生氣,因為生命一定遠比那些事情重要!沒有什麼人值得你生氣,因為你無需因為他們而傷害自己!不要出賣你的心情,去制造壓力,不要出賣你的心情去累積負面的情緒!照顧好自己,首先要照顧好你的心情。  

愛生氣的人很難健康,更難長壽。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免不了要生五種氣:閒氣、怨氣、悶氣、賭氣和怒氣。要養生,關鍵就要學會不生氣,會散氣,如果氣散不掉,很多疾病都會由此而發。 

人生流失的是歲月,蒼老的是容顏,漂泊的是腳步,成熟的是心靈;瞬間的是悸動,永遠的是心境,不解釋的是從容,不完美的是人生。多些經歷,多些成長。很多人事,經歷了心就堅強;很多溝坎,跨過了心就敞亮,很多煩憂,釋懷了心就輕松。學會釋重,學會淺行,揮一揮衣袖,讓一切雲淡風輕。

人心胸寬廣容萬物,立定腳跟做真人。可以改變的去改變,不可改變的去改善,不能改善的去承擔,不能承擔的就放下。

智者養神,愚者養身,君子養德,小人養威; 沉默是一種力量,傾聽是一種自信,微笑是一種布施,寬容是一種境界; 人的成熟,在思想裡。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今生再大的事,到了來世就是傳說。

人生不奢求富貴,不追逐權勢,不喜好爭斗,不計較得失。在心靈的世界裡,善良是一朵最芬芳的花朵,像一朵雪蓮,不僅純潔而美麗,還能治百病,它能消融所有的誤解,撫平所有的傷痕。只要用善良的心去面對一切,你將看不到傷害。

真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什麼是真實?就是不撒謊、不做作、不違背良心,純乎心性而行。不作假,本身的優點缺點一目了然,所以能不自負也不自卑。不作非分之想,所以能安貧於道,知足常樂。不違背良心,所以心無掛礙,日日安好。依心性而行,該作則作,不該作則止;所以,沒有妄想和煩惱。

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寬容,就有多少歡樂。痛苦與歡樂都是心靈的折射,像鏡子裡面有什麼,決定於鏡子面前的事物。

人心裡放不下,自然成了負擔,負擔越多,人生越不快樂。計較的心如同口袋,寬容的心猶如漏斗。復雜的心愛計較,簡單的心易快樂。

人生最大的智慧,莫過於放得下。人生如舟,如果負載過重,就算不沉船,也難免要擱淺。放得下,才能更好地拿得起。人生充滿了各種誘惑,如果什麼都想要,遲早會被累垮。只有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遠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只有學會放下,你才能夠解脫生命的煩惱,盡情享受輕松自在的人生。

人生一切隨緣,不為難自己,不勉強他人,不和世界對立。不爭自然平安,無欲當然清閒,心寬可享安樂。淡化一切煩惱。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無心自解脫。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煩惱;有多少包容就有多少歡樂。

生活的經歷漸漸悟出了一個真谛,那就是順其自然這雖然是一句十分平常的話,但它卻有很深的內涵,要在千變萬化的生活中將這四字貫穿其中決非易事。順其自然,就是順應天意。

俗話說,天意不可違。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不強求,屬於自己必須要,不屬於自己的白給也不要。幸福來了不要輕狂,淡然接受慢慢享用;災難來了坦然面對,勇敢接受積極應對,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哪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如果人要違背這個法理,就會庸人自擾自尋煩惱。

人生永遠都不會一帆風順,生活充滿磨難,充滿矛盾,也充滿陽光和鮮花。生活是磕磕絆絆的,生活也是五彩缤紛的。淡泊名利,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腳踏實地,不因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

人想一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開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能永遠珍惜的就是好心情。所有大事、小事、難事、易事、樂事、苦事,都是一件事,事情總有因有果,人與事、事與人,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歲月在悠悠然然的鐘聲裡消失,一切將幻化成空氣中的那份寧靜、淡然。所以,人應該順其自然,知足常樂。

人生風雨坎坷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所有的事情都來的很自然,有失敗就會有成功,有完美就會有缺陷,且讓一切順其自然,保持順其自然的心境面對生活,面對人生記憶裡或者正在發生的新鮮的事和物。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要更加珍惜,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就留作回憶,想要得到的就要更加努力。

人苦了才懂得滿足,痛了才享受生活,傷了才明白堅強。從中感悟順其自然的心境,豈不是更美!總有起風的清晨,總有暖和的午後,總有絢爛的黃昏,總有流星的夜晚,所以不如保持順其自然的心境,把握每一個瞬間,試著去做,去面對每一個昨天、今天和明天。

人生苦短,只有積極地勇敢地坦然地面對生活,用順其自然的心態去創造生活感受生活,你就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活得幸福。只要生命還在,就不要悲哀。

人簡單是福。眾生之苦,苦於繁忙。忙財富,忙名利,忙著爭搶,忙於計較得失榮辱。爭來搶去終是空。簡單的人,勤勞節儉,順其自然一切隨緣。不需要為掙不盡的財富焦頭爛額,也不會為柴米油鹽而憂愁。不爭,自然從容;不計較,所以常快樂。一方田園可養終生,一眼天地可怡情致。心閒是人生最好的福氣。

人世間一切事物,皆有緣而來,該去的就隨風而去吧!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世間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強求的,一切順其自然,凡事隨緣,就會少了很多的煩惱,反而還會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驚喜。所以,做自己該做的事,若自己已經盡力了,剩下的事順其自然。

人生沒有假設,當下即是全部。背不動的,放下了;傷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過的,撫平了。

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何必用這一顆不平的心,作踐了自己,傷害了歲月。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系的習慣,便能轉苦為樂。活著,就是一種修行。

故事∶看到這個故事後,再遇到不講理的人你也不會生氣了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

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准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這個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聽我講了這個故事後,變得很開心,碰到都跟我說,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

故事告訴我們: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後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明白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

故事:如果你心裡壓力大 不妨進來看看

一頭驢,掉到了一個很深很深的廢棄的陷阱裡。主人權衡一下,認為救它上來不劃算,走了,只留下它孤零零的自己。每天,還有人往陷阱裡面倒垃圾,驢很生氣:自己真倒霉,掉到了陷阱裡,主人不要他了,就連死也不讓他死得舒服點,每天還有那麼多垃圾扔在他旁邊。
        
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維發生了轉變,它決定改變它的人生態度(確切點說應該是驢生態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腳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沒,並從垃圾中找些殘羹來維持自己的體能。終於有一天,垃圾成為它的墊腳石,使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窮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沒有一個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資少,不要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你,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巅。這個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而事實上,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
       
年輕,沒有失敗!看驢生豪邁,不過從頭再來......      

 人生不過如此,又有什麼值得你去傷悲的事,你就當它是踩在腳下的垃圾好了,讓它成為你人生成功的墊腳石。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簡介

梵名Amita -buddha ,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Amitayus ,音譯阿彌多廋,意譯無量壽;梵名Amita^bha ,音譯阿彌多婆、阿彌亸皤,意譯無量光。 

又根據《悲華經》說:往昔過恆河沙數不可數千萬億劫的時間以前,有一個世界稱為刪提岚,劫名善持。其中有一個轉輪王名叫無诤念,於寶藏如來處,發菩提心,期願攝取莊嚴的淨土。

佛即為他授記,從此向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過一恆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進入第二個恆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內,此時的世界,已轉名為安樂,你到那個時候當可成佛,號為無量壽如來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依據《悲華經》所記載的誓願,大略與《無量壽經》所發的願相似。

《一向出生菩薩經》又說:阿彌陀佛,在無量不可數時劫的時間以前,為轉輪王的太子,名字為不思議勝功德,年十六歲時,從寶功德星宿劫王如來之處,聽聞到法本陀羅尼。

在七萬年中,精進勤奮修行學習,未曾睡眠,也不稍微臥倒休息。後來得遇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於諸佛所說的法語,皆能聽聞受持修行學習,厭離在家剃發出世,作出家沙門。作出家沙門以後,更於九萬年中,修習此陀羅尼,又為一切眾生分別義理顯揚開示。

一生之中,努力精進教化眾生,令八十億那由他眾生,發菩提心。積功累德,至不退轉之地。

《法華經》也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紀出家而作沙彌。彼大通智勝佛既已成佛,說完《法華經》之後,即進入寂靜的屋室,經八萬四千劫。

當時十六位王子菩薩,各個高升法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部大眾,廣泛說明分別疏通《妙法蓮華經》的義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等眾生。

此十六位菩薩,其中一位即是阿彌陀佛,第十六王子則是我釋迦牟尼。

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由本願力,生起的種種殊勝德行,無量億劫以來,從事於成就莊嚴清淨國土的工作。

現在只取這些經文,約略標示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莊嚴淨土的大概內容,至於極樂世界中其他依報正報的事情,皆完備地記載於種種經典中,現今並不全部收錄。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捨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

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十萬億指十惡業並非真實距離,意思是造十惡業就離極樂世界越來越遠,西方也不是真實的方向,西方是指安穩、安養的意思),報得極樂淨土。

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

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

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

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於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征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

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種子為逳(hri^h!),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

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

其種子為筟(sam!),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之蓮花。

 按《無量壽經》之記載:在過去久遠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時代的世界中,有一個國王聽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後,內心充滿愉悅喜樂,發起趨向無上菩提正覺的真實向道之心。放棄國土捐捨王位,出家作沙門,名為“法藏”。

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處所,請求佛陀開示說法,當時世自在王佛,為法藏比丘廣泛地說出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惡行為,國土之粗劣惡濁或善妙殊勝,並應法藏比丘之願,將所有國土的情況全部顯現給他看。

當時法藏比丘,聽聞佛所說的莊嚴清淨國土,並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親眼目睹之後,起發了無上殊勝的願力。

此時法藏比丘心地清淨寂然安定,心意無所執著。

以長達五劫的時間,思惟修習選擇攝取了莊嚴佛國利益眾生的清淨行願,如是思惟修習之後,親往世自在王佛處所,禀白佛陀:‘唯願世尊不捨慈悲傾聽思察,如是我所發的誓願,今日應當完全地表露說明:

第一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仍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佛的果位)

第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壽命終結之後,仍然墮落經歷三惡道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三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全部具足金色身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四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形貌顏色有所不同,而有美丑差別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五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能了知宿世因緣,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億那由他時劫以來一切事相因緣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六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能獲得天眼神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看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之狀況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七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得天耳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聽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妙法音聲,不能全部信解受持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八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能得知他人心意思想,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眾生心念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九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得神足通達無礙,於一念間,其最下者不能超越來去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第十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如果仍起妄想思念、貪愛執著色身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發願和許願有什麼區別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對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

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已經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兒女了。這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呢?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余的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

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禅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禅師!

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禅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它的眾生。  無相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阿彌陀佛!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對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

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已經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兒女了。這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呢?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余的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

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禅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禅師!

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禅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它的眾生。  無相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阿彌陀佛!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對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

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已經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兒女了。這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呢?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余的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

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禅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禅師!

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禅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它的眾生。  無相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阿彌陀佛!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對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

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已經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兒女了。這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呢?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余的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

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禅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禅師!

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禅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它的眾生。  無相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阿彌陀佛!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對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

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已經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兒女了。這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呢?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余的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

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禅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禅師!

