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道德危機的原因與對策(三)(文字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道德危機的原因與對策 

地點:南京大學

主講:大安法師

 

 

問:請你談一下,在當代自然科學極大發展,人類理性普遍提高的時代,如何看待一些人對於佛教輪回、因果等有神論思想的質疑?佛教是否應該與時俱進,吸收理性和科學的成分,摒棄一些非科學的成分?

答:我們這個時代是普遍的科學拜物教的時代,總認為科學是握有真理和知識的,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科學本身就有懷疑精神,認為是科學精神之一。但你有沒有用這個懷疑精神來懷疑這個科學是不是真正的真理?什麼叫科學?那麼科學無非是對一些自然現象采取歸納、演繹、實驗室論證和理論模型或者數學模型的建構,然後驗證回到現實的一個這樣的過程。那麼科學,你看自然科學的發展史,常常就是舊的科學失去了它的效用,沒有它的解釋力了,就被一個新的科學所取代。這在庫恩的科學哲學當中,稱為是范式的轉換,什麼叫范式轉換,比如原來天文學統治西方的有一千多年的“地心說)”,克普勒的“地心說” ,但是“地心說”以地球為這個宇宙的中心,他演繹的一套理論體系,包括數學模型,也是很完備的,也能解釋很多自然現象,也有他的實踐的效用,但是他是不是真理呢?有實踐效用不一定就是真理,所以到了十六世紀才被哥白尼所懷疑所推翻,又提出了一個“日心說” ,哥白尼日心說成為自然科學一場**嘛,啟發近代科學,但是現在隨著哈勃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的觀察宇宙銀河系的廣袤,你怎麼又能肯定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就是正確的呢?就是真理呢?再有牛頓的經典力學,誰也不能否定他的權威性,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一個對他的一種質疑啊。牛頓的經典力學是談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客觀性,那愛因斯坦卻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可以轉化的,時間和空間是沒有客觀性的,只是人類解釋宇宙物理現象的一種手段符號而已啊,所以他就是在時間的客觀性上打開了缺口有一種懷疑精神才建立了相對論嘛!那愛因斯坦甚至想進一步揭示宇宙的一個共同的規律,統一場理論,場論就是一切物質是場強很高的這麼一種思路啊,但是這條道路,後半生也沒有走通。

那麼現在又有一個新的學說——超弦理論,超弦理論現在進一步跟東方的這種典籍快接近了,超就是超對稱性,旋就是比如宇宙像一個旋啊,那麼這個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好像這個琴弦所彈出的音符啊,那你想想這裡就更玄學啦,音符是什麼概念,音符是沒有客觀性的,是一個音樂的聲波,那跟佛教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快接近了嗎,包括我們這個地球有很多平衡的宇宙,我們可見的宇宙是微小的,還有就是隱蔽物資,暗物質很多,由暗物質所組成的暗宇宙,是跟我們的觀察手段,我們的視力,聲波,是不能相應的,那可見的世界,就好像大海冰山當中浮在海面上的一個山角,不能看到的就像冰山的底座,所以我們人類認知宇宙的能力都很狹小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科學是盲點,很多科學哲學家認為,所謂的科學無非是在某個時間段,競爭力比較強一點而已的一種理論,它不一定就跟真理能畫上等號的,我們一定要認為這個。

那為什麼不能跟真理化為等號,這裡有一個根本性的盲點,按我們東方智慧來說,真正的這種物質世界,宇宙的本相,它的體認把握,不是屬於邏輯思維的范圍,你的邏輯思維它一定是有一個能思維的和所思維的,就是我們哲學講的有主觀有客觀,那有主客觀的對待,只要有這個對待就是二分法,這二分法呢,就不能夠把握一種本體性的東西,因為本體性的東西屬於打破能所,主客體合一不二,那種絕待的一個境界,我們都是相對的世界,相待,那真正的本相卻在絕待裡面才能體現,那麼一切科學家他都是邏輯思維,他都是能研究所研究,他的無論是歸納演繹建立數學模型,實驗室的等等這些東西都是邏輯思維,我們所謂的理性,人類理性,羅格斯嘛,無非是羅格斯,還是屬於一種邏輯思維的范圍,心意識裡面的范圍,所以他一定在認知宇宙的最後的那個點上,他一定是個盲點,就好像牛頓要在晚年要去探究這個宇宙第一推動力是誰來推動一樣,他找不到答案,這找不到答案就是眼睛不能看到眼睛。這就是先天的認知上的盲點。

