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輕松學佛法摘要:宗教篇 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三、普入一切世間

   《華嚴經》講的「普入一切世間」,著重在「普」字,這個法門就是我們現前正在推動的多元文化。「一切世間」就是多元文化。如何能夠「普入」?普是平等,真誠、清淨、平等。我們對一切世間各個不同的國土、族類,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歷史文化,一律平等看待,這樣才能「普入」。

  現前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不安定、不太平,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安全感,這是非常可悲痛苦的現象。我們再仔細一觀察,古往今來,這個世界有不少的宗教,創教的這些神聖都提倡要愛世人。佛家所說的大慈大悲,跟「神愛世人」的意思完全相同。伊斯蘭教的經典,幾乎每一段經文的頭一句:「阿拉是仁慈的」。由此可知,這些教主、神聖他們心目當中,確實沒有國家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心胸都是廣大的,都是「普入一切世間」。

  這些宗教傳到今天至少都有一千多年,基督教兩千年了,如果再往上推,從《舊約》裡面去看,超過四千年。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也有三千年。印度教就更早,印度教是佛經裡講的婆羅門教,現在世界公認他們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這些宗教在全世界傳播、弘揚,都是普入一切世間。為什麼今天社會還是這樣動亂、不安?這些救世主降臨在這個世間,並沒有帶給我們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說,神真的是愛世人,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我們怎麼知道?從經典教誨裡面知道的。

  他的愛,他的和平安定、繁榮幸福,不是他賜給我們的,我們以為要求他賜給我們,這個觀念錯了,這是迷信。應當是我們學習他,向他學習,實踐他的教誨,這就正確了。基督教徒要學習耶稣,伊斯蘭教徒要學習穆罕默德,佛家的四眾弟子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他們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把他的言教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落實在自己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落實了。每一部佛經最後一句:「信受奉行」,人人都能夠依教奉行,就是神聖、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是他們對我們的保佑、恩賜。

  佛教用現代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其他每一個宗教,我仔細去讀他們的經典,與佛教沒有兩樣,何嘗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些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們後人尊稱他為神聖。中國人對於神、聖的解釋,意思很接近,這兩個字的意思都是指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了,而沒有障礙,即《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稱作神、聖。由此可知,神人、聖人就是一個通達明白事理的人,對於事理迷惑而不通達、不明了,就稱為凡人、凡夫,凡聖差別在此。

  經論裡面常講,凡夫覺悟了,就是聖人;聖人迷惑了,就是凡夫。凡聖不二,怎麼不二?凡夫跟佛過去不二,佛過去沒有成佛的時候,也是凡夫;我們現在是凡夫,跟佛過去在修行、初發心的時候,不是不二嗎?佛跟凡夫也不二,凡夫聞到佛法,將來修行證果成了佛,跟佛也不二了。佛在經裡這些話講得很多,我們要細細去體會,尊重自己的性德,不再迷惑顛倒,就能夠轉凡成聖。這是這一生我們做人唯一的一樁大事,其余都是雞毛蒜皮,不足以掛懷;換言之,應當完全放下,就對了。

  學佛是這個學法,修學其他宗教都沒有例外。我們從《華嚴經》裡面得到很大的啟示,世出世間所有的賢聖、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乃至於宗教的領導人、傳教師,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其他宗教聽到我們這個說法,他要是真正懂得意思會點頭,他要是不懂這個意思就會反駁。站在他那個教的立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他們上帝的化身。《華嚴經》上講「主伴圓融」,一個主,其他都是伴;在佛教,釋迦牟尼佛是主,其他宗教教主是伴;在基督教,基督是主,釋迦牟尼佛也是伴。主不是一個,各個都能作主,這才叫「一」。所以,「一」不是獨一,是任一,在佛法裡面就見到清淨平等覺。

  說真實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都是。諸佛如來是什麼?不是一個人,你若將諸佛如來看作是個人,就講不通了。諸佛如來是自性,《華嚴經》雲:「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不是二。我們說話為了方便起見,說心是體,識是作用,體跟用是一樁事情。稱佛、稱如來,稱佛是從相上、事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理上講的。我們把這些名詞的含義都搞清楚,問題就解開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哪一法不是心性?哪一法不是如來?哪一法不是諸佛?法法皆是。

