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幸福人生 :育兒教育

 

《解放孩子的潛能》01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原文】

感情用事無益

許多人對孩子易於感情用事,特別是當我們和他們分開時。所謂感情用事並不是每當夜晚我們替孩子蓋好被子時流露的真誠關懷,也不是當他們和我們肌膚相親、娓娓交談時的摯愛親情。感情用事是我們把自己固有的想象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沒有注意他們究竟是誰。父親由於和兒女的交往比母親少,有時比母親更為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無益,但卻有可能對孩子期望過高造成負擔,孩子會因此感到沮喪。感情用事有許多種表現:把孩子看成討人喜歡的天真無邪的寵物,讓孩子穿上鑲嵌有許多花邊的衣服,喜歡大的填塞毛絨材料的玩具,通常離開孩子幾天後送給孩子大大的禮物,喜歡模仿童言和孩子說話,回避生活中的問題,空口許諾。如果這種行為發生在成人之間,成人至少會保持一定距離。但孩子卻不行,他們信任成人做的一切。

不幸的是,感情用事極易被商家利用,我們被誘惑包圍,以致形成了某種習慣。愚蠢的生日賀卡和機場商店裡眨著眼睛的洋娃娃,使出差回家的父親感到不買禮物就有負疚感。出差回家的父親一定要買禮物嗎?難道禮物不會泛濫嗎?想想還有其它的方法嗎?

不一定只有禮物才能表達父母之愛,從出差的地方可以帶回一些當地的民俗風情,如故事、兒歌、風味食品等。我的同事每次出差回家,總是帶回一塊新鮮面包,這是份簡單的禮物,足以供大家在餐桌上進行生動的交談。問題是感情用事不尊重孩子真實的天性,給予孩子自身發展的空間太少。極端的情形下,孩子會成為成人幻想的產物。理解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個性,因此:

*感情用事意味著把自己的想象投射給孩子,而這個想象又與孩子的本性不符。

*如果孩子沒有按父母的想象去做,感情用事就成了孩子的負擔。

【學文解讀】

感情用事,這已經成了我們現在社會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了。尤其是我們中國,中國的家庭,對孩子給予了太大的期望,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希望孩子成為我們理想的那樣的人,希望孩子將來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而且呢,往往父母達不到,他就更希望孩子去達到,把他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孩子身上去了,非常的普遍。所以呢,孩子就受這個影響,產生了很多的扭曲。往往孩子被動的適應,不能夠按照孩子的個性、孩子喜歡的方向去發展,把孩子的心理慢慢就扭曲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愉快,不舒心,不歡喜。成人以後面對這個社會,他從事的不是自己喜歡的職業,所以在這一輩子的工作中間,很可能他都是一種無奈的狀況,被動的適應。那麼等到他長大了,面對他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又把他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孩子那裡,往往如此。

所以說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既然不對,那麼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正確的觀念。這個我們學習印光大師的家庭教育,印光大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方法:讓父母,尤其是母親,從胎教那裡到孩子出生以後的母教,都要用佛法,用因果——因果感應、因果故事、因果原理去影響熏陶孩子,每天念佛,用佛力去影響熏陶孩子。這個就是最好的一種教育。

因為佛是覺悟者,佛告訴我們這個宇宙的真理了,我們拿這個宇宙的真理去教育孩子,那再正確沒有的了,再好不過的了。慢慢地熏陶教育孩子,孩子有了這種最基礎的因果教育、聖賢教育,有了最基本的能力,將來長大以後循序漸進地再學習科學知識、人文地理等等,就有了一種內在的指導、內在的動力,這樣的話,就可以駕馭我們外在的物質世界。用健康的理論、健康的心靈,結合外在的知識技能,就可以在這個社會裡邊健康地成長起來,這個是最好不過的了,最正確不過的了。

我們父母,一定不要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那些影子投射到孩子那裡。因為我們學佛就知道,我們每個人如果不學佛,那麼我們每天無非就是貪嗔癡,身心都是業力,都是毒素,投射到孩子那裡,無非是讓孩子熏陶我們的貪嗔癡、我們的毒素,對孩子那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唯有用佛法、用因果教育、聖賢教育熏陶孩子,那是最好的,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最好不過的了!