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禅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它的眾生。  無相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阿彌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忏」是梵音忏摩的簡稱,發露先前罪惡;「悔」是華語,改往修來,後不再作的意思,華梵合起來名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業,業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發心修學褝定智慧之前,應當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因這位修行人,宿生習氣太重,造作罪惡的心,非常猛利,這樣的緣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現在賢劫千佛,過去莊嚴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齊出來度他,也沒有辦法。

忏悔,是每個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課,甚至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剎那每剎那的必修課。只要沒有成佛,就要不斷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為止,才圓滿。忏悔就是改過,不斷地改習氣,消業障。業障消完就成佛,習氣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極點,就成佛了。 為什麼說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無時無刻不在度眾生,但哪些眾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眾生得度,肯回頭的那些人。

忏悔過失和罪障。若是錯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補漏難。人生一世,不過百年。縱然富可敵國,名聞遠方。也不過一世而已,從中為名為利而造罪,實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惡犯錯就會減少。

我們要深刻地了解到,我們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親眷屬不能相親。都是過去生中所造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導我們要學會忏悔業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復犯。另一方面要忏悔過去惡業。

一錯再錯,就會有無量報應。故佛菩薩要我們至於今日,所有現在及過去業障都皆忏悔。

「於今現在,必多造惡」,在今生現前行為上說,必定多造作惡業,「毀犯重禁」,毀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殺盜YIN妄四種重罪,若是犯了,就被棄捨於法外,情形很嚴重,所以修行人應特別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種種惡業發露出來,至誠忏悔,使本身得到清淨,遽而修學褝定智慧。

「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因本性上所染惡業習氣,既多又厚,惡業多,行為常被煩惱纏縛,心緒紛亂,障礙褝定。習氣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識不明,障礙智慧,有這兩大障礙,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有自信心較強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學褝定智慧的論調,而勉力去用功修學,但多因距離太遠,用功過猛,也常常會發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經錯亂的現象。

或者僥幸沒有錯亂,而因知見上發生偏差,容易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說困繞,而起煩惱。

「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棄原有的正知正見,增長了邪知邪見。「是故當先修忏悔法」,基於以上的理論,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見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淨,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惡業習氣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惡業重罪,也漸趨微薄,這樣就離開了一切影響褝定智慧的障礙,做到這樣地步,再來修學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這段經文是介紹忏悔的重要性,使學人知道在修法前應當先修忏悔。

[如何消業障]要具足四種力量:①要有改正過失的力量,有慚愧心。②依止三寶的力量,內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決定力不再犯,譬如現身體不好,要決定不吃肉、不殺生。④多點燈、放生、誦經。最快的方法,真發菩提心,一直做好事,業障就在身後跟不上你。

忏悔業障,為普賢菩薩的第四大願。忏悔,是修學的重要環節。無始以來,眾生由貪嗔癡所縛,造作種種罪業。這些罪業招感的果報,會成為修行的極大障礙。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們所要忏悔的障礙有三種: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三是報障。

一、煩惱障,包括貪心、心、愚癡、我慢、嫉妒等等。因為有貪心,使我們處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寧。哪怕是在座上,也會受到貪心干擾,一會兒想著這筆錢還沒賺到,一會兒想著那件東西還沒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紛飛。

因為有心,又會使我們陷入極大煩惱中,一會兒想著這個人對不起自己,一會兒想著那個人傷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給對方沉重打擊。

這樣的話,不要說得定,連輕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癡,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聽佛法怎麼也聽不明白,看經教怎麼也看不進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礙。

懈怠,則是懶惰放逸,打坐時瞌睡一來,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卻。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種表現,經不起外界干擾,一有風吹草動就給自己放假。以上種種,一旦形成習慣,再想改就非常困難了。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縱容自己,更不要執著那些對修行無益之事。這樣,打坐念佛時,妄念自然減少。

二、業障。業是梵語羯磨的意譯,是佛法核心理論之一,主要包括身業、口業和意業。身業,即身體行為;口業,即語言行為;意業,即起心動念。

身口意的行為發生後,將轉化為具有潛在力量的種子,直接影響未來生命的走向。無始以來,我們曾做過許多不該做的事,由此積累的業力,便會影響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學佛,但身體不適,經常臥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經濟困難,整日奔忙勞碌;還有些人雖然時間充裕,生活無憂,卻生於不聞佛法之地,沒有機會接觸正法。全世界六十多億人中,有緣聽聞佛法又有機會修行的人,實在少而又少。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份難得易失的福報!

為什麼有人能聽聞佛法,有人卻沒有機會呢?正是業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獨子,父母拼命阻攔,以死相逼,使其無法達成願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歡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從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幾歲時,雖對佛法沒什麼認識,就因種種因緣際會而決定出家。

其實,起先並未真正了知出家意義,隨著修學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勝。我覺得,我來到這個世界,好像就是為了出家,不僅沒有什麼障礙,反而有許多順緣在推動。

當我們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礙時,不要埋怨環境,也不要責怪他人,而要反觀自身,明白障礙來自過去所造業障,並在佛菩薩前至誠忏悔。世間因緣固然錯綜復雜,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實不虛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我們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曾經造作的惡業顯現。所以,不要抱怨,而要處之泰然,並積極予以改善。

三、報障。因為煩惱就會造下種種罪業,一旦造業後,就會成為種子,埋藏在阿賴耶識中,待時機成熟必定受報。

或許有人會說,世間許多人雖干盡壞事,卻能飛黃騰達;有些人雖一生為善,卻處處碰壁,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常言所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農民春天播種,要到秋天才能收獲。而佛教的因果觀是三世論,貫穿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現在的人生境遇,是過去業力所感。但這個過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幾世,也可能更早。

而現在的所作所為,又會招感未來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遠。但有一點確定無疑,那就是“業不作不得,業作已不失”。所有業力,哪怕是再微細的善惡之行,若非采取對治手段,必定招感業報。

忏悔的意思是什麼呢?忏,忏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永不再犯。

忏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自己的心靈,痛改前非,保證不再犯第二次了。

忏悔,並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門,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很重視忏悔,共產黨也講批評與自我批評。

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忏悔,他們向誰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寬恕、饒恕。主寬恕了你,你的罪業也就消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對自己,雖然有時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主要是自我譴責。

1、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科目。

、說實在話,所有一切修行法統統是忏悔法。

、不隱瞞自己的罪過這叫忏,悔是後不再造。 

、再重的罪業都不怕,只要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忏悔,都能成就。 

、不要以為忏悔是念念想著你的惡業,那就錯了。為什麼?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天天想就天天造,你這個惡業怎麼能斷得了? 

、那怎麼樣叫忏悔呢?念“阿彌陀佛”就是忏悔。我心裡現在只有“阿彌陀佛”,惡念沒有了,這是真忏悔,各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千萬不要在佛像面前訴苦,我造了什麼什麼罪業,佛菩薩你原諒我;你這麼做,在佛菩薩面前又造一次業。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這個惡業永遠消除不了。 

、佛教給我們,不要去懷念過去那些惡業,要常想佛菩薩,使這個惡業的印象慢慢淡掉,慢慢沒有,這就消除掉了。

9、忏悔,是能改過自新、後不再造。 

10 、真正忏悔,是非常稀有難得,這是諸佛如來都贊歎的。 

11 、我們以前迷惑顛倒,造了許多的罪業,我們現在真心忏悔,我們改過自新,這個罪業能夠忏除。 

12 、真修行,不是念多少經,或念多少佛,而是能真心悔過。 

13 、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貪嗔癡慢這個念頭還會常常起來,我們應該要有大慚愧,要真正痛切忏悔! 

14、我們只要有一念回頭,佛菩薩就會來幫助,真的是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15、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這個人在生的時候是造五逆罪,殺父親、害母親、破壞佛法,這個罪非常非常之重,那是決定墮阿鼻地獄。 
    16
、阿闍世王也算是過去有善根,臨命終時忏悔,念佛往生。釋迦牟尼佛給弟子們講,阿闍世王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見得那個品位非常非常之高;極重的罪,也能夠有這麼高的品位,他是真心忏悔,徹底忏悔。 

忏悔是人心的清洗劑。佛陀在經中說:有兩種人在修學佛法上能有所成就,第一種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在工作與生活中不會犯錯誤;第二種人是犯了錯誤之後能忏悔。

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當我們犯了錯誤之後,一定要誠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證以後不再犯了,這樣在修學佛法上才能有所成就。

消業障是修行人第一條重要的功課。佛在《大悲經》上說: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

佛又在《佛說第一義法勝經》的重譯本上說過:不離眾生有業。不離業有眾生。眾生是業。業是眾生。汝當知之眾生界者不增不減

什麼是業障?障就是障礙,障礙了真心,障礙了本性,什麼是障?業就是障,業是事業,人都希望自己事業越大越好,業越大,障越大,煩惱也就大了。

人出不了六道輪回,就是造業從來沒中斷過,拼命在造,作惡有障礙,作善也有障礙,果報都出不了三界。造善業,三善道投胎,造惡業,三惡道受報。佛教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是淨業。著相,業就不淨,就會產生障礙。 

沒事想事,這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 

最大的業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裡最嚴重的是貪心。貪得了就吝啬,貪不到就生恚、嫉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業障不除,障礙你的智慧、福報。  

求佛菩薩不靈,沒有感應,你有業障,把業障消除,就有感應了。 

如何消除業障?忏悔。

每天很認真的反省,把毛病找出來,改掉,叫忏悔。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環境打掃干淨,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打掃自己心靈的環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

由於無始以來,我們有很多煩惱,造下了很多罪業,我們被貪癡污染得一塌糊塗,如果不用真心忏悔去清洗自己被煩惱污染的心靈,那我們的心靈將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如: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的時裝,本來很干淨,如果穿一段時間,穿髒了,脫下來也不洗,往那裡一放,過幾天再穿,再脫;再穿,永不洗;過一段時間,拿出來聞聞再穿,時間長了,已經髒得不能再髒、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後就這樣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這件衣服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呢?

我們的心也像新衣服一樣,本來很干淨,因為有了貪癡的原因,使我們造下了許多罪業。《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謂悔謝罪過而請求寬恕。即作罪或犯罪時,皆應忏悔,始得除罪而清淨。”

忏悔,是一個清洗過去心靈的污穢,以獲得淨化和再生的不間斷過程。

一個不忏悔的人,是無法在心靈上有所進展和進化的,因為不忏悔,意味著心靈的停滯和繼續染污;不忏悔,意味著以前的過錯沒有消除,而新的過錯又將源源不斷的產生。煩惱污染我們的心靈,罪業帶來生命的痛苦。

因此,我們現在學習普賢菩薩的第四大願“忏悔業障”,真正忏悔了覺悟了,增長願力和正知正見,就會少造業。如忏悔完了還是以前那樣,忏悔也是假的,白忏。

故事:忏悔要勇猛精進

 1、鄉裡有一老婦姓張,自稱曾經做過陰間的走無常,現在已經告免了。她說昔日到陰曹地府,曾問冥吏:事佛有益處嗎?冥吏說:佛只是勸人行善,行善者自會有福報,不是佛降福。如果出供養想求佛降福,那麼廉潔的官吏都不受賄賂,佛會受賄賂嗎?張老婦又問:忏悔有用嗎?冥吏說:忏悔必須勇猛精進,力補以前的罪過。現在的人忏悔,只是磕頭求免罪,又有什麼用呢?這些話不是一個鄉下老婦能說出來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授予的。    2、一個惡少偶感傷寒,昏迷糊塗中魂已離體,茫然不知去哪裡。

見有人來來往往,就跟隨同行。不覺間到了陰曹地府,遇到一個冥吏,是他死去的朋友。吏替他檢視生死簿很久,皺眉說到:您經常忤逆父母,按陰司的律法當下油鍋進湯獄。現在您的壽命還沒終,可以先回去,等壽終再來受報。惡少惶恐害怕,磕頭求解脫。吏搖頭說:不孝順父母的罪很重,別說我難幫著解脫,即使釋迦牟尼佛也無能為力。

惡少哭泣流涕一直懇求。吏沉思說:有一個故事,您知道嗎?一個禅師登座,問:老虎的脖子上掛著鈴铛,誰能解開?眾人不知道,一個小和尚說:為什麼不讓系鈴铛的人去解開?得罪父母,還向父母忏悔,也許有希望可以免除罪過?少年憂慮罪業深重,不是一時間忏悔就能解開的。

《百業經》裡有個例子: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 興。 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  頭。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 一瞬間裂 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 忏悔。當時 地縫閉合, 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 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忏悔 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 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阿彌陀佛!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對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

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已經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兒女了。這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呢?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余的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

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禅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禅師!

