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幸福人生 :育兒教育

 

《解放孩子的潛能》00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原文】

信任和約束

不可思議的是孩子對我們絕對信任,盡管他們幾乎不了解我們,至少不了解我們的為人品格。

幼小的孩子還不明白我們想些什麼,然而他們以我們不可理喻的方式絕對地信任我們,這是因為孩子具有學習我們這些做事的本能渴望,他們學習我們怎樣言談舉止,他們渴望學習怎樣生活,他們模仿我們的語言、姿勢、習慣和態度。簡而言之,他們認為我們知道怎樣做人,於是他們模仿我們。模仿是信任的初步表示,他們對模仿什麼人或模仿什麼事情不加區別。這種信任常以期待的方式表達出來,孩子本能地期待我們知道正在做什麼,知道他們應該做什麼。他們期待我們提供所有的需求,尤其是他們期待我們知道一切。

雖然我談論是幼小的孩子,但十幾歲的少年也不例外。他們期待反對意見,這是另外一回事。他們寧願父母不同意,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作用,至少要向他們提供某種阻力,讓他們發展出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我們輕易讓步,滿足他們的要求,我們就會失去他們的尊重。因為他們心中有理想的典范,尤其是他們覺得我們至少應該聰明、正直。面對我們的順從,甚至放棄責任,不僅會讓他們失去對我們的信心,更嚴重的還會失去對我們的信心,變得玩世不恭,不願為理想奮斗。

少年兒童希望我們來確定界限,這不是由於他們的洞察力或非凡的知識,而是出自本能,因為這對他們至關重要。我們給予的界限不應該是任意的、脫離現實的,否則將有損於我們的權威。約束必須有客觀的理由,盡管孩子可能不贊同。

“不要碰炊具,它會燙著你”這麼說很容易,“不行,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就較難實行,“我覺得你太小,不能在外面過夜。”就更難說服孩子。不一定要對孩子說清道理,但你自己必須清楚你設定的界限有充足的理由。這意味著建立起普遍的規范,如:

*兩餐之間不許吃零食。

*在健康范圍內,限制孩子吃巧克力的數量。

*或更進一步(盡管缺乏說服力),我期望你按我說的去做。

如果對孩子的約束能征得你的配偶和整個家庭的同意,實施起來就容易了。通常,等孩子長大成人回憶起童年時代,他們會感謝父母給予的常規,即使從他們成人的觀點看,有些常規可能顯得出格(如飯前感恩,星期天去教堂等)。對於道德倫理規范來說,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熱情好客,幫助窮人,尊重所有的人,不論他們的種族、階層或宗教信仰,孩子長大後就很可能會和我們一樣。

言談舉止是善良、仁慈、正直、富有愛心的流露。自覺地去做遠勝過按照外界的要求去做。我們的行為越是自然,對孩子的影響越大。就是像訓練人的意志力,此時我們的行為、態度比言談更有力量,比智力的訓練更有效。思考什麼是正確的還不夠,還得付諸實踐。如果再和美好的感情結合起來,對孩子道德基礎的形成就更有幫助。我談到的許多現實的例子,都是以發自內心的感情作為基礎。

【學文解讀】

我們人類,整個有人開始的歷史來看,我們人類都處於一種摸索的階段。往往是碰頭了,吃虧了,受了傷害了,我們才知道這個事不能做,慢慢我們才知道做事的原則是什麼。過了這個界限,我們後果就不好。

我們現在人類社會形成法律、道德規范,或者說我們人類生活中間形成的很多的習俗,其實很多都是我們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中間,吃虧、碰壁以後慢慢慢慢形成的,形成的一些約束人類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約束我們人類社會能夠有效地管理,能夠長期有序地持續發展,形成的種種規則。這些規則就是保護我們人類,或者保護我們國家,或者保護我們民族,保護我們家庭,保護我們每一個人能夠盡量少受傷害,不受傷害成長起來。我們整個人類社會整個的發展史,實際上都離不開這麼一條主線。

那麼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其實同樣如此。昨天我們在學習《印光大師家庭教育嘉言錄》的時候,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得有模型,得有模子。有了模子以後呢,孩子在這個模子裡邊受父母、師長、家庭、社會的種種影響,慢慢地在這個模子裡邊他就熔化,改正,變化了。最後成長起來以後,我們一看,他就是這個模子教育出來的人。它是這樣。