你要看到自己的眼睛必須要借助第三只眼睛,這第三只眼是慧眼啊,這只慧眼是來自於超越主客體對待你才能獲得的第三只眼睛,你在能所對待當中永遠得不到第三只眼,所以我們對所謂的科學絕對不能去迷信,但是我們在一定程度要尊重它,因為它的一些由科學所衍生的一些技術,這個技術無非就是說我們內心有這個神通,所表現物化的一種形態,如果內心沒有它是不可能有這種高技術的,我們為什麼會有手機,千裡之外一打手機就能接通得了,所以我們本身就有天耳通嘛,為什麼會有飛機飛行,我們本身就有飛行的能力嘛,為什麼會有射電望遠鏡,本身我們就有天眼通嘛,如果我們本身沒有,你再怎麼去研究研究你也沒轍的,這還是從體起用的產物。

那麼佛教,尤其釋迦牟尼佛是現量體證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是邏輯思維的范圍,它是超越主客體的限量的直觀的親證,所以他所把握的是真理,這個真理放之法界而皆准,他具有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這樣的一種普同性,普適性。我們絕對不能先入為主,用達爾文的理論來解釋,好像現代的就比古代的要先進,要怎麼怎麼樣,因為我們的這種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是告訴我們人類的知識從簡單到多,從粗糙到精致,從什麼什麼,都是這樣的,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的,現在我們說實在話,我們的智慧是越來越低,我們看到佛經,都如看天書,讀一本《周易》、《尚書》,你們都很多都學文科的,你們有多少能夠把《尚書》、《周易》、《左傳》讀懂啊,或者讀過啊,你讀這些書都讀不懂,就好像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看微積分都看不懂得時候,你還說你的智慧比古人高?這不是笑話嗎?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六道輪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輪回,這是具有宿命通的如來現量親證的,我們業力凡夫是不知道的,我們是井底之蛙,佛把他證悟的真理,和盤托出告訴我們這樣的真相,是要讓我們有敬畏感,深信因果,如履薄冰,不敢去造惡,你造惡就要到地獄裡面去,萬劫千生不能出頭,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佛陀就像一個慈悲的父母,害怕子女犯這個錯誤,永遠諄諄告訴我們,你不能犯這個錯誤啊,你殺生,偷盜,邪YIN,就要到地獄,這個果報,那個果報,我們一看很害怕,就不敢去做。一個深信因果的佛弟子,為什麼他要持戒,持戒不是對自己的約束,持戒是對我們佛性的解放,解脫,讓我們真正獲得美滿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止抑我們人性當中邪惡的一面,來彰顯我們人性當中佛性的一面,因為人的人性裡面都有佛性有魔性,用我們的中國解釋都有陰的一面陽的一面,這就是人性的復雜性,對這種復雜性,我們就要修心養性就要在因果的法則之下,止惡揚善,走向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

