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講《一函遍復》: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原則 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十二條原則:兒童教育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谷、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雲,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 這一段講有關兒童教育。 印祖是一個出家人,專修淨土的祖師,卻對婦女的教育、兒童的教育,寄予了這麼深切的關懷。所以說,我們修淨土的人,也在莊嚴我們現在這個世間,那這種莊嚴得真正從實際行為去做。 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明天,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的。對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對他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上的規范。 這段開示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子到他懂事的時候,你就得去教他什麼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 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 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比如在傳統社會,每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幫父母端茶,這就是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像是小太陽,坐在桌上面,做父母為他忙得團團轉。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你就要教育他——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 “悌”是處理什麼呢? 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但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這裡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 “忠”,“忠”是處理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 你在社會供職了,做公務員了,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去貪污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一些貪官污吏,就是由於從小沒有教育好。 “信”,是朋友關系,要講信譽。 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做人都是很有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來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了。 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驷馬難追,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信植根於誠,真誠心才會表現為信。 現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系了。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 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 孔子回答: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 子貢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麼? 孔子回答:可以去掉足兵(就是國防力量)。 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麼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麼、捨什麼?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就是很嚴峻了。 孔子回答:去掉足食。 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 子貢一聽,就大吃了一驚,怎麼會作這樣的選擇? 然而孔子說了一句話:“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整個人格就會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生命,這是我們中國聖人的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看到這一段,對聖人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 然而我們現在的不肖子孫卻淪落了這個信的道德價值觀念,我們都愧對於孔老先生(孔夫子)。所以要進行信的教育。 “禮”,禮貌、禮敬。要有禮的精神,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 “義”,正義。