我們看中國人,我們生下了孩子,這個孩子在我們這個家庭裡邊成長,受家庭語言、環境、習慣等等的影響。長大以後,我們一看,如果他是四川人,這個孩子長大他可能說的還是四川話,慢慢呢,也很能吃辣椒,很多的形態都是四川這個地區那些樣子;如果是山東人,長大以後聽父母的言談舉止的影響,長大以後一張口,我們一聽就是山東味兒。很多的細節、模式也是父母影響的,這個地區的社會影響的,都是這樣。所以說呀,我們現在人成長過程,實際上是受我們這個地區、我們的父母他們已經形成的這一套東西作為模子,來把孩子熏陶、變化、教育,最後成長起來的。我們社會就是個模子呀!社會就是個模具,就是個模型,不知不覺就把人影響、改變了。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孩子呢,他是一片空白,是一張白紙,他沒有很多的約束力,沒有很多的經驗教訓,那麼往往孩子在現實中間就表現出要做很多摸索、探索。那麼他在探索過程中間,一定要受到這個社會的約束,受到我們人類社會這樣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的這種模型、模式的約束。天然有這個東西。

那麼現在對於兒童教育來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間,父母、師長,社會的、周圍的很多方面,都應該把我們在生長過程中間,每個階段,孩子應該確立的這些原則,通過一些方式影響他,告訴他,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間,慢慢地受這些社會規則的影響,慢慢形成他的界限。這些界限是不能過的,過了呀,會燙著手,會吃虧,是會受害的。慢慢地把這些規則、規范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間一一說明,在實踐的約束過程中間要明確地建立起界限,明確地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到多少就必須停止了。要做這些事情,不做這些事情孩子會吃虧的。孩子自己去探索,這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把人類社會所有的經驗凝聚成規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間慢慢地確立起來。這些正確的觀點、正確的規則一定要明確地說清,不能含糊其辭,不能因為是獨生子女而讓步。原則要明確,不能讓步。一旦我們不建立這些原則,一旦我們態度不堅定,立場動搖,讓孩子有機可乘,那麼孩子他很聰明,很快就知道這些規則是有漏洞的,可以找出它的破綻,這些規則就是支離破碎的。所以我們對於孩子呢教育。對規則的事情、界限的事情,一定要明確、一貫,要嚴肅不能讓步。這樣對我們有利,對孩子有利,能確保孩子長期健康發展。這裡邊這是一個原則。

另外一個這裡告訴我們,往往“身教大於言教”,父母是什麼樣子,孩子天然他就模仿、學習。所以我們父母如果能夠有健康的指導觀念、正確的行為准則,對孩子的影響那就是最大的、最好的。如果父母不能夠遵守規則,表現出來都是種種的惡劣的事情,那麼孩子學習以後,同樣天然的就學會了這些犯錯,行為舉止就容易出問題。

所以這一段我們學了兩個主題。一個就是孩子信任父母,敞開心靈信任父母,無條件地模仿、學習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是至關重要的;第二個原則,我們要用我們人類歷史發展中間形成的這些有益的規則去教育孩子,給孩子建立規范。我們現在學習佛法,學習印光大師的教育,我們就知道,從小要用佛法,用因果教育、聖賢教育來熏陶、改變孩子。我們現在對於孩子從胎教就開始,從備孕就開始做好准備。一方面,有佛力加持改變孩子的狀況;另一方面,我們父母也要學習佛法,學習如何做人,改變自己。將來孩子出生以後,成長教育過程中間,我們一定要用因果教育從始到終都貫徹下去,熏陶影響下去,這是至為關鍵的!這比任何的教育都透徹,都徹底、根本,真正地給孩子一種優秀的、最有用的一種佛法教育。

 

【原文】

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

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並不是盲目樂觀,忽視生活中的困難。而是勇於面對眼前的困境,承認痛苦、損失、失敗和不確定性。

我有一位朋友來自波斯尼亞,她和一群孩子共同經歷了敵人對薩拉熱窩的圍攻。我問她是怎樣使孩子們振奮起來?她說一旦意識到不能隱瞞恐懼的現實,就一邊告知實際情況,一邊向孩子們保證任何時候他們都會得到照顧。當時孩子們反應很好,盡管誰也不知道長期效果如何。孩子們知道真相後,不久恢復正常,他們最關心的是他們待在何處,將要發生什麼。

我的朋友沒有認識到這些兒童有了像她這樣的人是多麼的幸運,她是孩子們平靜力量的靠山,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幽默。她了解孩子們需要機會來講出自己的經歷,最好是通過故事來表現。他們需要看到一切事情是相互關聯的,特別是故事中他們扮演的角色。那些精神創傷太大的孩子,開始不願說話,只顧玩洋娃娃,後來也參加進來。當電視新聞記者采訪她:“薩拉熱窩的兒童需要什麼?”她說:“玩的時間。”玩和游戲是談話和故事之外的另一種治療創傷的方法。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討論游戲和講故事,它們是成長的核心,孩子從來玩不夠,聽不夠。