所以佛教它在基本原理當中是永恆的真理,但是在教化的手段方法當中,可以隨著眾生的根基加以變化,它最多是這樣的,絕對不能說有一種批判佛教,或者佛教需要與時俱進,好像他它的原理都要與時俱進,沒有這個事,它的緣起性空的真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個樣子,三世因果的法則也永遠就是這個樣子。你奉行五戒五常才能得人身,你修十善業道才能升到天上,你五戒十善不修一定要到畜生地獄餓鬼,這樣的因果,任何時候都是這個樣子。這還能夠改變嗎?所以現在是應該是自然科學要謙虛的像聖人學習,而不是聖人的典籍來屈從於它,但是現在的西方的自然科學已經越來越有一點恭敬心啦,你像海森堡啊,奧本海默啊,這個卡魯扎啊,這些,他們研究東方的典籍之後就基本上有一個結論,說:我們西方兩千多的科學,無非是對東方典籍的一個注解,甚至,如果科學就像一個高山的話,我們這些人氣喘噓噓的從山底好不容易汗流浃背的爬到山頂上,卻發現東方的老人早已悠閒的坐在山頂上面了。所以,不是說我們要摒棄佛教的一些非科學的成分,而是要用佛教的真理,來引領自然科學的這種發展的契機,也要讓它為自然科學導航,導向於有利於人類幸福的一面,因為科學卻是是雙刃劍啊,這個技術不是好玩的,技術就好像神通。佛教修行講神通,如果一個沒有因果,沒有道德,沒有慈悲心的人,有這個神通,那很麻煩,他危害社會危害他人,就是魔的一種東西,就等於一個小孩子拿到一把火力很強的沖鋒槍對著你,你害怕不害怕,他一一扳扳機——嘩,诶,大家都死啦,為什麼愛因斯坦到晚年,他非常的郁悶啊,他就覺得他的那個質量互變公式導致的核時代的到來,而人類的道德水平又沒有駕馭這種核能力的那種道德境界,於是這個核時代的到來就揭開了人類苦難、災難的序幕,他很痛苦很郁悶,所以為什麼晚年他要奔走世界和平啊,但是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不是他說了算的,各國政治家都競相核軍備啊,競賽啊!現在各國的核彈頭如果加起來能夠近百次的炸毀這個地球哦,很多的尖端的所謂的科學技術,可不是最先用在軍工上嗎?我看有個美國的科學家傳記,他說他年輕的時候就想選擇一個遠離軍事的科目,就選擇了射電望遠鏡這個科目,天文學的,誰知道他在天文學的建樹卻馬上用到了軍事上面,最先用在軍事上。所以他非常痛苦,也可能非常無奈的說:可能我二十五歲的時候,選擇到我的家鄉做個農民,可能是更智慧的,更好的一個選擇,但是已經時間不能倒流,他已經發現了一種技術用在軍工上。說明這個科學家還有點良知,寧可做個農民,也不想去發明一個技術用在殺人的軍事上,所以我們佛教的慈悲的理念,與眾生同體的理念,來犧牲自己利益眾生的一面不是為了個人的或者一個國家的利益來殘害他人的這樣的魔性,所以佛教的慈悲精神能夠為自然科學導航,使它真正用在為人類服務的方面。問:當前有個現象,許多出家人不用心誦經弘法,而去專注於沿街拉人募捐。在寺院高價出售所謂開過光的商品,過於追逐經濟利益,背離佛教宗旨,如何看待? 答:好,這個現象確實令人擔心。但是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識別是非邪正的眼光,真正的出家人絕對不會到大街上去募捐的。也不會敲門打戶到人家上門去募捐的。凡是出現這樣的人,你可以直接給他一個判斷:假和尚,假的!你可以試試:你說我可以給你多少錢,但你給我背背楞嚴咒。如果楞嚴咒他能背下來,當然也有些假的也能背,但是大部分假的是背不了。背不了楞嚴咒,那你至少給我背一個大悲咒。如果他什麼都背不了,那你可不是假的,你一個出家人肯定大悲咒、十小咒、心經你能背吧。往往有時候一些正信的居士他往往這麼勘驗一下,或者你問問:你的忏悔堂在什麼地方啊?他就懵了,他都不知道忏悔堂是什麼意思。所以這些你要識別他,是假的你不要理睬他。實際上我也希望政府在這方面要管一管。大街上這麼穿著出家人衣服,實際上都是很多村莊上的人,整村莊、整村莊把它作為職業,認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就能化緣,很容易得到錢。甚至這些假和尚都假到海外去了。上次我到馬來西亞弘法,人家那個馬來西亞居士都不好意思地問:哎呀,是說你中國大陸好像來了很多和尚,不像那麼回事。也就是說他搞一個旅游簽證。人家海外華人開始對出家人一看都很恭敬的,都是要給供養的。他可能對一些假和尚一看,得錢這麼容易,就搞半個月的旅游簽證,在那裡打一槍換個地方,弄個半個月回來,盆滿缽滿地回來,就弄錢。這弄錢把這個形象都弄到海外去了——假和尚。這是假和尚太多使我們這些真和尚都麻煩了。

問:我們知道荀子的“性惡論”是區別於基督教的“原罪” 。荀子的惡是人在動物性的情緒與本能。若動物性失控,人與人斗爭,演化為社會的分離,乃為惡。請問你是如何看待荀子的“性惡論”,又如何防止動物性失控呢?

