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孝跟敬是我們修學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主持人:明靜法師請發言。

  學生:阿彌陀佛,老法師早上好。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這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網上聽老法師開示,像我們前面聽到很多同修大德的感受、心得,真的是非常歡喜。老法師在開示當中很多次都告訴我們,恭敬心這真正是修學佛法的秘訣。我們在以往的講席當中,也不小心被別人問到一個問題,問過好幾次,因為很多的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成長,就問我們說,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什麼樣的生命特質是最重要的生命特質。我們根據老法師的教誨跟大家交流,告訴大家說,不要說是孩子,其實所有人,一切眾生最重要的生命特質就是恭敬心,有恭敬心才會有成就。我們看歷史上高僧大德,不管是佛法還是儒家,這歷代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恭敬心,那是有足夠的恭敬心,才會有成就。

  就我們所知道,慧可禅師當年要在達摩祖師座下接法之前,慧可禅師在達摩祖師的山洞門口立,積雪過膝,斷臂求法,這是他的真誠感動,至誠恭敬得到達摩祖師的真傳。宋朝儒家楊時和游酢這兩個大儒,當年在程頤座下求學的時候,有一天兩個人求見程老夫子,程老夫子偶然間可能在閉目養神休息,時間稍長,他們兩個站在那個地方恭恭敬敬,沒有離開,也沒有動靜,所以老師睜開眼睛一看,門外的大雪紛飛,已經積得很厚,所謂程門立雪,這是他們的恭敬心。

  我們在讀《了凡四訓》的時候,《了凡四訓》當中,了凡先生在三十五歲的時候見雲谷禅師,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孔先生,三十五歲遇到雲谷禅師,這二十年當中他被孔先生算定,所以他的心無所求,他的心很平靜。當他見雲谷禅師的時候,雲谷禅師是嘉善縣人,了凡他也是嘉善縣人,所以當他到南京見到雲谷禅師,雲谷禅師的禅風,接引大眾,給他一個蒲團,大家打坐,靜坐三天三夜,雲谷禅師對他很贊歎。其實我們感覺,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了凡的恭敬、真誠,讓他得到雲谷禅師的真傳,所以他改變命運,寫下《了凡四訓》,影響後人這麼多。

  我們又聽到老法師在講席當中很多次講到,老和尚當年跟章嘉大師見面的時候,向大師請教,在方教授那邊得到佛法,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理念、這個認識,他求教大師如何進入佛法。所以老和尚常常告訴我們,當時大師看著您,您也看著大師,這樣一看看了半個小時,而後有一個字,有,再過五分鐘,看得破,放得下。這個故事我們聽了很多遍。老和尚在最近的開示當中常常說,說您的恭敬心跟古人相比,古人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七、八十的恭敬心,而老法師您說自己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所以這個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所以學生就體會,慧可禅師得達摩祖師的真傳,是因為他的恭敬心;程門立雪,楊時他的學生的學生,就是朱熹,編《四書》的朱熹朱老夫子;了凡先生在雲谷禅師座下,能夠對坐三日,他的恭敬所以成就了《了凡四訓》,成就了改變命運這麼大的成就;老法師在章嘉大師座下,當年能夠恭恭敬敬接受,面對章嘉大師,能夠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們體會到,尤其我們今年二0一四《科注》的學習,重在力行。但力行這個話很大,這個著眼點在什麼地方?從什麼地方下手?學生體會就是恭敬心的培養上,恭敬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沒有恭敬心那肯定沒有成就。所以我們就體會到,這歷代大成就的人,他們對於老師、對於父母、對於佛菩薩的恭敬心,有足夠的恭敬心那就肯定能夠成就。所以學生體會,力行的著眼點、力行的立足點,應該就在恭敬心的培養上。

  我們又想到一點,老法師給淨宗學人立的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個就是恭敬心,六和敬又是恭敬心,後面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還是恭敬心。所以不殺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們就體會到,在儒家、在佛法,在在處處所提倡的、所倡導的都是恭敬心。

  我們往年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樓道裡邊掛著老法師的書法,寫著印祖的教誨,佛法修學之秘訣為誠敬而已矣。所以我們真的愈來愈感受到,老法師今天的成就,這個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夠有今天這樣子的成就,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感覺也是我們今年這個二0一四科注學習班力行的著眼點,立足點。這是學生的一點膚淺的體會,請老法師批評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老法師:明靜法師的報告非常重要。印光大師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不但是對父母、對老師,父母跟老師是應該要誠敬的,不能不誠敬,對父母不誠敬就是不孝,對老師不誠敬就是不敬,孝跟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發揚光大是對一切眾生,《禮記》裡頭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這是真正的誠敬心,對人、對事、對物不敢不恭敬,為什麼?恭敬是性德。我們常常提醒,提醒自己、提醒大家,要用真心待人接物,要用真心工作,要用真心生活。真心表現在外面就是恭敬,表現在事相上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把對父母的孝順、對老師的恭敬發揚光大,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那就叫普賢行。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不一樣,差別是在心量。普賢菩薩起心動念,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他禮敬諸佛,諸佛裡頭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那誰是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對一個人不恭敬,就是對未來佛不恭敬。可以說菩薩行到普賢境界就是圓滿,普賢十願真正的意義在此地,他的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

  普賢行是淨宗所依的。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所以我們曉得極樂世界修行修什麼?就是修普賢行,而且就是修的十大願王。所以弘一大師,這個老人在世他修淨土。他根據哪一部經?根據《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別行這一卷,《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卷大師能夠背誦,這是他的早晚功課。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求與行願品所說的相應,這叫修普賢行。往生到極樂世界,個個在極樂世界統統修的普賢行,了不起,是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看作真的是佛陀,未來佛,怎麼敢不恭敬?怎麼敢不奉事?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淨宗法門的不可思議,淨宗法門的無比殊勝。彌陀弟子所以受一切諸佛如來的禮遇,是因為他們統統是修普賢大行的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所以孝這個字跟敬是我們修學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中國傳統的教學,大乘佛法建立在這個根基上。這個根基不牢固,大乘就很難有成就;這個根本堅固,修學大乘就不難,取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信心,這個信願要堅定。決定不要取人天福報,人天福報裡面最殊勝的是摩醯首羅天王,四禅天的天王,娑婆世界福報最大的,他還是有壽命,壽命到了的時候還是要墮落,為什麼?他上不去了,上面沒有了。所以一定要記住,要放下世間人天福報去作佛去,最好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成佛度眾生,得大自在。放下,要從現在就放下,絕對沒有名聞利養,要放下七情五欲,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找回來,這就對了。彌陀弟子自受用是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是三福、六和、六度、十願,是對他的,要認真努力去做到,要修忍辱波羅蜜,要修持戒、布施波羅蜜。明靜法師所提的,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學習。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十六集)  2014/4/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26


 

上一篇:怎樣避免與眾生結惡緣?
下一篇:淨空法師:初學的人都犯這個毛病,自己不滿意的最好都刪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