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禅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它的眾生。  無相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阿彌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忏」是梵音忏摩的簡稱,發露先前罪惡;「悔」是華語,改往修來,後不再作的意思,華梵合起來名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業,業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發心修學褝定智慧之前,應當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因這位修行人,宿生習氣太重,造作罪惡的心,非常猛利,這樣的緣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現在賢劫千佛,過去莊嚴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齊出來度他,也沒有辦法。

忏悔,是每個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課,甚至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剎那每剎那的必修課。只要沒有成佛,就要不斷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為止,才圓滿。忏悔就是改過,不斷地改習氣,消業障。業障消完就成佛,習氣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極點,就成佛了。 為什麼說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無時無刻不在度眾生,但哪些眾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眾生得度,肯回頭的那些人。

忏悔過失和罪障。若是錯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補漏難。人生一世,不過百年。縱然富可敵國,名聞遠方。也不過一世而已,從中為名為利而造罪,實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惡犯錯就會減少。

我們要深刻地了解到,我們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親眷屬不能相親。都是過去生中所造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導我們要學會忏悔業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復犯。另一方面要忏悔過去惡業。

一錯再錯,就會有無量報應。故佛菩薩要我們至於今日,所有現在及過去業障都皆忏悔。

「於今現在,必多造惡」,在今生現前行為上說,必定多造作惡業,「毀犯重禁」,毀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殺盜YIN妄四種重罪,若是犯了,就被棄捨於法外,情形很嚴重,所以修行人應特別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種種惡業發露出來,至誠忏悔,使本身得到清淨,遽而修學褝定智慧。

「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因本性上所染惡業習氣,既多又厚,惡業多,行為常被煩惱纏縛,心緒紛亂,障礙褝定。習氣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識不明,障礙智慧,有這兩大障礙,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有自信心較強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學褝定智慧的論調,而勉力去用功修學,但多因距離太遠,用功過猛,也常常會發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經錯亂的現象。

或者僥幸沒有錯亂,而因知見上發生偏差,容易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說困繞,而起煩惱。

「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棄原有的正知正見,增長了邪知邪見。「是故當先修忏悔法」,基於以上的理論,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見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淨,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惡業習氣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惡業重罪,也漸趨微薄,這樣就離開了一切影響褝定智慧的障礙,做到這樣地步,再來修學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這段經文是介紹忏悔的重要性,使學人知道在修法前應當先修忏悔。

[如何消業障]要具足四種力量:①要有改正過失的力量,有慚愧心。②依止三寶的力量,內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決定力不再犯,譬如現身體不好,要決定不吃肉、不殺生。④多點燈、放生、誦經。最快的方法,真發菩提心,一直做好事,業障就在身後跟不上你。

忏悔業障,為普賢菩薩的第四大願。忏悔,是修學的重要環節。無始以來,眾生由貪嗔癡所縛,造作種種罪業。這些罪業招感的果報,會成為修行的極大障礙。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們所要忏悔的障礙有三種: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三是報障。

一、煩惱障,包括貪心、心、愚癡、我慢、嫉妒等等。因為有貪心,使我們處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寧。哪怕是在座上,也會受到貪心干擾,一會兒想著這筆錢還沒賺到,一會兒想著那件東西還沒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紛飛。

因為有心,又會使我們陷入極大煩惱中,一會兒想著這個人對不起自己,一會兒想著那個人傷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給對方沉重打擊。

這樣的話,不要說得定,連輕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癡,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聽佛法怎麼也聽不明白,看經教怎麼也看不進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礙。

懈怠,則是懶惰放逸,打坐時瞌睡一來,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卻。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種表現,經不起外界干擾,一有風吹草動就給自己放假。以上種種,一旦形成習慣,再想改就非常困難了。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縱容自己,更不要執著那些對修行無益之事。這樣,打坐念佛時,妄念自然減少。

二、業障。業是梵語羯磨的意譯,是佛法核心理論之一,主要包括身業、口業和意業。身業,即身體行為;口業,即語言行為;意業,即起心動念。

身口意的行為發生後,將轉化為具有潛在力量的種子,直接影響未來生命的走向。無始以來,我們曾做過許多不該做的事,由此積累的業力,便會影響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學佛,但身體不適,經常臥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經濟困難,整日奔忙勞碌;還有些人雖然時間充裕,生活無憂,卻生於不聞佛法之地,沒有機會接觸正法。全世界六十多億人中,有緣聽聞佛法又有機會修行的人,實在少而又少。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份難得易失的福報!

為什麼有人能聽聞佛法,有人卻沒有機會呢?正是業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獨子,父母拼命阻攔,以死相逼,使其無法達成願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歡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從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幾歲時,雖對佛法沒什麼認識,就因種種因緣際會而決定出家。

其實,起先並未真正了知出家意義,隨著修學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勝。我覺得,我來到這個世界,好像就是為了出家,不僅沒有什麼障礙,反而有許多順緣在推動。

當我們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礙時,不要埋怨環境,也不要責怪他人,而要反觀自身,明白障礙來自過去所造業障,並在佛菩薩前至誠忏悔。世間因緣固然錯綜復雜,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實不虛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我們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曾經造作的惡業顯現。所以,不要抱怨,而要處之泰然,並積極予以改善。

三、報障。因為煩惱就會造下種種罪業,一旦造業後,就會成為種子,埋藏在阿賴耶識中,待時機成熟必定受報。

或許有人會說,世間許多人雖干盡壞事,卻能飛黃騰達;有些人雖一生為善,卻處處碰壁,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常言所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農民春天播種,要到秋天才能收獲。而佛教的因果觀是三世論,貫穿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現在的人生境遇,是過去業力所感。但這個過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幾世,也可能更早。

而現在的所作所為,又會招感未來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遠。但有一點確定無疑,那就是“業不作不得,業作已不失”。所有業力,哪怕是再微細的善惡之行,若非采取對治手段,必定招感業報。

忏悔的意思是什麼呢?忏,忏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永不再犯。

忏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自己的心靈,痛改前非,保證不再犯第二次了。

忏悔,並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門,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很重視忏悔,共產黨也講批評與自我批評。

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忏悔,他們向誰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寬恕、饒恕。主寬恕了你,你的罪業也就消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對自己,雖然有時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主要是自我譴責。

1、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科目。

、說實在話,所有一切修行法統統是忏悔法。

、不隱瞞自己的罪過這叫忏,悔是後不再造。 

、再重的罪業都不怕,只要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忏悔,都能成就。 

、不要以為忏悔是念念想著你的惡業,那就錯了。為什麼?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天天想就天天造,你這個惡業怎麼能斷得了? 

、那怎麼樣叫忏悔呢?念“阿彌陀佛”就是忏悔。我心裡現在只有“阿彌陀佛”,惡念沒有了,這是真忏悔,各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千萬不要在佛像面前訴苦,我造了什麼什麼罪業,佛菩薩你原諒我;你這麼做,在佛菩薩面前又造一次業。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這個惡業永遠消除不了。 

、佛教給我們,不要去懷念過去那些惡業,要常想佛菩薩,使這個惡業的印象慢慢淡掉,慢慢沒有,這就消除掉了。

9、忏悔,是能改過自新、後不再造。 

10 、真正忏悔,是非常稀有難得,這是諸佛如來都贊歎的。 

11 、我們以前迷惑顛倒,造了許多的罪業,我們現在真心忏悔,我們改過自新,這個罪業能夠忏除。 

12 、真修行,不是念多少經,或念多少佛,而是能真心悔過。 

13 、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貪嗔癡慢這個念頭還會常常起來,我們應該要有大慚愧,要真正痛切忏悔! 

14、我們只要有一念回頭,佛菩薩就會來幫助,真的是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15、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這個人在生的時候是造五逆罪,殺父親、害母親、破壞佛法,這個罪非常非常之重,那是決定墮阿鼻地獄。 
    16
、阿闍世王也算是過去有善根,臨命終時忏悔,念佛往生。釋迦牟尼佛給弟子們講,阿闍世王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見得那個品位非常非常之高;極重的罪,也能夠有這麼高的品位,他是真心忏悔,徹底忏悔。 

忏悔是人心的清洗劑。佛陀在經中說:有兩種人在修學佛法上能有所成就,第一種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在工作與生活中不會犯錯誤;第二種人是犯了錯誤之後能忏悔。

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當我們犯了錯誤之後,一定要誠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證以後不再犯了,這樣在修學佛法上才能有所成就。

消業障是修行人第一條重要的功課。佛在《大悲經》上說: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

佛又在《佛說第一義法勝經》的重譯本上說過:不離眾生有業。不離業有眾生。眾生是業。業是眾生。汝當知之眾生界者不增不減

什麼是業障?障就是障礙,障礙了真心,障礙了本性,什麼是障?業就是障,業是事業,人都希望自己事業越大越好,業越大,障越大,煩惱也就大了。

人出不了六道輪回,就是造業從來沒中斷過,拼命在造,作惡有障礙,作善也有障礙,果報都出不了三界。造善業,三善道投胎,造惡業,三惡道受報。佛教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是淨業。著相,業就不淨,就會產生障礙。 

沒事想事,這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 

最大的業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裡最嚴重的是貪心。貪得了就吝啬,貪不到就生恚、嫉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業障不除,障礙你的智慧、福報。  

求佛菩薩不靈,沒有感應,你有業障,把業障消除,就有感應了。 

如何消除業障?忏悔。

每天很認真的反省,把毛病找出來,改掉,叫忏悔。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環境打掃干淨,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打掃自己心靈的環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

由於無始以來,我們有很多煩惱,造下了很多罪業,我們被貪癡污染得一塌糊塗,如果不用真心忏悔去清洗自己被煩惱污染的心靈,那我們的心靈將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如: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的時裝,本來很干淨,如果穿一段時間,穿髒了,脫下來也不洗,往那裡一放,過幾天再穿,再脫;再穿,永不洗;過一段時間,拿出來聞聞再穿,時間長了,已經髒得不能再髒、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後就這樣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這件衣服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呢?

我們的心也像新衣服一樣,本來很干淨,因為有了貪癡的原因,使我們造下了許多罪業。《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謂悔謝罪過而請求寬恕。即作罪或犯罪時,皆應忏悔,始得除罪而清淨。”

忏悔,是一個清洗過去心靈的污穢,以獲得淨化和再生的不間斷過程。

一個不忏悔的人,是無法在心靈上有所進展和進化的,因為不忏悔,意味著心靈的停滯和繼續染污;不忏悔,意味著以前的過錯沒有消除,而新的過錯又將源源不斷的產生。煩惱污染我們的心靈,罪業帶來生命的痛苦。

因此,我們現在學習普賢菩薩的第四大願“忏悔業障”,真正忏悔了覺悟了,增長願力和正知正見,就會少造業。如忏悔完了還是以前那樣,忏悔也是假的,白忏。

故事:忏悔要勇猛精進

 1、鄉裡有一老婦姓張,自稱曾經做過陰間的走無常,現在已經告免了。她說昔日到陰曹地府,曾問冥吏:事佛有益處嗎?冥吏說:佛只是勸人行善,行善者自會有福報,不是佛降福。如果出供養想求佛降福,那麼廉潔的官吏都不受賄賂,佛會受賄賂嗎?張老婦又問:忏悔有用嗎?冥吏說:忏悔必須勇猛精進,力補以前的罪過。現在的人忏悔,只是磕頭求免罪,又有什麼用呢?這些話不是一個鄉下老婦能說出來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授予的。    2、一個惡少偶感傷寒,昏迷糊塗中魂已離體,茫然不知去哪裡。

見有人來來往往,就跟隨同行。不覺間到了陰曹地府,遇到一個冥吏,是他死去的朋友。吏替他檢視生死簿很久,皺眉說到:您經常忤逆父母,按陰司的律法當下油鍋進湯獄。現在您的壽命還沒終,可以先回去,等壽終再來受報。惡少惶恐害怕,磕頭求解脫。吏搖頭說:不孝順父母的罪很重,別說我難幫著解脫,即使釋迦牟尼佛也無能為力。

惡少哭泣流涕一直懇求。吏沉思說:有一個故事,您知道嗎?一個禅師登座,問:老虎的脖子上掛著鈴铛,誰能解開?眾人不知道,一個小和尚說:為什麼不讓系鈴铛的人去解開?得罪父母,還向父母忏悔,也許有希望可以免除罪過?少年憂慮罪業深重,不是一時間忏悔就能解開的。

《百業經》裡有個例子: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 興。 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  頭。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 一瞬間裂 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 忏悔。當時 地縫閉合, 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 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忏悔 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 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阿彌陀佛!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對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

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已經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兒女了。這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呢?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余的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

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禅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禅師!