答:儒家的學者在觀照人性面,他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可能觀點也不一樣。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實際上都有他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能是完全是這個樣子,在人性層面,確實有善的一面有惡的一面,用佛教的法相唯識,《百法明門論》裡面來看,人性裡面善法有十一種,惡法有二十六種,都是善惡並存的,正因為善惡並存才具有著修心養性的,抑惡揚善的必要性,那麼如果從本質上來看,我們的至善,至善就是超越性惡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東西,也就是天道講的那個“誠” ,那種誠一念不生的,那種清明的本體的狀態,那麼這些呢,就是到了無形無相的形而上的層面了。

實際上我們修心養性一定要抵達那個無善無惡的那種本性的層面,在從那個體性上升起一種止惡揚善的那種修為,這樣就逐步的使我們善的一面站主導地位,以至於以後的純善無惡。所以古人有時候修心養性就是舉心動念他有功過格,功過格,那善的一面知道都有些什麼科目,做一個什麼善,記多少功,記多少,那你過失,犯了一個什麼過失。記多少過,然後就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然後把它記下來,甚至你到細微之中去舉心動念,你看看這一念是善念你就一塊白紙白小石拿出來,如果是一個惡念就是黑的,然後你看看黑的多還是白的多,那麼慢慢加減乘除最後白的越來越多,以至於純白,那麼純白還是有善惡的事項,還不是究竟,其實這個顏回的修心養性講“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克己復禮,一日歸仁,就天下都這個樣子,那這個對仁的狀態,人仁它也有體、相、用,要從這三面去展開。

所以孔子對仁的界定,仁這個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而且因人不同,他都是角度不一樣。如果從仁的那種體性來說,它就是一個本體性的,絕待的東西。那這種清淨的那種仁的本體性的東西,連顏回這麼一個復聖,這麼一個很有修為的人,也最多能保持三個月不違仁,那像孔子這樣的大聖人他要到七十歲才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立志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才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舉心動念都跟仁的這個體性相符合,那這個話,我們這個佛經講就是你的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那隨智慧不是心機的智慧就是我們本具的那個根本智,無師智,自然智,那種般若的智慧,當你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的話,你講話不會講錯話,你做事不會去做錯事,因為你都是般若智慧的引導,所以你發一言就是天下的准則,你做一事就是天下的榜樣,那這個都是登地菩薩的水平。

關於這點怎麼去防止動物性的失控,剛才講為什麼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建立一個自我調控系統,讓你有敬畏感,讓你不敢去造惡,真是每天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每次都要思維,就像曾子他這種戰戰兢兢到臨死的時候才啟予手,啟予足,到了這個時候吾知免夫,我到臨死的時候才知道,我不會再犯錯誤,所以這個修心養性他這種緊張的過程要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的。等到我們行善行成一種自然的慣性,習以成性嘛,學而時習之嘛!為什麼孔子《論語》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學,就是你通過這樣的學習或者覺悟,你覺悟了這個真理之後,你得要習,要去練習,就像小鳥要練習飛行一樣,那你怎麼去練習,就是你小氣的時候,這時候你得要練習布施;你這個妒忌的時候,要練習用寬容;你殘忍的時候,要練習你的慈悲;你憤怒的時候,要練習你的寬恕;這樣去練習,這樣就慢慢把我們動物性的東西把它控制住,善的力量站了主導地位,然後再進一步,連善惡都兩亡,進入到‘誠’的境界,誠則明也,明則誠也,這就是進入天道了,天,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所以儒家學說的最高的境界是讓我們以仁道來追求天道,所以這些都要用儒家的學說和佛教的這種理念來建立一套調控系統,一種行為的規范和懲惡揚善的強有力的依據,才有可能。

問:寺院是應該免費向信眾開放,還是應該收門票?

答:本人認為佛教寺院,包括道家寺院,一定是免費向信眾開放才是如法的,收門票搞商業化都是不如理不合法的,因為佛教一定要給眾生一種心靈上的依靠,是一片淨土,一定要超越商業的法則。自古以來寺院就沒有收門票一說,這是豎向的來看,橫向來看海外所有的寺院都不收門票,為什麼中國大陸的寺院要收門票,難道這種中國特色還要保持嗎?但是對於普遍的現象本人也是人微言輕,本人也現在是獨善其身,我現在在東林寺還能夠說點話的話,我東林寺就已經不收門票了,不僅不收門票,所有的商業性的色彩都沒有啦,所有去念佛閉關的都是免費的,所有游客什麼要到這吃飯也是免費的,所有燒香也是免費的,乃至於我們東林大佛建成的那是花了幾個億的資金建起來的,我們也是向社會海內外莊嚴承諾:免費!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篇:大安法師:道德危機的原因與對策(二)(文字版)
下一篇:霖霖素食:改善手腳的暖身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