  為什麼會有六道、十法界?總的說法,就是迷悟不同。徹底覺悟,在事相上成佛了;迷惑顛倒,在事相上是凡夫。生死凡夫是從事相上講的,不能從性體上講,從性體上講完全平等,沒有兩樣,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必須深深去體究,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是一體,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才講到真正究竟的圓滿,他在相上當然是「普入一切世間」。我們今天在事上普入,宗教的傳教確實不論哪個宗教,不分國家、不分族群,都在傳播,希望一切群眾信我的教,這就是普入一切世間。

  他是普入一切世間群眾,沒有普入一切世間宗教,宗教與宗教對立,我不入你的教,你也不入他的教,這還是不能普入,這個入只入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不能入。這又是什麼原因?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佛門裡面還要分宗分派,彼此格格不入,這是對於諸佛菩薩的慈悲完全不了解,他只慈悲他自己小圈圈裡面的人,不同宗派的人就不慈悲,那不同宗教的人當然就更不慈悲;不但不慈悲還對立,一對立之後就變成斗爭,人走上斗爭,社會怎麼會安定和平?民生的福祉全被破壞了,這不是佛法。

  所以,不僅佛門裡面,所有一切宗派法門,我們都要平等的尊敬。《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自己謙虛,推崇別人,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華嚴》是世尊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第一部經就教導我們修學的良好態度,我們要把這個意思引伸,對待世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術思想,都要包容、尊敬。

  讀了《華嚴》之後,我們很清楚,「本是同根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思想,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枝干,根是一個。所以,任何宗教、學術思想只要深入,真正像佛法講的徹法底源,問題就解決了,什麼爭執都沒有了。因此,諸佛如來看到一切眾生,不管你講什麼,他都點頭,因為他真正徹法底源。我們沒有找到根本,在枝葉上,這個枝跟那個枝會打架。找到根時,原來是一家,原來是一體,什麼都化解了。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的動亂紛爭,根本解決之道,用佛家的術語來說,就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

  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絕不拉信徒,要他信我的教。我們鼓勵他,深入他的經藏;他要是入得深,到最後跟我們就變成一家。他入得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產生矛盾、對立,化解就困難了。因此,一定要深入,深入到最後,一個根生的,原本是一體,都沒有錯,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才真正能夠「普入一切世間」,得大解脫,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74卷)


四四、落實多元文化社會教育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五十三位菩薩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因為《華嚴經》中的諸天眾、諸神眾,都是諸佛如來變化所作。每一位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五十三個人示現的形象,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裡面示現以宗教人士出現的,只有五位善知識,其余的都是社會的各行各業。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教的教學就是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由此可知,如果這些眾生是基督教的身分,佛一定現基督教教化他們;他是回教的習性,佛一定現回教身分教化他們。於是我們才肯定,不但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乃至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聖賢,無一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我們的矛盾就消除了,疑惑就化解了;障礙排除了,我們的恭敬心(恭敬贊歎、尊重供養之心),自然就生出來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雖然居住在同一個地球,因為過去交通不發達,彼此不相往來,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佛在各個不同文化、族群裡面,示現聖賢因人施教。原本都是一家,不但是一家,原本是一體。在我們稱諸佛如來,在穆斯林稱阿拉,在基督教、猶太教稱上帝,其實都是一樁事情。如果用方便話來說,其實就是一個人,是一身。譬如一個有德行、有才華的人,他在家裡面,他的子女稱他作父親;他在學校任教,他的學生稱他為教授,名稱不一樣,其實是一個人。所以,今天世間眾多宗教所供奉的神明,其實是一個人,他在哪個地方,有哪一種不同的稱呼。我們明白了,我們的心量拓開了,大乘經上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再不懷疑了,所以我們能夠與一切不同國土、不同族群、不同的眾生和睦相處。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對待一切人事物,是依據這個道理,確實是平等的。

  伊斯蘭教的傅女士跟我們講演伊斯蘭教的生活,她也提到了他們的上帝阿拉,她說從來沒有人見過阿拉,也沒有見過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想要求阿拉現身給他看看,他說一座山爆炸了。我們想想他們講的阿拉,跟佛家講的毘盧遮那,確實是一不是二。她說世界眾生都是阿拉造的,佛經裡面講虛空法界是毘盧遮那所現所變的。但是毘盧遮那對我們所教導的,適合於這個地區人的根性,對穆斯林所教導的是適合他們那個地區的根性。我們看看他們的經典,說事多,說理少,偏重在日常生活的教訓很多,教你怎麼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規定得很詳細。佛法裡面也有這種教誨,所謂是「律儀三千,八萬細行」,但是沒有像他們規定那麼明確。