幸運的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沒有經歷過這種痛苦的生活經歷,但我們的孩子會經常面對苦惱的事情,如事故、疾病、親友去世、離別和欺負。稍後我們會討論其中一些問題,現在記住:

*不要試圖對孩子隱瞞事實真相,以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說出來。

*孩子需要機會談論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保證孩子能得到及時照顧。

【學文解讀】

這是一個原則,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間一個原則,就是應該將我們現在面對的事情真實地告訴孩子。尤其是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讓孩子理解這個困難,理解我們現在面對的環境,知道我們應該采取的措施,在這些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間去參與,去感受,去成長,這是很關鍵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成長體,在我們生存的過程中間其實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成長的過程不僅僅是身體、物質,而且是包含我們的心靈,包含我們的感受,包含我們的情感。這是通過事情、時間,通過過程,通過我們和周圍人的接觸、反應來體會的。只不過,我們告訴孩子的這個方式要注意,我們要以孩子能聽懂、可接受的方式來告訴他們。那麼這個呢,這是一個原則。

第二個原則呢,就是我們一定要關注孩子。我們在講述這個過程中間,要關注孩子能否聽懂,能否理解,關注他是朝健康的、積極的方向演變,還是沮喪了,無助了,出問題了。一定以孩子為目標,以孩子可理解、能夠聽懂的方式去告訴他,關心他,改變他,使其健康成長。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往往是做游戲、講故事是最好的。因為同樣的事情,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經驗的人去接觸,方式是很關鍵的、很重要的。那麼比如說,孩子就是故事,就是游戲,我們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我們把它變成一種游戲,變成一種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孩子聽了以後津津有味兒,就可以學到它裡邊正確的東西了。最後學會怎麼去理解,怎麼對待,怎麼改變,一定要這樣。這個不僅僅是孩子,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這樣的,都是如此呀!

比如說我們地藏七,現在把佛法用大家可理解的方式、理解的形態給大家展示出來,讓大家用現代的語言去理解學習,能聽得懂。把佛法的原理講明白,把它的規則說清楚,我們就知道了有些是可以做,有些是不可以做的。然後關注大家,我們在打七的過程中間,我們都很關注大家,讓大家在這個過程中間受到重視。我們所做的課件、打七的內容,通通都是圍繞我們打七的同修准備的,大家在這個過程中間慢慢地去理解,理解我們不懂的道理,用這些道理去找我們的不足,去忏悔、去改正。在打七過程中間,我們通過做功課、學習慢慢改變自己。整個過程中間,如果我們有不足,我們有種種的問題,我們要及時說出來,得到大家的關注。最後我們打七成功,自己學到東西了,自己通過修行改變了,我們對佛法理解了,用佛法改變我們了,我們這個學習就成功了。

現在每一種教育實際都應該如此。都應該以學習者為目標,關注他們,設計出種種巧妙的、有益的方式,讓大家去受益。這個在孩子教育過程中間,都是非常關鍵的,就是時刻以孩子成長為目標,保持孩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原文】

別說:“不行!”

我們要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否定式的命令,正面強調總是要好些。

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而不是說什麼不能做。但有時在緊急情況下,我們求助於“不行!”盡管如此,正面的話有長期積極的影響,能增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當我們說話的時候,他們會本能地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圖像,這時抽象概念起不了多大作用。想象一句“乖!”能在腦海中形成什麼樣的圖像?相反,如果我們暗示最壞的方面,卻有可能真的會發生!我們建議合理、安全的事情,孩子們多半就會去做。另外,如果輔之以形象的說明,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

“別往馬路上跑,你會被車撞倒!”這句話給孩子留下恐懼的印象,換種說法:“記住,上街時行人走人行道,汽車行駛在馬路上。”就好得多。與其說:“別和雅各布在自行車上打鬧!”還不如說:“你們倆可以邊騎車邊說說笑話。”

改變主題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孩子從發脾氣、吵鬧或破壞性的行為中轉移出來。孩子經常陷入某種固定的習慣中,需要有人把他們引導到其它的事情中去。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如何安排時間很重要,建議學習音樂、戲劇或體育中的某項技能。

正面強調的另一個方面是滿懷希望,讓孩子感到我們希望某事的發生,如露營時雨會停,你會通過考試。這不是脫離現實的想入非非。如果11月份許諾孩子天氣會變暖,那就太離譜了,不如說說寒冷中愉快的一面。如果我們充滿生活的熱情,從正面談論生活中的事物,孩子對待生活就會有樂觀的態度。即使大點的孩子,看見我們積極地去努力,他們會感謝我們,至少我們盡力而為了。

歸納如下:

一、避免用命令的方式說:“不行!”