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禅師照實的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它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它的眾生。  無相禅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的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禅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計較、狹隘,於這位農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樂,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別人都在受苦受難,自己一個人怎能獨享?如論世間,有事理兩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別,但在道理上則無多少無差別,一切平等。等於一燈照暗室,舉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捨棄一個,就是捨棄一切。捨棄一切,人生還擁有什麼?阿彌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忏」是梵音忏摩的簡稱,發露先前罪惡;「悔」是華語,改往修來,後不再作的意思,華梵合起來名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業,業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發心修學褝定智慧之前,應當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因這位修行人,宿生習氣太重,造作罪惡的心,非常猛利,這樣的緣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現在賢劫千佛,過去莊嚴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齊出來度他,也沒有辦法。

忏悔,是每個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課,甚至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剎那每剎那的必修課。只要沒有成佛,就要不斷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為止,才圓滿。忏悔就是改過,不斷地改習氣,消業障。業障消完就成佛,習氣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極點,就成佛了。 為什麼說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無時無刻不在度眾生,但哪些眾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眾生得度,肯回頭的那些人。

忏悔過失和罪障。若是錯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補漏難。人生一世,不過百年。縱然富可敵國,名聞遠方。也不過一世而已,從中為名為利而造罪,實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惡犯錯就會減少。

我們要深刻地了解到,我們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親眷屬不能相親。都是過去生中所造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導我們要學會忏悔業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復犯。另一方面要忏悔過去惡業。

一錯再錯,就會有無量報應。故佛菩薩要我們至於今日,所有現在及過去業障都皆忏悔。

「於今現在,必多造惡」,在今生現前行為上說,必定多造作惡業,「毀犯重禁」,毀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殺盜YIN妄四種重罪,若是犯了,就被棄捨於法外,情形很嚴重,所以修行人應特別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種種惡業發露出來,至誠忏悔,使本身得到清淨,遽而修學褝定智慧。

「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因本性上所染惡業習氣,既多又厚,惡業多,行為常被煩惱纏縛,心緒紛亂,障礙褝定。習氣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識不明,障礙智慧,有這兩大障礙,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有自信心較強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學褝定智慧的論調,而勉力去用功修學,但多因距離太遠,用功過猛,也常常會發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經錯亂的現象。

或者僥幸沒有錯亂,而因知見上發生偏差,容易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說困繞,而起煩惱。

「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棄原有的正知正見,增長了邪知邪見。「是故當先修忏悔法」,基於以上的理論,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見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淨,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惡業習氣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惡業重罪,也漸趨微薄,這樣就離開了一切影響褝定智慧的障礙,做到這樣地步,再來修學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這段經文是介紹忏悔的重要性,使學人知道在修法前應當先修忏悔。

[如何消業障]要具足四種力量:①要有改正過失的力量,有慚愧心。②依止三寶的力量,內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決定力不再犯,譬如現身體不好,要決定不吃肉、不殺生。④多點燈、放生、誦經。最快的方法,真發菩提心,一直做好事,業障就在身後跟不上你。

忏悔業障,為普賢菩薩的第四大願。忏悔,是修學的重要環節。無始以來,眾生由貪嗔癡所縛,造作種種罪業。這些罪業招感的果報,會成為修行的極大障礙。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們所要忏悔的障礙有三種: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三是報障。

一、煩惱障,包括貪心、心、愚癡、我慢、嫉妒等等。因為有貪心,使我們處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寧。哪怕是在座上,也會受到貪心干擾,一會兒想著這筆錢還沒賺到,一會兒想著那件東西還沒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紛飛。

因為有心,又會使我們陷入極大煩惱中,一會兒想著這個人對不起自己,一會兒想著那個人傷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給對方沉重打擊。

這樣的話,不要說得定,連輕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癡,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聽佛法怎麼也聽不明白,看經教怎麼也看不進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礙。

懈怠,則是懶惰放逸,打坐時瞌睡一來,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卻。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種表現,經不起外界干擾,一有風吹草動就給自己放假。以上種種,一旦形成習慣,再想改就非常困難了。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縱容自己,更不要執著那些對修行無益之事。這樣,打坐念佛時,妄念自然減少。

二、業障。業是梵語羯磨的意譯,是佛法核心理論之一,主要包括身業、口業和意業。身業,即身體行為;口業,即語言行為;意業,即起心動念。

身口意的行為發生後,將轉化為具有潛在力量的種子,直接影響未來生命的走向。無始以來,我們曾做過許多不該做的事,由此積累的業力,便會影響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學佛,但身體不適,經常臥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經濟困難,整日奔忙勞碌;還有些人雖然時間充裕,生活無憂,卻生於不聞佛法之地,沒有機會接觸正法。全世界六十多億人中,有緣聽聞佛法又有機會修行的人,實在少而又少。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份難得易失的福報!

為什麼有人能聽聞佛法,有人卻沒有機會呢?正是業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獨子,父母拼命阻攔,以死相逼,使其無法達成願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歡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從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幾歲時,雖對佛法沒什麼認識,就因種種因緣際會而決定出家。

其實,起先並未真正了知出家意義,隨著修學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勝。我覺得,我來到這個世界,好像就是為了出家,不僅沒有什麼障礙,反而有許多順緣在推動。

當我們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礙時,不要埋怨環境,也不要責怪他人,而要反觀自身,明白障礙來自過去所造業障,並在佛菩薩前至誠忏悔。世間因緣固然錯綜復雜,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實不虛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我們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曾經造作的惡業顯現。所以,不要抱怨,而要處之泰然,並積極予以改善。

三、報障。因為煩惱就會造下種種罪業,一旦造業後,就會成為種子,埋藏在阿賴耶識中,待時機成熟必定受報。

或許有人會說,世間許多人雖干盡壞事,卻能飛黃騰達;有些人雖一生為善,卻處處碰壁,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常言所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農民春天播種,要到秋天才能收獲。而佛教的因果觀是三世論,貫穿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現在的人生境遇,是過去業力所感。但這個過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幾世,也可能更早。

而現在的所作所為,又會招感未來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遠。但有一點確定無疑,那就是“業不作不得,業作已不失”。所有業力,哪怕是再微細的善惡之行,若非采取對治手段,必定招感業報。

忏悔的意思是什麼呢?忏,忏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永不再犯。

忏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自己的心靈,痛改前非,保證不再犯第二次了。

忏悔,並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門,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很重視忏悔,共產黨也講批評與自我批評。

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忏悔,他們向誰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寬恕、饒恕。主寬恕了你,你的罪業也就消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對自己,雖然有時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主要是自我譴責。

1、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科目。

、說實在話,所有一切修行法統統是忏悔法。

、不隱瞞自己的罪過這叫忏,悔是後不再造。 

、再重的罪業都不怕,只要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忏悔,都能成就。 

、不要以為忏悔是念念想著你的惡業,那就錯了。為什麼?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天天想就天天造,你這個惡業怎麼能斷得了? 

、那怎麼樣叫忏悔呢?念“阿彌陀佛”就是忏悔。我心裡現在只有“阿彌陀佛”,惡念沒有了,這是真忏悔,各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千萬不要在佛像面前訴苦,我造了什麼什麼罪業,佛菩薩你原諒我;你這麼做,在佛菩薩面前又造一次業。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這個惡業永遠消除不了。 

、佛教給我們,不要去懷念過去那些惡業,要常想佛菩薩,使這個惡業的印象慢慢淡掉,慢慢沒有,這就消除掉了。

9、忏悔,是能改過自新、後不再造。 

10 、真正忏悔,是非常稀有難得,這是諸佛如來都贊歎的。 

11 、我們以前迷惑顛倒,造了許多的罪業,我們現在真心忏悔,我們改過自新,這個罪業能夠忏除。 

12 、真修行,不是念多少經,或念多少佛,而是能真心悔過。 

13 、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貪嗔癡慢這個念頭還會常常起來,我們應該要有大慚愧,要真正痛切忏悔! 

14、我們只要有一念回頭,佛菩薩就會來幫助,真的是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15、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這個人在生的時候是造五逆罪,殺父親、害母親、破壞佛法,這個罪非常非常之重,那是決定墮阿鼻地獄。 
    16
、阿闍世王也算是過去有善根,臨命終時忏悔,念佛往生。釋迦牟尼佛給弟子們講,阿闍世王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見得那個品位非常非常之高;極重的罪,也能夠有這麼高的品位,他是真心忏悔,徹底忏悔。 

忏悔是人心的清洗劑。佛陀在經中說:有兩種人在修學佛法上能有所成就,第一種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在工作與生活中不會犯錯誤;第二種人是犯了錯誤之後能忏悔。

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當我們犯了錯誤之後,一定要誠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證以後不再犯了,這樣在修學佛法上才能有所成就。

消業障是修行人第一條重要的功課。佛在《大悲經》上說: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

佛又在《佛說第一義法勝經》的重譯本上說過:不離眾生有業。不離業有眾生。眾生是業。業是眾生。汝當知之眾生界者不增不減

什麼是業障?障就是障礙,障礙了真心,障礙了本性,什麼是障?業就是障,業是事業,人都希望自己事業越大越好,業越大,障越大,煩惱也就大了。

人出不了六道輪回,就是造業從來沒中斷過,拼命在造,作惡有障礙,作善也有障礙,果報都出不了三界。造善業,三善道投胎,造惡業,三惡道受報。佛教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是淨業。著相,業就不淨,就會產生障礙。 

沒事想事,這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 

最大的業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裡最嚴重的是貪心。貪得了就吝啬,貪不到就生恚、嫉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業障不除,障礙你的智慧、福報。  

求佛菩薩不靈,沒有感應,你有業障,把業障消除,就有感應了。 

如何消除業障?忏悔。

每天很認真的反省,把毛病找出來,改掉,叫忏悔。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環境打掃干淨,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打掃自己心靈的環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

由於無始以來,我們有很多煩惱,造下了很多罪業,我們被貪癡污染得一塌糊塗,如果不用真心忏悔去清洗自己被煩惱污染的心靈,那我們的心靈將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如: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的時裝,本來很干淨,如果穿一段時間,穿髒了,脫下來也不洗,往那裡一放,過幾天再穿,再脫;再穿,永不洗;過一段時間,拿出來聞聞再穿,時間長了,已經髒得不能再髒、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後就這樣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這件衣服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呢?

我們的心也像新衣服一樣,本來很干淨,因為有了貪癡的原因,使我們造下了許多罪業。《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謂悔謝罪過而請求寬恕。即作罪或犯罪時,皆應忏悔,始得除罪而清淨。”

忏悔,是一個清洗過去心靈的污穢,以獲得淨化和再生的不間斷過程。

一個不忏悔的人,是無法在心靈上有所進展和進化的,因為不忏悔,意味著心靈的停滯和繼續染污;不忏悔,意味著以前的過錯沒有消除,而新的過錯又將源源不斷的產生。煩惱污染我們的心靈,罪業帶來生命的痛苦。

因此,我們現在學習普賢菩薩的第四大願“忏悔業障”,真正忏悔了覺悟了,增長願力和正知正見,就會少造業。如忏悔完了還是以前那樣,忏悔也是假的,白忏。

故事:忏悔要勇猛精進

 1、鄉裡有一老婦姓張,自稱曾經做過陰間的走無常,現在已經告免了。她說昔日到陰曹地府,曾問冥吏:事佛有益處嗎?冥吏說:佛只是勸人行善,行善者自會有福報,不是佛降福。如果出供養想求佛降福,那麼廉潔的官吏都不受賄賂,佛會受賄賂嗎?張老婦又問:忏悔有用嗎?冥吏說:忏悔必須勇猛精進,力補以前的罪過。現在的人忏悔,只是磕頭求免罪,又有什麼用呢?這些話不是一個鄉下老婦能說出來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授予的。    2、一個惡少偶感傷寒,昏迷糊塗中魂已離體,茫然不知去哪裡。

見有人來來往往,就跟隨同行。不覺間到了陰曹地府,遇到一個冥吏,是他死去的朋友。吏替他檢視生死簿很久,皺眉說到:您經常忤逆父母,按陰司的律法當下油鍋進湯獄。現在您的壽命還沒終,可以先回去,等壽終再來受報。惡少惶恐害怕,磕頭求解脫。吏搖頭說:不孝順父母的罪很重,別說我難幫著解脫,即使釋迦牟尼佛也無能為力。

惡少哭泣流涕一直懇求。吏沉思說:有一個故事,您知道嗎?一個禅師登座,問:老虎的脖子上掛著鈴铛,誰能解開?眾人不知道,一個小和尚說:為什麼不讓系鈴铛的人去解開?得罪父母,還向父母忏悔,也許有希望可以免除罪過?少年憂慮罪業深重,不是一時間忏悔就能解開的。

《百業經》裡有個例子: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 興。 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  頭。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 一瞬間裂 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 忏悔。當時 地縫閉合, 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 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忏悔 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 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阿彌陀佛! 

