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淨空法師《華嚴輯要》
【或名妙眼。】
‘妙眼’就是妙觀察。我們六道凡夫的眼不妙,縱然是天人,天人有天眼了,還是不妙。怎樣才妙?轉識成智就妙了。怎樣把眼識轉變成妙觀察智?實實在在講,不是在眼識上轉,是在第六意識。法相家告訴我們,眼能見,能見是眼識,見了之後,你能夠分別,能分別的是意識不是眼識;眼識能見不能分別。分別之後,你就想執著,你想控制它、想占有它,那是第七末那識。所以這兩個東西不妙,這兩個東西天天在造業,無有中斷的在造業,一個分別、一個執著。所以佛教給我們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那這個眼就妙了,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妙觀察裡面沒有分別,平等性裡面沒有執著,這個時候叫“妙眼”。
現在我們會不會修?怎麼個修法?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練功。《華嚴》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叫歷事煉心,你要不經歷這些事,你怎麼煉法?要在事相上煉,這個智慧才是真的,經過檢驗的,不是閉門造車。這從前方東美先生常跟我講,佛法的智慧是經過歷煉的,符合科學的精神,不是憑空想象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盡量少分別、少執著,希望這個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輕,那你就有進步了。
可是這些事情,你要知道對自己要這樣做,接引初學又不能不分別,又不能不執著,所以許許多多設施是為接引初學的,不是為自己,這個事一定要知道。初學佛法的人,你要把標准定得太高,他不敢進來,所以你一定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沒有出家,那幾年常常到寺院去借經本來看。有些經本不能借出來的,星期假日去抄經,帶著筆記本去抄經,所以跟寺廟就很熟,也常常在寺廟裡面吃飯。知道寺廟裡面的廚師,名廚,高待遇聘請的,是不是出家人要享受?那倒不見得。
為什麼要請一流的廚師?信徒要。這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接引眾生“先以利欲勾”,勾引他了,“後令入佛智”,那是一種手段。眾生好吃,這個道場的菜做得真好,你吃了一次之後,常常想念它,常常想去,他的目的達到了,目的就在此地。常常來常常來,慢慢的你就學佛了。所以接引眾生的手段,出家人的衣著威儀亦復如是。你們看到大和尚穿的是黃色的海青、紅色的袈裟。現在袈裟上還繡的有佛像,如不如法?跟諸位說不如法!佛在《戒經》裡頭不是這個講法。他為什麼要這個打扮?也是方便接引眾生,眾生喜歡!恆順眾生,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要明了。
早年我初出家,我穿的黃海青紅袈裟好象第一次是在香港,香港那邊聽眾結緣的,升座講經莊嚴,行,年輕、隨緣。我是到韓館長往生,我覺得這個不對。韓館長不是普通人,我們不能用世俗眼光來看待,一定要如法,我們換成咖啡色的袈裟,就是二十五條衣,整個華藏圖書館統統換了。我們換這個衣有感應。我很歡喜,因為從來沒有人想到過,我想到的時候是很久了。好象我第一件咖啡色的二十五條衣,是在李炳南老師往生之前做的,我請裁縫,他們說:從來沒有人做過這個。我說:你替我做一件。這個衣服送來之後,好象沒有幾天,李老師往生了,所以我到台中去參加他這些儀式,我搭的衣就是咖啡色的,第一次。
韓館長往生,我們圖書館全部都換了,換了的時候,我找永和做僧服的店,請他老板幫幫忙,希望盡快,因為我們的人很多,趕緊把這個衣服趕出來。老板來見我的時候,他說:這個事情我知道了。我說:奇怪,你怎麼會知道?他說中午阿彌陀佛來告訴他的。阿彌陀佛怎麼告訴你的?他中午睡午覺做了個夢,阿彌陀佛告訴他:圖書館有要緊的事情,你要趕快替它做,做這二十五條衣,咖啡色的。我說有這種事情?是的。我聽了很歡喜,我們這個想法做法沒錯。老板講衣服料子都已經准備好了,馬上量尺寸,有感應!
這個感應就證明我們做了個如法的事情,我們這個事情沒做錯。我們決定還沒有通知這個僧服店,僧服店老板在夢中阿彌陀佛就告訴他了,不可思議!增長我們的信心,消除我們的疑慮,因為這個服裝顏色從來沒有人穿過。所以一切不為自己,我們的智慧眼就開了,叫妙眼。這裡頭夾雜著有自私、有名利,眼就瞎了,智也沒有了,妙眼就沒有了,決定不能夠夾雜。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33卷)【或名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