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輕松學佛法摘要:宗教篇 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三一、仁慈博愛 宗教之根

  因為現在多數宗教都流於形式,疏忽了教育,所以我們現前聯合世界上許多的宗教,提倡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愛的教育。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這三教是一家人,關系非常密切。我上次在澳洲參加一個宗教座談會,有一位基督教徒問我這三教的關系,我說:這三教所用的經典是同一部──《聖經》;猶太教的經典是《舊約》,他們不承認《新約》,他們崇敬上帝,不承認耶稣是上帝的獨生子,不承認瑪利亞;基督教依據《新約》,肯定耶稣是上帝唯一的獨生子;而天主教承認這三位是一體,《新舊約》都讀、都尊重,實在講他是以瑪利亞為中心,天父、天母、聖子是三位一體。所以我說:猶太教是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後那一派的,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的。他們聽了,這個很好懂、很合邏輯。伊斯蘭教跟你們拜的上帝是同一個上帝,他是你們的堂兄弟,關系都非常密切,都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怎麼可以打架?怎麼可以吵吵鬧鬧?應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所以我們要把關系搞清楚。

  《新舊約》說了許多次:「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上帝怎麼愛世人?誰看到過上帝?誰見到過神?那個愛不就落空了。我們要把上帝愛世人的那個愛,變成自己的愛,我們要代表上帝去愛世人,這才叫做教徒。不能說是上帝愛世人,我不愛你,那怎麼行?那就不能稱為上帝的兒女。佛教也是如此,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要把佛菩薩的慈悲落實在自己,效法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這才是佛的弟子。我們也不能說,「佛菩薩對你慈悲,我不是佛,我不是菩薩,我可以對你不慈悲」,不能這個說法。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每一段經文前面第一句:「阿拉確實是仁慈的」,他們稱上帝為阿拉。所以,我們綜合全世界許多宗教的典籍,其最中心的教義就是「仁慈博愛」,我們要學習。

  我們要以仁慈博愛存心,不但佛菩薩護念,所有宗教一切神聖都歡喜,中國人講保佑你。再以《華嚴經》的教義來觀察,這許多不同的宗教、神聖,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知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種族,可以融合成一體,可以變成一家人。問題是我們自己要覺悟,我們首先要去做,以仁慈博愛存心,以佛陀教導我們的四攝六度、普賢十願,處事待人接物,就能把全世界不同的族群結合成一家人。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83卷)


三二、團結溝通免宗教戰爭

  我們讀《華嚴》、學《華嚴》,這才把佛教的界限展開了,跟所有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溝通往來。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為什麼這樣做?我說,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我們學了《華嚴經》,不能說學了不做。怎麼做?就是要團結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為全世界眾生求福。我歸結《華嚴經》教學真實的功德利益為十二個字:「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要完全落實這十二個字,這個界限不能不突破。宗教界限不突破,就會產生宗教戰爭,我們看中東宗教戰爭,印度尼西亞回教與基督教戰爭,這個沒有意義。如果我們一溝通,這個問題就化解了。

  在新加坡,回教跟基督教見面多麼親切,在一起吃飯聊天。現在九大宗教的代表、領導人都起了中國名字(他們把名單拿給我看,我發心為每個人刻圖章),一起到中國去訪問中國五大宗教,這個多親切!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教學,佛家講一片慈悲,沒有界限的。他們的教是「神愛世人」,神愛的是世人,不是指他的信徒,所以我常跟他們開玩笑,神愛我比愛你要加好幾倍,他們很驚訝!我說,你們是神的兒女,神當然愛你,我們不是神的兒女,神會加倍的愛我們,他才是神。這樣就溝通了,真正變成一家人。我跟他們說,佛是老師,他們信仰上帝、信仰神,神是他們天上的父;神是你們的父母,釋迦牟尼佛是你們的老師,你們愛父母,也愛老師,決定沒有沖突,絕對不會說,「你尊敬釋迦牟尼佛,你有罪,你錯誤」,沒這個道理,父母都教我們尊重老師,我們的老師都教我們孝順父母。