任何去過寺廟的人對許願、還願這件事都不陌生,甚至這已經成為宗教活動的標志性目的。大凡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都會去佛菩薩面前許下願望,如果事後靈驗,便虔誠的按照之前許願時的約定還願。

我們常常聽人許願說:我希望、我想要、我願意......然而卻忘了是一種對生命的承諾,最重要的是要實踐它。然而總是比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說了一大堆,卻完成不了一件事,這就叫做發空願 

許願還願是世俗的說法。許願這個過程和經濟社會裡簽訂合同沒什麼區別,基本原理都是按合同約定辦事,然後得報酬(當然,有時也會先預付些香火錢)。說白了也就是個相互利用的關系。

這樣的許願和還願無論看似多麼的虔誠,無疑是對佛教的亵渎,對佛菩薩的亵渎。所求‘靈驗’者,無非也只是因緣巧合,實在與佛菩薩加持無關。 

佛教沒有許願之說。佛教有發願。佛教的發願是“四弘誓願”。如果您覺得心安可以還願,但不能有和佛菩薩交換條件的想法。要有感恩的想法。因為不能用世俗交換的心衡量佛菩薩。

佛教經典裡你是找不到[許願][還願]這兩個詞的,但是會經常見到[發願]這個詞。[發願]和[許願]有什麼區別?

[發願]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希望通過我的某些行為達到某種結果,請求佛或菩薩們護助,協助我圓滿這個願望。前題是這個行為和所希望的結果是符合道理的。

[發願]和[許願]的區別在於,[發願]以行為為因;[許願]以結果為因。舉個事例來比喻就比較清楚了。

比如求財。[許願]的人會說:求您神力給我帶來財富,事成之後我會如何如何修廟、造像等等來報答您。

[發願]的人會說:由於我往昔的貪婪、吝啬、偷盜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現在財富不圓滿的現狀,我發願忏悔往昔的種種過錯,發願廣行布施,遠離貪吝,終不捨棄這個願望。如果我的願望是真實不虛的,那麼請您幫助、加持我使得財富圓滿。

[發願]的真實不虛很重要,一定是思考過的,信念堅定的願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這裡又牽扯到一個常常掛在嘴上的詞——心誠。

修行一定要心口相應,心和行為要一致,否則都是花言巧語,裝模作樣。整天發心發願,說眾生可憐我要度,佛菩薩功德無量我要學,卻沒有發自內心地做,都是假話,空話,大話。

雖然說有發願總比沒發願好,但若發了願,卻沒有辦法實踐,還是要扪心自問,是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明知做不到,或根本不想做,卻還要發願,那就是欺騙。但如果是目標很遠、很難做到,但自己還是想做,也願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沒有關系。

例如佛教教大家發學做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但成佛、做菩薩的願非常廣大,不能立竿見影,必須將累世所做的一點一滴的好事,所求的一點一滴的善法,所做的一點一滴的布施,通通匯歸到成佛這條路上,所以要在此生成佛是不太可能的。

雖然如此,大家還是要發成佛的願,因為如果發了願,就算是種了善根,就好像一顆種子,遲早會發芽,因為已經有一點引子在那裡了。

而且因為你曾經發了願,也願意有一天能夠做到,你就會慢慢地實踐它,總有一天會實現的。因在《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但如果你心中認為,我根本沒有想要成佛,也沒有想要做菩薩,成佛、做菩薩跟我一點關系也沒有,連發這個願的心都沒有,那麼你根本就不會產生任何力量,激勵自己往成佛之路邁進,所以也永遠都不會有成佛的機會了。

另外,有的人擔心如果做不到所發的願,會犯了欺騙罪或妄語罪,所以干脆不要發願。其實這要看情況,也就是要看你發願的目的是什麼?例如你允諾他人說:我發願要做菩薩,我發願要賺錢來布施大眾、護持佛法,所以你先幫忙我,提供我資源,等我成功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

如果你這樣說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別人的信任,以得到別人的財富,那就是犯了欺騙罪和妄語罪;相反的,如果你心中並沒有欺騙的意念,但說了卻沒有能力做到,那就沒有關系。

例如你發願想學插花,因為學會後,不僅自己可以欣賞,也可以美化環境,帶給別人好心情,真是一舉數得。可是到最後都沒有去學,但因為沒有傷害到人或是讓人受到損失,所以沒關系。

發願除了不能心存欺騙外,也要避免發不切實際的願,做不合常理、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象是發願要把一堆沙子煮成熟飯,沙子要如何煮成熟飯呢?這就是不可能的事。

記得有一位居士,他每次見到我,都說等他將來有了錢,一定要供養我、護持我的弘法事業,然而一次都沒有辦法實踐。我相信他的初發心絕對沒有問題,但如果經過那麼多次,還是沒有辦法實現,那就要考慮自己的能力來修正這個願,而且願的大小也不在實質數量的多寡,能有這個真心才是可貴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發願的動機,不要擔心做不到,因為有願才會有前進的力量;但若發的是不切實際的願,或是心存欺騙,那就是不該有的行為了。

發心不同,功德就差別不同了。我們做善事,最講究的就是這個發心,出發點,動機;一念的動機,就決定了我們功德的大小。

有一個公案:各位可能聽說過,有一個獵人他買了一只老鷹,這個獵人為了省錢就把老鷹放在雞裡面跟雞一起養,那麼這個老鷹從小跟雞在一起學這個雞的動作,學雞的聲音,長大以後耳濡目染它認為他是一只雞,只是長得比較大而已。

那麼長大以後這獵人想說老鷹應該開始訓練,讓它能夠飛翔干一點實事。

但是這個老鷹它心裡面有一個障礙,它認為它是一只雞,他就覺得這個主人很奇怪,為什麼要訓練我?我就是一只雞,你看到雞有在天上飛的嗎?那麼這個獵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失敗了,不是這個老鷹沒有能力,他自己心中有障礙因為它自我設限,我們很容易被過去的習慣所限制。

那麼獵人在傷心之余,就准備放棄這只老鷹了,就把這個老鷹帶到高山上,讓它自由落地就把它放下去。

那麼這個老鷹快要墜地的時候它的潛能發生了,它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它展開它的強壯的翅膀,快要接觸地面的時候它飛翔起來了,變成一個真正的老鷹了。阿彌陀佛!

 

不懂得發願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發願。因此造成效果顯不出來。回向主要是利益眾生的,因為你利益了他們,才有的功德。
    回向
是慈悲的表現,回向一般是不回向給自己的,都是回向給別人的,這主要是鍛煉你的慈悲心,以及利他心。

應如何回向呢?首先,不應為了獲得健康、財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則如生長的大黃稈一樣:於夏季生長後就立即干枯,從而化為烏有;同樣,這樣的回向對自他都沒有真實的利益,也即無有恆久的安樂,最終將滅盡成為無實法,自他二利一無所成,所以我們不能作這種回向。

《大乘義章》雲:回向不同,一門說三:一菩提回向,二眾生回向,三實際回向。其中,菩提回向是緣佛果而回向,眾生回向是緣眾生離苦得樂而回向,實際回向是緣真如而回向。

這三種回向都是上等回向,若能隨一而行,則善根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越來越增上。

《華嚴經》雲:所行功德雖微小,悉能回向廣無量。意謂:即使所行持的功德表面上看來非常微小,但若能以三種回向攝持而作回向的話,那它的功德就無量無邊。

《慧海請問經》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意謂:就像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大海沒有干涸之前,它就不會耗盡;回向大菩提的善根也是這樣,在未獲得菩提果之間,它也不會窮盡。

《大乘義章》雲: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說,依靠發願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

以比喻說明:一塊黃金是用來做佛像、裝飾品,還是做馬桶,這主要取決於主人的想法;同樣的道理,我們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這也取決於回向,故回向至為關鍵。

《了凡四訓》講了這樣一則公案:以前,一位貧女到寺院供養了二文錢,方丈親自為她回向。她成為貴妃後,又到這座寺院供養了幾千兩金,但方丈卻讓徒弟為她回向。

她心中不解,於是請問方丈:以前我僅供養二文錢,您親自為我回向,而這次供養這麼多錢,您為什麼不為我回向?方丈回答:前次布施雖薄,但心很真切,老僧不親自出面不足以報恩;如今布施雖厚,但布施的心卻不如以前,所以讓徒弟出面就足夠了。

對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現在許多人修持善法後不回向,甚至連什麼叫回向都不知道;有些人雖然回向,但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為了獲得有漏安樂而回向。

其實,人天安樂就像雜毒的食物一樣,為了它們而作回向毫無實義;況且積累善根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拋棄這種不究竟的下士道回向,而以清淨心印持而作回向。

如《地藏經》中說: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如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從經中可以知道,發願是很重要的。而且要發大願,要將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又,有人發願只發一半也是不行的。如何說呢?因為只發一半願效果是出不來的。今舉例說明:有二個孩子跟父親要很多錢,父親會不會不問就給他們呢?不會的。父親一定會問,您們要錢做什麼?第一個孩子說,我身上放很多錢。隨時要用就有了呀!

第二個孩子說:我要將錢存在銀行,生利息,用利息錢學技能,等技能學好了,再用那些錢來開店。您們想想,如果您是父親,又有錢。您會給那一位?當然是給第二位。為什麼?因為第一位可能會亂花。

第二位有理想,可能達到。同樣的,發願的重要性,就在這裡。有人做功德,不懂得發願。就好像第一個孩子,有錢,但沒有目標一樣,心想好的福報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報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這樣說來,我們做善事,也有求回報的心了?那金剛經裡說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應怎樣理解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應該不要被任何的因緣給障礙住,要懂得善用一切因緣來護念自己及眾生的菩提心願。所以跟發願不會有沖突。

不求回報,則您的願就是沒有回報,則隨因緣亂轉,很危險的。)這也就是一般歷史上及現實生活中,很多很有福報的人,用他們的福報來做壞事,這都是因為他們當時修福時,沒有發善願的關系。所以修任何的福報,發善願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要用最誠懇的心來發願,時時要依照自己所發的願去行。並不是發願之後,不到五分鐘,就忘得一干二淨,這等於沒有發願一樣。要弄清楚發願是為了什麼?不是徒具形式,當作例行公事,那就大錯特錯,違背了自己發願的原則。

凡是發願的人,每天要把自己的發願文誦一遍,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要做到至善至美的程度,這樣才不辜負自己發願的初衷。

諸佛菩薩就因為認真發願,依願實行,所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我們如果將每一條願文,都往真實的方向做去,沒有絲毫的虛偽,那麼我們也會成佛,也會成菩薩的。

第一、有人發願,但同時造作與願心相違的業緣。例如:求健康,可是又殺生。所以還是會生病或短命。所以所願不成就。

第二、有人發願,也沒有造作與願心相違的業緣。但是也沒有修福德故。善緣沒有具足,所以也是所願不能成就。例如:阿羅漢修慧不修福而托空缽。

第三,有人發了願,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造福。但因為修福後,後悔了。也會造成所願不成。例如:經中有一些例子。我稱之:布施而後悔,得富屋窮人報。享受不到。

第四、有人發了願,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造福,修福後,也沒後悔,但是因為願心不圓滿,所以福德因緣難以成熟,也會造成所願難以成就。

我舉例說明。例如:有人發願我所造福,希望幫助某甲。結果,某甲,常起惡心。但又因為我們修福發願回向給某甲,所以某甲對我們所起的惡心就會成就。那是因為我們發願只發一半所致,所以我稱之為不圓滿。

我們應該發願:以此功德回向給某甲,希望能助消除惡念,助他善法成就,……等等。也就是說:要將功德回向清楚,不要只有回向,而沒有說明要什麼。

第五、有人發了願,也發圓滿,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修福,也沒後悔,但是因為過去的惡業因緣已成熟,現今業緣未成熟,所以所願還不能成就。

第六、如果有人發了願,也發圓滿了,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修福,修福後也沒有後悔,過去的惡業因緣也清淨了或未成熟,現今善緣也成熟了,則所願就能成就。 

以上就是說明為什麼有人發了願而不成就,或能成就的原因。但發願很重要。

佛是大智慧者,我們是大愚癡人。我們若想學大智慧,必須以佛心為己心,以佛願為己願,時時都是慈悲喜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一切往真實處做去,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應。所以我們對發願這件事情要特別注意!

阿彌陀佛因為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世界,攝受一切眾生。我們應該效法過去諸佛、菩薩、聖人的行為,要痛改前非,不要保護自己的短處,不要跟著習氣毛病跑。這叫背塵合覺,否則就是背覺合塵。

若是能勇於改過,面對現實,接受考驗,經得起考驗,便有成就。不要我見太深,我相太重。要認識自性是光明磊落的,所謂“圓陀陀,光灼灼,赤裸裸,一絲不掛”的真心。

這個真心是什麼習氣毛病都沒有,所以不要把佛性寄托在四大假合的物質上。

我們為什麼離真逐妄?為什麼捨本逐末?就因為不認識自己的自性。自性是沒有一點的染污,清清淨淨,好像明鏡一樣,物來則映,物去則淨。

各位!修道人若是不能改過,就等於沒有修道。所謂“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

有這種覺悟心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將來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所謂“前程似錦”。若是不知非,那就糊塗一輩子,只是圖虛名假好,被客塵所迷,這真是可憐人!