二、從正面去強調或提出要求,不要從反面去恐嚇。

三、滿懷希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學文解讀】

我們學習這一段,我們要學習一個原則,就是對於孩子,我們要引導他正面、積極的,盡量少說負面的、否定的,這個很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正面的引導、積極的引導,讓孩子正面的力量生起,正面的作用擴大,慢慢地這樣發展下去,孩子他正面的力量、正面的形態越來越擴大,那麼孩子就成長為健康、積極,有助於身心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老是用負面的否定,那麼孩子這個心靈老是被縮小、陰暗。孩子的心慢慢就會把負面的情緒長期調動出來,形成反面的效果。這是人類身心變化的過程。

因為我們學習佛法的話,我們就知道:人本來具足清淨如來德相,而清淨如來德相都是光明,都是積極,都是陽光正面的,沒有負面。只不過因為人有了分別執著了,所以產生了二元性,就產生了對立。我們唯有走積極的、陽光的、正面的東西,我們才能夠把我們這些分別執著打破,讓我們的心展開、擴大,最終回歸我們的本性。如果我們的心,心靈老是去走負面的東西,我們就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想法,產生更多的障礙,把我們的心割裂得更小。心力如果說是負面的,影響我們做事、思維通通越來越惡劣,心越來越小,我們今後就會越來越墮落。

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我們就知道佛菩薩也是這樣的。佛菩薩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哪裡有眾生行善,哪怕有一念的微善,佛菩薩都要去鼓勵他,直至成佛常轉法輪。但是佛菩薩呀,普賢菩薩在這裡沒有說,如果他看到惡人怎麼辦,看到負面的東西怎麼辦,沒有說。說明什麼呢?說明佛菩薩他不看負面的東西,不強調負面的東西,而是努力地把正面的東西發揚光大,把正面的東西都圓滿了,那麼負面的東西自然就沒有了,沒有它的余地,我們也就修行成功了,也就回歸本了。

學習這些道理以後我們就知道,對孩子同樣是這樣的。我們盡量用一些他可以理解的一些圖像的東西去告訴他,這個東西的用處是什麼,怎麼回事。像我們打七一樣,原來是主持人講很多人聽,不形象,往往接收到的觀點是有限的。現在我們打七用課件了,那麼我們同修打七的時候,一邊聽聲音講解,一邊觀看圖像演示,這樣很形象,掌握起來很容易,能夠深入。這是影響教育的模型、模式、形式,這個都很好。

另外就是它的主題,別說:“不行!”,要說:“行!”,要充分地發掘人們、孩子每一個優點,鼓勵他成長、學習,鼓勵他正面的東西不斷地發揚光大,是這樣的。最終養成一個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依然頑強地、樂觀地去面對,從困難中間找出一條出路,讓自己能夠沖出黑暗,永遠有光明在前面等著,要培養孩子這麼一種堅強的性格,是非常關鍵的。

 

【原文】

犯錯誤

我們盡量不犯錯誤,但避免不了。我們做過許多小錯事,也犯過一些大錯誤,然而生活仍在進行,不會因為我們陷入困境而停滯。我們拾起過去的碎片,吞下我們的驕傲,向他人道歉,最終日子還得過下去。

然而傾聽者會聽到內心的聲音:“從錯誤中學習。”這才是關鍵。雖然孩子們會因為我們的錯誤而受委屈,但他們仍然相信我們不會走開,不會不管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最重要一課,錯誤不是壞事,但拒絕改進就麻煩了。

以前我經常困惑,為什麼孩子會非常容易原諒父母的錯誤。直到最近讀到作曲家賓札民*維爾柯米爾斯基(Binjamin wilkomirski)的童年回憶,我才明白過來。維爾柯米爾斯基的書《碎片》描述了童年經歷的發生在華沙貧民窟和幾個納粹集中營裡的事情,即使按照大屠殺文學標准,這本書讀來也令人痛苦不堪。他通過記憶中的碎片,客觀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孩子的經歷。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孩子生存下去的意志。盡管現實令人絕望,他仍然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甚至從集中營逃出來的路上,眼看就要失敗,他仍不放棄希望。

這是一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意志,他要抓住任何出現的機會生存下去。當然,他的意志在某處可能變得冷漠或過於內向而自我摧殘,這種時候孩子通常感覺不到周圍發生的一切有什麼意義。