  在經典上、教義上沒有搞通,過分的分別、執著,才會產生誤會,所以教理經典也要交流。因此,我們六月份就開始邀請九大宗教來為我們講他們的經,我們學習他們的經。我們在理論上、知見上能夠達成共識,和平、安定、幸福才有根。希望我們這些做法能夠向全世界推廣,新加坡帶頭做,影響了馬來西亞,現在馬來西亞也要做,我們把它推動到亞洲地區,然後再推廣到全世界。我們的目的就是十二個字:「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決定沒有私心、自私自利,我們在這個地方建立共識。所以新加坡九個宗教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守護一切眾生令住正道」。

  而「令住正道」的核心重點還是教育,這就是我們講的宗教教育。教育是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方面教育現在已經被人疏忽了,現在只有靠宗教,希望宗教能挽救破碎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宗教領導人本身,連心連手來做這個事業,更希望所有宗教的信徒,要同心同德,把「愛世人」這樁事情做好,真正愛護一切世人。你愛他,你就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恢復有個正確的思想,有正確的觀念,就能夠捨己為人。錯誤的觀念是自私自利,正確的觀念是捨己為人。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的?為世人服務的,為一切苦難眾生工作的,這個觀念是佛菩薩、眾神的觀念。所以令一切眾生永離邪知邪見,獲得正知正見,這是守護裡最重要的一樁大事。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01卷) 


三三、提倡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是把人精神生活提升到高度,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宗教,多半都停留在儀式,沒有講學。好像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偶爾還聽到有講道的,其他的連佛教,講經的都很少,所接觸到的是法會、是超度,做的是這些事情,無怪乎社會大眾對宗教批評迷信。這對社會、對世道人心究竟有什麼幫助?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反省。

  在今天社會裡面,我們只有期望各個宗教的領導人、傳教師,所以我提醒、勸勉他們,宗教儀式固然重要,宗教教育更重要。儀式是外表、是軀殼,教育是靈魂,只有軀殼,沒有靈魂,別人說我們是迷信,說我們是消極,我們很難辯駁,所以必須要提倡宗教教育。而且宗教與宗教之間要合作,互相觀摩,一定要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我們提出來,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古蘭經》每一段經文的前面,一定有一句:「阿拉是仁慈的」;《聖經》裡有:「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這樣的句子太多了。佛經講「慈悲」,這兩個字在大藏經裡重復幾萬遍,所以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教的根本是慈悲。因此,我們用「仁慈博愛」四個字,就把所有宗教的根本找出來了。我們的根本相同,方法、手段不一樣,就是佛家講的「方便為門」。各個宗教是方便,無非是教導一切眾生「仁慈博愛」。

  仁是推己及人,仁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這個字的意義,就是要我們常常要為別人著想,這是仁人。范仲淹先生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仁人。所有一切苦難我們先承擔,所有一切享受讓別人先享受,這是菩薩!宗教裡面講,這是神聖。神聖的行為,菩薩的理念,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而且須臾不能離開的。宗教的目的,無非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今天我們期望全世界的宗教領導人、傳教師,如何來落實宗教教育,就是「仁慈博愛」的教育,破迷開悟的教育。這個教育,可以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18卷)


三四、多元文化的教學

  我們與世界上不同的族群、宗教往來,我們與他們談什麼?談《了凡四訓》好,講這些故事給他們聽,他們容易接受。你要是對其他宗教介紹佛經,相當不容易。介紹這些因果的故事,告訴他福是怎麼求的,災難是怎麼來的,他要是清楚了這些事情,他就懂得趨吉避凶,懂得如何消災免難。這件事情對他有切身的利益,他會很關心,他會認真學習。因此,首先要教這個,這就是我們在現前時代,要知道眾生根性,我們遵守印祖的教誨,用這個方法來幫助這個世間消除劫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所以《華嚴經》對我們的幫助非常之大!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85卷)


