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開律法師《科注》學習班心得體會之一。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好!弟子參加《科注》學習班,感覺非常慚愧。弟子是初學,實在感覺自己無論在德行、智慧、學問上,跟學習班的諸位法師、老師沒法相比,可以說自己在這個班上是基礎最差的一個,所以一直不敢發言。但師父上人一直鼓勵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分享,並且說提出分享的人愈多,給大眾帶來的信心愈堅定,所以這次斗膽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師父上人平時講經教學非常忙,所以他老人家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次數不會太多,卻有這麼多的悟處。劉老師每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齊老師也是一遍一遍悟得深。可是自己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卻沒有看出門道,沒有得到太大的利益。最近通過學習班的學習,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態度不端正,沒有做到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師父上人、劉老師、齊老師都認為海賢老和尚是在為我表法,他們都是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在看,所以就會有很多悟處。而自己卻認為海賢老和尚是在為我們,甚至是別人在表法。而且自己是用妄心在看,譬如看的時候,會感覺光盤上有些瑕疵,和一些不必要的內容,總想把它刪改成自己滿意的版本,所以才沒有看出門道。確實像印祖說的,學佛的秘訣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自己沒有誠敬就得不到利益。由於自己妄心用得太熟悉了,所以對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的認識和體會非常有限。
今天嘗試著用這個心態連續看了三遍,感受到以下幾點:第一、以前對海賢老和尚的光盤沒有信心,現在相信了。信心比什麼都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第二、以前看盤裡的一些鏡頭,自己就在執著,這裡應該如何如何,同時又在比較、在分別,這個人如何,那個人如何,就會感覺看不下去。現在只是一味的恭恭敬敬的在看,不去分別執著,感覺非常歡喜。以上是非常粗淺的一點體會,錯誤之處懇求師父上人批評指正。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懇請師父上人慈悲開示:如何盡快恢復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並使之長久保持而不退失?弟子開律頂禮,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老法師:開律法師提出的心得報告很重要,很有價值,因為初學的人都犯這個毛病。由於自己有成見,有先入為主,所以自己不滿意的、不認可的最好都刪掉,像他講的,刪成最後自己滿意的。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小問題。中國幾千年留下來的古籍,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傳下這麼多經典,我們看到不滿意的隨便把它刪掉,刪成最後的精華我們來看。結果把好東西全刪掉了,留下來的全是糟粕,為什麼?你不識貨。真正識貨的人,點點滴滴都是寶貝。一定要知道,這個東西流傳了幾千年,每一個時代都有人把它挑剔掉,挑取精華;換句話說,糟粕已經被人挑干淨了。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挑剔,過去挑剔、取捨的那真是有大德、大智、大能,他們這些人做的,我們跟他比差太遠了!他們識貨,我們不識貨。不識貨的人再挑剔,把他們挑剔的好東西全挑剔掉了。那我們挑剔出來什麼東西?真正是糟粕,好東西都沒有了。所以這是個大問題,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們自己想一想,不要跟古人相比,跟上一代,我們上一代,像倓虛法師、谛閒法師、圓瑛法師,看看他們這一代人留下的東西,我們都五體投地。他們對於古籍,經典更不必說,古人的注疏,有沒有批評的?存疑的地方沒有,批評、反對沒聽說過。大通家,雖然批評、雖然反對,可是他還引用。像王龍舒老居士的會集本,蓮池大師對它也批評,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一大半都是王龍舒會集本裡的文字;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文字完全是王龍舒的本子。這就是他說的,古人這些東西,說通家,真正有德行、有修養的人去讀,有利益;怕初學,初學沒有這個底子,把它看錯了,產生誤會。不是它完全不好,沒有價值,沒有價值怎麼能夠入藏?就是編入《大藏經》,這是大事,當時全國專家學者都看過、都同意,這才能入得了藏;有反對的,入藏批准是皇上,皇帝不會把它批准。入藏就是達到那個標准,祖師大德都同意,都認為這東西好,這才能流傳後世。這是學習的態度。