我們看中國文化當中,關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對於兄弟關系,對於劉備的忠心耿耿,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 “廉”,就是廉潔、節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欲望,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提升。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 最後一個是“恥”,羞恥,內疚。當做了某件事情後,覺得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知恥近乎勇”,你知道恥,才會勇於改過。這個恥就相當於佛門的慚愧(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藥可救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更無藥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欲裡面、仇恨裡面,他就不會有恥。不會有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你看現在有些人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還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麼有勇氣,多麼有謀略”……怎麼怎麼回事。他都把這種行為當成一個炫耀的東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所以就算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無藥可救了。 所以這八個字(八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古人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心”字省掉,就叫“亡八”,那當然就有點罵人的意思了,你就是“亡(王)八蛋” ,就是這八個字在你身上一點也體現不出來了。 所以,這八個字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教育,要從一開始就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 然後進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為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中,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每個行為在六道輪回中都會有體現。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道理,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教給小孩,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能夠在內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為,這樣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這個根據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內心深處的,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范自己。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回的觀念,那麼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沒有基礎。盡管他口頭上講道德,那都是做表面文章的。 所以我們現在感到深深的憂慮了,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輪回,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祖師大德都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 印祖對這個問題多有闡述,如果國民不信因果,那就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以及佛菩薩一起來到這個世間,也是沒有辦法教化的,他不信嘛!不僅不信,他還會嘲笑,所以這個五濁惡世被一種邪知邪見所籠罩的時候,那真是學說之禍國殃民,那是沒有語言去形容它的。 所以要教給孩子這兩個很核心的真理,使小孩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舉心動念,都是跟天地鬼神,佛菩薩的心息息相通的,是同體的。 你起一個邪的念頭,做一個不道德的行為,盡管沒有其他人看到,但早已被天地鬼神佛菩薩知道得一清二楚——“舉頭三尺有神明”,佛菩薩看我們凡夫眾生的念頭和行為,就像拿著鏡子看面相一樣的清楚。所以面對這面鏡子,你的容貌是丑是美,那是纖毫畢現了,沒有辦法去掩蓋的,沒有辦法去逃避的。 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觀念,有這樣的信心,他才會建立畏懼感,對自己的不善行為一定會遭到惡報才會相信,相信之後,他就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敬畏感就會出來了。這個敬畏感一出來,他就會努力向那種善良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去努力。 如果沒有因果,沒有輪回,那胡作非為、肆無忌憚自然就會出來了。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他這些觀念就自然出來了。