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道德危機的原因與對策(二)(文字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道德危機的原因與對策 

地點:南京大學

主講:大安法師

 

那之所以產生這個情況,就是他不了解這個道,不知道“道”它要求我們做什麼,不能跟這個道相應。那孔子告訴我們,這個道具體體現在據於德,依於仁就是你每天做事的依據,要有德,這個德的展開就是八個綱目,八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你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人處事當中,敦倫盡分當中把這八個字落實下來,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兄弟同學之間要恭敬,朋友之間要有信譽,對上級要忠心耿耿,然後要有知恥之心,廉恥,廉就是要過節儉的生活,恥就是要有羞恥感內疚感,我們佛教可能就講忏悔意識,忏悔心,慚愧心。這一點現在我們中國人也是很缺乏的,缺乏恥感。雖然有學者說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叫恥感文化,但傳統文化可能是這樣。到了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了,碰到什麼事情都是到外面去找原因,從來沒有在自己找原因,一個有恥感的人是首先要從自己找原因,傳統社會這個社會如果大旱大災的時候,皇帝都要下罪己诏,說這個天降這個災禍是由於我這個做皇帝的不行,我向天下謝罪,都有這種意識,那每個老百姓都得反省自己,曾子日吾三次,三次反省自己,用三個項目反省自己,我們有不有這種反省,有不有這種羞恥感,慚愧心。禮義廉恥,這是據於德。

然後依於任,你做事要有仁愛之心恻隱之心去做事,然後你學知識技能都是第四步的事情,叫游於藝,六藝是知識技能。現在我們問題就出在,我們教育人包括自我教育,前三項都不談,就談第四項游於藝,從幼兒園開始就游於藝,學電腦學這個學那個,搞得現在中小學生,真是苦不堪言,家長一定要他這個班那個班,小孩的天性,我們小時候還是一天到晚玩了,那種美好的童年啊,現在的小孩子都沒有這個童年了,背上一個沉重書包,要背上二十多年,你說可憐不可憐,你說背出來是頂天立地的人才也值了,你背出來的反而是一個廢材啊,這就更不合算啊,只是拿了幾張紙啊,文憑紙啊,那沒用啊。

所以我們,而且做這個知識技能是以游戲的心態,玩樂啊,不像我們搞得這麼苦哈哈呀,太苦啦,所以很多高三的學生一考完高考就把自己的書燒掉啦,博士畢業之後就不看書了,天天搓麻將啦,完成任務啦,敲門磚敲開了這個門,這個磚就不要了,他不知道讀書是終身的事情,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讀書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審美非常愉悅的過程,我們讀一本好書跟一個偉大的心靈進行對話,這是多麼快樂的事情,現在我們讀書的快樂都沒有啦,這多麼可悲啊,就是游戲的心態沒有了,審美的感覺沒有啦,聖人告訴我們一個美好的人生是審美化的人生,不是忙忙叨叨的。有時候我們看著中國人真是很苦啊,每天匆匆的腳步啊,都停不下來啊。一邊夾著公文包,一邊啊啊啊的打著手機,你等一等等一等,人家一個國外的一個美國人他是搞小品的,他學中國男人的這個打電話打手機的這個情形,啊,就是那種一聲一聲的情況,就是很急很那個的情況,沒有一種閒況,沒有一種放松,很緊張,很忙碌,實際上很茫然,這個忙。

我們說忙,诶,你最近在忙什麼,我很忙,诶,忙,你很好,好像說最近沒什麼事就不好意思,殊不知這個忙是一個心字旁右邊是個亡,忙者心亡也。為什麼我們不歇一歇停下來,檢點一下我人生的行囊到底是什麼動機,我前面的道路怎麼走,我走過的生命的足跡有哪些彎曲,要常常停下來呀,有時候我們到馬來西亞看到那些馬來人,嘿,倒是挺自在,帶著自己的妻子小孩,扛著一個什麼樂器到海邊就彈彈琴,野炊野炊一下,然後搭個帳篷在哪裡,你看逍遙自在,那為什麼我們搞的這麼緊張啊,我們搞得這麼緊張,我們的幸福指數在什麼地方,而且一生就為這一點房子,一點學費,一點養老費,醫療費,像幾座大山壓的喘不過氣來,他還不敢消費,確實我們中國很多物價很高,工資又不高,物價又那麼高,他也消費不起,忙來忙去還沒有什麼消費,實在有時候想想是過的太虧了一點了。