  我們曉得在今天,最重要的是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才能真正消除這個世間的劫難。我們有這個願望,但是這樁事情能否成就,要靠緣分。無論緣分如何,我們是锲而不捨的在工作、在尋求。所以,初步我們在新加坡聯絡九個宗教,居士林每一個星期天,都邀請各個宗教在這個道場傳道。這是不錯了,但距離我們的理想還很遠,為什麼?各個宗教在那裡講經說道,聽眾不多。到哪一天傳教師在講道,各個宗教的人都來聽,世界和平就有救了。如果牧師上台講道只有幾個基督教徒去聽,穆斯林去講道只有幾個回教徒去聽,這個不行;各個不同的宗教都能夠來聽,把講堂擠得滿滿的,就成功了,這是我的期望。

  現在我們唯一能夠做一點補救工作的,就是每一位傳教師在這邊講演,我們錄相錄下來做成VCD,再送給各個不同的宗教、族群、團體。他們雖然沒有來現場聽,還可以看VCD,希望將來有一天也能到講堂裡來聽。我們佛教法師講經,每一個宗教的信眾都熱烈來聽經;基督教牧師講經,我們佛教徒也熱烈來參與,這樣才成功。

  我們在這個地方求智慧,不但求智慧,我們在這個地方是真正發菩提心、發慈悲心,希望這個道場能夠發生影響作用,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區、城市,都像這樣親切、團結,不同宗教在一起學習,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就有指望。

  你來聽經,就是你對於整個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做了一分貢獻,這個有意義。和平不是在佛、神面前禱告,那沒有用處。大家天天都在神明面前禱告,禱了千萬年,和平也沒有降臨。所以,必須要有行動來表現,怎麼個表現法?不管哪個宗教師來傳教,我們熱烈去聽,熱烈一起學習,這是用行動來表現。我們只有這樣做法,才能得到所有宗教的神靈統統來保護。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溫馨晚會,廣泛的宣傳。這個決定對於整個世界宗教的團結、宗教的互相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宗教能團結,族群就能團結,只要宗教、族群能團結,最低限度人禍可以避免,人禍就是戰爭。消除戰爭,安定社會,只有這個辦法;除此之外,實在想不出另外的好辦法。

  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枝條、花葉,同是一個根生的。我們要有這個認知,我們本是同根生,不應該互相殘害,不應該互相有猜忌、有誤會。要達到這個目的,還是要從事於「一切智道鹹開示」,「開示」就是教學,要通過智慧的教育。所有一切宗教都是智慧的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不僅佛教如是,每一個宗教都如是。希望各個宗教的領導人,各個宗教的傳教師真正覺醒,攜手同心來為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眾生幸福,佛法裡面講「惠以真實之利」來做努力。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70卷)


四五、曠野的聲音

  最近有位居士送了一本書《曠野的聲音》,是美國人寫的,內容描寫澳洲土著文化。我仔細看了一遍,發現它裡面所講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全部落實到生活上。他們對宇宙真相的認識,說世界是一不是二,世界上所有一切眾生是一體,所以他們對於一切眾生常懷感恩的心、尊重的心,連一棵植物、一棵草的生長,他都尊重。這些土著原本都是吃素食,但是西方人移民到澳洲之後,他們就往沙漠內陸遷移,沒有植物吃了,不得已而吃肉。但是無論是植物也好、動物也好,他們做飲食的時候,一定會禱告感恩。

  我們現在講文明、講進步,實在說遠遠不如他們。他們沒有文字,他說:「文字是個障礙,把我們的智能、記憶障礙住了。因為你靠文字,就不用記憶了。」這個話講得有道理。現在美國人完全靠計算機,離開計算機之後,他就不會算數了。他們記憶力特強、智慧高,許多地方我們仔細看,跟佛經講的完全相應。我們只在佛經裡面去讀誦、了解它,實際上是不是真正了解?沒有。人家做到了,徹底了解。所以,我若是遇到這些土著,我跟他們講大乘經,一講他們就通了,就開悟了。他們已經契入這個境界,沒有分別心,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沒有是非人我、五欲六塵、貪瞋癡慢;他們對一切人、一切眾生、花草樹木,都愛護、都感恩。所以,他們自己稱為「真人」,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是「變種人」,說得很有道理。他們了解實相,而我們對實相完全迷失了。

  (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15-13-07集 )