至於說孩子將來成長成什麼樣子,喜歡什麼,我們盡量地給孩子余地,尊重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發展,讓孩子健康地、自然地發展起來。這樣孩子將來成才也是能夠承擔社會責任、承擔家庭責任的一種棟梁之材。

 

【原文】

簡單粗暴同樣不對

另一種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以為孩子什麼都能做。某些方面,這與感情用事恰巧相反。但根本上是同樣的——無視孩子的天性。這種觀點對孩子同樣期望過高過多,特別是在情緒化的競爭和做出決定的能力方面,其本質是成人中心。在挫折中,沒有比“振作起來!”這句簡單命令更令人洩氣的了,尤其是說話者根本不了解事情的復雜性。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感到困惑,他們不能理解要他們做些什麼,或達不到成人的要求。

批評應該是幫助性的、可理解的,並具有建設性,千萬別發怒。這並不是說我們總是要保持態度溫和,關鍵是對孩子的批評要具體和友好。他們還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當父母生氣時,他們經常不明白為什麼。如“笨蛋”、“傻瓜”這種詞,我們以為孩子能明白,但不一定。可能最沒有意義的話是:“規矩點!”他們不知道怎樣做才是規矩。如果有問題,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話去表達。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需要被理解、正面鼓勵、表揚和清楚地說明。

總之,我們所說的話必須真誠地反映出我們的想法,並讓孩子能夠理解。例如:

*“看上去多漂亮啊!非常精美,所以媽媽才把它們放在架子上。”

*“看在老天爺的分上,千萬別碰!”

*“看來我找不到你要的那種玩具,讓我們把它們分類擺放回去,這樣明天我們就能很快找著它們了。”

*“把你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收拾起來!”

*“你知道,我累了,我想躺下休息幾分鐘,你能等我五分鐘嗎?”

*“坐下!閉嘴!”

讀者不妨思考一下,以上每個例子中,有兩種不同的表示法,哪種方式合情合理?

等事情過去後,大家的情緒平和下來,父母再向孩子說明想法,這樣做往往比在爭吵中說服更有效。

*“你要知道,爸爸不允許你吃冰淇淋,是因為你吃了冰淇淋後,就沒有胃口吃他為你准備的晚飯了。”

*“現在我要出去工作了,請你把衣服從浴室收拾起來,我能教你怎樣使用洗衣機,如果你學會了,可就幫了我的大忙呢!”

用一種平靜客觀的方式處理孩子的頑皮很重要。孩子應該看到他的行為以他可以認同的方式得到承認,以避免不必要的負疚感。當孩子真正理解了他的有意或無意的行為後果,他會真誠地認錯,以下幾個步驟供參考:

1.嘗試讓孩子實話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

2.客觀地描述他的行為後果,例如,讓受傷害者說說被推倒或被嘲笑是什麼滋味。你可以告訴他,他沒有按時回家的時候,全家人都為他擔心,而原訂計劃不得不取消等等。

3.幫助孩子認識到他的行為以及涉及到的他人的感受。

4.最後非常重要的是請孩子想想有什麼補救辦法,避免再次發生。

5.如果懲罰孩子,事先一定要向他解釋清楚為什麼。

以強化兒童判斷力為前提,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必要的。如果自控能力培養不當,孩子會變得優柔寡斷。我對自己童年的一件事記憶猶新,即失控後的可怕後果:上課時我想上廁所,但不方便,我尿濕了褲子,受到的嘲笑使我羞愧難當。事後回想當時發生的情況,我敢肯定我能忍住,但別人對我說話的方式反倒會使我失去控制。我想老師的尴尬可能和我一樣。

因此:

*別要求孩子去做超出他們年齡的事。

*別使用抽象概念,解釋清楚你對孩子行為舉止的要求。

*做不好的事情做錯了,不要去責備孩子,如他們的身體不夠靈活等。

*提倡積極正面的交流,尊重孩子。

 

