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個參考資料裡頭,第一百七十四頁,上面最後一行,第三百二十條,「止觀」。止觀,「梵名奢摩他,毗缽捨那」,翻譯成「止觀、定慧、寂照、明靜」,有很多種翻譯。這個名詞,也就是章嘉大師我跟他老人家第一次見面,他教我看破、放下,其實就是這個。那時候我剛剛學佛,真正叫初入佛門,什麼也不知道。我問了一個問題,我說我從方東美先生那裡認識了佛陀、佛教,而且方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很中聽,有沒有方法,佛門裡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契入這個境界?我問這個問題。年輕,也心浮氣躁,章嘉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對看了半個多小時,心定下來了。到以後,跟他老人家時間長久了曉得,他跟你講話你要是心不專,心不專一,他不跟你講;一定要等你專一了,他才會跟你講。這是正確的,為什麼?心專一,你能聽懂,你會記住,你會起作用。為什麼我們一般人聽講,耳邊風,聽完之後,也記得不少,決定做不到,為什麼?沒有入進去,只聽到言說,沒有懂得他的意思。因為我是初學,說止觀,這專有名詞,很難懂,所以他給我講看破、放下,看破就是觀,放下就是止。從哪裡入門?從這入門,必然是先放下,你才能看破。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一類的人先幫助他看破,然後他才肯放下,那個時間要長;如果先放下後看破,時間縮短了。
梵文奢摩他、毗缽捨那,這個名詞大小乘經裡頭很多,翻成中國意思是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又翻作定慧,定是放下,慧是看破;也翻作寂照,寂是放下,照是看破;明是看破,靜是放下。哪個在前哪個在後這叫方便,叫善巧方便,要看人的根性。「止者停止之義,停止於谛理不動」,谛理我們現在講真理,「此就能止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看、觀察、通達,你搞明白了,「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有能觀、有所觀,有能止、有所止,止什麼?止息妄念。真正修行修什麼?章嘉大師告訴我,就這兩個字,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就這兩個字相輔相成,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我學佛上的第一堂課。
從哪裡放起?每個人不相同,自己對什麼最執著而不能放下,從這下手。我們從哪裡下手?末那的四大煩惱,我見,這個難,我愛、我慢、我癡,這比較容易,就從這下手。我愛的,能不能供養別人?我慢,自己值得驕傲的,能不能學謙虛?我癡,癡是迷惑,覺悟不容易。但是老師提醒了,我那時候請教老師從哪裡下手,老師告訴我布施,你最喜愛的東西也能夠布施給別人,從這個地方下手。我生平所愛的,書,喜歡讀書,有錢都買書。確實很吝啬,我的書不願意借給人看,為什麼?他不愛惜書,他把我書給弄髒了,我的書干干淨淨、整整齊齊。這毛病、習氣,要從這改。別人喜歡看可以借給他,弄髒了一點可以忍受,修忍辱波羅蜜。這就是什麼?要真干,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真干,毛病習氣改不了。
布施,財布施決定得財富,一點都不假。財富多了怎麼辦?愈多就多施,少就少施,總而言之一句,記住,不要把它存下來,要把它布施掉。中國古人對於財貨稱為通貨,這個是很有味道的,像水一樣它是流通的,有出這邊就有進,這邊要是不出了,那頭就進不來。所以叫通貨。記住一定要通,要知道這社會上還有許多人需要,需要就得要幫助他。現在這個社會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聖賢教育,大家都把這樁事情疏忽了。各地有很多論壇,辦得很有效果,那是什麼?在宣傳,好!讓社會大眾普遍認識傳統教育。真正認識他才肯學,他才想學,他才會慢慢贊成我們把傳統東西找回來,要先讓他認識。所以論壇產生很好的效果。
這兩個字看起來好像不深,很淺顯,實際它的深度沒有底蘊,它的廣度沒有邊際,它包括了全部的佛教。全部佛教不止是釋迦牟尼佛,全部佛教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求、所修、所行、所成就的統統在這兩個字當中。我們對這兩個字要重視,要常常記在心上,要常常隨喜功德,一切時、一切處隨分隨力在學習。
末後一段,一百七十四面,下面倒數第三行。「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觀能「斷煩惱」,觀是智慧。止是放下,先放下,這個放下是對老師,老師教我放下,我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放下,聽話,先放下。然後老師會教導我們為什麼要放下,你明白之後,在一切境緣當中自然會放下。為什麼?進入大乘之後曉得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放下,真實的要掌握住。什麼是真實的?能現、能造作的、能變的,唯識講能變的,能現、能變的這要掌握住。所現、所變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它有作用,所以方便為究竟。要用它,不能不用它,用它斷惡,用它成就善法。雖然是假的它管用,在十法界管用,在六道管用。我們沒有離開六道,這個善巧方便就不能放下,放下善巧方便,不能提升自己,也不能幫助別人,提升自己、幫助別人都靠方便。所以方便為究竟。
不能執著,不能放在心上,這比什麼都重要,放在心上就變成阿賴耶識的種子;不放在心上,阿賴耶裡頭沒有落種子。修善不落善種子,為什麼?沒有三善道的果報;造惡,阿賴耶不落種子,不墮三惡道的果報;換句話講,你就超越輪回了。斷惡修善都放在心上,那叫造輪回業,行善三善道,造惡三惡道,造輪回業;不放在心上,就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太難太難!幾個人做事情之後不落印象?誰能做得到?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以上;換句話說,禅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可以做到,他是真正不落印象,就是菩薩游戲神通。他跟我們和光同塵,四攝法裡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用四攝法攝受我們,但是四攝法沒有一絲毫落在八識田中。所以它叫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叫法身菩薩,他們真做到了,我們不行。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法身菩薩的成就,這樣的果德能夠現前,只有一個辦法,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為什麼?生到淨土,無論是什麼品位,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這能不干嗎?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十八集) 2014/4/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