四六、如何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

  我們去訪問基督教所辦的社會慈善福利機構,他們照顧樂齡老人、孤兒,這個功德很大。在佛法來說,如果著相,做這些慈善事業是修三界的福報;如果離相修善,就是無量功德。功德與福德的差別,一個是著相修,一個是離相修;事相上沒有差別,只是用心不一樣。他們經驗很豐富,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參訪一次,就是上一堂課,取人之長,捨人之短,我們才有進步。古人有所謂「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以這樣寶貴的資料,我們要去搜集。我們要像善財童子一樣,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物都是教材,都是菩薩學處。

  他們盡心盡力,照顧老人,我們看了很感動、很敬佩,但是宗教家所做的事業,不能僅限於物質生活的照顧,我們要幫助他們真正升到天堂。要是不能幫助他們升天堂,就是失職,對不起上帝。所以,我提醒他們,對於老人要特別留意機會教育,引導他們生起信心,增長信心。我們在人家的地方,一定要順從他們,我們不能教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為老人開示時間要短,一天當中至少做三到五次的開示,一次不要超過十分鐘,他聽了很歡喜。還要讓老人看他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這些都要注意到。上一次我們去訪問天主教的老人院,他們的院長非常謙虛來問我,我就跟他說,你們物質生活照顧非常周到,有愛心,但缺乏精神生活。他說他們也有常找一些年輕人來唱歌,帶領老人們,但是他們不喜歡聽。我說你一定要懂得老人是什麼年代的人,你唱半個世紀以前的那些老歌,他們就歡喜,他們會懷念。依照他們喜歡的去搜集資料,幫助他們,他就歡喜。不了解老人的心情,所做的不但不能幫助他,反而使他不高興。

  他們也有人問,各個宗教都有在做照顧老人,照顧病苦,照顧孤兒的慈善福利,你們佛教有沒有做?我們佛教每一個寺院就是社會慈善福利機構,比你們做的還要殊勝。我們的老人在寺院是自由的,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確實如此。每天有那麼多老人在做義工,他們生活非常快樂,這是修福!所以,我們照顧老人,跟他們照顧老人的方法不一樣,我們是一面揀菜,一面念阿彌陀佛。

  居士林一樓也裝上電視,所以聽經、念佛、工作都在一起,比他們辦的老人福利事業,更有特色,我們也歡迎他們來訪問,我們互相交流、觀摩學習。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9-12-128集)


四七、談阿富汗破壞佛像

  上一次阿富汗破壞了兩尊佛像,那時我正好在香港講經,香港鳳凰電視台的記者來訪問我,我笑了笑,我說這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是誤會造成的遺憾,我沒有怪罪他有錯誤。他什麼地方誤會?他不曉得釋迦牟尼佛是阿拉的化身,他如果知道,他見佛也會頂禮膜拜。「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在佛法裡面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菩薩應以阿拉身得度,就現阿拉身;應以基督身得度,就現基督身。我看每一個宗教的神都是佛菩薩的化身,這樣多平等,多和睦!問題馬上就化解了。

    我們要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要引起沖突,不要自生麻煩,我們講的話句句都是實話,都是事實真相,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他把佛像炸毀,我們不怪他,怪我們自己,我們佛教徒沒有把這些道理向世間人講清楚,使他產生誤會。他把佛像炸毀,過失在我們佛教徒,不在他。責怪他就錯了,凡事要反求諸己。我們自己沒有做好,人家說我們供佛像是迷信,是拜偶像,我們能怪他說錯嗎?他確實沒有說錯。錯在哪裡?錯在我們沒有把供奉佛像的意義跟他說清楚。我們講解清楚,他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不至於說我們是迷信,也不會說我們是多神教。

  (節錄自《無量壽經》第2-34-120卷及《華嚴經》第12-17-0413卷)


四八、心靈感應

  現在人根性愈來愈差了,不念書也不想看書,將來可能都不會寫字了。現在全部使用計算機,人一進入計算機,頭腦退化了,四肢也退化了,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很大傷害,沒有人知道。統統依靠計算機,依靠大眾傳播工具,本身的能力就喪失了。澳洲土著居住在沙漠,遠距離的溝通,他們不用電話,不用電視傳播,他們用心靈感應,傳遞訊息非常清楚,幾乎就像當場看到的。有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土人身體非常強壯,出去打獵,大概在二十多公裡之外,獵到一頭袋鼠,這個袋鼠很高大,約一百多斤重,袋鼠的尾巴分量很大。他用心靈的感應,通知他族裡面的領導,請求領導准許他把袋鼠的尾巴割掉,減輕重量,再把袋鼠背回來。這個訊息一傳達,他的族長立刻就收到了。大家都在沉默,沉默當中,心靈感應到:答應他這樣做法。過了幾個鐘點之後,這個獵人把袋鼠扛回來了。他們用心靈感應,而我們現在用這些器材,反而把自己的能力喪失了。你要是不用這些東西,用心靈,耳目聰明,這是一般講的他心通。