【學文解讀】

這個就說有些人,很可能是我們男同胞們,可能更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就是認為孩子順其自然的發展就好了,不用管他;或者說有的時候管得很粗暴,看見了就管,看不見就不管了。這個也都不對。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看待、模仿的就是父母,父母他無論說的對還是不對,無論他表現的是什麼樣子,喜怒哀樂,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如果這樣的現象重復得多了,孩子有的時候他也會如此。這樣,實質上給孩子帶來的是痛苦。孩子長大以後,對待別人,對待一些事情,顯然他們也會表現出這些生硬的態度、簡單粗暴的這些方式。所以對待孩子要耐心細致,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孩子可理解的這些語言、這些事例去解釋、去說明,平等地對待。尤其要不得的是發生了沖突,在對抗之間說出的話,無論怎麼對,都起不了效果。所以最好如果出現沖突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雙方走開,各自找一個地方冷靜下來,等到冷靜下來了再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去分析、說明,指出這個問題它錯在那裡,危害在什麼地方,應該怎麼做。一定要這樣。

我們教育孩子一定要耐心細致,既不能把我們的期望全部投射到孩子那裡,讓孩子變成第二個我;同時也不應該對孩子什麼都不管,放任自流,這都是不對的。對孩子一定要教育,而且用正確的教育。目前,一方面我們用佛法,用因果教育,用聖賢教育,慢慢熏陶孩子,給孩子建立最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我們慢慢要給孩子識字,慢慢地讓孩子接受我們現在社會的這些公共教育,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後面的高中、大學,以及更高級的學習,這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模式。

更重要的是我們父母要學習佛法,懂得佛法,自己以身作則,明白因果,遵守五戒十善,同時給孩子做表率,讓孩子看到我們說的都是因果故事,做的都符合五戒十善,說的話同樣不說惡語,都說善良的、好的這方面,利人的這些事情,慢慢地影響熏陶孩子。這個是做人,他的立本之道,這個是最根本、最關鍵的。

至於說知識的學習,我想我們就尊重現有的教育體系、尊重現有的教育模式就好了。只要孩子能夠通過我們佛法的胎教、佛法的幼教,孩子他的這個業障消除了,福德增長了,智慧開啟了,他的素質提高了,那麼面對這個社會,面對現在的這個教育體系,他也有能力學習掌握的,將來可以健康地成長。

對於孩子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最關鍵的是把他的素質提高。這是根本!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內因,提高孩子內在的素質,這是根本,這個我們父母可以做,在胎教、幼教的時候就可以做到的。這個在我們備孕七的方面,(這個)將來可能還有胎教七、還有寶寶七這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做到,沒問題。只要孩子素質提高,內在優秀,他就可以勇敢的面對將來人生歷程中間面臨的種種的階段。

 

【原文】

自身素質和行為至關重要

孩子對非語言的交流特別敏感,如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語調等。

孩子,尤其是嬰幼兒非常善於觀察,並對各種交往方式做出反應,許多交往方式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有時會出現這樣尴尬的情形:“爸爸,為什麼那位叔叔有臭味?”

孩子對外界開放,並做出直接的反應,他們不能對某個人的心情和處境采取寬容的態度(例如父親上了一天的班;很累了)。他們不能有意識的忽視奇怪的行為或者有意識的對另一個人低聲說話。他們接受事物的表面價值。

我們對孩子說話的姿勢非常重要。由於我們是成人,有時很容易嚇著孩子。傾聽孩子說話時,降低我們的身體高度或把孩子舉起,可以讓孩子感到我們很專心。我們言談、動作和姿勢要一致,否則孩子會不遺余力地尋找原因。做父母的要注意自身的形體語言。

也許最重要的是表達出耐心傾聽的態度,孩子由此感到信任、安全,受到重視,感到被愛。這將有利於培養孩子對別人的信任、尊重、愛和參與感。談話中的參與感,我還會在第十章討論。身體的接觸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我們的行為、姿勢等比我們的說話內容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如果我們善待別人,如果我們是大自然的敏銳觀察者,如果我們尊重別人的空間,孩子就會從中學習。相反,憤怒產生憤怒和恐懼(童年被父母毆打的家長,又會用暴力對待自己的孩子,虐待兒童的人往往是童年被虐待的人)。