這些當然有很多的問題,可能更主要的就是我們已經失去了精神家園了,這才是我們最大的痛苦。漂泊——沒有安身立命之所,像無頭的蒼蠅,不知道飛往何方,但必須要飛,在熾熱的爐炭的跑道上,必須要跑停不下來,所以我們透過這些現象觀照人生的本質,也可以說慘淡啊,慘淡的人生。所以我們要尋求人生的真谛,要知道我們安身立命在什麼地方,要知道我們的精神家園在什麼地方,要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找到答案,而且要問那些過來人,就是儒道佛三家的聖人,在他們給我們留下的聖典當中去找答案,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這個國家的道德水平,道德理論的建構,才能找到一塊堅實的基礎,中國才有成為大國的可能性,否則一切都是空的。謝謝大家!下面回答大家的提問。

 

問:在中國傳統社會,道德與政治二位一體,相得益彰,而現代性運動打破了這種關系,在現代中國社會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往往淹沒在政治意識形態之中,甚至出現政治審制,宰制道德的現象,請問在現代性境遇中到底如何理解和把握道德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答:道德作為一種超時空的價值體系,剛才說是置源於人心的,是普遍的立法原則,所以它一定是高於政治的。如果政治高於道德,那麼這個道德完全就成為政治的工具手段,也恰好就是我們這幾十年,道德的一種困境的一種無奈的原因之一,你看傳統社會中國的知識分子是讀四書五經出來的,所以這個知識分子他就有一個維護儒家道統的這種文化的自覺性。那在這種道統當中,比如皇帝的意志,有時候他都不能越過這個道統,多少知識分子如果看到皇帝,違背了這個道統,他們就勸谏,甚至是以死勸谏。

那典型的,比如像海瑞,他都可以把嘉靖皇帝罵成那個樣子,虛偽吝啬殘酷,在人格上都給予否定,他為什麼會這麼否定,因為他是用四書的標准去衡量,那皇帝看了當然震怒,甚至要殺他的頭,但是這個下面官員說他上這個奏折的時候已經買好了棺材。那皇帝一看,哎呀,這還不能殺他,只是罷官,但罷官以後還重新使用,因為他成了一個道德上的形象,你重用他朝廷的文官系統才能夠平衡,不用他還跟文官系統對立,就是有時候皇帝也不能跨越這樣的一個道統,這在中國傳統君主的體制當中,都常常出現。魏征為什麼敢去谏唐太宗,他谏得標准在什麼地方,也是聖人的道統得體系的維護,所以道德應該是有它的至高無上性。但傳統社會一般維系社會的三股力量,一個是政權的,官員的,這樣的一個國王系統,還有一個就是代表知識分子尤其是在野的知識分子這樣的一個精神道統,就是素王,以孔子為代表。再就是一種超越性的宗教方面的一個系統,這就是法法王,精神的一種導向,精神領袖。

那麼一個社會如果是國王,素王和法王,能夠導致一個比較和諧的局面,來引領這個社會的發展的話這是最好的情況,這就是盛唐之際帝王都會拜這些佛教高僧為國師,那個國師在精神層面來引導他政治上的開明,然後這個素王系統的知識份子也能夠在這個官僚體制當中,發揮他治國平天下的經世之邦的能力。這樣就透過一種科舉制度來實施這種整合,就比較好。但如果,以後這個素王系統淪陷了,他完全依從於國王的系統,不敢去勸谏,不敢張揚他的道統,成了權利的一種工具,這是一種。另外法王系統精神價值也給消弭了,也沒有了。那麼這樣的一種國王系統,政治領袖的權利就至高無上,這時也沒有任何制衡的東西,它有時膨脹,一膨脹就可能把原來分在三個系統的功能它**在一身,他自己雖然說政教分離,在它但在實際運作當中已經是政教合一了。

但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政教分離,它有一個核心的一點,就是你政治領袖,他是一個政治經濟矛盾裡面的一個人物,他有時候是要用一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他的一些利益的,那精神上宗教上的領袖,他要超越這種政治經濟上的厲害關系,他才能保證一種超越的東西,他才能保證一種道德上的純潔和完整。那這一點是政治家是做不到的。政治家手段在某一種情況下他也只能要黑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必然要把他分離。如果說,你把他要**在一起,你要作一個精神領袖,實際上你的人,一個人格層次行為又達不到這樣一種純潔和完美。他就會制造虛假。就會造神嘛。等到造神的真面目以後被人知道了,哦,原來是造假,從神壇上走下來,大家就幻滅了嘛,這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中國現在的情況能不能重建這三個系統,能不能重建成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但往往現在素王系統和法王系統太微弱,不容易。大家要有這個意識。

請問:你如何看待佛教教義中的緣起空等教義,於世尊教導我們的種種人生道德訓鑒,教、事之間的關系,我們能否依據佛教的緣起空等教義來觀照培養我們日常種種行為,以求得道德。如果可以,那麼應該如何行?有何法門?最後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又想到龍女的頓悟成佛,兩者修行的方式不同,但其果位卻一樣。如何解釋這種殊途同歸?這兩案例對我們有何人生生活及道德上的啟示?