如果說你貪污受賄,你的這種行為馬上就會有報應,就要到地獄裡面去受罪,他這時候就害怕了。反之,他認為沒有地獄,沒有三惡道,我不拿白不拿,不享受白不享受,他自然就會出這種問題。 所以這是對人的行為關系重大的一個觀念,一定要在小孩那種天真的心靈當中植下這個觀念,先入為主,那就好辦了。 如果你這個觀念沒有植下去,被撥無因果,功利主義等東西占據了他(小孩)的心,以後你再跟他說這個,他哈哈大笑,說你是封建迷信。 所以要教育小孩,不許打罵其他的人,哪怕地位比自己低賤的小孩子,你都不許打他,不許罵他。要恭敬尊長,對長輩要畢恭畢敬,要有禮貌。 “卑以自牧”,這是《周易》裡的一句話,也是印祖常常引用的話,“卑”就是謙卑, “牧”就是像放羊一樣的。牧什麼呢? 把自己的傲慢給控制住。你處處謙卑,你的人格就會慢慢地完善,你的人際關系也會搞得很好。你愈謙卑人家愈會對你贊歎,你愈驕傲,到處炫耀自己怎麼怎麼樣,人家就愈會把你看得很輕。 生活的辯證法往往是這樣,一個謙卑的人就像水一樣,這叫上善若水嘛,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有一個特點,它是往低窪的地方流的。為什麼往低處流?因為水有它的平等性,所以往低窪的地方流的話,它就會最終平起來。所以水善於處在人不願處的地方,這才是修道人的樣子。“卑以自牧”,自己即便有十分的優點,也得要韬光斂跡。 “卑”(謙卦),謙卦在《周易》裡面,它的卦象就是——山在地下,上面是一個坤,下面是一個艮,艮代表山,坤代表地。地下有山,這就叫謙之象,很有內涵,但是不外露。一些浮躁的人,沒有什麼內涵的人,他有點優點馬上就張揚出來,這種人一接觸多了大家就知道他裡面並沒有東西。所以一個人一定要“卑以自牧”。 古人都很厚道,自己有十分的優點,最多說自己有三分。 現在這個時代可能就不一樣了,現代人可能只有三分的長處,他可以把它說到十分。現在是一個包裝的時代啊,把自己包裝得富麗堂皇,他的頭銜什麼什麼一大堆。所以現在想找幾個平淡一點的、謙卑一點的人,可是不好找了。每個人一說起來,我有這個本事,我有那個本事,我這樣那樣,都是這樣炫耀的。所以要教小孩“卑以自牧”。 再就是務須敬惜字紙。這些都是古人之風,在現代社會談這句話好像聞所未聞。對有字的紙,你要去愛惜它,把它收藏好,不能隨便丟到垃圾桶裡。字為世間之至寶,聖人造字,我們要尊重這個字,尊重這個字的人就會有智慧。如果亵渎這個字,他就慢慢地沒有智慧了,到下輩子可能就不認識字了。所以有字的紙一定要把它收撿好,然後統一處理,最好用一個干淨的爐子焚化,然後把灰裝好,送到大江大河裡面去。這是表明你在敬惜字紙。 彭紹升居士曾經介紹過一個幫他做事的看門人,說他原來是一個很貧賤的人,基本上到了討飯為生的程度。但是他有個優點,就是常常去撿那些有字的紙,把它撿起來保護好,所以就常常被人稱贊。彭紹升居士正好有一個精捨要修行,精捨要找一個看門的人,就把他找來了。找來後,他也就跟著念佛——一方面做他的事,一方面念佛。他原本是一個不識字的人,這樣過了三年之後,慢慢地他識字了,而且慢慢地還能作詩了。你看他敬惜字紙,當生就得到了智慧。 所以這一點要從大人自身做起,以身示教來教育小孩。 愛惜五谷。這些五谷糧食,一定要愛惜不能浪費,浪費這些糧食就是暴殄天物,那是最損福報的。 所以即便你是億萬富翁,你再有錢,你也沒有資格去浪費糧食。這在我們華人是要注意的了,我們華人也許是好客,也許是為了面子,一請客就是很多很多菜,實際上又吃不了多少,最後都浪費了。我們以後不要這樣,一定不能浪費,如果吃不完的要把它打包回去,繼續吃完它。 現在有些高校,那些大學生,有時候吃饅頭,吃一半他就不吃,就往泔水桶裡面扔,讓人看了很痛心。 要愛惜五谷,愛惜衣服。要常常想哪怕一件衣服一頓飯都來之不易,還有各種資生用具,都要愛惜它,要使它用的時間長久一些。 現代社會是一個新潮的社會,很多人穿衣服已經不是從御寒的角度,而是從他的那種新的款式、流行色等方面考慮穿著。今天流行這個流行色就趕緊追這個流行色。所以他的衣櫃裡面有很多的衣服,有時候一些貴婦人的皮鞋都是幾百雙、幾千雙。你看看這些都不是愛惜啊,這都會損福報。 護惜蟲蟻,就是愛惜生命。昆蟲、螞蟻,你都不能去踐踏它,要愛護它,這都是很細微的道德觀念。一個人從小對昆蟲螞蟻都能夠去愛惜,他就有慈愛之心,就絕對不會去犯上作亂,也絕對不會去殺人放火。他連昆蟲都那麼愛護,他怎麼會對人產生一種歹意惡心呢? 這些都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我們在報紙雜志上會看到,現在有一些對小孩的教育,比如吃螞蚱,說生吃昆蟲有營養,甚至把小孩吃這個東西作為廣告來宣傳。你說那小孩從小就為了一點營養生吃蟲蟻,這是一種怎樣殘忍的心。如果這一念給他放大,那以後就可怕了。 還有,現在創作一些卡通片,讓青少年去創作那些武俠卡通片,特別是那些暴力性的片子,小孩有時候還創作得津津有味。這些都是很不吉祥的,一定要從培養小孩護惜昆蟲螞蟻開始,培養小孩一種仁慈的心,不忍的心。 但有時候我們會對那些護惜昆蟲螞蟻的人嘲笑。像東郭先生,走路都怕踏著螞蟻,就有人會嘲笑他,好像走路踩死螞蟻才是正當的。這些觀念都要改變,如果能救螞蟻,自己就能增福報。 佛門有一則公案: 有一個沙彌,他的師父是證阿羅漢果的,他觀察他的這個沙彌弟子,七天後他的壽命就到了,他想不能讓他死在寺院,讓他回家。就跟那個沙彌說,你去看望一下你的父母,你就到第八天的時候回來。這個小沙彌不知道師父吩咐他回家干什麼?但也聽話,他就回家。 回家走在路上的時候,正好決堤,水沖了一個螞蟻窩,很多的螞蟻在那裡即將被水淹死,這個沙彌一看,趕緊就進行搶救,脫下衣服把那個洞堵住,然後把螞蟻從水裡全都引出來,救了很多螞蟻。這事情他也沒有當回事,救完之後他就回家了。 回家到第七天他並沒有什麼事,然後第八天就回來了。他的師父很奇怪,就入定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因緣,原來小沙彌救了千萬條生命。由於救千萬條生命的功德,就把他定業要死的這個命給轉過來了。所以護惜蟲蟻能夠延長我們的生命,你去殘害這些螞蟻昆蟲,會縮短我們的壽命。要護惜,這也是在培植我們的仁愛之心。 禁止零食,免致受病。 我們看到這些祖師的話,就好像是在說現在了。現在很多家庭給他的小孩吃很多零食,吃得一個個都是胖子,肥胖的小孩很多啊,這一胖什麼毛病都來了。所以不要吃那些零食,你一日三餐把它吃好,就很不錯了。你如果讓小孩培養出貪嘴之心的話,他以後種種的問題也會出來,如果你不給他錢,他就會偷,就會去搶,就會想出很多歪點子,貪心就出來了。