總結:

*形體語言至少與口頭語言同等重要。

*言談要與我們的動作、表情一致。

*通過自身的專注、平靜、勇敢、快樂和真誠,為孩子樹立怎樣做人的榜樣。

【學文解讀】

這個是教育我們的家長,教育我們的老師,所有的成人應該提高自己的素養,讓自己遵循正確的指導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模式,這樣的話就可以給孩子做表率了。我們知道身教重於言教,語言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我們說得多了,可能最初讓人家相信,但是如果我們做的是一套,說的是又一套,長期的這樣就會被人家看穿、看破了,我們再說什麼就沒有力量了,人家不相信了。所以最關鍵的在於我們要言行一致,如果我們能夠達到知行合一,那是最好的。如果我們達不到,那麼至少我想我們應該做到誠實、真誠,誠實地去表現我們的自己,誠實地去表達我們所知所想。這樣的話給孩子熏陶教育,至少知道,雖然我們家長,雖然我們父母成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會犯錯誤,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最優秀的品質,那就是說真話,誠實。

如果進一步,我們成人,他知道我們犯錯了,能夠勇敢地、真誠地認錯,即使在孩子面前也是這樣,那麼就給孩子留下一個這麼最寶貴的經驗,孩子長大以後他也會認錯。如果孩子有誠實和能夠認錯這兩個最優秀的品質,這個孩子就錯不到哪裡去。所以說我們自身素質和行為是至關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

我們每個人是一個整體,我們從學佛法就知道,每個人他是由身口意三個方面構成的。往往你想什麼就會說什麼,就會做什麼。所以,雖然說有的時候我們不說、不做,但是因為你的意識沒有停止,對某件事情我們在意識中間可能就形成了看法,自自然然我們就發出這種磁場、這種印象,這樣周圍的人他會感受到的,孩子他是可以感受到的。不要以為,我們不說人家就不知道,實際上我們心裡想什麼,通過我們的腦電波,通過我們身體的磁場表現出去,孩子、周圍的人,他是能夠感知到的,能夠明白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身心一致。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來說,很簡單,就是遵循因果的原理,遵循五戒十善,這個是最好的准則。只要我們遵循這些基礎,使我們的身心約束在善的方面,約束在正確的方面,把我們自己的身口意都管住了,管好了,自然身心就清淨了,福德就增長,智慧就能夠開啟。就可以給孩子、給周圍的人一種欣欣向榮,平靜快樂。把正面的一種力量、一種磁場、一種觀點,慢慢地就影響、滲透到孩子他的身心裡邊去了。我想這個呀,這種素質培養,可能是最優秀的、最好的。

 

【原文】

別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別忘了,孩子在聽我們說話時,也許他們看上去漫不經心。事實上,在孩子能夠理解或能說話之前,就吸收了各種語言信息。大部分家長已經覺察到孩子很小時候就能讀懂我們的心思,如果媽媽對爸爸說:“我們能給他一塊冰淇淋嗎?”小孩立即會說:“我要冰淇淋。”

孩子能知道我們心裡所想,我疑惑孩子具有心靈感應力。孩子能從我們的言談、動作和表情上,迅速本能地掌握交流中的想法,尤其所談論的事情關系到他們時。這種能力意味著孩子預感到某些事情有問題了,即使父母還沒有直接地討論過,但父母之間試圖遮掩事實的緊張情緒,孩子能感受到。他們比成人對潛藏的情緒更敏感,因為他們過濾不掉。

長此以往,孩子會感到不踏實,一些事情正在進行,他卻被排除在外。如果成人在孩子面前不同意某事,最好是直截了當地說:“你知道,爸爸和媽媽在這件事意見不同,我們正在努力解決。”關鍵是讓孩子確信盡管在這件事情上有些問題,但無論如何,父母對他的愛不變,而且父母在盡快地解決。當然最好別讓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但有時無法避免。雖然孩子能感覺到某些事的發生,他們卻不一定能夠理解。他們受到所見所聞的影響,但還不能消化。如果我們當著孩子的面,以為孩子聽不懂,說一些嚴肅或貶低別人的話,他們會保留在心裡很長時間,下面是一些父母常說的話,想想孩子會受到什麼影響:

*“他在學校老是受氣。”(我在學校很愚蠢)

*“她的耳朵鼓出來,天知道會長成什麼樣!”(我的耳朵突出,我很丑)

*“又生一個孩子,是我一生犯的最大錯誤。”(她從來不想要我)

我們必須記住:

*在孩子面前,我們隱藏不了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控制不了感情,為了孩子(和我們自己),要努力向孩子說明。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強烈受到我們怎樣說話的影響。

【學文解讀】

我們學佛了,我們就知道,佛祖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清淨如來德相,只不過因為分別、執著不能證得。也就是說什麼呢?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他的本心都是相同的,他的本原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人和人之間其實是心心相通的、心心相應的。只不過被一些外在的思想、意念、看法等等業力障礙住了。雖然被一些業力障礙了,被分別阻礙了,但是我們不要忽視心的力量。往往親密的人,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非常的親密,尤其他們是生命的延續,我們從現代科學就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血緣關系、有基因的繼承。現在通過DNA,我們可以找到血緣親屬之間,他共同的波段。所以我們就知道,就像復印機一樣,父母有什麼,實際上孩子往往復印了什麼,它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父母家長一定要知道,我們不見得說,做孩子就不知道,剛才我們說了,你想什麼產生的磁場,孩子有可能都能夠天然地感受到。何況我們有一些表情,無論是喜怒哀樂,種種的表情,其實孩子在那兒一站,他天然就接收了,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天然就接收過來了。何況我們有語言,那就更清晰了。

所以我們從佛法的角度一定要搞明白,我們如果這個心,它的作用恢復了,其實我們世界宇宙一切,我們都可以感知到。無論他說不說,無論他做不做,無他表達不表達,我們其實都能感知到。只不過因為人產生了分別,我們感知的能力已經大大地下降了。往往最容易感知的就是語言、文字、表情,但是其實啊,最親密的人之間,他可以突破語言、表情,感知度是很大的、很深的。

所以對於我們成人來說,對孩子那是一定要真誠。有什麼事兒,我們根據實際情況要交代清楚,說明白,讓孩子聽懂、安心,這個是很重要的。這樣孩子他也是一個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間,他也學會了如何面對事情,如何觀察事情,如何處理事情,而不要一味的規避,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不懂。其實從小我們就應該在和孩子相關的一些事情上讓孩子參與進來,這個其實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讓孩子養成一種健康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原文】

提供機會

除了我們提供的范圍和內容,幼小的孩子沒有多少自己的選擇權。如果只是順其自然,他們總不會知道什麼是有益的。雖然成人也不能保證總是正確,但差別還是很明顯。成人能預計行為的後果,孩子卻不行。他們只能理解短期的行為結果:如暖氣片很燙,貓會抓人,雞蛋會打碎。

如果成年人行為不端,可能是在他們的童年期,被給予了太多的選擇,超出了他們做出決定的能力。

即使孩子長大到一定年齡,他們仍然缺乏成人才具備的合理做出決定和評價的能力,他們缺乏時間感,不知道什麼有害,什麼應該優先考慮或完成。(如晚上10點半了還要再玩一盤游戲)

對孩子的期望要具有個體性。基於對孩子成長階段的認識(見第五章),我們可以找到一般的指導原則,學習觀察孩子的反應。別對他們要求太多,這種要求既有情緒上的,也有日常生活上的。

*孩子太小的時候,不要期待孩子做判斷。

*記住孩子生活在此時此刻。

【學文解讀】

因為孩子生下來,從佛法講他有隔陰之謎,過去的所有他都忘掉了。所以對孩子來說,可以說他就是一張白紙。那麼他要重新地去學習、感知,重新地去建立一種自身的生存原則。

我們看動物,往往動物生下來以後,它的父母也要教它一些捕獵的能力。尤其是動物,更是言教大於身教,為什麼呢?很可能它沒有語言呀!完全可能是行為來帶動、演示,往往是這樣的。