我們想把事情做好的真誠努力,釋放出成長的一股新的力量。我們必須面對錯誤,深入認識錯誤的原因,坦然接受後果。這並不是說要因為失敗而恐慌或迷惑,也不是耽溺於負罪感的內疚;而是要勇敢直視錯誤,說聲:“對不起,我們將吸取教訓,並做得更好。”然後說到做到。

我們認識到:

*吸取經驗教訓,對孩子有積極的影響。

*如果孩子感到我們正在從錯誤中學習,他們會寬容我們,這也使他們感到生活的意義。

*真正的寬容不僅僅只是忘記,還包括承認缺點和錯誤。

*罪惡感加重孩子的負擔。

【學文解讀】

我們人類整個成長歷程,都是在不斷地犯錯,然後吸取經驗教訓,改正,慢慢得到發展,這麼一個循環的過程中間逐漸地成長起來的。我們人,作為個體的人來說是這樣,作為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民族也是這樣。只不過呢,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它的形態是不同的。那麼當我們認識到錯誤了,我們去改正錯誤,反省錯誤,從錯誤中間吸取經驗、教訓,然後修正我們的行為,走上了正確的道路,這種模式是普世的,普世價值的。

我們儒家有反省,每天三次的反省這種教育;基督教也有忏悔;伊斯蘭教,每天都要禮拜,其中也有忏悔、認錯、學習這些東西;佛教呢,它的忏悔法是分三個內容的:一個是認識錯誤,第二個是發露忏悔,第三個是後不復造。我們人類,只有在發展過程中間不斷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然後再發展。只有在這個過程中間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發展起來。沒有這種認識,沒有這種改變,是不可想象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人類只有在錯誤的基礎上才能建立正確,只有在不斷地改變錯誤的過程中間才能不斷地進步。所以我們人類成長過程,都是在錯誤中間慢慢地找出出路的,都是這樣的。

我們看看以色列這個民族,過去古代曾經在埃及,受埃及人的奴役。後來到了歐洲,到了西亞,慢慢發展,曾經也非常強大,自己就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呢,到一定階段亡國了,整個民族都流亡在各個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希特勒這些法西斯分子大規模地屠殺猶太人,非常的痛苦。一直到現在,以色列這個國家建立了,但是和周圍阿拉伯國家,它的爭斗、摩擦依然很大,不得安寧。

我們一個人犯錯誤,如果是小錯,我們慢慢改正還好;如果我們犯了錯誤,犯了大錯,將來很可能我們要受大的惡果。能夠在發展過程中間,不停地認識錯誤,通過忏悔,不斷地改正,我們就可以逐漸地避免犯錯,走上一條相對正確的道路。我們每個人其實比的是什麼呢?比的是少犯錯!比這個東西。誰少犯錯了,誰就容易成功,容易持久,成績就容易做大。如果我們犯錯了,經常地犯錯,而且錯誤還比較嚴重,我們整個的發展歷程,很可能不停地受阻,最後成就是有限的。這是一個人。

那麼對於一個民族,如果犯錯已經嚴重到無法彌補的時候,這個民族就有可能消亡、消失啊!這是很可怕的。只有那些不停地在錯誤中間改正自己,不停地找出錯誤的原因,通過反省讓自己得到改善,不停地得到革新,發展壯大,不停地讓這個民族走上一條回歸正確的途徑,才能夠使這個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啊!

我們看看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有很多次,或者說無數次都受著種種的危險、危害,有自然因素、自然災害,有民族之間的矛盾等等。在民族危亡的時候,我們總有一批人站出來,高瞻遠矚地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帶領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斷地走向一個繁榮富強,歷史上是很多的。只有懂得犯錯,從錯誤中間能夠真正地吸取經驗教訓的人,才是強大的人;能夠從犯錯誤中間找出原因,勇於改正,這樣的民族才是強大的民族。我們不怕犯錯,因為我們還屬於無明狀態,最怕的是什麼呢?是不認錯,故步自封、冥頑不靈的人,這個一定會走向滅亡。

所以現在我們地藏七,把佛法的忏悔作為我們重要的一部來做,來修,來不斷地認識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不足,去改正。這個是我們每個人也好,民族也好,宗教也好,它最根本、最能夠長久一個有力的工具、有力的武器。我們要堅持把忏悔這個方法堅持下去,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改正自己,我們就一定不會滅亡,一定能夠找出正確的路子走出去。

 



 

上一篇:《解放孩子的潛能》008
下一篇:《解放孩子的潛能》010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