所以今天我們遭遇到最大的困難不是別的,就是大家對於古聖先賢的懷疑。這個懷疑可能把中國傳統文化滅絕了,為什麼?你不承認它。古人東西擺在面前你能不能學到?你學不到,為什麼?你看他東西都是糟粕。真正能看得懂的、看得出味道的人愈來愈少了。古德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心態跟古人相應?真誠、清淨、恭敬,這態度。你沒有真誠心,沒有清淨心,沒有恭敬心,佛菩薩、孔子來教你,你也學不會。為什麼?你抗拒了他,他沒法子教給你,你不恭敬,他沒有辦法代你恭敬。這就是別人幫不上忙的地方,佛菩薩再慈悲,也沒有辦法幫你把恭敬心找回來,幫不上忙。他能幫上忙的是勸導你,勸導你你不聽,你懷疑,你不肯真干。學了之後真干,這才能得受用。你說我聽懂了,沒做到,不想做,那都是沒有懂,真正懂,哪有不肯干的道理?念佛的人,這一句佛號不能夠相續不斷,什麼原因?對念佛這個法門沒搞清楚、沒搞明白,還是半信半疑,所以他念佛功夫不得力;真搞清楚、搞明白,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古時候跟現在不一樣,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說的話跟佛沒有兩樣,都告訴我們,人性本善,我們現在不善。為什麼不善?學壞了。我們這一代的人很可憐,從小沒有人教我們倫理道德,沒有人教我們老實、聽話、真干,沒人教;沒有人教我們誠敬,真誠、恭敬沒有人教。我看到做父母教兒女的,教什麼?競爭,不能輸給別人,別人欺負你,罵你要罵回去,打你要打回去,都教這個。得到父母的支持,競爭、斗爭、戰爭,他搞這個,心是浮躁的。聖賢學術是要用清淨心學,心浮氣躁決定學不到,聽也聽不懂。聽了怎麼樣?會打瞌睡,沒興趣。教室裡頭他坐不下去,一個小時好像很長很長,他不耐煩,兩個小時的時候,他不會進這個講堂,這時間太長了,太無聊了。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老師沒有了,統統過時了,我們對老師的東西都還批評,不知道尊重。
古人東西怎麼學?簡單的一句話,恭敬當中學。那你問了,怎麼樣我才能恭敬?這都是大問題。現前有個人表演給我們看,海賢老和尚一生一百一十二歲,他成就了,怎麼成就的?就是恭敬;你要問怎麼恭敬?就是老實;怎麼老實?就是聽話。我們今天聽父母的話聽不進去,聽老師的話聽不進去,什麼原因?現在父母不像父母,現在老師不像老師,你那種恭敬心生不起來,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在小時候,這個老師我要不是真正佩服他、恭敬他,我不肯跟他學,我不聽他的課。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也不容易遇到,遇到還要有緣分,沒有緣分的,人家不收你、不教你。我還很幸運,幸運就是這些條件我有,都不及格,老師為什麼還教我?現在學生跟我比,他比我更差。真誠、恭敬心我常講我只有三十分,要在古時候,我的上一代,人家就把你剔除,不要你了。在我這個同一個時代,一般跟我同輩分的,具足真誠恭敬的比我少,我有三十分,他們大概只有十來分,不錯的了。多半呢?多半不過五分到十分,就這樣的,那我這三十分就很特殊。所以,老師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還是教我,也就是教我十分我能夠接受三分,三十分,教我一百分我能接受三十分。
恭敬在生活當中求。中國古禮,《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一句「禮敬諸佛」。佛門裡頭所有的忏儀你一展開,「一心恭敬」、「一心頂禮」,你都會看到這一句。佛門修恭敬心從禮忏下手,禮拜、忏悔。我一入佛門,工作辭掉之後,跟忏雲法師住茅蓬,忏雲法師教給我的功課,拜佛。因為我有工作,工作很多,給我定的一天八百拜。早晨起來,早課很簡單,就是三皈依,三皈依完了之後就拜佛,早晨拜三百拜;晚上晚課也是的,晚課也是三皈依,三皈依完了之後拜三百拜;中午午飯之後經行,經行的時間大概半個多小時,然後拜佛兩百拜,就是一天八百拜。消業障,增福慧,能消多少業障,能增多少福慧,完全看你的真誠恭敬心。你只有一分,你就消一分罪業、得一分福慧;你有十分恭敬心,你就會得十分,消十分罪業、得十分福慧;你要有一百分的恭敬心,你就消一百分的罪障,得一百分的福慧。什麼人相信、什麼人真干?相信、真干的人得福報。
人都有懶散的毛病,這就是業障。所以祖師大德提出來在一起共修,依眾靠眾,你沒有辦法,不能不修。山上的小茅蓬就住五個人,晚上八點鐘睡覺,因為山上茅蓬沒有電燈、沒有瓦斯、沒有自來水。燒飯、燒水不需要砍柴,撿柴火,那些樹枝枯枝掉下來的很多,每天帶個籮筐去撿,那是燃料。水,山上有泉水,我們用竹竿,把竹節打通,竹子一根接一根把水接下來,用水比較方便。撿柴火天天都要去,每天去撿一個小時,大概夠一天燒的。八點鐘睡覺,沒有燈,沒有電,點蠟燭,兩點鐘起床,自己洗洗臉,漱口,兩點半鐘就上殿。上殿就是打三皈依,三皈依完了之後,忏雲法師就提倡拜佛。拜佛每個人速度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有定數。出家人,有兩位出家人,還有忏雲法師,忏雲法師身體不好,他是一天拜三百拜,拜得很慢,我們的速度很快,達宗法師一天拜一千二百拜。所以,共同早課做完之後各人拜佛,拜完了自己離開,干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早晨要准備早飯,整理環境,打掃庭院,這是我干的事情。茅蓬就是我一個人年輕,所有的工作一個人做。生活有規律,這叫依眾靠眾,你不能懈怠,你也不敢懈怠。
現在的人,像我那個時候跟忏雲法師住茅蓬,那個規矩恐怕都很難做到了,尤其現在人,學會了民主自由開放。現在學生難教,我相信佛門不例外。整個世界亂成一團,怎麼恢復?愈想愈難。社會再恢復到安定和諧要靠誰?靠佛菩薩再來,不是再來人沒有恭敬心。換句話說,有恭敬心、有真誠心的人都是再來人,不是凡夫。他們來干什麼?他們來拯救這個世界的,來帶頭,來做榜樣,佛法講來表法的,他是來救世間人的。不是這種人,這個任務他承擔不了,他做不到。所以我們就要細心觀察,要留意,找那個再來人,真正有使命感,自動自發。
開律法師末後這個問題,如何盡快恢復真誠、清淨、恭敬心?有一個例子,海賢老和尚。我教大家的方法,每天把這個光碟看三遍,一年不要中斷,也就是一年看滿一千遍;每天念一萬聲佛號,一年不斷。一年之後,你的真誠、清淨、恭敬心就起來了、就出現了,這是最好的方法。真正回頭的人愈多,對整個社會有大利益,這個社會會早一天恢復安定和諧,會出現太平盛世。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十八集) 2014/4/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