三五、宗教交流

  佛法是什麼?真實智慧的教學;無論什麼人,無論什麼宗教,都要共同學習。我們首先帶動,我學其他宗教的經典,他們歡喜,看到我學他們的,於是他們也想通了,他們也學佛法。我現在用相當大的時間讀各個宗教的經典,現在新加坡每個宗教都看我們講經的錄相帶,我們在教理、教義上互相交流,這才真正把一切誤會、隔閡、障礙從根本拔除,奠定了社會融洽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的真正基礎。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00卷)


三六、普入諸趣

  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要學菩薩,要發心「普入諸趣」。這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個地區、哪個族群、哪個宗教,只要有緣,我們一定要去拜訪,要跟他們結緣。這一點,說實在話,佛教遠遠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我們對於稍稍苦難的地方,像非洲有很多小國家,我們佛教沒有人肯去,天主教、基督教他們去,跟這些苦難的人同甘苦、共患難,在那邊傳教,幫助他們。他們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差,這些傳教師在各個地方化緣幫助他們。

  我聽說,他們在那邊布施醫藥,辦了一個流動義診所。這個事情是特莉薩修女告訴我的,我送了五萬塊錢給他們買醫藥。這一次我們見面,她又告訴我,她們非常需要一部救護車,那邊交通非常不方便,病人很可憐,缺乏交通工具,我答應送她一輛車。我們不要分國家、不要分種族、不要分宗教,「普入諸趣」。決不能說他是基督教,不是佛教,我們不給;若是如此「眾生無邊誓願度」,及「普入諸趣」,就講不通了。我們今天所作所為完全隨順佛陀教誨,絕不隨順自己的情執。我們自己不能到的地方,他們到了,我們對他的贊助,也就是我們出了一點心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眾生。必須要將族群、宗教融成一片,這才是普度眾生,一定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64卷)


三七、本是一家人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面,講我們這個地球人類是一個祖先,全世界的人類都是亞當、夏娃的後裔,原本就是兄弟姊妹,就是一家人。這是從事上說的,佛法是從理上說的,比這個說得更圓滿。兄弟姊妹相爭,互相殘殺,這是多麼悲哀的一樁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地區生活的這些人類,都是一個祖先所生的兒女,散布在各個地區,形成不同的支派、不同的族群。《古蘭經》提醒我們認知,其目的就是希望真正能夠達到大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古蘭經》的目的,也是希望止於至善;他們的教義反對戰爭,愛好和平自由。佛家的經典就講得更深刻,確實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修學的方法,從理到事,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第19-14-96卷)


三八、落實宗教教育

  這個世間,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要想挽救世道人心,挽救劫難,沒有別的,決定要提倡宗教教育。因為今天家庭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聖賢教育完全脫節了,所以社會動亂,災難頻繁。解決的辦法,只有提倡聖賢教育。提倡聖賢教育,在現階段能做的,只有宗教。因此我才聯合世界上各個宗教的領導人、傳教師,希望我們常常能夠聚會,建立共識。

  在佛教,要把佛陀的慈悲,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在天主教,一定要把耶稣基督的愛心,落實在他們信徒身上;伊斯蘭的教徒,一定要把阿拉的仁慈,落實在他們信徒身上。於是我們就了解,所有不同的宗教,心是一樣的:仁慈博愛。每一個宗教的愛心都是超越時空、超越種族、超越國界、超越宗教,宗教哪有不能融合、哪有不能團結的道理?不能團結、不能融合,是對於自己的典籍沒有深入。《聖經》裡,上帝愛世人,他有分國家、族群嗎?沒有,他愛的是世人。「世人」兩個字擴大,可以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上帝這個愛心,我們尊敬、佩服,他沒有私心。《古蘭經》講「阿拉確實是仁慈的」,他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也沒有分國界,分族群,所以他的教向全世界弘揚,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他的信徒,不分族群、不分國界,這個心量多大!佛家講得更具體,「清淨、平等、慈悲」。特別是在淨宗法門,《無量壽經》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經。清淨平等覺就是大慈大悲,我們一定要落實,這才叫學佛。所以佛弟子要學佛,基督教弟子要學耶稣,天主教應當學聖母,猶太教要學上帝。如果不能把神聖的大愛,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用我們自己這個身體發揚光大,宗教經典講的愛都落空了,到哪裡去找?經本上找不到。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的心裡,落實在我們的行為,真正去愛世人。菩薩捨己為人,這值得人贊歎。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76卷)