  說實在話,我們念佛求什麼?一心不亂。我們深深相信,上品功夫成片,心靈感應決定沒有問題。首先要修清淨心,心裡頭沒有障礙,就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無需要用科學儀器去探測。探測還有很多錯誤,用心靈感應決定沒有差錯。這些話聽起來像是神話,實際上是事實,因為那是我們的本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能力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那個心靈感應比澳洲土著高明太多了。澳洲土著還要靜默,好像入定,他的能力才能現前。佛法不必要,行住坐臥都通了。可見得澳洲土著的感應確實有,但能力還是有限。

  我過去曾聽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抗戰期間,有個老道有一天來告訴他,叫他搬家,因為三天之後這個地方會淹水。他不相信。老道住的離他家不遠,他就派人去打聽,看看老道有沒有搬家?老道真的搬了,這可能是真的,所以他也趕快搬。一點跡象都沒有,三天之後真的下大雨,山洪暴發,確實那個地區被淹了。然後老道又有一次告訴他,他說他看到一個戰爭非常激烈,在東方,在海上,是一個島嶼,他說距離相當遠。老道看到了,但是他們去查都得不到這個訊息。過了一個月之後,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情形跟他講的完全一樣。所以,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一個月之前他就看到了。這個老道比澳洲土著高明,澳洲土著還沒有這個能力。這用現代話來講,是心靈感應,中國人講的特異功能,在佛法稱為神通,這確實有。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412卷「復次遍住一切主方神,得普救護力解脫門。」)


四九、教化一切諸群生

  「教化一切諸群生」,「一切」裡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國家的分別,沒有族類的分別,沒有文化的分別,沒有男女老少的分別,沒有宗教信仰的分別,一律平等的教化。「教」是教他覺悟,破迷開悟,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化」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提升一個人的境界。「諸群生」,諸是多的意思,一切也是多的意思。「一切」是一切國土、一切族群、一切宗教、一切文化;「諸」,是每一類裡都有許多眾生,都是如來出世教化的對象。從這個地方去看,佛陀的教學豈不是現在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主方神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教學的工作者。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421卷「如來自在出世間,教化一切諸群生,普示法門令悟入,悉使當成無上智。」)


五十、天堂與地獄

   有人問:「天主教講三道,佛法講六道,怎麼會通?」很簡單!一個廣說,一個略說;天堂代表善道,地獄代表惡道,問題就解決了!天堂是善道,善道有許多不同的等級,佛家講天堂有二十八層天,像我們同樣是人,而人的富貴貧賤不相同,有人是億萬財富,做帝王、做總統、做大臣,有人則是每天在外面討飯做乞丐,這是層次不一樣,天也是如此。

  為什麼不平等?因為心不平。到什麼時候心才平?成佛心就平了,真平等是在如來果地。等覺菩薩都不平等,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斷;那一品無明,各個等覺菩薩也不完全相同。《華嚴經》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大分,每一品裡面還有高下不相等。這跟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同是一班,考試名次從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是同一個道理。佛經講得詳細,世間其他經教說得簡略,如此對照起來,我們就非常清楚。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第19-14-136集「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五一、天主教的默想

  大乘佛法的修學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禅那」譯為「靜慮」,又翻作「止觀」;靜就是止,慮就是觀。天主教《玫瑰經》說「默想」,默就是止,想就是觀;但是他們說得沒有佛法清楚,因為「默想」如果錯會了意思,依舊落在心意識,想變成妄想。佛法不用「想」,用「觀」。觀與想差別何在?觀不用心意識,不用妄想、分別、執著;用妄想、分別、執著,即是「想」。用意識去想,想聖賢的教誨、行為、德行,這是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如果用觀,就能超越六道輪回。

  大乘佛法修學的中心理念是離心意識參,它不是想、不是研究,是「參究」。參究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妄想、分別、執著,現在哲學稱「直覺」。佛法講得很多,但是真正會用的人不多,這個緣故何在?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我常勸勉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塵、貪瞋癡慢,你就會用觀;會用觀,就能很快速得到定、慧。但是定、慧也有程度淺深不同,可以說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圓教佛果,就是定慧層次之不同,淺深廣狹有差別。所以,學無止境,不能滿足。