在因地不能亂發願,這是對的。要考慮好,自己有沒有這個必要,能不能發。必要的,該發的一定要發;不必要、不該發的絕不能發。要把握適度。 

不能實現的願是可以發的。為什麼呢?你看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沒有空的時候,那地藏王菩薩是不是沒有成佛的時候?其實地藏王菩薩早就成佛了,他的心的力量大啊!

當時地藏王菩薩他母親的業始終沒有消盡,他就發這樣一個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時業就徹底消了。 

願不能亂發,發願是很重要的。修行一定要心口相應,心和行為要一致,否則都是花言巧語,裝模作樣。

整天發心發願,說眾生可憐我要度,佛菩薩功德無量我要學,卻沒有發自內心地做,都是假話,空話,大話。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要學習普賢菩薩的願。發心、回向都是願。

一個是在功德還沒有做,或者准備做的時候發的願;一個是功德做完以後發的願。我們跟隨普賢菩薩發大願,這樣心胸才能打開。

發自內心地饒益所有的眾生,才能斷除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這都是對治我執我愛、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歷代上師都是這樣要求,我現在也跟大家這樣要求,發願的時候一定要按發願文。

回向的時候也要按回向文。這都是金剛語,這都是正確的願。我們跟隨普賢菩薩,跟隨這些佛菩薩發願,那是不會有錯的。

若是自己隨便發願,就不一定到位,就不一定正確。發願回向就重要,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裡面流露出來,都是從這個心裡面建立起來,人心要真誠,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這是講體、本體。

有體當然有用,用裡面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別人是他受用。

佛告訴我們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夠修善積德這對自己;對別人是發願回向,發回向心,發願回向是大慈大悲,發願回向就是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這個服務完全是義務,不求絲毫報酬,世間人服務是要講報酬,佛菩薩服務沒有報酬,全部是付出的,現在話講義務,完全是義務。

如果有義務這個觀念,那還不是佛菩薩,為什麼?他愛心還低一等,法緣慈,不是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他做的是真正義務工作,但是決定沒有義務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

哲理故事:小孩兒大願力

有一個美國的小孩子看到電視上說:非洲有許許多多窮苦的小孩,這些窮苦小孩從來都沒有吃過糖果,也沒有書本。

這個小孩子他很天真,他就收集一些糖果,收集一些書本,就希望他的爸爸媽媽把它送到非洲去。

爸爸媽媽怎麼有這個本事送到非洲呢?小孩子很天真,他說:你看天上那個飛機飛來飛去、飛來飛去,那個大叔叔如果有飛去非洲的話,就把我們的東西從空中丟下來。小孩子想得很天真。

後來他的父母就想到這個空軍,就寫信去問:你們的飛機有沒有飛到非洲?我的小孩收集很多糖果餅干、書本、鉛筆、鋼筆什麼一大堆的,如果你們飛到非洲上空的時候,就把它丟下來給那些非洲的小孩。

空軍單位收到這封信以後,也很感動,真的他們就准備派一輛專機,要東西送到非洲了。後來空軍單位問:你們到底有多少東西?他說:不多。

不多?我一架飛機可以載這麼多,你這麼一點點怎麼夠呢?

這個小孩子就到學校裡面,把他的構想跟老師講,然後老師跟校長講。校長發布以後,不但是這個學校,別的學校也感動了,好多個學校就把這個消息傳出去,大家就是捐糖果餅干、書本原子筆這些文具東西。結果真的就是由國家空軍派了一架飛機,載東西到非洲去,送給那些需要的小孩。

所以我們人的這個心的力量很大很大。這個小孩子天真無邪,一念善念,感動到這麼多人來隨喜贊助,隨喜功德,最後就成就這件事情。阿彌陀佛!

 

如何發願和回向

發願和回向是大乘佛子每天都要做的功課,而且是很重要的功課。四眾弟子每天課頌或做功德後,常把功德「回向」給親友、怨親債主、法界眾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裡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回向」是佛教極為殊勝而獨特的修行法門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蠟燭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不但原來的蠟燭本身的光亮未曾減弱,反而和其它蠟燭的光光相照,而使室內更為光明、更為明亮。

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反而功德更多,因為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加殊勝了。

心念的力量很大,我們今天所有的種種都是以前甚至多生多劫前發的願所成就的,《百業經》就是專門談發願所得的果報,我們不要輕視發願,不要輕視起心動念,無論善惡最後哪怕經歷無數阿僧祇劫,總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上。因此,發願很重要,要常常發善願,祝福自己和一切眾生。

發願是很重要,一般來說,如果你誦經而沒有明確的發願的話,你誦經的所有功德都會轉換為你的福報,而大部分有大福報的人都會造惡業,從而要受到惡的果報的,所以發願確實很重要,但這並不是說你不能通過誦經、念佛求一些現世的福報的“能”;只要誠心誦經、念佛不求自來,根本用不著求。

比較如法的是:在誦經、念佛之前就先調整自己的心緒,發願往生西方脫離輪回,早日成佛,乘願再來普度眾生,即使你不能從心裡真的發出來,也要盡可能的發出相似的念頭來;然後至誠恭敬的誦經、念佛;在誦完之後先按經書後面的回向偈來回向。然後如果有所求就祈請三寶的加持,讓你的善行善願都能成就。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常常只是簡單的認為:佛教只是教人向善的。事實上,我們學佛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淨土。要做到這一點,發願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發願就沒有辦法得到這一點。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如果只是行善而不發願去淨土,那麼命終的時候也是無法去淨土的。

這裡要特別注意:你除了會布施,還得要會回向,就是要注意回向法界這四個字。前面有講過地藏經有兩個經眼:一個是業力甚大大到不可思議: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在事相上發明業力。這一品經文的經眼就是回向法界,就是回向法性,法性就是理體,就是真理的實體,要回向真理而不著相。前面業力是事相,這裡回向法界是理性,合起來就是理事無礙,理事圓融,所以地藏經並非你所認為是淺顯的經,凡是能回向法界就是最深的義理。

佛經上說回向有三種:回者轉也,向者趣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三處,故名回向,三處者:一者菩提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趣向於佛果菩提所謂回因向果也;二者眾生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施於一切之眾生,所謂回自向他也;三者實際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趣求真如實際,所謂回事向理也。

第一種是我自己所修功德一定要回向佛果菩提,我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二乘小果。

第二種眾生回向就是把我的功德施給一切眾生,我不求自己的福報。

第三種實際回向,就是把功德回向趣求真如實際,就是真如之理,所謂回事向理,你所修的功德就是屬於實相,你不著實相回到真如實際理地上,或理性上。

法界在佛經上有三種解釋:一者界限義,一個界兩個界等十法界等就是界限;二者因義,法界是諸法之因。;三者法界就是法性,這裡就依法性解,所以回向法界者,就是回向一切諸法的本性。一切諸法就是真如理性,回向真如法界。

布施是個妙法、是個成佛之最大功夫,能度你的煩惱,了脫你的生死,他是總攝六度法門,你一執著我是布施之人,則別人不如我,慢心一起,不但度不了煩惱,更增加根本煩惱。你若執著受施之人,則不能平等布施,親者布施,疏者仇者則不布施,是起分別心冤親不平等。

要是執著所施之物呢?則著財物之相,是你所喜愛,則不肯捨,好的貴的不肯捨,所以也不能執著所施之物。

這三項就叫三輪體空。所以能以三輪體空的心來布施,則同樣是一件布施行為,卻因你能將功德回向法界,所得果報亦是種種不同。而且是千差萬別。

依靠個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後進行回向,也能讓眾生獲得成就。虛雲和尚剛生下來時,是一個大肉團,他母親見後大驚,當下悶厥而死。

第二天有個賣藥翁來,用刀破開肉團,裡面抱出來一個男孩,家人大喜。虛雲和尚畢生沒有見過母親,每每思之,心痛如絞。

後前往阿育王寺禮拜捨利,發願燃指供佛,超度慈親。有一天,在似夢非夢的境界中,他見到空中出現一條長數丈的金龍,龍騰空飛到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他母親正站在樓閣上眺望。

他大叫:母親,請您騎上金龍,往西方去吧。龍即緩緩下降,夢也遂之驚醒,醒後覺得身心清爽。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掛念母親。虛雲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親脫離了輪回,應該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佛子當“常隨佛學”,我們沒有福報投生在佛陀降臨娑婆世界的那個年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這個年代認真修行、依戒為師、依四依法修行、深信因果、為“脫離輪回、乘願再來、利益眾生”。

我們知道任何的善行都會產生功德,大乘佛子將這種功德時時回向給法界眾生,這是一種真正無我利他的行為。回向文可能有成百上千種,但是回向的發心只有一種,哪怕你不會念誦任何回向文,但是你的發心是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某人或者所有眾生,那麼這種回向就是圓滿的回向。回向不要執著於某一種的回向文,回向文都是人寫出來的,但是發心卻是要自己去發。回向也是鍛煉我們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過程。

功德回向,不但不會減少和損失我們的功德,反而會使我們的功德更圓滿。功德回向猶如將自己杯中的水倒入大海一樣,只要大海的水不干枯,那麼我們倒入大海的那杯水也就不會干枯。

不要吝啬做功德回向,有些人把功德守得死死的,唯恐失去功德,殊不知這樣反而容易失去功德。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麼呢?《俱捨論》中說,有一種善根叫勝義善(又名真如善。勝義善是指解脫,它遠離一切痛苦,最為安樂),這無法回向給眾生,因為它是常有之法。這裡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華嚴經》中雲: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願皆獲善妙。《華嚴經》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種善妙:

1、所緣善妙:應緣一切眾生,並不是緣某個眾生;

2、所依善妙:獲得的並不是暫時的快樂,而是斷證圓滿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這種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攝持;

4、行為善妙:佛菩薩利益眾生的行為,在世間中極為善妙,我們也應隨著諸佛菩薩的妙行而積累善根。據《華嚴經》的觀點,所回向的善根應具備四種善妙,這種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給眾生,就能成為成佛之因。

學會[發願]是至關重要的。即便有些事情目前無力做到,只要始終堅定一個願望,象保護種子一樣守護她,依照這個願望合理合法的行為,始終會有開花結果,所願圓滿的一天。

祝願每一位發願者發願時都能做到[真實不虛],事半功倍,所願圓滿。

故事:傳說過去有一個富翁一生行善無數,修橋鋪路,救濟鳏寡孤獨,施茶施米,做了許多的慈善公益。他只知熱心修福,忽略聞法慧解的重要,當然對於佛法的因果,無法明理信受。

到了晚年老病的時候,業障現前,一直向家人吵鬧著要吃豬肉。當時,鄉下人殺豬是一件大事,只有在年節和喜慶的日子才殺豬。富翁家裡的豬只只肥大,他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上街去買,路途實在遙遠,家人不得辦法,向鄰居買了一頭小豬,殺了小豬,肉還沒煮熟,他就一命嗚呼。

富翁過世之後,到了閻羅王那裡,閻羅王翻看他的生死簿,看到他一生做了不少慈善事業,正准備判決他回到人間,做個大富貴人時,忽然跑出一頭小豬,向閻羅王抗議說:「請他還我一條命,為了滿足他口腹之欲,使我那麼小就夭折了。」他申辯說:「我又沒有吃到牠的肉,是家裡的人把牠殺的。」

閻羅王說:「你雖然沒有吃牠的肉,但是牠是為你死的,你的福報分一半給小豬,讓牠也去投胎做人,享受富貴的日子。」

這個人悭貪不捨,心裡計算,為什麼一生積德換來的富貴,平白分一半給人?雙方僵持不下,閻羅王說:「你如果不肯分一半給小豬,你就轉世做豬,抵還欠牠的債。」

富翁自以為討到便宜,反正變成豬也不過一世,我的福報依然存在,總會有享用榮華富貴的一天。

由於他過去的福報,雖然變成豬,還是受到很好的待遇。享用上好的飼料,住在有冷氣設備的地方,主人把牠當成比賽的大豬公,吃住百般的呵護照料。

有一天,一只小雞跑來偷吃牠的飼料,牠用頭蓋住飼料的糟口,不肯給雞子吃,飼料沾滿牠的頭,貪吃的小雞又去啄牠頭上的飼料,牠一生氣就把雞咬死了。

由於牠的瞋恨無知,富翁不斷的變換身形,雞鴨牛馬、飛禽走獸,不斷的輪回,而他念念不忘的富貴,像一張空頭支票永遠沒有兌現的一天。

我們種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沒有回向,就像一個很好的東西沒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費了。

