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識、第七識是漸轉,阿賴耶識是頓轉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二次講)-第597集(淨空法師)
今天我們這個地方講,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裡頭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是漸轉。前面我們讀過,前面三種,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是漸轉,阿賴耶識是頓轉。但是阿賴耶要是轉了,全就轉了。那是什麼人?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居住的環境就是實報莊嚴土,只要入這個境界你就看到實報土,自然到那邊往生,你見到了。像我們今天的境界,這是人道,哪一層的境界我們不知道,哪個等級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怎樣看這個地球,怎樣看這個宇宙,怎樣看這些芸芸眾生,這是我們的見地,人道的。通過聖賢的教學,通過佛經典的教誨,我們提升了,把我們從本來的位置向上提升,提升多少每個人不一定,但是總歸提升了,跟我們一般的看法不一樣。這裡頭透了一個信息,就是經教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學到一個階段不想再學這就終止了,終止之後慢慢會退轉,會向下降。為什麼?我們沒有證得不退轉,得小乘須陀洹,開始證得不退轉,三不退裡頭的位不退。要到菩薩才能證得行不退,法身菩薩證得念不退,證得念不退才叫做阿惟越致菩薩。我們曉得,四十八願說得很清楚,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不是你自己證得,換句話說,在蓮花裡面轉八識成四智,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憑自己修學的功夫。
『過失盡已』,這一句很重要,一定要過失斷盡。這個道理我們明白,煩惱要不斷盡,第六、第七轉不過來。你看看,第六、第七識的執著,轉八識成四智,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五、八你用不得力,你沒有辦法,只有在六、七下手,六是不分別,七是不執著。一定要曉得這兩種識起的是什麼作用,特別是第七識,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就是四大煩惱造成的,這四樣東西我們要把它放下。第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我愛,第三個是我慢,第四個是我癡,要知道這就是末那識,末那識這四樣東西具足。我見,執著有個我,執著第八識的見分,認為是我的心,我能思惟,我能想像;執著第八識的相分,認為是我的身,這個物質的身體是第八識的相分。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這是第八識的見分,錯了。第八識的見分無量無邊,相分也是無量無邊,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阿賴耶的境界相,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是阿賴耶的轉相,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業相。阿賴耶從哪裡來的?從起心動念來的,不起心、不動念,阿賴耶就轉了。於是我們就曉得,我們用功用什麼?就在這上用功。在哪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眼見,在見色當中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轉了。功夫不得力,還不能徹底,品位要提升,為什麼?它是漸轉,它不是頓轉。到最後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是頓轉,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一不起心動念馬上轉過來。起心動念我們今天做不到,為什麼?它太微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那個一念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你怎麼能下功夫,你不可能。所以我們只要把前面這兩個轉了,五、八就跟著轉,五,馬上就起作用,八呢?八是頓轉,不是漸轉,一轉一切轉,就變成法身菩薩。我們知道法身菩薩之前,用別教看非常清楚,別教之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轉識成智,三十個位次,一個一個往上提升。真干,就會有進步;不干,就會有退轉。
我們先從哪裡下手?從不執著下手,見色聞聲不執著。不執著什麼?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執著,不可以放在心上。穿衣吃飯不要著相,吃飯的時候不要貪圖味道,酸甜苦辣鹹,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服不必講求料子,不必講求款式,沒有分別執著,也是一相,這是真修行。我們過去有分別、有執著,錯誤的,那是什麼?造業,造輪迴業。有分別、有執著,善,三善道的業,惡,三惡道的業,全在造業。三善道是幫助我們消善業的,三惡道是幫助我們消惡業的,要知道清淨心中善惡業都沒有,惡業要消,善業也要消,不消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了六道輪迴之外,有染淨,染淨都不能放在心上,染淨統統沒有了才能出十法界。四聖法界是染淨,六道裡面是善惡,這是業累積的果報,我們一定要認識。佛教我們隨緣度日,無不自在,有善惡的念頭不自在,有染淨的念頭也不自在,統統放下就得自在,真正用功夫的人就在六塵境界裡頭磨鍊。善緣,緣是講人事,順境是講物質環境。好!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這就是我們真正做功夫,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前面不生貪戀那是斷貪,不生瞋恚是斷瞋,貪、瞋就沒有了。不貪不瞋智慧就現前,為什麼?不懷疑了,懷疑是愚癡的根,傲慢是瞋恚的根,嫉妒是傲慢的根,貪戀,我們講情見,是貪欲的根。我們找到中心點,從根上下手,就方便多了。情執要斷,為什麼?那是貪欲的根,也是我見的根本,這個東西要斷,傲慢要斷,嫉妒要斷,懷疑要斷,這是從末那四大煩惱的根本上下手。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會做,全是菩薩學處,全是菩提道場。