所以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你看印祖這麼小的事他都在這兒講,實際上它是點明現代很多家庭的小孩身上出現的問題,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能這樣教育小孩,那麼這樣接受教育的孩子長大成人了,決定就成為賢善君子,成為社會、國家的棟梁之材。於他自己,於家庭,於國家都有利益。 出了一個國家棟梁之材,光宗耀祖,父母臉上也有光。現在父母最感自豪的就是有一個出息的小孩,別人常常誇獎他,你的小孩很出息,這時候可能就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候了。 如果你的小孩蹲進了監獄,那做父母的就沒有臉見人了。但如果小時候你不進行這些教育,放縱他的那種劣根性,一概不教訓他,那這種人長大了之後,不是平庸之輩,就是匪類,做土匪做賊了。這些匪類那都是社會的敗類,國家法律要制裁的。到了成了匪類的時候,受到法律制裁的時候,你做父母的這時候要後悔,也悔之晚矣! 所以古人說,教育,要從最基礎的、最早的時候開始。 教婦初來,就是新娶進門的媳婦,你要教育她,她剛一來,你就得教她,以後她就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兒嬰孩,在嬰兒的時期,就要開始教育,你進行善的教育,他就養成一種善的習性、習慣,從一開始就踏上了正路,如果開始就邪了,那步步都邪。你以後等他形成了邪惡的習慣,這時候再去矯正它,那都不容易。 所以從開始的時候就得謹慎地教育。這樣的家庭兒童教育,不僅是家庭的問題,它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治亂,你教育好了小孩,國家、天下就大治;你小孩沒有教育好,都是匪類,都是那種惡心殘暴之人,那麼,天下也就大亂了。所以國家的興衰,天下的治亂,首先是從家庭教育是否搞好開始的。 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學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識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已經在現在的大中小學占的比例愈來愈微薄。 所以這一點每個做家長的要清醒地看到,學校的教育可能更多地側重在知識技能的教育上,有關道德人格的教育,你還不能太放棄,你在自己家庭就得承擔起這樣的一種教育。 現在的家長就注意自己孩子的成績:你考得怎麼樣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麼又低了幾分吶。他天天就關心這個。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他的老師關心的。你要關心你的小孩的這種德性、人格。這是學校教育可能不大關注的問題,而這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要把小孩教育好,父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小孩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你要教小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你作父母的就要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你作為父母,你對老人一點都不孝,天天對老人呼來喚去,然後自己住好房子,父母卻住在很差的房子裡。那好了,你的兒女也看在眼裡,等你老了的時候,你也住到很差的房間去。 所以這個孝還不是口頭上講,你自己要做出來。 現在家庭教育的糟糕,是很多父母,他自己就沒有以身作則,於是他就不知道怎麼教育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然後又有望子成龍之心,於是給小孩加了很多很多的負擔。給小孩學很多班,又是鋼琴班,又是英語班,又是電腦班,又是這個班那個班。現在家教都是知識技能的家教,可沒有哪個家長請一個有道德的人教他道德,大概很少了。 我們每個佛教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當中,盡量按照印祖的開示去做,讓小孩從小接觸聖人的教育:《三字經》、《弟子規》,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讓他接觸,讓他背誦,這樣就在他的內心播下了一個聖人做人的標准、做人的種子,他就會一生受用無窮。 然後對他加以因果的教育、輪回的教育,讓他相信,讓他多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佛,在彌陀名號光明的護持之下,他人生的道路不至於走得太歪。如果他死心塌地成為念佛行人,你作家長的就放心了,他絕對是一個世間的善人。也許他不可能做驚天動地的事業,但絕對不可能做被關進監獄那樣的事情。 第四部分 結語 光老矣,精神日衰,無力答復來信。但以郵路大通,致遠近誤聞虛名,屢屢來信。若一概不復,亦覺有負來意。若一一為復,直是無此精神。以故印此長信,凡有關修持,及立身涉世,事親教子之道,皆為略說。後有信來,以此見寄。縱有一二特別之事,即在來信略批數字,庶彼此情達,而不至過勞也。若欲大通經教,固當請教高豎法幢之大通家法師。須知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 綜述《一函遍復》的著述因緣 前面印光大師對淨業行人修行的種種注意事項、基本原則,都給予了很精要的開示。 最後就概談,“光”就是印光法師自稱。這時候印光法師已經七十二歲了,七十多歲的老人——“光老矣”。“精神日衰”,精神一天一天地衰弱,已經沒有更多的力氣答復這麼多的來信了。 由於“郵路大通”(就是郵電部門四通八達),尤其在江蘇靠近上海一帶,郵路都很發達。印祖從五十二歲,龍天推出,接引眾生,弘法利生以來,他的知名度就愈來愈高了。海內外很多的信士都寫信向他請教或求授皈依。所以印祖說“誤聞虛名”,就是自己虛名,是大家錯聽了。這是他謙虛,就是自己實際上沒有什麼道德,是遠近的信眾誤聽虛名,一人傳虛,萬人傳實,所以就屢屢來信(眾生碰到種種的修行問題都寫信來問印光大師)。 