那麼對於我們人來說,我們比動物高級。我們有語言,我們能夠記錄歷史,能夠掌握規律,能夠把孩子他的成長規律研究摸索出來,所以我們比動物要高級無數。這樣,成人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間我們就有很多的優勢了。一方面呢,我們成人要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另一方面呢,我們要在具體的事情上,要耐心細致地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

當然,即使我們告訴了,往往孩子他也要去犯錯誤,只有真實地犯錯誤了,在實踐中間驗證了成人告訴他的這些道理,他才能夠知道這些道理是有效的,這些道理是正確的,從而給孩子建立一種正確的規則。這個就要靠家長、靠老師、靠社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間,不斷地循序漸進地把我們成人的道理、知識文化等等各方面,慢慢地熏陶教育給孩子,這也是我們社會教育工作的作用。

 

【原文】

對待孩子別像對待成人

作為父母,我們有權利追求事業、業余愛好、生活方式,但如果要求孩子理所當然地認可我們的追求,理解我們的需要和優先地位,就無形中給他們增加了巨大的負擔,使他們不安,期望太多太快,反而得之甚少。有次我聽到一位心神錯亂的母親對6歲孩子說:“你要和媽媽住,還是要和爸色住?”孩子的回答令我們吃驚:“如果我有時和爸爸住,有時和你住,媽媽你就不會吵架了。”

因此:

*當孩子太小,或他們還不具備做判斷的能力時,父母別讓他們做選擇。

*如果孩子對讓我們尴尬或震驚的事發表意見,別大驚小怪。

【學文解讀】

我們成人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邊,往往腦海裡邊堆滿了種種的觀點,把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種種的事情,滿滿的在腦海裡邊淤積,以至於我們沒有時間去看待世界、看待別人。看到別人不由自主地就打開話匣子,把我們意識中間存留下來的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全部地傾瀉而下,要傾訴出來,也不管對方是什麼樣子的對象。

現代人腦海太復雜了。現在的社會知識爆炸,各種形態太多了,復雜極了。尤其是就業的壓力、生存的壓力,社會繃得太緊了,反饋到我們每個成人的腦海裡邊,同樣讓自己腦海繃緊,心弦很緊,不能放松,以至於我們不能放慢腳步、放下心靈,安安靜靜地去觀察外在的世界了,觀察外在的人物。我們現在社會的人就像飛蛾一樣不停地去撲火,停不下來。

所以我們現在提倡大家要學點佛,提倡大家要用佛法的、因果的觀念改變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要用佛法的觀念再去審視我們自己,審視我們面對的事情,審視我們過去的所做、所思、所想,讓自己的生活安靜下來,理順了,讓自己清清楚楚地把握我們自己的生命。這樣我們用佛法搞懂了我們自己,明白了我們的所做,慢慢我們就理清楚了,這樣才能夠讓心神安寧下來。我們知道“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這個在現代紛繁復雜的社會裡邊,它同樣是有意義的。

我們看螞蟻,很忙啊!每天不停地竄來竄去地找糧食,逮到一顆米粒,立即就搬回家,搬回以後立即又跑出來又去找,生命就這樣子的過去了;我們看蜜蜂,很辛苦,非常的勤勞,到處采蜜,到一定程度也死掉了。我們作為人,我們活著,一定要搞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不能像螞蟻、蜜蜂一樣不停地跑過來,跑過去。讓自己安靜下來,然後搞清楚我們為什麼這樣做。

 

【原文】

孩子美妙無比

每當我看到孩子——如一群5歲的孩子聚精會神地聆聽故事,或一位臉上有雀斑的少女在學校舞台上認真地扮演她的角色,我承認我的眼睛被淚水浸潤。這正是我批評過的感情用事,我情不自禁地被孩子的美妙感動,我安慰自己:他們的表現不是我的想象,他們在展現自己。這就是如此感動我的原因。

 


 

上一篇:《解放孩子的潛能》009
下一篇:我已感應到邪淫的惡果,吿之大家,請勿重蹈覆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