清淨環境統統是做功夫一種方便而已,決定不能執著。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樹下一宿,只准樹下住一宿,第二天呢?第二天到別的樹下。怕你什麼?你留戀這個樹,喜歡這個樹大、樹蔭好,不可以留戀,第二天換一棵樹,不要在原來地方,無非是放下這些貪瞋癡慢,不都是這個意思嗎?講到微細處,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行就在這做功夫,眼在色上做功夫,耳在聲上做功夫,鼻在香上做功夫,舌在味上做功夫,身在觸上做功夫,意在法上做功夫,我們這樣子過失才能斷盡。斷盡,但是帶著習氣,見思的習氣、塵沙的習氣可以斷,經典裡頭有方法,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辦法斷,無功用道。所以這四十一品無明,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怎麼斷的?無功用道,換句話說,隨它去,不要理它,絕不放在心上,時間久了,慢慢自然就沒有。要多長的時間?三個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習氣全沒有就成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妙覺如來。這個習氣斷干淨了,實報土不見了。由此可知,實報土從哪來的?無始無明習氣來的,這裡面住的菩薩無明都斷了,就是習氣還有,習氣沒有他就入妙覺,他就入常寂光。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講一真法界,那是對十法界相對而言,十法界是生滅法,一真法界不是生滅法,不生不滅,所以叫一真,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報身如來,阿彌陀佛的報身在常寂光,要幫助這些法身菩薩佛就現報身,從法身現報身幫助這些菩薩。法身菩薩有能力現應身、現化身,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除法身菩薩之外他統統幫得上忙,也就是別教三賢、圓教十信,小乘的聲聞緣覺,他統統幫得上忙,他能教他們。
這些過失我們得認識,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在六塵裡面我們認識它,我們不被它所迷。一不認識,馬上就被迷了,好的東西,歡喜,想要,這就錯了。想要,動了貪心,增長我執。我執是要放下的,不但不能放下還增長,你麻煩不麻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得放下,放下你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你不放下品位低,道理在此地。想想這個世界,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不放下?忏悔要忏悔淨盡。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頭一天見面,我提出一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在方老師那個地方認識了佛教,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佛教裡頭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我這個問題提出,章嘉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看了半個多鐘點,我等他開示。等了半個多鐘點,他說了一個字「有」。我們聽說有,精神振作起來,要用心聽,他又不說了。過了七、八分鐘,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為什麼問一句話要看我看半個多鐘點?當時完全不知道,十幾年之後才明白了。我們年輕,心浮氣躁,他看著我,要讓我把浮躁的習氣統統定下來,他才跟你說。浮躁,說是耳邊風,這聽著那就出去了,不管用;必須把浮躁的習氣完全停下來,他滿意了,他才告訴你。這個教學法高明到極處。但是在現在不能用,問一句話要半個小時才答覆你,人都跑光了。我們還能沉得住氣,還不跑,還有耐心等。說一個有,我們精神一振作,這又是浮躁。總得讓你浮躁停下來,心平氣和,才能接受。
說看得破、放得下,實在講這是老人的智慧。看破、放下就是大乘教裡講的止觀,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他不說止觀,說止觀我就迷惑了,再解釋這兩個名相要費很長時間。你看變一變,讓我聽得懂的話,看破、放下。告訴我,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哪個在先?不一定,知識分子應該是先看破,後放下;如果是老實人,就先放下,他自然後看破。所以不定,看什麼根性,真正老實聽話,要教他先放下,然後他聽經學教,他會開悟。開悟幫助你再放下,再放下幫助你再開悟。真的,從初發心到妙覺果位,說穿了就這麼一樁事情,永遠無止盡的看破、放下。但是到常寂光就盡頭了,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放下是福,看破是慧。你說我有慧,我也看破了,我還有放不下的,那就說明你沒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心裡還會有這種牽掛嗎?你往這裡去觀察,才知道佛法難,真難。淨宗是最容易的,最容易也不是想像那麼容易,我們真正要取淨土,娑婆世界要放下。帶業往生不能帶娑婆世界的業,只許帶宿業,不能帶現行,過去所造的可以帶,帶習氣,不能帶現行,現行是現在還在造,這不可以。我們從今之後不再造,帶的是宿世的,過去生中的,在我們沒有學佛之前的,這個可以。學佛之後明白,不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