答:佛教講的諸法無我,諸法的空性與緣起的因果法則,可以說是佛教的兩大理論支柱。那麼《大信起信論》談一心二門,就是從心性上來說,心分為兩個層面去理解。一個是心真如門。心真如門,就是真如法性實相,它是畢竟空無所有的,也正因為有諸法的空性,才能夠緣起一切法。如果沒有空,一切法無法成立。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諸法的空性就剛剛講的那個“道” ,終極的那個“道” 。那個道又不是一個斷空頑空,那個空裡面是含攝著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的那種體性。我們天台家是講理俱是事造,本體具足。具足一切法,就看我們怎麼用心,怎麼造作,就是怎麼把它緣起,通過因緣和合的種種條件,生起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那麼這裡面就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用染污的心,用你的貪癡造作的身口意的這種五惡、十惡,所緣起的就是或者三惡道,或者人間的苦樂參半的境界。如果用我們的清淨心,用我們的大慈大悲,緣起的種種善法,比如五戒十善乃至菩薩的六度,它緣起的就是一個清淨莊嚴的淨土,就是一個美好的環境。所以這個道德感跟我們的福報、我們的環境是有密切相連的。所以,從這個諸法空性的體上,我們就要深知,我們要緣起善法、善的境界。

那麼善的境界、善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我們的舉心動念、行為造作,如果按照儒家的五常、八德去做,按照佛家的五戒十善去做,我們才能夠有效地緣起顯現人間的淨土。如果不能這樣做,我們五濁惡世,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毒素問題等等就會每況愈下。但人的一種邪惡的沖動,往往是緣起一些染著的法,所以為什麼剛才講一定要有深信因果的觀念、輪回的觀念,他產生一種敬畏感,以緣起的惡法,你就會嘗到這個惡果,讓他不敢去做,然後抑制這個惡的沖動,然後緣起一切善法,才能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那麼“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華嚴經》在最後一品示現一生成佛的一個榜樣。那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開根本智,文殊菩薩指示他參訪善知識,像德雲比丘、海門比丘,這些就開方便智。那根本智就在大乘修行的這種正位當中成為十信滿心,就是十信最後的心。然後到了德雲比丘那裡,得念佛三昧得法門的傳授,就破了一品無明,證到了圓教的初住水平。那麼每參一個善知識,證悟就上一個水平了,是這麼一個情況。那最後參到了普賢菩薩座下,普賢菩薩就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以及五十一位華藏世界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講善財童子一生成佛的歸宿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就是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識,在那裡就是他究竟圓滿、快速成佛的最後一站了。

那麼龍女,八歲的龍女成佛,這是《妙法蓮華經》所講的頓悟成佛。《妙法蓮華經》是最後稱性而說的大乘純圓的妙法,是直接指點一切眾生他的本性,都是究竟成佛的那個本體。所謂的六道的“相” ,是人相還是龍相,在自性層面是幻相。男相、女相,也是虛幻之相。所以從它的本質層面來說,只要八歲的龍女,她多生多劫具有善根,她就能夠很快成佛。當時捨利弗是不相信,所以這個龍女就示現,就拿了一串摩尼的璎珞,就奉獻給佛,那就問,我把這個摩尼寶珠、璎珞奉獻佛的時候,佛接受這樣的一個供養快不快?那捨利弗說這很快。那麼我成佛跟這一樣快。她馬上龍女就示現在東方哪個剎土,馬上變成男子漢的形狀,馬上坐在蓮花裡面,示現成佛了。那佛也授記,這是這個八歲的龍女多生多劫的善根,她頓然成佛的一個情形。實際上,頓然成佛就是大乘終極姿態。

那善財童子示現的一個階梯一個階梯這種漸進的過程,其實到了淨土法門,他就完全不談漸進了。你一個業力凡夫,無論是人道的,還是畜生道的,還是阿鼻地獄眾生,你只要信願稱名,念阿彌陀佛名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得阿跋致,在阿跋致不退轉當中,他就不需要經過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這個過程。就在念不退當中,頓然超越四十一個階梯,快速成佛。所以淨土法門所展示的圓頓的妙法跟《妙法蓮華經》以及善財童子講的五十三參到了普賢菩薩那裡,他也頓然得從一種修因證果的階梯到了一個不歷階梯的這麼一個圓頓之法在裡面,所以這裡面,它告訴我們人生的啟示:我們要尊重生命,我們當下這一念生命,我們當下這一念心的體性,就有全體的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都是未來佛!所以一定要講道德,如果我們不道德,對不起我們的佛性,辜負了我們的佛性。

 

 

上一篇:大安法師:道德危機的原因與對策(一)(文字版)
下一篇:大安法師:道德危機的原因與對策(三)(文字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