三九、愛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

  我們聽天主教跟我們講到愛心,他們講的確實沒有佛經講的這麼清楚、透徹,但是一個意思。許哲居士講「愛」就是宗教,「愛」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裡面決定不夾雜情識在其中,夾雜情識就不是自性。所以,佛法裡面講慈悲有四種:「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這是六道眾生有的;「法緣慈悲」,菩薩有的;「無緣慈悲」,法身大士有的。六道裡只有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因為他有情識在裡頭。無緣慈悲,「無」是沒有情識的,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第19-14-107卷)


四十、訪問錫克教

  我曾訪問錫克教,錫克教的教堂,一般人講祭壇,就是他們禮拜的地方。錫克教沒有神像,他們拜的是經典。他的祭壇上有兩個大箱子,裡面放的是經典,外面用布蓋起來,有兩個人拿著拂塵照顧,干干淨淨,一塵不染。他對我們非常禮遇,請我們到他的祭壇。我到祭壇的時候,我也去跪拜,錫克教徒看到歡喜。我們拜三寶-佛、法、僧;他們拜法寶,三寶裡最重視的是法寶。因此,如何能將虛空法界融合成一家,我們帶頭做,我們不做,誰來做?我進他的佛堂,拜他的神,拜他的經典;他看到了,將來到佛堂來,他也拜佛,也拜大藏經,這是一個道理。他有分別、執著,我們沒有分別、執著,覺與迷在一念間。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9-12-153卷)


四一、本是同根生

  茗山長老帶了中國二、三十位年輕的法師到新加坡來參加「竹林寺」觀世音菩薩開光大典,「竹林寺」也邀請新加坡九大宗教的代表來參加。九大宗教都給「竹林寺」祝福,茗山長老看了很感動,他說他一生當中第一次看到,以前佛教的活動從未有別的宗教參加,所以他非常贊歎。接著又有一個機會參加印度教的聚會,他也看到九大宗教在一起,他說:「這個我們要學習」。他跟我說,他從前讀經也有這個想法,但是始終沒能說出來,今天在新加坡親眼見到了。印度教的晚會有晚餐招待,我們一同吃印度的食物,這是從未吃過的。他希望將來中國所有的宗教,也能變成一家人,這有助於社會安定和平。

  今天在新加坡,任何一個宗教活動,一定是九大宗教聯合起來互相協助。譬如回教要辦一個培訓班,不屬於宗教的,是社會各個科目,需要買一個學校,用錢不少,我們九大宗教也幫助他籌款。我們競走、義賣,為他籌募基金。那個義賣有六十多個攤位,「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就承包一半。走路的路線大概是七公裡,那一天我也去參加,彼此互相合作。

  現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常常有很多宗教在那裡開會,變成了九大宗教的俱樂部,大家歡歡喜喜,一團和氣,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見不到的。社會贊歎,政府歡迎,所以我們的大活動請總統來,總統一定參加。納丹總統非常溫和,真的是平民總統。由這一點逐漸就影響到世界,最近印度尼西亞總統對新加坡宗教種族融洽團結,非常贊歎。我們希望全世界的宗教師都能團結一致,提倡宗教教育,來挽救世道人心。人心的反常是因為沒有人教導,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倡宗教教學。