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一個人去一封信,大陸的、海外的多少信眾。所以印祖每天收到的信是要用麻袋來裝的。原來他沒有出來之前,有些是通過特別的渠道,知道他有道德,給他寫信,那個時候他的信很少,他可以回。現在到了用麻袋來裝信的時候,他怎麼回呢?他沒有時間精力啊!如果一概不答復這些信——印祖很慈悲,又覺得辜負了人家不斷寫信來的誠意。如果一定要每封信都回,那又真的是沒有這個精神。別說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就是三十多歲的壯年人,他也沒有辦法應付這麼多的信件。 《一函遍復》的契機性——阿伽陀藥,萬病總治 所以印祖就有個善巧方便,很多來信就是問修行嘛,所以就把這修行的主要綱要、原則,寫成一封長信印出來。那這封長信裡面有關如何修持淨土法門以及如何在生活當中建立道德人格,怎麼待人接物,怎麼孝養父母,乃至於怎麼教子女這些問題都挑其要點來加以闡述。 所以這封信也就是阿伽陀藥了,什麼都包含著,而且非常精煉,提出的都是原則性的問題。這些原則性的義理,你只要善巧地加以舉一反三地使用,它就利益無窮。 印祖原來寫書信還是很古奧的,引經據典,《尚書》的話,《周易》的話,有時候看了還不是很好懂。 到了此時他寫這封信,語言寫得就像白話文,大家看看這封《一函遍復》,那是一般的文化人都能看懂的,很平白,這就是印祖的慈悲。要寫得非常白,使所有人都能看懂。也是印祖的智慧,能夠把最深奧的儒佛兩家的道理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一函遍復》的實際作用 所以,只要你有信來,我就拿這封長信給你寄過去。那縱然有一兩個人有一個特別的事情要請教,那印祖就在此信上略微地寫一些注意的開示,這樣就使得彼此的這種情意都能夠溝通,你的求法也能得到滿足,印祖這裡也不至於過於勞累。這封信就起這樣的作用。 專示如何念佛求生淨土 如果有的信眾想要通宗通教,要作大通家,那印祖從來不以大通家標榜,他自己常常說自己就像是一個殘疾的人在十字路口,自己一步都不能行,倘若有問路的,我盡管自己不能行路,但我知道路,給你指一條正確的路。印祖是以這個自居的。所以如果你想通宗通教,你就去請教那些高豎法幢的大通家法師。 那麼印祖他也是“開專賣店”(專示念佛一法)的,專門指示你如何念佛求往生,就是這麼一個目標。大通家是印祖歷來不贊成的。要知道,就是到了對一切經教都通達的地步,也未必就能當生了生脫死。 還有一種情況,往往通宗通教的人不信淨土。 淨土一法超越通途教法 因為淨土一法是特別法門,是佛的果地上的大不可思議法門,超越了通途教法的因果觀念。 就如一位居士的提問,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受自己惡業的報應,好像不符合因果律。 確實,你看到了問題的核心。淨土法門就是,只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遭受自己宿世惡業的報應。比如我們多生多劫,阿賴耶識裡面有很多三惡道的惡業種子,但是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不僅沒有三惡道這個事實,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這是四十八大願的第一大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惡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裡面提到的。那你說西方極樂世界三惡道都沒有,你帶著三惡道的種子去,你得什麼報啊!一點報都沒有,報不出來的,所以這一點就超越了通途教法的因果觀念,通宗通教者就在這點上通不過去,他用通途教理來揣摩淨土一法,往往會錯的。 所以從一開始就得在這不可思議的層面接納不可思議的念佛一法,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如果發起“真為生死”心,要在今生了斷生死輪回,就必定要注重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在這個末法時代,離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法,想在當生了生脫死的,沒有一個人。 所以印祖在《文鈔》裡面就不斷地苦口婆心地說這句話,可能修其他通途教法的人聽到這話會不高興,他認為他的那種宗門教下修什麼,能解決生死問題。實際上他是沒有深刻地去了解自己的根機,沒有了解這個時代,往往在臨命終時手忙腳亂。 唯有依教奉行,方能了生脫死 我們作為淨業行人,要聽祖師的話,要把《一函遍復》常常熏習,落實到我們的行為當中。世間人都是說得多做得少,但一個淨業行人一定要解行並進,知行合一。一切佛法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顯出它的力量,在口頭上,在字面上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印祖一生示現的就是平實的家風,他就實實在在地去干,一句佛號念了六十年,就轉凡成聖了,就成了一代祖師了。他的道盛德隆就如日中天,普照大地。 一部《印光法師文鈔》,就是引導我們末法眾生從無明長夜中出離生死輪回險路的智慧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印祖文鈔視為佛言佛語來看。因為他的一切說法都是有佛經的依據的,又通過他的真修實干,現量證明了的。我們唯有依教奉行,才能解決了生脫死的根本大事。 (根據大安法師2006年9月16-17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培風大禮堂講述錄音整理)
本講記視頻地址:http://www.xuefo.tw/bdshow_20185.htm
|
|
|
|
|
|
上一篇:大安法師講《一函遍復》: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原則 五
下一篇:淨空法師:以一念念佛方與自性相應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