人身難得,一生的福德造化,一世的美好際遇,一念的善因善緣,一旦蹉跎,萬劫難逢!有誰可以把握下一分鐘的福禍,又有誰能夠保證能否看得到明天的太陽升起?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不是消極悲觀論,而是徹見生命的實相,要我們全心全意,活在當下的每一個因緣。

富翁一念悭貪,不肯與人分享,結果換來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我們的一念之差,如果沒有察覺,不肯修正,也如同富翁,不斷幻化身軀,妄想遙不可及的幸福歲月。

故事:有一個很窮困的女子,她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三寶,方丈和尚親自為她回向。

世事多變,這位女子後來做了皇後,就帶著許多宮女再回到這個寺院修大供養。

方丈和尚沒有親自主持,只讓弟子為她誦經回向。

她覺得很奇怪,問老和尚:“從前我很窮苦,布施兩文錢,您親自為我回向。

今天我帶這麼多財物來供養,您怎麼只讓您的徒弟來為我回向?”老和尚說:“那時兩文錢是你的全部財產,你是真誠心,我一定要替你回向。

今天你做了皇後,擁有億萬財富,你拿的這點錢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替你回向足夠了。”

回向時的心量越大越好。普賢菩薩作回向的時候,把善根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眾生。眾生無邊,我們學習普賢菩薩,把功德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這樣我們所作的功德也是無邊無際的。有的人不敢回向,怕功德沒有了。不是這樣的。

你把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所得到的功德會更多、更圓滿。

修行一定要心口相應,心和行為要一致,否則都是花言巧語,裝模作樣。整天發心發願,說眾生可憐我要度,佛菩薩功德無量我要學,卻沒有發自內心地做,都是假話,空話,大話。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要學習普賢菩薩的願。發心、回向都是願。

一個是在功德還沒有做,或者准備做的時候發的願;一個是功德做完以後發的願。

我們跟隨普賢菩薩發大願,這樣心胸才能打開。發自內心地饒益所有的眾生,才能斷除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這都是對治我執我愛、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

發善願,功德無量。回向就是有一個目標和方向,時時事事向往之,系念之,容易達成,若不回向,就像漫無目的漂泊,隨業流轉,不容易聚集功德,因此要常常回向,可回向某一善願早成,或回向給父母家親眷屬、冤家債主,如果像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修積功德的大德所說的,常常替自己和眾生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究竟,最圓滿。阿彌陀佛!

 

不懂得發願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發願。因此造成效果顯不出來。回向主要是利益眾生的,因為你利益了他們,才有的功德。
    回向
是慈悲的表現,回向一般是不回向給自己的,都是回向給別人的,這主要是鍛煉你的慈悲心,以及利他心。

應如何回向呢?首先,不應為了獲得健康、財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則如生長的大黃稈一樣:於夏季生長後就立即干枯,從而化為烏有;同樣,這樣的回向對自他都沒有真實的利益,也即無有恆久的安樂,最終將滅盡成為無實法,自他二利一無所成,所以我們不能作這種回向。

《大乘義章》雲:回向不同,一門說三:一菩提回向,二眾生回向,三實際回向。其中,菩提回向是緣佛果而回向,眾生回向是緣眾生離苦得樂而回向,實際回向是緣真如而回向。

這三種回向都是上等回向,若能隨一而行,則善根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越來越增上。

《華嚴經》雲:所行功德雖微小,悉能回向廣無量。意謂:即使所行持的功德表面上看來非常微小,但若能以三種回向攝持而作回向的話,那它的功德就無量無邊。

《慧海請問經》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意謂:就像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大海沒有干涸之前,它就不會耗盡;回向大菩提的善根也是這樣,在未獲得菩提果之間,它也不會窮盡。

《大乘義章》雲: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說,依靠發願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

以比喻說明:一塊黃金是用來做佛像、裝飾品,還是做馬桶,這主要取決於主人的想法;同樣的道理,我們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這也取決於回向,故回向至為關鍵。

《了凡四訓》講了這樣一則公案:以前,一位貧女到寺院供養了二文錢,方丈親自為她回向。她成為貴妃後,又到這座寺院供養了幾千兩金,但方丈卻讓徒弟為她回向。

她心中不解,於是請問方丈:以前我僅供養二文錢,您親自為我回向,而這次供養這麼多錢,您為什麼不為我回向?方丈回答:前次布施雖薄,但心很真切,老僧不親自出面不足以報恩;如今布施雖厚,但布施的心卻不如以前,所以讓徒弟出面就足夠了。

對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現在許多人修持善法後不回向,甚至連什麼叫回向都不知道;有些人雖然回向,但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為了獲得有漏安樂而回向。

其實,人天安樂就像雜毒的食物一樣,為了它們而作回向毫無實義;況且積累善根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拋棄這種不究竟的下士道回向,而以清淨心印持而作回向。

如《地藏經》中說: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如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從經中可以知道,發願是很重要的。而且要發大願,要將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又,有人發願只發一半也是不行的。如何說呢?因為只發一半願效果是出不來的。今舉例說明:有二個孩子跟父親要很多錢,父親會不會不問就給他們呢?不會的。父親一定會問,您們要錢做什麼?第一個孩子說,我身上放很多錢。隨時要用就有了呀!

第二個孩子說:我要將錢存在銀行,生利息,用利息錢學技能,等技能學好了,再用那些錢來開店。您們想想,如果您是父親,又有錢。您會給那一位?當然是給第二位。為什麼?因為第一位可能會亂花。

第二位有理想,可能達到。同樣的,發願的重要性,就在這裡。有人做功德,不懂得發願。就好像第一個孩子,有錢,但沒有目標一樣,心想好的福報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報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這樣說來,我們做善事,也有求回報的心了?那金剛經裡說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應怎樣理解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應該不要被任何的因緣給障礙住,要懂得善用一切因緣來護念自己及眾生的菩提心願。所以跟發願不會有沖突。

不求回報,則您的願就是沒有回報,則隨因緣亂轉,很危險的。)這也就是一般歷史上及現實生活中,很多很有福報的人,用他們的福報來做壞事,這都是因為他們當時修福時,沒有發善願的關系。所以修任何的福報,發善願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要用最誠懇的心來發願,時時要依照自己所發的願去行。並不是發願之後,不到五分鐘,就忘得一干二淨,這等於沒有發願一樣。要弄清楚發願是為了什麼?不是徒具形式,當作例行公事,那就大錯特錯,違背了自己發願的原則。

凡是發願的人,每天要把自己的發願文誦一遍,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要做到至善至美的程度,這樣才不辜負自己發願的初衷。

諸佛菩薩就因為認真發願,依願實行,所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我們如果將每一條願文,都往真實的方向做去,沒有絲毫的虛偽,那麼我們也會成佛,也會成菩薩的。

第一、有人發願,但同時造作與願心相違的業緣。例如:求健康,可是又殺生。所以還是會生病或短命。所以所願不成就。

第二、有人發願,也沒有造作與願心相違的業緣。但是也沒有修福德故。善緣沒有具足,所以也是所願不能成就。例如:阿羅漢修慧不修福而托空缽。

第三,有人發了願,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造福。但因為修福後,後悔了。也會造成所願不成。例如:經中有一些例子。我稱之:布施而後悔,得富屋窮人報。享受不到。

第四、有人發了願,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造福,修福後,也沒後悔,但是因為願心不圓滿,所以福德因緣難以成熟,也會造成所願難以成就。

我舉例說明。例如:有人發願我所造福,希望幫助某甲。結果,某甲,常起惡心。但又因為我們修福發願回向給某甲,所以某甲對我們所起的惡心就會成就。那是因為我們發願只發一半所致,所以我稱之為不圓滿。

我們應該發願:以此功德回向給某甲,希望能助消除惡念,助他善法成就,……等等。也就是說:要將功德回向清楚,不要只有回向,而沒有說明要什麼。

第五、有人發了願,也發圓滿,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修福,也沒後悔,但是因為過去的惡業因緣已成熟,現今業緣未成熟,所以所願還不能成就。

第六、如果有人發了願,也發圓滿了,也沒造相違的業緣,也有修福,修福後也沒有後悔,過去的惡業因緣也清淨了或未成熟,現今善緣也成熟了,則所願就能成就。 

以上就是說明為什麼有人發了願而不成就,或能成就的原因。但發願很重要。

佛是大智慧者,我們是大愚癡人。我們若想學大智慧,必須以佛心為己心,以佛願為己願,時時都是慈悲喜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一切往真實處做去,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應。所以我們對發願這件事情要特別注意!

阿彌陀佛因為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世界,攝受一切眾生。我們應該效法過去諸佛、菩薩、聖人的行為,要痛改前非,不要保護自己的短處,不要跟著習氣毛病跑。這叫背塵合覺,否則就是背覺合塵。

若是能勇於改過,面對現實,接受考驗,經得起考驗,便有成就。不要我見太深,我相太重。要認識自性是光明磊落的,所謂“圓陀陀,光灼灼,赤裸裸,一絲不掛”的真心。

這個真心是什麼習氣毛病都沒有,所以不要把佛性寄托在四大假合的物質上。

我們為什麼離真逐妄?為什麼捨本逐末?就因為不認識自己的自性。自性是沒有一點的染污,清清淨淨,好像明鏡一樣,物來則映,物去則淨。

各位!修道人若是不能改過,就等於沒有修道。所謂“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

有這種覺悟心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將來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所謂“前程似錦”。若是不知非,那就糊塗一輩子,只是圖虛名假好,被客塵所迷,這真是可憐人!

在因地不能亂發願,這是對的。要考慮好,自己有沒有這個必要,能不能發。必要的,該發的一定要發;不必要、不該發的絕不能發。要把握適度。 

不能實現的願是可以發的。為什麼呢?你看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沒有空的時候,那地藏王菩薩是不是沒有成佛的時候?其實地藏王菩薩早就成佛了,他的心的力量大啊!

當時地藏王菩薩他母親的業始終沒有消盡,他就發這樣一個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時業就徹底消了。 

願不能亂發,發願是很重要的。修行一定要心口相應,心和行為要一致,否則都是花言巧語,裝模作樣。

整天發心發願,說眾生可憐我要度,佛菩薩功德無量我要學,卻沒有發自內心地做,都是假話,空話,大話。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要學習普賢菩薩的願。發心、回向都是願。

一個是在功德還沒有做,或者准備做的時候發的願;一個是功德做完以後發的願。我們跟隨普賢菩薩發大願,這樣心胸才能打開。

發自內心地饒益所有的眾生,才能斷除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這都是對治我執我愛、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歷代上師都是這樣要求,我現在也跟大家這樣要求,發願的時候一定要按發願文。

回向的時候也要按回向文。這都是金剛語,這都是正確的願。我們跟隨普賢菩薩,跟隨這些佛菩薩發願,那是不會有錯的。

若是自己隨便發願,就不一定到位,就不一定正確。發願回向就重要,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裡面流露出來,都是從這個心裡面建立起來,人心要真誠,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這是講體、本體。

有體當然有用,用裡面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別人是他受用。

佛告訴我們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夠修善積德這對自己;對別人是發願回向,發回向心,發願回向是大慈大悲,發願回向就是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這個服務完全是義務,不求絲毫報酬,世間人服務是要講報酬,佛菩薩服務沒有報酬,全部是付出的,現在話講義務,完全是義務。

如果有義務這個觀念,那還不是佛菩薩,為什麼?他愛心還低一等,法緣慈,不是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他做的是真正義務工作,但是決定沒有義務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

哲理故事:小孩兒大願力

有一個美國的小孩子看到電視上說:非洲有許許多多窮苦的小孩,這些窮苦小孩從來都沒有吃過糖果,也沒有書本。

這個小孩子他很天真,他就收集一些糖果,收集一些書本,就希望他的爸爸媽媽把它送到非洲去。

爸爸媽媽怎麼有這個本事送到非洲呢?小孩子很天真,他說:你看天上那個飛機飛來飛去、飛來飛去,那個大叔叔如果有飛去非洲的話,就把我們的東西從空中丟下來。小孩子想得很天真。

後來他的父母就想到這個空軍,就寫信去問:你們的飛機有沒有飛到非洲?我的小孩收集很多糖果餅干、書本、鉛筆、鋼筆什麼一大堆的,如果你們飛到非洲上空的時候,就把它丟下來給那些非洲的小孩。

空軍單位收到這封信以後,也很感動,真的他們就准備派一輛專機,要東西送到非洲了。後來空軍單位問:你們到底有多少東西?他說:不多。

不多?我一架飛機可以載這麼多,你這麼一點點怎麼夠呢?