  要知道不同的宗教,根本是相同的,這個相同就是佛家講的「慈悲為本」,宗教講「神愛世人」,愛就是慈悲。我們要發揮神的愛,發揮佛菩薩的慈悲。我跟他們說明,神的愛要落實在宗教徒的身上,若宗教徒不能夠平等博愛,神的愛就不能落實。「神愛世人」表現在哪裡?所有宗教徒熱愛一切眾生。佛門弟子要把大慈大悲落實,如果不能慈悲一切,愛護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佛家「大慈大悲」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所以,眾神、諸佛菩薩的精神、願望、事業,是要我們去做到,這才是報佛恩、報神的恩。至於方法、手段不相同,那是細節。我們在根本上相同,所以能連手變成一家人,推行愛的教育,推行慈悲的教育,這是「一切諸法義」裡面的精義。必須要找到根本,根本找到了,佛家裡面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真正做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清淨平等的慈悲。

  有些宗教的慈悲是有限的,這是沒有找到根。我們必須幫助他再深入,所以不管是什麼經,佛家的經典、《古蘭經》、基督教的《聖經》,我們要深講,講到根之處,大家就相通。所以,不是形式上我們是一家人,而是理論上、根本上我們就是一家人,我們所做的是共同的事業:挽救社會,救度眾生。我們找到根本,所以我們敬神,我們進他們的教堂,別人不禮拜,我禮拜。拜火教裡面沒有神像,他們供的是經典,他們拜經,所以我走到他的殿堂,我也跪下來禮拜他們的經典。為什麼?「本是同根生」。

  眾神都是諸佛如來,像《華嚴經》上的夜叉王,全是諸佛如來變化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基督身得度,諸佛如來就現基督身。基督是諸佛如來,他們不知道,我知道,不知道的人不會拜,知道的人會拜。在他的立場上來說,釋迦牟尼佛是上帝的化身,這不就平等了嗎?我們也沒有輕視你,在我們眼睛當中,上帝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在你們眼光裡,佛是上帝的化身,這就平等了。所以什麼誤會都化解、消除了,真誠清淨恭敬心自然就生出來,那不是假的,是真誠的禮敬,真誠的贊歎,真誠的供養。所以,有人說,我們佛教拿錢去供養外教,這句話是錯誤的。那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一定要修供養。普賢菩薩教我們「廣修供養」,何謂「廣」?遍虛空法界平等供養。如果只供養佛教徒、佛教寺廟,不能供養別的,這個供養很窄狹,不是廣修供養,一定要懂得《華嚴》的教義。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00卷)


四二、學習天主教

  天主教的經典,在感謝經裡面,幾句話說得很好,「主扶救我」,我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喪失了理性,求上帝幫助。「俾知痛悔改過,專心憶主」,我們念佛,他們念上帝,念要專念,專念就產生效果。「我心已足」,這是知足。「不圖外物」,對於其他的一切人事物,都能夠放得下。「主原教我,毋聽YIN聲,毋視邪色,毋道非禮之言,毋取非義之物,毋踐非禮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動」。我們跟外教很少接觸,接觸之後,看到他們的經文,我們才五體投地,他們如果能夠依教奉行,這是世間的大聖大賢。

  天主教經典裡面有很多句子,要求信徒要做社會的好榜樣,跟我們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完全相同。我們淨宗講「信願行」,他們也講信願行,他們有三德-信德、望德、愛德,望是希求。信德是「信」,望德是「願」,愛德是愛天主、愛人如己是「行」,這是他們的信願行。我們講六波羅蜜,他們講四種樞紐的德行是「智、義、節、勇」。智是智慧;義是布施,不希求回報;節就是忍辱;勇是持戒,勇於改過自新。和平禱詞裡尤其殊勝,非常感動,它能成為世界大宗教,擁有那麼多人的信仰,有其道理。我們今天學佛,實實在在跟人家比,遠遠落在人家後面,人家決定能升天,我們落阿鼻地獄,這是我們要深思反省檢點的。他們早晚祈禱,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比我們認真。佛陀雖然有非常殊勝的教誨,可是在末法時期多數流於形式,所以「信解行證」這四個字有名無實。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9-12-150卷)


 

上一篇:往事不堪回首,邪YIN惡習使我事事不如意
下一篇:輕松學佛法摘要:宗教篇 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