  東方聖人教人求學從謙虛入手。天主教的默想,首先就是謙虛,唯有謙才受益。覺得自己不行,才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自滿,覺得自己很行,別人都不如我,就什麼都學不到,所以從謙德開始。我們一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就知道它是正法,不是邪法,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有成就。如果他能離心意識來修默想,也能超越六道;但要是落在心意識,則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因此,默想功夫不相同,有淺深差別,但其方法、原理是正確的。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第19-14-136集「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五二、回教的聖戰

  有人來問我,談到中東局勢很不安定,回教極端分子在鬧事。這個事情能不能解決?能。如何解決?讓那些回教徒講解《古蘭經》,深講、細講,極端分子就化解了。

  回教稱上帝為「阿拉」,這是阿拉伯語。阿拉沒有教他們走極端,沒有教他們去參戰、戰爭。《古蘭經》確實有講到「聖戰」,聖戰是什麼意思?外國人侵略我們的國家民族,我們奮勇抵抗,不是叫你去找別人麻煩。過去半個世紀,日本人侵略中國,中國發動的八年抗戰,那是聖戰,我們是抵抗侵略,我們沒有侵略別人。

  「伊斯蘭」這一句話是阿拉伯語,意思是「和平」。回教的宗旨、目的都是祈求和平,哪裡會發動戰爭?因此,只要這個經深講、細講,回教徒明白了,心中的仇恨、怨結就化解了。解決世間紛爭不是沒有道理,有道理的。沒有解不開的結,問題是一定要懂得症結是如何產生的。這就跟大夫治病一樣,首先要把病源找到,然後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節錄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12-34-03『於大眾中,廣現神變』)


五三、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在我的心目當中,不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世間所有的宗教皆是神聖對人們的教育,即澳洲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可以說宗教確實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樣來诠釋就不會扭曲了宗教。

  何謂「多元文化」?它不分國家,不分族類,不分宗教,真誠平等的教導。古代中國的孔老夫子有所謂「有教無類」。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一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來自不同的國土、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學。為什麼?因為這是大公無私、真誠的教誨。教學的目的非常鮮明,教導我們離苦得樂。樂有究竟樂,苦而要斷得干淨,才得究竟樂。苦跟樂,世間人很難辨別,於是許多人以苦為樂。譬如現在人們很喜歡運動,運動裡面有很多比賽、競賽,這是大家歡歡喜喜在一起活動。可是偏偏有人是贏,這個人贏了,別人都輸了,贏的人很高興,輸的人則很沮喪,哪來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什麼?大家共同在一起玩,沒有輸、沒有贏,這是真正快樂!搞個輸贏就把人心情搞壞了,輸的人憤憤不平,三、四天情緒都穩定不下來,何必叫這些人受這麼多罪?這有什麼快樂?人與人之間,每天要同樂,同樂才是真正快樂,有等級就錯誤了。不平等就不清淨,不清淨就不真誠,真誠心沒有了。

  (節錄自《善財童子參學報告》12-40-02【欣求修習至究竟。】)


五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他老人家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明了社會是多元的,由許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國家民族、各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組成的。我們居住在一個社會上,如何能和睦相處、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做到世界大同?他知道政治、武力都達不到社會和諧、安定、繁榮的目標,所以捨棄王位,放棄政治。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年輕時,武藝超群,他也放棄了。經濟與科學技術,也不能增進人民的幸福。雖然物質生活的水平提升了,但倫理道德幾乎完全喪失了。開發國家富而不安,沒有安全感,精神生活非常空虛。世尊明了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教學。所以,他放下一切,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不但以言教,而且是三輪教誨,三輪是「身、語、意」,無一不在教導一切眾生。他老人家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示范。

   (節錄自21-86)


五五、佛法是教育

  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師是老師,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創始的老師。我們自稱「弟子」,與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我們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他老人家一生不單是言教,最難得的是身教,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知道唯有教育,深化的教育,深是甚深,化是感化,幫助社會大眾破迷開悟,斷惡修善,轉凡成聖,這是他教學的三個目標、三個階段。

  (節錄自21-99)


 

上一篇:輕松學佛法摘要:宗教篇 三
下一篇:淨空法師:我們學佛時間很長、很久,為什麼不能契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