這個小孩子就到學校裡面,把他的構想跟老師講,然後老師跟校長講。校長發布以後,不但是這個學校,別的學校也感動了,好多個學校就把這個消息傳出去,大家就是捐糖果餅干、書本原子筆這些文具東西。結果真的就是由國家空軍派了一架飛機,載東西到非洲去,送給那些需要的小孩。

所以我們人的這個心的力量很大很大。這個小孩子天真無邪,一念善念,感動到這麼多人來隨喜贊助,隨喜功德,最後就成就這件事情。阿彌陀佛!

 

如何發願和回向

發願和回向是大乘佛子每天都要做的功課,而且是很重要的功課。四眾弟子每天課頌或做功德後,常把功德「回向」給親友、怨親債主、法界眾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裡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回向」是佛教極為殊勝而獨特的修行法門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蠟燭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不但原來的蠟燭本身的光亮未曾減弱,反而和其它蠟燭的光光相照,而使室內更為光明、更為明亮。

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反而功德更多,因為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加殊勝了。

心念的力量很大,我們今天所有的種種都是以前甚至多生多劫前發的願所成就的,《百業經》就是專門談發願所得的果報,我們不要輕視發願,不要輕視起心動念,無論善惡最後哪怕經歷無數阿僧祇劫,總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上。因此,發願很重要,要常常發善願,祝福自己和一切眾生。

發願是很重要,一般來說,如果你誦經而沒有明確的發願的話,你誦經的所有功德都會轉換為你的福報,而大部分有大福報的人都會造惡業,從而要受到惡的果報的,所以發願確實很重要,但這並不是說你不能通過誦經、念佛求一些現世的福報的“能”;只要誠心誦經、念佛不求自來,根本用不著求。

比較如法的是:在誦經、念佛之前就先調整自己的心緒,發願往生西方脫離輪回,早日成佛,乘願再來普度眾生,即使你不能從心裡真的發出來,也要盡可能的發出相似的念頭來;然後至誠恭敬的誦經、念佛;在誦完之後先按經書後面的回向偈來回向。然後如果有所求就祈請三寶的加持,讓你的善行善願都能成就。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常常只是簡單的認為:佛教只是教人向善的。事實上,我們學佛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淨土。要做到這一點,發願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發願就沒有辦法得到這一點。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如果只是行善而不發願去淨土,那麼命終的時候也是無法去淨土的。

這裡要特別注意:你除了會布施,還得要會回向,就是要注意回向法界這四個字。前面有講過地藏經有兩個經眼:一個是業力甚大大到不可思議: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在事相上發明業力。這一品經文的經眼就是回向法界,就是回向法性,法性就是理體,就是真理的實體,要回向真理而不著相。前面業力是事相,這裡回向法界是理性,合起來就是理事無礙,理事圓融,所以地藏經並非你所認為是淺顯的經,凡是能回向法界就是最深的義理。

佛經上說回向有三種:回者轉也,向者趣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三處,故名回向,三處者:一者菩提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趣向於佛果菩提所謂回因向果也;二者眾生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施於一切之眾生,所謂回自向他也;三者實際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趣求真如實際,所謂回事向理也。

第一種是我自己所修功德一定要回向佛果菩提,我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二乘小果。

第二種眾生回向就是把我的功德施給一切眾生,我不求自己的福報。

第三種實際回向,就是把功德回向趣求真如實際,就是真如之理,所謂回事向理,你所修的功德就是屬於實相,你不著實相回到真如實際理地上,或理性上。

法界在佛經上有三種解釋:一者界限義,一個界兩個界等十法界等就是界限;二者因義,法界是諸法之因。;三者法界就是法性,這裡就依法性解,所以回向法界者,就是回向一切諸法的本性。一切諸法就是真如理性,回向真如法界。

布施是個妙法、是個成佛之最大功夫,能度你的煩惱,了脫你的生死,他是總攝六度法門,你一執著我是布施之人,則別人不如我,慢心一起,不但度不了煩惱,更增加根本煩惱。你若執著受施之人,則不能平等布施,親者布施,疏者仇者則不布施,是起分別心冤親不平等。

要是執著所施之物呢?則著財物之相,是你所喜愛,則不肯捨,好的貴的不肯捨,所以也不能執著所施之物。

這三項就叫三輪體空。所以能以三輪體空的心來布施,則同樣是一件布施行為,卻因你能將功德回向法界,所得果報亦是種種不同。而且是千差萬別。

依靠個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後進行回向,也能讓眾生獲得成就。虛雲和尚剛生下來時,是一個大肉團,他母親見後大驚,當下悶厥而死。

第二天有個賣藥翁來,用刀破開肉團,裡面抱出來一個男孩,家人大喜。虛雲和尚畢生沒有見過母親,每每思之,心痛如絞。

後前往阿育王寺禮拜捨利,發願燃指供佛,超度慈親。有一天,在似夢非夢的境界中,他見到空中出現一條長數丈的金龍,龍騰空飛到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他母親正站在樓閣上眺望。

他大叫:母親,請您騎上金龍,往西方去吧。龍即緩緩下降,夢也遂之驚醒,醒後覺得身心清爽。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掛念母親。虛雲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親脫離了輪回,應該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佛子當“常隨佛學”,我們沒有福報投生在佛陀降臨娑婆世界的那個年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這個年代認真修行、依戒為師、依四依法修行、深信因果、為“脫離輪回、乘願再來、利益眾生”。

我們知道任何的善行都會產生功德,大乘佛子將這種功德時時回向給法界眾生,這是一種真正無我利他的行為。回向文可能有成百上千種,但是回向的發心只有一種,哪怕你不會念誦任何回向文,但是你的發心是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某人或者所有眾生,那麼這種回向就是圓滿的回向。回向不要執著於某一種的回向文,回向文都是人寫出來的,但是發心卻是要自己去發。回向也是鍛煉我們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過程。

功德回向,不但不會減少和損失我們的功德,反而會使我們的功德更圓滿。功德回向猶如將自己杯中的水倒入大海一樣,只要大海的水不干枯,那麼我們倒入大海的那杯水也就不會干枯。

不要吝啬做功德回向,有些人把功德守得死死的,唯恐失去功德,殊不知這樣反而容易失去功德。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麼呢?《俱捨論》中說,有一種善根叫勝義善(又名真如善。勝義善是指解脫,它遠離一切痛苦,最為安樂),這無法回向給眾生,因為它是常有之法。這裡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華嚴經》中雲: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願皆獲善妙。《華嚴經》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種善妙:

1、所緣善妙:應緣一切眾生,並不是緣某個眾生;

2、所依善妙:獲得的並不是暫時的快樂,而是斷證圓滿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這種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攝持;

4、行為善妙:佛菩薩利益眾生的行為,在世間中極為善妙,我們也應隨著諸佛菩薩的妙行而積累善根。據《華嚴經》的觀點,所回向的善根應具備四種善妙,這種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給眾生,就能成為成佛之因。

學會[發願]是至關重要的。即便有些事情目前無力做到,只要始終堅定一個願望,象保護種子一樣守護她,依照這個願望合理合法的行為,始終會有開花結果,所願圓滿的一天。

祝願每一位發願者發願時都能做到[真實不虛],事半功倍,所願圓滿。

故事:傳說過去有一個富翁一生行善無數,修橋鋪路,救濟鳏寡孤獨,施茶施米,做了許多的慈善公益。他只知熱心修福,忽略聞法慧解的重要,當然對於佛法的因果,無法明理信受。

到了晚年老病的時候,業障現前,一直向家人吵鬧著要吃豬肉。當時,鄉下人殺豬是一件大事,只有在年節和喜慶的日子才殺豬。富翁家裡的豬只只肥大,他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上街去買,路途實在遙遠,家人不得辦法,向鄰居買了一頭小豬,殺了小豬,肉還沒煮熟,他就一命嗚呼。

富翁過世之後,到了閻羅王那裡,閻羅王翻看他的生死簿,看到他一生做了不少慈善事業,正准備判決他回到人間,做個大富貴人時,忽然跑出一頭小豬,向閻羅王抗議說:「請他還我一條命,為了滿足他口腹之欲,使我那麼小就夭折了。」他申辯說:「我又沒有吃到牠的肉,是家裡的人把牠殺的。」

閻羅王說:「你雖然沒有吃牠的肉,但是牠是為你死的,你的福報分一半給小豬,讓牠也去投胎做人,享受富貴的日子。」

這個人悭貪不捨,心裡計算,為什麼一生積德換來的富貴,平白分一半給人?雙方僵持不下,閻羅王說:「你如果不肯分一半給小豬,你就轉世做豬,抵還欠牠的債。」

富翁自以為討到便宜,反正變成豬也不過一世,我的福報依然存在,總會有享用榮華富貴的一天。

由於他過去的福報,雖然變成豬,還是受到很好的待遇。享用上好的飼料,住在有冷氣設備的地方,主人把牠當成比賽的大豬公,吃住百般的呵護照料。

有一天,一只小雞跑來偷吃牠的飼料,牠用頭蓋住飼料的糟口,不肯給雞子吃,飼料沾滿牠的頭,貪吃的小雞又去啄牠頭上的飼料,牠一生氣就把雞咬死了。

由於牠的瞋恨無知,富翁不斷的變換身形,雞鴨牛馬、飛禽走獸,不斷的輪回,而他念念不忘的富貴,像一張空頭支票永遠沒有兌現的一天。

我們種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沒有回向,就像一個很好的東西沒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費了。

人身難得,一生的福德造化,一世的美好際遇,一念的善因善緣,一旦蹉跎,萬劫難逢!有誰可以把握下一分鐘的福禍,又有誰能夠保證能否看得到明天的太陽升起?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不是消極悲觀論,而是徹見生命的實相,要我們全心全意,活在當下的每一個因緣。

富翁一念悭貪,不肯與人分享,結果換來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我們的一念之差,如果沒有察覺,不肯修正,也如同富翁,不斷幻化身軀,妄想遙不可及的幸福歲月。

故事:有一個很窮困的女子,她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三寶,方丈和尚親自為她回向。

世事多變,這位女子後來做了皇後,就帶著許多宮女再回到這個寺院修大供養。

方丈和尚沒有親自主持,只讓弟子為她誦經回向。

她覺得很奇怪,問老和尚:“從前我很窮苦,布施兩文錢,您親自為我回向。

今天我帶這麼多財物來供養,您怎麼只讓您的徒弟來為我回向?”老和尚說:“那時兩文錢是你的全部財產,你是真誠心,我一定要替你回向。

今天你做了皇後,擁有億萬財富,你拿的這點錢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替你回向足夠了。”

回向時的心量越大越好。普賢菩薩作回向的時候,把善根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眾生。眾生無邊,我們學習普賢菩薩,把功德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這樣我們所作的功德也是無邊無際的。有的人不敢回向,怕功德沒有了。不是這樣的。

你把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所得到的功德會更多、更圓滿。

修行一定要心口相應,心和行為要一致,否則都是花言巧語,裝模作樣。整天發心發願,說眾生可憐我要度,佛菩薩功德無量我要學,卻沒有發自內心地做,都是假話,空話,大話。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要學習普賢菩薩的願。發心、回向都是願。

一個是在功德還沒有做,或者准備做的時候發的願;一個是功德做完以後發的願。

我們跟隨普賢菩薩發大願,這樣心胸才能打開。發自內心地饒益所有的眾生,才能斷除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這都是對治我執我愛、自私自利的一些境界,一些修法。

發善願,功德無量。回向就是有一個目標和方向,時時事事向往之,系念之,容易達成,若不回向,就像漫無目的漂泊,隨業流轉,不容易聚集功德,因此要常常回向,可回向某一善願早成,或回向給父母家親眷屬、冤家債主,如果像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修積功德的大德所說的,常常替自己和眾生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究竟,最圓滿。阿彌陀佛!

 

 

 

 

 

 

上一篇:從達·芬奇“畫蛋”到李嘉誠“人造蛋”
下一篇:妙江法師:淨土修行必讀故事集第一冊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